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论据,展开有针对性的论证
——“议论要有针对性”写作序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巧用论据,进行有针对性的议论”这一目的和要求贯穿于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全过程。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议论要有针对性”中提到了现实针对性和读者意识,要求学生超越抽象说理,将议论根植于现实土壤,指向具体问题,面向特定对象,服务于明确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明确对象、聚焦问题、有效表达的议论文写作能力和理性思辨、参与公共生活的公民素养。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如何论证”同样强调了现实针对性和读者意识,指出“有了观点,就要考虑选择合适的论据来支撑它。”“论证,其实就是对论据进行解说与分析,建立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可以采用不同的论证方法”“要注意论证逻辑的严密”。因此,巧用论据展开有效论证是新课标和教材为我们提出的议论文写作必备素养和明确要求。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具备了议论文写作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常见的论证方法,对议论文写作并不陌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成熟,高一上学期的他们有更强烈表达自己观点的需求,但是在表达与写作中常出现针对性不强、偷换概念、观点站不住脚、罗列论据、只叙不议等现象。学生议论文写作问题颇多,但相较于其他时期,高一年级的学生可塑性也最强,因此逻辑思维和思辨意识的训练也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
学习目标:
1.强化论点意识,能够根据论点选取恰切素材并进行适当剪裁;
2.深化论证思维,灵活运用“三看”法分析论据并形成有效论证。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 1:慧眼识珠,选择恰切的论据
1. 阅读以下习作片段,从论据选择的角度评价该同学的选择是否恰切?
【明确】袁隆平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算是一种坦诚,更能彰显的是他不惧权威的勇气和挑战权威的魄力,此处偷换概念,对论点的认识太过片面。钱学森对美国政府也不能算作坦诚,体现了他报效祖国的决心,二人发声的目的都不是为了和对方真正相遇,故不符合论点。
2.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和三个观点,思考在论证相应的观点时,你会选用哪一则材料,并说说为什么。
1. 勇于抉择( A ) 2. 不应忽视细节( C ) 3. 抓住机遇成就自我( B )
A. 滑铁卢大战中,大雨造成的泥泞道路使炮兵行军不便。拿破仑不甘心放弃最拿手的炮兵,然而就在他踌躇之际,对方援军赶到,结果战场形势迅速扭转,拿破仑惨败。
B. 惠特妮·休斯顿 11 岁那年因为替生病的母亲登台演出而一唱成名,成了美国的王牌歌手。
C. 年轻的洛克菲勒负责巡视并确认石油罐盖有没有焊好。他每天反复几百次的注视着。这份工作很枯燥,但他没有懈怠,还研究出了“38 滴型”焊接机,每个油罐节省了一滴焊接剂。
小结 1:选择恰切的素材,论据应明确指向论点,避免因概念不清引起的举例偏题,为针对论点展开有效论证奠定基础。
学习活动 2:简明扼要,去掉正确的废话。
1. 阅读习作片段,分析其对素材的处理是否精炼?
【明确】论据叙述冗长,论据所叙并非皆为论点所需,有浪费篇幅之嫌。大胆舍弃正确的废话,紧紧围绕论点选择最相关的句子入文,才能做到“文章不写半句空”。
2. 阅读下面的素材,请根据以下论点对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剪裁。
“灶台作家”杨本芬的创作,是 60 岁退休之后从厨房里开始的。在洗菜沥水的间隙、在等汤滚沸的空档,她随时坐下来,在灶台边写下几行字。80 岁后,杨本芬连续出版了三本书,她写道:“人到晚年,我却像一趟踏上征途的列车,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推着我轰隆轰隆向前赶去。”一边是家人热气腾腾的烟火生活,一边是记忆里汹涌而至的往时回忆,在家里的任何角落、任何闲暇片刻,杨本芬都能提笔写作。水渍、油渍,随手写满的稿纸沾满了生活气息。杨本芬的一生都在不停奔波,种田、挖草药、当工人、从事汽车运输工作……但她从没有放弃自己对书本的敬畏与渴望,对她来说,日子很苦,但是有书就行。正是常年的阅读积累,让杨本芬晚年的文字创作变得顺畅起来。
观点 1. 青春不是年龄。
观点 2. 心不为形役。
观点 3. 实现自我。
观点 4. 坚持和热爱。
观点 5.
小结 2:合理剪裁事例,去掉正确的废话,只保留与论点相关的表述,为针对论点展开有效论证搭建框架。
学习活动 3:切中肯綮,展开有效的论证
1. 切中肯綮,聚焦周严的议论,运用“三看法”分析论据。请根据自己对“三看”的直观感受,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对习作片段进行点评。
【明确】正面看,见本质:论据与论点之间直接建立正向联系。
反面看,显深度:假设论据相反,推测结论,反向固化论点。
高处看,析异同:引入其他同类论据,归纳对比强化效果。
小结 3:展开周严的议论,全方位理解分析论据,见本质、显深度、析异同,为针对论点展开有效论证注入心血。
当堂提升: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点评此文段并进行升格。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本课时学习活动旨在通过论据筛选、剪裁、分析,让论证更有针对性。“三看法”提供了分析论据的三个角度:正面见本质、反面固必然、高处显深度。使高一思考问题常常片面的学生初步有了思辨的视角,思考问题更为全面和深刻。
课后作业
屏蔽力是一个人排除负面信息、屏蔽无效信息的能力。然而,现代社会中许多人过于在意他人看法,过度关注外界评论,沉迷于冗杂信息,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的干扰。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你根据三节课所学,完成一篇作文写作。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展开有针对性的议论,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