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素养进阶5.《论语》十二章篇目二大学之道课件(共63张PPT)+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素养进阶5.《论语》十二章篇目二大学之道课件(共63张PPT)+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3 11:08:22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中华传
统文化经典研习
素养进阶 1 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
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篇目二 大学之道
1.作者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梁(今河南商丘南)人,又据《成安县志》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东南)人。西汉经学家,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官至九江太守。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读而知——郎朗求知,见多识广
2.背景
(1)《礼记》的诞生
《礼》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作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七十二弟子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畅行于世,故后人称为《礼记》。
(2)《大学》简介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具有深刻的启迪性。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课文题目为编者所加。
(3)《礼记》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
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
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影响。
读而记——孜孜善记,厚积薄发
1.词语
(1)致(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推导
“致”的本义是“给予,献出”,引申出“导致”之义。
词义例释
①求取,获得
例句:致知在格物。(《大学之道》)
译文:获得知识的方法就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②到达
例句:而致千里。(《劝学》)
译文:却能到达千里之外。
③表达,传达
例句: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译文:听到老妇上前说。
④达到,发展到
例句: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译文: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成语助记
①格物致知:格,推究;致,获得、取得。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②专心致志:致,尽、极;志,志向、志趣。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③淋漓尽致: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
语境巧记
  齐王欲致( )天下之士,致( )千金于晏子。晏子致( )诚于天下豪杰。豪杰中有一人自小家贫,无从致( )书以观,而思维精巧,尤致( )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为晏子之诚所感,前往晏子处。两人席谈,方觉其致( )一也,甚欢。
招纳,引来
送给
表达
得到
最,极
情趣,意态
(2)治(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推导
“治”的本义是“治水”,引申出“处理,进行某项工作”,处理国家大事是“治理”,处理病人是“治疗”,处理坏人是“惩治”,其他情况也可依此法译之。此外,还引申出“治理得好”,特指国家安定太平。
词义例释
①管理,治理
例句: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大学之道》)
译文: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就要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②治理得好,安定太平,与“乱”相对
例句: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之道》)
译文:国家治理好之后天下就能太平。
③修养
例句: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
译文: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④讲求
例句:奚暇治礼义哉?(《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⑤惩处,追究
例句: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译文: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的罪。
⑥医治
例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
译文:您的肌肤纹理之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
⑦对付,抵御
例句: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赤壁之战》)
译文:同心协力,一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
成语助记
①励精图治:励,振作、奋勉;图,设法、谋求;治,治理好国家。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
②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亲自处理事务,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③长治久安:治,太平;安,安定。指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
语境巧记
  曹操有疾,久治( )不愈。受人诟病,因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刘备等共治( )之,于危急之中以义治( )天下,以求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 。
医治
对付
治理
治理得好,安定太平,与“乱”相对
2.名句
(1)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礼记·中庸》)
名句翻译 “诚”,贯串在世上万事万物之中而始终不能离开,没有“诚”就没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所以,君子把“诚”看作是一种高贵的品德。
适用角度 诚实的重要性、君子应诚实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名句翻译 玉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器物;人不经过刻苦学习,就不会懂得处世的道理。
适用角度 雕琢成器、学习明理
(3)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儒行》)
名句翻译 广博地学习而不停步,认真地实行而不厌倦。
适用角度 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坚持不懈
(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礼记·中庸》)
名句翻译 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或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那么就不会陷入困境或感到迷茫。
适用角度 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抢位发展与错位发展
华 平
  抢位与错位,道出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方法论,也蕴含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辩证法。
  抢位发展,就是要积极进取、抢抓机遇。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发展机遇稍纵即逝。谁能在创新上抢占先机,谁就能掌握发展主动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读而思——灼灼眀辩,见微知著
  从低空经济迅猛发展到人工智能融入生活,从脑机接口聚链成势到量子信息频频突破,各地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正是为了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进而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
  错位发展,就是要立足实际、扬长避短。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可能“齐步走”。只有在错位中找准自身定位,因地制宜走好差异化竞争的路子,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如果说抢位是在时间坐标中敢为人先,错位则是在空间坐标中各展其长。不敢抢位,就不好进位;不会错位,就容易失位。要将二者更好结合起来,方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从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到自贸试验区“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从高铁动车“一骑绝尘”到数字经济蓬勃兴起,我们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争先,靠的就是抢位发展的魄力,靠的就是“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
