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课内精彩语段和拓展阅读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课内精彩语段和拓展阅读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2 15:5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课内精彩语段和拓展阅读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一、课内阅读
①“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这个母亲慢慢开始相信,她的孩子会好起来。她记起最近这孩子讲话时,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也能自己爬起来,坐在床上,用兴奋的眼光望着这一粒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一星期以后,小女孩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小女孩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②其余的几粒豌豆呢?曾经想飞到广阔世界里去的那一粒,它落到了屋顶的水笕里,被一只鸽子吃掉了。那两粒曾在地上打滚的豌豆也没有走多远,也被鸽子吃掉了。它们还算有些实际的用途。那本来想飞进太阳里去的豌豆,却落到了水沟里,在脏水里躺了好几个星期,而且涨得大大的。
③“我又胖又美!”这粒豌豆说,“我胖得要爆裂开来了。我想任何豌豆从来不曾、也永远不会达到这种地步的。我是五粒豌豆中最了不起的一粒。”
1.“想飞进太阳里”最后“却落到了水沟里”的那颗豆子自己认为是最了不起的一粒,其性格特点是( )
A.随遇而安,理想远大 B.充满自信,理想远大
C.重视荣誉,不甘落后 D.妄自尊大,自高自傲
2.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节日里总是鲜花盛开,现在豌豆花开了,所以“简直像一个节日”。
B.孩子在节日里总是快乐的。小姑娘在那一天特别高兴,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C.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D.豌豆从落到窗台再到发芽,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它终于开花了,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①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②知道蝙蝠在夜里如何飞行,你猜到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了吗?现代飞机上安装了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类似。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秘密——( ) 反复——( )
4.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揭开( ) 改变( ) 看清( )
5.科学家们探究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雷达的天线就相当于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相当于蝙蝠 ;雷达的荧光屏就相当于蝙蝠的 。
6.科学家还把超声波的原理运用到哪些方面?请你去查查有关的资料,将其中的一两个方面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②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③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汽车,也没有飞机。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那么多幻想在现代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
7.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句。
8.给下列字注音。
唤( ) 赖( )
9.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10.横线上填的诗句原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盛开,文中引用的作用是( )
A.科学给世界带来了美丽的自然景色。
B.科学成果像梨花一样开满枝头。
C.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11.阅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发现”和“发明”的区别。
①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天是那样低沉,云是那样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地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里也黑压压的、水淋淋的,到处都是湿的。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②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这样的天气它们能躲在哪里呢?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一点儿水都不能沾;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1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低沉——( ) 轻盈——( ) 猛烈——( ) 柔弱——( )
13.在下列反问句的括号里打“√”。
(1)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 )
(2)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
(3)这样的天气它们能躲在哪里呢?( )
(4)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
14.根据短文回答问题。
“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作者想到了什么这么着急?
15.读了一段文字,你想提什么问题呢?
二、课外拓展阅读
井蛙之志
①有一天,一只小井蛙对来井边饮水的画眉鸟说:“朋友们都(潮 嘲)笑我坐井观天,孤陋寡闻,什么学问也没有,这太不公平了!画眉姐姐,这回我(立下 树下)雄心壮志:在两年内一定要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不信你瞧,我的学习计划都订好了!”大概由于过分(感动 激动)吧,小井蛙(的 得)肚皮一鼓一鼓的,看样子真要发愤干一(番 场)事业呢!
②画眉鸟说:“井蛙弟弟,订了计划可要努力去实现哟!好吧,两年后我听你的好消息。”说完就飞走了。
③小井蛙爱不释手地看着自己的(红 宏)伟计划,越看心里越美。他兴冲冲地(借 惜)来了几本厚厚的书,心想这一回当上学者就有把握啦!
④第二天,小井蛙拿出一本书翻开看了几行。哟,看书还挺吃力的呢!他想,先好好休息几天,等精力(充分 充沛)了,(在 再)来啃这本厚书也不迟。
⑤一个星期后,当他第二次拿起书的时候,忽然想起:蝌蚪们不是约我去玩游戏吗?去不去呢?小井蛙又想:两年的时间还早呢,先去玩,明天再看书吧!
