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张PPT)
第一单元 伟大的复兴·中国革
命传统作品研习
素养进阶 1 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
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1.作者
“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体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传播力和影响力。主要作品有《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百年风华:读懂你的样子——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等。
读而知——郎朗求知,见多识广
2.背景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在神州大地上蔓延。值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部署,果断决策,领导全国人民打响了一场英勇抗疫的战争。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广大的党员群众响应党的号召,不顾个人安危,团结一心,毫不退缩,逆势而行,与“疫魔”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取得了抗疫斗争的伟大胜利。这篇文章就是为表现中国人民抗疫斗争的英勇事迹和伟大胜利,为彰显中华民族在抗疫斗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而作。
3.文体
事件通讯是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它具体完整地记叙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和过程、原因和结果、意义和影响。事件通讯的题材非常广泛,既可以报道重大事件,又可以叙写“凡人小事”;既可以赞颂先进事物,又可以批评错误倾向。
事件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①深入开掘事件的典型意义,确立一个富于时代感的思想主题;②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切忌平均使用笔墨;③层次清晰,结构合理;④处理好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在叙写事件的同时,注意写好人物。
1.字音
(1)巍(wēi)巍 (2)庚(ɡēnɡ)子 (3)荆(jīnɡ)楚
(4)肆(sì)虐 (5)坚如磐(pán)石 (6)遏(è)制
(7)铆(mǎo)足 (8)夯(hānɡ)实 (9)凛(lǐn)冽
(10)脊(jǐ)梁 (11)淬(cuì) 炼 (12)诠(quán)释
(13)罹(lí)难 (14)疟(nüè)疾 (15)溯(sù)源
(16)谆(zhūn)谆 (17)沉疴(kē) (18)不骛(wù)
(19)挑衅(xìn)
读而记——孜孜善记,厚积薄发
2.词语
(1)蔓延·漫延
课文原句 2020,岁在庚子,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荆楚大地,蔓延波及全国。
词义辨析 “蔓延”指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引申为延伸、扩展。多用于具体事物如植物、火势等不断向周围延伸的情景。而“漫延”则指水向周围扩展;曼延。多用于水或其他液体向四周扩散的情景。
即景活用 ①火势向四周蔓延,迅速烧毁了大量的森林。②沙漠一直漫延到遥远的天边。
(2)变幻·变换
课文原句 4月14日起,绵延25千米的武汉“长江巨屏”,连续推出主题灯光秀。变幻多彩的光影画卷,表达着6 000万荆楚儿女共同的心声:谢谢!
词义辨析 “变幻”即不规则地改变,侧重指没有规律可循的变化。“变换”即改变、更换,侧重指事物的变化更换,由一种形式或内容变为另一种。
即景活用 ①世界上的政治风云变幻莫测。②季风区的风向会随着季节变换而改变。
3.成语
(1)蔚然成风
课文原句 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词义解释 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
即景活用 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全民健身活动蔚然成风。
(2)休戚相关
课文原句 疫情,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分外真切地警示我们:人类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词义解释 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即景活用 人类已进入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各国利益休戚相关,命运紧密相连。
4.名句
(1)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习近平)
适用角度 患难见真情、责任担当、青年有为
(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适用角度 责任担当、大国脊梁、家国情怀
(3)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恩格斯)
适用角度 团结奋进、八方支援
(4)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
适用角度 患难与共、命运共同体
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
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14亿多人口的中国,快速发展的转型期,有问题,甚至有很多问题,都再正常不过;即便是已经“熊抱”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承认,“今天,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人类可以往返于地球与月球之间,但我们在处理人类事务方面依然捉襟见肘”。对这些问题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
读而思——灼灼眀辩,见微知著
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俯拾即是。做个“愤青”就更容易,只需加一句“这个社会怎么了”,朋友圈便会“很有气质”。但是,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德尔诺夫舍克说得好,“单靠政治人物的努力是难以改善世界的”。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
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利让给别人。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课内素材
适用主题 科技梦、科学的力量、科技强国
运用示例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而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过:“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因此,要想实现科技强国,攀上科学技术的高峰,不断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读而用——栩栩巧用,行文致远
2.时新素材
王振义是著名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成功实现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放弃申请药物专利,无私公开治疗方案,使更多患者受益。
1978年,王振义投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这是一种最为凶险、死亡率最高的白血病。经过八年研究、测药无数,王振义终于攻克难题。
1986年的一天,一名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小女孩生命垂危。王振义通过仔细研判,建议她服用尚处于试验阶段的全反式维甲酸。面对他人的劝阻,王振义说:“我相信科学,我有信心!”7天后,奇迹发生了,女孩的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完全缓解。那一年,他陆续采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23例患者病情完全缓解。他将相关成果写成论文发表,立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为了让更多患者能无负担地使用药物,王振义放弃了专利申请,甚至尽自己最大努力,将药物价格“打下来”。这种被患者称为“特效药”的口服黄色小药丸被纳入了医保,他说:“钱或者名誉的问题,我不会去想,我只想病人能好。”
多年来,王振义托学生捐款给汶川大地震伤员,每年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定期捐款,取出积蓄设立青年医师奖励基金……于利无求,于名,王振义也甘为人梯。1994年,王振义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仅一年后,他就主动将时任所长的位置让给年轻人。“让位给有能力的年轻人,我们的事业才能始终向上。”他四处奔波申请经费添置设备,建立重点实验室;派出学生赴法留学,与多所国外医学院建立合作关系,让人才培养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如今,上海交大医学院一进门,就能看到一块石刻上书写着 “报效祖国 服务人民”。这八个大字由王振义院士亲笔书写,以期无数青年学子尽瘁科学,造福人类。
