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题——百家争鸣 语文素养
1.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学习借鉴他们立身处世的方法和态度。 2.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1.梳理、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部分篇章。 2.感受儒家或雍容或峻急、道家或简约或恣肆、墨家朴拙繁复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的论说方法,体会其妙处。
素养进阶 1 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
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篇目一 《论语》十二章
1.人物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事,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在品德方面,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2.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而孔子心怀仁德,致力于恢复周礼、教化合乎礼法的社会。在此背景下,《论语》应运而生,旨在传播孔子的思想理念,以礼、仁为核心,提倡道德完善、社会和谐。
3.文体
语录体散文是指以记录人物言论为主,不重文字修饰的一种文体。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多半是简短的谈话或对话,很少记叙人物的行动姿态,但从中展示了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人物的某些性格特点。议论往往只有论点,没有论证。即使有论证,也只是三言两语,而无长篇大论。
语言接近口语,质朴简练,自然无华,富有哲理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耐人寻味,其中精辟的语句被后人视为格言、警句,为后来的文学语言起了示范作用。
4.拓展
(1)《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辞约义丰,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
(2)“四书”“五经”“六经”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1.字音
(1)如乐(yuè)何 (2)八佾(yì)
(3)文质彬(bīn)彬 (4)弘(hóng)毅
(5)譬(pì)如 (6)未成一篑(kuì)
(7)知(zhì)者不惑 (8)迩(ěr)之事父
2.词语
(1)道(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推导]
“道”的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说、谈论”,而后又引申出“学说、主张”的义项。
[词义例释]
①路,道路,路程
例句: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译文: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遥远。
②道理,真理
例句: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译文:早晨知道(或“懂得”)了真理,当天晚上死掉都可以。
③道德,学问,才艺
例句: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
译文: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④天道,自然的规律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译文:我所追求的是天道。
⑤途径,方法,策略
例句: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译文:来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明察、采纳正确合理的言论。
⑥正确的方法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译文:用马鞭驱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⑦道义,仁道
例句: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译文:讨伐无道的秦王,铲除暴虐的秦朝。
⑧古代的政治理想
例句: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减损顺其自然(选能任贤,以德化人)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⑨学说,主张
例句: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⑩原因
例句: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译文:(这)是灭亡的原因。
风尚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译文: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取道
例句: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译文:取道芷阳秘密地走。
说,谈论,讲述
例句:即道人意中事。(《促织》)
译文:(上面)就讲述出了求问的人心里所想问的事情。
在路上
例句:道逢乡里人。(《十五从军征》)
译文:在路上遇到一个同乡的人。
[成语助记]
①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形容神态庄严。后也用于讥讽人故作正经,表里不一的样子。
②微不足道:道,谈起。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③任重道远:道,路程。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④背道而驰:道,道路。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
⑤志同道合:道,途径,引申为“意见”“思想”“信念”或是“目标”。指志向相同,思想相合。
⑥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
[语境巧记]
苏洵欲往京城,道( )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 ),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 ),以为六国用兵之道( )不及秦国,洵不以为然。二人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 )此事:孰闻道( )多也?
答案:取道 道路 学说,主张 策略 说,谈论 道理
(2)归(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推导]
“归”的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到了另一个家,故引申出“回家”“回国”之义,而且“出嫁”也代表着成年女子“归附、归属”夫家了。“归”同“馈”,有“赠送、给予”之义。
[词义例释]
①称赞,称许
例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译文:一旦(能够)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②返回,回来,回去
例句:折藏之,归以示成。(《促织》)
译文: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③归附,归顺
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译文:我要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贤才心悦诚服地归顺。
④归依,归属
例句: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⑤归在一处,聚拢
例句: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译文: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⑥辞官回家
例句: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
译文:持守愚拙的本性,辞官回家过田园生活。
⑦女子出嫁
例句: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译文:这位姑娘嫁过门啊,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
⑧同“馈”,赠送
例句: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诗经·静女》)
译文: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
[成语助记]
①归心似箭:归心,想回家的心思。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急。形容想回家或返回原地的心情十分急切。
②返璞归真:归,回到、返回。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③物归原主:归,还给。物品归还原来的主人。
④解甲归田:归,回家。脱掉铠甲,回家种田。指军人离开军队,回家务农。
[语境巧记]
曹操欲进犯于孙吴,孙权问计于周瑜,适小乔来归( ),周瑜雄姿英发,且吕蒙既归( ),江东俊杰多归( )孙吴,孙权兵强马壮,曰:“吾纳贤进士,必胜之。”
答案:女子出嫁 回来 归附
3.名句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名句翻译] 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适用角度] 推己及人、践行“仁”道
(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
[名句翻译] 有德行的人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
[适用角度] 品德修养、重视根本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名句翻译] 重于厚责自己而轻于责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适用角度]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名句翻译] 国君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方位而群星环绕着它。
[适用角度] 以德治国、道德的功用、教化的引导作用
(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名句翻译] 想要快速的成功,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业。
[适用角度] 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
书卷气与烟火气
李 斌
有这样两类气质常为人们所称道:一种是书卷气,另一种是烟火气。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是学识涵养、理论功底的外显。保持学习习惯,善于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不仅能增强思辨能力,廓清思想迷雾,还能陶冶心性和情操。书卷气强,遇事有静气,行事有朝气,干事有灵气。提升书卷气,也有利于熨平傲气、娇气、俗气。
身上有烟火气,也尤为难得。这样的气质,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获得。不仅要熟悉村情民情、会说方言土语,更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烟火气绝不是江湖气、市侩气,而是一种群众工作能力。从风吹日晒的“健康黑”到挽起裤脚两脚泥的“尘土色”,从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到定分止争的公信力,都是烟火气的生动体现。
书卷气与烟火气并不矛盾。哲学家艾思奇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用“果树中找到桃树”来讲解哲学规律,用“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解释主观愿望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让哲学成为老百姓听得懂的学问。真正的行家里手,总能够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富有书卷气,善于运用科学理论推动改革创新;拥有烟火气,擅长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胸中纵有万卷,也要多到田间地头找灵感、察民情,切实解决学与做相脱节、知与行相脱离的问题。以烟火气托举书卷气,有助于避免书生气、消除凌空蹈虚的空洞感。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课内素材
原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适用主题] 慎独、说与做、物质和精神
[运用示例] 淡泊名利,方能健全人格,净化人生。《论语》有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陶渊明、韩愈便是典范。淡泊名利,入则造福于民,出则安贫乐道,潜心学问。人生在世,白驹过隙而已,若以这昙花之年,去换朱门酒肉,不值且不屑,岂能甘心做那探颈乞食的猥琐之鸡?伏尔泰说:“我所做的一切,是何等微不足道。但我去做这一切,却是何等重要。”诚然,人生之于世界,若蜉蝣之于天地,一粟之于沧海。但是我们面对这世界的态度,直面这人生的精神却是举足轻重的。
2.时新素材
