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2 20:0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清道光十六年(1838年),少卿许乃济针对鸦片问题上书道光帝,建议“准令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听任民间吸食……内地得随处种植”。道光帝令各地对其进行讨论,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等对此连连叫好,广东等地官员对此激烈反对和抨击。据此可知当时( )
A.清朝官员坚守“天朝上国”的理念
B.英国实现了对华的商品倾销
C.清廷没有人认识到鸦片的危害
D.林则徐面临的局势复杂艰难
2.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总监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义律的决定被大鸦片贩子马地臣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由此可见,义律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中英友好贸易 B.为侵略中国准备借口
C.遵守中国法律法规 D.维护英国女王的尊严
3.某一年,中国茶叶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48%,南京棉布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75%;英国棉花、白洋布的进口关税则降低了约77%。这一年最早可能出现于( )
A.1839年 B.1843年 C.1858年 D.1860年
4.小文同学翻到了某本《近代中国史纲》的部分目录。其中,第四章第一节涉及到的国家应是( )
第四章 西方冲击(下)(1850—1860) 第一节 西方国家的携手 第二节 联军与美俄的机会 第三节 中国境遇的再变
A.英国、美国 B.美国、俄国 C.英国、法国 D.法国、俄国
5.《帝国主义侵华史》记载,“(1858年)11月8日中英签订了某条约十款,其中重要规定有:鸦片弛禁后,在通商口岸交纳每箱三十两的进口税”。关于该条约解释正确的是( )
A.英国借此割占了香港岛 B.允许鸦片贸易合法化
C.该条约是《马关条约》 D.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6.“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这段文字描述的战争中俄国获得的好处是( )
A.火烧圆明园,洗劫大量宝物 B.获得了九龙司地方一区
C.能够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7.下面连环画片段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金田起义 C.天京事变 D.黄海海战
8.“洪秀全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思想家,但是他的思想曾经抓住过千百万人的心,并通过他们化为排山倒海的力量。”以下选项最能体现材料的是( )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定都天京,建立政权
C.领导金田起义 D.提出《资政新篇》
9.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当时的问题是太平天国,大概几百万中国人死去,中国的经济中心江南一带都乱了……把清朝的元气消耗得很厉害,导致国力衰减。”艾尔曼的观点( )
A.掩饰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危害
B.支持太平天国打击清政府
C.点明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D.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直接导致清朝灭亡
10.《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是1859年由洪仁玕草拟的建国方案。二者的相同之处是( )
A.都得以成功实践 B.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C.都反抗清政府的统治 D.都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11.下图内容可以用来直接佐证( )
A.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近代海防建设
B.邓世昌是洋务运动的主导者
C.洋务运动成功挽救了民族危机
D.西方技术优于中国传统文化
12.如表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的部分物理教科书的信息。这些翻译活动( )
书名 原著者 编译者
《格致小引》 (英)赫施赉 (英)罗亨利、瞿昂来
《通物电光》 (美)莫耳登 (英)傅兰雅、王季烈
《物体遇热改易记》 (英)瓦特斯 (英)傅兰雅、徐寿
A.实现了富国强兵 B.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
C.挽救了民族危机 D.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3.李鸿章是近代中国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之一。下列选项中,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 )
A.发动戊戌政变 B.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C.收复新疆 D.签订《马关条约》
14.“中日两国同于七月初一宣战,(甲午)八月十八(阳历九月十七)两国海军在高丽西北鸭绿江口相遇。那一次的海军战争是我民族……最要紧的一个战争。”此次海战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是( )
A.林则徐 B.冯子材 C.洪秀全 D.邓世昌
15.光绪二十一年(光绪元年是1875年),台湾著名诗人丘逢甲写下血书“抗倭守土”,并带头联名致电清廷,表示“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意与驻台清军“誓死守御”。材料所述情形与哪一条约密切相关( )
A.割台湾全岛给日本 B.允许日本公使进驻北京
C.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6.美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表面奉行中立政策,实际却站在日本那一边。战前默认或怂恿日本发动战争,战争期间,美国作为中日两国的唯一调停者,一方面拒绝与欧洲国家联合调停,为日本继续发动战争减轻国际压力,另一方面劝说清政府接受日本的各项侵略要求,帮助日本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美国的这一行径旨在( )
A.使各国认同“门户开放”政策 B.借日本之手扩大在华权益
C.遏制英法在中国势力扩大 D.帮助中国维护国家主权
17.《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出现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以康、梁为首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见下表)。“新的高度”体现的是( )
人物 主要活动
康有为 发起“公车上书”,组织保国会
梁启超 《中外纪闻》《时务报》主笔
严复 翻译《天演论》,主持《国闻报》
A.宣传维新启蒙思想 B.引入先进武器装备
C.维护封建统治 D.发展民族工业
18.如图思维导图中“?”处的内容应该是( )
A.列强经济特权减少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列强侵略范围扩大 D.中国关税收入增加
19.《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这是因为( )
A.中国支付了一大笔赎金 B.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C.美国居中协调的效果 D.列强之间矛盾的结果
20.北洋海军于1888年正式成立,大小军舰共有25艘,其中有购自德国的两艘铁甲舰。北洋海军的船舰比较先进,在亚洲堪称一流。但是,后来由于海军经费挪作他用,北洋海军再未增添任何新式船舰,后来也停止购买枪炮弹药,结果整支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灭。这段史料说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是由于( )
A.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缺乏技术人才
C.武器装备落后 D.经费缺乏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满洲贵族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与斗争,清朝统治者便企图通过“闭关”的办法将国内的汉人与外界隔绝,以防止外国人支持汉人形成反清力量……“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的重大机会,逐步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与影响。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哪些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上述变化的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小文同学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
·农民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
·以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
·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标
·在上海遭遇华尔的洋枪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洪秀全是如何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的?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时代特征,造成这一时代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1905年)
(2)材料二“煮豆燃萁”指的什么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材料三 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引自《洪仁玕自述》
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
——李大钊
(3)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B两处领土在哪次战争中割让出去的?
