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叠词的妙用—探究微观语言形式的修辞达意功能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叠词的妙用—探究微观语言形式的修辞达意功能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2 15:4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叠词的妙用—探究微观语言形式的修辞达意功能教学设计
学时:1
时间:2025 年 8月
一、内容分析
(一)联系教材
本课紧密关联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李清照《声声慢》、《诗经 卫风 氓》、孙犁《荷花淀》、铁凝《哦,香雪》等。这些作品中,叠词的运用极为精妙,有的细化景物形态,有的层层递进地抒发情感,有的渲染场景并暗示人物情感等,为学生探究叠词的修辞达意功能提供了丰富且典型的范例。通过对这些文本的分析,学生能深入体会叠词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作用。
(二)依据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中提出“体会语言文字的丰富表现力”。本课聚焦叠词这一微观语言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魅力,掌握分析叠词修辞功能的方法,进而提升自身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与感染力。
(三)对接高考
近年高考对语言运用的考查愈发注重细节,叠词的运用效果分析常出现在相关题目中。例如 2023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语言文字运用Ⅱ中对重叠形式表达效果的考查,以及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对文本语言特色的分析,叠词往往是重要的切入点。因此,引导学生关注叠词的妙用,对高考备考具有积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基础
本次授课面向全体高三学生,学情调研如下:
知识储备:已认识不少叠词,了解部分叠词的基本含义,但对叠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修辞功能认识较浅。
能力水平:能理解文本中显性的情感表达,却对叠词所传递的隐性情感和深层含义把握不足。
学习特点:在文本分析时,容易忽视叠词这一微观语言形式,更关注情节、人物等“大”要素,对叠词的分析缺乏系统方法。
为提升学生对语言细节的敏感度,培养其细致解读文本的能力,掌握叠词分析的思维方法,关注叠词的表情达意功能十分必要。
三、教学目标
1、探究叠词在文学作品中的修辞达意功能。
2、掌握分析叠词表达效果类题目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3、尝试在创作中运用叠词,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叠词在文学创作中的艺术功能。
2、掌握分析叠词的方法:定位—析义—联境—悟效
难点
1、结合具体语境解读叠词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2、在写作中灵活、恰当地运用叠词提升表达效果。
五、设计特色
本设计遵循“文本赏析—方法提炼—实践运用”的教学路径,助力学生实现对叠词从“认知”到“理解”再到“运用”的深度学习。
聚焦微观:以叠词这一微观语言形式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对语言细节的关注和细读能力。
互动交流:通过分组讨论、展示、创意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叠词的魅力。
学以致用:紧密结合高考趋势,注重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题和创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六、学习活动
导入:同学们,阅读一篇美文,如同欣赏一位美人。文章的内容、结构、主旨是美人之骨,外在的语言形式如同美人之肤,而那些微小的词语,便是肌肤上灵动的微光,它们看似细小,却能让文字瞬间鲜活。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小小的叠词,探究它有何妙处。
【温故知新】回归教材,探究妙用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分析:“曲曲折折”细致地描绘出荷塘的形态,不是规整的,而是有弯曲起伏的;“田田”展现出叶子茂密、层层叠叠的样子;“亭亭”则生动地刻画了叶子挺拔秀丽的姿态,这些叠词让荷塘的景物形态更加具体可感。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分析:“寻寻觅觅”写出了作者四处寻找的状态,带有一种茫然感;“冷冷清清”不仅描绘了环境的冷清,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凄凄惨惨戚戚”则将这种孤寂、悲伤的情感推向极致,层层递进地抒发了作者的愁苦之情。
3、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 卫风 氓》)
分析:“汤汤”描绘出淇水水流浩大的样子,渲染出一种壮阔又略带悲凉的场景,同时也暗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如同淇水般汹涌,为后文抒发情感做了铺垫。
4、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孙犁《荷花淀》)
分析:“哗哗,哗哗,哗哗哗”这些同义叠词的重复使用,延长了声音的表达,强化了划船时水的声音,既表现出当时情境的紧张,也体现出青年妇女们划船的节奏和力度。
5、“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铁凝《哦,香雪》)
分析:“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的重复使用,生动地描绘出铁轨的形态,同时也烘托出一种缓慢、曲折的场景节奏,以及台儿沟所处环境的偏远和铁轨延伸的不易,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设计意图:以教材经典文本为载体,选取不同类型、不同表达效果的叠词案例(如景物描写、情感抒发、场景渲染等),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境出发,直观感受叠词的多样功能。通过针对性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叠词与表达效果”的关联意识,为后续方法总结奠定感性认知基础,同时强化对教材文本的深度解读能力。
【学习活动一】分组讨论与展示
要求:每组选择一道题,由一名同学进行答案展示,其他同学负责语段诵读,力求形象地传达出叠词表达效果。形式不一。准备时间 4 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合作,促进学生间的思维碰撞,弥补个体分析的局限性;“答案展示+语段诵读”的形式,将语言分析与情感体验结合,让学生在朗读中直观感受叠词的韵律美和情感张力,加深对表达效果的理解。限时准备和多元展示形式,既能提升课堂效率,也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
【学习活动二】方法总结
步骤具体内容
1、锁定修饰看对象
2、对比删减明特点
3、联系情景丰内涵
4、音韵对象需对应
设计意图:将学生在文本分析中零散的发现提炼方法路径,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解题思维框架。便于学生记忆和迁移运用,为应对高考相关题型提供可操作的路径,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方法”的升华。
【学习活动三】学以致用
(一)、【2023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语言文字运用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
各自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处处”比“处”表示的范围更广,强调地上各处都显出干燥、结实的状态;“微微”比“微”程度更轻,更细腻地表现出黑土颜色发黄的程度很淡;“早早”比“早”更突出时间上的提前,体现出祥子愿意更早拉车的迫切心情。
设计意图:直接对接高考题型,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真题,检验学习效果的同时,熟悉高考对叠词考查的角度和难度。通过实战演练,增强学生的应试信心,明确学习目标与高考要求的关联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她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参考答案:原文使用“芬芬芳芳”这一叠词,不仅强调了槐花香气的浓郁,还使语言更具韵律感和诗意;而改写后的句子只是简单陈述槐花芬芳,表达效果较为平淡,缺乏这种生动性和感染力。同时,“下了一街”“流淌得芬芬芳芳”的表述更形象,将雨与槐花融为一体的景象描绘得更鲜活。
设计意图:通过原文与改写句的对比,引导学生从“反向”体会叠词在增强语言生动性、韵律感和情感浓度上的作用。这种对比能强化学生对叠词表达优势的认知,培养其语言细节的敏感度,为自主运用叠词积累经验。
七、课后作业
从下列作业中选择至少一项进行创意表达并交流展示叠词寻宝家
在生活场景中寻找叠词踪迹,拍摄带有叠词的照片,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叠词发现手册”,注明使用场景和表达效果。
叠词小诗人
请选择一种自然景物(如风、雨、花、雪、雷……),用至少三组叠词,创作一首 4 行小诗。
叠词广告师
为你喜欢的零食或物品设计一句广告语,需包括叠词,突出卖点。
设计意图:采用分层、多元的作业形式,兼顾基础巩固与创新实践。“叠词寻宝家”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感受语言与生活的联系;“叠词小诗人”“叠词广告师”则鼓励学生主动运用叠词进行创作,实现从“分析”到“运用”的跨越,同时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汉语的魅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