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分班暨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分班暨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2 16:0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阳泉一中2025年高二分班考试试题
学科: 语文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分值 150 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3.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回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位置。
5.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题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费孝通先生谈“差序格局”是从私说起,私的问题是个群、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于是,费老先生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
中国的社会不像西洋社会,西洋社会是团体社会,称为团体格局,像由“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为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煞个人。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在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中,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可以说是公。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此,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李鹏亚《读〈乡土中国〉——对差序格局的理解》)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性质是像同心网波纹的网络结构,网络的中心是“己”,各个网络的范围都不相同,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不断改变和拓展。
D.梁治平认为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这对重新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有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的内涵,目的都是印证费孝通理论的正确性。
C.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D.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可以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并丰富《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
A.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入则孝,出则悌。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三则材料都谈到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变形记(第九章)
卡夫卡
格里高尔的妹妹开始拉琴了;在她两边的父亲和母亲用心地瞧着她双手的动作。格里高尔受到吸引,也大胆地向前爬了几步,他的头实际上都已探进了起坐室。他对自已越来越不为别人着想几乎已经习以为常了;有一度他是很以自己的知趣而自豪的。这样的时候他实在更应该把自己藏起来才是,因为他房间里灰尘积得老厚,稍稍一动就会飞扬起来,所以他身上也蒙满灰尘,背部和两侧都沾满了绒毛、发丝和食物的渣脚,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他现在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已经不屑于像过去有个时期那样,一天翻过身来在地毯上擦上几次了。尽管现在这么邋遢,他却老着脸皮地走前几步,来到起坐室一尘不染的地板上。
显然,谁也没有注意到他。家里人完全沉浸在小提琴的音乐声中;房客们呢,他们起先双手插在口袋里,站得离乐谱那么近,以致都能看清乐谱了,这显然对他妹妹是有所妨碍的,可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就退到窗子旁边,低着头窃窃私语起来,使父亲向他们投来不安的眼光。的确,他们表示得不能再露骨了,他们对于原以为是优美悦耳的小提琴演奏已经失望,他们已经听够了,只是出于礼貌才让自己的宁静受到打扰。从他们不断把烟从鼻子和嘴里喷向空中的模样,就可以看出他们的不耐烦。可是格里高尔觉得妹妹琴拉得真美。她的脸侧向一边,眼睛专注而悲哀地追寻着乐谱上的音符。格里高尔又向前爬了几步,而且把头低垂到地板上,希望自己的眼光也许能遇上妹妹的视线。音乐对他有这么大的魔力,难道因为他是动物吗 他觉得自己一直渴望着某种营养,而现在他已经找到这种营养了。他决心再往前爬,一直来到妹妹的跟前,好拉拉她的裙子让她知道,她应该带了小提琴到他房间里去,因为这儿谁也不像他那样欣赏她的演奏。他永远也不让她离开他的房间,至少,只要他还活着;他那可怕的形状将第一次对自己有用;他要同时守望着房间里所有的门,谁闯进来就啐谁一口;他妹妹当然不受任何约束,她愿不愿和他待在一起那要随她的便;她将和他并排坐在沙发上,俯下头来听他吐露他早就下定的要送她进音乐学院的决心,要不是他遭到不幸,去年圣诞节——圣诞节准是早就过了吧 ——他就要向所有人宣布了,而且他是完全不容许任何反对意见的。在听了这样的倾诉以后,妹妹一定会感动得热泪纵横,这时格里高尔就要爬上她的肩膀去吻她的脖子,由于出去做事,她脖子上现在已经不系丝带,也没有高领子。
