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2篇目二春江花月夜课件(共64张PPT)+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2篇目二春江花月夜课件(共64张PPT)+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3 10:52:31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古诗词诵读 《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江城子·乙
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篇目二 春江花月夜
晨读早诵
1.作者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春江花月夜》为其代表作,被誉为唐诗开山之作,享有“孤篇盖全唐”之名。其诗作仅存两首,除《春江花月夜》之外,另一首是宫体诗《代答闺梦还》。
读而知——郎朗求知,见多识广
2.背景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二是认为此诗作于瓜洲江畔,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三是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3.文体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作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属乐府旧题,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
[注] ①滟滟:形容波光荡漾。②芳甸:花草茂盛的原野。③霰(xiàn):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④汀(tīnɡ):水边平地,小洲。⑤青枫浦:双枫浦,在湖南浏阳南。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及《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⑥离人:指守候在家的思妇。⑦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1.字音
(1)滟(yàn)滟 (2)芳甸(diàn)
(3)霰(xiàn) (4)汀(tīnɡ)
(5)捣衣砧(zhēn) (6)碣(jié)石潇湘
读而记——孜孜善记,厚积薄发
2.名句
(1)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春天,一朝最好是清晨。(李大钊)
适用角度 诗意人生、青春
(2)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鹤林玉露》)
适用角度 自然美和艺术美、诗意栖居
(3)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庄子·知北游》)
适用角度 人生、理想、奋斗
(4)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短暂的一生,就太长了。(莎士比亚)
适用角度 人生价值、梦想
1.美感是道德的自然流露,这句话在《春江花月夜》中有了最好的诠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山水诗蕴含着借天地精神表社会良心,寓德行准则于山水形质,以“仁智之乐”的比德方式塑造人生进取、兼济天下的社会人格。陶渊明何以爱菊,因为他在霜打的残枝中看到德的韧劲;林和靖何以爱梅,因为他在疏影横斜中看到德的高忍。“幽谷霜风劲,高柯叶渐删。寒云无世态,相伴意闲闲。”幽即清幽,既体现了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也体现了诗人旷达无为的超越世俗的心境。因有德才无我,因有德才旷达,诗人用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交融,描绘出绝美的风景。
读而思——灼灼眀辩,见微知著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诗有诗的境界,词有词的境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遂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微风细雨是小境界,而落日马鸣是大境界。不同诗人境界各不同。”初唐诗人张若虚不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刘希夷慨叹人生,而是写下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些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
张若虚的诗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早在《庄子·齐物论》中就已出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雏形。第一次正式提出“天人合一”这个概念的是北宋哲学家张载,他在《正蒙·乾称》中云:“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诚然,张若虚的诗文体现的是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索,也没有明确的“天人合一”思想概述,但他却把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体现出独特的哲学观和宇宙意识。
1.课内素材
适用主题 青春美、忧伤美、生命短暂
运用示例 闻一多说:“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李泽厚说:“其实,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它上与魏晋时代人命如草的沉重哀歌,下与杜甫式的饱经苦难的现实悲痛,都决然不同。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对无穷宇宙,作者深切感受到的是自己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
读而用——栩栩巧用,行文致远
2.时新素材
袁东珏:古籍修复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袁东珏是四川古籍修复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24年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1983年,在四川省图书馆从事图书修补工作的袁东珏被推荐参加了古籍修复培训班。“回来后我就想,我一定要干这个。”一年的系统学习,让袁东珏彻底爱上古籍修复。1984年,培训结束后,她开始筹备四川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在袁东珏的努力下,古籍修复室基本成型,有了成体系、成套的工具材料,也有了标准化、规范化的修复工作流程。接下来整整18年,在这间修复室里,她只身一人扛起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据统计,她修复的各类珍贵古籍及书画、图档资料多达355种、4 088册,总量超55 000叶(注:此“叶”为古籍用字),其中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有25种、190册、7 350叶。
适用主题 传承、坚韧、热爱
