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第一单元 伟大的复兴·中国革
命传统作品研习
素养进阶 1 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
3.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篇目二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作者
穆青(1921—2003),中国新闻工作者。原名穆亚才,河南杞县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起历任延安《解放日报》记者、编辑,《东北日报》记者、编委、采访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深入人民群众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新闻报道。
冯健(1925—2022),原名樊煦义,河南新野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1949年后调新华社工作,后任新华社国内新闻部副主任、副社长兼总编辑。
周原(1928—2011),本名乔元庆,河南偃师人。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调入新华社从事新闻工作,写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报告文学,其作品曾多次获奖。
读而知——郎朗求知,见多识广
2.背景
这篇稿件的诞生,源自1965年12月穆青和冯健的一次河南之行。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自1961年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国民经济开始进入复苏时期。穆青为了在全中国弘扬深藏于人民之中的那种“打不垮、压不倒”的英雄精神,经过反复思量,决定到自己的故乡河南去寻找新闻素材。到河南后,根据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周原摸到的线索,穆青得知,在豫东兰考县有一位深受百姓爱戴、“开展除‘三害’斗争活活累死”的县委书记焦裕禄。此前,《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均发表过有关焦裕禄的人物通讯。但穆青认为仍有重新采访和撰写的必要,他带着周原、冯健等人再次深入兰考的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收集了许多真实材料。经过七易其稿,于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了这篇通讯稿,《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了全中国。
3.文体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一般来说,通讯有如下特点:
现实性 通讯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经验,紧密配合当前形势,为现实中心工作服务。
形象性 通讯常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要求对人对事进行较为具体形象的描写,人物要具有音容笑貌,事情要有始末情节,以此来感染读者。
评论性 通讯一般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直接揭示事件的思想意义,并评说是非,议论色彩较浓,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流露出作者的爱憎感情。
1.字音
(1)盐碱(jiǎn) (2)涝(lào)洼窝
(3)瘟(wēn)神 (4)脱坯(pī)
(5)噙(qín)着泪 (6)窟(kū)窿
(7)汹涌澎湃(pài) (8)屹(yì)立
读而记——孜孜善记,厚积薄发
2.词语
(1)详尽·详细
课文原句 要想战胜灾害,必须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
词义辨析 两者都指周密完备。“详尽”表示详细而全面。着重在尽,指应有尽有,毫无遗漏,比“详细”更进一层。“详细”表示周密完备。着重在细,指内容十分细致,具备应有的细节。跟“简略”相对。
即景活用 ①我们会在将来的文章中详尽地描述这一主题。②我又看信封,信封上有详细的发信地址。
(2)熟悉·熟习
课文原句 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啊!
词义辨析 “熟悉”指知道得清楚。“熟习”指(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
即景活用 ①大家知道我和总司令比较熟悉,便推我去劝说。②这样熟习了不同的技巧,就增加了运用语言的知识与能力。
3.成语
(1)滔滔不绝
课文原句 他却拿出自己画的图来,一边指点着,一边滔滔不绝地告诉李广志。
词义解释 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
即景活用 他只要一谈起电影,就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2)铺天盖地
课文原句 风雪铺天盖地而来。北风响着尖厉的哨音,积雪有半尺厚。
词义解释 形容声势极大,到处都是。
即景活用 钱塘江观潮,潮水铺天盖地而来,滔滔滚滚,气势壮观。
4.名句
(1)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焦裕禄)
适用角度 榜样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适用角度 奉献精神、责任担当
(3)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适用角度 奉献精神、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适用角度 奉献精神
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
“如今的青年怎么了”,近来,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有声音批评,本是最富朝气锐气、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精致利己而老于世故,热衷实惠而耻谈理想。
实际上,时常陷入利益羁绊的又何止青年?一事当先,做还是不做,往往悉心思忖;分内工作,竭尽全力还是敷衍塞责,尚得仔细权衡。得与失,取与予,风险与收益,付出与回报——在利益的坐标系上,很多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演绎着价值排序,精准计算着投入产出。一切似乎都进行得准确顺畅。只是,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会惘然惆怅: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读而思——灼灼眀辩,见微知著
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除魅”。对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人人得享发展成果,“利益觉醒”可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马克思早有断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是陈腐迂阔,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空挡滑行。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好,都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只在意自己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福祉。
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课内素材
适用主题 家国情怀、心系百姓、克己奉公、勤俭节约、勤政爱民、铭记与忘记
运用示例 焦裕禄,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是人民的好公仆,也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他用实际行动,缔造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担当奋进、砥砺前行,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
读而用——栩栩巧用,行文致远
焦裕禄精神生动诠释了“担当是本分”。焦裕禄同志曾说:“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当前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时代发展大势不可阻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党员干部要向焦裕禄学习,在问题、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历史使命面前艰苦奋斗,担当起应该担当的责任,一往无前走好新路、创造佳绩。什么是担当?在顺境中积极干事创业是职责所在,而在逆境中依然能够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才是真正有担当的具体表现。党员干部就要有这种担当,充分彰显共克时艰、破冰突围的蓬勃
朝气。
2.时新素材
卢永根: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
卢永根,作物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前校长。他将野生稻种的收集数量扩充到一万多份,使之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71岁的他,听说广东佛冈山间有野生稻,便兴致勃勃地跟着学生翻山越岭去到田间。这株野生稻位于靠近山顶的一处凹陷的山塘“天坑”中,四周被乔木和灌木包围。沼泽地,有山泉,路难走。卢永根不觉得麻烦,“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你必须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一定要亲自察看现场,不能遗漏一丝一毫的细节”。他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自勉的四个“一点”: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1994年,卢永根写了一封公开信,驳斥当时的留学生“不愿回国”的各种言论:“一切有志气的真正爱国的青年科学家都应扎根祖国,外国的实验室再先进,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我们现在实行开放政策,有各种渠道跟踪国外的发展动态,紧密保持同国外的接触,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出国短期访问、共同合作科研等等。在国内从事科学研究照样能出成果,关键是要努力去开拓和争取。”
适用主题 亲身实践、爱国、奉献
运用示例 我们生于矞矞皇皇之现世,本就应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酌古御今,历史长路从来不缺为国为民者的热血高昂:卢永根毕生为中国收集野生稻种,助力中国农业发展;南仁东倾尽心血使中国睁开勘探宇宙奥秘的“天眼”;“敦煌女儿”樊锦诗守着大漠荒烟,守着中华文化;水保专家朱显谟十二年坚守,一生圆梦黄河清。
返回
课堂讲义
学习
目标
1.了解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写法。
2.体会文章“以言见人”的特点。
千秋伟业,薪火相传;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校拟举办“讲好党史故事——致敬最美奋斗者焦裕禄”的主题展览,作为策划人的你需要着手制作展板。
本文是穆青、冯健、周原三位新闻工作者在深入兰考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采访,掌握了焦裕禄大量感人事迹后写成的长篇通讯。结合文本完成下面导图,初步了解焦裕禄在兰考的事迹。
读文会意
注重调查研究
雪天送粮暖人心
别人生病,他无微不至地关怀
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探寻兰考足迹
为了写好这篇通讯,作者穆青和同事们冒着严寒,沿着焦裕禄走过的路,访问焦裕禄慰问过的农户,寻找焦裕禄的足迹。你为办好这次展览,会选择和哪些场景相关的图片?请结合课文,简要描绘这些图片中应该包含的重要元素,并选择原文中的文字作为图片说明。
探究启思
场景 场景名称
(命名) 图片重点元素 配图文字
画面细节 经典语句
