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素养进阶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篇目二五石之瓠课件(共83张PPT)+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素养进阶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篇目二五石之瓠课件(共83张PPT)+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3 17:11:05

文档简介

(共83张PPT)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中华传
统文化经典研习
素养进阶 1 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
6.《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篇目二 五石之瓠
1.人物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
《庄子》一书中的代表篇目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看作世界的最高原理,认为道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是世界的终极根源和主宰。“齐物论”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一种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的相对主义理论。他改造了老子关于对立面互相转化的思想,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加以绝对化。《庄子》一书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读而知——郎朗求知,见多识广
2.背景
庄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天资聪明,虽有用世之心,但是面对“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庄子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
实也使他无法施展抱负。于是,他转而在内心自由的境界里寻求精神的
解脱。
3.拓展
《庄子》又称《南华经》,系庄周及其后学所撰。《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1.字音
(1)大瓠(hù) (2)瓠(huò)落
(3)呺(xiāo)然 (4)掊(pǒu)之
(5)龟(jūn)手 (6)洴澼 (pínɡ pì kuànɡ)
(7)鬻(yù)技 (8)大樽(zūn)
读而记——孜孜善记,厚积薄发
2.词语
(1)举(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推导
“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一个“举动”,活用为动词即引申出“兴起、发动”之义。“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又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出“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
词义例释
①举起,抬起
例句:其坚不能自举也。(《五石之瓠》)
译文: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
②发动,兴起
例句: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译文:发动大事(指起义)也是死。
③攻占,攻取
例句: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译文:戍守的兵卒大呼而起,函谷关被攻占。
④推荐,推举
例句: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译文:因此大家商议推举向宠做中部督。
⑤选拔,任用,起用
例句: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百里奚从市井间被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⑥成就,取得
例句: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译文:要死就要取得大名声啊!
⑦高飞
例句:九万里风鹏正举。(《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译文:(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
⑧让,拿,把
例句:举以予人。(《六国论》)
译文:拿来送给别人。
⑨施行
例句:举先王之政。(《答司马谏议书》)
译文: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
⑩尽
例句: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
译文:杀人像是怕不能杀尽。
全,合,所有的
例句: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译文:用笼子装着回家,全家人高兴地祝贺。
举出,提出
例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译文:举出一方给他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
成语助记
①举案齐眉:举,托举、举起。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
②举足轻重:举,举起、抬起。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③举手之劳:举,抬起。一动手就能办到的小事。指办事情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④举一反三:举,举出、提出。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⑤举世无双:举,全。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人或物。形容极其罕见
稀有。
⑥举贤任能:举,推举、选拔。推举贤才,任用能人。
⑦包举宇内:包举,统括;宇内,天地之间,即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语境巧记
  陈涉亡,众豪杰举( )项羽为帅。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不意刘邦先举( )咸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然意不决,范增举( )玉玦促之。樊哙闯入,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 ) ,且举( )沛公待项王之事,告项王莫令事不举( ) 。
推举
攻取
举起

举出
成功
(2)为
词义例释
①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由于
例句: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五石之瓠》)
译文:我是因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②制作,制造
例句: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五石之瓠》)
译文:宋国有一个善于制造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
③从事,致力于
例句:我世世为洴澼 。(《五石之瓠》)
译文:我家世世代代从事漂洗丝絮(的职业)。
④当作,作为
例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将在选择性必修中册学习)
译文:(他们)砍下木棍作为兵器,举起竹竿当作旗帜。
⑤成为
例句: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译文:(她们)从早到晚唱歌弹琴,成为秦国的宫人。
⑥担任,充当
例句:使子婴为相。(《鸿门宴》)
译文:任命子婴担任丞相。
⑦修建,修筑
例句: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译文:(用土)筑台并(在台上)盟誓,用(两个)将尉的头祭天。
⑧叫作,称为
例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北冥有鱼》)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
⑨演奏,弹奏
例句: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并序》)
译文:起初弹奏《霓裳羽衣曲》接着弹奏《六幺令》。
⑩创作
例句: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
译文:于是创作了这首七言诗,作歌赠送给她。
认为,以为
例句: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译文:私意认为大王不应采用(这种做法)!
治,治理
例句:为国以礼。(《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治国要用礼。
给予
例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
雕刻
例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译文:原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作为,成就
例句:未能助上大有为。(《答司马谏议书》)
译文:没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
表示判断,是
例句: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十二章》)
译文: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
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译文: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表动作、行为的替代,替,给
例句: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译文:替我去打败刘邦的军队!
表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
例句:而王岂为是哉?(《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表被动,被
例句: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译文:就被狡诈的小吏上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
结构助词,表强调,不翻译
例句: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常有善心的,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
作,做
例句: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所以大王您不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
例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译文: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
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当,等到
例句: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译文: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成语助记
①各自为政:为政,处理政事,泛指行事。各自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虑全局,各搞一套。
②不足为训:为,作为;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③古为今用:为,被。指批判、借鉴古代的东西,继承其中优秀的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所用。常指文化遗产的继承。
④蔚为大观:为,变成、成为。发展成为盛大壮观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
⑤为虎作伥:为,替。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变成伥鬼,专门给虎带路去吃别人。比喻帮助坏人做坏事,做恶人的帮凶。
⑥以邻为壑:为,当作。 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
⑦止戈为武:为,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语境巧记
  “天行有常,不为( )尧存,不为( )桀亡。”此为( )至理,当为( )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
)巫所惑。巫者,以诡为( )业,其所为( )皆为( )利也。故为( )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
)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
) ?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动词,是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
介词,与“所”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
被动,相当于“被”
动词,作为,当作
动词,做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目的,相当于“为了”
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相当于“当”“等到”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替代,相当于“给”
“替”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
反问
3.名句
(1)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杂篇·盗跖》)
名句翻译 喜好当面夸奖别人的人,也喜好背地里诋毁别人。
适用角度 对人的态度、赞美他人、诋毁别人、做人应表里如一
(2)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庄子·外篇·山木》)
名句翻译 因为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人,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抛弃;因为天性而相互结合的人,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包容。
适用角度 友情的考验、脆弱的利益共同体、志趣相投的友谊最稳固
(3)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杂篇·让王》)
名句翻译 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
适用角度 知足常乐、重视内心修养、不惧不愧
(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外篇·山木》)
名句翻译 君子的友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亲密无间而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适用角度 人际交往、纯洁的友谊、人间离合
AI当真懂爱?
