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过关练习 2025--2026学年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人教A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3.2.1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过关练习 2025--2026学年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人教A版2019)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22 16: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2.1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过关练习 2025--2026学年
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人教A版2019)
一、单选题
1.下列函数在上单调递增的是( )
A. B. C. D.
2.若函数在上是增函数,则下列关系式中成立的是( )
A. B.
C. D.
3.若函数在上单调递增,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4.已知函数是R上的增函数,,是其图象上的两点,则的解集是(  )
A. B.
C. D.
5.函数f(x)在[-2,2]上的图象如图所示,则此函数的最小值、最大值分别是( )

A.-1,0 B.0,2
C.-1,2 D.,2
6.已知函数,其定义域是,,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最大值,无最小值 B.有最大值,最小值
C.有最大值,无最小值 D.有最大值2,最小值
7.求函数,,的值域( )
A. B. C. D.
8.已知函数,当时,恒有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9.设函数,则的值域是( )
A. B.
C. D.
二、多选题
10.已知函数,下列关于函数的单调性说法正确的是( )
A.函数在上不具有单调性
B.当时,在上递减
C.若的单调递减区间是,则a的值为
D.若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
三、填空题
11.函数为定义在上的增函数,且,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12.已知在[1,3]上是单调函数,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
13.已知是定义在上的增函数,,,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
14.已知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为 .
15.某公司在甲、乙两地同时销售一种品牌车,利润(单位:万元)分别为和,其中为销售量(单位:辆).若该公司在两地共销售辆,则能获得的最大利润为 万元.
16.已知二次函数f(x)=ax2+2ax+1在区间[-2,3]上的最大值为6,则a的值为 .
四、解答题
17.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写出单调区间:
(1);
(2).
18.已知函数.
(1)讨论函数在上单调性,并用定义证明;
(2)当时,有,求的范围.
19.已知,函数.
(1)当,请直接写出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不需要证明);
(2)记在区间上的最小值为,求的表达式;
(3)对(2)中的,当,时,恒有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B C A B B D BD
1.C
【分析】分别判断选项中的函数在上的单调性即可.
【详解】对于A,反比例函数在上单调递增,当时,函数没有意义,故A不符合题意;
对于B,反比例函数在上单调递减,当时,函数没有意义,故B不符合题意;
对于C,时,,在上单调递增,故C符合题意;
对于D,由二次函数性质可知,在上先减后增,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分析】根据增函数的定义求解即可.
【详解】因为在上是增函数,且,
所以.
故选:.
3.D
【分析】分和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可
【详解】当时,则,在上单调递增,满足题意;
当时,的对称轴为,
要使函数在上单调递增,只需,解得
综上,a的取值范围是
故选:D
4.B
【分析】利用函数单调性可解.
【详解】由已知,得,
则,
在R上单调递增,.
故选:B.
5.C
【分析】根据图象观察即可.
【详解】根据图象观察知,
故选:
6.A
【分析】将化为,判断在,的单调性,即可得到最值.
【详解】解:函数
即有在,递减,
则处取得最大值,且为,
由取不到,即最小值取不到.
故选:.
【点睛】本题考查函数的最值的求法,注意运用单调性,考查运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7.B
【分析】根据二次函数对称轴与定义区间位置关系确定最值,即得值域.
【详解】因为,又,所以,即函数的值域为,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二次函数值域,考查基本求解能力.
8.B
【分析】由函数在上为单调递增函数,求得取得最小值,结合题意,即可求解.
【详解】由题意,函数在上为单调递增函数,
所以当时,函数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
要使得当时,恒有成立,所以.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最值,以及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的求解,着重考查转化思想,以及运算能力.
9.D
【分析】分别当和求出的范围和解析式,再分别求出每段的值域,然后求其并集可得答案
【详解】当,即,时,或,
,
因为,所以,
因此这个区间的值域为.
当时,即,得,
其最小值为,
其最大值为,
因此这区间的值域为.
综上,函数值域为:.
故选:D
【点睛】方法点睛:本题考查的值域的求法.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合理运用.
分类讨论思想的常见类型
⑴问题中的变量或含有需讨论的参数的,要进行分类讨论的;
⑵问题中的条件是分类给出的;
⑶解题过程不能统一叙述,必须分类讨论的;
10.BD
【解析】对于A,取可判断;对于B,可得的单调递减区间为,即可判断;对于C,由题可得无解,即可判断;对于D,讨论和即可求出.