(1) 新来的县委书记 黄沙、洼窝里、冰凌、盐碱地、枯草、草屋、饲养棚 焦裕禄手指沙丘,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手指涝洼窝,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手指盐碱地,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 “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
“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2) ①
②
③
④
不畏汪洋绘制图
洪水激流、一片汪洋
焦裕禄拿着一根探路的棍子;时时弯下身子用左手按着肝部,不时拿出图纸安排工作。
“就坐这条船来的。”
场景 场景名称
(命名) 图片重点元素 配图文字
画面细节 经典语句
(3) ⑤
⑥
⑦
⑧
风雪日访贫农
风雪铺天盖地,北风呼啸,积雪半尺厚;低矮的柴门,简陋的房间
老大爷眼里噙着泪花,老大娘双手摸着焦裕禄;焦裕禄坐在老人床头问寒问饥。
“我是您的儿子。”
场景 场景名称
(命名) 图片重点元素 配图文字
画面细节 经典语句
(4) ⑨
⑩
办公室忍痛工作
简陋的办公室,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的藤椅
他右腿踩在藤椅上,右膝顶住肝部,棉袄上第二和第三个扣子不扣,左手揣在怀里。后来,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用
一根硬的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
“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
场景 场景名称
(命名) 图片重点元素 配图文字
画面细节 经典语句
(5)
最后的深情嘱托
简朴的病房
焦裕禄用干瘦的手握着张钦礼,失神的眼睛充满深情地望向他,张钦礼泪珠滚落。焦裕禄焦急询问兰考情况,他全力克制着剧烈的肝痛,黄豆大的冷汗珠从额头浸出来。
“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
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场景 场景名称
(命名) 图片重点元素 配图文字
画面细节 经典语句
(6)
墓碑前兰考人心声
焦裕禄的坟墓,春天时一棵绿色的泡桐树
人们一个个含泪站在他的坟前,一位老贫农泣不成声。
“我们的好书记……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
2.寻找“三牛”精神
人无精神不立,焦裕禄的精神永不过时。在全国政协2021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三牛”精神: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争当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挑战新任务,争当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拓荒牛;面对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争当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老黄牛。
请以本文内容为基础,以“寻找焦裕禄的‘三牛’精神”为主题,设计一块展板,填写下表。
结构 标题 内容概述 彰显的人物精神 主要所属的“三
牛”精神
引子 — ①
②
③
第一部分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④
⑤
⑥
到兰考上任的背景及下乡情况概述。(或“焦裕禄将要面对的困难”)
勇于担当,富有勇气和斗志
孺子牛、老黄牛
带领县委班子深入一线调查研究。
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拓荒牛
结构 标题 内容概述 彰显的人物精神 主要所属的“三
牛”精神
第二部分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⑦
⑧
⑨
第三部分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⑩
兰考遭遇洪灾后,带领兰考人民全力救灾。
艰苦奋斗,身先士卒
孺子牛、老黄牛
身患肝癌,仍心系人民,不顾自身。
亲民爱民,无私奉献
孺子牛、老黄牛
结构 标题 内容概述 彰显的人物精神 主要所属的“三
牛”精神
第四部分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第五部分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在病中依旧关心兰考县的人民。
心系民生,勤政为民
孺子牛
焦裕禄的精神永远流传,向榜样看齐。
肉体虽死,精神永存
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
3.为了写好这篇通讯,作者穆青和同事冒着严寒,沿着焦裕禄走过的路,访问焦裕禄慰问过的农户,寻找焦裕禄的足迹和精神,他说“不把这篇文章写好,简直就是对不起老百姓”。之后他和另外两位作者冯健、周原组成一个写作班子。七易其稿,最后完成长篇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带着作者深情的文稿,也展现了一个文字工作者的苦
心孤诣。请从中摘录一些经典语句并赏析,以作为展板的一个模块进行
展出。
摘录(1):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用颜色词,黄沙、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的描写给人一种肃杀、荒凉的感觉,描绘了灾荒景象的严重。②表现出抗灾的紧迫性,以及焦裕禄对百姓生活困苦的担忧。
摘录(2):送走了风沙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雨水集中的夏季,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了5 000余里,终于使县委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有大小风口84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1 600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采用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描绘了调查队冒着风沙和大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情形,给人以真实的感受;通过具体的数据来介绍焦裕禄带领的调查队所取得的成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②两者结合,共同表现出在焦裕禄的带领下,调查队取得了巨大成果。
摘录(3):一年前,他还在兰考,同贫下中农一起,日夜奔波在抗灾斗争的前线。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农的柴门;在那洪水暴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察看水情。是他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照亮了兰考人民自力更生的道路;是他带领兰考人民扭转了兰考的局势,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啊!谁能够想到,像他这样一个充满着革命活力的人,竟会在兰考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离开了兰考的大地。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排比句,加强了语势,刻画出焦裕禄的光辉形象,表达了人们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焦裕禄病逝的悲痛、惋惜之情。
4.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穆青一生三次写焦裕禄,被称作“新闻界的‘焦裕禄’”。焦裕禄形象的生动真实,也得益于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分析作者是运用哪些手法来刻画焦裕禄这一典型形象的。
答案:①白描化的语言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绚丽的语言,能于平淡中表现出人物性格的丰满、细腻。焦裕禄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深刻的道理说教,但他的每一句话都明白简单,能让百姓听懂、感动。②生动的细节描写。对于焦裕禄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工作的场景,文中用“踩”“顶”“揣”“按”一系列动词将焦裕禄忍痛工作的细节描绘出来,突出了焦裕禄忘我工作的人民公仆形象。再如,“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等表现了焦裕禄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的襟怀。
③典型的环境描写。如“黄沙”“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等,色调的变化,展现出兰考大地正在遭受自然灾害,更能表现出焦裕禄身上的责任重大。④侧面烘托。如引言部分通过他人的评价,表现了焦裕禄
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第一节通过对金营大队支部书记李广志的
“吃惊”“非常感动”的描写,表现了焦裕禄重视调研、实事求是的精神
风貌。
关键点拨
常见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和作用
手法 作用
直接描写
(正面描写)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
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关键点拨
手法 作用
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 借助其他人物对比衬托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借助物象衬托
借助环境烘托
在日常生活中,消息和通讯是经常遇到的两种新闻体裁。但在实际新闻编辑工作中,对于消息和通讯的编辑制作边界却越来越模糊,消息“通讯化”、通讯“消息化”趋势愈加明显,导致两者“你我不分”。
那么,消息和通讯各有什么特点?试比较《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两篇文章,总结消息和通讯文体特征的异同。
(1)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文互鉴
两者都是新闻体裁,都具有真实性。《别了,“不列颠尼亚”》报道了香港回归事件;《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则真实回顾了焦裕禄同志的先进事迹。
(2)异:从内容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消息内容广泛,但多是高度概括的报道,较少作细节探究。《别了,“不列颠尼亚”》按照时间顺序,集中记录了香港回归的数个“瞬间”。②通讯报道的是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事,可以选择典型的事例,全面深入地报道事物的来龙去脉,反映事物的本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记录了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至生病去世之间的多个场景,时间跨度长,通过不同事件细致而充分地展现了焦裕禄的品质。
从表达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时效性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消息以简洁的记叙为主,语言简洁明快。②通讯也以记叙为主,但可以灵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以及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表现力。《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塑造了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文章除了记叙之外,还通过大量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表现了人民对焦裕禄的深厚感情。
①消息对时效性要求更高,比通讯更快。《别了,“不列颠尼亚”》发表于香港回归当天。②通讯时效性要求较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于焦裕禄同志去世两年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
——追记“时代楷模”南仁东
陈芳 董瑞丰 刘宏宇
“天眼”之父南仁东,2017年11月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