  从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到工业强市、文化名城、科创中心、开放高地,各地打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离不开错位发展的智慧,也得益于一抓到底的韧劲、久久为功的恒心。
  科学把握抢位发展与错位发展,要处理好快与慢、同与异的关系。既紧跟时代潮流,又保持自身定力;能在千帆竞发中抢占先机,也能在绵绵用力中厚积薄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课内素材
原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适用主题 修身养性、品德修养
运用示例 《大学之道》中曾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然,何为修身?自己雕磨,自我调整,自我前行,均为修身。君可见,当代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苏童在“加速社会”中潜心修身写作,精磨细改;青蒿素发现者屠呦呦更是潜心数十年修身,翻阅大量古籍药方救世界万人于水火。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修身”的心质与耐心,蕴存“修身”之力量在火热的世界中以恒久性力量清火理气,返璞归真。
读而用——栩栩巧用,行文致远
汪国真曾言:“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诚哉斯言,若背后是“冷雨”般的荒谬之论,大可不必理会,不必如方仲永般因此泯然于众人中,但君身后云雨是助上向善至真至纯之言,吾辈也应回头,接受春雨的灌溉,即去芜存菁。近代,新青年们让“科学和民主”的旗帜插遍祖国大地,以猛药去沉疴的勇气为中华民族刮骨疗毒;同时,辜鸿铭们冷静地思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不乱方寸,不舍其本的自信与耐心为中华民族前行助力。方知,面对外界人物形象评价,分野而视去芜存菁,方能走上最佳的人生轨道。
2.时新素材
格物致知,叩问苍穹
2024年4月24日,第九个“中国航天日”的主题是“极目楚天,共襄星汉”。
中国航天日(Space Day of China)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而设立的一个纪念日。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适用主题 铭记历史、航天精神、崇尚科学、探索未知
运用示例 “嫦娥”揽月、“天问”探火、“羲和”逐日、空间站巡天……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航天巡天探宇、逐梦苍穹,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航天梦也是中国梦,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中国航天精神最是激励人心,体现出中华民族追寻科学真理、攀登科学高峰的伟大实践精神,值得我们大力弘扬、代代传承。
要在自强自立中弘扬中国航天精神。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震撼了世界,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早在1958年5月,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积贫积弱,困难重重,特别是面临着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技术“卡脖子”的困难,但我们始终自强自立,艰苦奋斗,在短短12年间就实现了卫星上天,让“两弹一星”成为强国之重器,更鼓舞了全国人民不畏艰难、开拓向前的信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自强自立,这一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发扬。
返回
课堂讲义
学习
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理解“三纲”“八目”的内部关联,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
程颐说:“《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由此可见,《大学》在古人的为学路径中具有重要的入门引导作用,它明确了学习的先后顺序和进阶路径,是初学者进入道德修养和学问探究的重要阶梯,这也正是《大学之道》所阐述的核心内容之一,即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和方法,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的和谐治理。
读文会意
1.《大学之道》全文可分为两部分,请简要概括这两部分的内容。
答案: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止于至善”的途径。
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大学”的“八目”是什么,并阐述它们之间的
关系。
2.《大学之道》围绕“三纲”“八目”谈论儒家成人进修的基本原理。请根据“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思考其联系,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明明德
修身
平天下
一、古今异义(请解释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大学之道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
基础梳理
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二、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先齐其家 ________________
三、重点实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明
(1)在明明德 ________________
(2)在明明德 ________________
使……整齐有序
动词,彰明
形容词,美好的
2.道
(1)则近道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会天大雨,道不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修
(1)先修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修边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邹忌修八尺有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规律、道理
动词,说
名词,道路
动词,修养
动词,修饰,使完美
名词,长,这里指身高
四、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的句子)
状语后置句
1.在止于至善。(“于至善”作“止”的状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于天下”作“明明德”的状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
1.明“三纲”内涵
《大学》所提出的三纲,为后世之人确立了修身立德、经世致用的根本方向。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请结合文本谈谈三纲是什么。
答案:“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三纲。
三纲:“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亲民”就是推己及人,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使其成为新民。
“止于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探究启思
2.析“纲”“目”关系
结合本课,指出“三纲”之间的关系、“八目”之间的关系、“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
(1)“三纲”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层层递进。这三个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个体到群体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明明德”侧重“内圣”,“亲民”侧重“外王”,“止于至善”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2)“八目”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三纲”是“八目”的指导思想。“八目”是对“三纲”的补充和发挥,“八目”的目的是实现“三纲”。
3.赏论证特色
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请简要分析《大学之道》的论证特点。
答案:①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②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有力。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
力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①;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②。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无入于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学以致用
  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③。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反之身者也。
(节选自《墨子·修身》,有删改)
[注] ①丰末:枝叶繁茂。②举物而暗,无务博闻:连一件事物都不能弄明白,就不要追求博闻广见了。③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每天勤勉做事,志向日益坚定,事业日益兴盛。
这则材料也谈到了修身,和《大学之道》相比,这则材料谈论的侧重点是什么?