适用主题 科学家精神、淡泊名利
运用示例 王振义院士以其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科学家精神,照亮了医学探索的征途,更以高风亮节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大家风范。
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科研之路从无坦途,唯有不懈追求,方能抵达胜利的彼岸。当全反式维甲酸成为救治生命的奇迹,王振义院士非但没有将这一成果据为己有,反而无私分享,让科学的光芒普照到更多角落。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不仅在于个人的辉煌成就,更在于能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让科学的火炬代代相传。王振义院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甘为人梯”的深刻内涵。他将荣誉视为激励,将责任扛在肩头,主动让贤于青年才俊,为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播撒希望的种子。
返回
课堂讲义
学习
目标
1.梳理内容,学习作者通过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综合报道的方法。
2.赏析文中综合叙述的写法,领略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
2019年年末,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武汉,后蔓延波及全国。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打赢了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这篇通讯以饱满的情感、精彩的语言和深刻的理性思维,给人以鼓舞人心的力量。现在针对这篇文章,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一次以“品读大文章,学写小作文”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学习和借鉴其高超的写作艺术。
本文是一篇通讯,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思路清晰,内容全面,高屋建瓴,气魄宏大。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分析作者是如何进行多角度、分层次的综合报道的。
读文会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
人类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文主体共八个部分,围绕抗疫主题,每部分选取一个方面,有回顾有总结,有叙事有思考,将从个人到国家,从地方到中央,从湖北武汉到全国各地,从卫生防疫到各行各业,从疫情暴发到抗疫艰难直至取得胜利等各方面,全面客观地展现出来,层次分明角度丰富。
1.学完美结构
结构严谨,构思精巧,是一篇优秀作文的显著特点。试探讨本文在结构上有哪些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1)根据本文内容,分别给八个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要求:每个小标题8个字,四四对照)
答案:①国家力量,挺过疫情 ②制度优势,八方支援 ③中国精神,力量之源 ④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⑤科学防治,贯串始终 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⑦全球抗疫,中国担当 ⑧重焕生机,展望未来
探究启思
(2)探究这些小标题的侧重点,你会发现:作者对文章内容的安排是有比较严密的逻辑性的,并闪现着理性的思维。请概括本文在内容编排上的逻
辑性。
答案:作者安排文章主体部分顺序的逻辑,是从宏观到具体、从内因到外因,突出了我国抗疫成功的主要因素。
2.品生动语言
语言表达能力是平时作文难以提升的难点。本文语言几乎处处精彩,在交代抗击疫情这一历史事件时,运用富有诗意、饱含情感的语句,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阅读课文,试对下列句子加以分析。
精彩语句 表达特色 表达的观点或情感
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① ②
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 ③
④
化用、象征
表现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和面对困境的乐观精神。
对称句式、否定性比喻
展现了疫情的严峻性,也写出了全国各地和武汉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决心。
精彩语句 表达特色 表达的观点或情感
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⑤ ⑥
对称句式、比喻
写出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根基作用的高度信任与赞扬,指出抗疫能够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
在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上下一心,奋起战斗。
精彩语句 表达特色 表达的观点或情感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⑦ ⑧
引用、排比
诗句诠释了抗疫期间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蕴含着对中国传统民
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传承。
精彩语句 表达特色 表达的观点或情感
抗疫期间,病房里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医者握着患者的手加油鼓劲。每一次握手,都在传递力量;每一句话语,都是郑重的承诺:“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拼搏。” ⑨ ⑩
钟声,传递的是信心,是希望,是一座城市渡尽劫波再出发的精气神。
对偶、引用
以朴素、真挚的语言表现了抗疫中温情的力量。
象征
以“钟声”形象结
尾,唤起人们对生活、对未来的希望。
关键点拨
品味语言三角度
一是指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
二是指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如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等描写技巧,遣词造句技巧,句式特点、修辞方面的技巧。
三是赏析语言蕴含的情感意蕴,哲理等。
3.析典型场景
文章在表现抗疫精神时,选择了很多让人感动的典型事例和场景。请参考示例,分析所给语段的表达手法。
示例:不管是108岁的老人,还是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医务工作者绝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会倾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为了抢救生命,医务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采集病毒样本,身患渐冻症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累得迈不开脚,28岁的药师宋英杰因过度劳累再也没有醒来……没有生而英勇,只因选择无畏。那一封封按着鲜红手印的请战书,那一道道口罩勒出的深痕,那一个个彻夜照顾患者的身影,正是对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
分析:作者用“蒙太奇”的手法,选择了抗疫期间最常见的生活场景,最普通的医生、患者,却真实、客观地阐释了“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语段:四面八方的战“疫”力量火速向武汉、向湖北集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医疗力量调遣迅速启动,340多支医疗队、4.2万多名医务人员奔赴抗疫一线。操着各种方言的建设者们昼夜施工,让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很短时间内拔地而起;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除武汉市外16个市州(林区),快速提升当地抗疫能力……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运用“蒙太奇”手法,写出了疫情期间各种援助力量向湖北集结的情况。②数字翔实、准确,具有说服力和真实感。③充分证实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速度和效率。
4.感理性思考
一篇优秀的文章,从来不只是依靠生动的语言、完美的结构或充沛的情感取胜,文字背后独到的思考、理性的思维也至关重要。本文高瞻远瞩,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辉。你认为本文的理性体现在哪里?
