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1篇目一无衣课件(共49张PPT)+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1篇目一无衣课件(共49张PPT)+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3 10:51:00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古诗词诵读 《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江城子·乙
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篇目一 无 衣
晨读早诵
1.背景
《秦风·无衣》是秦地的军中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意旨产生种种推测。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的局势。周幽王的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读而知——郎朗求知,见多识广
2.文体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诗三百”的宗旨为“诗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3.链接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 源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 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其作品多为西周王室贵族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功绩的内容,也有些诗篇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小雅》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的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其内容大多为宴享赠答、感事述怀之作。
颂 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与德行。
赋 是直接铺陈叙述。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
1.字音
(1)矛戟(jǐ)  (2)偕(xié)作  (3)同裳(chánɡ)
2.名句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适用角度 团结一致、成功
(2)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陈寿)
适用角度 齐心协力、众人智慧
(3)以群而强,以孤而败。(谭嗣同)
适用角度 勠力同心、众志成城
读而记——孜孜善记,厚积薄发
1.阖家团圆时,还有一群人坚守岗位,守护万家灯火,这温暖“很中国”;丹霞之红、雪山之白、湖海之蓝、沙漠之金,巍巍中华,山河壮阔,这个色彩“很中国”;兵马俑惟妙惟肖,“铜奔马”飘逸俊美,这样的艺术“很中国”……国庆之际,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发起“这很中国”网络征集,网友纷纷用镜头记录身边的精彩,展示对家乡和祖国的深切热爱。一张张美丽的图片,一段段感人的文字,无不彰显炽热的家国情怀。
读而思——灼灼眀辩,见微知著
2.在先秦时代的青铜器上,每每有“鼏宅禹迹”“处禹之堵”字样,说明九州一统的观念古已有之。秦始皇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与大一统国家交织互动,文明为国家提供向心力、凝聚力,国家为文明赓续、文化繁盛提供支撑和荫庇,有人因此将中国称为“文明型国家”。悠悠上下五千多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对原乡故土的朴素情感始终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对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始终召唤着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1.课内素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古老的秦风中,一声战歌刺破长夜。没有华丽的甲胄,秦地将士以布衣相赠的赤诚,写下团结的注脚。他们深知:个体的力量终如星火,唯有点燃彼此,方能燎原。今日,这簇火光照亮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敦煌壁画修复师跨国协作,让斑驳的色彩重绽生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共享,让驼铃与汽笛共鸣。从《无衣》到当下,协作的基因始终在血脉中流淌:它是对抗风浪的桅帆,更是文明延续的基石。
适用主题 团结合作、携手并进、文化传承
读而用——栩栩巧用,行文致远
2.时新素材
杨春林:村T发起者
  70岁的贵州苗族爷爷用扁担扛起五岁孙女走向T台,来自黔东南州的45名少年成为主角。2025年3月22日,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的这一幕打动了很多人。T台上闪耀的背后,是来自苗族设计师杨春林的梦想。生于苗寨的他,毕业后在西安创业,去过很多国家,见识了外面的世界,才更懂得民族文化的珍贵。返乡创业后,他搞起了非遗民族服饰秀。自2024年7月起,每个周末都会在凯里市的风情园长廊内上演,被称为贵州村T。一年间,村T不仅从山村走向了世界,更是为当地带来超3 000个就业岗位以及村民年均超1.2万元的实惠增收。未来,杨春林更希望把传家宝级别的民族盛装转化为可日常穿着的时尚单品。
适用主题 传承、创造、文化
运用示例 当70岁的苗族爷爷扛起五岁孙女走向国际时装周的T台,苗族刺绣的纹样在聚光灯下流转千年文明。设计师杨春林用一场非遗服饰秀,让乡土与时尚在黔东南的山谷间迸发惊艳火花。他曾远渡重洋见证世界之大,却在归来后选择深耕苗寨——将传家盛装裁剪为日常霓裳,让留守妇女变身非遗绣娘,更让“村T”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传统与潮流的碰撞从不矛盾,正如杨春林所言:“我们不是在复刻历史,而是让历史活在当下。”当草根模特踏着银饰叮当走过长廊,每一步都踏碎了“土味”与“高级”的虚假对立,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自信光芒。
返回
课堂讲义
学习
目标
1.体会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和伟大的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事在遥远的古代就已成为国家的要务。当西戎入侵,践踏大好河山时,周天子召集各诸侯国,秦人士兵们纷纷响应:“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从这高亢的吼声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秦人将士,在猎猎风中磨刀擦枪、挥舞戈戟的热烈场面。
  (整体感知·同“衣”种声音)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朱熹评价这首诗,强调它体现了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和“与子同仇”的“欢爱之心”。诵读这首诗,体会诗句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读文会意
二/二
短促
激昂
慷慨雄壮
一、(重章叠句·同“衣”种情感)重章叠句是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方法,在《诗经》中运用广泛。
1.析章节之“同”
(1)诗歌每一节开头都反复咏唱“岂曰无衣”,有何作用?
