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 爱
1.人物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dí),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好学而博”,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的平民思想家。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现存《墨子》共五十三篇,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学并称“显学”。显学,是指一时在社会上处于热点的、显赫一时的学科、学说或学派。
东汉班固《答宾戏》:“孔席不暖,墨突不黔。”意思是:孔子、墨子四处游说,宣扬自己的学说、主张,座席还未暖,烟囱还未熏黑就匆匆离去。形容忙于世事,到处奔走,无暇休息。
毛泽东评价墨子是“古代辩证唯物主义大家”“是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
杨向奎:“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绝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古希腊。”
鲍鹏山评价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剑侠,最伟大的‘挑战帝国的剑侠’”。
2.背景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际礼制崩坍、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关注与思考,映现出鲜明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3.拓展
(1)《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代表篇目有《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遣词造句口语化。
(2)墨子的主要思想
政治上: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还提出了“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
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上: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上: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外交上:军事上,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诸侯国的支持。
1.字音
(1)譬(pì)如 (2)恶(wū)施不孝
2.词语
(1)察(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推导]
“察”的本义为“观察、仔细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把人了解清楚了,才能向上级“推举、推荐”。
[词义例释]
①考察,审查
例句:察此何自起?(《兼爱》)
译文:考察这些从哪里产生呢?
②看清楚,明辨
例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我的)视力能够看清鸟兽秋天所生的细毛的尖端。
③明察,知晓
例句: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译文:我即使不能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判断。
④体察,理解
例句: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
译文:终究一定不能被(您)理解。
⑤经考察后予以推举
例句: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将在选择性必修下册学习)
译文:从前太守名逵的,经考察后予以推举臣下的孝廉。
[成语助记]
①明察秋毫:察,察看、观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②察言观色:察,细看;色,脸色。观察别人说话时的脸色。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③习焉不察: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语境巧记]
郡守察( )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 ),然帝以为李密品行端正,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 )孝廉,此事足见帝之察( )。
答案:观察 明察 经考察后予以推举 明智
(2)贼(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推导]
“贼”的本义是“伤害,杀害”,引申出“强盗、杀人者”“残忍”等意义。“强盗、杀人者”当然是“祸害,祸患”。
[词义例释]
①强盗
例句:故盗贼有亡。(《兼爱》)
译文: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又没有了。
②伤害,杀害,暗杀
例句:视人身若其身,谁贼?(《兼爱》)
译文: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会伤害人?
③敌人,对敌人的蔑称
例句: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译文: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
[成语助记]
①擒贼擒王: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关键。
②逆臣贼子:逆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③独夫民贼:独夫,人所共弃的统治者。民贼,残害人民的敌人。指残暴无道,为人民所痛恨的统治者。
[语境巧记]
建安中,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 )也。孙权乃阴令部属贼( )操,未果。后权思虑兴国之事,以为国内淫侈之俗是天下之大贼( )也,改之。百姓不解,仍有盗贼( )。权使人捕而诛之。
答案:作乱、肇祸等危害国家的人 暗杀 祸害 强盗
3.名句
(1)今施人薄而望人厚,则人唯恐其有赐于己也。(《墨子·鲁问》)
[名句翻译] 如果送给别人很少的东西却希望人家回报很多的东西,那么人们就会怕你再送东西给自己了。
[适用角度] 付出与回报、付出的效果
(2)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
[名句翻译] 意志不坚定的人,才智也不会通达;不讲信用的人,行动也不会有结果。
[适用角度] 意志坚强、诚信、意志与智慧
(3)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者,当天之志而不可不察也。(《墨子·天志》)
[名句翻译] 假如现今天下的王公大人及士君子,心中确实想行仁义,求做上士,上要想符合圣王之道,下要想符合国家与百姓之利,那么对于天的意志是不可以不留心观察的。
[适用角度] 君子之志、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奋斗、实行仁义
(4)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墨子·尚同》)
[名句翻译] 所以古代的圣人能够把事情办成功,名垂后世,没有其他原因,只是能够以尚同的原则来施行政事。
[适用角度] 成功的原因、“尚同”的治国理念
(5)促进开放合作。“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必须坚持同舟共济、互信互利的理念,摈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观念。(习近平)
[适用角度] 同舟共济、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发展
