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也“必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祝福》联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祝福》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两篇必读篇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观察与批判”,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欣赏的维度多元,其中单元学习任务提到可以通过“找出本单元的小说中的突发事件,并探讨其在小说中的作用”来赏析小说。另外,单元导语中还提到“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等相关内容。因此,可以结合小说的突发事件以及写作进行小说鉴赏。
二、学情分析
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基本可以通过小说三要素对小说进行基本鉴赏,但是尚未系统了解小说的叙事艺术,也对于现实社会的剖析能力。尤其是快餐式阅读的流行,让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很难做到深入思考,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之中,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学生的微片段习作,体会“突发”事件的偶然性及其在情节、人物等方面的作用。
2、通过鉴赏学生和施耐庵、鲁迅对于突发事件的不同书写,从伏笔和照应角度深入理解小说突发事件的必然性,探讨突发事件在主题表达上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探讨小说突发事件的普遍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剖析,引导学生挖掘事件背后的伏笔照应,体会突发事件的必然性,同时感受施耐庵、鲁迅对社会的观察批判。
五、教学方法
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六、课时设计
1 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2 分钟)
前期在讲《祝福》时我们提到过一个观点,故事不等同于经历,故事是虚构的,往往越曲折越离奇,越吸引人。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作家们常常会创作出一些突发事件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那么,就请大家回顾前面所学的《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找出你印象比较深刻的偶然发生却能改变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突发事件。
【设计意图:单刀直入,明确课堂关键词“突发事件”,并通过问题的设置明确突发事件的概念,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分析学生习作,理解“突发”事件的偶然性——人物、情节(7 分钟)
根据前期布置的微片段作业进行分析。微片段作业如下:
好的故事总能引发人无限的遐想。施耐庵通过整理编改宋元话本中的故事情节写出了精彩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根据本篇课文的情节,请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进一步,尝试写一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微片段。
要求:可以修改情节甚至删除情节,但是高潮(陆虞候的计谋没有得逞,林冲杀人离开)不能改变。许是英雄所见略同,在昨天的微小说写作作业里,我找到了这样一份作业,也使用了突发事件——林冲回到草屋,生起火,边坐着吃酒吃肉,忽的听到了屋外有脚步声,大惊,拿起花枪冲了出去,只见漫天火光,身后的草屋也倒了,又听见几声笑,正是陆虞候。林冲怒火中烧,冲出草料场将几个贼人打倒。
请从人物、情节、环境、语言等某一维度简要鉴赏这篇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身边同学的习作,在再次巩固突发事件概念的同时,引入对于突发事件作用的理解。在选择的习作中,情节的“突发”特征格外突出,因此学生更多地会从突发事件偶然的一面入手,分析其在情节和人物方面的作用,比如使情节波澜起伏,改变人物命运,使人物形象更加多元等等。】
(三)对比阅读,理解突发事件的“必然”性——逻辑(15 分钟)
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中的突发事件,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二段: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
随后又一人闪入来。
提问:陆虞候和富安为何偏偏来到李小二的酒店进行密谋?能不能从前文得
到答案?
明确:①酒菜品质好②位置靠近牢城营③菜品有东京口味
因此,同样是写突发事件,学生和施耐庵写的有很大区别。施耐庵笔下看似前文无关紧要的闲笔,都为后文的人/事做出了提示和暗示,也就是埋下了伏笔。同时借此引入契诃夫对于伏笔的论述——“契诃夫”的枪。进而前后文不同部位都描写了同一个内容,前面写了,后面就一定要有回应,这又属于照应的手法,所以有伏必有应。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体会,在鲁迅和施耐庵笔下,突发事件也不是一座孤岛,而是和前文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重要环节,不完全是偶然的,也有其发生的必然性,而这一必然性可以通过伏笔与照应体现。】
进而思考,前面提到的印象深刻的突发事件中是否也有伏笔呢?这么写有什
么好处?