“萨姆沙先生!”当中的那个房客向格里高尔的父亲喊道,一面不多说一句话地指着正在慢慢往前爬的格里高尔。小提琴声戛然而止,当中的那个房客先是摇着头对他的朋友笑了笑,接着又瞧起格里高尔来。父亲并没有来赶格里高尔,却认为更要紧的是安慰房客,虽然他们根本没有激动,而且显然觉得格里高尔比小提琴演奏更为有趣。他急忙向他们走去,张开胳膊,想劝他们回到自己房间去,同时也是挡住他们,不让他们看见格里高尔。他们现在倒真的有点儿恼火了,也说不上来到底是因为老人的行为呢还是因为他们如今才发现住在他们隔壁的竟是格里高尔这样的邻居。他们要求父亲解释清楚,也跟他一样挥动着胳膊,不安地拉着自己的胡子,万般不情愿地向自己的房间退去。格里高尔的妹妹从演奏突然给打断后就呆若木鸡,她拿了小提琴和弓,垂着手不安地站着,眼睛瞪着乐谱,这时也清醒了过来。她立刻打起精神,把小提琴往坐在椅子上喘得透不过气来的母亲的怀里一塞,就冲进了房客们房间,这时,父亲像赶羊似地把他们赶得更急了。
可以看见被褥和枕头在妹妹熟练的手底下在床上飞来飞去,不一会儿就铺得整整齐齐。三个房客尚未进门她就铺好了床溜出来了。老人好像又一次让自己犟脾气占了上风,竟完全忘了对房客应该尊敬。他不断地赶他们,最后来到卧室门口,那个当中的房客都用脚重重地顿地板了,这才使他停下来。那个房客举起一只手,一边也对格里高尔的母亲和妹妹扫了一眼,他说:“我要求宣布,由于这个住所和这家人家的可憎的状况,”一说到这里他斩钉截铁地往地上啐了一口一“我当场通知退租。我住进来这些天的房钱当然一个也不给;不但如此,我还打算向您提出对您不利的控告,所依据的理由一请您放心好了——也是证据确凿的。”他停了下来,瞪着前面,仿佛在等待什么似的。这时他的两个朋友也就立刻冲上来助威,说道:“我们也当场通知退租。”说完为首的那个就抓住把手砰的一声带上了门。
格里高尔的父亲用双手摸索着踉踉跄跄地往前走了几步,跌进了他的椅子;看上去仿佛打算摊开身子像平时晚间那样打个瞌睡,可是他的头分明在颤抖,好像自己也控制不了,这证明他根本没有睡着。在这些事情发生前后,格里高尔还是一直安静地待在房客发现他的原处。计划失败带来的失望,也许还有极度饥饿造成的衰弱,使他无法动弹。他很害怕,心里算准这样极度紧张的局势随时都会导致对他发起总攻击,于是他就躺在那儿等待着。就连听到小提琴从母亲膝上、从颤抖的手指里掉到地上,发出了共鸣的声音,他还是毫无反应。
“亲爱的爸爸妈妈,”妹妹说话了,一面用手在桌子上拍了拍,算是引子,“事情不能再这样拖下去了。你们也许不明白,我可明白。对这个怪物,我没法开口叫他哥哥,所以我的意思是:我们一定得把他弄走。我们照顾过他,对他也算是仁至义尽了,我想谁也不能责怪我们有半分不是了。”
“她说得对极了。”格里高尔的父亲自言自语地说。母亲仍旧因为喘不过气来憋得难受,这时候又一手捂着嘴干咳起来,眼睛里露出疯狂的神色。
(有删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格里高尔被小提琴声吸引,冒险爬进起坐室,这表现了他对妹妹演奏的欣赏和对亲情交流的渴望。
B.格里高尔不顾自身邋遢闯入干净的起坐室,是因为他不屑于清洁自己,体现了他对家庭环境的漠视。
C.在格里高尔被房客发现后,父亲没有在第一时间驱赶格里高尔,是缘于他对格里高尔仍旧心存疼惜。
D. 妹妹提出把格里高尔弄走,是因为现在的他已经没有能力送她进音乐学院,影响了自己的音乐梦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个房客发现格里高尔后威胁退租的行为,不仅加速了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B. 面对眼前的混乱场面,“待在原处”“躺在那儿”“毫无反应”等细节,突出了格里高尔此时的绝望。
C.结尾母亲“干咳”“疯狂”与父亲“自言自语”等动作描写,生动表现家庭内部矛盾的彻底爆发。
D.蒲松龄的《促织》和卡夫卡的《变形记》,都是通过“人变虫”的构思来表现社会对人的压迫。
8.选文对格里高尔“邋遢”外表(如“蒙满灰尘”“沾满绒毛”等)细致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6分)
9.选文兼有全知视角和人物视角的双重叙事视角,请简要分析采用“格里高尔视角”(人物视角)叙事的艺术效果。(6分)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魏征《速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
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 ”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①、巢@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河北。”道遇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传送京师,征与其副谋曰:“属有诏,宫府旧人普原之。今复执送志安等,谁不自疑者 吾属虽往,人不信。”即贷而后闻。使还,帝悦,日益亲。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剌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 ”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第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 ”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菟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时上封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欲加谯黜,征日:“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其谤木之遗乎!陛下思闻得失,当恣其所陈。言而是乎,为朝廷之益;非乎,无损于政。”帝悦,皆劳遣之。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注]①隐:隐太子(李建成)。②巢:巢剌王(李元吉)。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臣A以事B有不可C故谏D若不从E辄应F恐遂G行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蚤,同“早”,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意思相同。