⑥从蝌蚪那里回来后,小井蛙伸伸胳膊,蹬蹬腿,感到身上有点儿酸,不过精神却是挺不错。他坐下来正准备看书,抬头一望,(园园 圆圆)的月亮正挂在井台的上空,好几颗星星还直冲他眨眼呢!小井蛙的心又动了:这么好的天气不赏赏月,开开心,那才是傻瓜呢,明天再看书吧!
⑦这样一天推一天,两年的时间不知不觉地溜走了。一天清晨,小井蛙正在香甜地睡着懒觉,蒙眬中从井台传来唱歌的声音:“明日推明日,明日有多少,万事推明日,时光空消磨……”“谁呀?这么早就来吵吵,烦死了!”井蛙嘟囔了一句。“我是画眉姐姐,特地赶来祝贺你成为学者的。太阳都晒着屁股了,你还没起床啊!”小井蛙一翻身爬起来,张着嘴巴,摊开双手,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16.把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字、词用“\”划去。
17.小井蛙“张着嘴巴,摊开双手,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这句话是小井蛙的 描写和 描写,这种样子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 。
18.小井蛙的“雄心壮志”是 ,他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那是因为 。
19.通过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蜻蜓的飞行
①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
②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千米而不着陆;也能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
③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性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翼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翼折断,招致机毁人亡。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这是保护薄而韧的蜻蜓翅不致折损的关键,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羽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于是战胜了颤振,保证了快速型飞机的安全。
20.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A.列数字 作比较 B.列数字 举例子
C.作比较 分类别 D.作比较 下定义
2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蜻蜓是“飞行之王”。 B.蜻蜓具有“特技”表演的能力。
C.蜻蜓靠神经系统控制飞行。 D.蜻蜓具有高超的飞行能力及原因。
22.这篇短文的结构特点是 。
23.蜻蜓为什么被誉为“飞行之王”?
24.蜻蜓能做哪些“特技表演”?能做这些“特技表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响尾蛇”导弹
①响尾蛇是一种蛇的名字。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因为,科学家发现响尾蛇有一个很特殊的本领: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也能准确无误地捕捉到小动物;用布蒙上它的双眼,响尾蛇照样能捕到食物。原来,在响尾蛇两只眼睛的前下方,各有一个漏斗状的小窝。这个小窝是一个极强的“热感受器”,科学家称它为“热眼”。这种“热眼”能看见红外线。红外线是一种热的,看不见的光线,很多物体都放射红外线。
③“响尾蛇”导弹就是把根据响尾蛇“热眼”的原理制成的“人造热眼”装在导弹上。当导弹从飞机上发射以后,“人造热眼”就紧盯着高温目标——敌机的喷火口,导弹就直朝敌机冲去,跟踪追击,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使敌机“粉身碎骨”。
25.看到文章的标题,你脑海中一定产生了疑问,请将第一自然段横线上的内容写具体。
26.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响尾蛇在黑夜能准确无误地捕捉小动物,用的是它锐利的双眼。( )
(2)“响尾蛇”导弹能准确无误地击中敌机,是因为它速度比敌机快。( )
(3)红外线是一种热的,看不见的光线,很多物体都放射红外线。( )
27.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响尾蛇利用 ,能在夜里准确无误地看见并捕捉到 。而“响尾蛇”导弹安装 ,也能紧盯并击中 。
28.科学家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于是有了许多发明创造。请你把科学家的发明与相关的动植物用线连起来。
巴茅草 鱼 蜻蜓 萤火虫
冷光灯 飞机 锯子 潜水艇
倾听鸟语
吴喜华
①我爱鸟。
②过去在乡下,到处是树,有树就有鸟,树多鸟也多。麦泛黄时,黄鹂天不亮便亮开了嗓子,“大麦大麦黄黄,大麦大麦黄黄啦!”夏日里,布谷鸟不紧不慢地叫着“布谷——布谷——”,还有一种叫不出名字的鸟儿,在天空欲雨未雨时,急促地叫着“滴水,滴水”。云雀、白头翁、灰喜鹊、燕子……最多的是麻雀,田野里,草堆上,树丛中,成百上千的一哄而起,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③刚进城那几年,宿舍围墙外有许多高大的梧桐。清晨和傍晚,成群的鸟儿,聚集在树上,准时举办着欢快热闹的“森林音乐会”。鸟声里,我们迎来朝霞,送走夕晖。我又仿佛找到了在乡下的那种感觉。后来因城建改造,梧桐被砍了,那清脆的鸟声,成了记忆里的一个遥远的梦。偶尔看到三两只鸟儿惊恐地从城市的上空飞过,常觉怅然。噪音的嘈杂,环境的污染,生态资源的破坏,哪里还有鸟儿栖身的家园!