运用示例 “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这是明代收藏大家周嘉胄在《装潢志》里对古籍修复师的形容。袁东珏的“补天之手”,小巧、白皙,握着很温暖,却颇为粗糙,细看,手掌和手指上都是纵横交错的裂纹。“干我们这行久了都这样。修复经常要碰水,还不能经常擦护手霜,护手霜含有化学成分,会对古籍造成伤害。”这位已经干了40年古籍修复工作的老太太搓了搓手,笑着说。40年,她用行动来表示:这是她热爱的事业,她愿为之双手粗糙,更愿为之枯坐“冷板凳”。无论是最初一人、一室坚守18年,还是后来放弃退休生活接受返聘,袁东珏始终以匠心守望初心,以妙手缀补时光碎片,让一部部受损古籍获得新生。
返回
课堂讲义
学习
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2.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辞曲·吴声歌曲》旧题。张若虚这首拟题作《春江花月夜》技压群芳,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流传千古,可以说是张若虚赋予了《春江花月夜》鲜活的艺术生命力。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1.(初读诗韵,把握诗脉)文章标题包含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意象;其中“月”这个意象贯串全诗,是全诗的纽带;本诗按照月亮的行动轨迹展现了“月”意象的四种状态:①_________—月悬—②_________—
③________。
读文会意
月出
西斜
月落
请找出轨迹分别对应的诗句:
明月初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上中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渐西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沉江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2.根据诗歌内容,补写出下面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月下之景
月下之思
月下之情
1.赏月下之景
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杜甫的故乡之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是李煜的故国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的寂寞之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轼的哲思之月。请寄身诗境,体会前八句描写的景色有何特点,并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图画。
探究启思
答案:景色特点:①画面色泽柔和,意境幽美恬静。②开篇便写春、江、花、月、夜,紧扣诗题。描写的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地一一展开,层次分明。
描绘图画:看那春江潮涨,汪洋一片,江面开阔;江水与海水相接,水势浩荡,洪波翻涌。浪涛中涌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明月清辉洒在万顷江波上,所见之处波光粼粼。江水宛然前行,流到了一个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幽静之处。但见月华洒在花树上,朵朵花儿晶莹可爱。但见月色溶溶,月光如凝霜般朦胧。而江畔沙滩上,银色沙滩和乳色月光融为一体,无法区分。
2.悟月下之理
良辰美景引发了诗人怎样的遐想?诗人对人生、宇宙的认识有何特点?
答案:①遐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②特点:由“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可以看出,诗人没有前人那种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消极思想,他认为个人的生命是转瞬即逝的,而人类的生命长河则是绵延长久的。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而是寄希望于人生的无限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哀而不伤”,使人们得以聆听到当时时代强音的回响。
3.析月下之情
有人评价《春江花月夜》的“月下之情”:“步步思念,处处怅惘。”你认为诗人是运用什么方法达到如此效果的?
答案:①两个“可怜”、一个“愿”,直接抒情。②用典故抒情,“鸿雁”“鱼龙”都不能传书,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③月“裴回”,月“卷不去”“拂还来”,运用了拟人手法。(思念在卷起的竹帘边流过,在清冷的捣衣砧上走过,在妆镜台前划过。)④缘景明情,“沉沉”叠音字,加重渲染了游子的孤独。⑤“春去欲尽”,通过写时光的流逝描写归家无期。⑥“无限路”,通过写路途之远,说明距离的无限。
4.品“月”之意象
根据下面这幅“月之轨迹图”的提示思考:“月”在本诗中有何作用?诗歌借“月”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意蕴?
答案:(1)“月”在全诗中处于中心地位,统领全诗。它不但作为线索贯串全诗,而且给全诗笼罩了一层月光的清辉。(2)诗歌借月描绘了春江花月、月下沉思、思妇怀远与游子思归四幅图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以及对人们向往爱情和憧憬幸福的讴歌之情。
5.品艺术之妙
《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有“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之誉,令后人传诵不已。试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艺术手法。
答案:①构思巧妙。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之题,春、江、花、月、夜等字多次出现,且以“月”贯串始终,从初月到中天月,再到斜月、落月,以月亮的起落弧线串起全诗,层次分明,展现出一幅充满哲理与情趣的画卷。②章法灵活。基本上以四句为一个韵群,但又不拘泥于此,开头几句押韵规律较明显,之后略有变化,最后几句又回归四句一韵群,显得整齐而不呆板,使诗歌节奏富有变化,增强了韵律感和音乐性。③情景理交融。先描绘出春江花月夜的壮丽美景,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
共潮生”,接着由景引发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最后抒发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如“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三者相互交融,营造出深邃的意境。④虚实相生。诗中既有对春、江、花、月、夜等自然景物的实写,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又有对海、月的情感及人生哲理等的虚写,如“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虚景与实景相互映衬,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和空间,使诗歌更具韵味。⑤运用多种修辞。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月照花林皆似霰”,明月照在花林上如一层雪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林在月光下的洁白与美丽;“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字,赋予明月以生命,使其具有了灵动的美感。⑥语言优美自然。摒弃宫体诗的绮靡,具有民歌清新明丽的特点,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句,语言通俗易懂、清丽自然、优美流畅,反复吟唱,又用到顶真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而在浩瀚的古诗海洋中,“月”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意象。