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5张PPT)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中华传
统文化经典研习
素养进阶 1 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
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篇目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人物
孟子(约前372—前289),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他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游说魏惠王,惠王不能用;他去齐国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很尊敬他,但终不得重用。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后人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倡导“以仁为本”。书中包括《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等名篇。
读而知——郎朗求知,见多识广
2.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3.拓展
《孟子》一书共七篇,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一说是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书中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
之一。
1.字音
(1)怵惕(chù tì) (2)恻(cè)隐
(3)要(yāo)誉 (4)羞恶(wù)
读而记——孜孜善记,厚积薄发
2.词语
(1)恶(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推导
“恶”有两个基本义:一是貌丑,一是罪恶。容貌丑陋“不好”,会令人“厌恶,不喜欢”。
词义例释
①讨厌,憎恶
例句:非恶其声而然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译文: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②坏,不好
例句:娇儿恶卧踏里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译文: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③罪恶,邪恶
例句: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考虑到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
④怎么,哪里
例句: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用小(的动物)替换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呢?
⑤诽谤,诋毁
例句: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战国策·燕策一》)
译文:有人对燕王诋毁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
成语助记
①怙恶不悛:怙,依靠、凭恃;悛,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②好逸恶劳:逸,安逸;恶,厌恶。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③粗衣恶食:粗劣的衣服和饮食。形容生活清苦。
④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⑤除恶务尽:清除坏人坏事或邪恶势力必须彻底。
语境巧记
屈原博学且性刚,子兰为人不善,常造恶( ) ,尝构恶( )屈原于楚王前。屈原恶( )其行为,曰:“此人行为不端,以事知之。有臣如此,楚国恶( )乎定?”
罪恶
诽谤
讨厌
怎么
(2)内(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推导
“内”的本义是“里面”,由此引申出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内部、内室”;一是“使进入,接纳”,这一意义后写作“纳”。妻妾一般在内室操持家务,很少出门,故古人就把妻妾称为“内”。后来妻子的亲属也用“内”称呼,如“内侄、内弟”等。
词义例释
①同“纳”,“内交”即“结交”
例句: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译文:不是为了想跟小孩子的父母结交。
②同“纳”,接纳
例句: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译文:据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
③内心
例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二章》)
译文:看见没有才德的人就应该在内心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
毛病。
④朝廷
例句: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译文:侍卫大臣们在朝廷内毫不懈怠。
⑤里面,跟“外”相对
例句:帘内掷一纸出。(《促织》)
译文:从帘子里面投掷一张纸条出来。
⑥宫内
例句: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译文:使得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⑦对内,在国内,在家里
例句: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谏逐客书》)
译文:在内使自己空虚而在外又和诸侯结怨。
成语助记
①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内,内心;荏,软弱、怯懦。形容人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②五内俱焚:五内,五脏;焚,烧。五脏都好像被火烧一样。形容内心极为焦虑。
语境巧记
李密自小家穷,家无应门之僮,内( )怀忧国之计,而所幸朋友亲之。李密常内( )朋友于家,悟言一室之内( ) ,抒满腔豪情,歌窈窕之章。
内心
同“纳”,接纳
里面
3.名句
(1)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章句上》)
名句翻译 人们有句口头语,都说“天下国家”。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本身。
适用角度 家国情怀、家与国的关系、自身修养与家风
(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章句上》)
名句翻译 君子有三件乐事,但一统天下不包括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无灾殃,是第一件乐事;上对得住天,下对得起人,是第二件乐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件乐事。
适用角度 君子之乐、心底无私天地宽、培育英才利天下
(3)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章句上》)
名句翻译 夏商周三代的开国之君禹、汤、文武得到天下是由于仁爱,它们的末代君主桀、纣、幽厉失去天下则是由于不仁。诸侯国家的兴盛、衰败和生存、灭亡的原因也是这样。天子要是不仁,就不能保住四海之内的土地(即天下);诸侯要是不仁,就不能保住国家;公卿、大夫要是不仁,就不能保住祖先的宗庙;士子和老百姓要是不仁,就不能保全自己的身体。
适用角度 施行仁政、“仁”关乎国家兴衰成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4)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 ——契诃夫
适用角度 悲悯情怀、人性光辉、崇高人格
家庭教育不妨多些“松弛感”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鸡娃”未必“鸡”出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当过多的注意力倾注在学习成绩、才艺本领等表现上时,对其他方面的关注自然被削弱。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每个孩子在成长起步阶段,尤其是青春期,难免经历内心的暴风雨,需要家长耐心、细心体察,少些责怪、多些理解。孩子会不会和同伴交往?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没有自己真正喜欢的爱好?这些社交能力、情绪能力、身体能力“鸡”不出来、很难量化,却可能是孩子人生中更宝贵的财富,需要日复
读而思——灼灼眀辩,见微知著
一日的陪伴、良好的亲子关系浸润。在培养孩子、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应
扮演何种角色、保持什么心态、起到怎样的作用,没有统一答案。但不管怎样,爱是一切的前提,怎么爱却是技术活儿。我们常说“爱人如养花”,好的花匠必定不会要求向日葵开成郁金香的模样、玫瑰长到凌霄花的高度。
这两年,“松弛感”成了一个挺火的词。这最初源于一个博主分享的机场见闻:临登机才发现孩子的证件过期,上不了飞机,没有人责怪孩子,妈妈带着孩子折返回家,其他家人则按原计划登机。突发情况下的从容不迫,让网友感慨其家庭的包容氛围。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人学着自我调适,给心灵松松绑、减减压。成人尚需如此,孩子何尝不是。如何纾解社会的教育焦虑,如何给孩子们一个更松弛、更宽阔的成长空间,不只是家庭的事,但家庭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
1.课内素材
原句: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适用主题 悲悯情怀、人性善、崇高人格
运用示例 穆旦曾说:“我愿将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寒酷的冬天。”我想,他心中涌动的那份热流,应该就是人人皆有的悲悯之心吧!
