【新教材核心素养】4.7.2《免疫与免疫规划》(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生物(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4.7.2《免疫与免疫规划》(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生物(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25 19:42:24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4.7.2 免疫与免疫规划(导学案)
能够准确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清晰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初步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以及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
掌握免疫的概念、功能、异常情况,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和免疫规划的内容。
【学习重点】
通过阅读教材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学习难点】
初步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1. 人体的三道防线
人体的防线 组成 功能 免疫的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 和 黏膜 阻挡 和 杀死 病菌 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 具有 清扫异物 的作用 非特异性 免疫(先天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 杀菌物质 (溶 菌酶) 和 吞噬细胞 溶菌酶能够破坏病菌的 细胞壁 ,使病菌 溶解 吞噬细胞可以 吞噬 和 消化 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 由 免疫器官 (如胸腺 、 淋巴结和脾)和 免疫细胞 (如 淋巴细胞 ) 组成 淋巴细胞能够产生 抗体 , 抗体和抗原的结合 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 清除 , 或使病原体失去 致病性 特异性 免疫(获得性免疫)
2. 抗原: 能引起人体产生 抗体 的物质, 如病原体 、疫苗 、移植的外源器官等。
3.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4.作用机理
初次免疫:①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
②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二次免疫:①当抗原清除后,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
②当同样的抗原再次入侵人体时,机体会快速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再以同样的方式将抗原清除。
二、免疫的功能
1.免疫: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清除进入体内的抗原,及人体本身所产生的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肿瘤细胞等,维持人体的健康。
2.免疫功能
1) 防御 功能: 抵抗抗原的侵入, 防止疾病的产生;
2) 维持自身稳定 : 清除体内衰老 、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3) 免疫监视 : 监视 、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 异常 细胞(如肿瘤细胞) 。
3.免疫异常:
1) 过敏反应: 当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 过强 时, 在过敏原的刺激下会发生 过敏反应 。引起过敏反应 的物质叫过敏原, 找出 过敏原 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 过敏原 , 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
2)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 在进行器官移植时, 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把移植来的异体器官视为“非己 ”成分, 即 抗原 , 产生 排斥反应 , 若不能抑制排斥反应, 器官移植将会失败, 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4.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是一种传染病)
(1)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HIV携带者的血液、精液或乳汁、唾液、泪液和尿液中。
(2)传播途径主要:静脉注射毒品、不安全性行为。
①输入含HIV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②使用未消毒的、艾滋病病人用过的注射器。
③已感染HIV的妇女可通过分娩、哺乳等传给胎儿或婴儿。
(3)艾滋病的致病原理:
HIV主要侵犯并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不能抵御病原体,因此患者常死于多种疾病的侵害。
如: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①艾滋病没有疫苗。
②所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都属于易感人群。
(5)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
(1)与艾滋病患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蚊虫叮咬也不会传播艾滋病。
(2)要积极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关爱艾滋病患者,不应歧视和孤立艾滋病病人。
三、免疫规划
1.疫苗
定义: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原理: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以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2.免疫规划
(1)定义: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免疫规划,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方法。
(2)举例:①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
②出生三个月的婴儿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这三种疾病。
(3)意义:免疫规划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导入
【问题思考】
1.观察老师展示的人们给狗等宠物打预防针的图片,图片里的人在做什么?
2.为什么要定期给狗等宠物打预防针呢?预防的是什么病?这些病和人的健康有没有关系呢?
3.我们生活的环境里有许许多多的病原体,像细菌、病毒等,但是为什么人体却不会经常生病呢?是什么在保卫着我们的身体呢?
二、人体的三道防线
活动一:引入人体三道防线的概念
【问题思考】
为什么生活环境中有很多病原体,人体却不会经常生病?
活动二:探究人体第一道防线
【问题探究】
1.鼻、咽、喉、气管等呼吸器官的内壁上有黏膜,在正常人的鼻、咽、喉的黏膜上常能检出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许多细菌,而气管和支气管中仅有少量细菌。为什么呼吸道下端细菌会变少?这说明呼吸道黏膜具有什么功能?
2.人体第一道防线包括什么?
活动三:探究人体第二道防线
【问题探究】
1.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侵入人体?人体的哪些组织中分布有吞噬细胞呢?