答案:这则材料重点谈君子修身的具体做法。
结合“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功成名遂,反之身者也”可知,重点谈君子修身的具体做法。
参考译文
君子率军打仗虽有布阵,但勇敢却是根本;办理丧葬讲求礼仪,但哀痛是根本;士人虽有学问,但德行是根本。所以根基不牢,就不要期望枝叶繁茂;身边的人不亲近,就不要期望招徕远人;亲戚都不归附,就不要追求对外交往;办事有始无终,就不要追求多种事业;连一件事物都不能弄明白,就不要追求博闻广见了。
所以贤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定明察身边的人、招徕远人。君子明察左右也必定能达到修身的目的。君子看到左右之人非但不能修养品行,还要诋毁自己,就反躬自问,这样他们的抱怨和诋毁之言减少,品行也得到修养提高。不听谗害他人的话;不说恶毒的话;不存心害人。这样,即使有诋毁、攻击自己的人,也无法施展他的伎俩。
所以君子每天勤勉做事,志向日益坚定,事业日益兴盛。君子处事的原则是,贫穷时要表现他的廉洁,富足时要显示他的义气,生时被人爱戴,死时为人哀悼,这四个方面不可虚假,而且要反身自问是否有虚伪之处。存在心底的是无尽的爱;自身的举止行为是无限的谦恭;出口之言是无限的善良。能够使存在于内心之爱体现于外表行为,一直到年老,还坚持不懈修身的,大概只有圣人了吧!
意志不坚定的人,他的智慧就不能充分发挥;讲话不守信用的人,他的行动就不会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能与别人分享,不值得与他交朋友。不信守原则,不遵守正道,不明辨是非,不值得与他交游。内在品质不能牢固确立,结局必定危险;有雄心而不能持久,以后一定懒惰。水源浑浊则流水不清,行为不可信则名誉必损。名声不会凭空而生,名誉也不会自我长成。功成名就,是从自我反省中取得的。
文白对译
返回
课时测评
1.(3分)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止于至善 止:终止
B.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行:奉行,实践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

A项,止:达到。
2.(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①于败堵丛草处 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A项,①“者”,代词,“……的人”;②“者”,用在否定词后,表示“……的话”。B项,均为介词,“在”。C项,“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D项,“以”,都是介词,“把”。
3.(3分)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秦人不暇自哀
C.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A项和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被动句。
4.(3分)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在明明德 B.先齐其家
C.先正其心 D.先诚其意 

A项,形容词作动词,彰明。B、C、D三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依次是:使……整齐有序、使……端正、使……真诚。
5.(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
B.致知在格物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A项,古义:指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B项,古义:推究/今义:规格,格式。C项,古义: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要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D项,古今义均为“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6.(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作者认为“大学”的根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大学之道》中,作者在论述了“八目”之间的关系后,得出“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强调道德修养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
在明明德
在亲民
自天
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在这个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发端有结束,用《大学之道》中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为人处世的根本。
(5)《大学之道》中,表明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一定要先获得知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0分)
材料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
材料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节选自《大学·诚意》)
材料三: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节选自《中庸·第二十章》)
[注] 谦:同“慊”,满足。
7.(3分)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小人 A 闲居 B 为不善 C 无所 D 不至 E 见君子 F 而后厌然 G 掩其不善 H 而著其善
答案:CEG
“小人”为主语,“闲居”为状语,所以“小人闲居”和“为不善”之间不可断开,“不善”是指不好的事情,作“为”的宾语,意思完整,在C处断开;“无所不至”作省略的主语“小人”的谓语,意思完整,应在“无所不至”的后面E处断开;“见君子而后厌然”和“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是小人见到君子时的两种表现,意思完整且独立,故应在G处断开。
8.(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格物:格,至也;物,犹事也。指对事物内在本质进行探究,进而推究事物的原理,开启智慧。
B.庶人:泛指无官爵平民;百姓。周代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的人称为国人,国人也就是庶人。
C.“人之视己”中的“之”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中的“之”用法相同。
D.肺肝:比喻内心。其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肝肺”意思不同。

B项,“国人也就是庶人”错误。“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C项,“用法相同”错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项,文中的“肺肝”与“肝肺皆冰雪”的“肝肺”都是“内心”的意思。
9.(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宗明义,提出“三纲”,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三纲”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由己及人、由“小我”到“大我”的完整体系。
B.材料一中提到的“八目”被称为“内圣外王”,是实现“三纲”的步骤和过程,有先后本末之分。其中“正心”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C.材料二提出君子在独处的时候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不要自己欺骗自己,更不能欺骗别人,因为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