④鸟语是世间最美的语言。节假日里,我更爱到山里去倾听鸟儿唱歌。找一片幽深的林子,静静地躺在铺满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近了山的心灵。看小鸟在树与树之间跳荡,听绿荫深处的鸟声,忽断、忽续、忽远、忽近。顽皮的山雀,呼啦啦如夏日的骤雨,漫天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
⑤鸟是世上尽善尽美的灵异之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了,长长的尾巴,尖尖的喙,鲜艳光洁的羽毛,优美无比的流线型体态,婉转悠扬的鸣唱。常念江南青青的水稻田里,一只两只的白鹭,蜷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或者低飞于黄昏的空中,背衬黛青的山和油绿的梯田,多美的一幅画,赋予了生活多少的诗意。不仅如此,鸟类在抑制农林虫害、鼠害,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为人们提供直接的生活用品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在生物的进化、种子的传播、仿生学、气候学等方面,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⑥假如天空里不见了鸟影,生活里闻不到鸟声,人类将会多么寂寞。多一点爱给鸟类朋友吧,让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
29.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聚集——( ) 惊恐——( ) 幽深——( )
30.布谷鸟不紧不慢地叫着“布谷——布谷——”这里的破折号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的延长
C.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31.“鸟是世上尽善尽美的灵异之物。”主要表现在:(1) ;(2) 。
32.摘录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喜欢的句子:
喜欢的理由:
33.你背过有关鸟的诗句吗?请背诵并写一句。
参考答案
1.D 2.C
【导语】这篇文章以豌豆为线索,藏着生命的温柔寓言。一粒平凡豌豆,用顽强生长点燃病童的希望,让灰暗生活透出光亮。作者以细腻笔触,将植物的生命力与人类的精神救赎相连,于细微处见深情。母亲的相信、孩子的转变,皆因这株微小绿植,传递出“微小力量亦能创造奇迹”的温暖哲思,质朴中饱含生命韧性之美。
1.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文中第③段的句子“‘我又胖又美!’这粒豌豆说,‘我胖得要爆裂开来了。我想任何豌豆从来不曾、也永远不会达到这种地步的。我是五粒豌豆中最了不起的一粒’”可知从它的话中可以看出,它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盲目自大。
故选D。
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我们要结合上下文中小姑娘和母亲的变化来理解“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的原因。之前小姑娘身体不好,心情也不愉快,而随着豌豆的生长开花,小姑娘受到了豌豆生命力的鼓舞。
文中第①段提到“她记起最近这孩子讲话时,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也能自己爬起来,坐在床上,用兴奋的眼光望着这一粒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一星期以后,小女孩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说明小姑娘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同时母亲也慢慢开始相信孩子会好起来,她们对生活都充满了希望。
A.仅从豌豆花开的角度理解过于表面,没有考虑到人物的情感和状态变化,所以该选项说法错误。
B.小姑娘高兴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豌豆给她们带来的对生活的希望,所以该选项说法不全面。
C.准确地概括了因为豌豆的影响,小姑娘和母亲在身体和精神状态上的积极变化,所以这一天像节日,该选项说法正确。
D.只强调了豌豆开花本身,没有突出对人物的影响,所以该选项说法不准确。
故选C。
3. 奥秘 重复 4. 秘密 方向 障碍物 5. 嘴 发出的超声波 耳朵 6.医学检查 水下探测
【导语】这篇科普短文通过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引出雷达技术的仿生学应用,展现了自然智慧对人类科技的启发。语言简洁明了,运用类比手法(蝙蝠与雷达的对应关系)将复杂技术原理形象化,符合科普读物的特点。通过设问句实现段落衔接,增强了文本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本题考查近义词。
秘密:指不为人知的事情或信息;表示隐蔽的、不公开的。近义词有:机密、隐私、秘闻、隐情等。
反复:指多次重复、来回交替或思想、态度犹豫不决。近义词有:来回、屡次、再三等。
4.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第①段“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可知“揭开”在文中搭配的是“秘密”。
第①段“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可知“改变”在文中搭配的是“方向”。