称号。
24年,8 000多个日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学以致用
调试期的“天眼”已经一口气发现多颗脉冲星,成为国际瞩目的宇宙观测“利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天眼”与“天宫”“蛟龙”、大飞机等一起,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
南仁东来不及目睹。但他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
看似一口“大锅”,“天眼”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它有着超高的灵敏度和巡天速度。与美国寻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凤凰”计划相比,“天眼”可将类太阳星巡视目标扩大至少5倍。随着“天眼”的落成,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正在开启,越来越多国际天文学专家加入中国主导的科研项目。
20多年前,这是一个异常大胆的计划。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
1993年的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此召开。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会后,南仁东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启动“天眼”项目。
“天眼”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在“天眼”馈源支撑系统高级工程师杨清阁的印象里,这个工程大到“漫山遍野”。这又是一个多细的工程?“600多米尺度的结构,馈源接收机在天空中跟踪反射面焦点的位置度误差不能超过10毫米。”杨清阁说,“南老师做的事,就是带领我们用漫山遍野的设备和零件建起这口精密的‘大锅’。”
南仁东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可他说:“我得回国。”
做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他扛起这个责任。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也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72岁的“天眼”工程高级工程师斯可克回忆:“南仁东总跟我说,国家投入10多亿元搞这个望远镜,如果因为质量问题或者工程延期导致
停工,每天损失将达50万元。花了这么多钱,如果搞不好,就对不起
国家。”
执着: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
从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没有路,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
一次,南仁东下窝凼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他曾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山洪裹着沙石,连人带树都能一起冲走。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
“有的大山里没有路,我们走的次数多了,才成了路。”“天眼”工程台址与观测基地系统总工程师朱博勤回忆,十几年下来,综合尺度规模、电磁波环境、生态环境、工程地质环境等因素,最终在391个备选洼地里选中了条件最适宜的大窝凼。
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易。许多工人都记得,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为亲自测量工程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总会丢下饭碗就往工地上跑。
“发文章和研发科学重器比较,哪个对科技的实质进步更重要,我选择后者。”南仁东总是这样说。
“20多年来他只做这一件事。”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说,“天眼”项目就像为南仁东而生,也燃烧了他最后20多年的人生。
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
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天眼”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
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窑,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施工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
“南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他要吃透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学生甘恒谦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是选择‘天眼’还是多活10年,他还是会选择‘天眼’。”
他一心想让“天眼”尽快建成启用。“天眼”的英文名字FAST,正是“快”的意思。
在南仁东看来,“天眼”建设不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源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如果将地球生命4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中的最后一分钟诞生了地球文明,而在最后一秒钟人类才摆脱地
球的束缚进入广袤无垠的太空。”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
构想。
“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
(摘编自新华网)
(概括人物形象)结合文本,概括南仁东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心系国家,勇于担当,不计个人得失,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②潜心科研,不甘平庸,敢为人先,心无旁骛,执着追求科学梦想。③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甘为科学事业献身。④严肃认真,治学严谨,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返回
课时测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骄阳当空。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对面,一棵参天大树笔直挺立,华盖遮阴。
这是一棵普通的泡桐树,栉风沐雨,至今默默生长了60余年;这又是一棵种在兰考人心上的树,栽树人——时任县委书记焦裕禄逝世后,“焦桐”已成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
我们在每次采访时,都要反复探究:焦裕禄在兰考一共仅工作了475天,何以能带领全县人民很快找到根治“三害”的办法?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何兰考人一直难忘当年的“焦书记”?为何焦裕禄精神能穿越时空,打动一代又一代人?
在焦裕禄精神展览馆,透明的展柜里,静静地摆放着焦裕禄生前用过的物品。从生锈的锄头、带着窟窿的布鞋,到被顶出大洞的藤椅,还有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参观的队伍缓缓走过,焦裕禄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在兰考的一年零三个多月,焦裕禄多数时候都在农户家里或生产一线蹲点调查。全县149个生产队,他跑遍了其中的120多个。路边大风吹不走的坟头,启发他想到深翻淤泥把沙丘变良田的方法;牛棚里和老农深夜长谈,让他了解到多种泡桐既防风治沙,还能发展经济……
1.(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焦裕禄在兰考一共工作了475天”在表意上有何不同?
答案:①“焦裕禄在兰考一共仅工作了475天”表达了对焦裕禄在短时间内取得的成就的赞叹之情,以及对焦裕禄去世的惋惜之情;②“焦裕禄在兰考一共工作了475天”是一般性陈述,只是交代了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时间。
2.(3分)请分析文中“还有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的省略号在语境中的作用和表现力。
答案:表示列举的省略,表现了焦裕禄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3.(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连用三个问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三个问句,层层递进,表达出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增强了气势,极具感染力。
二、(2024·山西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9分)
在中国的减贫实践中,十八洞村是一个具有“地标”意义的村寨,“精准扶贫”理念在这里首次被提出。该村地处偏僻,当年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7%,集体经济空白。2013年花垣县委派驻的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挨家挨户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制”帮扶措施。在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十年间,从地瘠民贫到物阜民丰,这座苗寨发生了( ① )的变化。
十八洞村村民施老记回忆,以前抬着猪走在山里的羊肠小道上,一不小心就会滑下山坡。如今,十八洞村凹凸不平的泥巴路早已消失不见,( ② )的是沥青路面和青石板游道,水、电、通讯、银行、邮局等设施也( ③ )。几天前,湘西边城机场又开通了一条新航线,至此已通航北京、广州、宁波三个城市。
村民施女士从深圳返回家乡成为十八洞村景区的一名讲解员。在她的讲解中,“文化”是高频词之一。“村里越来越美,村民的精气神越来越好,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困扰村民的贫困问题已经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
4.(3分)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翻天覆地
取而代之
应有尽有
第①处:上文提到十八洞村在十年之间,从以前的土地贫瘠、百姓困苦发展成现在的物质丰富、百姓富有,故本空应是强调十八洞村和之前相比,发生的变化非常巨大,故填写“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形容闹得很凶。第②处:上文写十八洞村以前的道路是羊肠小道,是路面凹凸不平的泥巴路,现在这种现象已经消失,下文写现在的十八洞村的道路是沥青路面和青石板游道。表明以前的道路不见了,被新的道路代替,故填写“取而代之”。取而代之:排除别人或别
的事物而代替其位置。第③处:上文写十八洞村现在的道路平整干净,接着写这里的各项生活设施,如水、电、通讯、银行、邮局等。下文写这里还开通了新航线。结合上下文,本空内容应为这里的生活设施该有的都已经拥有,比较完备,故填写“应有尽有”。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5.(6分)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语句比下面的改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1)以前走在山里的羊肠小道上,一不小心就会滑下山坡。
答案:原句有“抬着猪”这一细节,除表明山路危险外,还结合了脱贫致富的语言大环境,暗示了交通不便导致农产品走不出大山的困境。改句只是单纯说羊肠小道危险。
(2)村里变得美了,村民的精气神好了,村里的年轻人也多了。
答案:原句的排比用“越来越”不仅体现了变化的结果,还体现了渐变的过程;结尾的省略号则表明变化很多且仍在继续。改句的简单排比只说明了变化结果。
三、(2025·广东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苟规马随
赵晏彪
新书记还没有露面,议论便开始了。
“听说没有,这马子书记在旧景县当县长,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业绩,怎么反而到咱们县任书记了,这种人不干活还能升官?”