【详解】对于A,当时,在上单调递减,故A错误;
对于B,当时,对称轴为,开口向上,的单调递减区间为,,在上递减,故B正确;
对于C,若的单调递减区间是,则无解,故C错误;
对于D,当时,在上单调递减,满足题意;当时,若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则,解得;综上,故D正确.
故选:BD.
【点睛】关键点睛:本题考查含参二次函数的单调性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求出函数的对称轴和开口方向,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列不等式求解.
11..
【分析】根据函数的单调性可得,解不等式组即可求解.
【详解】由题意得,解得.
所以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故答案为:
12.m≤0或m≥4
【分析】求出二次函数的对称轴,利用二次函数的单调性质,可以得到两个不等式,解不等式即可求出实数m的取值范围.
【详解】根据题意,为二次函数,其对称轴为x,若f(x)在[1,3]上是单调函数,则有1或3,解可得m≤0或m≥4,即m的取值范围为m≤0或m≥4,故答案为m≤0或m≥4.
【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单调性质,考查了数学运算能力.
13.
【分析】依题意,不等式等价于,利用函数单调性求解即可.
【详解】由可得.
因为,所以不等式,即为.
因为是定义在上的增函数,所以,解得.
故不等式的解集为.
故答案为:
14.-4
【详解】试题分析:由题意,得在上为减函数,则在也为减函数;所以当时,
.
考点: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
15.120
【分析】设在甲地销售量,则在乙地销售为,再列出利润函数求最大值即可.
【详解】设在甲地销售量,则在乙地销售为,
则利润为
因为二次函数对称轴为,故当时均取得最大值.
故答案为120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方程的思想以及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16.或-5
【分析】根据函数解析式确定函数对称轴和定点,数形结合确定最大值点,建立等量关系求解a的值.
【详解】根据所给二次函数解析式可知,对称轴为x=﹣1,且恒过定点(0,1),
(1)当a<0时,函数在[﹣2,﹣1]上单调递增,在[﹣1,3]上单调递减,
所以函数在x=﹣1处取得最大值,因为f(﹣1)=﹣a+1=6,所以a=﹣5.
(2)当a>0时,函数在[﹣2,﹣1]上单调递减,在[﹣1,3]上单调递增,
所以函数在x=3处取得最大值,
因为f(3)=15a+1=6,所以a=,
故答案为﹣5或.
【点睛】本题考查二次函数的性质,对于给出最值求参题目,一般要结合题中所给解析式大致确定函数图象、分类讨论来研究,属于中档题.
17.(1)图象见解析;单调递增区间为和,无单调递减区间
(2)图象见解析;单调递增区间为,单调递减区间为和
【分析】(1)根据函数的解析式可作出其图象,即可得单调区间;
(2)化简函数的解析式为,结合二次函数性质可作出其图象,即可得单调区间.
【详解】(1)画出的图象如图所示,
可得其单调递增区间为和,无单调递减区间.
(2) ,作出该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
观察图象,知该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为,单调递减区间为和.
18.(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进行证明即可;
(2)根据的取值范围确定和的范围,再依据(1)的结论列出不等式组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1)函数在上为增函数,
证明:设,,
,
,,
,,
,
则,
,
即,
函数在上为增函数.
(2)当时,,
且由(1)知,函数在上为增函数,
,
解得,
所以m的范围为.
19.(1)
(2)
(3)
【分析】(1)当时,将函数的解析式表示为分段函数的形式,可直接写出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
(2)分、两种情况讨论,分析函数在上的单调性,即可得出的表达式;
(3)令,分、两种情况讨论,求出函数在上的最大值,即可得出实数的取值范围.
【详解】(1)解:当时,,
所以,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2)解:由题意可知,
①当时,函数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
所以,;
②当时,函数在上单调递减,则.
综上所述,.
(3)解:当,时,令,则,
①若,当时,函数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
且,,
此时,,此时;
②若时,当时,函数在上单调递减,
此时,,此时.
综上所述,.
【点睛】方法点睛:“动轴定区间”型二次函数最值的方法:
(1)根据对称轴与区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讨论;
(2)根据二次函数的单调性,分别讨论参数在不同取值下的最值,必要时需要结合区间端点对应的函数值进行分析;
(3)将分类讨论的结果整合得到最终结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