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学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4.3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学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8-02 07:0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学习目标
1、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措施。
基础知识
1、自然资源
存在于
,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
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

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2、自然资源的分类
⑴按自然属性分:
资源、
资源、
资源、
资源、
资源;
⑵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
资源、
资源。
3、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进程—以煤炭为例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能源时代
木柴时代
煤炭时代
石油时代
时间
18世纪中期以前
20世纪初到60年代初期
20世纪60年代以后
主体能源
木柴、水力为主
以煤为主
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多样化
直接原因
生产力落后
以蒸汽机为标志的产业革命
内燃机的使用
根本原因:各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思考:
对比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两者有何差别 我国能源消费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⑴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⑵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⑶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读“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变化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曲线表示能源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曲线表示木柴
B.②曲线表示煤炭
C.③曲线表示石油
D.④曲线表示天然气
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能源所占比例是不断变化的。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①曲线表示煤炭,②曲线表示木柴,③曲线表示石油,④曲线表示水电和核电,⑤曲线表示太阳能,⑥曲线表示天然气。
答案:C
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现阶段最有发展前途的能源是天然气
B.20世纪50年代世界主要能源是石油
C.目前世界主要能源是石油和木柴
D.石油所占比重将呈上升趋势
解析:根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知,目前增速最快的是天然气,它是当前最有发展前途的能源。
答案:A
下图表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能源,依次是(  )
A.煤、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
B.石油、天然气、煤、水电和核电
C.天然气、石油、煤、水电和核电
D.煤、水电和核电、石油、天然气
4.在下列各国能源消费构成中,该图中能源①居首位的国家是(  )
A.瑞士 
B.法国
C.中国
D.英国
解析:第11题,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比重在减少,各种新能源所占比重在增加,世界能源消费目前是以石油为主导,由此可判定B正确。第12题,首先必须明确①代表石油;其次明确能源消费构成中,中国以煤居首,法国以核电居首,英国因北海油田的开发而以石油居首。
答案:.B D
二、综合题(共22分)
5.图1为“2000~2005年我国三大产业用电量柱状图”,图2为“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的是第________产业,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表简述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缺的对策及其理由。
对策
理由
开源方面
节流方面
区际协调
解析:本题结合我国“能源紧张”这个热点问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及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第(1)、(2)题都比较简单,可以从图中直接读出答案,然后根据答案不难分析原因。第(3)题,解决能源紧张途径的答题要点,一般从开源、节流、调配、储备等方面作答。理由多从能源的地区分布差异和地区供求关系差异两方面入手。
答案:(1)二 工业快速发展(工业企业是用电大户)
(2)东部地区发电量、用电量都大;东部地区用电量大于发电量;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大于用电量
(3)
对策
理由
开源方面
开发新能源
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中西部地区能源丰富;东部地区科技水平高
节流方面
降低能耗;调整产业结构
区际协调
实施产业转移;能源跨区域调配
2006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2006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