教育不拘于一种模式
先前河南郑州的一对父母让其6岁儿子晚上了一年学,带他四处旅游的新闻,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对父母的行为让我们对真正的教育方法展开了深度思考。《人民日报》对此锐评“教育不拘于一种模式”。
老话常说“孩子是一张任人描绘的白纸”,但实际上,孩子生来并非白纸,而是本就有一些图案在上面,这些图案可以理解为孩子的“独特智能倾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赋。
那么如何“因材施教”,在已有的图案上描绘孩子锦绣的人生呢?这就是教育真正需要探索的真谛。
而“因材施教”并非易事,教育者须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和才能,探索和尝试多元化的教育手段,根据孩子的独特性来设计教育方案,激发他们的潜能。在发挥孩子天性的过程中,教育者已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人,更多是担任了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来满足孩子多样化的需求,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成长途径。
“因材施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策略,更是一种教育理念,体现出对每一个孩子的尊重和价值认可,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独立思考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由于“因材施教”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要社会具有更宽广的胸怀,为孩子们提供包容的环境。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品德、有才华的人。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片未开垦的土地,我们要做的是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颗探索求知的种子,等待生根发芽、绿树成荫的时刻。
1.课内素材
原句: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适用主题]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弄清事物的本质、追根究底
[运用示例] 繁杂的事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认识它,看到它的本质,我们不能被表象蒙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墨子所说:“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治病要找到病因才能痊愈,治国要找到乱因才能治好,同样,做事要找到事物的关键才能解决问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是新世纪青年,对待学习、生活,也要学会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把基础牢记在心,绝不局限于问题的表面层次,要从根本出发以彻底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困难。
2.时新素材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至预定轨道,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将与神舟十八号乘组在轨轮换,6名航天员将同时在轨短期驻留。作为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开展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实(试)验与应用,完成空间站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平台设备安装与回收等各项任务。
[适用主题] 家国情怀、航天精神、追求梦想
[运用示例]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航天不断创造新的历史。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天宫、天舟书写传奇,天和、问天、梦天相继升空、“深情相拥”,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启幕无限未来。“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嫦娥四号”首登月背,“嫦娥五号”月面采样,“嫦娥六号”月背取宝,我国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天问一号”突破地月系,“祝融号”探索“乌托邦”,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举实现“环绕、着陆、巡视”三大目标,开创国际首次。“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可靠服务。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圆满收官,描绘绿水青山,守望地球家园。“慧眼号”“张衡一号”“羲和号”等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先后飞天,观天窥地逐日成果丰硕。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进展顺利,空间应用能力不断增强。多种形式的航天国际交流合作深入推进,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今,漫天星光洒遍世界,五星红旗闪耀深空,中华儿女“旅居”苍穹,航天科技成果更加有力地支撑强国强军、惠及千家万户、增进人类福祉,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在薪火相传的奋斗中得到凝练,让航天精神愈发深厚博大。
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奋进新征程,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向着航天强国目标勇毅前行,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人类福祉再立新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学习目标] 1.理解“兼爱”的内涵,把握其与“仁爱”的区别。2.品味文章的说理艺术,探索其现实意义。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墨子:“墨子是中国的脊梁,传奇式的伟大英雄。”梁启超先生也赞誉墨子:“墨学精神,深入人心,至今不坠,因以形成吾民族特性之一者,盖有之矣。”墨子以其独特的思想和主张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所倡导的“兼爱”思想更是影响深远。
1.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
“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本文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__________”。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如己,则所有窃夺攻伐的现象都会消除,天下就会太平安定。
答案:不相爱