“你们不知道呀,马子书记在旧景县的时候,口碑很好,老百姓都说他好,他走的时候,还有人哭呢。”
“这倒是新鲜事,现在还有这样的干部?”
各种议论、风言风语,一一传到马子书记耳朵里,他一不回应,二不生气,三不追究,任凭大家议论。
马子书记上任已经几天了,既没有马上开会,也没有找任何人谈过话,只是一头扎进县里的各个项目工程调研去了。
二十天很快就过去了,马子书记这才召开了任新政县委书记的第一次县委会。马子书记说,咱们县在全区排名第三,咱们的老领导苟玉明书记和李玉县长工作很突出,做得很好,我们所有的项目都按照上届班子的安排执行,谁做什么工作的还做那份工作,把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好。说到此,他环视着这些干部,他们有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有的表情一派吃惊,还有的似笑非笑……
“最后一条,我们的干部,不要在会上、会下讲大话说空话,更不要什么心灵鸡汤,少说,多干,富民为本,都拿业绩说话。”马子书记说完,边站起边又补充一句:“从我做起,开短会,干实事,散会。”会议还没有散,会议内容就传开了……
马子书记的妻子周丽是正义区里的一名会计,风言风语她自然听到了许多。周末马子书记回家了,她做了几道丈夫爱吃的菜:红烧带鱼、青椒炒土豆丝、腊肉苦瓜,还特意拿出一瓶马子存了十年的老酒。马子欢喜得直乐,问:“今天是啥日子呀,怎么如此丰盛?”
妻子周丽笑笑说:“你干得那么好,保住了前三,不应该奖励吗?”
马子知道,妻子不是这样的人,他一路走来,妻子虽然是默默地支持着他,但什么都明镜似的,今天这样的口气与往日不同,这里面肯定有什么事情。
“小丽,你是不是听到什么了?”
“我没有听到什么,那天老领导李主任问我,听说马子每周都回家呀,这好像话里有话。”
马子书记听后说:“工作要干,家也不能不要呀。家国,家国,家在前,国在后,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嘛。我不回家大家又会说我要工作不要家,我回家也是风言风语,这叫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周丽把饭菜摆好后给丈夫倒了一杯酒:“说正经的,有人说你不作为,人家新官上任都会烧三把火,大刀阔斧,而你呢,却步前任苟玉明书记后尘,将来即使有了成绩也不是你的,你傻不傻呀。人家都说你是‘苟规马随’!”
“‘苟规马随’?哈哈,还真会改编。”马子笑着一饮而尽,吃了口菜后,给妻子夹了一筷子苦瓜,慢慢地说:“我和苟玉明副区长谁能干?”
周丽睁大了眼睛说:“那还用说嘛,人家现在是副区长,高你一级。”
“是呀,他定的政策我都一一考察了,没有任何问题,我若不执行,对上对下能说得过去吗?”
马子又一次一饮而尽,有些意味深长地说:“中国为什么落后?一是盲从,人云亦云;二是恨人有笑人无,墙倒众人推;三是浪费,多少好的工程只因为前任调离或者出现问题,被一概否定,浪费的是国家的钱财、人民的血汗和无法挽回的宝贵时间呀。”
夫妻俩边喝边聊,马子说:“你知道他们说的‘苟规马随’是出自哪里吗?”妻子摇了摇头。“其实他们是篡改了成语,真正的成语是‘萧规曹随’。说的是西汉时期有位开国功臣叫曹参,他被萧何推荐继任丞相。每天下朝后回到家,就听到围墙后有小吏们喝酒、干杯的声音。当地的官员很担心小吏们发出的声音太大,惹怒了曹丞相。官员找个理由带着曹参去围墙后走走,来到小吏们的住所前,见小吏们的厨房和餐厅都很干净。言外之意,就是提示曹参,要不要让小吏们搬家?曹参并没有理会官员的‘提醒’,而是到了傍晚时分,让家人摆好饭菜,自己端起酒杯,朝着围墙后大声说:‘来,干杯!’小吏们一听,齐声欢呼:‘大人,干杯!’曹参和小吏们在一块儿喝酒猜拳,打得火热。”
“这件事引起了汉惠帝刘盈的不满,他觉得可能自己年纪太轻,在大功臣曹参的眼里不过是个儿皇帝,曹参可能看不起自己,所以不愿意尽心尽力辅佐他。于是汉惠帝亲自找曹参,两个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君臣之谈。曹参总共问了两个问题:一、汉惠帝和刘邦谁更有才能?二、曹参和萧何谁更有才能?”
“汉惠帝也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一、汉惠帝不如老爹刘邦厉害。二、萧何比曹参厉害。汉惠帝说完后,曹参不急不慢地说:这不就对了,萧何善于治理国家,他为相期间,已经制定了很完美的治国纲要、法律条文、规章制度,汉朝按照这样的典章已经逐步强大。我没有萧何厉害,我制定的措施也不一定比萧何的好,既然如此,我为何不按照萧何制定的典章继续执行下去呢?”“汉惠帝听后竟然无言以对,打心里佩服曹参的才能。
曹参作为丞相,表面上看来不作为,实际上他能够执行前任留下的好的典章,就已经是非常有作为了。试想,倘若曹参上台后,好大喜功,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能,全部推翻萧何留下的制度典章,如此一来,必定会天下大乱,民怨沸腾,汉朝就无法休养生息,更不会出现汉武帝时期的强悍局面。而曹参跟随萧何的做法,也成就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成语典故‘萧规曹随’。再看曹参,因为治国有功,死后2 000多年一直被人们传颂,成为千古贤相。”
周丽听完丈夫讲述的故事,心领神会了,她心想,我没有看错丈夫。
马子看了看妻子,俩人默契地同声说:“为‘苟规马随’干杯!”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官上任的马子书记不动声色地考察了二十天后才召开第一次县委会,足以看出他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精神。
B.马子书记的妻子周丽虽然支持丈夫,但起初内心对丈夫的“苟规马随”政策也有不解,担心丈夫过于保守而失去政绩。
C.马子书记向妻子周丽解释了自己选择“苟规马随”的原因,展现了他对前任工作的尊重和对未来工作的深思熟虑。
D.该小说的主题比较明确,除了赞叹马子书记的工作能力外,还强调应该有多干实事、以民为本的工作态度。
√
“担心丈夫过于保守”错误,由妻子周丽的话“有人说你不作为,人家新官上任都会烧三把火,大刀阔斧,而你呢,却步前任苟玉明书记后尘,将来即使有了成绩也不是你的,你傻不傻呀”可知,担心的不是“过于保守”,而是别人对丈夫“不作为”的指责。
7.(3分)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小说虽然没有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但给读者一种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的感觉。
B.从叙述的角度来看,该小说采用了全知视角,既能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马子书记的言行,也能明了其心理动态。
C.从叙述线索上看,该文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展开,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马子书记是明线,群众及妻子反应的变化是暗线。
D.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除了对马子书记的正面描写外,还借助其他人以及相关历史典故来刻画。
√
“也能明了其心理动态”错误,小说只是描写了马书记的言行,没有心理描写,故无法明了其心理动态。
8.(4分)小说为什么要把“萧规曹随”的故事讲得如此详细?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娓娓道来,增添文章的故事性。②使不要好大喜功的道理,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易于听者接受。③表现了马子书记的执政智慧,其中包含着对前任工作的尊重和对未来工作的深思熟虑。
9.(6分)请结合文本分析该小说中“群众演员”的作用。
答案:①通过“群众演员”引出主人公,表现了次要人物对主人公的生活感到奇怪。渲染气氛,增添了主人公的神秘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②“群众演员”的表现为主要情节的出现牵线搭桥,引出了夫妻对话,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之间的思想冲突。借妻子之问,阐述了一番道理,使主题得以揭示。③小说中的干部衬托主要人物马子书记的沉稳,妻子衬托出马子书记的大度、明理、博学、睿智,为主要人物形象的个性展现搭设舞台,充分表现了新时代执政者的风采。
返回篇目二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作者
穆青(1921—2003),中国新闻工作者。原名穆亚才,河南杞县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起历任延安《解放日报》记者、编辑,《东北日报》记者、编委、采访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深入人民群众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新闻报道。
冯健(1925—2022),原名樊煦义,河南新野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1949年后调新华社工作,后任新华社国内新闻部副主任、副社长兼总编辑。
周原(1928—2011),本名乔元庆,河南偃师人。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调入新华社从事新闻工作,写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报告文学,其作品曾多次获奖。
2.背景
这篇稿件的诞生,源自1965年12月穆青和冯健的一次河南之行。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自1961年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国民经济开始进入复苏时期。穆青为了在全中国弘扬深藏于人民之中的那种“打不垮、压不倒”的英雄精神,经过反复思量,决定到自己的故乡河南去寻找新闻素材。到河南后,根据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周原摸到的线索,穆青得知,在豫东兰考县有一位深受百姓爱戴、“开展除‘三害’斗争活活累死”的县委书记焦裕禄。此前,《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均发表过有关焦裕禄的人物通讯。但穆青认为仍有重新采访和撰写的必要,他带着周原、冯健等人再次深入兰考的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收集了许多真实材料。经过七易其稿,于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了这篇通讯稿,《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了全中国。
3.文体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一般来说,通讯有如下特点:
现实性 通讯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经验,紧密配合当前形势,为现实中心工作服务。
形象性 通讯常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要求对人对事进行较为具体形象的描写,人物要具有音容笑貌,事情要有始末情节,以此来感染读者。
评论性 通讯一般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直接揭示事件的思想意义,并评说是非,议论色彩较浓,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流露出作者的爱憎感情。
1.字音
(1)盐碱(jiǎn) (2)涝(lào)洼窝
(3)瘟(wēn)神 (4)脱坯(pī)
(5)噙(qín)着泪 (6)窟(kū)窿
(7)汹涌澎湃(pài) (8)屹(yì)立
2.词语
(1)详尽·详细
课文原句 要想战胜灾害,必须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