第②段“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可知“看清”在文中搭配的是“障碍物”。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第①段“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第②段“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可知雷达天线对应蝙蝠的嘴(都是发出信号的部位)。
第①段“从嘴里发出超声波”、第②段“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可知雷达无线电波对应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都是用于探测的信号)。
第①段“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传到蝙蝠的耳朵里”、第②段“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可知雷达荧光屏对应蝙蝠的耳朵(都是接收信号的部位)。
6.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本题为拓展题,关联文本“超声波原理应用”主题。文本讲蝙蝠超声波探路启发雷达,拓展的如医学超声、工业探伤等,都是超声波原理的应用。考查知识迁移与拓展能力,让学生理解科学原理的广泛应用,深化对“超声波价值”的认知,延伸文本科学探究的意义。
示例:超声波清洗机,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产生的空化效应,能将物件表面的油污、杂质等震落,像眼镜店用它清洗眼镜,高效又干净。
工业上的超声波探伤,发射超声波穿透金属等材料,根据反射波判断内部是否有裂缝、杂质等缺陷,保障桥梁、机械部件等的安全。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 huàn lài 9.概括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10.C 11.“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是本来就存在的但是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指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
【导语】这篇短文以20世纪科技变革为核心,通过对比手法凸显现代文明的突破性。开篇以设问引出“人类靠科技呼风唤雨”的论点,继而用百万年原始社会与百年科技文明的强烈对比,展现指数级发展态势。文中“黑暗无光”与“千里眼”“顺风耳”的意象运用巧妙,既呈现原始社会的局限,又暗示科技实现了远古幻想。结尾留白的设计引发读者对科技力量的思考,整体呈现出科技人文主义的叙事张力。
7.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默写。
结合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可知,此处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象地表现20世纪科学技术成就的迅猛发展和巨大变化,就像一夜之间春风拂过,千万棵梨树开花一样,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书写时注意“忽”“春”“树”“梨”的正确写法。
8.本题考查字音。
唤(huàn):发出大声,使对方觉醒、注意或随声而来。
赖(lài):依赖,仗恃,倚靠。
9.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画线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呼风唤雨”运用拟人手法,强调人类借助科技掌控自然的力量。
结合第②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句子先提出问题,随后直接回答了前一句的提问。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这句话概括了现代科技在短短100年内对人类生活的改变,超过了之前百万年的总和,突出了科技发展的迅速和深远影响。
故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明了20世纪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彻底改变了生活。
10.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作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意是形容大雪纷飞如同梨花盛开的景象。在文中引用这句诗,是为了形象地表现20世纪科学技术成就的迅猛发展和巨大变化,就像一夜之间春风拂过,千万棵梨树开花一样,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故选C。
1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第③自然段“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汽车,也没有飞机。”可知,“发明”则是指创造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意思是经过探索研究认识或找到前人没有认识或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12. 高亢 沉重 柔和 刚强 13.(2)√ (4)√ 14.想到恶劣的天气,“我”心里就为蝴蝶着急。 15.蝴蝶在暴雨中真的无处可躲吗?
