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古诗词诵读 《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江城子·乙
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篇目三 将进酒
晨读早诵
1.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幼年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继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他与杜甫并称“李杜”,世人又称他为“诗仙”。唐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读而知——郎朗求知,见多识广
2.背景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经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召入京,被任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天宝三载(744),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李白作此诗时距其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和友人岑勋(岑夫子)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丹丘生)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登高宴饮,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大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诗人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3.文体
《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沿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七言歌行。此诗思想内容深沉,艺术表现成熟,在同题作品中影响最大。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体现出诗人豪纵狂放的个性。全诗情感饱满,无论喜怒哀乐,其奔涌迸发均如江河流泻,不可遏止,且起伏跌宕,变化剧烈;在手法上多用夸张,且常以大量数词修饰,既表现出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又使诗作本身显得笔墨酣畅,抒情有力;在结构上大开大阖,张弛有度,充分体现了李白七言歌行的豪放特色。
[注] ①高堂:高大的厅堂。②得意:有兴致。③岑(cén)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④钟鼓馔(zhuàn)玉:指击钟敲鼓,食用珍美的菜肴,代指富贵生活。馔玉,像玉一样珍美的食品。⑤陈王:指曹植,曾被封为陈王。⑥恣(zì):放纵,肆意。⑦谑(xuè):喜乐。⑧径须:直须、应当。⑨五花马:一种名贵的马,毛色作五花(一说把马鬃修剪成五个花瓣)。千金裘:珍贵的皮衣。⑩将出:牵出,拿出。 销:排遣。万古愁:无穷无尽的忧愁。
1.字音
(1)将(qiānɡ)进酒 (2)岑(cén)夫子
(3)钟鼓馔(zhuàn)玉 (4)恣(zì)欢谑(xuè)
(5)径须沽(ɡū)取
读而记——孜孜善记,厚积薄发
2.名句
(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适用角度 不畏束缚、追求自由、梦想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适用角度 自信、勇气、梦想、奋斗
(3)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侠客行》)
适用角度 淡泊名利、豁达超脱
(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适用角度 人生困境、奋斗
1.站在命运的岔路口,人生这道选择题好像怎么选都会留下遗憾。如若进一步是悬崖峭壁,退一步是深渊谷底,任谁都只敢在原地徘徊。然而,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以诗酒为伴,放浪形骸,选择了自由,挣脱了权贵的束缚。庄周梦蝶而忘物我,陶渊明采菊而悠然自得,李白以飘逸的诗行,绘就了一幅幅自由奔放的人生画卷。水到绝境是瀑布,人到绝境是重生,我们体内澎湃着超越一切的力量,相信我们可以如李白笔下的瀑布一样,无惧悬崖与低谷,厚积薄发。
读而思——灼灼眀辩,见微知著
2.李白凭着七分豪肠、三分剑气,吟诵排律长歌,写大块文章,杯不停笔不休的惊人之举,在长安城名气远扬,却没有得到理想的举荐之机。他黯然神伤,慷慨悲歌,发出了撼人心魄的鸣啸:“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又把希望寄托在“四明狂客”贺知章身上,但仍“举荐未果”。李白愤慨惶惑,空有一身才华,却不得赏识。他在等待和思念妻儿的煎熬中,度日如年,曾经“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的他,多么希望“穷地之险,极路之峻”。即使“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心甘情愿。如今仕途无望,只能“侧身西望长咨嗟”!对妻子的思念使他“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一饮三百杯”的李白,只能“一醉累月轻王侯”,在外奔走多年一事无成,怅然低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课内素材
适用主题 自信、才华、个性、气节、人与环境