屠呦呦:1969年,屠呦呦临危受命,以课题组组长的身份接受了国家研发抗疟疾中草药的艰巨任务,开启了疟疾防治研究的攻坚之路。她夜以继日地收集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著名老中医,从历代医书古籍、地方药志以及多位老中医的采访中,整理出了2 000个内服外治的治疟方药,最终屠呦呦在古代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中得到了“青蒿”抗疟的启发。她开始埋头实验,终于在1971年从植物青蒿中得到了有效的提取物。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但为了战胜疟疾,屠呦呦依然毫不犹豫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以身试药。结合试药成果,科研人员开展了多例“恶性疟”与“间日疟”的临床验证。
[适用主题] 家国情怀、无畏失败、精神的力量、牺牲与奉献
[运用示例] 不惧前路的泥沼荆棘,勇于奔向真理,理想才会更加圆满。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是王安石“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屠呦呦将抗疟药物用在自己身上,来向世界证明青蒿素对人体无伤害;是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坚定与决然。古今无数英雄豪杰舍我其谁,越挫越勇,在追求真理的漫漫长路上艰难行走。反观当下,又有多少人对知识“浅尝辄止”“小学而大遗”“耻于下问”,最终一事无成。所以,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学习中,我们都要跋山涉水追求真理,为理想执着奋斗,为真理奔赴远方。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2.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和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及现实意义。
在金秋送爽的时节,当历史的尘埃轻轻拂过曲阜的古城墙,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儒家文化的发祥地璀璨启幕。学校也将举办一场“孔子文化进校园”活动。你们班将围绕《〈论语〉十二章》策划一系列活动。
(明思路·填写导图)君子是儒家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崇尚与追求的美好榜样。纵观整部《论语》,提到“君子”多达107处。《〈论语〉十二章》,是从《论语》中选的十二章,包含了孔子独白、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等不同形式的内容。围绕“君子”,我们可以把这十二章分成三部分,请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①君子与“仁” ②君子人格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知者不惑 _____同_____,__________
答案:知 智 明智、聪慧
二、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质
(1)质胜文则野 _____________
(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_____________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_____________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_____________
(5)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_____________
2.为
(1)仁以为己任 _____________
(2)譬如为山 _____________
3.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_____________
(2)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_____________
4.而
(1)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
(2)人而不仁 _____________
(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
答案:1.(1)质朴,朴实 (2)质地,底子 (3)抵押品,指作为保证的人或物 (4)询问 (5)同“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2.(1)当作 (2)堆砌 3.(1)勤勉 (2)聪明,机智 4.(1)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 (2)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3)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
三、古今异义(请解释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譬如平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平坦的土地
2.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天
3.请事斯语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情
4.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5.仁以为己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6.请问其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眼睛
答案:1.填平洼地 2.一旦 3.实践、从事 4.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5.把……作为 6.条目、细则
四、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
1.方位名词作状语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
2.(1)形容词作动词
就有道而正焉 _____________
(2)形容词作名词
见贤思齐焉 _____________
答案:1.在心里 2.(1)匡正 (2)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
五、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的句子)
1.判断句
克己复礼为仁。(“为”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状语后置句
敏于事而慎于言。(“于事”“于言”分别作“敏”“慎”的状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宾语前置句
仁以为己任。(“仁”作“为”的宾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2.做事勤勉,说话谨慎。3.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
知物由学,学习对青少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
1.观“学”展板·悟君子之学
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在《论语》全书中就有64个“学”字,《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学们就从以“学”为主题的展板开始启智之路。
(1)下列句子中“道”的含义是否相同?哪个“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②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展板上的章句,说说孔子在这里提倡“学”什么,如何对待“学”。
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②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③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④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第一个“道”是道理、真理。第二个“道”是道德,侧重指才艺、学问。②第一个“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因为这句话是孔子爱真理甚于爱生命的誓言。生命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但是,有了生命的我们应懂得人生的真理,知道怎样活着才是有价值的。
(2)①学习《诗经》。可以通过学习《诗经》来激发人的感情,观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讽刺时政。②对待学习要有热情,要好学,要坚持。“学”是获得“道”的必经途径,为获得“道”,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并且要好学以修身,在物质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做事勤勉,说话谨慎,还要虚心向有道德的人请教;要获得“道”还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2.仰“仁”展板·感君子之“仁”
在孔子心目中,制礼作乐的周公是万代敬仰的圣贤人物,恢复周礼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良药。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孔子贵仁。”
在孔子看来,如何才能实现“仁”呢?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克己复礼”可以实现仁。克己对内,复礼对外,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②具体做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要用礼的准绳严格要求自己。
3.瞻“君子”展板·叹君子人格
“君子”,寄托了孔子的理想人格,荟萃了历代中国人民的优良品质,几乎成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化身,对于形成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传统道德,起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②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④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⑤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论语·雍也》中,孔子用“文”和“质”描绘出君子的理想人格。这里“文”和“质”分别是指什么?你是怎样理解二者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君子”是指怎样的人?孔子关于“君子”之德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智、仁、勇是儒家提倡的三种最高的道德标准,结合有关君子的展板,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②“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2)“君子”一般是指道德修养达到完善境界的人,即具备了“仁”的人。
基本观点:①君子好学,慎言与敏行。如“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②君子好义,有正确的义利观。如“君子喻于义”。③君子于己内省,“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待人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君子热爱真理,追求真理持之以恒。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虽覆一篑,进,吾往也”。⑤君子行道之貌。要讲究仪表,但又不能过分修饰,要做到“文质彬彬”。⑥君子行道之法。“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3)有智慧的人判断力强大,不会受到迷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有仁德的人行恕道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就会招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内心强大,在横逆忧患来临之时,能淡然处之,不存在惧怕之心,
4.赏名家评价·思现实意义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论语》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文化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时至今日,我们现在的许多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无不深受《论语》影响。可以说,《论语》对中华民族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其在千古流传的潜移默化中,早已构筑成了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阅读名家评价,谈谈你对《论语》现实意义的理解。
《论语》之最大价值,在教人以人格的修养。修养人格,绝非徒恃记诵或考证,最要是身体力行,使古人所教变成我所自得。 ——梁启超
《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钱穆
我平生读书最大的乐趣,就是从中探求、体会这一份活泼的、可以使精神提升起来的生命力量。也正是从这一点来说,《论语》是对我平生影响最大,使我受益最多的一本书。 ——叶嘉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论语》作为儒学之经典,在当今并没有失去它原有的价值。无论是在个人道德、学识修养上,还是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问题上都具有深刻意义。儒家哲学中有很多精华值得我们借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对曰:“丘也鄙人,不足以知大礼也。”公曰:“吾子言焉!”