  AI火了,曾被视为“冰冷算法”的机器,正在成为无数人掏心窝子倾诉的树洞。看似矛盾背后,满是动人瞬间:有人焦虑时得到回复“放下最优解的执念,带着韧性的你已是满分答案”,瞬间泪流满面;备考学生把AI当“监督老师”,在“你比昨天更接近星辰”的鼓励中重燃斗志……当技术开始以诗意回应孤独,当代码编织出情感的经纬,不禁要问:AI当真懂得爱吗?
读而思——灼灼眀辩,见微知著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我们不停追问探索AI,丢入颗颗石子,激荡起的涟漪或许令人心头微颤,但回答照见的,其实是投石者自己的身影。老人对着虚拟儿孙展颜开怀,抚慰他们的不是算法,而是内心深处对亲情的渴慕;游子隔着屏幕泪眼涟涟,打湿衣襟的不是煽情言语,而是自己久未说出口的乡愁。恰是我们带着作为人的主体性,去注视、去赋义,去给予冰冷的文字以情感内涵,才能让AI有机会感动我们、激励我们,提供情绪价值,抚慰心灵迷茫。在这个意义上,不必担心AI的智械危机,因为爱的起点与落点,终究还是我们自己。
  2 000多年前,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巧辩“鱼之乐”。今天,我们与AI的对话,何尝不是一场关于“人之爱”的思辨?AI在人类文明的星河中汲取繁星点点,闪耀人们的内心,这是爱的技巧,但从人们共情中映射出的,却是爱的本真——那是真诚的看见,是平等的尊重,是温暖的呵护。技术是灯,点亮它的,始终是人性之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课内素材
原句: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
适用主题 多元思维、创新、无益之用、换个视角
运用示例 盲从是一种思维固化,与其低头循着别人的路走,不如抬起头,更新思维,换个方向,创造自己的路。做人处世要学会“变”,所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五石之瓠》的故事里,“买其方百金”的客人并没有盲目地同宋人一样,把药作为生存之技,而是凭之得到了封官加爵、荣华富贵的一生;庄子同样不被惠子无用之瓠的思维所束缚,清醒地认为它可以作腰舟浮于四海,自在逍遥。有时候,换个角度,更新思维,创造也许就不请自来了。
读而用——栩栩巧用,行文致远
2.时新素材
如何看待文化的“有用”和“无用”
用来喝茶的器皿,明明普通的白瓷碗就可以满足需求,可我们为何更青睐做工精细的青瓷茶具?写字时用来防止手臂沾墨的臂搁,明明只要具备搁放手臂的功能就可以,可我们为何会讲究它的材质和上面的雕花?当我们感动于一首古诗词的美好意境时,当我们醉心于一件手工艺品的精巧文雅时,我们从中获得了什么?那些人文底蕴和艺术价值究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又或者说,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
在第十五届文化中国讲坛上,由白岩松主持的对话环节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指出,“有用”是指“实用”,“无用”则是审美的“无用之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用”和生活层面的“用”都是有用性的“实用”,而“无用”也是“有用”,甚至是“大用”。
潘鲁生介绍,在南宋的临安城,宫廷文化、文人文化与市井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工艺致用”的造物思想,也造就了南宋时期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生活方式。这个时期的织造技术十分高超,所造织物丝密、轻如蝉翼,不仅纱、罗、绮、绫各色丝织品类型多样,缂丝、刺绣工艺更是技术精湛;南宋的园林像是立体的山水画,亭台楼阁,曲径通幽,蕴藏着文人雅士的精神情结与审美意境。从镇江博物馆藏的宋代泥塑童戏像,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市担婴戏图》,从故宫博物院藏的定窑白瓷孩儿枕,到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的宋锦《百子图》,无不体现出人文艺术与市井生活相糅合的生活美学和情趣。
适用主题 文化自信、精神的力量、文化认同、高雅生活
运用示例 文化养老是一种以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为
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的养老
方式。
每个人最终的愿望都是健康地老去,幸福地与世界告别,而这绝不是单纯依靠科技或者医学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必须通过文化、艺术与科技结合才能达到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生活美学层面,文化的“有用”和“无用”或许是一个哲学命题,然而在医学领域,文化的“用处”却是不可或缺,甚至文化的渗透比科技的发展更为重要。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也在快速增长,然而增长的预期寿命中很大部分是不健康的,即有残疾的预期寿命。中国的残疾人中,有53%是老年人,解决这些老龄残疾人的问题,需要有科技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有文化的支持,“让他们心存幸福,最大限度地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福利”。
返回
课堂讲义
学习
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庄子的“无用之用”,赏析《庄子》的说理风格。
有人问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文学有什么用处啊?”他很生气,认为这是个愚蠢的问题,便回答说:“没有人会问:金丝雀的叫声或日落的彩霞有什么用处?”今天,人们评价事物,往往以“有用”和“无用”作为取舍的原则和裁量的标准。然而事物的发展,又往往印证了这是一种
实用主义思维,它在让我们获得一片原野的同时,却又遮蔽了更广阔的
草原。
1.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补充下面的空缺部分。
本文中,惠子仅从__________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本文运用寓意深刻的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读文会意
日常使用
2.《五石之瓠》借一大一小两个故事展开说理,凸显了小大之辩、“无用”之大用。请结合课文内容,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讽庄子学说大而无用
讽惠子孤陋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____同____,__________
2.世世以洴澼 为事 ____同____,__________
3.客得之,以说吴王 ____同____,__________
基础梳理


皮肤冻裂

丝绵絮


取悦
二、重点实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_____________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_____________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_____________
(4)少年固强之 _____________
本来,的确
牢固
顽固
坚持、一定
三、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
1.(1)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__________
②吴王使之将 __________
(2)名词活用作形容词
能不龟手一也 __________
2.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①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__________
②其坚不能自举也 __________
种植
领兵
一样
大的东西
坚固程度
四、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的句子)
1.省略句
以盛水浆。(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语后置句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作“宋人”的定语,“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状语后置句
请买其方百金。[“(以)百金”作“买”的状语。同时还是省略句,名词“百金”前省略介词“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它盛水。
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
愿意出百金来买他制药的方子。
1.条分缕析,借故事打通文本
“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两个故事的相同之处是什么?惠子与庄子有何不同?惠子与宋人、庄子与客分别有何相同点?庄子与客有何不同?