运用示例 怀着一颗报国为民的心,你踏上了仕途,本欲施展抱负,却发现当初所望所想只是虚幻。皇帝昏庸,权贵当道,纵使一身才华,又何处施展?“钟鼓馔玉”,你视为粪土;“摧眉折腰事权贵”,更非你的本性。一身傲气换来权贵的排挤与迫害。难道当初的抱负不复存在?难道从此就退隐山林,不问世事?不,仕途受挫泯灭不了你心中的豪情壮志。那个高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楚狂人依然存在。一首首想象瑰丽、雄奇豪放的诗篇饱含你心中的理想、抱负。无法匡扶天下是你的遗憾,但你留给后人的却是无穷无尽的瑰宝。一个由盛转衰的时代,造就了你这样一位天才诗人。
读而用——栩栩巧用,行文致远
2.时新素材
“我伸个懒腰,脖子扭了……”“吃刀削面,太好吃了,太激动了,心率直接飙到二百”“跑个八百累得气喘吁吁,丧失半条命”。据统计,仅2023年9月一个月,郑州一家医院急诊科就接诊了1 700多名18到25岁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是大学生。而这些“一碰就碎”的大学生自嘲为“脆皮大学生”。实际上,代表着社会新鲜血液的青年大学生本该是体魄强健、精力充沛的代名词。现而今,大学生群体为自己贴上“脆皮”的标签,这折射出一种习惯性自嘲的社会现象,其背后也暗藏着大学生群体对现实的
呼吁。
适用主题 心理焦虑、现实呼吁、社会现象
运用示例 当“脆皮青年”“精神内耗”成为热词,1 200年前的李白早已写下药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位大唐“反焦虑大师”告诉我们:与其在“孔乙己长衫”中自我禁锢,不如学他“仰天大笑出门去”;与其为“ChatGPT替代焦虑”失眠,不如相信“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独特性。这个时代需要的,正是李白式“莫使金樽空对月”的鲜活生命力——须知:没有哪片乌云,能永远遮蔽心中的月光。
返回
课堂讲义
学习
目标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艺术特点。
从古至今,酒与文人墨客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诗词的世界里,酒是不可或缺的意象。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于酒中感慨时光匆匆、人生短暂;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借酒抒发对友人远行的牵挂与不舍。
而在众多与酒相关的诗篇里,李白的《将进酒》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他一生爱酒,酒是他灵感的源泉,是他情感的寄托。当怀才不遇的苦闷、豪情万丈的壮志、对人生的深刻感悟,都融入这一杯杯酒中,会碰撞出怎样震撼人心的火花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将进酒》,探寻李白与酒的故事。
读文会意
1.研读,悟诗情
元代文学评论家萧士赟认为李白作《将进酒》时“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借酒兴诗情,淋漓尽致地抒发满腔不合时宜。反复涵泳诗歌,体会整首诗歌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并找到相应语句加以分析。
答案:①先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写青春不再的感慨与个体的渺小,流露出无尽的悲伤。②再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乐观自信,肯定人生,肯定自我,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情
探究启思
怀。③转愤。“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此为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之辞。④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反客为主,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表现出一种极致的狂放!这狂,是悲之重、欢之浓、愤之深的集中体现。
2.品读,析形象
诵读诗歌需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带入角色形象,带着角色意识去诵读,才能融入其中。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将进酒》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一个乐观、自信者。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有用”且“必”,非常自信,深藏渴望入世的积极情怀。“千金散尽还复来”又是一个带有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驱使,足令一切凡夫俗子咋舌。②一个豪爽、狂放者。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绝不罢休。宴会上用整羊整牛,显示出豪壮的气概。“三百杯”竭力夸张饮酒之多,展示宴会中
的畅快气氛。这是李白独有的豪迈风格。“呼儿”“与尔”,口气甚大,反客为主,尽显狂放之态。③一个怀才不遇者。“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满纸不平之气,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
3.细读,研特色
余恕诚曾说,《将进酒》全诗情感起伏跌宕,变化剧烈又收放自如,在结构上大开大合,充分体现了李白七言歌行的特色。试归纳本诗的艺术特色。
答案:①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的,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悲,诗人展开丰富想象,用比喻向人们暗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进行夸张描写,极具震撼气势和力量。②句式参差多变,极富表现力。全诗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③用典精当。诗人恰当地使用了曹植宴平乐之典,用曹植来自况。通过曹植的狂放来写自己,又把曹植的诗句化为自己的诗句,用得恰当,自然,耐人寻味。