词义辨析 两者都指周密完备。“详尽”表示详细而全面。着重在尽,指应有尽有,毫无遗漏,比“详细”更进一层。“详细”表示周密完备。着重在细,指内容十分细致,具备应有的细节。跟“简略”相对。
即景活用 ①我们会在将来的文章中详尽地描述这一主题。②我又看信封,信封上有详细的发信地址。
(2)熟悉·熟习
课文原句 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啊!
词义辨析 “熟悉”指知道得清楚。“熟习”指(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
即景活用 ①大家知道我和总司令比较熟悉,便推我去劝说。②这样熟习了不同的技巧,就增加了运用语言的知识与能力。
3.成语
(1)滔滔不绝
课文原句 他却拿出自己画的图来,一边指点着,一边滔滔不绝地告诉李广志。
词义解释 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
即景活用 他只要一谈起电影,就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2)铺天盖地
课文原句 风雪铺天盖地而来。北风响着尖厉的哨音,积雪有半尺厚。
词义解释 形容声势极大,到处都是。
即景活用 钱塘江观潮,潮水铺天盖地而来,滔滔滚滚,气势壮观。
4.名句
(1)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焦裕禄)
[适用角度] 榜样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适用角度] 奉献精神、责任担当
(3)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适用角度] 奉献精神、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适用角度] 奉献精神
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
“如今的青年怎么了”,近来,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有声音批评,本是最富朝气锐气、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精致利己而老于世故,热衷实惠而耻谈理想。
实际上,时常陷入利益羁绊的又何止青年?一事当先,做还是不做,往往悉心思忖;分内工作,竭尽全力还是敷衍塞责,尚得仔细权衡。得与失,取与予,风险与收益,付出与回报——在利益的坐标系上,很多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演绎着价值排序,精准计算着投入产出。一切似乎都进行得准确顺畅。只是,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会惘然惆怅: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除魅”。对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人人得享发展成果,“利益觉醒”可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马克思早有断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是陈腐迂阔,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空挡滑行。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好,都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只在意自己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福祉。
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课内素材
[适用主题] 家国情怀、心系百姓、克己奉公、勤俭节约、勤政爱民、铭记与忘记
[运用示例] 焦裕禄,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是人民的好公仆,也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他用实际行动,缔造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担当奋进、砥砺前行,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
焦裕禄精神生动诠释了“担当是本分”。焦裕禄同志曾说:“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当前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时代发展大势不可阻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党员干部要向焦裕禄学习,在问题、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历史使命面前艰苦奋斗,担当起应该担当的责任,一往无前走好新路、创造佳绩。什么是担当?在顺境中积极干事创业是职责所在,而在逆境中依然能够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才是真正有担当的具体表现。党员干部就要有这种担当,充分彰显共克时艰、破冰突围的蓬勃朝气。
2.时新素材
卢永根: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
卢永根,作物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前校长。他将野生稻种的收集数量扩充到一万多份,使之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71岁的他,听说广东佛冈山间有野生稻,便兴致勃勃地跟着学生翻山越岭去到田间。这株野生稻位于靠近山顶的一处凹陷的山塘“天坑”中,四周被乔木和灌木包围。沼泽地,有山泉,路难走。卢永根不觉得麻烦,“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你必须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一定要亲自察看现场,不能遗漏一丝一毫的细节”。他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自勉的四个“一点”: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1994年,卢永根写了一封公开信,驳斥当时的留学生“不愿回国”的各种言论:“一切有志气的真正爱国的青年科学家都应扎根祖国,外国的实验室再先进,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我们现在实行开放政策,有各种渠道跟踪国外的发展动态,紧密保持同国外的接触,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出国短期访问、共同合作科研等等。在国内从事科学研究照样能出成果,关键是要努力去开拓和争取。”
[适用主题] 亲身实践、爱国、奉献
[运用示例] 我们生于矞矞皇皇之现世,本就应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酌古御今,历史长路从来不缺为国为民者的热血高昂:卢永根毕生为中国收集野生稻种,助力中国农业发展;南仁东倾尽心血使中国睁开勘探宇宙奥秘的“天眼”;“敦煌女儿”樊锦诗守着大漠荒烟,守着中华文化;水保专家朱显谟十二年坚守,一生圆梦黄河清。
[学习目标] 1.了解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写法。2.体会文章“以言见人”的特点。
千秋伟业,薪火相传;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校拟举办“讲好党史故事——致敬最美奋斗者焦裕禄”的主题展览,作为策划人的你需要着手制作展板。
本文是穆青、冯健、周原三位新闻工作者在深入兰考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采访,掌握了焦裕禄大量感人事迹后写成的长篇通讯。结合文本完成下面导图,初步了解焦裕禄在兰考的事迹。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注重调查研究 ②雪天送粮暖人心 ③别人生病,他无微不至地关怀 ④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1.探寻兰考足迹
为了写好这篇通讯,作者穆青和同事们冒着严寒,沿着焦裕禄走过的路,访问焦裕禄慰问过的农户,寻找焦裕禄的足迹。你为办好这次展览,会选择和哪些场景相关的图片?请结合课文,简要描绘这些图片中应该包含的重要元素,并选择原文中的文字作为图片说明。
场景 场景名称 (命名) 图片重点元素 配图文字
画面细节 经典语句
(1) 新来的县委书记 黄沙、洼窝里、冰凌、盐碱地、枯草、草屋、饲养棚 焦裕禄手指沙丘,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手指涝洼窝,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手指盐碱地,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 “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 “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2) ① ② ③ ④
(3) ⑤ ⑥ ⑦ ⑧
(4) ⑨ ⑩
(5)
(6)
答案:(2)①不畏汪洋绘制图 ②洪水激流、一片汪洋 ③焦裕禄拿着一根探路的棍子;时时弯下身子用左手按着肝部,不时拿出图纸安排工作。④“就坐这条船来的。” (3)⑤风雪日访贫农 ⑥风雪铺天盖地,北风呼啸,积雪半尺厚;低矮的柴门,简陋的房间 ⑦老大爷眼里噙着泪花,老大娘双手摸着焦裕禄;焦裕禄坐在老人床头问寒问饥。 ⑧“我是您的儿子。” (4)⑨办公室忍痛工作 ⑩简陋的办公室,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的藤椅 他右腿踩在藤椅上,右膝顶住肝部,棉袄上第二和第三个扣子不扣,左手揣在怀里。后来,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用一根硬的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 “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 (5)最后的深情嘱托 简朴的病房 焦裕禄用干瘦的手握着张钦礼,失神的眼睛充满深情地望向他,张钦礼泪珠滚落。焦裕禄焦急询问兰考情况,他全力克制着剧烈的肝痛,黄豆大的冷汗珠从额头浸出来。 “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6)墓碑前兰考人心声 焦裕禄的坟墓,春天时一棵绿色的泡桐树 人们一个个含泪站在他的坟前,一位老贫农泣不成声。 “我们的好书记……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
2.寻找“三牛”精神
人无精神不立,焦裕禄的精神永不过时。在全国政协2021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三牛”精神: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争当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挑战新任务,争当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拓荒牛;面对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争当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老黄牛。