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对抗疫成功的准确定位。如党的领导是抗疫取得成就的基本保证,四面八方的支援是力量的源泉,科学防治是理性的“压舱石”等,这些部分环环相扣,共同作用,缺一不可。②不只是赞美团结和感恩奉献,还深深反思,具有忧患意识。反思抗击疫情过程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一些领导干部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引人警醒。
③认识到人类是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合则双赢。④把所写事件放在广阔的背景上加以认识和表现,与时代相连。
刘禹锡说:“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国自古辈辈出人才,代代出英雄。从觉醒年代里坚持真理的李大钊,到革命年代里英勇斗争的方志敏,从建设年代里不怕困难的焦裕禄,到全民族众志成城抗击疫情……这些英雄的群像正是时代精神的画卷。比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两篇通讯的异同。
群文互鉴
比较角度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文体 ①____________ 事件通讯
写作内容 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领全县人民除“三害” 2020年,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抗击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人物通讯
比较角度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报道对象 人物事迹 ②___________
写作重点 重在写人,凸显个人的精神品格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特色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或突出描写事件片段,揭示影响和意义;也可概括叙述事件
相同之处 具备新闻的基本属性——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内容都涉及人和事,表达具有⑤_________;写作的目的都是记录和传播
新闻事件
重在记事,多写人物群像
抓住典型事件、典型细节、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
文学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邻居家磨坊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坊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坊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学以致用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坊窗棂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坊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坊的窗给蒙住了。从此那磨坊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坊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坊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坊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选自萧红《呼兰河传》,有删减)
(品生动语言)简析文中4~6段的语言特点。
答案: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返回
课时测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3分)
人体的免疫系统由数百种细胞和信号分子组成,由大约8 000个基因控制,错综复杂得令人难以置信,是我们身上仅次于大脑的第二复杂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 ① ,这正是感染新冠病毒之后,老人的死亡率更高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会发生免疫衰老?这与一个事实有关: ② ,一些免疫细胞开始出现不良反应。问题最严重的是一类称为“中性粒细胞”的免疫细胞,这是最常见的一类白细胞。它们构成了先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是人体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中性粒细胞不知疲倦地在血流中巡逻,寻找有
害的病原体。当它们发现入侵者, ③ :将病原体吞下;向病原体喷洒致命的化学物质;或者自杀性地把自己抛出,像网一样把敌人缠住,使其动弹不得,直至死去。随着年龄的增长的原因,虽然年长的中性粒细胞仍能发现入侵者,但在追捕时,却像喝醉酒的士兵一样横冲直撞,胡乱开火。导致的后果是,一方面,降低了防御的速度和效率,使入侵者有更多的时间站稳脚跟;另一方面,胡乱开火造成的误伤引发了蔓延全身的慢性炎症。
1.(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①免疫系统也逐渐衰老 ②随着年龄的增长 ③就用以下三种办法将其清除
2.(3分)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比喻,拟人。把中性粒细胞比作“网”,将中性粒细胞抵御病原体的过程拟作与敌人厮杀并同归于尽的过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免疫系统中的中性粒细胞是如何守住人体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的。
3.(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随着年龄的增长,年长的中性粒细胞虽然仍能发现入侵者,但在追捕时,却像喝醉酒的士兵一样横冲直撞,胡乱开火。
第一处,“随着年龄的增长的原因”句式杂糅,把“的原因”删掉;第二处,“虽然”位置不当,前后主语都是“年长的中性粒细胞”,“虽然”应放在主语后面。
二、(2025·杭州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7分)
二少爷没能耐,就卖着吃,打小白脸吃到满脸胡茬,居然还没有“坐吃山空”。人说,蔡家的家产够吃三辈子。
敬古斋的黄老板每听这句话,就心里暗笑。他多少年卖蔡家的东西。名人家的东西较比一般人的东西好卖。而黄老板凭他的眼力,看得出二少爷上边几代人都是地道的玩主。不单没假,而且一码是硬邦邦的好东西,到手就能出手。蔡家卖的东西一多半经他的手。所以他知道蔡家的水有多深。十五年前打蔡家出来的东西是珠宝玉器,字画珍玩;十年前成了瓷缸石佛,硬木家具;五年前全是一包皮一包皮的旧衣服了。东西虽然不错,
却渐渐显出河干见底的样子。这黄老板对蔡二少爷的态度也就一点点地变化。十五年前,他买二少爷的东西,全都是亲自去蔡家府上;十年前,二少爷有东西卖,派人叫他,他一忙就把事扔在脖子后边;五年前,已经变成二少爷胳肢窝里夹着一包皮旧衣服,自个儿跑到敬古斋来。
4.(3分)加点的短语“水有多深”“河干见底”运用了哪种修辞?各有怎样的含义?
答案:借喻(比喻)。①水,这里比喻财富,“水有多深”意思为有多少财富;②“河干见底”,比喻财富花费得差不多了,就要露出老底了。
5.(4分)画横线部分将黄老板对蔡二少爷态度变化的过程表现得生动而富有层次,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答案:①生动:描写生动细致,形成态度的鲜明对比,如黄老板“亲自去”,二少爷“派人叫”,二少爷“自个儿跑”等,两人行为的变化凸显黄老板态度的变化。②富有层次:以时间为顺序,运用排比句,回溯了十五年前、十年前、五年前三个时间节点,黄老板对蔡二少爷态度的改变清晰地呈现出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在有文字记录的3 500多年中,中国疫病的流传成百上千,疫病的种类各式各样。可以说,中国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疫病作斗争的历史。