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是故君子以之为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既有成事,而后治其文章黼黻①,以别尊卑上下之等。其顺之也,而后言其丧祭之纪,宗庙之序。品其牺牲,设其豕腊,修其岁时,以敬其祭祀,别其亲疏,序其昭穆。而后宗族会宴,即安其居,以缀恩义。卑其宫室,节其服御,车不雕玑,器不雕镂,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与万民同利。古之明王行礼也如此。”
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
孔子对曰:“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以遂其心,以怨其政,以忤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虐杀刑诛不以其治。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材料二:
冬,晋赵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②,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③,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④也,晋国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蔡史墨曰:“范氏、中行氏其亡乎!中行寅为下卿,而干上令,擅作刑器,以为国法,是法奸也。又加范氏焉,易之,亡也。其及赵氏,赵孟⑤与焉;然不得已,若德,可以免。”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 ①黼黻:服饰上的花纹。②被庐之法:也称执秩之法,维护了传统的“尊尊”秩序。③刑鼎:铸有刑法条文的鼎。④蒐:检阅,阅兵。⑤赵孟:指赵鞅。
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孔子反对铸刑鼎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破坏传统礼制;②影响社会等级秩序;③法律来源不合礼法。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哀公请教孔子说:“隆重的礼是怎样的呢?您说到礼,为什么那么重视呢?”孔子回答道:“我是一个见识浅陋的人,不能(详细准确地)说出隆重的礼。”鲁哀公说:“还是请您为我讲讲吧。”
孔子回答道:“我听说,百姓之所以能够生活,礼仪是最重要的。没有礼就不能有准则地侍奉天地神灵,没有礼就无法区别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没有礼就不能分别男女、父子、兄弟的亲情关系以及婚姻关系、亲族之间交往的亲疏远近。因此君子把礼看得非常重要,认识到这以后,用他所了解的礼来教化引导百姓。等到礼的教化卓有成效之后,又修治那些文饰器物和礼服,来区别尊卑上下的等级。百姓顺应礼的教化后,才谈得上丧葬祭祀的规则,宗庙祭祀的秩序。安排好祭祀用的牲畜,布置好祭神祭祖用的干猪肉,每年按时举行严肃的祭礼,(在祭祀时)以表达对神灵、先祖的崇敬之心,区别血缘关系的亲疏,排定昭穆(按照辈次亲疏排列)的次序。这之后,亲属在一起宴饮,依序坐在应坐的位置上,以联结彼此的亲情。住低矮简陋的宫室,节俭地使用服饰、车马器用之类,车辆不加雕饰,器具不刻镂花纹,吃饭不用两道菜肴,内心没有过分的欲望,和百姓同享利益。以前的贤明君主就是这样讲求礼的。”
鲁哀公问:“如今的君子为什么没有人这样做了呢?”
孔子回答说:“如今的君子,贪爱财物永不满足,放纵自己(不合礼制的)行为不感到厌倦,放荡懈怠散漫不坚定,固执地搜刮尽人民的资财。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致招致百姓的怨恨,违背众人的意志,去侵犯政治清明的国家。只求个人欲望得到满足而不择手段,残暴地对待人民肆意刑杀而不设法使国家得到治理。以前的君主统治民众是用前面说的办法,现在的君主统治民众是用后面说的办法。这说明现在的君子不能修明礼。”
材料二:
冬季,晋国的赵鞅带兵在汝水岸边筑城,于是向晋国的百姓征收了四百八十斤铁,用来铸造刑鼎,在鼎上铸刻范宣子所制定的刑书。孔子说:“晋国恐怕要灭亡了吧,完全失掉了法度了。晋国应该遵守唐叔传下来的法度,来规划治理百姓,卿大夫按照他们的位次来维护它,百姓因此才能尊敬品格高尚的人,品格高尚的人因此能保守他们的家业。贵贱的差别没有错乱,这就是所谓法度。文公因此设立执掌官职位次的官员,制定被庐法律,以此成为盟主。现在废弃这个法令,而铸造了刑鼎,百姓都能看到鼎上的条文,还用什么来尊敬贵人?贵人还有什么家业可保守?贵贱没有次序,还怎么治理国家?而且范宣子的刑书,是在夷地检阅时制定的,是违犯晋国旧礼的乱法,怎么能把它当成法律呢?”蔡史墨说:“范氏、中行氏恐怕要灭亡了吧!中行寅是下卿,但冒犯上面的命令,擅自铸造刑鼎,以此作为国家的法律,这是违反国家法令。又加上范氏改变被庐之法,这就要灭亡了。恐怕还要牵涉到赵氏,因为赵孟参与了;但赵孟出于不得已,如果修养德行,是可以避免祸患的。”
(《学而》)
(《八佾》)
(《里仁》)
(《里仁》)
(《里仁》)
(《雍也》)
(《泰伯》)
(《子罕》)
(《子罕》)
(《颜渊》)
(《卫灵公》)
(《阳货》)
课时测评7 《论语》十二章
(时间:45分钟 满分:45分)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1.(3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知者不惑 温故而知新
B.任重而道远 得道者多助
C.迩之事父 不足以事父母
D.敏于事而慎于言 回虽不敏
答案:C
解析:A项,同“智”,明智、聪慧/懂得、知道。B项,路程、道路/道义、正道。C项,二者均为动词,侍奉。D项,勤勉/聪慧。
2.(3分)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就有道而正焉”中“正”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见贤思齐焉 B.既来之,则安之
C.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成以其小,劣之
答案:C
解析:正,形容词作动词,匡正、纠正。A项,贤,形容词作名词,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B项,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C项,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D项,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劣,认为……不好。
3.(3分)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止,吾止也
C.克己复礼为仁 D.敏于事而慎于言
答案:D
解析:A、B、C三项均为判断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
4.(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譬如平地
C.非礼勿视 D.小子何莫学夫《诗》
答案:A
解析:A项,自省,古今义均为自我反思、反省。B项,平地,古义:填平洼地/今义:平坦的土地。C项,非礼,古义:不合乎礼仪、礼法/今义:①不合礼节,不礼貌;②调戏,猥亵(妇女)。D项,小子,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①男孩子;②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5.(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质胜文则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风雨兴焉 盘盘焉,囷囷焉
C.假舆马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D.月出于东山之上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答案:C
解析:A项,第一个“则”是连词,表顺承,译为“就”;第二个“则”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B项,第一个“焉”,相当于介词结构,于之,于此;第二个“焉”是助词,放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C项,两个“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D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 , ”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
(3)在《〈论语〉十二章》中,“ , ”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愿意承受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的句子是:“ , 。”
(5)新学期开学第一课,班主任引用了《〈论语〉十二章》中的“ , ”两句,要求同学们看到优秀的人要想办法向他看齐,看到别人的不足也要学会自我反省。
答案:(1)朝闻道 夕死可矣 (2)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3)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4)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5)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24·湖北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0分)
材料一: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①,大夫之箦②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选自《礼记·檀弓》,有删改)
材料二: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③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 ①华而睆:华美,光滑。②箦(zé):席子。③滑稽:此处指能言善辩,言语流利。
7.(3分)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尔之爱A我也不如B彼C君子之爱D人也以德E细人之爱F人也以姑G息H吾何求哉
答案:CEH