归纳总结
2.人体第二道防线包括什么?
活动四:探究人体第三道防线
【问题探究】
1.水痘是一种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当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一般会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过该疫苗的人则容易患病。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思考】
2.什么是抗原和抗体?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有什么关系?
3.人体第三道防线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三、免疫功能
活动一:讲解免疫的概念
【问题思考】
什么是免疫?
活动二:介绍免疫的三大功能
【问题思考】
免疫具有哪些重要的功能?
活动三:探讨免疫功能异常
【问题思考】
免疫功能是不是越强越好?免疫功能异常会出现哪些情况?
活动四:介绍艾滋病
【问题思考】
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病原体存在部位、发病机理、病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预防措施分别是什么?
四、免疫规划
活动一:讲解免疫规划的概念和疫苗原理
【问题思考】
什么是免疫规划?
疫苗是用什么制成的?原理是什么?
举例说明疫苗的作用。
活动二:强调计划免疫的意义
【问题思考】
免疫规划有什么意义?
1.下列属于人体免疫第一道防线的是( )
A.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B.皮肤和黏膜
C.吞噬细胞和免疫器官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下列关于免疫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抵抗病原体的侵害,预防感染疾病
B.及时清除体内损伤或衰老的细胞
C.人体免疫功能越强,抵抗力也越强
D.发现并杀伤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维持体内生理活动的稳定
3.腮腺炎是春季高发的传染病,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接种腮腺炎疫苗能有效预防腮腺炎。从免疫和预防传染病角度分析,腮腺炎疫苗和接种腮腺炎疫苗分别属于(  )
A.抗体、控制传染源 B.抗原、切断传播途径
C.抗体、保护易感人群 D.抗原、保护易感人群
4.我国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病规律,有计划地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预防接种,属于免疫规划。下列措施不属于免疫规划的是( )
A.给婴幼儿注射百白破疫苗 B.给婴幼儿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C.给侏儒症患者注射生长激素 D.给婴幼儿注射乙肝疫苗
5.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传染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艾滋病的传染源
B.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措施是接种艾滋病疫苗
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
D.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有HIV,但蚊子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6.有的同学到了春、夏季就很容易花粉过敏,这属于(  )
A.自身免疫病 B.免疫功能失调
C.免疫监视功能失效 D.计划免疫副作用
『方法技巧』
1.区分流行环节
媒介生物只携带和传播病原体而不患传染病,它们属于传播途径。 例如,疟疾是由按蚊传播的一种血液传染病,疟疾患者属于传染源,疟原虫是病原体,而按蚊属于传播途径。
2.区分预防措施
区分保护易感人群和控制传染源主要是看对谁采取措施。 对病人采取措施就是控制传染源,如隔离病人; 如果是对易感人群采取措施,就是保护易感人群,如不让其他人进入传染病医院
『易错易混』
1.传染源不仅包括人,还包括能散播病原体的动物
2.传染源≠病原体:传染源是患病者或病原体携带者;病原体主要是致病的微生物,是传染病的“罪魁祸首”
3.蚊子、苍蝇、毛蚶体内携带病原体,但蚊子、苍蝇、毛蚶本身不会生病,所以它们只是传播途径,而不是传染源。蛔虫病是由蛔虫引起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传染源是携带蛔虫的动物或人。病原体是蛔虫。
4.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这种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如淋巴细胞产生的蛋白质、抗毒素血清是抗体。 抗体具有专一性,只对相应的抗原起作用。如打了水痘疫苗后,机体会产生水痘病毒的抗体,这种抗体不能抵御流感病毒。
5.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疫苗、移植器官、过敏原、蛇毒、输入的他人血液等“非己”成分及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都是抗原。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细菌、病毒属于病原体。从免疫的角度来看,细菌、病毒属于抗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4.7.2 免疫与免疫规划(导学案)
能够准确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清晰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初步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以及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
掌握免疫的概念、功能、异常情况,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和免疫规划的内容。
【学习重点】
通过阅读教材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学习难点】
初步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1. 人体的三道防线
人体的防线 组成 功能 免疫的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 和 黏膜 阻挡 和 杀死 病菌 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 具有 清扫异物 的作用 非特异性 免疫(先天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 杀菌物质 (溶 菌酶) 和 吞噬细胞 溶菌酶能够破坏病菌的 细胞壁 ,使病菌 溶解 吞噬细胞可以 吞噬 和 消化 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 由 免疫器官 (如胸腺 、 淋巴结和脾)和 免疫细胞 (如 淋巴细胞 ) 组成 淋巴细胞能够产生 抗体 , 抗体和抗原的结合 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 清除 , 或使病原体失去 致病性 特异性 免疫(获得性免疫)
