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中华传
统文化经典研习
素养进阶 2 单元任务整合与落实
任务一 辨识虚词,夯实基础
古代汉语的虚词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之”“乎”
“者”“也”“而”“以”“其”“于”等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广泛,有着丰富的意义和用法。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常见虚词,有助于培养文言语感,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小组分工合作,找出上面列举的虚词在本单元课文中的用例,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归纳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任务阐释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文言虚词的推断技巧
方法指导
句意推
断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代入推
断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的每个意义和用法都代入到这个句子中来试一试,如果某个用法和意义讲得通,那么它就可能是这个意义和用法。
语法推
断法 文言文中讲究句子对称,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骈体文中,一般来说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大致相同。我们可以由上一个句子中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下一句话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看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么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可能相同。
标志推
断法 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标志。比如判断句中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中的“见”“于”“见……于”等。其意义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它的标志,就能知道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2.结合课文,整理虚词用法,完成下表。
虚词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1)而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任重而道远
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④就有道而正焉
⑤知止而后有定
⑥人而不仁,如礼何
⑦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⑧死而不亡者寿
连词,表并列,并且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顺承,就
连词,表顺承,然后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假设,如果
连词,表转折关系,然而
连词,表转折,却
虚词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1)而 ⑨故亏父而自利
⑩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2)之 ①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③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连词,表目的关系,为了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因果,因而
连词,表并列,不译
第三人称代词,它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助词,用于调整音节,无实义
虚词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3)于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③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以 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②《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③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④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
⑤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介词,用于引出对象,可不译
介词,在
介词,从
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给
介词,把
连词,用来
介词,因为
介词,凭借
介词,用
虚词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5)者 ①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②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③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
(6)以 ①贼其君者也
②其“恕”乎
代词,用于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动词词组后面,指代人、物、事等。译为“……的人(东西、事情)”
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判断
语气助词,用在结果分句后,表停顿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
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或许”
虚词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7)乎 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②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③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疑问语气助词,“吗、呢”
反问语气助词,“吗、呢”
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返回
任务二 梳理诸子学说中的修身处
世之道,思考现实意义
1.司马光有云:“吾闻古圣人之治天下也,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修身处世之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而本单元的诸子散文多是谈论修身处世之道。请梳理各家所阐释的道理,填写下表。
篇名 修身处世之道
《〈论语〉十二章》 敏慎好学;亲仁;重义轻利;勇于担当;行恕;学礼;学《诗》。
《大学之道》 树立崇高目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遵循四条途径: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应具有“四端”“四心”:仁端——②__________;义端——③______
_____;礼端——辞让之心;智端——是非之心。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恻隐之心
羞恶
之心
篇名 修身处世之道
《〈老子〉四章》 重视反面的因素;贵有自知之明;无为,为之而非强为;慎终如始。
《五石之瓠》 既知“有”用,更知“无”用。超越世俗之用,用心发现物的最大用处。
《兼爱》 ④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与人之间应兼相爱
2.南怀瑾先生曾说:“一个人学问的成功也好,事业的成功也好,做生意的成功也好,必须要带一点病态,必须带一点不如意,总有一些缺陷,才能够促使他努力。”这句话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修身处世之道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断修养和在处世中恰当的应对,很容易在顺境中迷失自我,而在逆境中又一蹶不振。只有通过修身处世,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诸子之说体现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洞察,其思想学说对于今天我们立德树人、修身养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谈谈你的看法。
(1)谈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实意义。