有关乐府旧题《将进酒》的作品历来并不少见,但唯有诗仙李白和诗鬼李贺的诗作堪称佳品。请简要分析李贺和李白《将进酒》的相同点,并从意象的角度赏析两诗的不同点。
将进酒
李 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注]坟上土。
[注] 刘伶:竹林七贤之一,有“品酒第一人”之美称,著有《酒德颂》。
群文互鉴
答案:(1)相同:①两诗都借酒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伤,李白自信豪放,李贺悲痛郁结。②两诗都借典故抒怀,李白借“陈王宴平乐”的典故,写纵情狂饮,尽情享受,体现自己的豪放不羁;李贺写“酒不到刘伶坟上土”,表达及时行乐之意。③两诗都描写了喝酒的场面,李白大气豪迈,李贺的饮酒场所豪华柔美。(2)不同:①李白选取意象大气,如黄河之水、五花马、千金裘、三百杯、斗酒十千等意象,场面恣意酣畅,加上高堂明镜的白发,渲染了一种雄阔、豪迈、悲慨的意境氛围,抒发了虽怀才不遇、悲壮满怀却信心不减,激愤而不衰颓,豪放自信之情。②李贺选取意象多为珠、玉、花、雨、皓齿、细腰等秀美之物,场面豪华柔美,桃花乱落、坟墓等又由乐转悲,抒发了春光易逝、青春易老,对生死迷惘矛盾、低迷悲愁、压抑悲伤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致酒行
李 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①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②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 ①主父:西汉名臣主父偃。他早年西入关中,不得志,资用匮乏,屡遭白眼。②马周:唐代名臣,早年西游长安,宿于新丰,被店主冷落。
学以致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总写劝酒场面,客人对酒兴怀,主人举杯劝酒。寥寥数语奠定了全诗感伤不平的基调。
B.“主父”两句与“吾闻”两句借用典故。前者从对面落笔,通过家人望眼欲穿突出久羁异乡之苦;后者则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困守的狼狈。
C.“空将”两句中的“空”与“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空”不同,前者写出了诗人对马周那种凭借几行文字就得到皇帝恩泽的行为不屑一顾。
D.“我有”两句一语双关,写出了诗人心情的变化。虽然灵魂无所归依但仍执着不改,对个人志向能够受到皇帝赏识充满希望。
√
“与‘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空’不同”错,两处“空”都是“只是”的意思。“空将笺上两行书”的意思是“只凭纸上几行字”。“前者写出了诗人对马周那种凭借几行文字就得到皇帝恩泽的行为不屑一顾”错,诗人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言外之意是“政治出路不止一种途径”,并不是对马周行为的不屑一顾。
2.李贺《致酒行》和李白《将进酒》两首劝酒歌都寄寓了怀才不遇的感慨,但又有所不同。请对比两诗结尾两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致酒行》最后两句表明年轻人应当有凌云壮志,不能总是唉声叹气,表现了诗人在感伤不平之后又振作起来,积极进取,充满雄心壮志。②《将进酒》最后两句诗人口气甚大,显示出不拘形迹的豪迈性格。“万古愁”与开篇之“悲”照应,显示出诗人在狂放乐观的掩盖下对自己韶华已逝、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愁苦。
返回
课时测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① 。读,适合一个人欣赏品味;而诵,则可以使其在公众场合传播。诗的可诵性降低了,也就影响诗的大众化。使诗加强可诵性,也是诗歌走出个人小天地,走向大众的重要途径。要朗诵好一首诗,不仅需要朗诵者对诗作本身的深入把握,还需要有准确的声调、优美的音色的掌控。朗诵者不能进入诗的境界, ② ,其朗诵出来势必会停留在诗的表层,不能使诗深入听众的心。
朗诵好一首诗,就要从意象入手去 ③ 。朗诵者对诗歌意象剖析得越深,体验也就越深,传达出来才更深刻、更动人。朗诵是表演艺术,需要具有一定的声音技巧和表情动作。如对诗的意象不了解,那么你就可能用错声、表错情,甚至会南辕北辙。
比如诵读欧阳修《阮郎归》中的诗句“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就要注意花露、草烟、帘幕意象的力均是下指的,情感是沉重的。诵读这几句诗声调应降低,目光要下垂,手势也是向下的,这样才能传达出诗中的沉重情怀。
1.(3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要朗诵好一首诗,朗诵者不仅需要有准确的声调、优美的音色,还需要对诗作本身有深入的把握。
2.(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①诗可读、可诵 ②或进入的层次很浅 ③深入体验和欣赏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11分)
①咖啡为什么能让人兴奋呢?②主要的原因就是咖啡中含有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咖啡因导致的。③咖啡因不只存在于咖啡中,像能量饮料、茶叶、奶茶、可乐中都有。④咖啡因对我们身体的影响远于此。⑤它还可以增强心脏的搏动频率,提高血压,甚至影响我们的情绪。⑥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喝过咖啡后会感到焦虑或亢奋。
① 。不同个体之间对咖啡因的代谢速率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主要归因于肝脏中与咖啡因代谢相关酶的效率。我们的基因、年龄、体重性别都会影响我们对咖啡因的反应。