答案:①第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与后一句的回答形成了设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慨,渲染出一种义无反顾奔赴战场的爱国主义激情。②“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无衣”衬出不分彼此、同心同德、并肩御敌,有衣共享。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之情。
探究启思
(2)“王于兴师”在诗中有何作用?诗中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答案:内容上: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结构上:承上启下。①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气势;②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2.探章节之“异”
(1)“同袍”“同泽”“同裳”是否重复?
答案:诗中之“衣”,从外到内,从上至下,是战时士兵必不可少的装备。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温暖;千里奔驰中,被热汗打湿时,靠泽来抵御渗骨的寒气;短兵相接中,利用裳来抵御伤害。“同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表现出战士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生死相“衣”的情谊。
(2)“戈矛”“矛戟”“甲兵”有何变化?
答案:从戈矛到矛戟,再到甲兵,从手拿的武器到身穿的防护,表明武器在逐步完备,防御也在逐步完善。同时也是在强调备战的重要性,侧面衬托来者不善而且力量强大,所以更需要士兵们万众一心,勇猛应战。
(3)“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是否可以互换顺序?
答案:不可互换顺序。①“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呐喊,指战士们有共同的敌人。“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意为行动的开始。“与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②从思想到行动到真正奔赴战场,诗意不断递进。既是行动的步步深化,更是情感的层层深入。对并肩战友如同手足的深情,也是对脚下土地、对祖国的深情而“听从王命”,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4)这三节诗歌之间有什么联系?顺序可否颠倒?
答案: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不可以颠倒。①“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统一思想)②“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们齐心备战的情景。(统一准备)③“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精神。(统一征战)
(5)本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结构相同,只一些词语略有不同。采用这种形式有何作用?
答案:①内容上: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突出诗歌主题,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团结一致、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②形式上:便于记忆和咏唱,增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二、(跨越千年·同“衣”种品格)“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爱国与奉献、忠诚与担当,融入军人沸腾的血液中,碰撞出鲜活的灵魂。《无衣》塑造了怎样的战士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形象:①具有爱国主义情怀。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立即奔赴前线,舍生忘死。②具有英雄主义气概。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磨刀擦枪,舞戈挥戟。③团结互助,共御外侮,具有高昂的士气和乐观的精神。(2)情感:①慷慨激昂,豪迈乐观。②热情互助,同仇敌忾。③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和崇高无私的爱国之情。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作为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征战诗既有对战争残酷的描绘,也有对英雄豪杰的赞美,更有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深刻思考。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三)和《无衣》一样,都表现将士们慷慨赴敌的英雄形象和为国献身的壮烈豪情,但两首诗塑造形象、表现精神的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群文互鉴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 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①,独有霍嫖姚②。
  [注] ①麟阁:《汉书》曾言“宣帝思股肱之美,乃图画霍光等十一人于麒麟阁”。②霍嫖姚: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答案:(1)《塞下曲》(其三)主要运用了以下手法:①侧面烘托。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通过“鸣鞭”“弯弓”“插羽”等细节描写,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神勇无比的英雄形象。③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场星光暗淡,大漠雾气消尽,战斗结束,一片死寂,可见敌军大败,侧面展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的形象。④巧妙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2)①《无衣》主要运用了“赋”的手法,直陈其事。如采用一问一答的设问,“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同泽、同裳”,一问一答,反复咏叹,表现了战争虽困难重重但战士们团结互助的精神。②反复咏唱,重章叠句,“与子同仇、偕作、偕行”多次反复,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北征
李 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这首诗歌和《无衣》都以战争为题材,但抒发的情感和使用的艺术手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学以致用
答案:①《从军北征》少着情语,却处处达情,以形传神,借景抒情,景象凄凉,如“天山雪后海风寒”;同时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行军环境的苦寒,表现了征人从军的艰苦和望月思归的惆怅心情。②《无衣》描绘了战士们齐心备战、同仇敌忾的场景,并以“赋”的手法加以强调,增强了威武雄壮的气势,“同袍”“同泽”“同裳”凸显了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表现了将士们齐心协力、奋勇杀敌的气概。