解析:“尔之爱我也”为主语,“不如”为谓语动词,“彼”是宾语,主谓宾结构完整,应在C处断开;“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句式结构一致,“吾”是下一句的主语,应在E、H处断开。
8.(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病,指病情严重,与成语“同病相怜”的“病”意思不同。
B.诸,兼词,之乎,与“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诸”意思相同。
C.可以,可以用来,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中的“可以”意思相同。
D.然后,这样以后,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中的“然后”意思相同。
答案:B
解析:A项,“同病相怜”的“病”是“痛苦”的意思。B项,“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的“诸”是“之于”的意思。C项,两个“可以”都是“可以用来”的意思。D项,两个“然后”都是“这样以后”的意思。
9.(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春制止童子说“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是担心曾子知道这件事情,又要换席子,这对病危的曾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B.齐景公赞赏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是因为他需要这样的秩序来维护自己的地位,使自己可以安心享受奢侈浮华的生活。
C.晏婴反对重用孔子,理由之一是自从圣君贤相相继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后,礼乐残缺有一段时间了,孔子的主张不合时宜。
D.曾子为了维护礼制,临死也要换掉超出自己身份的席子;齐景公也极力推崇礼制,所以用“季孟之间”的地位来对待孔子。
答案:D
解析:齐景公对待孔子的规格与礼制无关,“极力”也有拔高之嫌。
10.(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家)一起扶起曾子,换掉席子,将曾子安放回席子,曾子还没躺安稳就去世了。
(2)连续几代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从幼到老不能学完他的礼乐。
11.(3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晏婴对儒者的负面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能言善辩,不守法度。②高傲自大,不能用来教育百姓。③崇尚厚葬,不能作为风俗。④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能用来治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曾子因病躺在床上,病情严重。曾子的弟子乐正子春坐在床旁边,曾元、曾申坐在床脚下,童仆坐在角落拿着蜡烛照明。童仆说:“竹席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吧?”子春说:“住嘴!”曾子听见这话,惊惧地说:“啊!”(童仆又)说:“竹席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吧?”曾子说:“是的。那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没有能够及时换掉啊。(曾)元,扶我起来换竹席。”曾元说:“您的病非常严重啊,不能移动您的身体。(如果)幸运地到了早晨,一定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曾子说:“你爱我不如他(童仆),君子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别人,小人以无原则的迁就去爱别人。我还有什么苛求啊?我能得到(礼制的)正道而死去,也就足够了。”(大家)一起扶起曾子,换掉席子,将曾子安放回席子,曾子还没躺安稳就去世了。
材料二: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讲得好啊!假如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纵然有粮食,我怎么能吃得下去呢!”他日齐景公又向孔子询问为政,孔子说:“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景公很高兴,打算把尼溪田地封赏给孔子。晏婴进言说:“这些儒者能言善辩,不能用法度来规范;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不可以用来教育百姓;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力,厚葬死人,不可将这作为习俗;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可以用这个来治理国家。自从圣君贤相相继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之后,礼乐残缺有一段时间了。如今孔子盛装打扮,烦琐地规定尊卑上下的礼仪,举手投足的节度,连续几代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从幼到老不能学完他的礼乐。国君打算用这一套来改造齐国的习俗,恐怕不符合以平民为先的取向。”此后齐景公虽然恭敬地接见孔子,但不再问有关礼的事。有一天,齐景公挽留孔子说:“按照季氏上卿的规格来待你,我不能做到。”于是就用介于鲁国季氏和孟氏之间的规格来对待孔子。齐国大夫企图谋害孔子,孔子听说了这件事。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于是就离开了齐国,返回鲁国。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孔子死后)埋葬在鲁城北面的泗水岸边,弟子们都服丧三年。三年过去了,弟子们为老师守心丧已毕,互相诀别而离去,就哭了起来,又各尽哀;有的弟子又留下来。只有子贡在坟墓旁建起一间房子,共守了六年,这样以后才离去。前往移居孔子墓旁居住的孔子的弟子和鲁国人有一百多家,因此将这里命名为“孔里”。鲁国每年按时节祭祀孔子坟墓,世世代代相传。儒生们也在孔子墓前讲习礼仪,举行乡饮酒礼,还举行大规模的比射仪式。孔子坟墓的占地面积有一顷那么大。孔子的故居堂屋及弟子们的内室,后世就改成了庙堂,收藏孔子的衣服、帽子、琴、车、书,直到汉代二百多年没有断绝。高皇帝经过鲁地,用牛羊猪三牲祭祀孔子。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常先去拜谒孔子庙,这样以后才去就职处理政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88张PPT)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中华传
统文化经典研习
人文主题——百家争鸣 语文素养
1.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学习借鉴他们立身处世的方法和态度。
2.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1.梳理、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部分篇章。
2.感受儒家或雍容或峻急、道家或简
约或恣肆、墨家朴拙繁复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的论说方法,体会其妙处。
单元素养 目标
单元学习 索引
素养进阶 1 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
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篇目一 《论语》十二章
1.人物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事,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
读而知——郎朗求知,见多识广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在品德方面,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2.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而孔子心怀仁德,致力于恢复周礼、教化合乎礼法的社会。在此背景下,《论语》应运而生,旨在传播孔子的思想理念,以礼、仁为核心,提倡道德完善、社会和谐。
3.文体
语录体散文是指以记录人物言论为主,不重文字修饰的一种文体。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多半是简短的谈话或对话,很少记叙人物的行动姿态,但从中展示了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人物的某些性格特点。议论往往只有论点,没有论证。即使有论证,也只是三言两语,而无长篇大论。
语言接近口语,质朴简练,自然无华,富有哲理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耐人寻味,其中精辟的语句被后人视为格言、警句,为后来的文学语言起了示范作用。
4.拓展
(1)《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辞约义丰,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
(2)“四书”“五经”“六经”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1.字音
(1)如乐(yuè)何 (2)八佾(yì)
(3)文质彬(bīn)彬 (4)弘(hónɡ)毅
(5)譬(pì)如 (6)未成一篑(kuì)
(7)知(zhì)者不惑 (8)迩(ěr)之事父
读而记——孜孜善记,厚积薄发
2.词语
(1)道(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推导
“道”的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说、谈论”,而后又引申出“学说、主张”的
义项。
词义例释
①路,道路,路程
例句: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译文: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遥远。
②道理,真理
例句: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译文:早晨知道(或“懂得”)了真理,当天晚上死掉都可以。
③道德,学问,才艺