我们知道咖啡因在人体内是会逐渐代谢分解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半衰期的概念。在原子物理学中,半衰期是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到医学领域,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也按一级动力学过程进行,故而药物在人体内也存在“半衰期”。咖啡因的半衰期大约为3到5小时,所以,为了不影响睡眠,对咖啡因敏感的人应该 ② 。
3.(3分)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只 甚至是 纳入 同比
B.不止 特别是 纳入 类比
C.不只 特别是 引入 同比
D.不止 甚至是 引入 类比
√
A处,“不只”,作为连词,相当于“不但”“不仅”,表示不是单一的,后面需要有与之相呼应的连词。“不止”,作为副词,表示连续不断,超出某些数目或范围,与数量有关。此处是说“咖啡因对我们身体的影响”还有很多,而且后文没有连词与之呼应,应该用“不止”。B处,“甚至”,连词,表示更进一层。“特别”,单独的、特殊的一个
东西。此处分析“基因、年龄、体重”与“性别”对咖啡因的反应,存在递进关系,应该用“甚至是”。C处,“纳入”,放进;归入(多用于抽象事物)。“引入”,引导向一个方向发展。此处是引出“半衰期”的概念来阐释“咖啡因在人体内是会逐渐代谢分解的”的特点,应该用“引入”。D处,“同比”,同样情况下同样群体的比较。“类比”,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此处是将原子物理学和医学领域的“半衰期”进行比较,推论咖啡因在人体内也存在半衰期,是会逐渐代谢分解的,应该用“类比”。
4.(4分)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②“主要的原因就是……导致的”句式杂糅,应删去“导致的”。⑤“增强……频率”动宾搭配不当,“增强”应改为“增加”。
5.(4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①每个人对咖啡因的反应都不同 ②避免在睡前几小时内喝咖啡
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6.(2分)色彩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使诗歌更具有艺术魅力。正如《将进酒》中“ , ”两句出现了两种不同色彩,使诗歌描绘的景象更加鲜明具体,更具画面感。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7.(2分)《将进酒》中,表现出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 ”。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8.(2分)《将进酒》中,“ , ”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了“饮者”的地位。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9.(2分)《将进酒》中,“ , ”两句是诗人酒后的狂言,也是酒后的真言;是诗人的豪放,更是诗人的愤激。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10.(2分)《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诗句是“ , ”。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9分)
送蔡山人①
李 白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一乘无倪②舟,八极纵远舵。
燕客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
采珠勿惊龙④,大道可暗归。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
[注] ①山人:隐居在山中的士人。②倪:边际。③燕客:战国辩士蔡泽,游学于诸侯,不遇。唐举曰:“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蔡泽笑谢而去,谓其御者曰:“吾跃马疾驱,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④采珠勿惊龙:典出《庄子·杂篇》,后以“骊龙颔下取明珠”比喻冒险贪求,自取其祸。
11.(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情感变化曲折,前四句写诗人不为世道所容而被迫游走四方,感情由悲愤不平转入低沉悲伤。
B.“唐生”句承接了前句“世人自弃我”,暗示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是对小人的有力回击。
C.七、八句是诗人警示自己要避开世俗诱惑与世人排挤,保持清醒心智,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D.本诗虽为送别诗,但实际上是借送别来浇心中块垒,表达的多是诗人对理想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
“转入低沉悲伤”错,本诗前两句说明自己本意并不想弃世,是想积极融入这个社会的,但却被无情的社会抛弃。有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诗味。第三、四两句叙说了自己一旦放下世俗,获得自由,天宽地阔无人能管制,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故感情应是转入洒脱不拘。
12.(6分)本诗与《将进酒》都表现出诗人“虽人生失意却依然潇洒自信的胸怀”,请赏析本诗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答案:①使用夸张的手法,世人排挤“我”,而“我”却想象乘“无倪舟”去往无边际的远方,表达追求自由的洒脱;②使用用典的手法,借蔡泽勉励自己虽不得志,却仍可大器晚成的自信;③使用象征的手法,借“松月”象征仕途不顺却仍保持高洁的品性。
返回篇目三 将进酒