(1)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惠子与庄子的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启思
两个故事都是讲“如何用”。
惠子用“五石之瓠”盛水、做瓢,结果都失败了,最后只能把葫芦打破;他只能看见世俗的小利,看不到背后的“大用”。庄子超拔,他以超凡的智慧说出大葫芦的“妙用”,把大瓠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浮乎江湖”的想象,隐含精神的自由。
(3)惠子与宋人的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庄子与客的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与客的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眼光狭窄,思维固化,只见世俗小利,不见事物背后的“大用”。
能跳出事物固有之用的窠臼而实现对物的大用或妙用,在境界上是相似的。
根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不同。客的做法本质上是功利的;庄子完全脱离功利心机,隐含精神的大自由。
2.逐层深入,探故事背后启示
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分别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各有什么用意?《五石之瓠》给了人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1)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2)启示:任何事物都有其用处,要做到因物而用之,用物之大用;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价值,关键在于思维不要只停留在世俗的层面,必须超越日常功利的层面。
3.品言论说,探庄子说理智慧
当代作家王蒙认为:“庄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变成了艺术,变成了神话、寓言、故事、传说。”请结合《五石之瓠》一文,说说庄子是通过哪些手法来阐述道家思想的。
答案:①用寓言故事和人物形象作依托。文中刻画了惠子和庄子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庄子讲述了“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来反驳惠子“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②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惠子和庄子两人的对话贯串始终,用两人对话的形式展示了一个丰富的故事内核。③以小见大,思辨性强。本文运用“不龟手之药”中蕴含的方法论,借如何处置“五石之瓠”,深刻地阐明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学,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发人们的思考。
1.老庄思想,一脉相承,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但庄学并非仅仅是庇荫在老子构建大厦下的一个摊位,进一步的发展与发挥使其“高明豁达”“光彩显露”,联读课文语段,辨析庄学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五石之瓠》)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五石之瓠》)
群文互鉴
答案:《老子》从“车毂”“器皿中空部位”“户牖”中发现“无”的价值,因为有“无”的部分,所以能够成就“车”“器皿”“室”的功用,老子强调的是“无”本有其用。其思想的深刻性在于将“无”这一负概念给予积极肯定的内容,发现了“无”的价值,把它提高到应有的位置。《庄子》能够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惠子认为大而无用的“五石之瓠”,在庄子看来具有浮于江湖的大用。
老庄二者都在发现、揭示、强调“有无相生”的思辨性。比起老子停留在“实用”层面,惠子停留在“功利”层面,庄子已然不为功利所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自适,更是一种高明豁达、不谴是非的境界。
答案:《老子》从“车毂”“器皿中空部位”“户牖”中发现“无”的价值,因为有“无”的部分,所以能够成就“车”“器皿”“室”的功用,老子强调的是“无”本有其用。其思想的深刻性在于将“无”这一负概念给予积极肯定的内容,发现了“无”的价值,把它提高到应有的位置。《庄子》能够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惠子认为大而无用的“五石之瓠”,在庄子看来具有浮于江湖的大用。
老庄二者都在发现、揭示、强调“有无相生”的思辨性。比起老子停留在“实用”层面,惠子停留在“功利”层面,庄子已然不为功利所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自适,更是一种高明豁达、不谴是非的境界。
2.老子和庄子的作品都是在论述“道”,两者在论说风格上有何异同?
答案:同:在思想上,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他们都能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崇尚自然、无为。但庄子并非仅仅对老子的思想进行发挥,《五石之瓠》中的“无用之用”不仅发展了老子对“有”和“无”的辩证思考,还体现出庄子不为功利所束缚,自由、自适的精神追求。
异:老子善于汲取生活经验,以简约的语言阐明“道”;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把哲学思想寄托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对话中,留给读者去体悟。庄子的寓言与先秦语录体、论辩体散文不同,将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有趣,达到哲理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了一种优美飘逸的说理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这两篇选文在说理上各有特色,试加以分析。
答案:《老子》大量地运用明喻、博喻、隐喻来说明事理,并且不拘一格,形式灵活,风格多变,有其独到之处。《老子》中的比喻往往借助丰富的想象以构成鲜明的形象,形成了其独有的抒彩。如第十一章中通过车毂、器皿、房屋等具体事物阐明了抽象的道理。
《庄子》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汒①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学以致用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②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③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坎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④,无南无北,奭然⑤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⑥。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节选自《庄子·秋水》,有删改)
[注] ①汒:同“茫”,自失的样子。②甃:井壁。③商蚷:马蚿,俗称百足虫。④大皇:苍天。⑤奭然:释然,形容丝毫不受拘束。⑥大通:无所不通的大道。
试分析本文的说理方法。
答案:①善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②本文借“坎井之蛙”告诫人们不能盲目自大,要有大格局。
参考译文
  公孙龙向魏牟问道:“我年少的时候学习古代圣王的主张,长大以后懂得了仁义的行为;能够把事物的不同与相同合而为一,把一个物体的质地坚硬与颜色洁白分离开来;能够把不对的说成是对的,把不应认可的看作是合宜的;能够使百家智士困惑不解,能够使众多善辩之口理屈词穷,我自以为是最为通达的了。如今我听了庄子的言谈,感到十分茫然。不知是我的论辩比不上他呢,还是我的知识不如他呢?现在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开口了,冒昧地向你请教其中的道理。”
  魏牟靠着几案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又仰头朝天笑着说:“你不曾听说过那浅井里的青蛙吗?井蛙对东海里的鳖说:‘我实在快乐啊!我跳跃玩耍于井口栏杆之上,进到井里便在井壁砖块破损之处休息。跳入水中井水漫入腋下并且托起我的下巴,踏入泥里泥水就盖住了我的脚背。回过头来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虫、小蟹和蝌蚪,没有能像我这样的。再说我独占一坑之水,盘踞一口浅井的快乐,这也是极其称心如意的了。你怎么不随时来井里看看呢?’东海之鳖左脚还未能跨入浅井,右膝就已经被绊住。于是迟疑了一阵子之后又把脚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情况告诉给浅井的青蛙,说:‘千里的遥远,不足以称述它的大;千仞的高旷,不足以探究它的深。大禹时代,十年里有九年水涝,而海水不会因此增多;商汤时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而岸边的水位不会因此下降。不因为时间的短暂与长久而有所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就是东海最大的快乐。’浅井之蛙听了这一席话,惊惶不安,茫然不知所措。”
  “再说你公孙龙的才智还未到达知晓是与非的境界,却还想去察悉庄子的言谈,这就像驱使蚊虫去背负大山,驱使马蚿到河水里去奔跑,必定是不能胜任的。而你的才智不足以通晓极其玄妙的言论,竟自去迎合那些一时的胜利,这不就像是浅井里的青蛙吗?况且庄子的思想主张正俯极黄泉登临苍天,不论南北,释然四散通达无阻,深幽沉寂不可探测;不论东西,起于幽深玄妙之境,返归无所不通的大道。你竟拘泥浅陋地用察视的办法去探寻它的奥妙,用论辩的言辞去索求它的真谛,这只不过是用竹管去窥视高远的苍天,用锥子去测量浑厚的大地,不是太渺小了吗?你还是走吧!而且你就不曾听说过那燕国寿陵的小子到赵国的邯郸去学习走步之事吗?未能学会赵国的本事,又丢掉了他原来的本领,最后只得爬着回去了。现在你还不尽快离开我这里,必将忘掉你原有的本领,而且也必将失去你原有的学业。”