【导语】这篇短文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暴雨中蝴蝶命运的深切关怀。通过对比青鸟、麻雀等鸟类与蝴蝶的生存境遇,突显了蝴蝶的脆弱与无助。文中运用拟人手法(如“吼叫着”“喧嚷着”)和生动的意象(“银色的雨幕”),营造出压抑狂暴的自然氛围,与蝴蝶的柔弱形成强烈反差。作者层层递进的担忧心理(从“常想”到“着急”再到“没法再想”),将读者带入对弱小生命的共情之中,体现了对自然万物的悲悯情怀。
12.本题考查反义词。
反义词,是指与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
低沉:主要描述情绪低落、声音低而沉重或天气阴暗三种状态。与之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有:洪亮、高亢、昂扬、高昂、振作、激昂等。
轻盈:形容人或物(如女子、蝴蝶)动作、姿态的轻柔优美,也可指声音、节奏的轻松轻快。与之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有:沉重、笨重、臃肿等。
猛烈:气势大,力量大。与之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有:柔和、温和、温柔等。
柔弱:描述身体羸弱或性格温和谦顺的状态。与之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有:健壮、坚硬、强壮等。
13.本题考查反问句。
反问句:一种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手法,其答案已隐含在问句中,无需回答,主要用于加强语气或强调观点。
(1)“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中“蝴蝶怎么办呢”是疑问句。
(2)“这不是难为蝴蝶吗?”通过“不是……吗?”强调“蝴蝶很为难”是反问句。
(3)“这样的天气它们能躲在哪里呢?”中“能躲在哪里呢?”是疑问句。
(4)“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通过“怎么……呢?”强调“受不住风雨”,是反问句。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这样的天气它们能躲在哪里呢?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一点儿水都不能沾;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可知,作者想到蝴蝶身体轻盈怕水、彩粉怕湿、柔弱无力,禁不起猛烈风雨而着急。
15.本题考查阅读方法。
根据文章内容提出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蝴蝶雨天如何保护自己?
16.潮 树下 感动 得 场 红 惜 充分 在 园园 17. 动作 神态 张口结舌 18. 在两年内一定要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 他每次都不能按计划做事,而把事情推到明天去做 19.今日事今日毕。我们要学会抓住每一个今天,只有把握今天,才能够真正实现梦想。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小井蛙立志成为学者却因拖延而一事无成的故事,生动地揭示了拖延的危害。小井蛙虽有目标和计划,但总是明日复明日,最终让时间白白流逝。文章语言简洁明快,情节贴近生活,寓意深刻,警示人们要珍惜时间,避免拖延,否则再美好的计划也会落空。
16.本题考查同音字近义词辨析及匹配。
①“潮”有“涌向岸边的海浪”“湿”等意思,而“嘲”有“讥笑、嘲笑”的意思。结合语境,这里描述的是朋友们对小井蛙的讥讽和嘲笑,因为小井蛙坐井观天,孤陋寡闻,所以“嘲”更符合语境。故划去“潮”;
②“立下”表示确定目标、做出决定,强调主动设定某种决心或计划;“树下”则是指在树的下方,是一个表示位置的词语。结合语境,这里小井蛙是在表达自己要下定决心,设定一个成为知识渊博学者的目标,因此“立下”更符合语境。故划去“树下”;
③“感动”是指受到外界情感的影响而内心产生共鸣,通常是因为某件事情或某个人的行为而触动情感;“激动”则是指情绪上的强烈波动,通常是由于内心的兴奋、振奋或热情而产生的。结合语境,小井蛙制定了学习计划,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热情,因此“激动”更符合语境,表示小井蛙因为有了计划而感到非常兴奋和振奋。故划去“感动”;
④“的”是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名词后,表示修饰关系;“得”是助词,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补充说明状态或程度。结合语境,这里描述的是小井蛙因为激动而肚子鼓起来的状态,是形容词“激动”对“肚皮”的修饰,所以应该用“的”来连接,表示“激动的肚皮一鼓一鼓的”。故划去“得”;
⑤“番”在这里表示次数、回数,也可以表示一番事业、一番作为,强调的是事物的范围或整体;“场”则通常指具体的活动场合或一次具体的事件,比如一场演出、一场球赛等。结合语境,小井蛙要发愤去做的事情是一段时期内的整体努力和计划,是一番事业,而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场合或事件,所以“番”更符合语境。故划去“场”;
⑥“红”表示颜色,通常指红色,也可以引申为繁荣、热闹等意思;“宏”表示广大、巨大、壮丽等意思。结合语境,这里描述的是小井蛙对计划的重视和期待,强调计划的规模和重要性,因此“宏”更符合语境,表示“宏伟的计划”。故划去“红”;
⑦“借”是指暂时取得原物的使用权,通常用于物品的临时获取;“惜”则表示爱惜、惋惜或舍不得。结合语境,小井蛙为了实现成为学者的目标,需要获取学习的资料,因此“借”更符合语境,表示小井蛙从别处借来了几本厚厚的书,以帮助自己学习。故划去“惜”;