切断传染源,对病人进行隔离是防疫最有效的手段。早在秦代,中国人便开始了对防疫的研究。云梦秦简《封诊式》中,详细记述了麻风病的诊断、报告、鉴定、隔离的完整制度。历代隔离的场所有两种,一种为疫病到来后临时性建立的场所。如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杭州饥疫并作,苏轼提出的“以处疾病之人”便是简陋的隔离医院。另一种是常设的隔离
场所。武则天时期,由政府出面主办,有专门官员负责的悲田养病坊,便是固定的隔离区。不仅病人要隔离,接触者也要被隔离。《晋书·王彪之传》谈到永和末年,疾疫流传,“朝臣家有时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如果一户人家有三人得同样的传染病,官员们即使无病,也要过百日后才能上朝。这种隔离措施,可以有效地把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防止扩散,极为科学。
卫生预防,也是疫病防抗的重要举措。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瘟疫产生的原因和传染的途径均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续汉书·礼仪志》云:“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通过沐浴搞好个人卫生、强身健体,可以驱除疫病流传的可能。汉代的《论衡》说:“鼠涉饭中,捐而不食。”孙思邈也告诫人们:“不要吃生肉,吃动物的肉时一定要煮烂。”饮食卫生是预防疫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动物体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菌,特别是野生动物,非典和当前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便是对人类最好的警示。
除此之外,还要对居室勤扫刷,定期消毒,防止疫病空气传播。清代吴子存在《鼠疫抉微》中提醒人们要经常洒扫堂房,厨房沟渠要整理清洁,房间窗户要通风透气等。《夏小正》记载端阳时,“蓄药以蠲除毒气”。秦国时,对外来入城的马车衡轭用火熏燎,以防马身上未被消灭的寄生虫附在上面。不管是平日,还是防抗疫中,只要勤加防护,是完全可以阻止疫病传播的。
守望相助,是夺取抗疫最终胜利的坚强支撑。在古代,疫病一旦产生和流传开来,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权都会采取一些积极措施,进行防抗瘟疫的。比如,有及早检查与强制隔离的,有帝王自责以树民众抗灾自救信心的,有减轻民众经济负担安抚百姓的,有传播普及医学知识提高民众防疫能力的,有开仓赈济帮助老百姓恢复生产的,有掩埋尸骨切断病源抚慰心灵的,还有收养遗孤的……这些措施不仅是凝聚民众思想、赢取抗疫胜利的法宝,也是政府部门科学组织、勇于担当抗疫的豪迈气概体现。
3 000多年的抗疫史,让中国积累了丰富的抗疫方法和经验。面对疫病,我们的祖先没有被吓倒。拥有着先进的医疗科学技术的我们,今天更不会畏惧。只要我们弘扬中华民族在抗疫中形成的同舟共济、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坚定信心,科学防控,就一定能够打赢疫情防控的阻击战。
(摘编自张剑光《中国抗疫简史》)
材料二:
控制瘟疫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建立完善的国家防疫管理系统,并建立边境检疫制度以控制国际间的传播。湖北出土文物《封诊式》竹简中记载了在战国时期就有逐级报告传染病和对可疑病例调查的制度。宋太祖时规定,所有被派往到边塞的将官,都要带随行医官负责防疫和健康。元朝设立了民间的医户制度,医户是政府许可能从事医疗活动的民户,户籍由太医院管理,一旦发生瘟疫,医户要参加治疗。清朝政府还设有“查痘章京”官职,专事痘疹的防疫检查。清朝刊行的《海录》记载“凡有海艘回国,及各国船到本国,必先遣人查看有无出痘疮者,若有则不许入口,须待痘疮平愈,方得进港内”。这说明中国医生当时已经认识到天花的急性
感染患者为传染病源,并且建立了完整的天花检疫系统。1688年,俄国是最早派医生来北平学习种痘及检痘法:“康熙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由撒纳特衙门移会理藩院衙门,在京城肄业。”中国的种痘术还传到日本、朝鲜和印度等邻国,通过国际交流,共同防治传染性性疾病。
(摘编自“科普知识网”)
6.(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载表明,中国疫病流传成百上千,中国人在秦代就开始了对防疫的研究,建立了疫病防疫制度。
B.杭州饥疫并作,苏轼提出“以处疾病之人”,用简陋的临时性场所与常设的隔离场所隔离医治病人。
C.从“鼠涉饭中,捐而不食”的记载可知,中国古代对瘟疫产生的原因和传染的途径有了一定的认识。
D.悲田养病坊是由政府专门负责的固定隔离区,这种隔离区的常设说明古代人对疫病预防具有前瞻性。
√
“用简陋的临时性场所与常设的隔离场所隔离医治病人”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杭州饥疫并作,苏轼提出的‘以处疾病之人’便是简陋的隔离医院……武则天时期,由政府出面主办,有专门官员负责的悲田养病坊,便是固定的隔离区”可知,苏轼建立的简陋隔离医院,是为疾病到来后临时性建立的场所,并非常设的固定的场所。常设的隔离场所是武则天时期的事。
7.(3分)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述了中国人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简述了中国自秦汉到清代的防疫抗疫主要方式方法。
B.文本采用“总分总”论证布局谋篇。全文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行文构思严谨,文脉思路清晰。
C.具体分说论证中,文本主要采用引证法,通过对古代典籍或人物言行的引述来论证具体的防疫方法。
D.文本最后一段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抗疫经验对今天的借鉴意义。以古鉴今,任何疫病都是可以治愈的。
√
“以古鉴今,任何疫病都是可以治愈”说法错误,本文主要是谈论防疫,不是治疗。
8.(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疫病一直伴随着中国发展,面对疫病,我们的祖先不但没有被吓倒,而且积累了许多抗疫经验。
B.孙思邈告诫人们:“不要吃生肉,吃动物的肉时一定要煮烂。”这实际上是饮食卫生预防理念。
C.元朝设立了民间的医户制度,从命名上就可以看出,它主要属于民间,政府一般不参与管理。
D.上巳节的“洗濯祓除”与端阳节“蓄药以蠲除毒气”,说明古代人将防疫融合到了平常节日中。
√
“它主要属于民间,政府一般不参与管理”说法错误,由材料二“元朝设立了民间的医户制度,医户是政府许可能从事医疗活动的民户,户籍由太医院管理”可知,医户是政府许可能从事医疗活动的民户,户籍由太医院管理。
9.(4分)简要概括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材料一介绍中国古代抗疫历史,侧重的是如何全方位和疫病作斗争,切断传染源的方式方法。材料二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防疫管理,侧重的是建立完善的国家防疫管理系统和防疫制度。
10.(6分)我们应当如何防疫?试从个人与国家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概括。
答案:(1)个人层面:①注意与感染者保持距离;②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居室勤扫刷,定期消毒。(2)国家层面:①帮助民众防疫,树立民众抗灾自救信心,减轻民众经济负担,传播普及医学知识,开仓赈济帮助老百姓恢复生产;②建立完善的国家防疫管理系统和防疫制度。
返回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1.作者
“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体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传播力和影响力。主要作品有《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百年风华:读懂你的样子——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等。
2.背景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在神州大地上蔓延。值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部署,果断决策,领导全国人民打响了一场英勇抗疫的战争。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广大的党员群众响应党的号召,不顾个人安危,团结一心,毫不退缩,逆势而行,与“疫魔”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取得了抗疫斗争的伟大胜利。这篇文章就是为表现中国人民抗疫斗争的英勇事迹和伟大胜利,为彰显中华民族在抗疫斗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而作。