返回
课时测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0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传承千年仍 A ,今天依然给人以启迪和智慧。
  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宝库,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准确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梳理提炼其中的思想精华,结合当代实际情况 B ,有助于我们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近年来,传统文化热潮持续升温。从中式美学风格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到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①从西安大唐不夜城火爆的夜游经济,②到舞剧《红楼梦》全国巡演的一票难求,③传统文化表现出强大的时代魅力,④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⑤也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深厚饱满。⑥深挖中华文化基因,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力量与智慧,⑧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推陈出新,⑨才能更好地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养分涵育中华文脉。
1.(4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A.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激活其时代价值
2.(6分)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语句③,将“表现”改为“展现”。语句⑦,在“文化”后加上“中”。语句⑨,将“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养分涵育中华文脉”改为“以中华文脉的深厚养分涵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10分)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
  我起来,走下台阶,独自微笑着,欢喜着。四下一个人也没有,我就觉得自己也没有了。天地间只有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然的生气。我走向田畦,就以为自己是一株恬然的菜花;我举袂迎风,就觉得自己是一缕婉转的气流;我抬头望天,却又把自己误为明灿的阳光。
  ①抬头望去,远处禾场很空阔,几垛稻草疏疏落落地散布着,颇有些仿古制作的意味。我信步徐行,发现自己正走向一片广场。②黄绿不匀的草在我脚下伸展着,奇怪的大石在草丛中散置着。我选了一块比较光滑的斜靠而坐,就觉得身下垫的和身上盖的,都是灼热的阳光。③我陶醉了许久,定神环望,才发现这景致简单得不可置信——一片草场,几棵小树,几块乱石。④远处唯有天草相粘,近处只有好风如水。没有任何名花异草,没有任何仕女云集。但我为什么这样痴呆地坐着呢?我是被什么吸引着呢?
3.(3分)“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这两句古诗如果放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根据上文的“一片草场,几棵小树”和下文的“天草相粘”“好风如水”可知,上文提到草场,下文提到好风,故“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填入④处最恰当。
4.(4分)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案:①含义:“天的蓝宝石”指蔚蓝的天,“山的绿翡翠”指青翠的山。②作用:运用比喻,将天的“蓝”、山的“绿”表现得更为形象、更为珍贵,也表达了作者对蓝天、青山的喜爱之情。
5.(3分)锤炼语言,需要灵活使用不同的句式。请从句式的角度对文中第二段的句子进行赏析。
答案:①长短句结合。如开头几个句子为短句,“天地间只有……生气”为长句,长短句结合,使得句式错落有致,富于变化。②整散句结合。如开头几个句子为散句,“我走向田畦……阳光”为整句,整散句结合,使得语言波澜起伏,音调和谐,有利于表达作者的喜悦心情。
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6.(2分)后世多将军队中的战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无衣》中的“     ”和“     ”两句。
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7.(2分)《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     ”。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8.(2分)《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贴身穿的衣服的句子是“     ?     ”。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9.(2分)《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裙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10.(2分)《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共同行动的句子是“     ,     ”。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四、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11~12题。(9分)
战城南①(节选)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②,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注] ①《战城南》:一首为战场上的阵亡者而作的汉乐府民歌。
②梁筑室:梁指桥梁,室指营垒。
11.(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突出战场的荒凉。
B.勇士战死,但疲惫的战马仍然徘徊悲鸣在死者身旁,画面以静显动,更显出死寂。
C.战争不但阻碍了南北交通,而且破坏了农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深重灾难。
D.这首诗表达了对死难将士的同情、对百姓的哀怜,同时也对战争进行了有力控诉。

“以静显动”错误,应该是“以动显静”。
12.(6分)这首乐府诗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寓情于景。流水旁茂密的蒲苇、徘徊悲鸣的疲马等描写渲染了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情。②反问。连用“何以南”“何以北”“君何食”“安可得”四个反问表达对战争的控诉和巨大的悲愤。③直抒胸臆。最后四句强烈而直白地表达对“良臣”的思念和对他们战死沙场、一去不回的悲痛。
返回篇目一 无 衣
1.背景