2. 抗原: 能引起人体产生 抗体 的物质, 如病原体 、疫苗 、移植的外源器官等。
3.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4.作用机理
初次免疫:①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
②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二次免疫:①当抗原清除后,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
②当同样的抗原再次入侵人体时,机体会快速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再以同样的方式将抗原清除。
二、免疫的功能
1.免疫: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清除进入体内的抗原,及人体本身所产生的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肿瘤细胞等,维持人体的健康。
2.免疫功能
1) 防御 功能: 抵抗抗原的侵入, 防止疾病的产生;
2) 维持自身稳定 : 清除体内衰老 、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3) 免疫监视 : 监视 、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 异常 细胞(如肿瘤细胞) 。
3.免疫异常:
1) 过敏反应: 当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 过强 时, 在过敏原的刺激下会发生 过敏反应 。引起过敏反应 的物质叫过敏原, 找出 过敏原 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 过敏原 , 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
2)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 在进行器官移植时, 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把移植来的异体器官视为“非己 ”成分, 即 抗原 , 产生 排斥反应 , 若不能抑制排斥反应, 器官移植将会失败, 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4.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是一种传染病)
(1)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HIV携带者的血液、精液或乳汁、唾液、泪液和尿液中。
(2)传播途径主要:静脉注射毒品、不安全性行为。
①输入含HIV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②使用未消毒的、艾滋病病人用过的注射器。
③已感染HIV的妇女可通过分娩、哺乳等传给胎儿或婴儿。
(3)艾滋病的致病原理:
HIV主要侵犯并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不能抵御病原体,因此患者常死于多种疾病的侵害。
如: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①艾滋病没有疫苗。
②所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都属于易感人群。
(5)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
(1)与艾滋病患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蚊虫叮咬也不会传播艾滋病。
(2)要积极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关爱艾滋病患者,不应歧视和孤立艾滋病病人。
三、免疫规划
1.疫苗
定义: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原理: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以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2.免疫规划
(1)定义: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免疫规划,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方法。
(2)举例:①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
②出生三个月的婴儿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这三种疾病。
(3)意义:免疫规划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导入
【问题思考】
1.观察老师展示的人们给狗等宠物打预防针的图片,图片里的人在做什么?
答案:给狗等宠物打预防针。
2.为什么要定期给狗等宠物打预防针呢?预防的是什么病?这些病和人的健康有没有关系呢?
答案:给宠物打预防针是为了预防一些疾病,如狂犬病等。这些病和人的健康有关系,例如狂犬病如果传染给人,会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3.我们生活的环境里有许许多多的病原体,像细菌、病毒等,但是为什么人体却不会经常生病呢?是什么在保卫着我们的身体呢?
答案: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在保卫着我们的身体。
二、人体的三道防线
活动一:引入人体三道防线的概念
【问题思考】
为什么生活环境中有很多病原体,人体却不会经常生病?
答案:因为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
活动二:探究人体第一道防线
【问题探究】
1.鼻、咽、喉、气管等呼吸器官的内壁上有黏膜,在正常人的鼻、咽、喉的黏膜上常能检出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许多细菌,而气管和支气管中仅有少量细菌。为什么呼吸道下端细菌会变少?这说明呼吸道黏膜具有什么功能?
答案:呼吸道黏膜的纤毛摆动和黏液分泌可将细菌等异物排出,所以呼吸道下端细菌会变少。这说明呼吸道黏膜具有清洁功能。
2.人体第一道防线包括什么?
答案:人体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角质层阻挡病菌、分泌物杀菌以及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活动三:探究人体第二道防线
【问题探究】
1.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侵入人体?人体的哪些组织中分布有吞噬细胞呢?