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不同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多重意义。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李 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①,绿烟②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③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群文互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注] ①丹阙:朱红色的宫殿。②绿烟: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③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
1.对比分析张若虚和李白笔下之“月”各自的特点。
答案:《春江花月夜》中“月”的特点主要有:①宏大壮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描绘出明月随潮涌生的宏大场景,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在这广阔背景下升起,气势磅礴,展现出一种雄浑壮阔之美。②皎洁明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描绘出明月高悬,江水、天空澄澈无杂质的画面,月光皎洁,将大千世界浸染成银辉色,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③富有情感。“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将月拟人化,赋予其怜悯之情,使其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烘托出思妇对离人的思念和内心的惆怅迷惘,此时的月成了情感的寄托和表达载体。④永恒与变化。从“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升起,到“江潭落月
复西斜”的西沉,再到“斜月沉沉藏海雾”的落下,展现了月在一夜之间的位置和形态变化。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又体现出月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形成对比,引发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中“月”的特点主要有:①崇高神秘。“人攀明月不可得”“宁知晓向云间没”,写月之高高在上,谁能知道它早晨在云间隐没,表现月之崇高、神秘。②美好多情。“月行却与人相随”,写月伴人行,表现了月之美好多情。③皎洁美丽。“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将明月皎洁喻为明镜飞上天空,绿烟散尽月华倾泻,写出月之皎洁美丽。④永恒长在。将人与月对照,古今人事更替,而“明月皆如此”,写出了月之永恒长在。
2.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中的“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蕴含的哲思有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四句都借月、人等意象抒发了对人生与宇宙的思考:①今人古人不断更迭,但今月古月只此一个,抒发了对自然永恒的哲思。②个体生命虽然短暂渺小,比不上明月的永恒,但整个人类的存在却也是永恒的,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生命力的赞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学以致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幅秋夜明月高悬、月光皎洁、露水微湿的清新景象。
B.颔联通过描写惊鹊未栖、飞萤入帘的细节,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
安逸。
C.颈联“夜声急”则通过邻家急促的捣衣声,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愁思。
D.尾联直接抒发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因无法相见而产生惆怅之情。

“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逸”错误,颔联通过将惊鹊未栖和飞萤入帘两幅画面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在月夜不知何去何从的烦乱与不安,并非宁静与安逸。
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
答案:①首联直写月光,营造了清冷的氛围,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寄托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又衬托出诗人与亲人相见遥遥无期而形单影只的失落、孤寂之情。②中间两联写出了秋夜月下诗人在庭院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景写情,表达了夜不能寐的诗人心神不宁、孤寂焦躁的思想感情。前三联营造意境,借景抒情,都是间接抒情。③尾联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发出了“佳期旷何许”的感叹,之后便是“望望空伫立”,冷清凄凉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伫立、沉默,不愿离去。描绘了一幅在凄凉幽冷的环境下,一人孤单只影远望的画面,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返回
课时测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4分)
  人的生命力如此强劲,就像乐黛云晚年时所发出的那句感悟:“真正对生命的尊严有所珍惜的人,才会感到生活的压力。”
  生命的意义,无论是爱,是悲,是喜,是怒,是遗忘,还是记忆,都不得不附丽于生命本身。因为生命本该如此丰富,就像同一轮月亮映照在江河山川上。从贵阳山城,到首都北京,从江西乡村,到鲤鱼洲的沼泽地,无数个夜晚,无数的悲欢离合,无数的生离死别,无数的或伟大、或渺小的人,都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由此成就了这月光下的人世间。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乐黛云走上了比较文学的道路,因为这样能让她透过更多的身影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在她的名篇《不同文化中关于月亮的传说与欣赏》中,她提出中国文化中的月亮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孤独的象征,就像月中永远年轻的嫦娥与永远重复捣药动作的玉兔,“时间消逝了,不再有发展;空间也固定了,不再有变化”。在西方文化中,波特莱尔笔下那作为一个独立客体的月亮将一串串苍白的眼泪流向大地并流到诗人的心里。而中国的诗人李白,则在深夜绝对的孤独中,与永恒的月亮和自己的影子做伴,最终,“和他钟爱的月亮相会于遥远的星空银河之上”。传说李白于醉中跃进江里,想要拥抱明月——“他为明月献出生命,也就回归于永恒”。