《秦风·无衣》是秦地的军中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意旨产生种种推测。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的局势。周幽王的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2.文体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诗三百”的宗旨为“诗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3.链接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 源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 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其作品多为西周王室贵族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功绩的内容,也有些诗篇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小雅》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的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其内容大多为宴享赠答、感事述怀之作。
颂 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与德行。
赋 是直接铺陈叙述。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
4.通大意
  
[注] ①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②王:此指周王。于:句中助词。兴师:出兵打仗。③同仇:指共同对付敌人。④泽:同“襗(zé)”,贴身穿的衣服。⑤作:起。⑥裳:下衣,此指战裙。⑦甲兵:铠甲和兵器。⑧行:前往。
1.字音
(1)矛戟(jǐ)  (2)偕(xié)作  (3)同裳(cháng)
2.名句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适用角度] 团结一致、成功
(2)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陈寿)
[适用角度] 齐心协力、众人智慧
(3)以群而强,以孤而败。(谭嗣同)
[适用角度] 勠力同心、众志成城
1.阖家团圆时,还有一群人坚守岗位,守护万家灯火,这温暖“很中国”;丹霞之红、雪山之白、湖海之蓝、沙漠之金,巍巍中华,山河壮阔,这个色彩“很中国”;兵马俑惟妙惟肖,“铜奔马”飘逸俊美,这样的艺术“很中国”……国庆之际,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发起“这很中国”网络征集,网友纷纷用镜头记录身边的精彩,展示对家乡和祖国的深切热爱。一张张美丽的图片,一段段感人的文字,无不彰显炽热的家国情怀。
2.在先秦时代的青铜器上,每每有“鼏宅禹迹”“处禹之堵”字样,说明九州一统的观念古已有之。秦始皇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与大一统国家交织互动,文明为国家提供向心力、凝聚力,国家为文明赓续、文化繁盛提供支撑和荫庇,有人因此将中国称为“文明型国家”。悠悠上下五千多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对原乡故土的朴素情感始终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对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始终召唤着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1.课内素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古老的秦风中,一声战歌刺破长夜。没有华丽的甲胄,秦地将士以布衣相赠的赤诚,写下团结的注脚。他们深知:个体的力量终如星火,唯有点燃彼此,方能燎原。今日,这簇火光照亮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敦煌壁画修复师跨国协作,让斑驳的色彩重绽生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共享,让驼铃与汽笛共鸣。从《无衣》到当下,协作的基因始终在血脉中流淌:它是对抗风浪的桅帆,更是文明延续的基石。
[适用主题] 团结合作、携手并进、文化传承
2.时新素材
杨春林:村T发起者
  70岁的贵州苗族爷爷用扁担扛起五岁孙女走向T台,来自黔东南州的45名少年成为主角。2025年3月22日,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的这一幕打动了很多人。T台上闪耀的背后,是来自苗族设计师杨春林的梦想。生于苗寨的他,毕业后在西安创业,去过很多国家,见识了外面的世界,才更懂得民族文化的珍贵。返乡创业后,他搞起了非遗民族服饰秀。自2024年7月起,每个周末都会在凯里市的风情园长廊内上演,被称为贵州村T。一年间,村T不仅从山村走向了世界,更是为当地带来超3 000个就业岗位以及村民年均超1.2万元的实惠增收。未来,杨春林更希望把传家宝级别的民族盛装转化为可日常穿着的时尚单品。
[适用主题] 传承、创造、文化
[运用示例] 当70岁的苗族爷爷扛起五岁孙女走向国际时装周的T台,苗族刺绣的纹样在聚光灯下流转千年文明。设计师杨春林用一场非遗服饰秀,让乡土与时尚在黔东南的山谷间迸发惊艳火花。他曾远渡重洋见证世界之大,却在归来后选择深耕苗寨——将传家盛装裁剪为日常霓裳,让留守妇女变身非遗绣娘,更让“村T”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传统与潮流的碰撞从不矛盾,正如杨春林所言:“我们不是在复刻历史,而是让历史活在当下。”当草根模特踏着银饰叮当走过长廊,每一步都踏碎了“土味”与“高级”的虚假对立,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自信光芒。
[学习目标] 1.体会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和伟大的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2.体会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事在遥远的古代就已成为国家的要务。当西戎入侵,践踏大好河山时,周天子召集各诸侯国,秦人士兵们纷纷响应:“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从这高亢的吼声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秦人将士,在猎猎风中磨刀擦枪、挥舞戈戟的热烈场面。
  (整体感知·同“衣”种声音)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朱熹评价这首诗,强调它体现了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和“与子同仇”的“欢爱之心”。诵读这首诗,体会诗句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这是一首四言诗,诵读的节奏一般是①“_______”节拍。诗歌音节②_______,声调③_______,诵读时要注意停顿和重音,表达④______________的情感。
岂曰/无?与子/同。
王于/兴,修我/戈,与子/同。
岂曰/无?与子/同。
王于/兴,修我/矛,与子/偕。
岂曰/无?与子/同。
王于/兴,修我/甲,与子/偕。
答案:①二/二 ②短促 ③激昂 ④慷慨雄壮
一、(重章叠句·同“衣”种情感)重章叠句是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方法,在《诗经》中运用广泛。
1.析章节之“同”