例句: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
译文: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④天道,自然的规律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译文:我所追求的是天道。
⑤途径,方法,策略
例句: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译文:来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明察、采纳正确合理的言论。
⑥正确的方法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译文:用马鞭驱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⑦道义,仁道
例句: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译文:讨伐无道的秦王,铲除暴虐的秦朝。
⑧古代的政治理想
例句: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减损顺其自然(选能任贤,以德化人)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⑨学说,主张
例句: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⑩原因
例句: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译文:(这)是灭亡的原因。
风尚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译文: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取道
例句: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译文:取道芷阳秘密地走。
说,谈论,讲述
例句:即道人意中事。(《促织》)
译文:(上面)就讲述出了求问的人心里所想问的事情。
在路上
例句:道逢乡里人。(《十五从军征》)
译文:在路上遇到一个同乡的人。
成语助记
①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形容神态庄严。后也用于讥讽人故作正经,表里不一的样子。
②微不足道:道,谈起。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③任重道远:道,路程。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④背道而驰:道,道路。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
⑤志同道合:道,途径,引申为“意见”“思想”“信念”或是“目标”。指志向相同,思想相合。
⑥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
行动。
语境巧记
苏洵欲往京城,道( )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 ),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 ),以为六国用兵之道( )不及秦国,洵不以为然。二人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 )此事:孰闻道( )多也?
取道
道路
学说,主张
策略
说,谈论
道理
(2)归(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推导
“归”的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到了另一个家,故引申出“回家”“回国”之义,而且“出嫁”也代表着成年女子“归附、归属”夫家了。“归”同“馈”,有“赠送、给予”之义。
词义例释
①称赞,称许
例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译文:一旦(能够)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②返回,回来,回去
例句:折藏之,归以示成。(《促织》)
译文: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③归附,归顺
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译文:我要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贤才心悦诚服地归顺。
④归依,归属
例句: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⑤归在一处,聚拢
例句: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译文: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⑥辞官回家
例句: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
译文:持守愚拙的本性,辞官回家过田园生活。
⑦女子出嫁
例句: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译文:这位姑娘嫁过门啊,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
⑧同“馈”,赠送
例句: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诗经·静女》)
译文: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
成语助记
①归心似箭:归心,想回家的心思。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急。形容想回家或返回原地的心情十分急切。
②返璞归真:归,回到、返回。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③物归原主:归,还给。物品归还原来的主人。
④解甲归田:归,回家。脱掉铠甲,回家种田。指军人离开军队,回家
务农。
语境巧记
曹操欲进犯于孙吴,孙权问计于周瑜,适小乔来归( ),周瑜雄姿英发,且吕蒙既归( ),江东俊杰多归( )孙吴,孙权兵强马壮,曰:“吾纳贤进士,必胜之。”
女子出嫁
回来
归附
3.名句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名句翻译 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适用角度 推己及人、践行“仁”道
(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
名句翻译 有德行的人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
适用角度 品德修养、重视根本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名句翻译 重于厚责自己而轻于责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适用角度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名句翻译 国君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方位而群星环绕着它。
适用角度 以德治国、道德的功用、教化的引导作用
(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名句翻译 想要快速的成功,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成就不了大
事业。
适用角度 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
书卷气与烟火气
李 斌
有这样两类气质常为人们所称道:一种是书卷气,另一种是烟火气。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是学识涵养、理论功底的外显。保持学习习惯,善于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不仅能增强思辨能力,廓清思想迷雾,还能陶冶心性和情操。书卷气强,遇事有静气,行事有朝气,干事有灵气。提升书卷气,也有利于熨平傲气、娇气、俗气。
读而思——灼灼眀辩,见微知著
身上有烟火气,也尤为难得。这样的气质,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获得。不仅要熟悉村情民情、会说方言土语,更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烟火气绝不是江湖气、市侩气,而是一种群众工作能力。从风吹日晒的“健康黑”到挽起裤脚两脚泥的“尘土色”,从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到定分止争的公信力,都是烟火气的生动体现。
书卷气与烟火气并不矛盾。哲学家艾思奇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用“果树中找到桃树”来讲解哲学规律,用“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解释主观愿望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让哲学成为老百姓听得懂的学问。真正的行家里手,总能够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富有书卷气,善于运用科学理论推动改革创新;拥有烟火气,擅长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胸中纵有万卷,也要多到田间地头找灵感、察民情,切实解决学与做相脱节、知与行相脱离的问题。以烟火气托举书卷气,有助于避免书生气、消除凌空蹈虚的空洞感。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课内素材
原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适用主题 慎独、说与做、物质和精神
运用示例 淡泊名利,方能健全人格,净化人生。《论语》有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陶渊明、韩愈便是典范。淡泊名利,入则造福于民,出则安贫乐道,潜心学问。人生在世,白驹过隙而已,若以这昙花之年,去换朱门酒肉,不值且不屑,岂能甘心做那探颈乞食的猥琐之鸡?伏尔泰说:“我所做的一切,是何等微不足道。但我去做这一切,却是何等重要。”诚然,人生之于世界,若蜉蝣之于天地,一粟之于沧海。但是我们面对这世界的态度,直面这人生的精神却是举足轻重的。
读而用——栩栩巧用,行文致远
2.时新素材