D.材料三中提出“诚者”是天道属性,是由圣人来体现,但文章强调并非只是圣人之道,只要愿意付出成倍的努力,便能以勤补拙,进而获得成功。

“其中‘正心’具有根本的重要性”错误。应是“修身”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10.(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第一个“明”,彰明,形容词作动词;“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新民,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止”,达到;“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即使愚笨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一定会变得刚强。
“果”,如果;“虽”,即使;“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得聪明。
11.(3分)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如何才能达到修身之“诚”。
①推究明白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②不要自欺欺人,哪怕是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③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
参考译文
材料一:略
材料二: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难闻的气味一样,喜好美色一样出自真心,这样才算是满足自己的心意。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盖自己的邪恶行径,而显示其如何善良。(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内心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作内心的真实一定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材料三: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中庸之道,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着追求。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有未学之事,必须学会,学不会决不放下;有未问之事,必须问明白,问而未知,决不放下;有未思之理,必须思而彻悟,思不彻悟,决不放下;有未辨之义,必须辨明,辨不明,决不放下;有未力行之事,必须切实奉行,行不切实,决不放下。别人一次就能做好的事情,只要自己肯做上百次也一定能做好;别人要十次能做好的事情,只要自己肯做上千次一定也能做好。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即使愚笨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一定会变得刚强。
返回篇目二 大学之道
1.作者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梁(今河南商丘南)人,又据《成安县志》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东南)人。西汉经学家,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官至九江太守。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2.背景
(1)《礼记》的诞生
《礼》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作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七十二弟子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畅行于世,故后人称为《礼记》。
(2)《大学》简介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具有深刻的启迪性。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课文题目为编者所加。
(3)《礼记》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影响。
1.词语
(1)致(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推导]
“致”的本义是“给予,献出”,引申出“导致”之义。
[词义例释]
①求取,获得
例句:致知在格物。(《大学之道》)
译文:获得知识的方法就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②到达
例句:而致千里。(《劝学》)
译文:却能到达千里之外。
③表达,传达
例句: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译文:听到老妇上前说。
④达到,发展到
例句: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译文: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成语助记]
①格物致知:格,推究;致,获得、取得。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②专心致志:致,尽、极;志,志向、志趣。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③淋漓尽致: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
[语境巧记]
  齐王欲致(  )天下之士,致(  )千金于晏子。晏子致(  )诚于天下豪杰。豪杰中有一人自小家贫,无从致(  )书以观,而思维精巧,尤致(  )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为晏子之诚所感,前往晏子处。两人席谈,方觉其致(  )一也,甚欢。
答案:招纳,引来 送给 表达 得到 最,极 情趣,意态
(2)治(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推导]
“治”的本义是“治水”,引申出“处理,进行某项工作”,处理国家大事是“治理”,处理病人是“治疗”,处理坏人是“惩治”,其他情况也可依此法译之。此外,还引申出“治理得好”,特指国家安定太平。
[词义例释]
①管理,治理
例句: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大学之道》)
译文: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就要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②治理得好,安定太平,与“乱”相对
例句: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之道》)
译文:国家治理好之后天下就能太平。
③修养
例句: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
译文: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④讲求
例句:奚暇治礼义哉?(《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⑤惩处,追究
例句: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译文: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的罪。
⑥医治
例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
译文:您的肌肤纹理之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
⑦对付,抵御
例句: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赤壁之战》)