(1)诗歌每一节开头都反复咏唱“岂曰无衣”,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于兴师”在诗中有何作用?诗中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第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与后一句的回答形成了设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慨,渲染出一种义无反顾奔赴战场的爱国主义激情。②“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无衣”衬出不分彼此、同心同德、并肩御敌,有衣共享。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之情。
(2)内容上: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结构上:承上启下。①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气势;②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2.探章节之“异”
(1)“同袍”“同泽”“同裳”是否重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戈矛”“矛戟”“甲兵”有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是否可以互换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三节诗歌之间有什么联系?顺序可否颠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结构相同,只一些词语略有不同。采用这种形式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中之“衣”,从外到内,从上至下,是战时士兵必不可少的装备。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温暖;千里奔驰中,被热汗打湿时,靠泽来抵御渗骨的寒气;短兵相接中,利用裳来抵御伤害。“同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表现出战士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生死相“衣”的情谊。
(2)从戈矛到矛戟,再到甲兵,从手拿的武器到身穿的防护,表明武器在逐步完备,防御也在逐步完善。同时也是在强调备战的重要性,侧面衬托来者不善而且力量强大,所以更需要士兵们万众一心,勇猛应战。
(3)不可互换顺序。①“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呐喊,指战士们有共同的敌人。“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意为行动的开始。“与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②从思想到行动到真正奔赴战场,诗意不断递进。既是行动的步步深化,更是情感的层层深入。对并肩战友如同手足的深情,也是对脚下土地、对祖国的深情而“听从王命”,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4)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不可以颠倒。①“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统一思想)②“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们齐心备战的情景。(统一准备)③“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精神。(统一征战)
(5)①内容上: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突出诗歌主题,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团结一致、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②形式上:便于记忆和咏唱,增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二、(跨越千年·同“衣”种品格)“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爱国与奉献、忠诚与担当,融入军人沸腾的血液中,碰撞出鲜活的灵魂。《无衣》塑造了怎样的战士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形象:①具有爱国主义情怀。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立即奔赴前线,舍生忘死。②具有英雄主义气概。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磨刀擦枪,舞戈挥戟。③团结互助,共御外侮,具有高昂的士气和乐观的精神。(2)情感:①慷慨激昂,豪迈乐观。②热情互助,同仇敌忾。③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和崇高无私的爱国之情。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作为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征战诗既有对战争残酷的描绘,也有对英雄豪杰的赞美,更有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深刻思考。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三)和《无衣》一样,都表现将士们慷慨赴敌的英雄形象和为国献身的壮烈豪情,但两首诗塑造形象、表现精神的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 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①,独有霍嫖姚②。
  [注] ①麟阁:《汉书》曾言“宣帝思股肱之美,乃图画霍光等十一人于麒麟阁”。②霍嫖姚: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塞下曲》(其三)主要运用了以下手法:①侧面烘托。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通过“鸣鞭”“弯弓”“插羽”等细节描写,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神勇无比的英雄形象。③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场星光暗淡,大漠雾气消尽,战斗结束,一片死寂,可见敌军大败,侧面展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的形象。④巧妙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2)①《无衣》主要运用了“赋”的手法,直陈其事。如采用一问一答的设问,“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同泽、同裳”,一问一答,反复咏叹,表现了战争虽困难重重但战士们团结互助的精神。②反复咏唱,重章叠句,“与子同仇、偕作、偕行”多次反复,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北征
李 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这首诗歌和《无衣》都以战争为题材,但抒发的情感和使用的艺术手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从军北征》少着情语,却处处达情,以形传神,借景抒情,景象凄凉,如“天山雪后海风寒”;同时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行军环境的苦寒,表现了征人从军的艰苦和望月思归的惆怅心情。②《无衣》描绘了战士们齐心备战、同仇敌忾的场景,并以“赋”的手法加以强调,增强了威武雄壮的气势,“同袍”“同泽”“同裳”凸显了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表现了将士们齐心协力、奋勇杀敌的气概。