  公孙龙听了这一番话张大着口而不能合拢,舌头高高抬起而不能放下,于是快速地逃走了。
文白对译
返回
课时测评
1.(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贻:给予,赠送
B.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买
C.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D.五石之瓠 瓠:葫芦

B项,鬻:卖。
2.(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我世世为洴澼  ②君王为人不忍
B.①剖之以为瓢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常于几成而败之
D.①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②为之于未有

B项,均为介词,“把”的意思。A项,动词,从事/动词,对待。C项,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D项,结构助词“的”/代词,它,指这件事。
3.(3分)下面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裂地而封之
C.世世以洴澼 为事
D.客得之,以说吴王

A项,“龟”同“皲”,皮肤冻裂。C项,“ ”同“纩”,丝绵絮。D项,“说”同“悦”,取悦。
4.(3分)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坚不能自举也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C.见贤思齐焉 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A、B、C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意思依次是:坚固程度/大的东西、“大”的功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D项,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5.(3分)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A.能不龟手一也
B.请买其方百金
C.月出于东山之上
D.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例句为状语后置句。A项,判断句。B、C、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6.(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五石之瓠》中,惠子向庄子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的事情,引出了二人关于“五石之瓠”的用处问题的讨论。
(2)《五石之瓠》中,惠子认为“实五石”的大瓠“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于是把它击破做成了瓢。
(3)《五石之瓠》中,惠子认为“实五石”的大瓠即使做成了瓢“________
_______”,因为它内中空虚而宽大,于是“__________________”。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我树之
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
其坚不
能自举也
则瓠落
无所容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4)《五石之瓠》中,针对不龟手之药这一物品,“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是因为不同人的认知差异且使用的地方各异。
(5)《五石之瓠》中,庄子认为即使“五石之瓠”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反问,批判了惠子击破它这一不明智的做法。
或以封
或不免于
洴澼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0分)
材料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节选自《庄子·外物》,有删改)
材料三: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节选自《庄子·秋水》,有删改)
7.(3分)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失我常 A 与 B 我无所 C 处 D 我 E 得斗升之水 F 然活耳 G 君 H 乃言此
答案:BDG
“失”的宾语为“我常与”,句子结构完整,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与”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无所处”的主语为“我”,“我无所处”构成主谓结构,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处”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得”的主语为第三个“我”,中间不应断开,“耳”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耳”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乃言此”的主语为“君”,中间不应断开。
8.(3分)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亟去(迅速,赶快) 其言洸洋自恣(放纵自己,无拘无束)
故往贷粟于监河侯(以前) 用剽剥儒、墨(攻击,指斥)
B.《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类) 然善属书离辞(缀缉,撰著)
物或恶之(事物) 企者不立(踮起脚)
C.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难道) 庄周忿然作色(面部表情,脸色)
自伐者无功(夸耀)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求取)
D.国治而后天下平(治理得好)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店铺)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初、刚)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于是)

A项,故:因此。B项,物:人们。D项,乍:忽然。
9.(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儿也不拘束,汪洋恣肆,然而都是空话,没有实事。
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C.“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
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宁愿拖着尾巴生活在泥巴里,也不愿意做死后被珍藏在宗庙里让人供奉的神龟。

“都是空话,没有实事”错误。原文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并不是庄子所有的书都是空话,没有实事。
10.(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便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相国。
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让人尊重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呢?
11.(3分)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庄子与楚国使者和监河侯的对话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庄子都运用了寓言故事,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楚国使者对话时,庄子用了牛被精心养大却用于祭祀,表明自己不愿做官的立场;与监河侯对话时,用了涸辙之鲋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他曾经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是寓言。他写《渔父》《盗跖》《胠箧》,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阐发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可是庄子善于撰著书分析词句,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话放纵自己,无拘无束,所以那些王公大人都无法重用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便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相国。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实是厚礼;卿相,确实是尊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时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即使它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使我的心情愉快。”
材料二:
  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吧。等我收到封地的赋税,我借给你三百金,好吗?”