  死,是迈进永恒的门槛;生,是证明自己永恒的资格。因为活着,才有可能去和命运抗争,才有可能不对外界屈膝投降,才能从窄门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1.(4分)文中第二段多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①丰富内容,强化主题:将生命的不同意义、生命体验所跨越的广阔范围、人类的各种状态具体地呈现出来,体现出生命中复杂的情感交织和个体的多样性。②增强气势,加深印象:排比句式结构整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多以同类词语堆叠,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
2.(3分)下列句子中的“像”与文中加点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亲像一头发狂的野兽似的发出啾啾声,毫不留情地逼着格里高尔回房间里去。(《变形记》)
B.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边城》)
C.因为他面色灰白,像煮熟的土豆般粉白。[《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D.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荷塘月色》)

文中和D项中的“像”都表示举例,相当于“比如”。A项,“像”是比喻词。B项,“像”表示推测。C项,“像”表示比较。
3.(3分)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①波特莱尔笔下的月亮是一个独立的客体,②它将一串串苍白的眼泪流向大地,③流到诗人的心里。
4.(4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部分,分号前后两句能否对调顺序?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不能。①逻辑顺序:先提出死亡的终结性,再阐述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证明自己的永恒价值。没有死亡作为对比和参照,生存的价值和追求永恒的意义就难以凸显。②前后衔接:分号前句承接上文写到李白的死亡,分号后句引出下文阐述“生”的意义和价值,原句的顺序安排与上下文的衔接更顺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6分)
  如果你是“硬核”游戏玩家,一定对2024年发布的《黑神话:悟空》满怀期待;即便你对游戏产业 ① ,可能也获悉,在该领域,一款中国产品实现了突破。《黑神话:悟空》游戏脱胎于中国经典的《西游记》文化IP,以中国神话故事为背景,融入陕北说书等非遗文化,对山西玉皇庙、重庆大足石刻、浙江时思寺等全国多处名胜古迹进行实景扫描……这些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尝试,让玩家沉浸式地感受 ② 的中华文化,掀起了文化热潮。在某互联网平台,有人用各种乐器演奏《云宫迅音》,有人介绍游戏取景地的历史文化,有人深度解析《西游记》中的角色故事……传统文化与高度流行的游戏结合,激励了年轻人的兴趣,吸引他们热爱、宣传、了解中国文化。
  《黑神话:悟空》并不仅仅是一款国产游戏的偶然“出圈”,而是文化自信的必然结果,是传统文化旺盛生命力的新表达,也为文化输出打通了新通道。随着国产精品层出不穷、百舸争流的时代来临,我们呼唤越来越多像这位“孙行者”一样的先行者勇往直前,在世界舞台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5.(2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一无所知
博大精深
第①空,根据“即便你对游戏产业……可能也获悉,在该领域,一款中国产品实现了突破”可知,“即便”表示假设的让步,其后内容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假设“你”不是游戏玩家,对游戏领域并不十分了解,可填“一无所知”。一无所知:什么都不知道;一点也不了解。第②空,根据前文“以中国神话故事为背景,融入陕北说书等非遗文化……进行实景扫描”和后文“有人用各种乐器演奏《云宫迅音》……有人深度解析《西游记》中的角色故事”可知,游戏融入了内容深厚、丰富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可填“博大精深”。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
6.(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传统文化与高度流行的游戏结合,激发了年轻人的兴趣,吸引他们了解、热爱、宣传中国文化。
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7.(2分)语文课堂上,王老师讲解“以实喻虚”时,列举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以霜喻月光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8.(2分)在《春江花月夜中》,写落月西斜、海雾涌起、回家的道路无限遥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9.(2分)捣衣声是古时捶捣衣物之声,常用以表现征人、思妇的离思别情,这在古诗词中很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写到了“捣衣”。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10.(2分)《春江花月夜》中将江、月、花、林联系在一起,构织了一个梦幻般的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11.(2分)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以两个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出对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抒写,过渡自然。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四、(2025·临沂模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9分)
和振上人①秋夜怀士会②
王昌龄
白露伤草木,山风吹夜寒。
遥林梦亲友,高兴发云端。
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
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
[注] ①振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②士会:裴霸,字士会,官至吏部员外郎。
12.(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点明了这首五言律诗的题材和创作由来,并交代了写作时间和所怀之人。
B.首联写秋天到了,草木凋零;山风疾吹,夜晚凄寒,渲染出浓重的伤感氛围。
C.“遥”从空间角度突出离家之远,“高兴”从情感角度突出思念的感情之烈。
D.“秋声急”“月色残”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城外秋景,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苦。

“拟人手法”错。“秋声急”意思是:秋天声音急促,连续不断;“月色残”意思是:月亮已经残缺或月亮即将消失。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秋夜景象,并未运用“拟人手法”。
13.(6分)关于尾联的弹琴者,有人认为是王昌龄,有人认为是裴霸。你赞同哪种观点?请阐明理由。
答案:(示例一)是王昌龄。①该句是说“我”弹琴,寄托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更为自己客居他乡而伤怀。②寄寓的情感更为丰富,主题也更多元。
(示例二)是裴霸。①该句是说“我”想象裴霸弹琴寄托对远方的“我”的思念,琴声中饱含着客居他乡的悲苦。②诗人不直写自己思念友人,而想象友人思念自己,使诗意表达更含蓄蕴藉。