正如孟子所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份与生俱来的悲悯,是一个人修养的起点,是我们人性之歌在全社会奏响合鸣的前奏。个人正因拥有这份悲悯,我们的灵魂才能走向光明;只有人人能以此为起点推己及人,扩而“充之”,世界才能奏响光明之歌。
读而用——栩栩巧用,行文致远
悲悯是什么?它是东方亚圣笔下的“怵惕恻隐”,也是西方哲人卢梭口中人人皆有的“怜悯”。我们如果将它时时保持,在看到流浪汉时,定会想去帮助他;在听到孩子啼哭时,定会心头一紧;当见到受伤的猫狗,必会想为其医治;看见饱受战火蹂躏的异国百姓,也同样会感同身受,潸然而泪下。是的,悲悯是上天赐给“人性”的一束微弱的光芒。如若守之,并发扬光大,可成炬火照亮人生;可一旦弃之,由善入恶,其成长定会误入歧途而坠入深渊。
2.时新素材
从“中国好人”事迹中感悟向上向善的力量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以其平凡而伟大的事迹,成为引领时代前行的璀璨星辰。2024年10月9日晚,《中国好人》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首播,讲述了12位身边好人的故事,不仅触动了我们的情感,更点亮了精神的灯塔,彰显了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这些“好人”,如同一面面鲜艳的旗帜,汇聚成新时代文明之歌,激励着每一个人向上向善,共同书写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壮丽篇章。
适用主题 人性光辉、精神灯塔、平凡中的伟大、向善
运用示例 凡人善举,铸就时代丰碑。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而伟大精神往往寓于平凡之中。从徒手爬楼救人的退役军人许亮,到纵身跃下大桥的外卖小哥彭清林,他们的英勇行为,是对“见义勇为”最生动的诠释。在生死攸关的瞬间,他们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在危难面前,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成为守护他人安全的英雄。同样,深耕教学科研的体育教授牛雪松、扎根团场37年的粮食研究员杨志刚,他们默默无闻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国家的未来,书写着奉献的华章。这些“好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伟大并不遥远,它就蕴含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选择与坚持之中。他们的事迹,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社会前行的道路,也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事业中。
崇德向善,共绘文明新篇。“好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不仅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好人”,他们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也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愿意成为那一束光,就能汇聚成照亮整个社会的光芒。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好人”为榜样,不仅要学习他们的精神,更要将这份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争做先锋。要恪守应尽的义务,崇德向善,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关心“好人”,帮助“好人”,让“好人有好报”成为社会共识,让做好事、当好人成为一种风尚。同时,还要通过媒体、教育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好人”事迹,让更多人了解“好人”、学习“好人”,让“好人”精神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
返回
课堂讲义
学习
目标
1.梳理文本,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感受孟子思想的人性美。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孔子代表中国儒学之创始阶段,孟子代表儒学理论之初步完成。孔子立仁义礼之统,孟子则提出性善论以补成此说。无性善则儒学无所归,故就中国之重德文化精神而言,性善论乃此精神之依据。”第一个旗帜鲜明地提出“人性善”的就是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就是围绕这个核心点展开的论述。
读文会意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经过层层分析,表达了人性本善的观点。梳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内容,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孺子落井,观者生惊骇、怜悯之心
羞恶之心:义之端
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足以保四海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火之始然 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请解释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自贼者多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偷东西的人
基础梳理
内
纳
“内交”即“结交”
然
燃
燃烧
伤害
三、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所以
(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介词,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2.是
(1)人之有是四端也 ___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 _______________
3.事
(1)不足以事父母 _______________
(2)今日之事何如 _______________
指示代词,此
判断词,同今义
动词,侍奉
名词,事情
四、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的句子)
1.判断句
(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辞让之心,非人也。(“……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恻隐之心,就不是人。
没有羞耻、憎恶之心,就不是人。
没有谦逊推让之心,就不是人。
没有分辨是非之心,就不是人。
(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情之心,是仁的发端。
羞耻、憎恶之心,是义的发端。
谦逊推让之心,是礼的发端。
分辨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
2.状语后置句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于孺子之父母”作“内交”的状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于乡党朋友”作“要誉”的状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因为要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
不是因为要在同乡朋友那里博取名誉。
1.品“性善”人性
孟子一上来就指出每个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性善论”。每个人都有“不忍人之心”,这是人类世界发展的最核心的人性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人类自身的发展找到了方向,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找到了方向。思考:孟子是如何看待人性的?