1.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幼年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继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他与杜甫并称“李杜”,世人又称他为“诗仙”。唐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2.背景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经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召入京,被任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天宝三载(744),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李白作此诗时距其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和友人岑勋(岑夫子)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丹丘生)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登高宴饮,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大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诗人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3.文体
《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沿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七言歌行。此诗思想内容深沉,艺术表现成熟,在同题作品中影响最大。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体现出诗人豪纵狂放的个性。全诗情感饱满,无论喜怒哀乐,其奔涌迸发均如江河流泻,不可遏止,且起伏跌宕,变化剧烈;在手法上多用夸张,且常以大量数词修饰,既表现出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又使诗作本身显得笔墨酣畅,抒情有力;在结构上大开大阖,张弛有度,充分体现了李白七言歌行的豪放特色。
4.通大意
[注] ①高堂:高大的厅堂。②得意:有兴致。③岑(cén)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④钟鼓馔(zhuàn)玉:指击钟敲鼓,食用珍美的菜肴,代指富贵生活。馔玉,像玉一样珍美的食品。⑤陈王:指曹植,曾被封为陈王。⑥恣(zì):放纵,肆意。⑦谑(xuè):喜乐。⑧径须:直须、应当。⑨五花马:一种名贵的马,毛色作五花(一说把马鬃修剪成五个花瓣)。千金裘:珍贵的皮衣。将出:牵出,拿出。销:排遣。万古愁:无穷无尽的忧愁。
1.字音
(1)将(qiāng)进酒 (2)岑(cén)夫子
(3)钟鼓馔(zhuàn)玉 (4)恣(zì)欢谑(xuè)
(5)径须沽(gū)取
2.名句
(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适用角度] 不畏束缚、追求自由、梦想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适用角度] 自信、勇气、梦想、奋斗
(3)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侠客行》)
[适用角度] 淡泊名利、豁达超脱
(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适用角度] 人生困境、奋斗
1.站在命运的岔路口,人生这道选择题好像怎么选都会留下遗憾。如若进一步是悬崖峭壁,退一步是深渊谷底,任谁都只敢在原地徘徊。然而,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以诗酒为伴,放浪形骸,选择了自由,挣脱了权贵的束缚。庄周梦蝶而忘物我,陶渊明采菊而悠然自得,李白以飘逸的诗行,绘就了一幅幅自由奔放的人生画卷。水到绝境是瀑布,人到绝境是重生,我们体内澎湃着超越一切的力量,相信我们可以如李白笔下的瀑布一样,无惧悬崖与低谷,厚积薄发。
2.李白凭着七分豪肠、三分剑气,吟诵排律长歌,写大块文章,杯不停笔不休的惊人之举,在长安城名气远扬,却没有得到理想的举荐之机。他黯然神伤,慷慨悲歌,发出了撼人心魄的鸣啸:“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又把希望寄托在“四明狂客”贺知章身上,但仍“举荐未果”。李白愤慨惶惑,空有一身才华,却不得赏识。他在等待和思念妻儿的煎熬中,度日如年,曾经“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的他,多么希望“穷地之险,极路之峻”。即使“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心甘情愿。如今仕途无望,只能“侧身西望长咨嗟”!对妻子的思念使他“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一饮三百杯”的李白,只能“一醉累月轻王侯”,在外奔走多年一事无成,怅然低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课内素材
[适用主题] 自信、才华、个性、气节、人与环境
[运用示例] 怀着一颗报国为民的心,你踏上了仕途,本欲施展抱负,却发现当初所望所想只是虚幻。皇帝昏庸,权贵当道,纵使一身才华,又何处施展?“钟鼓馔玉”,你视为粪土;“摧眉折腰事权贵”,更非你的本性。一身傲气换来权贵的排挤与迫害。难道当初的抱负不复存在?难道从此就退隐山林,不问世事?不,仕途受挫泯灭不了你心中的豪情壮志。那个高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楚狂人依然存在。一首首想象瑰丽、雄奇豪放的诗篇饱含你心中的理想、抱负。无法匡扶天下是你的遗憾,但你留给后人的却是无穷无尽的瑰宝。一个由盛转衰的时代,造就了你这样一位天才诗人。
2.时新素材