  庄周听了脸色骤变,愤愤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在半道上有呼唤声。我回头看看路上的车辙沟,里面有条鲫鱼。我问它:‘鲫鱼,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的水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吗?’我对它说:‘好的。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两国的君王,再引西江之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我所依赖的水,没有安身的地方。(现在,)我只要得到斗升之水就能活下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铺里去找我。’”
材料三:
  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威王派两个大夫先去(想请庄子出仕),说:“希望把楚国的政务托付给先生!”庄子拿着渔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巾布把它包起来装进竹器里,藏在庙堂之上。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让人尊重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呢?”两个大夫回答说:“(它)更愿意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庄子说:“请回吧!我将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返回篇目二 五石之瓠
1.人物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
《庄子》一书中的代表篇目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看作世界的最高原理,认为道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是世界的终极根源和主宰。“齐物论”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一种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的相对主义理论。他改造了老子关于对立面互相转化的思想,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加以绝对化。《庄子》一书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背景
庄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天资聪明,虽有用世之心,但是面对“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庄子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也使他无法施展抱负。于是,他转而在内心自由的境界里寻求精神的解脱。
3.拓展
《庄子》又称《南华经》,系庄周及其后学所撰。《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1.字音
(1)大瓠(hù) (2)瓠(huò)落
(3)呺(xiāo)然 (4)掊(pǒu)之
(5)龟(jūn)手 (6)洴澼(píng pì kuàng)
(7)鬻(yù)技 (8)大樽(zūn)
2.词语
(1)举(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推导]
“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一个“举动”,活用为动词即引申出“兴起、发动”之义。“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又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出“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
[词义例释]
①举起,抬起
例句:其坚不能自举也。(《五石之瓠》)
译文: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
②发动,兴起
例句: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译文:发动大事(指起义)也是死。
③攻占,攻取
例句: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译文:戍守的兵卒大呼而起,函谷关被攻占。
④推荐,推举
例句: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译文:因此大家商议推举向宠做中部督。
⑤选拔,任用,起用
例句: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百里奚从市井间被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⑥成就,取得
例句: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译文:要死就要取得大名声啊!
⑦高飞
例句:九万里风鹏正举。(《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译文:(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
⑧让,拿,把
例句:举以予人。(《六国论》)
译文:拿来送给别人。
⑨施行
例句:举先王之政。(《答司马谏议书》)
译文: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
⑩尽
例句: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
译文:杀人像是怕不能杀尽。
全,合,所有的
例句: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译文:用笼子装着回家,全家人高兴地祝贺。
举出,提出
例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译文:举出一方给他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
[成语助记]
①举案齐眉:举,托举、举起。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
②举足轻重:举,举起、抬起。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③举手之劳:举,抬起。一动手就能办到的小事。指办事情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④举一反三:举,举出、提出。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⑤举世无双:举,全。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人或物。形容极其罕见稀有。
⑥举贤任能:举,推举、选拔。推举贤才,任用能人。
⑦包举宇内:包举,统括;宇内,天地之间,即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语境巧记]
  陈涉亡,众豪杰举(  )项羽为帅。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不意刘邦先举(  )咸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然意不决,范增举(  )玉玦促之。樊哙闯入,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  ),且举(  )沛公待项王之事,告项王莫令事不举(  )。
答案:推举 攻取 举起 尽 举出 成功
(2)为
[词义例释]
①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由于
例句: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五石之瓠》)
译文:我是因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②制作,制造
例句: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五石之瓠》)
译文:宋国有一个善于制造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
③从事,致力于
例句:我世世为洴澼。(《五石之瓠》)
译文:我家世世代代从事漂洗丝絮(的职业)。
④当作,作为
例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将在选择性必修中册学习)
译文:(他们)砍下木棍作为兵器,举起竹竿当作旗帜。
⑤成为
例句: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译文:(她们)从早到晚唱歌弹琴,成为秦国的宫人。
⑥担任,充当
例句:使子婴为相。(《鸿门宴》)
译文:任命子婴担任丞相。
⑦修建,修筑
例句: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译文:(用土)筑台并(在台上)盟誓,用(两个)将尉的头祭天。
⑧叫作,称为
例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北冥有鱼》)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
⑨演奏,弹奏
例句: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并序》)
译文:起初弹奏《霓裳羽衣曲》接着弹奏《六幺令》。
⑩创作
例句: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
译文:于是创作了这首七言诗,作歌赠送给她。
认为,以为
例句: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译文:私意认为大王不应采用(这种做法)!
治,治理
例句:为国以礼。(《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治国要用礼。
给予
例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
雕刻
例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译文:原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作为,成就
例句:未能助上大有为。(《答司马谏议书》)
译文:没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
表示判断,是
例句: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十二章》)
译文: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
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译文: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表动作、行为的替代,替,给
例句: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译文:替我去打败刘邦的军队!
表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
例句:而王岂为是哉?(《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表被动,被
例句: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译文:就被狡诈的小吏上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
结构助词,表强调,不翻译
例句: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常有善心的,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
作,做
例句: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所以大王您不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
例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译文: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
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当,等到
例句: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译文: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成语助记]
①各自为政:为政,处理政事,泛指行事。各自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虑全局,各搞一套。
②不足为训:为,作为;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③古为今用:为,被。指批判、借鉴古代的东西,继承其中优秀的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所用。常指文化遗产的继承。
④蔚为大观:为,变成、成为。发展成为盛大壮观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
⑤为虎作伥:为,替。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变成伥鬼,专门给虎带路去吃别人。比喻帮助坏人做坏事,做恶人的帮凶。
⑥以邻为壑:为,当作。 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
⑦止戈为武:为,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语境巧记]
  “天行有常,不为(  )尧存,不为(  )桀亡。”此为(  )至理,当为(  )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  )巫所惑。巫者,以诡为(  )业,其所为(  )皆为(  )利也。故为(  )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  )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  )?
答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动词,是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 介词,与“所”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 动词,作为,当作 动词,做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目的,相当于“为了” 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相当于“当”“等到”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替代,相当于“给”“替”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
3.名句
(1)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杂篇·盗跖》)
[名句翻译] 喜好当面夸奖别人的人,也喜好背地里诋毁别人。
[适用角度] 对人的态度、赞美他人、诋毁别人、做人应表里如一
(2)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庄子·外篇·山木》)
[名句翻译] 因为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人,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抛弃;因为天性而相互结合的人,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包容。
[适用角度] 友情的考验、脆弱的利益共同体、志趣相投的友谊最稳固
(3)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杂篇·让王》)
[名句翻译] 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
[适用角度] 知足常乐、重视内心修养、不惧不愧
(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外篇·山木》)
[名句翻译] 君子的友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亲密无间而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适用角度] 人际交往、纯洁的友谊、人间离合
AI当真懂爱?