答案:孟子对人性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仁、义、礼、智的发源都在人的内心,人本然地拥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像人本然地拥有不忍人之心一样,这是孟子“性善论”主张的体现,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孟子也没有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表明“四端”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探究启思
2.理论证思路
毛泽东曾说:“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论证思路就如同过河的桥或船,没有清晰合理的论证思路,我们就无法有效传达观点、说服他人。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3.赏论证方法
孟子的文章雄辩滔滔,气势夺人。还有人说,他的论证过程就像精心搭建的建筑,一层一层,结构稳固。请简要分析本文在论证方面的特色。
答案:论证手法多样,论述充分有力。①举例论证。如文中通过列举人们在面对“孺子将入于井”时的态度的事例,论证了恻隐之心出于本能,让人信服。②比喻论证。如文中将人的“四端”比作“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论证了后天的学习培养对扩充人的善良本性的重要作用。③对比论证。如对比“苟能充之”和“苟不充之”两种做法的不同结果,强调了“充之”的必要性。
4.思现实意义
儒家讲究修身做人之道。孔子讲“修己以敬”,涵养智仁勇“三达德”;孟子讲存心养性,养浩然之气;荀子讲“以诚养心、以礼正身”。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修身之学的基本精神。有同学却认为,在当下的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还有人认为,在目前的社会状态下,不道德行为比道德行为获利更多更快。针对这种现象,你认为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案:(观点一)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观点二)孟子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观点三)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协调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中华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其经典文集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语言魅力。试分析《〈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三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异同点。
答案:(1)相同点:三篇文章的语言都简练平实,内涵深刻。(2)不同点:《〈论语〉十二章》语言简练,用意深远。在简单的对话中展示人物形象,语言接近口语,浅近易懂。《大学之道》语言平实浅近,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干净利落,给人以朴素自然的美感;文辞简约,但内涵深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语言掷地有声,论证缜密,长于修辞,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
群文互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士谦服阕,舍宅为伽蓝,脱身而出。诣学请业,研精不倦,遂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就。
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学以致用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逸民部》,有删改)
后人评价李士谦“恬淡持躬而慈悲济世”。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李士谦“恬淡持躬而慈悲济世”的具体事例。
答案:①李士谦淡泊名利。让他做署员外郎,并被推举为品行高尚的人,都找借口推辞了,一直没做官。②李士谦慈悲济世,乐善好施。别人的牛毁坏了他的田地,他反而替人好好喂着;有人偷割他的禾苗,他却不加责备。发生饥荒,他拿尽家里的钱,买米做成粥给那些受饥饿的人,借此存活的人很多,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短缺之人。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侍奉母亲以孝顺而闻名。母亲曾经呕吐,他怀疑是食物中毒,所以跪在地上尝呕吐物。十二岁时,魏广平王赞征召他为开府参军事。后来因为母亲过世,服丧时他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他为母亲服丧完毕,献出住宅作为佛寺,只身离家。到学馆寻师请教学业,专心研究不知疲倦,(他)博览群书,同时擅长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他做员外郎,赵郡王睿推举他为品行高尚的人,他都称病不去。
自从因为父亲早死,(李士谦)不曾喝过酒吃过肉,口中也未曾说过杀害之类的话。(然而)等到亲朋来聚,就摆上盛酒食的器具,对着他们端正地坐着,一整天都不感到疲倦。(李士谦家族人多,)曾经来到李士谦的住处,面前满是丰盛的饮食,(士谦)却先摆上黍米,对众堂兄弟说:“孔子说黍排在五谷中第一位,荀子也说先吃黍稷,古人崇尚的,难道可以违背吗?”无论年幼的还是年长的都很恭敬,回去后互相说:“见到君子后,才觉得我们这些人道德不高啊。”
(李士谦)家里富裕,但自己处处都很节俭,每每以帮助别人为责任。州里有死了人而家里又无法安葬的,(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的需要供给钱财。有兄弟间财产分配不均,以至互相争吵告状的,士谦听说之后拿出自己的钱财给了那个少的,使他的财产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两人很惭愧,互相推让,最终都成为善人。有个人的牛毁坏了他的田地,他(把牛)牵到凉快的地方喂食,比牛的主人照顾得还好。看见有人偷割他的禾黍,(他就)默默地避开。他的家僮曾抓住一个偷粟的,士谦安慰这人说:“这是贫穷所致,不应该责备。”就让放了他。他的仆人曾和同乡人董震喝醉酒后比力气,董震掐住仆人的咽喉,掐死了仆人。董震很害怕就去向士谦请罪,士谦安慰他说:“你本来没有杀人之心,何必向我请罪呢!但是可以远远地离开,不要被官吏捉住。”
这以后他拿出数千石粮食,借给同乡人,赶上这年谷物不熟,债家没有可以用来偿还的,都来向李士谦道歉。李士谦说:“我家多余的粮食,本来就是想用来救济别人的,难道是为了图利吗!”于是把向他借债的人全部召集在一起,为他们摆下丰盛的酒席,当着他们的面烧毁了所有契约,说:“你们的债全勾销了,希望不要再为此挂念了。”让借债的人各自回去。第二年大丰收,欠债的人都争相来向他还债,李士谦拒绝了,一点都没有接受。有一年又遇上饥荒,很多人都死了,李士谦又拿出他家所有的钱,买来米做成粥供给那些受饥饿的人,依靠他而生存下来的人数以万计。到了春天,他又拿出粮食种子,分给那些贫困的人家。赵郡的农民非常感激他。
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时年六十六岁。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却让李参军死了!”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李景伯等认为士谦善行品性在乡村山野闻名,分条记下他的行为、事迹,到尚书省请求给他一个“先生”的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了碑。
文白对译
返回
课时测评
1.(3分)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端正
√
D项,端:萌芽,发端。
2.(3分)下列各句中的“要”,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B.要言不烦
C.张良出,要项伯
D.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
√
C项,同“邀”,邀请,与例句意思相同;A项,求取;B项,简要;D项,重要。
3.(3分)下列各句中的“之”,意义及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由是观之
√
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例句相同;B项,代词,它们,指“四端”;C项,结构助词,的;D项,代词,这种情况。
4.(3分)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知者不惑
B.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D.若火之始然
√
A项,“知”同“智”,明智,聪慧。C项,“内”同“纳”,“内交”即“结交”。D项,“然”同“燃”,燃烧。
5.(3分)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无是非之心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C.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D.择善而从之
√
A、B、C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动词,意思分别是“分辨是非”“彰明”“远离”;D项为形容词作名词,意思是“好的意见”。