B.白,禀告,与《窦娥冤》中“要什么素车白马”的“白”意思不同。
C.所以,用来......的,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具道所以”的“所以”意思相同。
D.厌,厌烦,与《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的“厌”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历史兴替出发,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阐明忧深诚至,虽南北为一家;功成傲物,虽至亲成陌路。
B.材料一中作者魏征将百姓比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船。这个比喻简洁而传神地把君王之治、国家安危与民心向背紧密联系起来。
C.太宗刚即位时,隐太子和巢刺王在河北的旧臣惶恐不安,到处藏匿、预谋作乱;太宗命魏征去安抚他们,魏征圆满完成任务。
D.魏征引用舜曾告诫群臣的话,表明人臣应避免当面顺从背后却有异议,旨在强调当今圣上并非尧、舜之类的明君,暗讽太宗。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14.魏征受到唐太宗重用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3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王安石
霸主孤身取二江①,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②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③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①二江:宋朝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②东府:位于金陵城中,曾是东晋丞相、荒淫的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府第。③黍离麦秀: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当年的宗庙宫室长满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黍离》;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麦秀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将霸主开创基业的艰辛与子孙携城受降的丑态作对比,揭示建都金陵的诸王朝盛衰相继的历史现象。
B.颔联承上议论,点明其衰亡的主要原因,表达的意思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颇有相同之处。
C.颈联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描述了自己游历金陵时所见到的衰败景象以及所听到的前朝遗曲,景中有情。
D.本诗体现了诗人的学识,也包含着诗人的丰富感情和想象,从中还可看出诗人的睿智和匡时忧国的怀抱。
16.这首诗的尾联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的最后三句都化用了典故,但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以夸张手法描绘宫人们弃掉的脂粉水之多,表现了秦宫生活的骄奢淫逸。
(3)《航拍中国》节目组在拍摄了南京长江的美景后,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给视频配上文字,突出金陵一带山水的壮丽与开阔高远的意境。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小说的审美,是借助文字这一媒体,将读者的心和作者的心进行熔合、交流、碰撞的过程。“一朝入梦,终生不醒。”说的是读《红楼梦》的一种状态。但是,《红楼梦》真的是一部教人入梦的书吗 作者的本意是要人人跟着他入梦吗 细细研读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恰恰相反, ① 。作者说自己“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馔此《石头记》一书也”,这等于告诉我们,在写这部书的时候,作者已经出梦了。
一般的文学作品会有一种“代入”功能。而曹雪芹不是一般的写家,《红楼梦》除了能让人从艺术层面“代入”之外, ② 。你以为你已经理解文中的故事了,他却忽然告诉你,眼见不一定为实,让你及时跳出故事之外。如甄士隐在梦中看到的那付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就具有哲理意味。
曹雪芹还善长运用暗示的方法。 ③ :首先是读书要读得仔细,其次要有一定的学问底子。如果不能领悟暗示的真意,就辜负了作者的用心。
18.请在文段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修改并将改后的句子抄下来,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分)
20.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个,并予以改正。(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在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今天的阅读正在经历一场 ① 的变革。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公众号、播客等多种媒介的兴起,与传统的纸质图书一起,构建起崭新的阅读互动新生态。“三分钟读书”让经典 ② ,播客将思想交流融入日常,社交平台的共读话题则打破阅读的私密边界,使阅读以更轻盈、多元的姿态融入当代生活。有人借助声音媒介打造文化节目,延续“听故事”的古老传统,搭建起人与人、人与知识的桥梁;有人深耕网络平台,精心推荐优质书籍,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有人立足专业领域,以新颖视角解读经典,激发大众对知识的热情。尽管阅读形式 ③ ,但人们对知识的敬畏、对思想的追求始终如一。各方力量协同努力,让经典在时代发展中焕发新生,助力读者寻觅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的同学写作时喜欢引用古诗文,如以“大风泱泱,大潮滂滂”铺排开篇,以“君不见”引出事例,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鼓励创新,用“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激励奋进……这样写有时能为作文增添文采;那么,多引用古诗文是否能让作文更好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 B