译文:同心协力,一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
[成语助记]
①励精图治:励,振作、奋勉;图,设法、谋求;治,治理好国家。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
②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亲自处理事务,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③长治久安:治,太平;安,安定。指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
[语境巧记]
  曹操有疾,久治(  )不愈。受人诟病,因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刘备等共治(  )之,于危急之中以义治(  )天下,以求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
答案:医治 对付 治理 治理得好,安定太平,与“乱”相对
2.名句
(1)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礼记·中庸》)
[名句翻译] “诚”,贯串在世上万事万物之中而始终不能离开,没有“诚”就没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所以,君子把“诚”看作是一种高贵的品德。
[适用角度] 诚实的重要性、君子应诚实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名句翻译] 玉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器物;人不经过刻苦学习,就不会懂得处世的道理。
[适用角度] 雕琢成器、学习明理
(3)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儒行》)
[名句翻译] 广博地学习而不停步,认真地实行而不厌倦。
[适用角度] 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坚持不懈
(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礼记·中庸》)
[名句翻译] 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或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那么就不会陷入困境或感到迷茫。
[适用角度] 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抢位发展与错位发展
华 平
  抢位与错位,道出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方法论,也蕴含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辩证法。
  抢位发展,就是要积极进取、抢抓机遇。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发展机遇稍纵即逝。谁能在创新上抢占先机,谁就能掌握发展主动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从低空经济迅猛发展到人工智能融入生活,从脑机接口聚链成势到量子信息频频突破,各地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正是为了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进而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
  错位发展,就是要立足实际、扬长避短。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可能“齐步走”。只有在错位中找准自身定位,因地制宜走好差异化竞争的路子,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如果说抢位是在时间坐标中敢为人先,错位则是在空间坐标中各展其长。不敢抢位,就不好进位;不会错位,就容易失位。要将二者更好结合起来,方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从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到自贸试验区“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从高铁动车“一骑绝尘”到数字经济蓬勃兴起,我们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争先,靠的就是抢位发展的魄力,靠的就是“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
  从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到工业强市、文化名城、科创中心、开放高地,各地打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离不开错位发展的智慧,也得益于一抓到底的韧劲、久久为功的恒心。
  科学把握抢位发展与错位发展,要处理好快与慢、同与异的关系。既紧跟时代潮流,又保持自身定力;能在千帆竞发中抢占先机,也能在绵绵用力中厚积薄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课内素材
原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适用主题] 修身养性、品德修养
[运用示例] 《大学之道》中曾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然,何为修身?自己雕磨,自我调整,自我前行,均为修身。君可见,当代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苏童在“加速社会”中潜心修身写作,精磨细改;青蒿素发现者屠呦呦更是潜心数十年修身,翻阅大量古籍药方救世界万人于水火。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修身”的心质与耐心,蕴存“修身”之力量在火热的世界中以恒久性力量清火理气,返璞归真。
汪国真曾言:“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诚哉斯言,若背后是“冷雨”般的荒谬之论,大可不必理会,不必如方仲永般因此泯然于众人中,但君身后云雨是助上向善至真至纯之言,吾辈也应回头,接受春雨的灌溉,即去芜存菁。近代,新青年们让“科学和民主”的旗帜插遍祖国大地,以猛药去沉疴的勇气为中华民族刮骨疗毒;同时,辜鸿铭们冷静地思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不乱方寸,不舍其本的自信与耐心为中华民族前行助力。方知,面对外界人物形象评价,分野而视去芜存菁,方能走上最佳的人生轨道。
2.时新素材
格物致知,叩问苍穹
2024年4月24日,第九个“中国航天日”的主题是“极目楚天,共襄星汉”。
中国航天日(Space Day of China)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而设立的一个纪念日。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适用主题] 铭记历史、航天精神、崇尚科学、探索未知
[运用示例] “嫦娥”揽月、“天问”探火、“羲和”逐日、空间站巡天……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航天巡天探宇、逐梦苍穹,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航天梦也是中国梦,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中国航天精神最是激励人心,体现出中华民族追寻科学真理、攀登科学高峰的伟大实践精神,值得我们大力弘扬、代代传承。