6.(3分)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A.敏于事而慎于言
B.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
例句与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其中B项为省略介词“于”的状语后置句。D项,判断句。
(2024·湖南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2分)
材料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下》,有删改)
材料三: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7.(3分)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先知 A 觉 B 后知 C 使先觉 D 觉后觉 E 予 F 天民之先 G 觉者也
答案:CEF
“使先知觉后知”和“使先觉觉后觉”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应在“后知”和“后觉”后C、E处断开;“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为判断句,应在主语“予”后F处断开,表强调。
8.(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与《六国论》中“义不赂秦”的“义”意思和用法相同。
B.且,将要,将近,与《愚公移山》中“年且九十”的“且”意思相同。
C.易,代替,与成语“移风易俗”中的“易”意思相同。
D.治,安定太平,与《出师表》中“不效,则治臣之罪”的“治”意义和用法不同。
√
C项,“意思相同”错误。“易”,代替/改变。D项,“治”,形容词,安定太平/动词,惩处。
9.(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本想给自己立号为文王,准备东征纣王,但是伯夷叔齐认为他不仁不孝,不能号为文王。
B.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认为武王也是暴君,太平盛世不存在了,自己没有立足之地,饥饿而亡。
C.伊尹认为,不管什么世道都应该出来做官,让天下百姓受到圣人的恩泽,是为政者应该做的事。
D.柳下惠认为别人的言行无法影响自己,所以他能够和任何人和谐相处且能保持自我,来去自由。
√
A项,“武王本想给自己立号为文王……不能号为文王”错误,原文中“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意思是武王追尊去世的父亲为“文王”,并非给自己立号为文王,故伯夷、叔齐认为他不能号为文王是无中生有。
10.(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让他们离去了。
不以侍奉坏君主而觉得羞耻,不以担任小官而觉得卑微。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
11.(5分)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孟子对伯夷的评价各是什么?孟子又是如何论证自己对伯夷的评价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材料二,孟子认为伯夷是圣人中的清高之人。材料三,孟子认为伯夷是一个器量狭隘、不知变通的人。(2)材料二以伯夷的不愿意在乱世出来做官的行为和伊尹的不管处于什么时代,都积极做官的行为相对比,论证伯夷是圣人中的清高的人。材料三以伯夷避开一切不符合礼节的人事和柳下惠能和任何人相处而不受人影响作对比,得出伯夷是个器量太小,不懂变通之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立你为国君)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善待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王。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
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让他们离去了。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将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代替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啊?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材料二:
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丑陋的事物,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就不去使唤。天下安定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就隐退不出。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愿意居住。他认为和无知的俗人相处,就像穿戴着上朝的礼服礼帽却坐在泥土或炭灰上一样。当殷纣王暴虐统治的时候,他隐居在北海之滨,等待着天下太平。所以,听到过伯夷风范的人,贪得无厌的会变得廉洁,懦弱的会变得意志坚定。”
“伊尹说:‘哪个君主不能侍奉?哪种民众不能使唤?’天下太平可以做官,天下混乱同样可以做官。他又说:‘上天生育这些民众,使先明理的人启发后明理的人,使先觉悟的人启发后觉悟的人。我,是上天生育的这些民众中先觉悟的人。我要用这个尧、舜之道来启发上天所生的民众。’想那天下的百姓,一个个男子和女子如果有没受到尧、舜之道恩惠的,就好像是自己将他们推进水沟中一样,伊尹就是这样自愿把天下的重担挑在肩头的。”
孟子说:“伯夷这个人,是圣贤中清高的人;伊尹这个人,是圣贤中有责任感的人。”
材料三:
孟子说:“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侍奉;不是他中意的朋友就不去结交。不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不同恶人交谈;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同恶人交谈,就觉得像是穿戴着上朝的衣帽坐在泥土或炭灰上一样。把这种厌恶坏人的心情推广开去,他就会想,如果同一个无知的俗人站在一起,那人帽子戴得不正,就该生气地离开他,就像会被他玷污似的。因此,诸侯即使有用动听的言辞来请他的,他也不接受。不接受,就是不屑于接近他们。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主而觉得羞耻,不以担任小官而觉得卑微。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
遗弃而不怨恨,处境穷困而不忧伤。所以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
你赤身裸体地在我身旁,你又怎么能玷污我呢?’所以他能高高兴兴地同这样的人处在一起而不失去自己的风度,拉他留下,他就留下。拉他留下他就留下,这也就是不屑于离开罢了。”孟子说:“伯夷狭隘,柳下惠不严肃。狭隘与不严肃,君子是不效仿的。”
返回篇目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人物
孟子(约前372—前289),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他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游说魏惠王,惠王不能用;他去齐国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很尊敬他,但终不得重用。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后人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倡导“以仁为本”。书中包括《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等名篇。
2.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3.拓展
《孟子》一书共七篇,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一说是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书中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1.字音
(1)怵惕(chù tì) (2)恻(cè)隐
(3)要(yāo)誉 (4)羞恶(wù)
2.词语
(1)恶(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推导]
“恶”有两个基本义:一是貌丑,一是罪恶。容貌丑陋“不好”,会令人“厌恶,不喜欢”。
[词义例释]
①讨厌,憎恶
例句:非恶其声而然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译文: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②坏,不好
例句:娇儿恶卧踏里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译文: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③罪恶,邪恶
例句: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考虑到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
④怎么,哪里
例句: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用小(的动物)替换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呢?