材料二 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对此,清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来“昭示主权”,比如在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设省。日渐减少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海防大门之后,面临着海疆危机,传统的边疆观不得不进行转变,清政府开始筹办近代海军。但是这些迫于外部压力之下的政策转变,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2)根据材料二,列举一例19世纪后半叶清政府面临的边疆危机并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作了证明……日本的榜样被有志于维新改良的人们放大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材料三中“不彻底的西学”指什么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不彻底性”的原因。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如何办报,维新人士认识上有一个变化。起初,他们以为变法“非自京师始,非自王公大臣始不可”,因此把办刊地址设在北京,对象也以朝廷大员为主。但一开始效果不佳,即便赠送,每日也不过“三千张开外”。随着维新运动的发展,维新派开始对报刊内容进行扩充,中外大事皆可见诸报端;受众面也发展至各类士绅、普通商贾、书院学堂学生等;影响范围日益扩大,由京师逐渐发展至上海、天津甚至更远的四川等地。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主编《中国近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维新人士创办的报纸发生了哪些变化。
材料二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故为治强之计。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观点及其主张。
材料三 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百日维新”中“超越”洋务运动的具体政策。
三、材料题
25.分析下面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字数在80-120字之间)
材料
19世纪60年代 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个洋炮局,命属下向英国军官学习操作火炮。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开设江南制造局。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城外开设福州船政局。
19世纪70年代 1872年,在李鸿章支持下开设轮船招商局。1877年,李鸿章在天津开办开平矿务局。 1877年,丁宝桢在四川开设一个机器制造局。 1878年,左宗棠在甘肃创办一个织呢局。
19世纪80年代 1886年,张之洞在广州建一纺织局。1887年,李鸿章在黑龙江开办漠河金矿。 1889年,张之洞在广州开设一家织布局和一家铁政局。
——摘编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参考答案
1.D
2.B
3.B
4.C
5.B
6.D
7.B
8.A
9.A
10.C
11.A
12.B
13.B
14.D
15.A
16.B
17.A
18.C
19.D
20.A
21.(1)原因: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2)变化: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性;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
原因:近代反侵略战争屡次战败,民族危机加剧;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对西方了解的深入。
22.(1)宣传:洪秀全结合基督教教义,创立拜上帝教,将其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结合,来对抗封建制度。他利用宗教的吸引力和广泛影响,通过编写《太平诏书》和《原道救世歌》等宣传材料,向民众特别是农民宣传平等、博爱的思想,反对清朝的封建统治;原因:当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一方面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另一方面是西方列强入侵造成的民族危机,人民在两重压迫下掀起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浪潮。太平天国作为农民起义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时代特征。
(2)事件:天京事变;影响: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3)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外国势力的剿杀。
23.(1)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2)危机:美日侵台湾,中法战争,阿古柏入侵新疆等。
原因: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的加剧;清政府国力衰退,面临财政危机;边疆治理政策本身的不足,脱离实际;传统边疆观念的束缚;清朝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认识不清。
(3)事件:洋务运动。
原因:洋务派认为清朝的封建制度并不落后,所以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妄图以此来维护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24.(1)变化:阅读主体从王公大臣(朝廷大员)发展到士绅商贾学生,范围不断扩大;影响范围从北京发展到上海、天津、四川(从中央到地方),内容不断丰富。(任意两点即可)
(2)观点:实行君主立宪才能强国;主张:维新变法。
(3)政策: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等。
25.观点:洋务运动经历了从“自强”到“求富”的发展。
论述: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最开始以“自强”为口号,主要创办军事工业,如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和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19世纪70年代之后,乃至于19世纪8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如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左宗棠创办的织呢局,张之洞创办的纺织局、织布局、铁政局等。
结论:从年代和创办的企业性质可知,洋务运动经历了从“自强”到“求富”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