请以本文内容为基础,以“寻找焦裕禄的‘三牛’精神”为主题,设计一块展板,填写下表。
结构 标题 内容概述 彰显的人物精神 主要所属的“三牛”精神
引子 — ① ② ③
第一部分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④ ⑤ ⑥
第二部分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⑦ ⑧ ⑨
第三部分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⑩
第四部分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第五部分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答案:①到兰考上任的背景及下乡情况概述。(或“焦裕禄将要面对的困难”) ②勇于担当,富有勇气和斗志 ③孺子牛、老黄牛 ④带领县委班子深入一线调查研究。 ⑤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⑥拓荒牛 ⑦兰考遭遇洪灾后,带领兰考人民全力救灾。⑧艰苦奋斗,身先士卒 ⑨孺子牛、老黄牛 ⑩身患肝癌,仍心系人民,不顾自身。 亲民爱民,无私奉献 孺子牛、老黄牛 在病中依旧关心兰考县的人民。 心系民生,勤政为民 孺子牛 焦裕禄的精神永远流传,向榜样看齐。 肉体虽死,精神永存 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
3.为了写好这篇通讯,作者穆青和同事冒着严寒,沿着焦裕禄走过的路,访问焦裕禄慰问过的农户,寻找焦裕禄的足迹和精神,他说“不把这篇文章写好,简直就是对不起老百姓”。之后他和另外两位作者冯健、周原组成一个写作班子。七易其稿,最后完成长篇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带着作者深情的文稿,也展现了一个文字工作者的苦心孤诣。请从中摘录一些经典语句并赏析,以作为展板的一个模块进行展出。
摘录(1):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用颜色词,黄沙、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的描写给人一种肃杀、荒凉的感觉,描绘了灾荒景象的严重。②表现出抗灾的紧迫性,以及焦裕禄对百姓生活困苦的担忧。
摘录(2):送走了风沙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雨水集中的夏季,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了5 000余里,终于使县委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有大小风口84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1 600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采用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描绘了调查队冒着风沙和大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情形,给人以真实的感受;通过具体的数据来介绍焦裕禄带领的调查队所取得的成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②两者结合,共同表现出在焦裕禄的带领下,调查队取得了巨大成果。
摘录(3):一年前,他还在兰考,同贫下中农一起,日夜奔波在抗灾斗争的前线。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农的柴门;在那洪水暴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察看水情。是他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照亮了兰考人民自力更生的道路;是他带领兰考人民扭转了兰考的局势,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啊!谁能够想到,像他这样一个充满着革命活力的人,竟会在兰考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离开了兰考的大地。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排比句,加强了语势,刻画出焦裕禄的光辉形象,表达了人们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焦裕禄病逝的悲痛、惋惜之情。
4.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穆青一生三次写焦裕禄,被称作“新闻界的‘焦裕禄’”。焦裕禄形象的生动真实,也得益于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分析作者是运用哪些手法来刻画焦裕禄这一典型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白描化的语言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绚丽的语言,能于平淡中表现出人物性格的丰满、细腻。焦裕禄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深刻的道理说教,但他的每一句话都明白简单,能让百姓听懂、感动。②生动的细节描写。对于焦裕禄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工作的场景,文中用“踩”“顶”“揣”“按”一系列动词将焦裕禄忍痛工作的细节描绘出来,突出了焦裕禄忘我工作的人民公仆形象。再如,“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等表现了焦裕禄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的襟怀。③典型的环境描写。如“黄沙”“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等,色调的变化,展现出兰考大地正在遭受自然灾害,更能表现出焦裕禄身上的责任重大。④侧面烘托。如引言部分通过他人的评价,表现了焦裕禄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第一节通过对金营大队支部书记李广志的“吃惊”“非常感动”的描写,表现了焦裕禄重视调研、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貌。
常见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和作用 手法作用直接描写(正面描写)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借助其他人物对比衬托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借助物象衬托借助环境烘托
在日常生活中,消息和通讯是经常遇到的两种新闻体裁。但在实际新闻编辑工作中,对于消息和通讯的编辑制作边界却越来越模糊,消息“通讯化”、通讯“消息化”趋势愈加明显,导致两者“你我不分”。
那么,消息和通讯各有什么特点?试比较《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两篇文章,总结消息和通讯文体特征的异同。
(1)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异:从内容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表达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时效性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同:两者都是新闻体裁,都具有真实性。《别了,“不列颠尼亚”》报道了香港回归事件;《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则真实回顾了焦裕禄同志的先进事迹。
(2)异:从内容上看,①消息内容广泛,但多是高度概括的报道,较少作细节探究。《别了,“不列颠尼亚”》按照时间顺序,集中记录了香港回归的数个“瞬间”。②通讯报道的是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事,可以选择典型的事例,全面深入地报道事物的来龙去脉,反映事物的本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记录了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至生病去世之间的多个场景,时间跨度长,通过不同事件细致而充分地展现了焦裕禄的品质。
从表达上看,①消息以简洁的记叙为主,语言简洁明快。②通讯也以记叙为主,但可以灵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以及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表现力。《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塑造了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文章除了记叙之外,还通过大量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表现了人民对焦裕禄的深厚感情。
从时效性上看,①消息对时效性要求更高,比通讯更快。《别了,“不列颠尼亚”》发表于香港回归当天。②通讯时效性要求较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于焦裕禄同志去世两年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
——追记“时代楷模”南仁东
陈芳 董瑞丰 刘宏宇
“天眼”之父南仁东,2017年11月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4年,8 000多个日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调试期的“天眼”已经一口气发现多颗脉冲星,成为国际瞩目的宇宙观测“利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天眼”与“天宫”“蛟龙”、大飞机等一起,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
南仁东来不及目睹。但他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
看似一口“大锅”,“天眼”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它有着超高的灵敏度和巡天速度。与美国寻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凤凰”计划相比,“天眼”可将类太阳星巡视目标扩大至少5倍。随着“天眼”的落成,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正在开启,越来越多国际天文学专家加入中国主导的科研项目。
20多年前,这是一个异常大胆的计划。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
1993年的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此召开。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会后,南仁东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启动“天眼”项目。
“天眼”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在“天眼”馈源支撑系统高级工程师杨清阁的印象里,这个工程大到“漫山遍野”。这又是一个多细的工程?“600多米尺度的结构,馈源接收机在天空中跟踪反射面焦点的位置度误差不能超过10毫米。”杨清阁说,“南老师做的事,就是带领我们用漫山遍野的设备和零件建起这口精密的‘大锅’。”