  AI火了,曾被视为“冰冷算法”的机器,正在成为无数人掏心窝子倾诉的树洞。看似矛盾背后,满是动人瞬间:有人焦虑时得到回复“放下最优解的执念,带着韧性的你已是满分答案”,瞬间泪流满面;备考学生把AI当“监督老师”,在“你比昨天更接近星辰”的鼓励中重燃斗志……当技术开始以诗意回应孤独,当代码编织出情感的经纬,不禁要问:AI当真懂得爱吗?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我们不停追问探索AI,丢入颗颗石子,激荡起的涟漪或许令人心头微颤,但回答照见的,其实是投石者自己的身影。老人对着虚拟儿孙展颜开怀,抚慰他们的不是算法,而是内心深处对亲情的渴慕;游子隔着屏幕泪眼涟涟,打湿衣襟的不是煽情言语,而是自己久未说出口的乡愁。恰是我们带着作为人的主体性,去注视、去赋义,去给予冰冷的文字以情感内涵,才能让AI有机会感动我们、激励我们,提供情绪价值,抚慰心灵迷茫。在这个意义上,不必担心AI的智械危机,因为爱的起点与落点,终究还是我们自己。
  2 000多年前,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巧辩“鱼之乐”。今天,我们与AI的对话,何尝不是一场关于“人之爱”的思辨?AI在人类文明的星河中汲取繁星点点,闪耀人们的内心,这是爱的技巧,但从人们共情中映射出的,却是爱的本真——那是真诚的看见,是平等的尊重,是温暖的呵护。技术是灯,点亮它的,始终是人性之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课内素材
原句: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适用主题] 多元思维、创新、无益之用、换个视角
[运用示例] 盲从是一种思维固化,与其低头循着别人的路走,不如抬起头,更新思维,换个方向,创造自己的路。做人处世要学会“变”,所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五石之瓠》的故事里,“买其方百金”的客人并没有盲目地同宋人一样,把药作为生存之技,而是凭之得到了封官加爵、荣华富贵的一生;庄子同样不被惠子无用之瓠的思维所束缚,清醒地认为它可以作腰舟浮于四海,自在逍遥。有时候,换个角度,更新思维,创造也许就不请自来了。
2.时新素材
如何看待文化的“有用”和“无用”
用来喝茶的器皿,明明普通的白瓷碗就可以满足需求,可我们为何更青睐做工精细的青瓷茶具?写字时用来防止手臂沾墨的臂搁,明明只要具备搁放手臂的功能就可以,可我们为何会讲究它的材质和上面的雕花?当我们感动于一首古诗词的美好意境时,当我们醉心于一件手工艺品的精巧文雅时,我们从中获得了什么?那些人文底蕴和艺术价值究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又或者说,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
在第十五届文化中国讲坛上,由白岩松主持的对话环节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指出,“有用”是指“实用”,“无用”则是审美的“无用之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用”和生活层面的“用”都是有用性的“实用”,而“无用”也是“有用”,甚至是“大用”。
潘鲁生介绍,在南宋的临安城,宫廷文化、文人文化与市井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工艺致用”的造物思想,也造就了南宋时期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生活方式。这个时期的织造技术十分高超,所造织物丝密、轻如蝉翼,不仅纱、罗、绮、绫各色丝织品类型多样,缂丝、刺绣工艺更是技术精湛;南宋的园林像是立体的山水画,亭台楼阁,曲径通幽,蕴藏着文人雅士的精神情结与审美意境。从镇江博物馆藏的宋代泥塑童戏像,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市担婴戏图》,从故宫博物院藏的定窑白瓷孩儿枕,到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的宋锦《百子图》,无不体现出人文艺术与市井生活相糅合的生活美学和情趣。
[适用主题] 文化自信、精神的力量、文化认同、高雅生活
[运用示例] 文化养老是一种以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的养老方式。
每个人最终的愿望都是健康地老去,幸福地与世界告别,而这绝不是单纯依靠科技或者医学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必须通过文化、艺术与科技结合才能达到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生活美学层面,文化的“有用”和“无用”或许是一个哲学命题,然而在医学领域,文化的“用处”却是不可或缺,甚至文化的渗透比科技的发展更为重要。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也在快速增长,然而增长的预期寿命中很大部分是不健康的,即有残疾的预期寿命。中国的残疾人中,有53%是老年人,解决这些老龄残疾人的问题,需要有科技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有文化的支持,“让他们心存幸福,最大限度地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福利”。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2.理解庄子的“无用之用”,赏析《庄子》的说理风格。
有人问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文学有什么用处啊?”他很生气,认为这是个愚蠢的问题,便回答说:“没有人会问:金丝雀的叫声或日落的彩霞有什么用处?”今天,人们评价事物,往往以“有用”和“无用”作为取舍的原则和裁量的标准。然而事物的发展,又往往印证了这是一种实用主义思维,它在让我们获得一片原野的同时,却又遮蔽了更广阔的草原。
1.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补充下面的空缺部分。
本文中,惠子仅从    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本文运用寓意深刻的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答案:日常使用
2.《五石之瓠》借一大一小两个故事展开说理,凸显了小大之辩、“无用”之大用。请结合课文内容,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答案:①讽庄子学说大而无用 ②讽惠子孤陋
③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2.世世以洴澼为事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3.客得之,以说吴王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龟 皲 皮肤冻裂 2. 纩 丝绵絮 
3.说 悦 取悦
二、重点实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固
(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_____________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_____________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_____________
(4)少年固强之 _____________
答案:(1)本来,的确 (2)牢固 (3)顽固 (4)坚持、一定
三、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
1.(1)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_____________
②吴王使之将 _____________
(2)名词活用作形容词
能不龟手一也 _____________
2.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①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_____________
②其坚不能自举也 _____________
答案:1.(1)①种植 ②领兵 (2)一样 2.①大的东西 ②坚固程度
四、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的句子)
1.省略句
以盛水浆。(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语后置句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作“宋人”的定语,“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状语后置句
请买其方百金。[“(以)百金”作“买”的状语。同时还是省略句,名词“百金”前省略介词“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它盛水。2.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3.愿意出百金来买他制药的方子。
1.条分缕析,借故事打通文本
“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两个故事的相同之处是什么?惠子与庄子有何不同?惠子与宋人、庄子与客分别有何相同点?庄子与客有何不同?