返回篇目二 春江花月夜
1.作者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春江花月夜》为其代表作,被誉为唐诗开山之作,享有“孤篇盖全唐”之名。其诗作仅存两首,除《春江花月夜》之外,另一首是宫体诗《代答闺梦还》。
2.背景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二是认为此诗作于瓜洲江畔,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三是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3.文体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作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属乐府旧题,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
4.通大意
[注] ①滟滟:形容波光荡漾。②芳甸:花草茂盛的原野。③霰(xiàn):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④汀(tīnɡ):水边平地,小洲。⑤青枫浦:双枫浦,在湖南浏阳南。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及《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⑥离人:指守候在家的思妇。⑦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1.字音
(1)滟(yàn)滟 (2)芳甸(diàn)
(3)霰(xiàn) (4)汀(tīng)
(5)捣衣砧(zhēn) (6)碣(jié)石潇湘
2.名句
(1)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春天,一朝最好是清晨。(李大钊)
[适用角度] 诗意人生、青春
(2)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鹤林玉露》)
[适用角度] 自然美和艺术美、诗意栖居
(3)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庄子·知北游》)
[适用角度] 人生、理想、奋斗
(4)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短暂的一生,就太长了。(莎士比亚)
[适用角度] 人生价值、梦想
1.美感是道德的自然流露,这句话在《春江花月夜》中有了最好的诠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山水诗蕴含着借天地精神表社会良心,寓德行准则于山水形质,以“仁智之乐”的比德方式塑造人生进取、兼济天下的社会人格。陶渊明何以爱菊,因为他在霜打的残枝中看到德的韧劲;林和靖何以爱梅,因为他在疏影横斜中看到德的高忍。“幽谷霜风劲,高柯叶渐删。寒云无世态,相伴意闲闲。”幽即清幽,既体现了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也体现了诗人旷达无为的超越世俗的心境。因有德才无我,因有德才旷达,诗人用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交融,描绘出绝美的风景。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诗有诗的境界,词有词的境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遂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微风细雨是小境界,而落日马鸣是大境界。不同诗人境界各不同。”初唐诗人张若虚不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刘希夷慨叹人生,而是写下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些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
张若虚的诗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早在《庄子·齐物论》中就已出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雏形。第一次正式提出“天人合一”这个概念的是北宋哲学家张载,他在《正蒙·乾称》中云:“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诚然,张若虚的诗文体现的是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索,也没有明确的“天人合一”思想概述,但他却把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体现出独特的哲学观和宇宙意识。
1.课内素材
[适用主题] 青春美、忧伤美、生命短暂
[运用示例] 闻一多说:“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李泽厚说:“其实,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它上与魏晋时代人命如草的沉重哀歌,下与杜甫式的饱经苦难的现实悲痛,都决然不同。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对无穷宇宙,作者深切感受到的是自己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
2.时新素材
袁东珏:古籍修复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袁东珏是四川古籍修复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24年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1983年,在四川省图书馆从事图书修补工作的袁东珏被推荐参加了古籍修复培训班。“回来后我就想,我一定要干这个。”一年的系统学习,让袁东珏彻底爱上古籍修复。1984年,培训结束后,她开始筹备四川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在袁东珏的努力下,古籍修复室基本成型,有了成体系、成套的工具材料,也有了标准化、规范化的修复工作流程。接下来整整18年,在这间修复室里,她只身一人扛起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据统计,她修复的各类珍贵古籍及书画、图档资料多达355种、4 088册,总量超55 000叶(注:此“叶”为古籍用字),其中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有25种、190册、7 350叶。
[适用主题] 传承、坚韧、热爱
[运用示例] “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这是明代收藏大家周嘉胄在《装潢志》里对古籍修复师的形容。袁东珏的“补天之手”,小巧、白皙,握着很温暖,却颇为粗糙,细看,手掌和手指上都是纵横交错的裂纹。“干我们这行久了都这样。修复经常要碰水,还不能经常擦护手霜,护手霜含有化学成分,会对古籍造成伤害。”这位已经干了40年古籍修复工作的老太太搓了搓手,笑着说。40年,她用行动来表示:这是她热爱的事业,她愿为之双手粗糙,更愿为之枯坐“冷板凳”。无论是最初一人、一室坚守18年,还是后来放弃退休生活接受返聘,袁东珏始终以匠心守望初心,以妙手缀补时光碎片,让一部部受损古籍获得新生。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2.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辞曲·吴声歌曲》旧题。张若虚这首拟题作《春江花月夜》技压群芳,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流传千古,可以说是张若虚赋予了《春江花月夜》鲜活的艺术生命力。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1.(初读诗韵,把握诗脉)文章标题包含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意象;其中“月”这个意象贯串全诗,是全诗的纽带;本诗按照月亮的行动轨迹展现了“月”意象的四种状态:①________—月悬—②________—③________。