2.【参考答案】 C
3.【参考答案】 A
4.【参考答案】 (1)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采用并列结构,思路清晰,层次分明;(2分)(2)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等方法,论证有力,说理透彻。(2分)
5.【参考答案】答案 (1)材料一侧重通过与西方“团体社会”结构相对比,阐明“差序格局”的概念内涵;(2分)(2)材料二侧重论述“差序格局”的等级性、伸缩性、壁垒性三大社会特征,并指出在现代中国转型时期“差序格局”呈现的新变化;(2分)(3)材料三侧重从传统文化的重建角度,让人们认识到“差序格局”及《乡土中国》在当代的研究价值和意义。(2分)
6.【参考答案】A
7.【参考答案】C
8.【参考答案】①暗示亲情异化:邋遢外表与起坐室的“一尘不染”形成对比,暗示家人对他的嫌弃已超越亲情。
②深化内心刻画:他对邋遢“无动于衷”,从“知趣自豪”到“彻底麻木”的心理变化。
③推动情节发展:邋遢的格里高尔的出现,成为房客退租的直接导火索,激化家庭矛盾,为后文“赶走格里高尔”埋下伏笔。
④强化异化主题:外表的污秽象征格里高尔从“人”到“虫”的蜕变,凸显生存困境与人性异化的残酷。(每点2分,答到3点即满分。)
9.【参考答案】①增强代入感:通过格里高尔的视角感知世界,让读者直观体验其孤独与痛苦。
②突出内心矛盾:展现他变形后仍存的人性与虫形的冲突,强化悲剧性。
③营造荒诞氛围:以“虫”的视角观察家人的冷漠,客观呈现亲情的异化,突显荒诞主题。
④引发反思空间:这个视角隐藏家人的深层心理,让读者从格里高尔的遭遇中反思社会压力与人性的脆弱,深化批判力度。(每点2分,答到 3点即满分。)
10.C、D、F(3分)
11.C(3分)
12.D(3分)
13.【参考答案】(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用威严愤怒来震慑他们,最终(人们)只是苟且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君王的)仁德,表面恭敬却内心不服(句意1分,“虽”1分“董”1分,倒装句1分)。
(2)陛下引导我让我直言,我才敢这样;如果不接受(劝谏),我怎敢多次触犯您的威严呢(句意1分,省略句1分,“数”1分,“批逆鳞”1分)。
14.【参考答案】①为人正直,敢于直言;②劝谏切中要害,符合太宗心意;③太宗善于纳谏,能弃怨用才(3分)。
15.【参考答案】C(颈联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有误,应是“以点带面”,选取了典型的“东府、后庭”这些“点”来展现衰败之景。)
16.【参考答案】①其诗借《黍离》《麦秀》的典故,(1分)表达诗人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1分)以及千百年来,人们对兴亡更替无能为力,只好将一切付之酒杯的伤感之情(1分)。
②其词化用了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典故(1分),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统治者并未吸取六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1分),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1分)。
【参考答案】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3)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18.【参考答案】
① 红楼梦 是一部教人出梦的书
②还能让人从哲理层面“跳出”
③读懂暗示要具备两个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由“ 红楼梦 真的是一部教人入梦的书吗?作者的本意是要人人跟着他入梦吗?”
及“恰恰相反”可知,横线处要写的是 红楼梦 不是一部教人入梦的书,而是一部教人出梦的书,故填" 红楼梦 是一部教人出梦的书”。
②处,填 红楼梦 除了能让人从艺术层面“代入”之外的其他特点,由后文“如甄士隐在梦中看到的那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就具有哲理意味”这一举例论证的结果,可知还可从哲理层面讲, 红楼梦 还会让你及时跳出故事之外,故填〃还能让人从哲理层面“跳出”。
③处,承接首句说的“曹雪芹还擅长运用暗示的方法”,后面有冒号及“首先……其次……”的 表述,可知横线上填总说内容,联系“如果不能领悟暗示的真意,就辜负了作者的用心”看, “读书要读得仔细”“要有一定的学问底子”,这应该是做到领悟暗示的真意的两个条件,故填“读懂暗示要具备两个条件”。
【参考答案】①将“媒体”改为“媒介”②将触合、交流、碰撞”改为“交流、碰撞、融合”(不抄写改句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借助文字这ー媒体”搭配不当。“文字”不是“媒体”,而是“媒介”,故将将“媒体”改为“媒介”。
第二处,强融合、交流、碰撞”语序不当。从逻辑上看,应该先有“交流”,再有“碰撞”,最后オ会有“融合”,故将“融合、交流、碰撞”改为“交流、碰撞、融合”。
20.【参考答案】熔改为融;馔改为撰;付改为副;善改为擅(改对一处得1分,3处满分,改错不得分)
21.【参考答案】①翻天覆地 ②层出不穷 ③日新月异(3分)
22.【参考答案】排比句式列举不同主体的阅读推广方式(1分),句式整齐,增强语势(1分);突出多方力量对阅读生态的贡献,强调阅读形式的多元与人们对知识的共同追求(2分)。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