【设计意图:再次强化学生对于突发事件和必然性两个词语的联系,同时引导学生得出既然突发事件具有必然性,那么突发事件在行文逻辑等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即增强小说的逻辑性。】
(四)再读文本,理解突发事件的“必然”性——主题(18 分钟)
引入毕飞宇和丁玲的话:“施耐庵在林冲身上体现出了一位一流小说家的强大的逻辑能力,这个逻辑能力就是生活的必然性。如果说,在林冲的落草之路上有一样东西是偶然的,那么,我们马上就可以宣布,林冲这个人被写坏了。”“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痛苦。”
思考这两句话是否完全正确,有无可以质疑的地方。
提问:①林冲在本回的最后东投难道不是偶然吗?
首先,根据文中文字内容画出牢城营、草料场、山神庙、市井的位置。(第 6 段)到第六日,只见管营唤林冲到点视厅上,说道:“你来这里许多时,柴大官人面皮,不曾抬举得你。此间东门外十五里有座大军草料场……”
(第 7 段)老军指壁上挂着一个大葫芦,说到:“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二三里便有市井。”
(第 9 段)行不上半里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
可以看出不能往西走,会自投罗网。但是为什么像同学习作中写得那样往南走直接上梁山呢?
“微片段”的林冲结局:
一阵怒气冲上心头,林冲把庙门打开,用花枪杀死了他们三个,就着雪夜走上了梁山。
课文中的林冲结局:
(第 12 段)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明确:即使到了这个份上,林冲还是不愿意造反、落草为寇,想着随遇而安。直到官府对他的搜查还是越来越严,将他的活路都堵死了,所以才应了柴进的举荐去了梁山泊。可见,一个把安分守己的老实人活活地逼反的社会得黑到什么程度
因此,看似风雪是偶然,实则是精挑细选送林冲上路的好日子;看似林冲的逃脱是偶然,实际上是林冲平日善良温厚的回报;看似林冲被高太尉逼迫陷害是好色的高俅遇上貌美娘子的偶然,实则是这样一个善良、循规蹈矩的人,这样一个没有权势的家庭在黑暗腐败的北宋朝廷无法生存的必然;看似林冲被逼上梁山是命运的捉弄,实则是受压迫者一定会反抗的必然。
所以,就像毕飞宇说的,施耐庵在林冲身上体现出的是生活的必然性,是林冲生在那个腐朽年代的必然性,是北宋朝廷官逼民反的必然体现。
【设计意图:批判看待名人名言,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并求证,理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当中看似是“突发”的事件,实际上背后都是社会现实所导致的“必然”。】
提问:②祥林嫂在祝福前夜逝去不是偶然吗?
祥林嫂与祝福:
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
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祖宗是不吃的。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明确:祥林嫂已经被夫权、族权、神权、政权抛弃了,所以她非死不可。在改嫁后的几次祝福里她始终无法被容纳,这次的祝福也一样不接纳她,因此,祥林嫂一定要在祝福前夜或祝福当天,在满镇的欢乐中痛苦离世,这样才最痛最苦最有冲击力。
【设计意图:“突发”事件的“必然”中也有作者为了凸显主题而做出的调整。】
(五)结语(1 分钟)
施耐庵在林冲身上体现出了一位一流小说家的强大的逻辑能力,这个逻辑能力就是生活的必然性。如果说,在林冲的落草之路上有一样东西是偶然的,那么,我们马上就可以宣布,林冲这个人被写坏了。
——毕飞宇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痛苦。
——丁玲
林冲在本回的最后东投难道不是偶然吗?
祥林嫂在祝福前夜逝去不是偶然吗?
(六)作业(1 分钟)
1、突发事件是小说常用的情节设置艺术,除了本课涉及的两篇文本,在《促织》《套中人》《变形记》中也被多次使用。请试着找出其中的 1-2 个突发事件,并尝试分析其作用。
2、根据本课所学试着帮助同学修改“微片段”。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