3.文体
事件通讯是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它具体完整地记叙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和过程、原因和结果、意义和影响。事件通讯的题材非常广泛,既可以报道重大事件,又可以叙写“凡人小事”;既可以赞颂先进事物,又可以批评错误倾向。
事件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①深入开掘事件的典型意义,确立一个富于时代感的思想主题;②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切忌平均使用笔墨;③层次清晰,结构合理;④处理好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在叙写事件的同时,注意写好人物。
1.字音
(1)巍(wēi)巍 (2)庚(gēng)子
(3)荆(jīng)楚 (4)肆(sì)虐
(5)坚如磐(pán)石 (6)遏(è)制
(7)铆(mǎo)足 (8)夯(hāng)实
(9)凛(lǐn)冽 (10)脊(jǐ)梁
(11)淬(cuì) 炼 (12)诠(quán)释
(13)罹(lí)难 (14)疟(nüè)疾
(15)溯(sù)源 (16)谆(zhūn)谆
(17)沉疴(kē) (18)不骛(wù)
(19)挑衅(xìn)
2.词语
(1)蔓延·漫延
课文原句 2020,岁在庚子,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荆楚大地,蔓延波及全国。
词义辨析 “蔓延”指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引申为延伸、扩展。多用于具体事物如植物、火势等不断向周围延伸的情景。而“漫延”则指水向周围扩展;曼延。多用于水或其他液体向四周扩散的情景。
即景活用 ①火势向四周蔓延,迅速烧毁了大量的森林。②沙漠一直漫延到遥远的天边。
(2)变幻·变换
课文原句 4月14日起,绵延25千米的武汉“长江巨屏”,连续推出主题灯光秀。变幻多彩的光影画卷,表达着6 000万荆楚儿女共同的心声:谢谢!
词义辨析 “变幻”即不规则地改变,侧重指没有规律可循的变化。“变换”即改变、更换,侧重指事物的变化更换,由一种形式或内容变为另一种。
即景活用 ①世界上的政治风云变幻莫测。②季风区的风向会随着季节变换而改变。
3.成语
(1)蔚然成风
课文原句 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词义解释 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
即景活用 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全民健身活动蔚然成风。
(2)休戚相关
课文原句 疫情,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分外真切地警示我们:人类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词义解释 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即景活用 人类已进入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各国利益休戚相关,命运紧密相连。
4.名句
(1)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习近平)
[适用角度] 患难见真情、责任担当、青年有为
(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适用角度] 责任担当、大国脊梁、家国情怀
(3)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恩格斯)
[适用角度] 团结奋进、八方支援
(4)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
[适用角度] 患难与共、命运共同体
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
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14亿多人口的中国,快速发展的转型期,有问题,甚至有很多问题,都再正常不过;即便是已经“熊抱”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承认,“今天,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人类可以往返于地球与月球之间,但我们在处理人类事务方面依然捉襟见肘”。对这些问题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
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俯拾即是。做个“愤青”就更容易,只需加一句“这个社会怎么了”,朋友圈便会“很有气质”。但是,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德尔诺夫舍克说得好,“单靠政治人物的努力是难以改善世界的”。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
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利让给别人。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课内素材
[适用主题] 科技梦、科学的力量、科技强国
[运用示例]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而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过:“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因此,要想实现科技强国,攀上科学技术的高峰,不断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2.时新素材
王振义是著名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成功实现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放弃申请药物专利,无私公开治疗方案,使更多患者受益。
1978年,王振义投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这是一种最为凶险、死亡率最高的白血病。经过八年研究、测药无数,王振义终于攻克难题。
1986年的一天,一名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小女孩生命垂危。王振义通过仔细研判,建议她服用尚处于试验阶段的全反式维甲酸。面对他人的劝阻,王振义说:“我相信科学,我有信心!”7天后,奇迹发生了,女孩的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完全缓解。那一年,他陆续采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23例患者病情完全缓解。他将相关成果写成论文发表,立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为了让更多患者能无负担地使用药物,王振义放弃了专利申请,甚至尽自己最大努力,将药物价格“打下来”。这种被患者称为“特效药”的口服黄色小药丸被纳入了医保,他说:“钱或者名誉的问题,我不会去想,我只想病人能好。”
多年来,王振义托学生捐款给汶川大地震伤员,每年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定期捐款,取出积蓄设立青年医师奖励基金……于利无求,于名,王振义也甘为人梯。1994年,王振义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仅一年后,他就主动将时任所长的位置让给年轻人。“让位给有能力的年轻人,我们的事业才能始终向上。”他四处奔波申请经费添置设备,建立重点实验室;派出学生赴法留学,与多所国外医学院建立合作关系,让人才培养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如今,上海交大医学院一进门,就能看到一块石刻上书写着 “报效祖国 服务人民”。这八个大字由王振义院士亲笔书写,以期无数青年学子尽瘁科学,造福人类。
[适用主题] 科学家精神、淡泊名利
