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闯关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历史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闯关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历史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2 16: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闯关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历史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我国学者在云南元谋发掘出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这证明元谋人已经能够( )
A.缝制衣服 B.使用火 C.制作和使用工具 D.人工取火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在元谋人和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的哪一种东西最能直接证明他们是人而不是动物( )
A.牙齿或头盖骨化石B.炭屑和烧骨
C.动物化石 D.粗糙的石器
3.在某地举办的《远古回声——黄河流域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中,下列你最有可能见到的是( )
A.干栏式建筑 B.人面鱼纹陶盆 C.栽培稻谷遗存 D.山顶洞人复原头像
4.10000多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先民们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但同时期的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粮食种植、家畜饲养、房屋样式等方面有许多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使用的生产工具不同 B.民族性格和宗教不同
C.地理自然环境的不同 D.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
5.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民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一处原始时代人类生活遗址。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堆积。这处遗址应是
A.北京人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6.《韩非子,五蠹》载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故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可见,原始聚落古人在建造房屋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健康舒适 B.保存食物 C.人身安全 D.坚固耐用
7.王幼平在《旧石器时代考古》一书中说:“早期人类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至少已经生存了上百万年。他们创造了辉煌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书写了中国史前史上最古老的篇章。”“创造了辉煌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是(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山顶洞人 ④河姆渡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新考法图片组合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
A.开始农业种植 B.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C.开始人工养鱼 D.开始雕刻陶器象牙
9.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考古学家在良渚古城南北主干道的钟家港古河道中获得北方传统作物遗存粟米7粒、枣核1粒。这一发现说明当时( )
A.早期国家势力不断扩张 B.南北方居民存在交往
C.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 D.北方是当时经济中心
10.粟具有耐旱、自生能力较强等特点,因此我国北方早期先民首先从粟下手栽培种植;而几乎同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先民也驯化了稻并开始大量种植。粟和稻的种植说明( )
A.农业开始精细化发展 B.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C.农业适应了定居生活 D.北方农业较南方发达
11.根据考古发现.陶寺遗址的建筑中既有大型宫殿,又有简易的半地穴式房屋,高等贵族、下层贵族和一般平民的居住区各自分开。这表明,陶寺文化时期( )
A.建筑设计注重地理环境 B.尊卑等级初见端倪
C.城市规划水平已有进步 D.具备早期国家形态
12.在我国境内,迄今已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和华南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 )
A.一体性 B.渐进性 C.先进性 D.多元性
13.陕西省作家李延军的长篇小说《黄帝传》形象再现了华夏民族交融发展、炎黄二帝大战蚩尤等上古秘史。小说中提到的“炎黄二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 )
A.治水英雄 B.人文初祖 C.兵家鼻祖 D.一代天骄
14.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发现上山文化晚期的聚落和墓葬,出土石器制作精美,有些陶器表面还用白彩绘出太阳纹、点线纹、平行短线等纹饰,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在审美和信仰方面取得的进步。下列与桥头遗址最接近的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马坝人
15.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位于绵阳市北川县,北川禹穴沟是一条十几里长的峡谷,峡内岩崖陡峭,怪石嶙峋,桥头李太白书“禹穴”二字犹存。它是古代夏朝创始人大禹的出生地,自古称为“神离故里”。下列关于大禹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传说中的人物 ②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
③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 ④曾三过其门而不入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3年……对遗址的南部进行了首次发掘,发现了四个叠压的地层,揭露了干栏式建筑和水井等遗迹,土出了很具地域特色的夹炭黑陶器皿、骨耜等一批重要遗物,大量的动植物遗存,特别是栽培稻谷的大批量发现为同时期其他遗址所不见。
——《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材料二 半坡遗址的考古发掘延续三年之久……发现了环壕、房屋、窖穴、陶窑、墓葬等丰富的遗迹,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上万件,认识了包含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的聚落区划,从而确认这是一处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
——《中国考古百年:带你回顾半坡遗址的发掘》
材料三 大汉口出土墓葬有大、中、小型之分,随葬品也极不均衡。有的墓穴仅能容尸,空无一物:而大型墓中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不仅有磨制石器的石镰、石锄,还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
——《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原始居民距今的时间。
(2)根据材料三,概括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并分析导致随葬品数量不同的原因。
(3)学校将举行研学旅行活动访学上述三个遗址,现邀请你作为研学队长引导同学们参观学习,出发前请你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遗址为大家写一份遗址介绍。
三、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元谋人的上门齿化石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穗和炭化稻谷