屠呦呦:1969年,屠呦呦临危受命,以课题组组长的身份接受了国家研发抗疟疾中草药的艰巨任务,开启了疟疾防治研究的攻坚之路。她夜以继日地收集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著名老中医,从历代医书古籍、地方药志以及多位老中医的采访中,整理出了2 000个内服外治的治疟方药,最终屠呦呦在古代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中得到了“青蒿”抗疟的启发。她开始埋头实验,终于在1971年从植物青蒿中得到了有效的提取物。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但为了战胜疟疾,屠呦呦依然毫不犹豫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以身试药。结合试药成果,科研人员开展了多例“恶性疟”与“间日疟”的临床验证。
适用主题 家国情怀、无畏失败、精神的力量、牺牲与奉献
运用示例 不惧前路的泥沼荆棘,勇于奔向真理,理想才会更加圆满。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是王安石“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屠呦呦将抗疟药物用在自己身上,来向世界证明青蒿素对人体无伤害;是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坚定与决然。古今无数英雄豪杰舍我其谁,越挫越勇,在追求真理的漫漫长路上艰难行走。反观当下,又有多少人对知识“浅尝辄止”“小学而大遗”“耻于下问”,最终一事无成。所以,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学习中,我们都要跋山涉水追求真理,为理想执着奋斗,为真理奔赴远方。
返回
课堂讲义
学习
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和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及现实意义。
在金秋送爽的时节,当历史的尘埃轻轻拂过曲阜的古城墙,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儒家文化的发祥地璀璨启幕。学校也将举办一场“孔子文化进校园”活动。你们班将围绕《〈论语〉十二章》策划一系列活动。
读文会意
(明思路·填写导图)君子是儒家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崇尚与追求的美好榜样。纵观整部《论语》,提到“君子”多达107处。《〈论语〉十二章》,是从《论语》中选的十二章,包含了孔子独白、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等不同形式的内容。围绕“君子”,我们可以把这十二章分成三部分,请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
②
君子与“仁”
君子人格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知者不惑 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
基础梳理
知
智
明智、聪慧
二、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质
(1)质胜文则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朴,朴实
质地,底子
抵押品,指作为保证的人或物
询问
同“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2.为
(1)仁以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譬如为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
(1)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而不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作
堆砌
勤勉
聪明,机智
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
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
三、古今异义(请解释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譬如平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平坦的土地
2.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天
3.请事斯语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情
填平洼地
一旦
实践、从事
4.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5.仁以为己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6.请问其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眼睛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把……作为
条目、细则
四、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
1.方位名词作状语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形容词作动词
就有道而正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作名词
见贤思齐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心里
匡正
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
五、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的句子)
1.判断句
克己复礼为仁。(“为”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状语后置句
敏于事而慎于言。(“于事”“于言”分别作“敏”“慎”的状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宾语前置句
仁以为己任。(“仁”作“为”的宾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
做事勤勉,说话谨慎。
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
知物由学,学习对青少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
1.观“学”展板·悟君子之学
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在《论语》全书中就有64个“学”字,《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学们就从以“学”为主题的展板开始启智之路。
探究启思
(1)下列句子中“道”的含义是否相同?哪个“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②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答案:①第一个“道”是道理、真理。第二个“道”是道德,侧重指才艺、学问。②第一个“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因为这句话是孔子爱真理甚于爱生命的誓言。生命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但是,有了生命的我们应懂得人生的真理,知道怎样活着才是有价值的。
(2)结合展板上的章句,说说孔子在这里提倡“学”什么,如何对待“学”。
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②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③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④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答案:①学习《诗经》。可以通过学习《诗经》来激发人的感情,观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讽刺时政。②对待学习要有热情,要好学,要坚持。“学”是获得“道”的必经途径,为获得“道”,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并且要好学以修身,在物质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做事勤勉,说话谨慎,还要虚心向有道德的人请教;要获得“道”还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2.仰“仁”展板·感君子之“仁”
在孔子心目中,制礼作乐的周公是万代敬仰的圣贤人物,恢复周礼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良药。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孔子贵仁。”
在孔子看来,如何才能实现“仁”呢?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答案:①“克己复礼”可以实现仁。克己对内,复礼对外,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②具体做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要用礼的准绳严格要求自己。
3.瞻“君子”展板·叹君子人格
“君子”,寄托了孔子的理想人格,荟萃了历代中国人民的优良品质,几乎成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化身,对于形成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传统道德,起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②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④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⑤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论语·雍也》中,孔子用“文”和“质”描绘出君子的理想人格。这里“文”和“质”分别是指什么?你是怎样理解二者关系的?