“我伸个懒腰,脖子扭了……”“吃刀削面,太好吃了,太激动了,心率直接飙到二百”“跑个八百累得气喘吁吁,丧失半条命”。据统计,仅2023年9月一个月,郑州一家医院急诊科就接诊了1 700多名18到25岁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是大学生。而这些“一碰就碎”的大学生自嘲为“脆皮大学生”。实际上,代表着社会新鲜血液的青年大学生本该是体魄强健、精力充沛的代名词。现而今,大学生群体为自己贴上“脆皮”的标签,这折射出一种习惯性自嘲的社会现象,其背后也暗藏着大学生群体对现实的呼吁。
[适用主题] 心理焦虑、现实呼吁、社会现象
[运用示例] 当“脆皮青年”“精神内耗”成为热词,1 200年前的李白早已写下药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位大唐“反焦虑大师”告诉我们:与其在“孔乙己长衫”中自我禁锢,不如学他“仰天大笑出门去”;与其为“ChatGPT替代焦虑”失眠,不如相信“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独特性。这个时代需要的,正是李白式“莫使金樽空对月”的鲜活生命力——须知:没有哪片乌云,能永远遮蔽心中的月光。
[学习目标]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艺术特点。
从古至今,酒与文人墨客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诗词的世界里,酒是不可或缺的意象。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于酒中感慨时光匆匆、人生短暂;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借酒抒发对友人远行的牵挂与不舍。
而在众多与酒相关的诗篇里,李白的《将进酒》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他一生爱酒,酒是他灵感的源泉,是他情感的寄托。当怀才不遇的苦闷、豪情万丈的壮志、对人生的深刻感悟,都融入这一杯杯酒中,会碰撞出怎样震撼人心的火花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将进酒》,探寻李白与酒的故事。
诵读,通诗韵。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
岑夫子,丹丘,将进酒,杯莫。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五花马/千金,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
1.研读,悟诗情
元代文学评论家萧士赟认为李白作《将进酒》时“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借酒兴诗情,淋漓尽致地抒发满腔不合时宜。反复涵泳诗歌,体会整首诗歌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并找到相应语句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先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写青春不再的感慨与个体的渺小,流露出无尽的悲伤。②再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乐观自信,肯定人生,肯定自我,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情怀。③转愤。“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此为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之辞。④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反客为主,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表现出一种极致的狂放!这狂,是悲之重、欢之浓、愤之深的集中体现。
2.品读,析形象
诵读诗歌需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带入角色形象,带着角色意识去诵读,才能融入其中。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将进酒》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一个乐观、自信者。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有用”且“必”,非常自信,深藏渴望入世的积极情怀。“千金散尽还复来”又是一个带有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驱使,足令一切凡夫俗子咋舌。②一个豪爽、狂放者。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绝不罢休。宴会上用整羊整牛,显示出豪壮的气概。“三百杯”竭力夸张饮酒之多,展示宴会中的畅快气氛。这是李白独有的豪迈风格。“呼儿”“与尔”,口气甚大,反客为主,尽显狂放之态。③一个怀才不遇者。“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满纸不平之气,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
3.细读,研特色
余恕诚曾说,《将进酒》全诗情感起伏跌宕,变化剧烈又收放自如,在结构上大开大合,充分体现了李白七言歌行的特色。试归纳本诗的艺术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的,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悲,诗人展开丰富想象,用比喻向人们暗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进行夸张描写,极具震撼气势和力量。②句式参差多变,极富表现力。全诗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③用典精当。诗人恰当地使用了曹植宴平乐之典,用曹植来自况。通过曹植的狂放来写自己,又把曹植的诗句化为自己的诗句,用得恰当,自然,耐人寻味。
