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检测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历史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检测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历史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2 15:5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检测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历史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据图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具有( )
A.领先性 B.同步性 C.多元性 D.竞争性
2.在云南北部元谋盆地的东缘,曾发现两颗人牙化石、石制品、带有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烧骨和大量动物化石。据古地磁测量距今170万年左右。该处遗址发现的古人类被命名为(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3.小明学了“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之后,对同桌说:“有一种古人,如果他们坐在教室里面,大家可能都不会发现呢”。你认为小明说的最有可能是哪一种古人类( )
A.陕西蓝田人 B.北京人 C.云南元谋人 D.山顶洞人
4.北京人的发现证明了人类演化史上直立人阶段的存在,在科学界引起轰动。这一发现( )
A.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B.说明我国是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
C.表明中华大地从此进入新石器时代
D.指明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5.半坡居民生活在北方,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粟等旱地作物生长;河姆渡人生活在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以上材料说明影响早期人类活动的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工具 C.作物种植 D.创造发明
6.考古学家在河南渑池的仰韶村发现了史前彩陶片,依据考古惯例,该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泛指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显著特征包括: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磨制石器等。据此,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一种类型的是( )
A.河姆渡 B.半坡 C.大汶口 D.良渚
7.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能够修建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城市,说明当时良渚( )
A.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主 B.统治者组织调动能力强
C.具有原始的宗教信仰 D.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8.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
A.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他们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 D.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9.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现,权贵的墓地里随葬有数量众多的玉琮、玉璧和玉钺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这些考古发现( )
A.反映当时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B.说明玉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
C.印证黄河流域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D.体现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10.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和他的父亲鲧用“堵”的办法治水不同,这体现了大禹治水的精神是( )
A.公而忘私 B.严于律己 C.勇于创新 D.宽以待人
11.考古研究发现,陶器作为容器可以储存大量动植物资源,作为炊煮器具能够扩大人类可食用资源范围。此外,陶器的发明客观上降低了人群流动性。这表明,陶器的使用( )
A.推动人类走向定居生活 B.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C.提高了古人的审美意识 D.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12.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以彩陶最有特色,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约5900-44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高柄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说明( )
A.仰韶文化比大汶口文化更具特色 B.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
C.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D.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有财产
13.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对于研究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图,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的历史信息是北京人( )
A.石器制作技术已成熟 B.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C.会使用火和制作工具 D.懂得制作乐器和装饰品
14.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灵汾县陶寺村南,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依据上述材料,我们从中可提取到的信息是( )
A.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距今约4000多年
B.陶寺遗址是黄河中游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的一处
C.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已被证实
D.陶寺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史前时期“都城要素最完备”的一座大型城址
15.1952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根据以上内容,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A.已经会使用粗糙石器 B.主要种植粟,最具特色的陶器是彩陶
C.懂得使用天然漆 D.主要种植水稻,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二、材料题
16.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三 炭化的稻粒 图四 粟米
(1)指出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2)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3)以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分别是谁?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二: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客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内有灶炕,多用木头作柱子。
(1)材料一中的“建筑”被称作什么?
(2)材料二中的半坡人烧制的陶器最具特色的是什么?居住的房屋样式是什么?
(3)材料一、材料二中的远古人类分别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
(4)远古人类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举两例即可)
三、综合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3年……对遗址的南部进行了首次发掘,发现了四个叠压的地层,揭露了干栏式建筑和水井等遗迹,土出了很具地域特色的夹炭黑陶器皿、骨耜等一批重要遗物,大量的动植物遗存,特别是栽培稻谷的大批量发现为同时期其他遗址所不见。
——《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材料二 半坡遗址的考古发掘延续三年之久……发现了环壕、房屋、窖穴、陶窑、墓葬等丰富的遗迹,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上万件,认识了包含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的聚落区划,从而确认这是一处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
——《中国考古百年:带你回顾半坡遗址的发掘》
材料三 大汉口出土墓葬有大、中、小型之分,随葬品也极不均衡。有的墓穴仅能容尸,空无一物:而大型墓中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不仅有磨制石器的石镰、石锄,还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
——《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原始居民距今的时间。
(2)根据材料三,概括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并分析导致随葬品数量不同的原因。
(3)学校将举行研学旅行活动访学上述三个遗址,现邀请你作为研学队长引导同学们参观学习,出发前请你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遗址为大家写一份遗址介绍。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A A B B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C C B B
1.C
【详解】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意味着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个地区、多个文化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古人类遗址,如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等,这些发现分布在全国各地,显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C项正确;领先性强调的是中华文明在时间上的先进性,但图中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证明中华文明在时间上领先于其他文明,排除A项;同步性意味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其他文明是同时发生的,然而图中显示的是中国不同地区的文明起源,并没有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所以不能得出同步性的结论,排除B项;竞争性强调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竞争关系,图中并没有显示不同文明之间的竞争,而是展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文明起源,所以不能得出竞争性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曾发现两颗人牙化石、石制品、带有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烧骨和大量动物化石。