⑤诽谤,诋毁
例句: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战国策·燕策一》)
译文:有人对燕王诋毁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
[成语助记]
①怙恶不悛:怙,依靠、凭恃;悛,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②好逸恶劳:逸,安逸;恶,厌恶。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③粗衣恶食:粗劣的衣服和饮食。形容生活清苦。
④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⑤除恶务尽:清除坏人坏事或邪恶势力必须彻底。
[语境巧记]
屈原博学且性刚,子兰为人不善,常造恶( ),尝构恶( )屈原于楚王前。屈原恶( )其行为,曰:“此人行为不端,以事知之。有臣如此,楚国恶( )乎定?”
答案:罪恶 诽谤 讨厌 怎么
(2)内(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推导]
“内”的本义是“里面”,由此引申出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内部、内室”;一是“使进入,接纳”,这一意义后写作“纳”。妻妾一般在内室操持家务,很少出门,故古人就把妻妾称为“内”。后来妻子的亲属也用“内”称呼,如“内侄、内弟”等。
[词义例释]
①同“纳”,“内交”即“结交”
例句: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译文:不是为了想跟小孩子的父母结交。
②同“纳”,接纳
例句: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译文:据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
③内心
例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二章》)
译文:看见没有才德的人就应该在内心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④朝廷
例句: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译文:侍卫大臣们在朝廷内毫不懈怠。
⑤里面,跟“外”相对
例句:帘内掷一纸出。(《促织》)
译文:从帘子里面投掷一张纸条出来。
⑥宫内
例句: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译文:使得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⑦对内,在国内,在家里
例句: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谏逐客书》)
译文:在内使自己空虚而在外又和诸侯结怨。
[成语助记]
①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内,内心;荏,软弱、怯懦。形容人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②五内俱焚:五内,五脏;焚,烧。五脏都好像被火烧一样。形容内心极为焦虑。
[语境巧记]
李密自小家穷,家无应门之僮,内( )怀忧国之计,而所幸朋友亲之。李密常内( )朋友于家,悟言一室之内( ),抒满腔豪情,歌窈窕之章。
答案:内心 同“纳”,接纳 里面
3.名句
(1)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章句上》)
[名句翻译] 人们有句口头语,都说“天下国家”。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本身。
[适用角度] 家国情怀、家与国的关系、自身修养与家风
(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章句上》)
[名句翻译] 君子有三件乐事,但一统天下不包括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无灾殃,是第一件乐事;上对得住天,下对得起人,是第二件乐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件乐事。
[适用角度] 君子之乐、心底无私天地宽、培育英才利天下
(3)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章句上》)
[名句翻译] 夏商周三代的开国之君禹、汤、文武得到天下是由于仁爱,它们的末代君主桀、纣、幽厉失去天下则是由于不仁。诸侯国家的兴盛、衰败和生存、灭亡的原因也是这样。天子要是不仁,就不能保住四海之内的土地(即天下);诸侯要是不仁,就不能保住国家;公卿、大夫要是不仁,就不能保住祖先的宗庙;士子和老百姓要是不仁,就不能保全自己的身体。
[适用角度] 施行仁政、“仁”关乎国家兴衰成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4)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 ——契诃夫
[适用角度] 悲悯情怀、人性光辉、崇高人格
家庭教育不妨多些“松弛感”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鸡娃”未必“鸡”出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当过多的注意力倾注在学习成绩、才艺本领等表现上时,对其他方面的关注自然被削弱。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每个孩子在成长起步阶段,尤其是青春期,难免经历内心的暴风雨,需要家长耐心、细心体察,少些责怪、多些理解。孩子会不会和同伴交往?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没有自己真正喜欢的爱好?这些社交能力、情绪能力、身体能力“鸡”不出来、很难量化,却可能是孩子人生中更宝贵的财富,需要日复一日的陪伴、良好的亲子关系浸润。在培养孩子、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应扮演何种角色、保持什么心态、起到怎样的作用,没有统一答案。但不管怎样,爱是一切的前提,怎么爱却是技术活儿。我们常说“爱人如养花”,好的花匠必定不会要求向日葵开成郁金香的模样、玫瑰长到凌霄花的高度。
这两年,“松弛感”成了一个挺火的词。这最初源于一个博主分享的机场见闻:临登机才发现孩子的证件过期,上不了飞机,没有人责怪孩子,妈妈带着孩子折返回家,其他家人则按原计划登机。突发情况下的从容不迫,让网友感慨其家庭的包容氛围。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人学着自我调适,给心灵松松绑、减减压。成人尚需如此,孩子何尝不是。如何纾解社会的教育焦虑,如何给孩子们一个更松弛、更宽阔的成长空间,不只是家庭的事,但家庭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
1.课内素材
原句: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适用主题] 悲悯情怀、人性善、崇高人格
[运用示例] 穆旦曾说:“我愿将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寒酷的冬天。”我想,他心中涌动的那份热流,应该就是人人皆有的悲悯之心吧!