要在自强自立中弘扬中国航天精神。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震撼了世界,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早在1958年5月,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积贫积弱,困难重重,特别是面临着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技术“卡脖子”的困难,但我们始终自强自立,艰苦奋斗,在短短12年间就实现了卫星上天,让“两弹一星”成为强国之重器,更鼓舞了全国人民不畏艰难、开拓向前的信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自强自立,这一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发扬。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2.理解“三纲”“八目”的内部关联,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
程颐说:“《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由此可见,《大学》在古人的为学路径中具有重要的入门引导作用,它明确了学习的先后顺序和进阶路径,是初学者进入道德修养和学问探究的重要阶梯,这也正是《大学之道》所阐述的核心内容之一,即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和方法,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的和谐治理。
1.《大学之道》全文可分为两部分,请简要概括这两部分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止于至善”的途径。
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大学”的“八目”是什么,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大学之道》围绕“三纲”“八目”谈论儒家成人进修的基本原理。请根据“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思考其联系,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答案:①明明德 ②修身 ③平天下
一、古今异义(请解释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大学之道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
答案: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二、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先齐其家 _____________
答案:使……整齐有序
三、重点实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明
(1)在明明德 _____________
(2)在明明德 _____________
2.道
(1)则近道矣 _____________
(2)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
(3)会天大雨,道不通 _____________
3.修
(1)先修其身 _____________
(2)不修边幅 _____________
(3)邹忌修八尺有余 _____________
答案:1.(1)动词,彰明 (2)形容词,美好的 2.(1)名词,规律、道理 (2)动词,说 (3)名词,道路
3.(1)动词,修养 (2)动词,修饰,使完美 (3)名词,长,这里指身高
四、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的句子)
状语后置句
1.在止于至善。(“于至善”作“止”的状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于天下”作“明明德”的状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2.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
1.明“三纲”内涵
《大学》所提出的三纲,为后世之人确立了修身立德、经世致用的根本方向。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请结合文本谈谈三纲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三纲。
三纲:“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亲民”就是推己及人,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使其成为新民。
“止于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2.析“纲”“目”关系
结合本课,指出“三纲”之间的关系、“八目”之间的关系、“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
(1)“三纲”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八目”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层层递进。这三个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个体到群体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明明德”侧重“内圣”,“亲民”侧重“外王”,“止于至善”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2)“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3)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三纲”是“八目”的指导思想。“八目”是对“三纲”的补充和发挥,“八目”的目的是实现“三纲”。
3.赏论证特色
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请简要分析《大学之道》的论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②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有力。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①;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②。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无入于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③。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反之身者也。
(节选自《墨子·修身》,有删改)
[注] ①丰末:枝叶繁茂。②举物而暗,无务博闻:连一件事物都不能弄明白,就不要追求博闻广见了。③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每天勤勉做事,志向日益坚定,事业日益兴盛。
这则材料也谈到了修身,和《大学之道》相比,这则材料谈论的侧重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则材料重点谈君子修身的具体做法。
解析:结合“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功成名遂,反之身者也”可知,重点谈君子修身的具体做法。
[参考译文]
君子率军打仗虽有布阵,但勇敢却是根本;办理丧葬讲求礼仪,但哀痛是根本;士人虽有学问,但德行是根本。所以根基不牢,就不要期望枝叶繁茂;身边的人不亲近,就不要期望招徕远人;亲戚都不归附,就不要追求对外交往;办事有始无终,就不要追求多种事业;连一件事物都不能弄明白,就不要追求博闻广见了。
所以贤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定明察身边的人、招徕远人。君子明察左右也必定能达到修身的目的。君子看到左右之人非但不能修养品行,还要诋毁自己,就反躬自问,这样他们的抱怨和诋毁之言减少,品行也得到修养提高。不听谗害他人的话;不说恶毒的话;不存心害人。这样,即使有诋毁、攻击自己的人,也无法施展他的伎俩。
所以君子每天勤勉做事,志向日益坚定,事业日益兴盛。君子处事的原则是,贫穷时要表现他的廉洁,富足时要显示他的义气,生时被人爱戴,死时为人哀悼,这四个方面不可虚假,而且要反身自问是否有虚伪之处。存在心底的是无尽的爱;自身的举止行为是无限的谦恭;出口之言是无限的善良。能够使存在于内心之爱体现于外表行为,一直到年老,还坚持不懈修身的,大概只有圣人了吧!