⑧“充分”表示足够、完备,强调数量或程度的充足;“充沛”则表示旺盛、充足,更侧重于精力、精神等的饱满状态。结合语境,这里描述的是小井蛙希望等精力旺盛、饱满之后再开始学习,因此“充沛”更符合语境,表示精力旺盛、饱满的状态。故划去“充分”;
⑨“在”表示位置或时间点,强调处于某个状态或位置;“再”则表示重复或继续,强调动作的再次发生。结合语境,小井蛙计划等精力充沛之后继续去学习,这里强调的是一个动作的延续或重复,因此“再”更符合语境,表示精力充沛之后再次去啃书。故划去“在”;
⑩“园园”是叠词,通常用于形容形状像园子或者事物的形态比较圆润,但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形容词;“圆圆”是形容词,表示形状非常圆,常用来形容月亮、球体等圆形物体。结合语境,这里描述的是月亮的形状,月亮是圆形的,所以“圆圆”更符合语境,表示月亮的形状非常圆。故划去“园园”。
17.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词语解释。
“张着嘴巴,摊开双手,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这句话出现在第⑦自然段,小井蛙“张着嘴巴,摊开双手”是动作描写,表现出他的惊讶和无言以对;“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是神态描写,表现出他的尴尬和失落。从文章内容来看,小井蛙原本信心满满地立志要在两年内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还制定了学习计划,但最终因为拖延和懈怠,两年的时间白白流逝,一无所成。画眉鸟来祝贺他成为学者,而他却什么都没有做成,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他感到非常尴尬和无言以对。综上分析,这句话是小井蛙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这种样子可以用成语“哑口无言”“张口结舌”来形容。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及词语句子含义作用。
文章第①段提到小井蛙立下雄心壮志“在两年内一定要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制定了学习计划,表现得信心满满。然而,从第④段开始,小井蛙在面对学习任务时,先是觉得看书吃力,决定先休息几天;第⑤段中,他又因为蝌蚪们的邀请去玩游戏,再次推迟学习计划;第⑥段中,他又被美丽的月色吸引,又一次决定明天再学习。就这样,小井蛙一天天拖延,直到两年的时间不知不觉溜走,他依然一事无成。综上分析,小井蛙的“雄心壮志”是在两年内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因为他总是拖延,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及主旨情感。
小井蛙在第①段中立下了雄心壮志,制定了学习计划,表现得信心满满,甚至让画眉鸟都对他充满期待。然而,从第④段开始,小井蛙的拖延行为逐渐暴露:他觉得看书吃力,决定先休息几天;第⑤段中,他又因为蝌蚪们的邀请去玩游戏,再次推迟学习计划;第⑥段中,他又被美丽的月色吸引,又一次决定明天再学习。这些拖延行为最终导致两年的时间不知不觉溜走,小井蛙依然一事无成。文章最后通过画眉鸟的歌声“明日推明日,万事推明日,时光空消磨”进一步强调了拖延的危害。这则寓言警示我们,只有真正付诸行动,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否则再美好的计划也会落空。综上分析,通过这则寓言,让我明白了“拖延是成功的大敌,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目标”的道理。
20.A 21.D 22.总分结构 23.因为蜻蜓的飞行技巧远超飞机,能灵活地忽上忽下、忽快忽慢,能完成一百八十度急转弯,还能悬在空中作“8”字运动,这是多数鸟类都做不到的;它既能长途飞行一小时达六七十千米,又能突然降落,种种高超飞行能力让它被誉为“飞行之王”。 24.特技表演: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千米而不着陆。
根本原因: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
【导语】这篇说明文以蜻蜓的飞行能力为核心,生动展现其急转、悬停、长途飞行等特技;再深入揭示飞行原理(神经系统控制)和仿生学应用(翅痣消除颤振)。全文逻辑清晰,既有文学性描写(如唐诗引用),又体现科学说明文的严谨性,将生物特性与人类科技巧妙联系,展现了“从自然到科技”的思维路径。
20.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作比较”是对比不同事物突出特点,“列数字”是用具体数据说明。
第②段“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属于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蜻蜓与飞机飞行技巧对比;第②段“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30—50次”说明翅尖挥动频率。
故选A。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A.第①段“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是文章开头总起句,接着写了蜻蜓飞行的高超技巧、原因等,本选项只涵盖标题性内容,未涉及全文核心(飞行能力及背后原因),过于片面。故错误。