[运用示例] 王振义院士以其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科学家精神,照亮了医学探索的征途,更以高风亮节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大家风范。
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科研之路从无坦途,唯有不懈追求,方能抵达胜利的彼岸。当全反式维甲酸成为救治生命的奇迹,王振义院士非但没有将这一成果据为己有,反而无私分享,让科学的光芒普照到更多角落。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不仅在于个人的辉煌成就,更在于能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让科学的火炬代代相传。王振义院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甘为人梯”的深刻内涵。他将荣誉视为激励,将责任扛在肩头,主动让贤于青年才俊,为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播撒希望的种子。
[学习目标] 1.梳理内容,学习作者通过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综合报道的方法。2.赏析文中综合叙述的写法,领略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
2019年年末,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武汉,后蔓延波及全国。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打赢了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这篇通讯以饱满的情感、精彩的语言和深刻的理性思维,给人以鼓舞人心的力量。现在针对这篇文章,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一次以“品读大文章,学写小作文”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学习和借鉴其高超的写作艺术。
本文是一篇通讯,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思路清晰,内容全面,高屋建瓴,气魄宏大。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分析作者是如何进行多角度、分层次的综合报道的。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②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 ③人类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分析:全文主体共八个部分,围绕抗疫主题,每部分选取一个方面,有回顾有总结,有叙事有思考,将从个人到国家,从地方到中央,从湖北武汉到全国各地,从卫生防疫到各行各业,从疫情暴发到抗疫艰难直至取得胜利等各方面,全面客观地展现出来,层次分明角度丰富。
1.学完美结构
结构严谨,构思精巧,是一篇优秀作文的显著特点。试探讨本文在结构上有哪些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1)根据本文内容,分别给八个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要求:每个小标题8个字,四四对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国家力量,挺过疫情 ②制度优势,八方支援 ③中国精神,力量之源 ④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⑤科学防治,贯串始终 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⑦全球抗疫,中国担当 ⑧重焕生机,展望未来
(2)探究这些小标题的侧重点,你会发现:作者对文章内容的安排是有比较严密的逻辑性的,并闪现着理性的思维。请概括本文在内容编排上的逻辑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安排文章主体部分顺序的逻辑,是从宏观到具体、从内因到外因,突出了我国抗疫成功的主要因素。
2.品生动语言
语言表达能力是平时作文难以提升的难点。本文语言几乎处处精彩,在交代抗击疫情这一历史事件时,运用富有诗意、饱含情感的语句,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阅读课文,试对下列句子加以分析。
精彩语句 表达特色 表达的观点或情感
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① ②
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 ③ ④
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⑤ ⑥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⑦ ⑧
抗疫期间,病房里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医者握着患者的手加油鼓劲。每一次握手,都在传递力量;每一句话语,都是郑重的承诺:“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拼搏。” ⑨ ⑩
钟声,传递的是信心,是希望,是一座城市渡尽劫波再出发的精气神。
答案:①化用、象征 ②表现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和面对困境的乐观精神。
③对称句式、否定性比喻 ④展现了疫情的严峻性,也写出了全国各地和武汉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决心。
⑤对称句式、比喻 ⑥写出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根基作用的高度信任与赞扬,指出抗疫能够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上下一心,奋起战斗。
⑦引用、排比 ⑧诗句诠释了抗疫期间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蕴含着对中国传统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传承。
⑨对偶、引用 ⑩以朴素、真挚的语言表现了抗疫中温情的力量。
象征 以“钟声”形象结尾,唤起人们对生活、对未来的希望。
品味语言三角度
一是指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
二是指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如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等描写技巧,遣词造句技巧,句式特点、修辞方面的技巧。
三是赏析语言蕴含的情感意蕴,哲理等。
3.析典型场景
文章在表现抗疫精神时,选择了很多让人感动的典型事例和场景。请参考示例,分析所给语段的表达手法。
示例:不管是108岁的老人,还是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医务工作者绝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会倾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为了抢救生命,医务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采集病毒样本,身患渐冻症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累得迈不开脚,28岁的药师宋英杰因过度劳累再也没有醒来……没有生而英勇,只因选择无畏。那一封封按着鲜红手印的请战书,那一道道口罩勒出的深痕,那一个个彻夜照顾患者的身影,正是对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