请找出轨迹分别对应的诗句:
明月初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上中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渐西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沉江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月出 ②西斜 ③月落
明月初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月上中天: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月渐西落: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月沉江海: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2.根据诗歌内容,补写出下面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答案:①月下之景 ②月下之思 ③月下之情
1.赏月下之景
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杜甫的故乡之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是李煜的故国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的寂寞之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轼的哲思之月。请寄身诗境,体会前八句描写的景色有何特点,并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图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景色特点:①画面色泽柔和,意境幽美恬静。②开篇便写春、江、花、月、夜,紧扣诗题。描写的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地一一展开,层次分明。
描绘图画:看那春江潮涨,汪洋一片,江面开阔;江水与海水相接,水势浩荡,洪波翻涌。浪涛中涌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明月清辉洒在万顷江波上,所见之处波光粼粼。江水宛然前行,流到了一个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幽静之处。但见月华洒在花树上,朵朵花儿晶莹可爱。但见月色溶溶,月光如凝霜般朦胧。而江畔沙滩上,银色沙滩和乳色月光融为一体,无法区分。
2.悟月下之理
良辰美景引发了诗人怎样的遐想?诗人对人生、宇宙的认识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遐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②特点:由“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可以看出,诗人没有前人那种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消极思想,他认为个人的生命是转瞬即逝的,而人类的生命长河则是绵延长久的。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而是寄希望于人生的无限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哀而不伤”,使人们得以聆听到当时时代强音的回响。
3.析月下之情
有人评价《春江花月夜》的“月下之情”:“步步思念,处处怅惘。”你认为诗人是运用什么方法达到如此效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两个“可怜”、一个“愿”,直接抒情。②用典故抒情,“鸿雁”“鱼龙”都不能传书,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③月“裴回”,月“卷不去”“拂还来”,运用了拟人手法。(思念在卷起的竹帘边流过,在清冷的捣衣砧上走过,在妆镜台前划过。)④缘景明情,“沉沉”叠音字,加重渲染了游子的孤独。⑤“春去欲尽”,通过写时光的流逝描写归家无期。⑥“无限路”,通过写路途之远,说明距离的无限。
4.品“月”之意象
根据下面这幅“月之轨迹图”的提示思考:“月”在本诗中有何作用?诗歌借“月”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月”在全诗中处于中心地位,统领全诗。它不但作为线索贯串全诗,而且给全诗笼罩了一层月光的清辉。(2)诗歌借月描绘了春江花月、月下沉思、思妇怀远与游子思归四幅图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以及对人们向往爱情和憧憬幸福的讴歌之情。
5.品艺术之妙
《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有“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之誉,令后人传诵不已。试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构思巧妙。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之题,春、江、花、月、夜等字多次出现,且以“月”贯串始终,从初月到中天月,再到斜月、落月,以月亮的起落弧线串起全诗,层次分明,展现出一幅充满哲理与情趣的画卷。②章法灵活。基本上以四句为一个韵群,但又不拘泥于此,开头几句押韵规律较明显,之后略有变化,最后几句又回归四句一韵群,显得整齐而不呆板,使诗歌节奏富有变化,增强了韵律感和音乐性。③情景理交融。先描绘出春江花月夜的壮丽美景,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接着由景引发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最后抒发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如“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三者相互交融,营造出深邃的意境。④虚实相生。诗中既有对春、江、花、月、夜等自然景物的实写,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又有对海、月的情感及人生哲理等的虚写,如“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虚景与实景相互映衬,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和空间,使诗歌更具韵味。⑤运用多种修辞。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月照花林皆似霰”,明月照在花林上如一层雪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林在月光下的洁白与美丽;“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字,赋予明月以生命,使其具有了灵动的美感。⑥语言优美自然。摒弃宫体诗的绮靡,具有民歌清新明丽的特点,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句,语言通俗易懂、清丽自然、优美流畅,反复吟唱,又用到顶真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而在浩瀚的古诗海洋中,“月”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意象。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不同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多重意义。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李 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①,绿烟②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③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注] ①丹阙:朱红色的宫殿。②绿烟: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③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