有关乐府旧题《将进酒》的作品历来并不少见,但唯有诗仙李白和诗鬼李贺的诗作堪称佳品。请简要分析李贺和李白《将进酒》的相同点,并从意象的角度赏析两诗的不同点。
将进酒
李 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注]坟上土。
[注] 刘伶:竹林七贤之一,有“品酒第一人”之美称,著有《酒德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相同:①两诗都借酒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伤,李白自信豪放,李贺悲痛郁结。②两诗都借典故抒怀,李白借“陈王宴平乐”的典故,写纵情狂饮,尽情享受,体现自己的豪放不羁;李贺写“酒不到刘伶坟上土”,表达及时行乐之意。③两诗都描写了喝酒的场面,李白大气豪迈,李贺的饮酒场所豪华柔美。(2)不同:①李白选取意象大气,如黄河之水、五花马、千金裘、三百杯、斗酒十千等意象,场面恣意酣畅,加上高堂明镜的白发,渲染了一种雄阔、豪迈、悲慨的意境氛围,抒发了虽怀才不遇、悲壮满怀却信心不减,激愤而不衰颓,豪放自信之情。②李贺选取意象多为珠、玉、花、雨、皓齿、细腰等秀美之物,场面豪华柔美,桃花乱落、坟墓等又由乐转悲,抒发了春光易逝、青春易老,对生死迷惘矛盾、低迷悲愁、压抑悲伤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致酒行
李 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①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②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 ①主父:西汉名臣主父偃。他早年西入关中,不得志,资用匮乏,屡遭白眼。②马周:唐代名臣,早年西游长安,宿于新丰,被店主冷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总写劝酒场面,客人对酒兴怀,主人举杯劝酒。寥寥数语奠定了全诗感伤不平的基调。
B.“主父”两句与“吾闻”两句借用典故。前者从对面落笔,通过家人望眼欲穿突出久羁异乡之苦;后者则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困守的狼狈。
C.“空将”两句中的“空”与“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空”不同,前者写出了诗人对马周那种凭借几行文字就得到皇帝恩泽的行为不屑一顾。
D.“我有”两句一语双关,写出了诗人心情的变化。虽然灵魂无所归依但仍执着不改,对个人志向能够受到皇帝赏识充满希望。
答案:C
解析:“与‘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空’不同”错,两处“空”都是“只是”的意思。“空将笺上两行书”的意思是“只凭纸上几行字”。“前者写出了诗人对马周那种凭借几行文字就得到皇帝恩泽的行为不屑一顾”错,诗人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言外之意是“政治出路不止一种途径”,并不是对马周行为的不屑一顾。
2.李贺《致酒行》和李白《将进酒》两首劝酒歌都寄寓了怀才不遇的感慨,但又有所不同。请对比两诗结尾两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致酒行》最后两句表明年轻人应当有凌云壮志,不能总是唉声叹气,表现了诗人在感伤不平之后又振作起来,积极进取,充满雄心壮志。②《将进酒》最后两句诗人口气甚大,显示出不拘形迹的豪迈性格。“万古愁”与开篇之“悲”照应,显示出诗人在狂放乐观的掩盖下对自己韶华已逝、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愁苦。
课时测评23 将进酒
(时间:45分钟 满分: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① 。读,适合一个人欣赏品味;而诵,则可以使其在公众场合传播。诗的可诵性降低了,也就影响诗的大众化。使诗加强可诵性,也是诗歌走出个人小天地,走向大众的重要途径。要朗诵好一首诗,不仅需要朗诵者对诗作本身的深入把握,还需要有准确的声调、优美的音色的掌控。朗诵者不能进入诗的境界, ② ,其朗诵出来势必会停留在诗的表层,不能使诗深入听众的心。
朗诵好一首诗,就要从意象入手去 ③ 。朗诵者对诗歌意象剖析得越深,体验也就越深,传达出来才更深刻、更动人。朗诵是表演艺术,需要具有一定的声音技巧和表情动作。如对诗的意象不了解,那么你就可能用错声、表错情,甚至会南辕北辙。
比如诵读欧阳修《阮郎归》中的诗句“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就要注意花露、草烟、帘幕意象的力均是下指的,情感是沉重的。诵读这几句诗声调应降低,目光要下垂,手势也是向下的,这样才能传达出诗中的沉重情怀。
1.(3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朗诵好一首诗,朗诵者不仅需要有准确的声调、优美的音色,还需要对诗作本身有深入的把握。
2.(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诗可读、可诵 ②或进入的层次很浅 ③深入体验和欣赏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11分)
①咖啡为什么能让人兴奋呢?②主要的原因就是咖啡中含有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咖啡因导致的。③咖啡因不只存在于咖啡中,像能量饮料、茶叶、奶茶、可乐中都有。④咖啡因对我们身体的影响远( )于此。⑤它还可以增强心脏的搏动频率,提高血压,甚至影响我们的情绪。⑥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喝过咖啡后会感到焦虑或亢奋。
① 。不同个体之间对咖啡因的代谢速率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主要归因于肝脏中与咖啡因代谢相关酶的效率。我们的基因、年龄、体重( )性别都会影响我们对咖啡因的反应。