分析:作者用“蒙太奇”的手法,选择了抗疫期间最常见的生活场景,最普通的医生、患者,却真实、客观地阐释了“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语段:四面八方的战“疫”力量火速向武汉、向湖北集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医疗力量调遣迅速启动,340多支医疗队、4.2万多名医务人员奔赴抗疫一线。操着各种方言的建设者们昼夜施工,让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很短时间内拔地而起;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除武汉市外16个市州(林区),快速提升当地抗疫能力……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运用“蒙太奇”手法,写出了疫情期间各种援助力量向湖北集结的情况。②数字翔实、准确,具有说服力和真实感。③充分证实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速度和效率。
4.感理性思考
一篇优秀的文章,从来不只是依靠生动的语言、完美的结构或充沛的情感取胜,文字背后独到的思考、理性的思维也至关重要。本文高瞻远瞩,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辉。你认为本文的理性体现在哪里?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抗疫成功的准确定位。如党的领导是抗疫取得成就的基本保证,四面八方的支援是力量的源泉,科学防治是理性的“压舱石”等,这些部分环环相扣,共同作用,缺一不可。②不只是赞美团结和感恩奉献,还深深反思,具有忧患意识。反思抗击疫情过程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一些领导干部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引人警醒。③认识到人类是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合则双赢。④把所写事件放在广阔的背景上加以认识和表现,与时代相连。
刘禹锡说:“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国自古辈辈出人才,代代出英雄。从觉醒年代里坚持真理的李大钊,到革命年代里英勇斗争的方志敏,从建设年代里不怕困难的焦裕禄,到全民族众志成城抗击疫情……这些英雄的群像正是时代精神的画卷。比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两篇通讯的异同。
比较角度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文体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通讯
写作内容 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领全县人民除“三害” 2020年,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抗击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报道对象 人物事迹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重点 重在写人,凸显个人的精神品格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特色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或突出描写事件片段,揭示影响和意义;也可概括叙述事件
相同之处 具备新闻的基本属性——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内容都涉及人和事,表达具有⑤_________;写作的目的都是记录和传播
答案:①人物通讯 ②新闻事件 ③重在记事,多写人物群像 ④抓住典型事件、典型细节、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 ⑤文学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邻居家磨坊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坊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坊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坊窗棂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坊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坊的窗给蒙住了。从此那磨坊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坊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坊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坊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选自萧红《呼兰河传》,有删减)
(品生动语言)简析文中4~6段的语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课时测评6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时间:45分钟 满分: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3分)
人体的免疫系统由数百种细胞和信号分子组成,由大约8 000个基因控制,错综复杂得令人难以置信,是我们身上仅次于大脑的第二复杂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 ① ,这正是感染新冠病毒之后,老人的死亡率更高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会发生免疫衰老?这与一个事实有关: ② ,一些免疫细胞开始出现不良反应。问题最严重的是一类称为“中性粒细胞”的免疫细胞,这是最常见的一类白细胞。它们构成了先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是人体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中性粒细胞不知疲倦地在血流中巡逻,寻找有害的病原体。当它们发现入侵者, ③ :将病原体吞下;向病原体喷洒致命的化学物质;或者自杀性地把自己抛出,像网一样把敌人缠住,使其动弹不得,直至死去。随着年龄的增长的原因,虽然年长的中性粒细胞仍能发现入侵者,但在追捕时,却像喝醉酒的士兵一样横冲直撞,胡乱开火。导致的后果是,一方面,降低了防御的速度和效率,使入侵者有更多的时间站稳脚跟;另一方面,胡乱开火造成的误伤引发了蔓延全身的慢性炎症。
1.(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免疫系统也逐渐衰老 ②随着年龄的增长 ③就用以下三种办法将其清除
2.(3分)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喻,拟人。把中性粒细胞比作“网”,将中性粒细胞抵御病原体的过程拟作与敌人厮杀并同归于尽的过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免疫系统中的中性粒细胞是如何守住人体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的。
3.(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随着年龄的增长,年长的中性粒细胞虽然仍能发现入侵者,但在追捕时,却像喝醉酒的士兵一样横冲直撞,胡乱开火。
解析:第一处,“随着年龄的增长的原因”句式杂糅,把“的原因”删掉;第二处,“虽然”位置不当,前后主语都是“年长的中性粒细胞”,“虽然”应放在主语后面。
二、(2025·杭州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7分)
二少爷没能耐,就卖着吃,打小白脸吃到满脸胡茬,居然还没有“坐吃山空”。人说,蔡家的家产够吃三辈子。
敬古斋的黄老板每听这句话,就心里暗笑。他多少年卖蔡家的东西。名人家的东西较比一般人的东西好卖。而黄老板凭他的眼力,看得出二少爷上边几代人都是地道的玩主。不单没假,而且一码是硬邦邦的好东西,到手就能出手。蔡家卖的东西一多半经他的手。所以他知道蔡家的水有多深。十五年前打蔡家出来的东西是珠宝玉器,字画珍玩;十年前成了瓷缸石佛,硬木家具;五年前全是一包皮一包皮的旧衣服了。东西虽然不错,却渐渐显出河干见底的样子。这黄老板对蔡二少爷的态度也就一点点地变化。十五年前,他买二少爷的东西,全都是亲自去蔡家府上;十年前,二少爷有东西卖,派人叫他,他一忙就把事扔在脖子后边;五年前,已经变成二少爷胳肢窝里夹着一包皮旧衣服,自个儿跑到敬古斋来。
4.(3分)加点的短语“水有多深”“河干见底”运用了哪种修辞?各有怎样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借喻(比喻)。①水,这里比喻财富,“水有多深”意思为有多少财富;②“河干见底”,比喻财富花费得差不多了,就要露出老底了。