答案:①“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②“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2)在《〈论语〉十二章》中,“君子”是指怎样的人?孔子关于“君子”之德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君子”一般是指道德修养达到完善境界的人,即具备了“仁”的人。
基本观点:①君子好学,慎言与敏行。如“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②君子好义,有正确的义利观。如“君子喻于义”。③君子于己内省,“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待人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君子热爱真理,追求真理持之以恒。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虽覆一篑,进,吾往也”。⑤君子行道之貌。要讲究仪表,但又不能过分修饰,要做到“文质彬彬”。⑥君子行道之法。“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3)智、仁、勇是儒家提倡的三种最高的道德标准,结合有关君子的展板,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有智慧的人判断力强大,不会受到迷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有仁德的人行恕道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就会招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内心强大,在横逆忧患来临之时,能淡然处之,不存在惧怕之心,
4.赏名家评价·思现实意义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论语》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文化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时至今日,我们现在的许多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无不深受《论语》影响。可以说,《论语》对中华民族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其在千古流传的潜移默化中,早已构筑成了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阅读名家评价,谈谈你对《论语》现实意义的
理解。
《论语》之最大价值,在教人以人格的修养。修养人格,绝非徒恃记诵或考证,最要是身体力行,使古人所教变成我所自得。 ——梁启超
《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钱穆
我平生读书最大的乐趣,就是从中探求、体会这一份活泼的、可以使精神提升起来的生命力量。也正是从这一点来说,《论语》是对我平生影响最大,使我受益最多的一本书。 ——叶嘉莹
答案:《论语》作为儒学之经典,在当今并没有失去它原有的价值。无论是在个人道德、学识修养上,还是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问题上都具有深刻意义。儒家哲学中有很多精华值得我们借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对曰:“丘也鄙人,不足以知大礼也。”公曰:“吾子言焉!”
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是故君子以之为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既有成事,而后治其文章黼黻①,以别尊卑上下之等。其顺之也,而后言其丧祭之纪,宗庙之序。品其牺牲,设其豕腊,修其岁时,以敬其祭祀,别其亲疏,序其昭穆。而后宗族会宴,即安其居,以缀恩义。卑其宫室,节其服御,车不雕玑,器不雕镂,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与万民同利。古之明王行礼也如此。”
学以致用
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
孔子对曰:“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以遂其心,以怨其政,以忤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虐杀刑诛不以其治。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材料二:
冬,晋赵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②,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③,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④也,晋国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蔡史墨曰:“范氏、中行氏其亡乎!中行寅为下卿,而干上令,擅作刑器,以为国法,是法奸也。又加范氏焉,易之,亡也。其及赵氏,赵孟⑤与焉;然不得已,若德,可以免。”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 ①黼黻:服饰上的花纹。②被庐之法:也称执秩之法,维护了传统的“尊尊”秩序。③刑鼎:铸有刑法条文的鼎。④蒐:检阅,阅兵。⑤赵孟:指赵鞅。
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孔子反对铸刑鼎的原因。
答案:①破坏传统礼制;②影响社会等级秩序;③法律来源不合礼法。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哀公请教孔子说:“隆重的礼是怎样的呢?您说到礼,为什么那么重视呢?”孔子回答道:“我是一个见识浅陋的人,不能(详细准确地)说出隆重的礼。”鲁哀公说:“还是请您为我讲讲吧。”
孔子回答道:“我听说,百姓之所以能够生活,礼仪是最重要的。没有礼就不能有准则地侍奉天地神灵,没有礼就无法区别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没有礼就不能分别男女、父子、兄弟的亲情关系以及婚姻关系、亲族之间交往的亲疏远近。因此君子把礼看得非常重要,认识到这以后,用他所了解的礼来教化引导百姓。
等到礼的教化卓有成效之后,又修治那些文饰器物和礼服,来区别尊卑上下的等级。百姓顺应礼的教化后,才谈得上丧葬祭祀的规则,宗庙祭祀的秩序。安排好祭祀用的牲畜,布置好祭神祭祖用的干猪肉,每年按时举行严肃的祭礼,(在祭祀时)以表达对神灵、先祖的崇敬之心,区别血缘关系的亲疏,排定昭穆(按照辈次亲疏排列)的次序。这之后,亲属在一起宴饮,依序坐在应坐的位置上,以联结彼此的亲情。住低矮简陋的宫室,节俭地使用服饰、车马器用之类,车辆不加雕饰,器具不刻镂花纹,吃饭不用两道菜肴,内心没有过分的欲望,和百姓同享利益。以前的贤明君主就是这样讲求礼的。”
鲁哀公问:“如今的君子为什么没有人这样做了呢?”
孔子回答说:“如今的君子,贪爱财物永不满足,放纵自己(不合礼制的)行为不感到厌倦,放荡懈怠散漫不坚定,固执地搜刮尽人民的资财。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致招致百姓的怨恨,违背众人的意志,去侵犯政治清明的国家。只求个人欲望得到满足而不择手段,残暴地对待人民肆意刑杀而不设法使国家得到治理。以前的君主统治民众是用前面说的办法,现在的君主统治民众是用后面说的办法。这说明现在的君子不能修明礼。”
材料二:
冬季,晋国的赵鞅带兵在汝水岸边筑城,于是向晋国的百姓征收了四百八十斤铁,用来铸造刑鼎,在鼎上铸刻范宣子所制定的刑书。孔子说:“晋国恐怕要灭亡了吧,完全失掉了法度了。晋国应该遵守唐叔传下来的法度,来规划治理百姓,卿大夫按照他们的位次来维护它,百姓因此才能尊敬品格高尚的人,品格高尚的人因此能保守他们的家业。贵贱的差别没有错乱,这就是所谓法度。文公因此设立执掌官职位次的官员,制定被庐法律,以此成为盟主。现在废弃这个法令,而铸造了刑鼎,百姓都能看到鼎上的条文,还用什么来尊敬贵人?贵人还有什么家业可保守?贵贱没有次序,还怎么治理国家?而且范宣子的刑书,是在夷地检阅时制定的,是
违犯晋国旧礼的乱法,怎么能把它当成法律呢?”蔡史墨说:“范氏、中行氏恐怕要灭亡了吧!中行寅是下卿,但冒犯上面的命令,擅自铸造刑鼎,以此作为国家的法律,这是违反国家法令。又加上范氏改变被庐之法,这就要灭亡了。恐怕还要牵涉到赵氏,因为赵孟参与了;但赵孟出于不得已,如果修养德行,是可以避免祸患的。”
文白对译
返回
课时测评
1.(3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知者不惑 温故而知新
B.任重而道远 得道者多助
C.迩之事父 不足以事父母
D.敏于事而慎于言 回虽不敏
√
A项,同“智”,明智、聪慧/懂得、知道。B项,路程、道路/道义、正道。C项,二者均为动词,侍奉。D项,勤勉/聪慧。
2.(3分)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就有道而正焉”中“正”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贤思齐焉 B.既来之,则安之
C.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成以其小,劣之
√
正,形容词作动词,匡正、纠正。A项,贤,形容词作名词,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B项,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C项,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D项,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劣,认为……不好。
3.(3分)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止,吾止也
C.克己复礼为仁 D.敏于事而慎于言
√
A、B、C三项均为判断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