B.第②段详细写了蜻蜓忽上忽下、悬停等“特技”,但文章第③段还讲了蜻蜓飞行能力强的原因(神经系统控制)及仿生应用,该选项只聚焦“特技表演”,忽略原因等重要内容,不全面。故错误。
C.第③段“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提到这一内容,但这只是解释蜻蜓飞行能力强的一个原因,文章还讲了飞行技巧、仿生等,本选项仅截取部分原因,不能概括全文,片面。故错误。
D.第①段“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总起引出蜻蜓飞行厉害;第②段具体写蜻蜓飞行的高超技巧,如忽上忽下、悬停等;第③段写蜻蜓飞行能力强是因为神经系统控制翅膀,及仿生应用 。该选项全面涵盖“高超飞行能力(表现)”和“原因(生理+仿生等)”,贴合全文内容。故正确。
故选D。
22.本题考查文章结构。
分析文章结构,看段落间逻辑。
第①段“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这是对蜻蜓飞行地位的总括性陈述,为全文定下“蜻蜓飞行厉害”的基调,是“总”的部分。
第②段详细描述蜻蜓飞行的具体“特技”,像“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是在分述蜻蜓飞行能力高超的表现。
第③段阐述蜻蜓飞行能力强的原因——“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还提及人类从仿生学角度“移植”其特点到飞机设计,属于分述飞行能力背后的原理及应用。
文章开篇用简洁语句总起(第①段),后续段落(②③段)分别从不同方面(飞行表现、能力原因)展开具体说明,符合总分结构的典型特征(总起句统领全文,分述内容支撑、细化总起内容)。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第②段“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直接将蜻蜓与飞机对比,突出飞行技巧优势。
第②段“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展现飞行姿态的灵活多变。
第②段“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将蜻蜓的悬停特技与鸟类对比,强化飞行能力独特。
第②段“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千米而不着陆;也能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体现飞行的持久与灵动。
示例:因为蜻蜓飞行技巧高超,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飞行,能一百八十度急转弯,能悬停作“8”字运动,能长途飞行或突然降落,飞行能力远超飞机、多数鸟类。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第②段“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可知飞行速度与高度的灵活变化。
第②段“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可知它能快速转向的高难度动作。
第②段“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可知蜻蜓可以做悬停,高频振翅的“8字轨迹”动作。
第②段“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千米而不着陆;也能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可知蜻蜓可以长距离续航与瞬间起降的反差操作。
示例: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飞行;能一百八十度急转弯;能悬在空中作“8”字运动;能长途飞行或突然降落。
第③段“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可知蜻蜓能做这些“特技表演”是因为它的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使其与大气气压相适应。
示例: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
25.导弹怎么会和响尾蛇联系在一起呢 26. × × √ 27. 热眼 小动物 “人造热眼” 目标 28.
【导语】这篇说明文以“响尾蛇”导弹命名由来为切入点,巧妙运用“由物及理”的说明顺序。文章结构严谨,首段设问引出悬念,第二段通过生物特性揭示科学原理,末段阐述技术应用,形成完整的“现象——原理——应用”逻辑链。语言生动形象,“热眼”“粉身碎骨”等比喻既准确又通俗,将红外探测原理这一复杂科技概念具象化。文本体现了仿生学“师法自然”的核心思想,展现了科学发明与生物进化的奇妙联系,具有科普价值与思维启发性。
2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的标题是“响尾蛇”导弹,但开头提到响尾蛇是一种蛇,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导弹以蛇命名?所以横线上应填写疑问句,点出这个疑问。
示例:为什么导弹也叫“响尾蛇”呢?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1)结合第②自然段“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也能准确无误地捕捉到小动物;用布蒙上它的双眼,响尾蛇照样能捕到食物。原来,在响尾蛇两只眼睛的前下方,各有一个漏斗状的小窝。这个小窝是一个极强的‘热感受器’,科学家称它为‘热眼’。”可知,响尾蛇在黑夜捕捉小动物用的是“热眼”,故“用的是它锐利的双眼”说法错误。