课时测评21 无 衣
(时间:45分钟 满分: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0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传承千年仍 A ,今天依然给人以启迪和智慧。
  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宝库,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准确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梳理提炼其中的思想精华,结合当代实际情况 B ,有助于我们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近年来,传统文化热潮持续升温。从中式美学风格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到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①从西安大唐不夜城火爆的夜游经济,②到舞剧《红楼梦》全国巡演的一票难求,③传统文化表现出强大的时代魅力,④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⑤也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深厚饱满。⑥深挖中华文化基因,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力量与智慧,⑧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推陈出新,⑨才能更好地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养分涵育中华文脉。
1.(4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激活其时代价值
2.(6分)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语句③,将“表现”改为“展现”。语句⑦,在“文化”后加上“中”。语句⑨,将“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养分涵育中华文脉”改为“以中华文脉的深厚养分涵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10分)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
  我起来,走下台阶,独自微笑着,欢喜着。四下一个人也没有,我就觉得自己也没有了。天地间只有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然的生气。我走向田畦,就以为自己是一株恬然的菜花;我举袂迎风,就觉得自己是一缕婉转的气流;我抬头望天,却又把自己误为明灿的阳光。
  ①抬头望去,远处禾场很空阔,几垛稻草疏疏落落地散布着,颇有些仿古制作的意味。我信步徐行,发现自己正走向一片广场。②黄绿不匀的草在我脚下伸展着,奇怪的大石在草丛中散置着。我选了一块比较光滑的斜靠而坐,就觉得身下垫的和身上盖的,都是灼热的阳光。③我陶醉了许久,定神环望,才发现这景致简单得不可置信——一片草场,几棵小树,几块乱石。④远处唯有天草相粘,近处只有好风如水。没有任何名花异草,没有任何仕女云集。但我为什么这样痴呆地坐着呢?我是被什么吸引着呢?
3.(3分)“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这两句古诗如果放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答案:D
解析:根据上文的“一片草场,几棵小树”和下文的“天草相粘”“好风如水”可知,上文提到草场,下文提到好风,故“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填入④处最恰当。
4.(4分)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含义:“天的蓝宝石”指蔚蓝的天,“山的绿翡翠”指青翠的山。②作用:运用比喻,将天的“蓝”、山的“绿”表现得更为形象、更为珍贵,也表达了作者对蓝天、青山的喜爱之情。
5.(3分)锤炼语言,需要灵活使用不同的句式。请从句式的角度对文中第二段的句子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长短句结合。如开头几个句子为短句,“天地间只有……生气”为长句,长短句结合,使得句式错落有致,富于变化。②整散句结合。如开头几个句子为散句,“我走向田畦……阳光”为整句,整散句结合,使得语言波澜起伏,音调和谐,有利于表达作者的喜悦心情。
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6.(2分)后世多将军队中的战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无衣》中的“       ”和“      ”两句。
答案: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7.(2分)《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     ”。
答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8.(2分)《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贴身穿的衣服的句子是“      ?      ”。
答案: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9.(2分)《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裙的句子是“       ?       ”。
答案: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10.(2分)《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共同行动的句子是“       ,       ”。
答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四、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11~12题。(9分)
战城南①(节选)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②,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注] ①《战城南》:一首为战场上的阵亡者而作的汉乐府民歌。②梁筑室:梁指桥梁,室指营垒。
11.(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突出战场的荒凉。
B.勇士战死,但疲惫的战马仍然徘徊悲鸣在死者身旁,画面以静显动,更显出死寂。
C.战争不但阻碍了南北交通,而且破坏了农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深重灾难。
D.这首诗表达了对死难将士的同情、对百姓的哀怜,同时也对战争进行了有力控诉。
答案:B
解析:“以静显动”错误,应该是“以动显静”。
12.(6分)这首乐府诗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寓情于景。流水旁茂密的蒲苇、徘徊悲鸣的疲马等描写渲染了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情。②反问。连用“何以南”“何以北”“君何食”“安可得”四个反问表达对战争的控诉和巨大的悲愤。③直抒胸臆。最后四句强烈而直白地表达对“良臣”的思念和对他们战死沙场、一去不回的悲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