南仁东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可他说:“我得回国。”
做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他扛起这个责任。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也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72岁的“天眼”工程高级工程师斯可克回忆:“南仁东总跟我说,国家投入10多亿元搞这个望远镜,如果因为质量问题或者工程延期导致停工,每天损失将达50万元。花了这么多钱,如果搞不好,就对不起国家。”
执着: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
从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没有路,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
一次,南仁东下窝凼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他曾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山洪裹着沙石,连人带树都能一起冲走。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
“有的大山里没有路,我们走的次数多了,才成了路。”“天眼”工程台址与观测基地系统总工程师朱博勤回忆,十几年下来,综合尺度规模、电磁波环境、生态环境、工程地质环境等因素,最终在391个备选洼地里选中了条件最适宜的大窝凼。
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易。许多工人都记得,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为亲自测量工程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总会丢下饭碗就往工地上跑。
“发文章和研发科学重器比较,哪个对科技的实质进步更重要,我选择后者。”南仁东总是这样说。
“20多年来他只做这一件事。”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说,“天眼”项目就像为南仁东而生,也燃烧了他最后20多年的人生。
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
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天眼”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
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窑,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施工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
“南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他要吃透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学生甘恒谦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是选择‘天眼’还是多活10年,他还是会选择‘天眼’。”
他一心想让“天眼”尽快建成启用。“天眼”的英文名字FAST,正是“快”的意思。
在南仁东看来,“天眼”建设不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源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如果将地球生命4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中的最后一分钟诞生了地球文明,而在最后一秒钟人类才摆脱地球的束缚进入广袤无垠的太空。”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
“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
(摘编自新华网)
(概括人物形象)结合文本,概括南仁东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心系国家,勇于担当,不计个人得失,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②潜心科研,不甘平庸,敢为人先,心无旁骛,执着追求科学梦想。③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甘为科学事业献身。④严肃认真,治学严谨,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课时测评5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时间:45分钟 满分: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骄阳当空。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对面,一棵参天大树笔直挺立,华盖遮阴。
这是一棵普通的泡桐树,栉风沐雨,至今默默生长了60余年;这又是一棵种在兰考人心上的树,栽树人——时任县委书记焦裕禄逝世后,“焦桐”已成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
我们在每次采访时,都要反复探究:焦裕禄在兰考一共仅工作了475天,何以能带领全县人民很快找到根治“三害”的办法?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何兰考人一直难忘当年的“焦书记”?为何焦裕禄精神能穿越时空,打动一代又一代人?
在焦裕禄精神展览馆,透明的展柜里,静静地摆放着焦裕禄生前用过的物品。从生锈的锄头、带着窟窿的布鞋,到被顶出大洞的藤椅,还有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参观的队伍缓缓走过,焦裕禄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在兰考的一年零三个多月,焦裕禄多数时候都在农户家里或生产一线蹲点调查。全县149个生产队,他跑遍了其中的120多个。路边大风吹不走的坟头,启发他想到深翻淤泥把沙丘变良田的方法;牛棚里和老农深夜长谈,让他了解到多种泡桐既防风治沙,还能发展经济……
1.(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焦裕禄在兰考一共工作了475天”在表意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焦裕禄在兰考一共仅工作了475天”表达了对焦裕禄在短时间内取得的成就的赞叹之情,以及对焦裕禄去世的惋惜之情;②“焦裕禄在兰考一共工作了475天”是一般性陈述,只是交代了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时间。
2.(3分)请分析文中“还有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的省略号在语境中的作用和表现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示列举的省略,表现了焦裕禄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3.(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连用三个问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三个问句,层层递进,表达出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增强了气势,极具感染力。
二、(2024·山西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9分)
在中国的减贫实践中,十八洞村是一个具有“地标”意义的村寨,“精准扶贫”理念在这里首次被提出。该村地处偏僻,当年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7%,集体经济空白。2013年花垣县委派驻的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挨家挨户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制”帮扶措施。在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十年间,从地瘠民贫到物阜民丰,这座苗寨发生了( ① )的变化。
十八洞村村民施老记回忆,以前抬着猪走在山里的羊肠小道上,一不小心就会滑下山坡。如今,十八洞村凹凸不平的泥巴路早已消失不见,( ② )的是沥青路面和青石板游道,水、电、通讯、银行、邮局等设施也( ③ )。几天前,湘西边城机场又开通了一条新航线,至此已通航北京、广州、宁波三个城市。
村民施女士从深圳返回家乡成为十八洞村景区的一名讲解员。在她的讲解中,“文化”是高频词之一。“村里越来越美,村民的精气神越来越好,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困扰村民的贫困问题已经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
4.(3分)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答案:①翻天覆地 ②取而代之 ③应有尽有
解析:第①处:上文提到十八洞村在十年之间,从以前的土地贫瘠、百姓困苦发展成现在的物质丰富、百姓富有,故本空应是强调十八洞村和之前相比,发生的变化非常巨大,故填写“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形容闹得很凶。第②处:上文写十八洞村以前的道路是羊肠小道,是路面凹凸不平的泥巴路,现在这种现象已经消失,下文写现在的十八洞村的道路是沥青路面和青石板游道。表明以前的道路不见了,被新的道路代替,故填写“取而代之”。取而代之:排除别人或别的事物而代替其位置。第③处:上文写十八洞村现在的道路平整干净,接着写这里的各项生活设施,如水、电、通讯、银行、邮局等。下文写这里还开通了新航线。结合上下文,本空内容应为这里的生活设施该有的都已经拥有,比较完备,故填写“应有尽有”。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5.(6分)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语句比下面的改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1)以前走在山里的羊肠小道上,一不小心就会滑下山坡。
(2)村里变得美了,村民的精气神好了,村里的年轻人也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原句有“抬着猪”这一细节,除表明山路危险外,还结合了脱贫致富的语言大环境,暗示了交通不便导致农产品走不出大山的困境。改句只是单纯说羊肠小道危险。(2)原句的排比用“越来越”不仅体现了变化的结果,还体现了渐变的过程;结尾的省略号则表明变化很多且仍在继续。改句的简单排比只说明了变化结果。
三、(2025·广东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苟规马随
赵晏彪
新书记还没有露面,议论便开始了。
“听说没有,这马子书记在旧景县当县长,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业绩,怎么反而到咱们县任书记了,这种人不干活还能升官?”
“你们不知道呀,马子书记在旧景县的时候,口碑很好,老百姓都说他好,他走的时候,还有人哭呢。”
“这倒是新鲜事,现在还有这样的干部?”