(2)结合第③自然段“当导弹发射以后,‘人造热眼’就紧盯着高温目标——敌机的喷火口,导弹就直朝敌机冲去,跟踪追击,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使敌机‘粉身碎骨’。”可知,导弹能击中敌机是因为人造热眼的跟踪,故“是因为它速度比敌机快”说法错误。
(3)结合第②自然段“红外线是一种热的,看不见的光线,很多物体都放射红外线。”可知,很多物体都放射红外线,故此说法正确。
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也能准确无误地捕捉到小动物;用布蒙上它的双眼,响尾蛇照样能捕到食物。原来,在响尾蛇两只眼睛的前下方,各有一个漏斗状的小窝。这个小窝是一个极强的‘热感受器’,科学家称它为‘热眼’。”可知,响尾蛇利用热感受器(或“热眼”),能在夜里准确无误地看见并捕捉到小动物。
结合第③自然段“‘响尾蛇’导弹就是把根据响尾蛇“热眼”的原理制成的‘人造热眼’装在导弹上。当导弹从飞机上发射以后,‘人造热眼’就紧盯着高温目标——敌机的喷火口,导弹就直朝敌机冲去,跟踪追击,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使敌机‘粉身碎骨’。”可知,“响尾蛇”导弹安装“人造热眼”,也能紧盯并击中敌机(或敌机的喷火口)。
28.本题考查课外知识积累。
巴茅草(茅草)的锯齿边缘启发鲁班发明锯子。
鱼的游泳启发潜水艇的设计。
蜻蜓的飞行启发飞机的设计(如直升机的稳定)。
萤火虫的发光启发冷光灯(如LED灯)。
故“巴茅草”对应“锯子”,“鱼”对应“潜水艇”,“蜻蜓”对应“飞机”,“萤火虫”对应“冷光灯”。
29. 汇集 惊慌 幽静 30.B 31. 鸟的俊俏给生活带来诗意 在调节自然平衡、生物进化、种子传播、仿生学、气候学等方面很有价值 32. 假如天空里不见了鸟影,生活里闻不到鸟声,人类将会多么寂寞。 这句话生动地写出了鸟儿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表现出人类对鸟儿的感情。 3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导语】这篇散文以“鸟语”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态破坏的忧思。文章以“我爱鸟”开篇,通过乡野与城市的对比,展现了鸟鸣带来的诗意:乡间鸟声丰富灵动,充满生活气息;城市鸟鸣消逝,暗示生态危机。作者善用拟声词与比喻,如“大麦黄黄”的摹声、“骤雨”的比喻,使鸟鸣形象可感。结尾升华主题,呼吁保护鸟类,体现人文关怀。全文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在细腻的描摹中传递出深刻的生态意识,是一篇情韵兼美的生态散文。
29.本题考查近义词。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
聚集:集合,凑在一起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汇集、结合、召集等。
惊恐:是惊慌恐惧。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惊慌、惊惧、错愕等。
幽深:是(山水、树林、宫室等)深而幽静。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幽静、幽邃等。
30.本题考查破折号的作用。
结合第②自然段“布谷鸟不紧不慢地叫着‘布谷——布谷——’”可知,这里的破折号主要起到延长语音停顿的作用,通过视觉符号再现布谷鸟叫声的节奏感。
故选B。
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⑤自然段“鸟是世上尽善尽美的灵异之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长长的尾巴,尖尖的喙,鲜艳光洁的羽毛,优美无比的流线型的体态,婉转悠扬的鸣唱。常念江南青青的水稻田里,一只两只的白鹭,蜷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或者低飞于黄昏的空中,背衬以黛青的山和油绿的梯田,多美的一幅画,赋予了生活多少的诗意。不仅如此,鸟类在抑制农林虫害、鼠害,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为人们提供直接的生活用品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在生物的进化、种子的传播、仿生学、气候学等方面,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可知,从鸟的俊俏给生活带来诗意和在调节自然平衡、生物进化、种子传播、仿生学、气候学等方面很有价值两个方面表现出了鸟是世上尽善尽美的灵异之物。
3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摘录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喜欢的句子:清晨和傍晚,成群的鸟儿,聚集在树上,准时举办着欢快热闹的“森林音乐会”。
喜欢的理由: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鸟鸣比作“森林音乐会”,赋予自然声响以艺术美感。比喻新颖贴切,使无形的鸟鸣具象化为可感的音乐盛会,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知和诗意表达。
33.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写一写有关鸟的诗句,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