5.(4分)画横线部分将黄老板对蔡二少爷态度变化的过程表现得生动而富有层次,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生动:描写生动细致,形成态度的鲜明对比,如黄老板“亲自去”,二少爷“派人叫”,二少爷“自个儿跑”等,两人行为的变化凸显黄老板态度的变化。②富有层次:以时间为顺序,运用排比句,回溯了十五年前、十年前、五年前三个时间节点,黄老板对蔡二少爷态度的改变清晰地呈现出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在有文字记录的3 500多年中,中国疫病的流传成百上千,疫病的种类各式各样。可以说,中国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疫病作斗争的历史。
切断传染源,对病人进行隔离是防疫最有效的手段。早在秦代,中国人便开始了对防疫的研究。云梦秦简《封诊式》中,详细记述了麻风病的诊断、报告、鉴定、隔离的完整制度。历代隔离的场所有两种,一种为疫病到来后临时性建立的场所。如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杭州饥疫并作,苏轼提出的“以处疾病之人”便是简陋的隔离医院。另一种是常设的隔离场所。武则天时期,由政府出面主办,有专门官员负责的悲田养病坊,便是固定的隔离区。不仅病人要隔离,接触者也要被隔离。《晋书·王彪之传》谈到永和末年,疾疫流传,“朝臣家有时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如果一户人家有三人得同样的传染病,官员们即使无病,也要过百日后才能上朝。这种隔离措施,可以有效地把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防止扩散,极为科学。
卫生预防,也是疫病防抗的重要举措。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瘟疫产生的原因和传染的途径均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续汉书·礼仪志》云:“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通过沐浴搞好个人卫生、强身健体,可以驱除疫病流传的可能。汉代的《论衡》说:“鼠涉饭中,捐而不食。”孙思邈也告诫人们:“不要吃生肉,吃动物的肉时一定要煮烂。”饮食卫生是预防疫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动物体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菌,特别是野生动物,非典和当前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便是对人类最好的警示。
除此之外,还要对居室勤扫刷,定期消毒,防止疫病空气传播。清代吴子存在《鼠疫抉微》中提醒人们要经常洒扫堂房,厨房沟渠要整理清洁,房间窗户要通风透气等。《夏小正》记载端阳时,“蓄药以蠲除毒气”。秦国时,对外来入城的马车衡轭用火熏燎,以防马身上未被消灭的寄生虫附在上面。不管是平日,还是防抗疫中,只要勤加防护,是完全可以阻止疫病传播的。
守望相助,是夺取抗疫最终胜利的坚强支撑。在古代,疫病一旦产生和流传开来,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权都会采取一些积极措施,进行防抗瘟疫的。比如,有及早检查与强制隔离的,有帝王自责以树民众抗灾自救信心的,有减轻民众经济负担安抚百姓的,有传播普及医学知识提高民众防疫能力的,有开仓赈济帮助老百姓恢复生产的,有掩埋尸骨切断病源抚慰心灵的,还有收养遗孤的……这些措施不仅是凝聚民众思想、赢取抗疫胜利的法宝,也是政府部门科学组织、勇于担当抗疫的豪迈气概体现。
3 000多年的抗疫史,让中国积累了丰富的抗疫方法和经验。面对疫病,我们的祖先没有被吓倒。拥有着先进的医疗科学技术的我们,今天更不会畏惧。只要我们弘扬中华民族在抗疫中形成的同舟共济、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坚定信心,科学防控,就一定能够打赢疫情防控的阻击战。
(摘编自张剑光《中国抗疫简史》)
材料二:
控制瘟疫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建立完善的国家防疫管理系统,并建立边境检疫制度以控制国际间的传播。湖北出土文物《封诊式》竹简中记载了在战国时期就有逐级报告传染病和对可疑病例调查的制度。宋太祖时规定,所有被派往到边塞的将官,都要带随行医官负责防疫和健康。元朝设立了民间的医户制度,医户是政府许可能从事医疗活动的民户,户籍由太医院管理,一旦发生瘟疫,医户要参加治疗。清朝政府还设有“查痘章京”官职,专事痘疹的防疫检查。清朝刊行的《海录》记载“凡有海艘回国,及各国船到本国,必先遣人查看有无出痘疮者,若有则不许入口,须待痘疮平愈,方得进港内”。这说明中国医生当时已经认识到天花的急性感染患者为传染病源,并且建立了完整的天花检疫系统。1688年,俄国是最早派医生来北平学习种痘及检痘法:“康熙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由撒纳特衙门移会理藩院衙门,在京城肄业。”中国的种痘术还传到日本、朝鲜和印度等邻国,通过国际交流,共同防治传染性性疾病。
(摘编自“科普知识网”)
6.(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载表明,中国疫病流传成百上千,中国人在秦代就开始了对防疫的研究,建立了疫病防疫制度。
B.杭州饥疫并作,苏轼提出“以处疾病之人”,用简陋的临时性场所与常设的隔离场所隔离医治病人。
C.从“鼠涉饭中,捐而不食”的记载可知,中国古代对瘟疫产生的原因和传染的途径有了一定的认识。
D.悲田养病坊是由政府专门负责的固定隔离区,这种隔离区的常设说明古代人对疫病预防具有前瞻性。
答案:B
解析:“用简陋的临时性场所与常设的隔离场所隔离医治病人”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杭州饥疫并作,苏轼提出的‘以处疾病之人’便是简陋的隔离医院……武则天时期,由政府出面主办,有专门官员负责的悲田养病坊,便是固定的隔离区”可知,苏轼建立的简陋隔离医院,是为疾病到来后临时性建立的场所,并非常设的固定的场所。常设的隔离场所是武则天时期的事。
7.(3分)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述了中国人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简述了中国自秦汉到清代的防疫抗疫主要方式方法。
B.文本采用“总分总”论证布局谋篇。全文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行文构思严谨,文脉思路清晰。
C.具体分说论证中,文本主要采用引证法,通过对古代典籍或人物言行的引述来论证具体的防疫方法。
D.文本最后一段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抗疫经验对今天的借鉴意义。以古鉴今,任何疫病都是可以治愈的。
答案:D
解析:“以古鉴今,任何疫病都是可以治愈”说法错误,本文主要是谈论防疫,不是治疗。
8.(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疫病一直伴随着中国发展,面对疫病,我们的祖先不但没有被吓倒,而且积累了许多抗疫经验。
B.孙思邈告诫人们:“不要吃生肉,吃动物的肉时一定要煮烂。”这实际上是饮食卫生预防理念。
C.元朝设立了民间的医户制度,从命名上就可以看出,它主要属于民间,政府一般不参与管理。
D.上巳节的“洗濯祓除”与端阳节“蓄药以蠲除毒气”,说明古代人将防疫融合到了平常节日中。
答案:C
解析:“它主要属于民间,政府一般不参与管理”说法错误,由材料二“元朝设立了民间的医户制度,医户是政府许可能从事医疗活动的民户,户籍由太医院管理”可知,医户是政府许可能从事医疗活动的民户,户籍由太医院管理。
9.(4分)简要概括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材料一介绍中国古代抗疫历史,侧重的是如何全方位和疫病作斗争,切断传染源的方式方法。材料二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防疫管理,侧重的是建立完善的国家防疫管理系统和防疫制度。
10.(6分)我们应当如何防疫?试从个人与国家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个人层面:①注意与感染者保持距离;②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居室勤扫刷,定期消毒。(2)国家层面:①帮助民众防疫,树立民众抗灾自救信心,减轻民众经济负担,传播普及医学知识,开仓赈济帮助老百姓恢复生产;②建立完善的国家防疫管理系统和防疫制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