正如孟子所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份与生俱来的悲悯,是一个人修养的起点,是我们人性之歌在全社会奏响合鸣的前奏。个人正因拥有这份悲悯,我们的灵魂才能走向光明;只有人人能以此为起点推己及人,扩而“充之”,世界才能奏响光明之歌。
悲悯是什么?它是东方亚圣笔下的“怵惕恻隐”,也是西方哲人卢梭口中人人皆有的“怜悯”。我们如果将它时时保持,在看到流浪汉时,定会想去帮助他;在听到孩子啼哭时,定会心头一紧;当见到受伤的猫狗,必会想为其医治;看见饱受战火蹂躏的异国百姓,也同样会感同身受,潸然而泪下。是的,悲悯是上天赐给“人性”的一束微弱的光芒。如若守之,并发扬光大,可成炬火照亮人生;可一旦弃之,由善入恶,其成长定会误入歧途而坠入深渊。
2.时新素材
从“中国好人”事迹中感悟向上向善的力量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以其平凡而伟大的事迹,成为引领时代前行的璀璨星辰。2024年10月9日晚,《中国好人》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首播,讲述了12位身边好人的故事,不仅触动了我们的情感,更点亮了精神的灯塔,彰显了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这些“好人”,如同一面面鲜艳的旗帜,汇聚成新时代文明之歌,激励着每一个人向上向善,共同书写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壮丽篇章。
[适用主题] 人性光辉、精神灯塔、平凡中的伟大、向善
[运用示例] 凡人善举,铸就时代丰碑。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而伟大精神往往寓于平凡之中。从徒手爬楼救人的退役军人许亮,到纵身跃下大桥的外卖小哥彭清林,他们的英勇行为,是对“见义勇为”最生动的诠释。在生死攸关的瞬间,他们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在危难面前,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成为守护他人安全的英雄。同样,深耕教学科研的体育教授牛雪松、扎根团场37年的粮食研究员杨志刚,他们默默无闻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国家的未来,书写着奉献的华章。这些“好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伟大并不遥远,它就蕴含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选择与坚持之中。他们的事迹,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社会前行的道路,也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事业中。
崇德向善,共绘文明新篇。“好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不仅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好人”,他们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也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愿意成为那一束光,就能汇聚成照亮整个社会的光芒。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好人”为榜样,不仅要学习他们的精神,更要将这份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争做先锋。要恪守应尽的义务,崇德向善,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关心“好人”,帮助“好人”,让“好人有好报”成为社会共识,让做好事、当好人成为一种风尚。同时,还要通过媒体、教育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好人”事迹,让更多人了解“好人”、学习“好人”,让“好人”精神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
[学习目标] 1.梳理文本,理解课文内容。2.体会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感受孟子思想的人性美。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孔子代表中国儒学之创始阶段,孟子代表儒学理论之初步完成。孔子立仁义礼之统,孟子则提出性善论以补成此说。无性善则儒学无所归,故就中国之重德文化精神而言,性善论乃此精神之依据。”第一个旗帜鲜明地提出“人性善”的就是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就是围绕这个核心点展开的论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经过层层分析,表达了人性本善的观点。梳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内容,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__ ⑥__________
答案: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②孺子落井,观者生惊骇、怜悯之心 ③羞恶之心:义之端 ④辞让之心:礼之端 ⑤是非之心:智之端 ⑥足以保四海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_____同_____,__________
2.若火之始然 _____同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内 纳 “内交”即“结交” 2.然 燃 燃烧
二、古今异义(请解释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自贼者多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偷东西的人
答案:伤害
三、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所以
(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_____________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_____________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
2.是
(1)人之有是四端也 _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 _____________
3.事
(1)不足以事父母 _____________
(2)今日之事何如 _____________
答案:1.(1)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2)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3)介词,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2.(1)指示代词,此 (2)判断词,同今义 3.(1)动词,侍奉
(2)名词,事情
四、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的句子)
1.判断句
(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辞让之心,非人也。(“……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状语后置句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于孺子之父母”作“内交”的状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于乡党朋友”作“要誉”的状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没有恻隐之心,就不是人。(2)没有羞耻、憎恶之心,就不是人。(3)没有谦逊推让之心,就不是人。(4)没有分辨是非之心,就不是人。(5)同情之心,是仁的发端。(6)羞耻、憎恶之心,是义的发端。(7)谦逊推让之心,是礼的发端。(8)分辨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2.(1)不是因为要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2)不是因为要在同乡朋友那里博取名誉。
1.品“性善”人性