(1)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惠子与庄子的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惠子与宋人的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庄子与客的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与客的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两个故事都是讲“如何用”。
(2)惠子用“五石之瓠”盛水、做瓢,结果都失败了,最后只能把葫芦打破;他只能看见世俗的小利,看不到背后的“大用”。庄子超拔,他以超凡的智慧说出大葫芦的“妙用”,把大瓠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浮乎江湖”的想象,隐含精神的自由。
(3)眼光狭窄,思维固化,只见世俗小利,不见事物背后的“大用”。
(4)能跳出事物固有之用的窠臼而实现对物的大用或妙用,在境界上是相似的。
(5)根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不同。客的做法本质上是功利的;庄子完全脱离功利心机,隐含精神的大自由。
2.逐层深入,探故事背后启示
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分别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各有什么用意?《五石之瓠》给了人们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2)启示:任何事物都有其用处,要做到因物而用之,用物之大用;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价值,关键在于思维不要只停留在世俗的层面,必须超越日常功利的层面。
3.品言论说,探庄子说理智慧
当代作家王蒙认为:“庄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变成了艺术,变成了神话、寓言、故事、传说。”请结合《五石之瓠》一文,说说庄子是通过哪些手法来阐述道家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用寓言故事和人物形象作依托。文中刻画了惠子和庄子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庄子讲述了“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来反驳惠子“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②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惠子和庄子两人的对话贯串始终,用两人对话的形式展示了一个丰富的故事内核。③以小见大,思辨性强。本文运用“不龟手之药”中蕴含的方法论,借如何处置“五石之瓠”,深刻地阐明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学,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发人们的思考。
1.老庄思想,一脉相承,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但庄学并非仅仅是庇荫在老子构建大厦下的一个摊位,进一步的发展与发挥使其“高明豁达”“光彩显露”,联读课文语段,辨析庄学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五石之瓠》)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五石之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老子》从“车毂”“器皿中空部位”“户牖”中发现“无”的价值,因为有“无”的部分,所以能够成就“车”“器皿”“室”的功用,老子强调的是“无”本有其用。其思想的深刻性在于将“无”这一负概念给予积极肯定的内容,发现了“无”的价值,把它提高到应有的位置。《庄子》能够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惠子认为大而无用的“五石之瓠”,在庄子看来具有浮于江湖的大用。
老庄二者都在发现、揭示、强调“有无相生”的思辨性。比起老子停留在“实用”层面,惠子停留在“功利”层面,庄子已然不为功利所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自适,更是一种高明豁达、不谴是非的境界。
2.老子和庄子的作品都是在论述“道”,两者在论说风格上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在思想上,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他们都能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崇尚自然、无为。但庄子并非仅仅对老子的思想进行发挥,《五石之瓠》中的“无用之用”不仅发展了老子对“有”和“无”的辩证思考,还体现出庄子不为功利所束缚,自由、自适的精神追求。
异:老子善于汲取生活经验,以简约的语言阐明“道”;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把哲学思想寄托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对话中,留给读者去体悟。庄子的寓言与先秦语录体、论辩体散文不同,将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有趣,达到哲理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了一种优美飘逸的说理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这两篇选文在说理上各有特色,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老子》大量地运用明喻、博喻、隐喻来说明事理,并且不拘一格,形式灵活,风格多变,有其独到之处。《老子》中的比喻往往借助丰富的想象以构成鲜明的形象,形成了其独有的抒彩。如第十一章中通过车毂、器皿、房屋等具体事物阐明了抽象的道理。
《庄子》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汒①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②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③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坎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④,无南无北,奭然⑤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⑥。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节选自《庄子·秋水》,有删改)
[注] ①汒:同“茫”,自失的样子。②甃:井壁。③商蚷:马蚿,俗称百足虫。④大皇:苍天。⑤奭然:释然,形容丝毫不受拘束。⑥大通:无所不通的大道。
试分析本文的说理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善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②本文借“坎井之蛙”告诫人们不能盲目自大,要有大格局。
[参考译文]
  公孙龙向魏牟问道:“我年少的时候学习古代圣王的主张,长大以后懂得了仁义的行为;能够把事物的不同与相同合而为一,把一个物体的质地坚硬与颜色洁白分离开来;能够把不对的说成是对的,把不应认可的看作是合宜的;能够使百家智士困惑不解,能够使众多善辩之口理屈词穷,我自以为是最为通达的了。如今我听了庄子的言谈,感到十分茫然。不知是我的论辩比不上他呢,还是我的知识不如他呢?现在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开口了,冒昧地向你请教其中的道理。”
  魏牟靠着几案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又仰头朝天笑着说:“你不曾听说过那浅井里的青蛙吗?井蛙对东海里的鳖说:‘我实在快乐啊!我跳跃玩耍于井口栏杆之上,进到井里便在井壁砖块破损之处休息。跳入水中井水漫入腋下并且托起我的下巴,踏入泥里泥水就盖住了我的脚背。回过头来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虫、小蟹和蝌蚪,没有能像我这样的。再说我独占一坑之水,盘踞一口浅井的快乐,这也是极其称心如意的了。你怎么不随时来井里看看呢?’东海之鳖左脚还未能跨入浅井,右膝就已经被绊住。于是迟疑了一阵子之后又把脚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情况告诉给浅井的青蛙,说:‘千里的遥远,不足以称述它的大;千仞的高旷,不足以探究它的深。大禹时代,十年里有九年水涝,而海水不会因此增多;商汤时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而岸边的水位不会因此下降。不因为时间的短暂与长久而有所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就是东海最大的快乐。’浅井之蛙听了这一席话,惊惶不安,茫然不知所措。”
  “再说你公孙龙的才智还未到达知晓是与非的境界,却还想去察悉庄子的言谈,这就像驱使蚊虫去背负大山,驱使马蚿到河水里去奔跑,必定是不能胜任的。而你的才智不足以通晓极其玄妙的言论,竟自去迎合那些一时的胜利,这不就像是浅井里的青蛙吗?况且庄子的思想主张正俯极黄泉登临苍天,不论南北,释然四散通达无阻,深幽沉寂不可探测;不论东西,起于幽深玄妙之境,返归无所不通的大道。你竟拘泥浅陋地用察视的办法去探寻它的奥妙,用论辩的言辞去索求它的真谛,这只不过是用竹管去窥视高远的苍天,用锥子去测量浑厚的大地,不是太渺小了吗?你还是走吧!而且你就不曾听说过那燕国寿陵的小子到赵国的邯郸去学习走步之事吗?未能学会赵国的本事,又丢掉了他原来的本领,最后只得爬着回去了。现在你还不尽快离开我这里,必将忘掉你原有的本领,而且也必将失去你原有的学业。”
  公孙龙听了这一番话张大着口而不能合拢,舌头高高抬起而不能放下,于是快速地逃走了。
  
“皲”,皮肤冻裂。洴澼(píng pì):漂洗。(kuàng):同“纩”,丝绵絮。有难:发难,指越人发兵侵吴。使之将:
课时测评11 五石之瓠
(时间:45分钟 满分:45分)
1.(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贻:给予,赠送
B.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买
C.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D.五石之瓠 瓠:葫芦
答案:B
解析:B项,鬻:卖。
2.(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我世世为洴澼 ②君王为人不忍