答案:当人体虚弱,免疫力下降时,或人体皮肤受伤的时候,病菌会侵入人体;人体的血液、淋巴液等组织中以及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归纳总结
2.人体第二道防线包括什么?
答案:人体第二道防线包括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能破坏许多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
活动四:探究人体第三道防线
【问题探究】
1.水痘是一种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当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一般会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过该疫苗的人则容易患病。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体内产生了抵抗水痘病毒的抗体,所以一般不会患病;而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体内没有相应抗体,容易患病。
【问题思考】
2.什么是抗原和抗体?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同时吞噬细胞进行吞噬作用,清除抗原。
3.人体第三道防线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案:人体第三道防线是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同时吞噬细胞进行吞噬作用,清除抗原。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后天防御屏障,主要针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具有特异性,这种防御机制叫做特异性免疫。
三、免疫功能
活动一:讲解免疫的概念
【问题思考】
什么是免疫?
答案:狭义上,人体对病原体(病菌、病毒)和有害物质的抵抗力叫做免疫;广义上,免疫是生物有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生物有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也就是机体对异物的识别、排除或消灭等一系列过程,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活动二:介绍免疫的三大功能
【问题思考】
免疫具有哪些重要的功能?
答案:免疫具有三大功能:发现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维持自身稳定);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防御感染);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免疫监视)。
活动三:探讨免疫功能异常
【问题思考】
免疫功能是不是越强越好?免疫功能异常会出现哪些情况?
答案:免疫功能并非越强越好。免疫功能过高和过低时分别会出现异常情况,如防御感染功能过高会出现过敏反应(如对药物、食物、花粉的过敏),过低会出现免疫缺陷综合症(如艾滋病);维持自身稳定功能过高会出现自我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监视功能过高会出现排斥反应(如器官移植),过低会导致肿瘤形成。
活动四:介绍艾滋病
【问题思考】
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病原体存在部位、发病机理、病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预防措施分别是什么?
答案: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即艾滋病病毒;病原体存在于患者和带病毒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发病机理是HIV主要侵犯和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因此乘虚而入;病症是HIV潜伏期2 - 10年,患者一般两年内死亡。初期症状是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之后,出现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最终死亡;传染源是艾滋病患者和HIV携带者;传播途径是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易感人群是由于目前还没有艾滋病疫苗,因此所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都属于易感人群;预防措施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
四、免疫规划
活动一:讲解免疫规划的概念和疫苗原理
【问题思考】
什么是免疫规划?
答案:免疫规划是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方法。
疫苗是用什么制成的?原理是什么?
答案:疫苗通常用失活的或减毒的,或者其中的抗原性物质制成的生物制品。原理是把疫苗接种于人体后,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相应传染病的抵抗力。
举例说明疫苗的作用。
答案:如刚出生的婴儿,通过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出生三个月的婴儿,通过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这三种疾病。
活动二:强调计划免疫的意义
【问题思考】
免疫规划有什么意义?
答案:免疫规划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下列属于人体免疫第一道防线的是( )
A.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B.皮肤和黏膜
C.吞噬细胞和免疫器官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答案】B
【分析】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阻挡和清除病原体;第二道防线包括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为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详解】A.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属于第三道防线,故A不符合题意。
B.皮肤和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故B符合题意。
C.吞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免疫器官属于第三道防线,故C不符合题意。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下列关于免疫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抵抗病原体的侵害,预防感染疾病
B.及时清除体内损伤或衰老的细胞
C.人体免疫功能越强,抵抗力也越强
D.发现并杀伤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维持体内生理活动的稳定
【答案】C
