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市西吉县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2 19:5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开卷)(3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2 分)
1.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
A.有教无类 B.仁者爱人 C.因材施教 D.温故知新
2.胡床、椅子、方凳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内地特别流行。这反映了
A.北方人民南迁 B.民族交流交融 C.江南地区开发 D.科技文化发展
3.明清之前,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往往是帝王将相,从明清起,商人、小贩、市井妇人经常成为文学作品的主人公。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反映出
A.封建社会的衰落 B.妇女地位的提高 C.市民阶层的崛起 D.外国文学的影响
4.洋务运动是统治阶级掀起的一场自救运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派遣留学生等,据此 可以说明洋务运动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 B.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
C.抵御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D.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5.李大钊在某一历史事件后备受鼓舞,开始接受了他认为可以拯救中国的新学说,先后发表《庶民的胜利》和《新纪元》 等文章。据此可知,这一事件是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辛亥革命 C.十月革命 D.五四运动
6.抗日战争期间,宁夏人民广泛开展了抗日募捐活动,据《宁夏抗战》一书记载,自 1937-1940 年,宁夏分别组织了购 机捐款、抗战献金、征募寒衣等活动。1940 年,成立各界慰劳抗战将士委员会,积极发动各机关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 征募钱款和物品。材料表明宁夏人民
A.踊跃参军参战保家卫国 B.积极参与抗战的物资运输
C.努力生产抗战军用物资 D.支援前线抗战的热情高涨
7.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50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1952 年土地改革后农民可以分到土地
C.1950-1952 年底土地改革完成
D.土地改革的完成,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8.1974 年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20 世纪 80 年代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中国农民生活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三大改造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乡镇企业的发展
9.大约在公元前 4000 年前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 欧洲的爱琴海地区,诞生了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据此可知
A.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B.四大文明古国产生于大河流域
C.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人类文明的产生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
10.某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在展开学习时,要把“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 革”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同时要为这个单元确定一个主题,下列选项符合这一单元主题的是
A.社会主义运动的胜利 B.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
C.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D.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1.下图是九年级某班同学在展开研究型学习中,围绕主题制作的一张成果汇报卡片。该学习旨在说明
A.文艺复兴运动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兴起 D.经济的全球化
12.下图是不同时期文字载体和印刷技术的演变,最能反映出
A.科学技术助推经济发展 B.科技进步改变生活方式
C.信息传递方式发生变化 D.科技进步提高用纸数量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 2 小题,共 18 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西汉在敦煌往西至盐泽(罗布泊)沿线构筑军事防御设施,设置官员镇守,以保护去外国的使者,并供应给养。
——摘编自《汉书 西域传》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汉代、唐代中央政府对西域行使有效管辖的举措进行归纳。(6 分)
(2)由材料二可知,西汉在丝绸之路上构筑军事防御设施的目的是什么?(2 分)
(3)依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与丝绸之路畅通的内在联系。(2 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科技发展呈现古今传承脉络。2016 年,中国科学院发布 88 项古代重大科技发明创造,涵盖科学发明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三大类,突破“四大发明”单一认知体系。新中国成立后,科技自主发展分三阶段递进:1949-1978 年聚焦工业化建设,奠定科研基础;1978-2012 年依托改革开放,构建创新型国家体系;新时代以来瞄准核心技术创新,加速迈向科技强国。贯穿始终的历史经验是:党和政府通过科学规划主导发展方向,实现从技术追赶到全球引领的跨越。
——摘编自《人民日报》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自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材料二: 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逐渐衰落,其长时期所积累的技术发明和科学发明只停留在经验层面……欧洲则相反,早在17 世纪就已经把技术发明转移到依靠科学和实验上。大工业、大机器的出现……需要不断地变革劳动资料,而这一切,近代中国尚不具备。
——《“李约瑟难题”的马克思解释》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并分别简要说明其产生的历史影响。(4 分)
(2)材料二中“大工业、大机器的出现”具体指哪一历史事件?(2 分)
(3)请你给以上两则材料拟定一个主题。(2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