4.(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譬如平地
C.非礼勿视 D.小子何莫学夫《诗》
√
A项,自省,古今义均为自我反思、反省。B项,平地,古义:填平洼地/今义:平坦的土地。C项,非礼,古义:不合乎礼仪、礼法/今义:①不合礼节,不礼貌;②调戏,猥亵(妇女)。D项,小子,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①男孩子;②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5.(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风雨兴焉 盘盘焉,囷囷焉
C.假舆马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D.月出于东山之上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A项,第一个“则”是连词,表顺承,译为“就”;第二个“则”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B项,第一个“焉”,相当于介词结构,于之,于此;第二个“焉”是助词,放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C项,两个“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D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 , ”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
(3)在《〈论语〉十二章》中,“ , ”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愿意承受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5)新学期开学第一课,班主任引用了《〈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要求同学们看到优秀的人要想办法向他看齐,看到别人的不足也要学会自我反省。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见贤思
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24·湖北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0分)
材料一: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①,大夫之箦②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选自《礼记·檀弓》,有删改)
材料二: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③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 ①华而睆:华美,光滑。②箦(zé):席子。③滑稽:此处指能言善辩,言语流利。
7.(3分)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尔之爱 A 我也不如 B 彼 C 君子之爱 D 人也以德 E 细人之爱 F 人也以姑 G 息 H 吾何求哉
答案:CEH
“尔之爱我也”为主语,“不如”为谓语动词,“彼”是宾语,主谓宾结构完整,应在C处断开;“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句式结构一致,“吾”是下一句的主语,应在E、H处断开。
8.(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指病情严重,与成语“同病相怜”的“病”意思不同。
B.诸,兼词,之乎,与“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诸”意思相同。
C.可以,可以用来,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中的“可以”意思相同。
D.然后,这样以后,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中的“然后”意思相同。
√
A项,“同病相怜”的“病”是“痛苦”的意思。B项,“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的“诸”是“之于”的意思。C项,两个“可以”都是“可以用来”的意思。D项,两个“然后”都是“这样以后”的意思。
9.(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春制止童子说“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是担心曾子知道这件事情,又要换席子,这对病危的曾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B.齐景公赞赏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是因为他需要这样的秩序来维护自己的地位,使自己可以安心享受奢侈浮华的生活。
C.晏婴反对重用孔子,理由之一是自从圣君贤相相继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后,礼乐残缺有一段时间了,孔子的主张不合时宜。
D.曾子为了维护礼制,临死也要换掉超出自己身份的席子;齐景公也极力推崇礼制,所以用“季孟之间”的地位来对待孔子。
√
齐景公对待孔子的规格与礼制无关,“极力”也有拔高之嫌。
10.(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家)一起扶起曾子,换掉席子,将曾子安放回席子,曾子还没躺安稳就去世了。
连续几代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从幼到老不能学完他的礼乐。
11.(3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晏婴对儒者的负面评价。
答案:①能言善辩,不守法度。②高傲自大,不能用来教育百姓。③崇尚厚葬,不能作为风俗。④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能用来治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曾子因病躺在床上,病情严重。曾子的弟子乐正子春坐在床旁边,曾元、曾申坐在床脚下,童仆坐在角落拿着蜡烛照明。童仆说:“竹席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吧?”子春说:“住嘴!”曾子听见这话,惊惧地说:“啊!”(童仆又)说:“竹席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吧?”曾子说:“是的。那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没有能够及时换掉啊。(曾)元,扶我起来换竹席。”曾元说:“您的病非常严重啊,不能移动您的身体。(如果)幸运地到了早晨,一定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曾子说:“你爱我不如他(童仆),君子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别人,小人以无原则的迁就去爱别人。我还有什么苛求啊?我能得到(礼制的)正道而死去,也就足够了。”(大家)一起扶起曾子,换掉席子,将曾子安放回席子,曾子还没躺安稳就去世了。
材料二: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讲得好啊!假如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纵然有粮食,我怎么能吃得下去呢!”他日齐景公又向孔子询问为政,孔子说:“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景公很高兴,打算把尼溪田地封赏给孔子。晏婴进言说:“这些儒者能言善辩,不能用法度来规范;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不可以用来教育百姓;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力,厚葬死人,不可将这作为习俗;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可以用这个来治理国家。自从圣君贤相相继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之后,礼乐残缺有一段时间了。如今孔子盛装打扮,烦琐地
规定尊卑上下的礼仪,举手投足的节度,连续几代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从幼到老不能学完他的礼乐。国君打算用这一套来改造齐国的习俗,恐怕不符合以平民为先的取向。”此后齐景公虽然恭敬地接见孔子,但不再问有关礼的事。有一天,齐景公挽留孔子说:“按照季氏上卿的规格来待你,我不能做到。”于是就用介于鲁国季氏和孟氏之间的规格来对待孔子。齐国大夫企图谋害孔子,孔子听说了这件事。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于是就离开了齐国,返回鲁国。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孔子死后)埋葬在鲁城北面的泗水岸边,弟子们都服丧三年。三年过去了,弟子们为老师守心丧已毕,互相诀别而离去,就哭了起来,又各尽哀;有的弟子又留下来。只有子贡在坟墓旁建起一间房子,共守了六年,这样以后才离去。前往移居孔子墓旁居住的孔子的弟子和鲁国人有一百多家,因此将这里命名为“孔里”。鲁国每年按时节祭祀孔子坟墓,世世代代相传。儒生们也在孔子墓前讲习礼仪,举行乡饮酒礼,还举行大规模的比射仪式。孔子坟墓的占地面积有一顷那么大。孔子的故居堂屋及弟子们的内室,后世就改成了庙堂,收藏孔子的衣服、帽子、琴、车、书,直到汉代二百多年没有断绝。高皇帝经过鲁地,用牛羊猪三牲祭祀孔子。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常先去拜谒孔子庙,这样以后才去就职处理政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