意志不坚定的人,他的智慧就不能充分发挥;讲话不守信用的人,他的行动就不会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能与别人分享,不值得与他交朋友。不信守原则,不遵守正道,不明辨是非,不值得与他交游。内在品质不能牢固确立,结局必定危险;有雄心而不能持久,以后一定懒惰。水源浑浊则流水不清,行为不可信则名誉必损。名声不会凭空而生,名誉也不会自我长成。功成名就,是从自我反省中取得的。
  
课时测评8 大学之道
(时间:45分钟 满分:45分)
1.(3分)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止于至善 止:终止
B.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行:奉行,实践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
答案:A
解析:A项,止:达到。
2.(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①于败堵丛草处 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答案:A
解析:A项,①“者”,代词,“……的人”;②“者”,用在否定词后,表示“……的话”。B项,均为介词,“在”。C项,“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D项,“以”,都是介词,“把”。
3.(3分)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秦人不暇自哀
C.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答案:A
解析:A项和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被动句。
4.(3分)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在明明德 B.先齐其家
C.先正其心 D.先诚其意 
答案:A
解析:A项,形容词作动词,彰明。B、C、D三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依次是:使……整齐有序、使……端正、使……真诚。
5.(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B.致知在格物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答案:D
解析:A项,古义:指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B项,古义:推究/今义:规格,格式。C项,古义: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要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D项,古今义均为“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6.(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作者认为“大学”的根本原则是“       ,       ”,最终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大学之道》中,作者在论述了“八目”之间的关系后,得出了“       ,       ”的结论,强调道德修养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
(3)在这个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发端有结束,用《大学之道》中的话说就是“       ,       ”。
(4)《大学之道》中,用“       ,       ”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为人处世的根本。
(5)《大学之道》中,表明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一定要先获得知识的两句是“       ,
       ”。
答案:(1)在明明德 在亲民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5)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0分)
材料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
材料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节选自《大学·诚意》)
材料三: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节选自《中庸·第二十章》)
[注] 谦:同“慊”,满足。
7.(3分)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小人A闲居B为不善C无所D不至E见君子F而后厌然G掩其不善H而著其善
答案:CEG
解析:“小人”为主语,“闲居”为状语,所以“小人闲居”和“为不善”之间不可断开,“不善”是指不好的事情,作“为”的宾语,意思完整,在C处断开;“无所不至”作省略的主语“小人”的谓语,意思完整,应在“无所不至”的后面E处断开;“见君子而后厌然”和“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是小人见到君子时的两种表现,意思完整且独立,故应在G处断开。
8.(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格物:格,至也;物,犹事也。指对事物内在本质进行探究,进而推究事物的原理,开启智慧。
B.庶人:泛指无官爵平民;百姓。周代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的人称为国人,国人也就是庶人。
C.“人之视己”中的“之”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中的“之”用法相同。
D.肺肝:比喻内心。其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肝肺”意思不同。
答案:A
解析:B项,“国人也就是庶人”错误。“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C项,“用法相同”错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项,文中的“肺肝”与“肝肺皆冰雪”的“肝肺”都是“内心”的意思。
9.(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开宗明义,提出“三纲”,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三纲”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由己及人、由“小我”到“大我”的完整体系。
B.材料一中提到的“八目”被称为“内圣外王”,是实现“三纲”的步骤和过程,有先后本末之分。其中“正心”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C.材料二提出君子在独处的时候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不要自己欺骗自己,更不能欺骗别人,因为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
D.材料三中提出“诚者”是天道属性,是由圣人来体现,但文章强调并非只是圣人之道,只要愿意付出成倍的努力,便能以勤补拙,进而获得成功。
答案:B
解析:“其中‘正心’具有根本的重要性”错误。应是“修身”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10.(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即使愚笨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一定会变得刚强。
解析:(1)第一个“明”,彰明,形容词作动词;“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新民,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止”,达到;“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2)“果”,如果;“虽”,即使;“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得聪明。
11.(3分)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如何才能达到修身之“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推究明白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②不要自欺欺人,哪怕是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③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
[参考译文]
材料一:略
材料二: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难闻的气味一样,喜好美色一样出自真心,这样才算是满足自己的心意。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盖自己的邪恶行径,而显示其如何善良。(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内心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作内心的真实一定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材料三: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中庸之道,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着追求。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有未学之事,必须学会,学不会决不放下;有未问之事,必须问明白,问而未知,决不放下;有未思之理,必须思而彻悟,思不彻悟,决不放下;有未辨之义,必须辨明,辨不明,决不放下;有未力行之事,必须切实奉行,行不切实,决不放下。别人一次就能做好的事情,只要自己肯做上百次也一定能做好;别人要十次能做好的事情,只要自己肯做上千次一定也能做好。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即使愚笨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一定会变得刚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