答案: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者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②这句话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世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度,宽恕待人。倘若自己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2)《大学》里说“修身”“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被许多知识分子当作人生信条。试分析其现实意义。
答案:①“修身”“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指的是自身道德修养和自律问题,道德的自律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有赖于后天的修养。“治国”说的是通过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以达到长治久安,使社会群体和谐的目的。“平天下”寻求的是一种普天之下的大和谐。可见“治国”“平天下”都是以“修身”为前提的,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起。②“修身”“治国”“平天下”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有一些年轻人表现出极端的现实主义倾向,贪图安逸,缺少为人民服务、为祖国腾飞而奋斗的胸襟和眼界。甚至有些年轻人社会公德观念淡薄,出现了心理扭曲现象。重提此观念,不仅可以让人们坚守道德底线,摆脱狭隘的功利化倾向,实现人际和谐,而且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审视现实的目光,达到物我合一、厚德载物的人生境界。
(3)在孟子看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这一认识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孟子的恻隐之心是一种由外界激发的情感,先向内引发心的触动,并以最终的外向行为为终点。正是由于恻隐之心的存在,才为我们的向善提供了可能性。它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并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做出善的举动,使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安抚,并使内化的仁端真正上升为仁德。在今天,提倡恻隐之心是个人品德不断提升的根本。儒家主张通过修己修身,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以达到仁。作为仁之端的恻隐之心,使人重新发现自己内心都有向善的追求,以此由己至人,由小到大,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人性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最终达到儒家理想的成圣成王的目的。如果每个人都能以爱心对人对物,那么构建和谐社会、天人合一的理想就会实现。
(4)老子总是在提醒世人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其论说有很强的思辨性。试分析老子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答案:老子洞察万事万物,认为世界万物都包含着内在联结而又相互对立的趋势,对立趋势推动事物的变化,又寓含着变化的结果。正面因素过多地占据了人们的心灵,使得人们永远是匆匆忙忙地为正面因素而努力奔波,很少有闲暇时间能静下心来慢慢体会失败、损失、柔弱等反面因素的深远意义。
老子的辩证思想为当代青年辩证地看待人生、辩证地处理问题提供了借鉴与指导。当代青年大多家庭经济条件和学校教育环境都比较优越,很多人没有经历过较大的人生挫折和困难,人生经验较少。因此,他们在取得一
些成绩时,往往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而忽视了自己学习和工作中的不足,结果往往导致不能承受失败和挫折的打击。学会辩证地看待人生,在成功时就会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看到不足之处,就加以改正和提高,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另外,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人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往往消极无为。如果学习和了解了老子的辩证思想,在不利和失败的时候不灰心丧气,主动分析自己本身和环境的有利因素,并积极加以利用,就能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5)结合《五石之瓠》一文,谈谈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
启示。
答案:同样的大葫芦,惠子认为它大而无用,而庄子却能打破常规,变通用法,把葫芦做成腰舟浮于江湖,使它显示出了新的妙用。由此可见,有用和无用是相对存在的,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我们对待事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①变通创新方面。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一味地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终会失去自身的竞争力,难以
跟上时代的节奏,最终被社会淘汰。②用人方面。我们不仅要做到“物尽其用”,更要做到“人尽其才”。而要实现“尽其才”,关键在于把人摆在适当的岗位上,让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③教育方面。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发现其优点,给予其恰当的教育指导。④人生观方面。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我们似乎变得越来越功利,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来判断事物有用还是无用,缺乏诗意的生活。实际上,裹挟在物质的洪流中,偶尔停下来,给日益急迫的心灵一片休憩之地、补给之所,往往能更快地到达终点,看似无用的停顿可能比持续的飞奔更有用。
(6)墨子的“兼爱”思想有何现实意义?试作具体分析。
答案:墨子的思想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兼爱”,“兼爱”把爱的对象扩展到个体外延的全部,使之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兼”还有在层次上的无差别之意,在天下公义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赋予了每个人同等的爱与被爱的权利。这种“兼爱”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也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①墨家理论提倡视人若己、先己爱人、爱无差等的先进思想,可见,墨子是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来处理人际关系的,而这也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我们需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爱自己的朋友,爱他人,爱一切需要关爱的人,最终达到更高的境界——博爱。②我们向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民主道德、依法治国、公平公正、生机勃勃、安宁稳
定综合发展的,而这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兼爱”反映的是人类对自身同类的尊重和认同,是人类理性的直接表现,会对陷入困境的同类表现出同情、怜悯、关怀和帮助,并能够通过正当、有效和文明的种种途径,化解和处理各种危机和矛盾。因此,“兼爱”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任选一题谈看法即可)
返回
任务三 赏析先秦诸子的文章风格
1.通读课文,分析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和艺术手法,完成下表。
篇名 主要论证方法 主要修辞(表现)手法
《大学之道》 ① 顶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② ③
《五石之瓠》 ④ ⑤
《兼爱》 ⑥ 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正反推演
归纳推理、比喻论证
排比
驳论、正反对比论证、寓言说理
对比
正反对比论证
2.南朝梁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近代史学家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论读子之法》中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总体看来,先秦诸子并不把善于写文章当作最高追求,但他们的很多论说又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反复诵读本单元课文,总结概括其各自的风格特点,完成下表。
篇名 文体类型 风格特点
《〈论语〉十二章》 语录体 语言简练,浅显易懂,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
《大学之道》 论述性文体 简洁凝练,条贯分明,气势流畅,充满用世激情。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论述性文体 感情激越,语言峻急,气势磅礴,表意生动。