1.对比分析张若虚和李白笔下之“月”各自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春江花月夜》中“月”的特点主要有:①宏大壮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描绘出明月随潮涌生的宏大场景,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在这广阔背景下升起,气势磅礴,展现出一种雄浑壮阔之美。②皎洁明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描绘出明月高悬,江水、天空澄澈无杂质的画面,月光皎洁,将大千世界浸染成银辉色,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③富有情感。“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将月拟人化,赋予其怜悯之情,使其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烘托出思妇对离人的思念和内心的惆怅迷惘,此时的月成了情感的寄托和表达载体。④永恒与变化。从“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升起,到“江潭落月复西斜”的西沉,再到“斜月沉沉藏海雾”的落下,展现了月在一夜之间的位置和形态变化。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又体现出月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形成对比,引发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中“月”的特点主要有:①崇高神秘。“人攀明月不可得”“宁知晓向云间没”,写月之高高在上,谁能知道它早晨在云间隐没,表现月之崇高、神秘。②美好多情。“月行却与人相随”,写月伴人行,表现了月之美好多情。③皎洁美丽。“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将明月皎洁喻为明镜飞上天空,绿烟散尽月华倾泻,写出月之皎洁美丽。④永恒长在。将人与月对照,古今人事更替,而“明月皆如此”,写出了月之永恒长在。
2.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中的“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蕴含的哲思有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四句都借月、人等意象抒发了对人生与宇宙的思考:①今人古人不断更迭,但今月古月只此一个,抒发了对自然永恒的哲思。②个体生命虽然短暂渺小,比不上明月的永恒,但整个人类的存在却也是永恒的,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生命力的赞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幅秋夜明月高悬、月光皎洁、露水微湿的清新景象。
B.颔联通过描写惊鹊未栖、飞萤入帘的细节,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C.颈联“夜声急”则通过邻家急促的捣衣声,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愁思。
D.尾联直接抒发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因无法相见而产生惆怅之情。
答案:B
解析:“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逸”错误,颔联通过将惊鹊未栖和飞萤入帘两幅画面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在月夜不知何去何从的烦乱与不安,并非宁静与安逸。
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首联直写月光,营造了清冷的氛围,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寄托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又衬托出诗人与亲人相见遥遥无期而形单影只的失落、孤寂之情。②中间两联写出了秋夜月下诗人在庭院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景写情,表达了夜不能寐的诗人心神不宁、孤寂焦躁的思想感情。前三联营造意境,借景抒情,都是间接抒情。③尾联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发出了“佳期旷何许”的感叹,之后便是“望望空伫立”,冷清凄凉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伫立、沉默,不愿离去。描绘了一幅在凄凉幽冷的环境下,一人孤单只影远望的画面,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课时测评22 春江花月夜
(时间:45分钟 满分: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4分)
  人的生命力如此强劲,就像乐黛云晚年时所发出的那句感悟:“真正对生命的尊严有所珍惜的人,才会感到生活的压力。”
  生命的意义,无论是爱,是悲,是喜,是怒,是遗忘,还是记忆,都不得不附丽于生命本身。因为生命本该如此丰富,就像同一轮月亮映照在江河山川上。从贵阳山城,到首都北京,从江西乡村,到鲤鱼洲的沼泽地,无数个夜晚,无数的悲欢离合,无数的生离死别,无数的或伟大、或渺小的人,都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由此成就了这月光下的人世间。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乐黛云走上了比较文学的道路,因为这样能让她透过更多的身影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在她的名篇《不同文化中关于月亮的传说与欣赏》中,她提出中国文化中的月亮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孤独的象征,就像月中永远年轻的嫦娥与永远重复捣药动作的玉兔,“时间消逝了,不再有发展;空间也固定了,不再有变化”。在西方文化中,波特莱尔笔下那作为一个独立客体的月亮将一串串苍白的眼泪流向大地并流到诗人的心里。而中国的诗人李白,则在深夜绝对的孤独中,与永恒的月亮和自己的影子做伴,最终,“和他钟爱的月亮相会于遥远的星空银河之上”。传说李白于醉中跃进江里,想要拥抱明月——“他为明月献出生命,也就回归于永恒”。
  死,是迈进永恒的门槛;生,是证明自己永恒的资格。因为活着,才有可能去和命运抗争,才有可能不对外界屈膝投降,才能从窄门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1.(4分)文中第二段多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丰富内容,强化主题:将生命的不同意义、生命体验所跨越的广阔范围、人类的各种状态具体地呈现出来,体现出生命中复杂的情感交织和个体的多样性。②增强气势,加深印象:排比句式结构整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多以同类词语堆叠,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