我们知道咖啡因在人体内是会逐渐代谢分解的。在这里我们可以( )半衰期的概念。在原子物理学中,半衰期是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 )到医学领域,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也按一级动力学过程进行,故而药物在人体内也存在“半衰期”。咖啡因的半衰期大约为3到5小时,所以,为了不影响睡眠,对咖啡因敏感的人应该 ② 。
3.(3分)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只 甚至是 纳入 同比
B.不止 特别是 纳入 类比
C.不只 特别是 引入 同比
D.不止 甚至是 引入 类比
答案:D
解析:A处,“不只”,作为连词,相当于“不但”“不仅”,表示不是单一的,后面需要有与之相呼应的连词。“不止”,作为副词,表示连续不断,超出某些数目或范围,与数量有关。此处是说“咖啡因对我们身体的影响”还有很多,而且后文没有连词与之呼应,应该用“不止”。B处,“甚至”,连词,表示更进一层。“特别”,单独的、特殊的一个东西。此处分析“基因、年龄、体重”与“性别”对咖啡因的反应,存在递进关系,应该用“甚至是”。C处,“纳入”,放进;归入(多用于抽象事物)。“引入”,引导向一个方向发展。此处是引出“半衰期”的概念来阐释“咖啡因在人体内是会逐渐代谢分解的”的特点,应该用“引入”。D处,“同比”,同样情况下同样群体的比较。“类比”,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此处是将原子物理学和医学领域的“半衰期”进行比较,推论咖啡因在人体内也存在半衰期,是会逐渐代谢分解的,应该用“类比”。
4.(4分)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主要的原因就是……导致的”句式杂糅,应删去“导致的”。⑤“增强……频率”动宾搭配不当,“增强”应改为“增加”。
5.(4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每个人对咖啡因的反应都不同 ②避免在睡前几小时内喝咖啡
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6.(2分)色彩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使诗歌更具有艺术魅力。正如《将进酒》中“ ,
”两句出现了两种不同色彩,使诗歌描绘的景象更加鲜明具体,更具画面感。
答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7.(2分)《将进酒》中,表现出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 ”。
答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8.(2分)《将进酒》中,“ , ”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了“饮者”的地位。
答案: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9.(2分)《将进酒》中,“ , ”两句是诗人酒后的狂言,也是酒后的真言;是诗人的豪放,更是诗人的愤激。
答案: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10.(2分)《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诗句是“ , ”。
答案: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9分)
送蔡山人①
李 白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燕客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
采珠勿惊龙④,大道可暗归。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
[注] ①山人:隐居在山中的士人。②倪:边际。③燕客:战国辩士蔡泽,游学于诸侯,不遇。唐举曰:“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蔡泽笑谢而去,谓其御者曰:“吾跃马疾驱,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④采珠勿惊龙:典出《庄子·杂篇》,后以“骊龙颔下取明珠”比喻冒险贪求,自取其祸。
11.(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情感变化曲折,前四句写诗人不为世道所容而被迫游走四方,感情由悲愤不平转入低沉悲伤。
B.“唐生”句承接了前句“世人自弃我”,暗示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是对小人的有力回击。
C.七、八句是诗人警示自己要避开世俗诱惑与世人排挤,保持清醒心智,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D.本诗虽为送别诗,但实际上是借送别来浇心中块垒,表达的多是诗人对理想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答案:A
解析:“转入低沉悲伤”错,本诗前两句说明自己本意并不想弃世,是想积极融入这个社会的,但却被无情的社会抛弃。有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诗味。第三、四两句叙说了自己一旦放下世俗,获得自由,天宽地阔无人能管制,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故感情应是转入洒脱不拘。
12.(6分)本诗与《将进酒》都表现出诗人“虽人生失意却依然潇洒自信的胸怀”,请赏析本诗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使用夸张的手法,世人排挤“我”,而“我”却想象乘“无倪舟”去往无边际的远方,表达追求自由的洒脱;②使用用典的手法,借蔡泽勉励自己虽不得志,却仍可大器晚成的自信;③使用象征的手法,借“松月”象征仕途不顺却仍保持高洁的品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