据古地磁测量距今170万年左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因此材料所述为元谋人,A项正确;蓝田人的生活年代,于1987年重新测定后认为是距今约115万年前到70万年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生活时间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具有审美观念,山顶洞人同现代人最接近,D项正确;山顶洞人同现代人最接近,蓝田人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早期直立人,排除A项;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排除B项;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的发现证明了人类演化史上直立人阶段的存在,这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北京人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直立人化石,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是研究人类早期演化的重要证据,A项正确;中国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但不能仅凭北京人的发现就断定中国是发现这些化石和遗址最多的国家,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通常是指从大约1万年前开始,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时期,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排除C项;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他们的生活方式主要是狩猎和采集,而不是农业生产。因此,北京人的发现并不能直接证明中国农业生产的历史悠久,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因此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燥,因此他们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正是由于地理与气候原因,造成了他们居住房屋与种植作物的不同,A项正确;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产工具都是磨制工具,排除B项;作物种植的不同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其创造发明,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B项正确;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与题干“黄河中游地区”不符,排除A项;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与题干“黄河中游地区”不符,排除C项;良渚遗址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街道境内,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与题干“黄河中游地区”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可知,良渚古城城区分明;根据材料“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可知,良渚古城规模宏大,而良渚能够修建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城市,体现出其统治者组织调动能力强,能够调动大规模人力物力进行建设,B项正确;城市规模较大与原始农业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原始的宗教信仰,排除C项;良渚古城规模较大没有体现社会阶级分化,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D项正确;黄帝炎帝时期没有创造使用至今的汉字,仓颉造字可能只是一些简单的符号,说法错误,排除A项;黄帝炎帝时期没有治理水患,大禹治理水患,排除B项;炎帝黄帝时期是部落联盟时期,没有建立国家,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的随葬品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且已经出现了象征权力的玉器,说明当时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A项正确;玉器是权力的象征,不是日常生活用品,排除B项;良渚文明在长江流域,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良渚文明,不存在对比,不能看出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题干“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和他的父亲鲧用‘堵’的办法治水不同”和所学可知,大禹汲取教训,勇于创新,C项正确;公而忘私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意思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根据题干“陶器作为容器可以储存大量动植物资源,作为炊煮器具能够扩大人类可食用资源范围。此外,陶器的发明客观上降低了人群流动性”可知陶器的使用推动人类走向定居生活,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人类走向定居生活,非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人类走向定居生活,非提高了古人的审美意识,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人类走向定居生活,非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题干“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以彩陶最有特色,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约5900-44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高柄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可知,山东大汶口文化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相互借鉴,这说明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C项正确;仰韶文化比大汶口文化更具特色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要描述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相互借鉴,与金属冶炼技术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有财产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北京人能够使用火,使用打制石器,故可以断定的是北京人会使用火和制作工具,故C项正确;图片显示北京人会使用打制石器,不能代表石器制作技术已成熟,排除A项;材料显示北京人会使用火和制作工具,并不能证明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乐器和装饰品,不能因此说明北京人懂得制作乐器和装饰品,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灵汾县陶寺村南,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可知,陶寺遗址是黄河中游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的一处,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陶寺遗址距今的时间,排除A项;根据“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可知,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是专家学者提出的,没有被证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陶寺遗址的历史地位,从材料中并不能提取“陶寺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史前时期‘都城要素最完备’的一座大型城址”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题干“1952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可以得出推论,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最具特色的陶器是彩陶,B项正确;半坡居民使用新石器——磨制石器,排除A项;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排除C项;河姆渡人种植的是水稻,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图一:北京人、打制;图二:河姆渡人、磨制。
(2)生产力的提高。
(3)河姆渡人;半坡人。
【详解】(1)生产工具与制作方法: 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所以制作方法是打制。
生产工具与制作方法:根据图片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河姆渡居民时期使用的磨制石器,是通过磨制的方法制造的。
(2)反映:根据图一、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打制石器发展到磨制石器,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是生产工具的发展。因此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生产力的提高。
(3)原始居民:根据图片三,可知种的稻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根据图片四,可知是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因此以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分别是河姆渡人;半坡人。
17.(1)干栏式建筑。
(2)彩陶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3)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4)稻、粟、黍(任意两例)
【详解】(1)依据材料一“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结合课本所学,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2)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做柱子,屋内有灶炕。
(3)依据材料一可知是河姆渡原始居民,据所学,河姆渡遗址是七八千年前长江流域原始居民最具代表性的;材料二是半坡居民遗址,据所学,半坡居民遗址是黄河流域原始居民最具代表的。
(4)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的主要零食作物是粟。
18.(1)时间:材料一距今7000年;材料二距今6000年。
(2)状况:大汶口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都有所提高。
原因:因为当时社会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现象,私有制已经出现。
(3)半坡居民:距今约6000年,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器等;种植粟,饲养猪、狗;打猎捕鱼;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衣。
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干栏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和水牛;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详解】(1)时间:材料一距今7000年;材料二距今6000年。根据材料“《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可知,材料一为河姆渡居民遗址;根据材料“《中国考古百年:带你回顾半坡遗址的发掘》”可知,材料二为半坡居民遗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半坡居民遗址距今6000年。
(2)状况:大汶口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都有所提高。根据材料“ 大汶口出土墓葬有大、中、小型之分,随葬品也极不均衡。有的墓穴仅能容尸,空无一物:而大型墓中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不仅有磨制石器的石镰、石锄,还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可知,大汶口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都有所提高。
原因:因为当时社会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现象,私有制已经出现。根据材料“墓葬有大、中、小型之分,随葬品也极不均衡”可知,当时社会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出现贫富差距的原因是出现私有制。
(3)介绍:半坡居民:距今约6000年,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器等;种植粟,饲养猪、狗;打猎捕鱼;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衣。
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干栏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和水牛;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三选一作答。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介绍所选遗址的生活时间、地区;使用工具、种植农作物、居住房屋等即可。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