各种议论、风言风语,一一传到马子书记耳朵里,他一不回应,二不生气,三不追究,任凭大家议论。
马子书记上任已经几天了,既没有马上开会,也没有找任何人谈过话,只是一头扎进县里的各个项目工程调研去了。
二十天很快就过去了,马子书记这才召开了任新政县委书记的第一次县委会。马子书记说,咱们县在全区排名第三,咱们的老领导苟玉明书记和李玉县长工作很突出,做得很好,我们所有的项目都按照上届班子的安排执行,谁做什么工作的还做那份工作,把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好。说到此,他环视着这些干部,他们有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有的表情一派吃惊,还有的似笑非笑……
“最后一条,我们的干部,不要在会上、会下讲大话说空话,更不要什么心灵鸡汤,少说,多干,富民为本,都拿业绩说话。”马子书记说完,边站起边又补充一句:“从我做起,开短会,干实事,散会。”会议还没有散,会议内容就传开了……
马子书记的妻子周丽是正义区里的一名会计,风言风语她自然听到了许多。周末马子书记回家了,她做了几道丈夫爱吃的菜:红烧带鱼、青椒炒土豆丝、腊肉苦瓜,还特意拿出一瓶马子存了十年的老酒。马子欢喜得直乐,问:“今天是啥日子呀,怎么如此丰盛?”
妻子周丽笑笑说:“你干得那么好,保住了前三,不应该奖励吗?”
马子知道,妻子不是这样的人,他一路走来,妻子虽然是默默地支持着他,但什么都明镜似的,今天这样的口气与往日不同,这里面肯定有什么事情。
“小丽,你是不是听到什么了?”
“我没有听到什么,那天老领导李主任问我,听说马子每周都回家呀,这好像话里有话。”
马子书记听后说:“工作要干,家也不能不要呀。家国,家国,家在前,国在后,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嘛。我不回家大家又会说我要工作不要家,我回家也是风言风语,这叫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周丽把饭菜摆好后给丈夫倒了一杯酒:“说正经的,有人说你不作为,人家新官上任都会烧三把火,大刀阔斧,而你呢,却步前任苟玉明书记后尘,将来即使有了成绩也不是你的,你傻不傻呀。人家都说你是‘苟规马随’!”
“‘苟规马随’?哈哈,还真会改编。”马子笑着一饮而尽,吃了口菜后,给妻子夹了一筷子苦瓜,慢慢地说:“我和苟玉明副区长谁能干?”
周丽睁大了眼睛说:“那还用说嘛,人家现在是副区长,高你一级。”
“是呀,他定的政策我都一一考察了,没有任何问题,我若不执行,对上对下能说得过去吗?”
马子又一次一饮而尽,有些意味深长地说:“中国为什么落后?一是盲从,人云亦云;二是恨人有笑人无,墙倒众人推;三是浪费,多少好的工程只因为前任调离或者出现问题,被一概否定,浪费的是国家的钱财、人民的血汗和无法挽回的宝贵时间呀。”
夫妻俩边喝边聊,马子说:“你知道他们说的‘苟规马随’是出自哪里吗?”妻子摇了摇头。“其实他们是篡改了成语,真正的成语是‘萧规曹随’。说的是西汉时期有位开国功臣叫曹参,他被萧何推荐继任丞相。每天下朝后回到家,就听到围墙后有小吏们喝酒、干杯的声音。当地的官员很担心小吏们发出的声音太大,惹怒了曹丞相。官员找个理由带着曹参去围墙后走走,来到小吏们的住所前,见小吏们的厨房和餐厅都很干净。言外之意,就是提示曹参,要不要让小吏们搬家?曹参并没有理会官员的‘提醒’,而是到了傍晚时分,让家人摆好饭菜,自己端起酒杯,朝着围墙后大声说:‘来,干杯!’小吏们一听,齐声欢呼:‘大人,干杯!’曹参和小吏们在一块儿喝酒猜拳,打得火热。”
“这件事引起了汉惠帝刘盈的不满,他觉得可能自己年纪太轻,在大功臣曹参的眼里不过是个儿皇帝,曹参可能看不起自己,所以不愿意尽心尽力辅佐他。于是汉惠帝亲自找曹参,两个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君臣之谈。曹参总共问了两个问题:一、汉惠帝和刘邦谁更有才能?二、曹参和萧何谁更有才能?”
“汉惠帝也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一、汉惠帝不如老爹刘邦厉害。二、萧何比曹参厉害。汉惠帝说完后,曹参不急不慢地说:这不就对了,萧何善于治理国家,他为相期间,已经制定了很完美的治国纲要、法律条文、规章制度,汉朝按照这样的典章已经逐步强大。我没有萧何厉害,我制定的措施也不一定比萧何的好,既然如此,我为何不按照萧何制定的典章继续执行下去呢?”“汉惠帝听后竟然无言以对,打心里佩服曹参的才能。曹参作为丞相,表面上看来不作为,实际上他能够执行前任留下的好的典章,就已经是非常有作为了。试想,倘若曹参上台后,好大喜功,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能,全部推翻萧何留下的制度典章,如此一来,必定会天下大乱,民怨沸腾,汉朝就无法休养生息,更不会出现汉武帝时期的强悍局面。而曹参跟随萧何的做法,也成就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成语典故‘萧规曹随’。再看曹参,因为治国有功,死后2 000多年一直被人们传颂,成为千古贤相。”
周丽听完丈夫讲述的故事,心领神会了,她心想,我没有看错丈夫。
马子看了看妻子,俩人默契地同声说:“为‘苟规马随’干杯!”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官上任的马子书记不动声色地考察了二十天后才召开第一次县委会,足以看出他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精神。
B.马子书记的妻子周丽虽然支持丈夫,但起初内心对丈夫的“苟规马随”政策也有不解,担心丈夫过于保守而失去政绩。
C.马子书记向妻子周丽解释了自己选择“苟规马随”的原因,展现了他对前任工作的尊重和对未来工作的深思熟虑。
D.该小说的主题比较明确,除了赞叹马子书记的工作能力外,还强调应该有多干实事、以民为本的工作态度。
答案:B
解析:“担心丈夫过于保守”错误,由妻子周丽的话“有人说你不作为,人家新官上任都会烧三把火,大刀阔斧,而你呢,却步前任苟玉明书记后尘,将来即使有了成绩也不是你的,你傻不傻呀”可知,担心的不是“过于保守”,而是别人对丈夫“不作为”的指责。
7.(3分)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小说虽然没有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但给读者一种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的感觉。
B.从叙述的角度来看,该小说采用了全知视角,既能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马子书记的言行,也能明了其心理动态。
C.从叙述线索上看,该文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展开,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马子书记是明线,群众及妻子反应的变化是暗线。
D.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除了对马子书记的正面描写外,还借助其他人以及相关历史典故来刻画。
答案:B
解析:“也能明了其心理动态”错误,小说只是描写了马书记的言行,没有心理描写,故无法明了其心理动态。
8.(4分)小说为什么要把“萧规曹随”的故事讲得如此详细?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娓娓道来,增添文章的故事性。②使不要好大喜功的道理,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易于听者接受。③表现了马子书记的执政智慧,其中包含着对前任工作的尊重和对未来工作的深思熟虑。
9.(6分)请结合文本分析该小说中“群众演员”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过“群众演员”引出主人公,表现了次要人物对主人公的生活感到奇怪。渲染气氛,增添了主人公的神秘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群众演员”的表现为主要情节的出现牵线搭桥,引出了夫妻对话,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之间的思想冲突。借妻子之问,阐述了一番道理,使主题得以揭示。③小说中的干部衬托主要人物马子书记的沉稳,妻子衬托出马子书记的大度、明理、博学、睿智,为主要人物形象的个性展现搭设舞台,充分表现了新时代执政者的风采。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