2.(3分)下列句子中的“像”与文中加点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父亲像一头发狂的野兽似的发出啾啾声,毫不留情地逼着格里高尔回房间里去。(《变形记》)
B.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边城》)
C.因为他面色灰白,像煮熟的土豆般粉白。[《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D.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荷塘月色》)
答案:D
解析:文中和D项中的“像”都表示举例,相当于“比如”。A项,“像”是比喻词。B项,“像”表示推测。C项,“像”表示比较。
3.(3分)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波特莱尔笔下的月亮是一个独立的客体,②它将一串串苍白的眼泪流向大地,③流到诗人的心里。
4.(4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部分,分号前后两句能否对调顺序?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能。①逻辑顺序:先提出死亡的终结性,再阐述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证明自己的永恒价值。没有死亡作为对比和参照,生存的价值和追求永恒的意义就难以凸显。②前后衔接:分号前句承接上文写到李白的死亡,分号后句引出下文阐述“生”的意义和价值,原句的顺序安排与上下文的衔接更顺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6分)
  如果你是“硬核”游戏玩家,一定对2024年发布的《黑神话:悟空》满怀期待;即便你对游戏产业 ① ,可能也获悉,在该领域,一款中国产品实现了突破。《黑神话:悟空》游戏脱胎于中国经典的《西游记》文化IP,以中国神话故事为背景,融入陕北说书等非遗文化,对山西玉皇庙、重庆大足石刻、浙江时思寺等全国多处名胜古迹进行实景扫描……这些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尝试,让玩家沉浸式地感受 ② 的中华文化,掀起了文化热潮。在某互联网平台,有人用各种乐器演奏《云宫迅音》,有人介绍游戏取景地的历史文化,有人深度解析《西游记》中的角色故事……传统文化与高度流行的游戏结合,激励了年轻人的兴趣,吸引他们热爱、宣传、了解中国文化。
  《黑神话:悟空》并不仅仅是一款国产游戏的偶然“出圈”,而是文化自信的必然结果,是传统文化旺盛生命力的新表达,也为文化输出打通了新通道。随着国产精品层出不穷、百舸争流的时代来临,我们呼唤越来越多像这位“孙行者”一样的先行者勇往直前,在世界舞台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5.(2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一无所知 ②博大精深
解析:第①空,根据“即便你对游戏产业……可能也获悉,在该领域,一款中国产品实现了突破”可知,“即便”表示假设的让步,其后内容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假设“你”不是游戏玩家,对游戏领域并不十分了解,可填“一无所知”。一无所知:什么都不知道;一点也不了解。第②空,根据前文“以中国神话故事为背景,融入陕北说书等非遗文化……进行实景扫描”和后文“有人用各种乐器演奏《云宫迅音》……有人深度解析《西游记》中的角色故事”可知,游戏融入了内容深厚、丰富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可填“博大精深”。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
6.(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传统文化与高度流行的游戏结合,激发了年轻人的兴趣,吸引他们了解、热爱、宣传中国文化。
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7.(2分)语文课堂上,王老师讲解“以实喻虚”时,列举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以霜喻月光的两句“       ,       ”。
8.(2分)在《春江花月夜中》,写落月西斜、海雾涌起、回家的道路无限遥远的句子是“       ,       ”。
9.(2分)捣衣声是古时捶捣衣物之声,常用以表现征人、思妇的离思别情,这在古诗词中很常见。如“       ,       ”两句就写到了“捣衣”。
10.(2分)《春江花月夜》中将江、月、花、林联系在一起,构织了一个梦幻般的意境的句子是“     ,       ”。
11.(2分)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以两个问句“       ?       ?”引出对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抒写,过渡自然。
答案:7.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8.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9.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10.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11.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四、(2025·临沂模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9分)
和振上人①秋夜怀士会②
王昌龄
白露伤草木,山风吹夜寒。
遥林梦亲友,高兴发云端。
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
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
[注] ①振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②士会:裴霸,字士会,官至吏部员外郎。
12.(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点明了这首五言律诗的题材和创作由来,并交代了写作时间和所怀之人。
B.首联写秋天到了,草木凋零;山风疾吹,夜晚凄寒,渲染出浓重的伤感氛围。
C.“遥”从空间角度突出离家之远,“高兴”从情感角度突出思念的感情之烈。
D.“秋声急”“月色残”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城外秋景,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苦。
答案:D
解析:“拟人手法”错。“秋声急”意思是:秋天声音急促,连续不断;“月色残”意思是:月亮已经残缺或月亮即将消失。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秋夜景象,并未运用“拟人手法”。
13.(6分)关于尾联的弹琴者,有人认为是王昌龄,有人认为是裴霸。你赞同哪种观点?请阐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是王昌龄。①该句是说“我”弹琴,寄托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更为自己客居他乡而伤怀。②寄寓的情感更为丰富,主题也更多元。
(示例二)是裴霸。①该句是说“我”想象裴霸弹琴寄托对远方的“我”的思念,琴声中饱含着客居他乡的悲苦。②诗人不直写自己思念友人,而想象友人思念自己,使诗意表达更含蓄蕴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