B.①剖之以为瓢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常于几成而败之
D.①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②为之于未有
答案:B
解析:B项,均为介词,“把”的意思。A项,动词,从事/动词,对待。C项,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D项,结构助词“的”/代词,它,指这件事。
3.(3分)下面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裂地而封之
C.世世以洴澼为事
D.客得之,以说吴王
答案:B
解析:A项,“龟”同“皲”,皮肤冻裂。C项,“”同“纩”,丝绵絮。D项,“说”同“悦”,取悦。
4.(3分)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坚不能自举也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C.见贤思齐焉 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答案:D
解析:A、B、C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意思依次是:坚固程度/大的东西、“大”的功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D项,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5.(3分)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A.能不龟手一也
B.请买其方百金
C.月出于东山之上
D.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答案:A
解析:例句为状语后置句。A项,判断句。B、C、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6.(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五石之瓠》中,惠子向庄子讲述了“       ,       ”的事情,引出了二人关于“五石之瓠”的用处问题的讨论。
(2)《五石之瓠》中,惠子认为“实五石”的大瓠“       ,       ”,于是把它击破做成了瓢。
(3)《五石之瓠》中,惠子认为“实五石”的大瓠即使做成了瓢,“      ”,因为它内中空虚而宽大,于是“      ”。
(4)《五石之瓠》中,针对不龟手之药这一物品,“       ,       ”,是因为不同人的认知差异且使用的地方各异。
(5)《五石之瓠》中,庄子认为即使“五石之瓠”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但以“       ,      ”的反问,批判了惠子击破它这一不明智的做法。
答案:(1)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2)以盛水浆 其坚不能自举也 (3)则瓠落无所容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4)或以封 或不免于洴澼 (5)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0分)
材料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节选自《庄子·外物》,有删改)
材料三: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节选自《庄子·秋水》,有删改)
7.(3分)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失我常A与B我无所C处D我E得斗升之水F然活耳G君H乃言此
答案:BDG
解析:“失”的宾语为“我常与”,句子结构完整,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与”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无所处”的主语为“我”,“我无所处”构成主谓结构,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处”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得”的主语为第三个“我”,中间不应断开,“耳”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耳”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乃言此”的主语为“君”,中间不应断开。
8.(3分)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亟去(迅速,赶快)
其言洸洋自恣(放纵自己,无拘无束)
故往贷粟于监河侯(以前)
用剽剥儒、墨(攻击,指斥)
B.《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类)
然善属书离辞(缀缉,撰著)
物或恶之(事物)
企者不立(踮起脚)
C.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难道)
庄周忿然作色(面部表情,脸色)
自伐者无功(夸耀)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求取)
D.国治而后天下平(治理得好)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店铺)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初、刚)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于是)
答案:C
解析:A项,故:因此。B项,物:人们。D项,乍:忽然。
9.(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儿也不拘束,汪洋恣肆,然而都是空话,没有实事。
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C.“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
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宁愿拖着尾巴生活在泥巴里,也不愿意做死后被珍藏在宗庙里让人供奉的神龟。
答案:A
解析:“都是空话,没有实事”错误。原文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并不是庄子所有的书都是空话,没有实事。
10.(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便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相国。
(2)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让人尊重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呢?
11.(3分)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庄子与楚国使者和监河侯的对话有什么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庄子都运用了寓言故事,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楚国使者对话时,庄子用了牛被精心养大却用于祭祀,表明自己不愿做官的立场;与监河侯对话时,用了涸辙之鲋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他曾经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是寓言。他写《渔父》《盗跖》《胠箧》,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阐发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可是庄子善于撰著书分析词句,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话放纵自己,无拘无束,所以那些王公大人都无法重用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便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相国。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实是厚礼;卿相,确实是尊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时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即使它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使我的心情愉快。”
材料二:
  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吧。等我收到封地的赋税,我借给你三百金,好吗?”
  庄周听了脸色骤变,愤愤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在半道上有呼唤声。我回头看看路上的车辙沟,里面有条鲫鱼。我问它:‘鲫鱼,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的水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吗?’我对它说:‘好的。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两国的君王,再引西江之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我所依赖的水,没有安身的地方。(现在,)我只要得到斗升之水就能活下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铺里去找我。’”
材料三:
  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威王派两个大夫先去(想请庄子出仕),说:“希望把楚国的政务托付给先生!”庄子拿着渔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巾布把它包起来装进竹器里,藏在庙堂之上。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让人尊重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呢?”两个大夫回答说:“(它)更愿意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庄子说:“请回吧!我将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