孟子一上来就指出每个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性善论”。每个人都有“不忍人之心”,这是人类世界发展的最核心的人性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人类自身的发展找到了方向,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找到了方向。思考:孟子是如何看待人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子对人性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仁、义、礼、智的发源都在人的内心,人本然地拥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像人本然地拥有不忍人之心一样,这是孟子“性善论”主张的体现,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孟子也没有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表明“四端”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2.理论证思路
毛泽东曾说:“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论证思路就如同过河的桥或船,没有清晰合理的论证思路,我们就无法有效传达观点、说服他人。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3.赏论证方法
孟子的文章雄辩滔滔,气势夺人。还有人说,他的论证过程就像精心搭建的建筑,一层一层,结构稳固。请简要分析本文在论证方面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论证手法多样,论述充分有力。①举例论证。如文中通过列举人们在面对“孺子将入于井”时的态度的事例,论证了恻隐之心出于本能,让人信服。②比喻论证。如文中将人的“四端”比作“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论证了后天的学习培养对扩充人的善良本性的重要作用。③对比论证。如对比“苟能充之”和“苟不充之”两种做法的不同结果,强调了“充之”的必要性。
4.思现实意义
儒家讲究修身做人之道。孔子讲“修己以敬”,涵养智仁勇“三达德”;孟子讲存心养性,养浩然之气;荀子讲“以诚养心、以礼正身”。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修身之学的基本精神。有同学却认为,在当下的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还有人认为,在目前的社会状态下,不道德行为比道德行为获利更多更快。针对这种现象,你认为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观点二)孟子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观点三)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协调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中华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其经典文集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语言魅力。试分析《〈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三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相同点:三篇文章的语言都简练平实,内涵深刻。(2)不同点:《〈论语〉十二章》语言简练,用意深远。在简单的对话中展示人物形象,语言接近口语,浅近易懂。《大学之道》语言平实浅近,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干净利落,给人以朴素自然的美感;文辞简约,但内涵深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语言掷地有声,论证缜密,长于修辞,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士谦服阕,舍宅为伽蓝,脱身而出。诣学请业,研精不倦,遂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就。
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逸民部》,有删改)
后人评价李士谦“恬淡持躬而慈悲济世”。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李士谦“恬淡持躬而慈悲济世”的具体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李士谦淡泊名利。让他做署员外郎,并被推举为品行高尚的人,都找借口推辞了,一直没做官。②李士谦慈悲济世,乐善好施。别人的牛毁坏了他的田地,他反而替人好好喂着;有人偷割他的禾苗,他却不加责备。发生饥荒,他拿尽家里的钱,买米做成粥给那些受饥饿的人,借此存活的人很多,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短缺之人。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侍奉母亲以孝顺而闻名。母亲曾经呕吐,他怀疑是食物中毒,所以跪在地上尝呕吐物。十二岁时,魏广平王赞征召他为开府参军事。后来因为母亲过世,服丧时他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他为母亲服丧完毕,献出住宅作为佛寺,只身离家。到学馆寻师请教学业,专心研究不知疲倦,(他)博览群书,同时擅长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他做员外郎,赵郡王睿推举他为品行高尚的人,他都称病不去。
自从因为父亲早死,(李士谦)不曾喝过酒吃过肉,口中也未曾说过杀害之类的话。(然而)等到亲朋来聚,就摆上盛酒食的器具,对着他们端正地坐着,一整天都不感到疲倦。(李士谦家族人多,)曾经来到李士谦的住处,面前满是丰盛的饮食,(士谦)却先摆上黍米,对众堂兄弟说:“孔子说黍排在五谷中第一位,荀子也说先吃黍稷,古人崇尚的,难道可以违背吗?”无论年幼的还是年长的都很恭敬,回去后互相说:“见到君子后,才觉得我们这些人道德不高啊。”
(李士谦)家里富裕,但自己处处都很节俭,每每以帮助别人为责任。州里有死了人而家里又无法安葬的,(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的需要供给钱财。有兄弟间财产分配不均,以至互相争吵告状的,士谦听说之后拿出自己的钱财给了那个少的,使他的财产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两人很惭愧,互相推让,最终都成为善人。有个人的牛毁坏了他的田地,他(把牛)牵到凉快的地方喂食,比牛的主人照顾得还好。看见有人偷割他的禾黍,(他就)默默地避开。他的家僮曾抓住一个偷粟的,士谦安慰这人说:“这是贫穷所致,不应该责备。”就让放了他。他的仆人曾和同乡人董震喝醉酒后比力气,董震掐住仆人的咽喉,掐死了仆人。董震很害怕就去向士谦请罪,士谦安慰他说:“你本来没有杀人之心,何必向我请罪呢!但是可以远远地离开,不要被官吏捉住。”
这以后他拿出数千石粮食,借给同乡人,赶上这年谷物不熟,债家没有可以用来偿还的,都来向李士谦道歉。李士谦说:“我家多余的粮食,本来就是想用来救济别人的,难道是为了图利吗!”于是把向他借债的人全部召集在一起,为他们摆下丰盛的酒席,当着他们的面烧毁了所有契约,说:“你们的债全勾销了,希望不要再为此挂念了。”让借债的人各自回去。第二年大丰收,欠债的人都争相来向他还债,李士谦拒绝了,一点都没有接受。有一年又遇上饥荒,很多人都死了,李士谦又拿出他家所有的钱,买来米做成粥供给那些受饥饿的人,依靠他而生存下来的人数以万计。到了春天,他又拿出粮食种子,分给那些贫困的人家。赵郡的农民非常感激他。
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时年六十六岁。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却让李参军死了!”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李景伯等认为士谦善行品性在乡村山野闻名,分条记下他的行为、事迹,到尚书省请求给他一个“先生”的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了碑。
课时测评9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时间:45分钟 满分:40分)
1.(3分)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端正
答案:D
解析:D项,端:萌芽,发端。
2.(3分)下列各句中的“要”,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B.要言不烦
C.张良出,要项伯