(1)文物是历史的真实载体,根据以上图片并结合所学,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二:发现的骨器:在北京猿人洞穴堆积物中,有许多鹿角分割成两段,斫痕清楚,显然是加工过的。截断的鹿角根粗壮而结实,可以做锤子用。遗址中出土的完整的鹿的头骨有成百件。发现的石器:北京人遗址共出土了十几万件石制品。石器种类很多,主要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雕刻器等。
(2)依据材料二,分析北京人使用过哪两种类型的工具。
材料三: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手是劳动的器官,发展较快,变得灵活轻巧。下肢用来支撑身体和直立行走,发展较慢。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地进化。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的知识写出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杭州第19届亚运会吉祥物中的“琮琮”,其名字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全身以源自大地、象征丰收的黄色为主色调,琮体四面正中开槽,上下各雕琢一幅完整的神人兽面纹。神人兽面纹被考古学家们认为是良渚文明的“神徽”。
材料二:【文明标准】城邑从其产生到发展为国家之都城,有其演变发展的过程,我们判断它的性质究竟是中心聚落形态阶段的中心聚落还是早期国家时的都城,是需要附加一些其他条件进行分析的 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强制性权力和社会的阶级分化是我们设定的国家形成的两个重要标志。
【考古发现】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量众多的玉琮、玉璧和玉钺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
(1)阅读材料一,“琮琮”融入了良渚文化哪些方面的信息?人们想要了解更多良渚文化,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2)根据材料二,运用“文明标准”简述良渚古城能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理由。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C D C A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B C A
1.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我国学者在云南元谋发掘出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由题干中“粗糙的石器”说明元谋人会制作和使用工具,C项正确;缝制衣服,与云南元谋人不符,因为山顶洞人会缝制衣服,排除A项;使用火,题干内容无法体现,因为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我国学者在云南元谋发掘出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排除B项;人工取火,与云南元谋人不符,因为山顶洞人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分析可知粗糙的石器能证明他们已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最能直接证明他们是人而不是动物,D项正确;A项是他们化石,不能直接证明他们是人而不是动物,排除;“炭屑和烧骨”不能直接证明他们是人而不是动物,排除B项;“动物化石”不能直接证明他们是人而不是动物,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远古回声--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其中以人面鱼纹、鹿纹为多,图案栩栩如生,B项正确;干栏式房屋,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相关,排除A项;栽培稻谷,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相关,排除C项;山顶洞人生活年份距今三万年左右,与半坡遗址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南方气候潮湿温热,地势低洼,适宜种植水稻,房屋是干栏式建筑。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北方气候干旱,比较寒冷,适宜种植耐旱农作物粟,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因此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原因,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粮食种植、家畜饲养、房屋样式等方面有许多差异”不符,排除。故选C。
5.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者发现了大量碳化稻谷、稻叶和稻秆的堆积,有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D项符合题意;A项北京人生活在北京的周口店,与“浙江省余姚市”信息不符;B项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与“浙江省余姚市”信息不符;C项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是粟,与题干“稻谷、稻秆、稻叶”信息不符。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抓住信息“浙江省余姚市”和“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堆积”是解题的关键,这是居住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由此可排除其它三个选项,确定正确答案。
6.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可知,原始聚落古人在建造房屋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人身安全,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7.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新、旧石器时代的划分为距今1万年左右,即旧石器时代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元谋人遗址大约距今170万年左右,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为旧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人距今约7千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故①②③属于旧石器时代文化;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属于新石器石器,④排除。所以A符合题意,BCD排除。故选择A。
8.B
【详解】根据出土文物“人面鱼纹彩陶盆”“双鸟朝阳纹牙雕”“贝壳项链”可知,这些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都非常精美、栩栩如生,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具有朴素审美观念,B项正确;农业种植在文物中未体现,例如水稻、粟、黍等相关内容,排除A项;人面鱼纹彩陶盆反映的是捕鱼,不是人工养鱼,排除C项;雕刻陶器象牙不能印证全部文物,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可知,良渚古城遗址属于南方。根据材料“在良渚古城南北主干道的钟家港古河道中获得北方传统作物遗存粟米7粒、枣核1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南北方居民存在交往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当时南北方物种的交流,并非早期国家势力的不断扩张,排除A项;材料发现粟米7粒、枣核1粒,不能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发达,排除C项;在南方地区发现北方的传统作物,只能反映出当时南北方居民存在交往的现象,不能体现出“北方是当时经济中心”,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我国原始居民已经种植粟和稻等农作物,说明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B项正确;这一时期仍处于原始农耕阶段,还没有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远古居民的定居生活,排除C项;粟和稻是北方与南方不同的农作物品种,无从得出北方农业比南方更加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既有大型宫殿,又有简易的半地穴式房屋,高等贵族、下层贵族和一般平民的居住区各自分开”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出陶寺遗址出现了社