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学案 (6)

文档属性

名称 4.3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学案 (6)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8-02 07:0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学案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课前先学】
1.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
获得,并用于生产和
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2.
自然资源的分类
a、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依据性质分
b、非可再生资源:
.
3、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a、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
⑴分布的
b、可再生资源具有地域分异规律
c、不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一般具有地质规律
⑵资源间的

⑶数量的

⑷利用的

5、土地资源与人类
时期
标志
人类活动
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时期
人类以狩猎动物、采集果实为生
人类常常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迁移
农业文明时期
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金属工具,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食物增加,人口数量增长快,土地肥沃地区成为世界的发源地,土的贫瘠区,人地矛盾突出
工业文明阶段
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大规模的机器及其新技术的应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
6.
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⑴适度开发,即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
⑵人类要将眼前利益
、局部利益与
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⑶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
,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环境的目标。
⑷应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的

【问题与例题】
问题1:自然带的分布和气候类型的分布是否一致?并分析原因。
【例1】 1.在低纬度大陆西岸缺失的陆地自然带是………………………………(  )
    A.热带荒漠带         B.热带雨林带
    C.热带季雨林带        D.热带疏林草原带
  答案:C
  点拨:在低纬度大陆西岸无热带季风气候,因此缺失的陆地自然带是热带季雨林带,这一分布现象为非地带性分布。再如由于南纬56°~65°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问题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植被生长有什么影响?
【例2】下列四幅山地垂直带谱中,位于北半球暖温带的是………(  )
  
        A
B
C
D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苔原
答案:B
【课内检测】
1.读图,能正确表示自然资源就源和矿产资源三者关系的是


2.有关人类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和动力 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部分矿产枯竭等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 ③作为可以不断循环的水资源,永远能满足人类的需要 ④对于不可更新资源,今后应加以保护,争取少利用或不利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可再生资源也是有限的,是因为


①不注意合理利用,就会遭到破坏、甚至枯竭 ②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可再生资源能供给人类的数量是有限的 ③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④可再生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4.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陆地自然资源在人类与陆地环境组成的系统平衡中起着核心作用
B.对人类有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都叫自然资源
C.某种自然资源的增减,不会对其他资源产生影响
D.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
5.人类开始主动的改变和改造自然环境是开始于(

A.采猎文明阶段
B.农业文明阶段
C.工业文明阶段
D.后工业文明阶段
【课堂小结】
一、自然资源
概念
分类
共性特征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课后作业】
1.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陆地以上的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2.下列物质和能量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水稻
B.钢铁
C.雷电
D.地热
3.自然资源潜力的扩大和提高立足于(

A.资源的再生性
B.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C.物质运动的循环
D.自然资源数量巨大
4.下列资源中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是(   )
A.石油资源
B.森林资源
C.煤炭资源
D.铁矿资源
5.判断非农业用地的土地质量,主要依据的是(   )
A.土壤肥力的高低
B.耕作的难易程度
C.土地的区位和用途
D.土地的酸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