篇名 文体类型 风格特点
《〈老子〉四章》 格言体 ①
《五石之瓠》 寓言故事 ②
《兼爱》 论述性文体 ③
语言简约,表意深刻,表达严谨,说理冷静。
汪洋恣肆,善用寓言,婉曲达意,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朴拙反复,即语言浅显实在,还不避絮叨,不厌其烦。
返回素养进阶 2 单元任务整合与落实
任务一 辨识虚词,夯实基础
古代汉语的虚词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之”“乎”“者”“也”“而”“以”“其”“于”等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广泛,有着丰富的意义和用法。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常见虚词,有助于培养文言语感,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小组分工合作,找出上面列举的虚词在本单元课文中的用例,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归纳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文言虚词的推断技巧
句意推 断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代入推 断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的每个意义和用法都代入到这个句子中来试一试,如果某个用法和意义讲得通,那么它就可能是这个意义和用法。
语法推 断法 文言文中讲究句子对称,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骈体文中,一般来说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大致相同。我们可以由上一个句子中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下一句话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看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么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可能相同。
标志推 断法 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标志。比如判断句中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中的“见”“于”“见……于”等。其意义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它的标志,就能知道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2.结合课文,整理虚词用法,完成下表。
虚词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1)而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任重而道远
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④就有道而正焉
⑤知止而后有定
⑥人而不仁,如礼何
⑦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⑧死而不亡者寿
⑨故亏父而自利
⑩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2)之 ①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③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③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以 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②《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③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④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
⑤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5)者 ①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②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③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
(6)其 ①贼其君者也
②其“恕”乎
(7)乎 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②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③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答案:(1)①连词,表并列,并且 ②连词,表并列 ③连词,表顺承,就 ④连词,表顺承,然后 ⑤连词,表顺承 ⑥连词,表假设,如果 ⑦连词,表转折关系,然而 ⑧连词,表转折,却 ⑨连词,表目的关系,为了 ⑩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因果,因而 连词,表并列,不译 (2)①第三人称代词,它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④助词,用于调整音节,无实义 (3)①介词,用于引出对象,可不译 ②介词,在 ③介词,从 ④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给 (4)①介词,把 ②连词,用来 ③介词,因为 ④介词,凭借 ⑤介词,用 (5)①代词,用于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动词词组后面,指代人、物、事等。译为“……的人(东西、事情)”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判断 ③语气助词,用在结果分句后,表停顿 (6)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 ②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或许”
(7)①疑问语气助词,“吗、呢” ②反问语气助词,“吗、呢” ③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任务二 梳理诸子学说中的修身处世之道,思考现实意义
1.司马光有云:“吾闻古圣人之治天下也,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修身处世之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而本单元的诸子散文多是谈论修身处世之道。请梳理各家所阐释的道理,填写下表。
篇名 修身处世之道
《〈论语〉十二章》 敏慎好学;亲仁;重义轻利;勇于担当;行恕;学礼;学《诗》。
《大学之道》 树立崇高目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遵循四条途径: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应具有“四端”“四心”:仁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义端——③________________;礼端——辞让之心;智端——是非之心。
《〈老子〉四章》 重视反面的因素;贵有自知之明;无为,为之而非强为;慎终如始。
《五石之瓠》 既知“有”用,更知“无”用。超越世俗之用,用心发现物的最大用处。
《兼爱》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②恻隐之心 ③羞恶之心 ④人与人之间应兼相爱
2.南怀瑾先生曾说:“一个人学问的成功也好,事业的成功也好,做生意的成功也好,必须要带一点病态,必须带一点不如意,总有一些缺陷,才能够促使他努力。”这句话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修身处世之道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断修养和在处世中恰当的应对,很容易在顺境中迷失自我,而在逆境中又一蹶不振。只有通过修身处世,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诸子之说体现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洞察,其思想学说对于今天我们立德树人、修身养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谈谈你的看法。
(1)谈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实意义。
(2)《大学》里说“修身”“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被许多知识分子当作人生信条。试分析其现实意义。