【分析】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抵抗病原体)、免疫监视(识别清除异常细胞)和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细胞)。免疫功能需保持适度,过强可能导致过敏或自身免疫病。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抵抗病原体属于免疫防御功能,故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清除衰老细胞属于免疫自稳功能,故B正确。
C.免疫功能过强会引发过敏或自身免疫病,并非越强越好,故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清除异常细胞属于免疫监视功能,故D正确。
故选C。
3.腮腺炎是春季高发的传染病,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接种腮腺炎疫苗能有效预防腮腺炎。从免疫和预防传染病角度分析,腮腺炎疫苗和接种腮腺炎疫苗分别属于(  )
A.抗体、控制传染源 B.抗原、切断传播途径
C.抗体、保护易感人群 D.抗原、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D
【分析】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其属于抗原,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腮腺炎疫苗是用失活或减毒的腮腺炎病毒制成,属于抗原,并非抗体。腮腺炎疫苗作为抗原,接种到人体后,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腮腺炎病毒的抗体,从而使人体获得对腮腺炎的免疫力。接种疫苗这种行为,是针对易感染腮腺炎的人群(易感人群)采取的,属于保护易感人群。可见,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我国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病规律,有计划地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预防接种,属于免疫规划。下列措施不属于免疫规划的是( )
A.给婴幼儿注射百白破疫苗 B.给婴幼儿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C.给侏儒症患者注射生长激素 D.给婴幼儿注射乙肝疫苗
【答案】C
【分析】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免疫规划)。
【详解】A.百白破疫苗用于预防传染病,属于免疫规划,故A不符合题意。
B.脊髓灰质炎疫苗用于预防传染病,属于免疫规划,故B不符合题意。
C.生长激素用于治疗侏儒症,属于疾病治疗而非预防传染病,故C符合题意。
D.乙肝疫苗用于预防传染病,属于免疫规划,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传染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艾滋病的传染源
B.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措施是接种艾滋病疫苗
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
D.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有HIV,但蚊子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答案】D
【分析】艾滋病由HIV引起,属于传染病。传染源是患者或携带者,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接触不会感染。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
【详解】A.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染源为患者或携带者,故A错误。
B.目前还没有研制出能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如避免不安全性行为、不共用注射器等,故B错误。
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而不是接触传播。一般的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不会传播艾滋病,故C错误。
D.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有HIV,但蚊子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因为蚊子叮咬时,不会将自己或者前面被叮咬的人的血液注入下一个被叮咬者体内,只是注入自己的唾液,所以不会传播艾滋病,故D正确。
故选D。
6.有的同学到了春、夏季就很容易花粉过敏,这属于(  )
A.自身免疫病 B.免疫功能失调
C.免疫监视功能失效 D.计划免疫副作用
【答案】B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属于免疫异常敏感导致的免疫功能失调。
【详解】A.自身免疫在许多情况下是生理性的,除了防御自然界的损害外,还有机体内部的监视功能,能保护正常组织细胞,清除衰老和突变的细胞,当自身免疫反应超过了生理限度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自身组织的损伤和功能障碍而导致疾病时,则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攻击自身正常结构,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与过敏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B.花粉过敏是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过度反应,属于免疫功能失调,故B符合题意。
C.免疫监视失效指无法识别癌细胞等异常细胞,与过敏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D.计划免疫副作用通常指疫苗引起的正常免疫反应,而非过敏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方法技巧』
1.区分流行环节
媒介生物只携带和传播病原体而不患传染病,它们属于传播途径。 例如,疟疾是由按蚊传播的一种血液传染病,疟疾患者属于传染源,疟原虫是病原体,而按蚊属于传播途径。
2.区分预防措施
区分保护易感人群和控制传染源主要是看对谁采取措施。 对病人采取措施就是控制传染源,如隔离病人; 如果是对易感人群采取措施,就是保护易感人群,如不让其他人进入传染病医院
『易错易混』
1.传染源不仅包括人,还包括能散播病原体的动物
2.传染源≠病原体:传染源是患病者或病原体携带者;病原体主要是致病的微生物,是传染病的“罪魁祸首”
3.蚊子、苍蝇、毛蚶体内携带病原体,但蚊子、苍蝇、毛蚶本身不会生病,所以它们只是传播途径,而不是传染源。蛔虫病是由蛔虫引起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传染源是携带蛔虫的动物或人。病原体是蛔虫。
4.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这种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如淋巴细胞产生的蛋白质、抗毒素血清是抗体。 抗体具有专一性,只对相应的抗原起作用。如打了水痘疫苗后,机体会产生水痘病毒的抗体,这种抗体不能抵御流感病毒。
5.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疫苗、移植器官、过敏原、蛇毒、输入的他人血液等“非己”成分及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都是抗原。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细菌、病毒属于病原体。从免疫的角度来看,细菌、病毒属于抗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