D.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
答案:C
解析:C项,同“邀”,邀请,与例句意思相同;A项,求取;B项,简要;D项,重要。
3.(3分)下列各句中的“之”,意义及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由是观之
答案:A
解析: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例句相同;B项,代词,它们,指“四端”;C项,结构助词,的;D项,代词,这种情况。
4.(3分)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知者不惑
B.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D.若火之始然
答案:B
解析:A项,“知”同“智”,明智,聪慧。C项,“内”同“纳”,“内交”即“结交”。D项,“然”同“燃”,燃烧。
5.(3分)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无是非之心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C.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D.择善而从之
答案:D
解析:A、B、C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动词,意思分别是“分辨是非”“彰明”“远离”;D项为形容词作名词,意思是“好的意见”。
6.(3分)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A.敏于事而慎于言
B.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答案:D
解析:例句与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其中B项为省略介词“于”的状语后置句。D项,判断句。
(2024·湖南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2分)
材料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下》,有删改)
材料三: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7.(3分)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先知A觉B后知C使先觉D觉后觉E予F天民之先G觉者也
答案:CEF
解析:“使先知觉后知”和“使先觉觉后觉”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应在“后知”和“后觉”后C、E处断开;“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为判断句,应在主语“予”后F处断开,表强调。
8.(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义,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与《六国论》中“义不赂秦”的“义”意思和用法相同。
B.且,将要,将近,与《愚公移山》中“年且九十”的“且”意思相同。
C.易,代替,与成语“移风易俗”中的“易”意思相同。
D.治,安定太平,与《出师表》中“不效,则治臣之罪”的“治”意义和用法不同。
答案:C
解析:C项,“意思相同”错误。“易”,代替/改变。D项,“治”,形容词,安定太平/动词,惩处。
9.(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王本想给自己立号为文王,准备东征纣王,但是伯夷叔齐认为他不仁不孝,不能号为文王。
B.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认为武王也是暴君,太平盛世不存在了,自己没有立足之地,饥饿而亡。
C.伊尹认为,不管什么世道都应该出来做官,让天下百姓受到圣人的恩泽,是为政者应该做的事。
D.柳下惠认为别人的言行无法影响自己,所以他能够和任何人和谐相处且能保持自我,来去自由。
答案:A
解析:A项,“武王本想给自己立号为文王……不能号为文王”错误,原文中“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意思是武王追尊去世的父亲为“文王”,并非给自己立号为文王,故伯夷、叔齐认为他不能号为文王是无中生有。
10.(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让他们离去了。
(2)不以侍奉坏君主而觉得羞耻,不以担任小官而觉得卑微。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
11.(5分)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孟子对伯夷的评价各是什么?孟子又是如何论证自己对伯夷的评价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材料二,孟子认为伯夷是圣人中的清高之人。材料三,孟子认为伯夷是一个器量狭隘、不知变通的人。(2)材料二以伯夷的不愿意在乱世出来做官的行为和伊尹的不管处于什么时代,都积极做官的行为相对比,论证伯夷是圣人中的清高的人。材料三以伯夷避开一切不符合礼节的人事和柳下惠能和任何人相处而不受人影响作对比,得出伯夷是个器量太小,不懂变通之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立你为国君)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善待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王。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让他们离去了。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将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代替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啊?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材料二:
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丑陋的事物,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就不去使唤。天下安定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就隐退不出。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愿意居住。他认为和无知的俗人相处,就像穿戴着上朝的礼服礼帽却坐在泥土或炭灰上一样。当殷纣王暴虐统治的时候,他隐居在北海之滨,等待着天下太平。所以,听到过伯夷风范的人,贪得无厌的会变得廉洁,懦弱的会变得意志坚定。”
“伊尹说:‘哪个君主不能侍奉?哪种民众不能使唤?’天下太平可以做官,天下混乱同样可以做官。他又说:‘上天生育这些民众,使先明理的人启发后明理的人,使先觉悟的人启发后觉悟的人。我,是上天生育的这些民众中先觉悟的人。我要用这个尧、舜之道来启发上天所生的民众。’想那天下的百姓,一个个男子和女子如果有没受到尧、舜之道恩惠的,就好像是自己将他们推进水沟中一样,伊尹就是这样自愿把天下的重担挑在肩头的。”
孟子说:“伯夷这个人,是圣贤中清高的人;伊尹这个人,是圣贤中有责任感的人。”
材料三:
孟子说:“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侍奉;不是他中意的朋友就不去结交。不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不同恶人交谈;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同恶人交谈,就觉得像是穿戴着上朝的衣帽坐在泥土或炭灰上一样。把这种厌恶坏人的心情推广开去,他就会想,如果同一个无知的俗人站在一起,那人帽子戴得不正,就该生气地离开他,就像会被他玷污似的。因此,诸侯即使有用动听的言辞来请他的,他也不接受。不接受,就是不屑于接近他们。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主而觉得羞耻,不以担任小官而觉得卑微。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而不怨恨,处境穷困而不忧伤。所以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赤身裸体地在我身旁,你又怎么能玷污我呢?’所以他能高高兴兴地同这样的人处在一起而不失去自己的风度,拉他留下,他就留下。拉他留下他就留下,这也就是不屑于离开罢了。”孟子说:“伯夷狭隘,柳下惠不严肃。狭隘与不严肃,君子是不效仿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