(3)在孟子看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这一认识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4)老子总是在提醒世人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其论说有很强的思辨性。试分析老子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5)结合《五石之瓠》一文,谈谈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6)墨子的“兼爱”思想有何现实意义?试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者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②这句话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世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度,宽恕待人。倘若自己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2)①“修身”“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指的是自身道德修养和自律问题,道德的自律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有赖于后天的修养。“治国”说的是通过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以达到长治久安,使社会群体和谐的目的。“平天下”寻求的是一种普天之下的大和谐。可见“治国”“平天下”都是以“修身”为前提的,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起。②“修身”“治国”“平天下”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有一些年轻人表现出极端的现实主义倾向,贪图安逸,缺少为人民服务、为祖国腾飞而奋斗的胸襟和眼界。甚至有些年轻人社会公德观念淡薄,出现了心理扭曲现象。重提此观念,不仅可以让人们坚守道德底线,摆脱狭隘的功利化倾向,实现人际和谐,而且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审视现实的目光,达到物我合一、厚德载物的人生境界。
(3)孟子的恻隐之心是一种由外界激发的情感,先向内引发心的触动,并以最终的外向行为为终点。正是由于恻隐之心的存在,才为我们的向善提供了可能性。它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并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做出善的举动,使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安抚,并使内化的仁端真正上升为仁德。在今天,提倡恻隐之心是个人品德不断提升的根本。儒家主张通过修己修身,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以达到仁。作为仁之端的恻隐之心,使人重新发现自己内心都有向善的追求,以此由己至人,由小到大,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人性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最终达到儒家理想的成圣成王的目的。如果每个人都能以爱心对人对物,那么构建和谐社会、天人合一的理想就会实现。
(4)老子洞察万事万物,认为世界万物都包含着内在联结而又相互对立的趋势,对立趋势推动事物的变化,又寓含着变化的结果。正面因素过多地占据了人们的心灵,使得人们永远是匆匆忙忙地为正面因素而努力奔波,很少有闲暇时间能静下心来慢慢体会失败、损失、柔弱等反面因素的深远意义。
老子的辩证思想为当代青年辩证地看待人生、辩证地处理问题提供了借鉴与指导。当代青年大多家庭经济条件和学校教育环境都比较优越,很多人没有经历过较大的人生挫折和困难,人生经验较少。因此,他们在取得一些成绩时,往往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而忽视了自己学习和工作中的不足,结果往往导致不能承受失败和挫折的打击。学会辩证地看待人生,在成功时就会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看到不足之处,就加以改正和提高,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另外,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人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往往消极无为。如果学习和了解了老子的辩证思想,在不利和失败的时候不灰心丧气,主动分析自己本身和环境的有利因素,并积极加以利用,就能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5)同样的大葫芦,惠子认为它大而无用,而庄子却能打破常规,变通用法,把葫芦做成腰舟浮于江湖,使它显示出了新的妙用。由此可见,有用和无用是相对存在的,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我们对待事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①变通创新方面。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一味地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终会失去自身的竞争力,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最终被社会淘汰。②用人方面。我们不仅要做到“物尽其用”,更要做到“人尽其才”。而要实现“尽其才”,关键在于把人摆在适当的岗位上,让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③教育方面。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发现其优点,给予其恰当的教育指导。④人生观方面。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我们似乎变得越来越功利,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来判断事物有用还是无用,缺乏诗意的生活。实际上,裹挟在物质的洪流中,偶尔停下来,给日益急迫的心灵一片休憩之地、补给之所,往往能更快地到达终点,看似无用的停顿可能比持续的飞奔更有用。
(6)墨子的思想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兼爱”,“兼爱”把爱的对象扩展到个体外延的全部,使之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兼”还有在层次上的无差别之意,在天下公义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赋予了每个人同等的爱与被爱的权利。这种“兼爱”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也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①墨家理论提倡视人若己、先己爱人、爱无差等的先进思想,可见,墨子是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来处理人际关系的,而这也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我们需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爱自己的朋友,爱他人,爱一切需要关爱的人,最终达到更高的境界——博爱。②我们向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民主道德、依法治国、公平公正、生机勃勃、安宁稳定综合发展的,而这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兼爱”反映的是人类对自身同类的尊重和认同,是人类理性的直接表现,会对陷入困境的同类表现出同情、怜悯、关怀和帮助,并能够通过正当、有效和文明的种种途径,化解和处理各种危机和矛盾。因此,“兼爱”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任选一题谈看法即可)
任务三 赏析先秦诸子的文章风格
1.通读课文,分析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和艺术手法,完成下表。
篇名 主要论证方法 主要修辞(表现)手法
《大学之道》 ① 顶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② ③
《五石之瓠》 ④ ⑤
《兼爱》 ⑥ 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答案:①正反推演 ②归纳推理、比喻论证 ③排比 ④驳论、正反对比论证、寓言说理 ⑤对比 ⑥正反对比论证
2.南朝梁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近代史学家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论读子之法》中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总体看来,先秦诸子并不把善于写文章当作最高追求,但他们的很多论说又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反复诵读本单元课文,总结概括其各自的风格特点,完成下表。
篇名 文体类型 风格特点
《〈论语〉十二章》 语录体 语言简练,浅显易懂,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
《大学之道》 论述性文体 简洁凝练,条贯分明,气势流畅,充满用世激情。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论述性文体 感情激越,语言峻急,气势磅礴,表意生动。
《〈老子〉四章》 格言体 ①
《五石之瓠》 寓言故事 ②
《兼爱》 论述性文体 ③
答案:①语言简约,表意深刻,表达严谨,说理冷静。②汪洋恣肆,善用寓言,婉曲达意,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③朴拙反复,即语言浅显实在,还不避絮叨,不厌其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