会阶级分化,尊卑等级初见端倪,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同社会阶级的房屋分开,与地理环境无关,排除A项;城市规划水平已有进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具备早期国家形态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在我国境内,迄今已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和华南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文化遗存在各大主要区域均有分布并且各有特点,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多元性,D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情况,并不能体现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体性、渐进性和先进性,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炎帝与黄帝共同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B项正确;治水英雄是大禹,排除A项;兵家鼻祖是孙武,排除C项;一代天骄是成吉思汗,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材料上山文化晚期的聚落和墓葬出土石器和陶器,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在审美和信仰方面取得的进步。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会制作和使用装饰品,C项正确;元谋人、北京人的考古未发现懂得审美的迹象,排队AB项;马坝人生活在距今约20万年,在马坝人遗址未发现懂得审美的迹象,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A项正确;尧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②错误,排除有②的选项BCD。故选A。
16.(1)时间:材料一距今7000年;材料二距今6000年。
(2)状况:大汶口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都有所提高。
原因:因为当时社会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现象,私有制已经出现。
(3)半坡居民:距今约6000年,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器等;种植粟,饲养猪、狗;打猎捕鱼;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衣。
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干栏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和水牛;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详解】(1)时间:材料一距今7000年;材料二距今6000年。根据材料“《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可知,材料一为河姆渡居民遗址;根据材料“《中国考古百年:带你回顾半坡遗址的发掘》”可知,材料二为半坡居民遗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半坡居民遗址距今6000年。
(2)状况:大汶口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都有所提高。根据材料“ 大汶口出土墓葬有大、中、小型之分,随葬品也极不均衡。有的墓穴仅能容尸,空无一物:而大型墓中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不仅有磨制石器的石镰、石锄,还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可知,大汶口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都有所提高。
原因:因为当时社会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现象,私有制已经出现。根据材料“墓葬有大、中、小型之分,随葬品也极不均衡”可知,当时社会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出现贫富差距的原因是出现私有制。
(3)介绍:半坡居民:距今约6000年,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器等;种植粟,饲养猪、狗;打猎捕鱼;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衣。
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干栏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和水牛;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三选一作答。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介绍所选遗址的生活时间、地区;使用工具、种植农作物、居住房屋等即可。
【点睛】
17.(1)历史信息:第一幅图: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第二幅图:说明河姆渡人会制作骨器;第三幅图:说明当时的河姆渡人已经学会种植水稻。
(2)工具:骨器、石器。
(3)特征:能够直立行走,上肢基本具备现代人的特点;下肢发展较慢,大脑在缓慢进化。
【详解】(1)信息: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图一是元谋人的门齿化石,通过研究证明了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是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之一。图二是“骨耜”,是农业生产工具,由此得出河姆渡人会制作骨器,也体现了农业的产生;图三是稻穗和碳化稻谷,能够说明河姆渡人已经学会种植水稻。
(2)工具:根据材料“发现的骨器”和“发现的石器”可知,北京人使用的工具类型分别是骨器和石器。
(3)特征:根据材料“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手是劳动的器官,发展较快,变得灵活轻巧”可知,能够直立行走,上肢基本具备现代人的特点,变得灵活轻巧;根据材料“下肢用来支撑身体和直立行走,发展较慢……脑也在缓慢地进化”可知,下肢发展较慢,大脑在缓慢进化。
18.(1)信息:农业、玉器制造业、思想艺术等。
途径:阅读历史书籍或文献;观看历史纪录片;参观历史博物馆等。
(2)理由:良渚古城已经出现了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墓地随葬品的差异表明良渚古城出现了阶级的分化;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表明良渚古城出现了强制性的权力系统。
【详解】(1)信息: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黄色主色调象征丰收,反映了良渚文化中对农业的重视;玉琮作为良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之一,展示了高超的玉器制作技术;神人兽面纹作为良渚文明的“神徽”,体现了良渚文化中对神灵的崇拜和艺术表现。
途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们想要了解更多良渚文化可以通过阅读关于良渚文化的专业书籍和学术文献来深入了解,可以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如《良渚》,从中获取直观的历史信息和学者的解读 ;可以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如良渚博物院等,收藏有丰富的良渚文化文物,以此来了解良渚文化。
(2)理由:根据材料“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量众多的玉琮、玉璧和玉钺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可知,良渚古城内外的墓地随葬品差异明显,贵族墓地中随葬有大量精美的玉器,如玉琮、玉璧和玉钺等,而普通墓地则随葬品稀少。这种差异表明良渚社会存在明显的阶级分化,是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材料“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可知,良渚古城的规模宏大,包括宫城、内城和外城,以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这些都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动员力量来建造和维护。这表明良渚古城已经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强制性权力系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