2.《兼爱》围绕“兼相爱”的观点,分析了“兼爱”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提出了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答案:①大夫、诸侯之间争斗攻伐 ②视人国若其国 ③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当察乱何自起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2.故不孝不慈亡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3.故盗贼有亡 ______同______
答案:1.当 尝 尝试 2.亡 无 没有 3.有 又
二、重点实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爱
(1)诸侯各爱其国 _____________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_____________
答案:(1)动词,爱护 (2)动词,吝惜,舍不得
三、古今异义(请解释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皆起不相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互相爱慕
答案:互相亲爱、友好
四、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故亏父而自利 _____________
2.形容词用作动词
虽父之不慈子 _____________
3.名词用作动词
故贼人以利其身 _____________
答案:1.使……受损失 2.慈爱 3.劫夺财物
五、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的句子)
1.判断句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者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所谓乱也。(“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者,……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宾语前置句
(1)父自爱也。(正常语序为“爱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兄自爱也。(正常语序为“爱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自爱也。(正常语序为“爱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察乱何自起。(正常语序为“自何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2)这就是所谓的混乱。(3)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这里。2.(1)父亲爱自己。(2)兄长爱自己。(3)君主爱自己。(4)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
1.探“兼爱”之内涵
余秋雨曾说:“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结合文本,谈谈你如何理解“兼爱”一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兼”就是“广泛地、全部地”;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广泛地、全部地爱,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②“兼相爱”指一种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是全体的、无差别的爱。
2.究“兼爱”之根源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际,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微、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在文本中,墨子认为社会混乱的根源是什么?他又是如何对此展开论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认为社会混乱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2)在论证过程中,他首先从对立的两方面进行分析:君臣、父子、兄弟皆行“亏他”而“自利”之事,其根由皆是“不相爱”。接着以“天下之为盗贼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加强论证,最后得出“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的结论,点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是社会混乱的根源。
3.梳论证之思路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相爱”这一治理社会混乱的良方。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开篇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皆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总结全文:“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4.品论证之语言
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是使用了繁复论证的方法。墨子为了把意思说清楚,除了语言浅显外,还不避絮叨。②与墨子自身的性格特点有关。他属于侠客,赞赏勇;他是一个实践者,“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崇尚古圣人大禹。③与墨子的弟子身份有关。大都是底层出身,有不少勇士。
5.悟说理之艺术
《墨子》是我国最早的逻辑兼修辞著作,讨论和运用多种思维和修辞技巧。“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墨子·小取》)墨子以辩别同异、明是非,形成其独特的“墨辩学”。试分析《兼爱》一文在说理上的特点(论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④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
作为有着相同历史背景的儒家和墨家,两家也有着非常相似的思想渊源。但是在孔子之后,墨家与儒家的争辩也越来越激烈。孟子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儒家之“爱”,以情说爱,由爱而仁;墨家之“爱”,以情为理,由理说爱。结合本单元所学,试分析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相同:①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②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2)不同:①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②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
(3)总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和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悝,长沙人也。弟望,字子都。并有士操,孝悌廉信为乡党所称,而俱好臧否,以人伦为己任。少仕州郡,兄弟更为治中、别驾。元帝为丞相,招延四方之士,多辟府掾,时人谓之“百六掾”。望亦被召,耻而不应。
谯王承临州,知其名,檄悝为长史。未到,遭母丧。会王敦作逆,承往吊悝,因留与语曰:“吾前被诏,遣镇此州,正以王敦专擅,防其为祸。今敦果为逆谋,吾受任一方,欲率所领驰赴朝廷,而众少粮乏,且始到贵州,恩信未著。卿兄弟南夏之翘俊,而智勇远闻,古人墨绖即戎,况今鲸鲵塞路,王室危急,安得遂罔极之情,忘忠义之节乎!如今起事,将士器械可以济不?”悝、望对曰:“王敦居分陕之任,一旦构逆,图危社稷,此天地所不容,人神所忿疾。大王不以猥劣,枉驾访及,悝兄弟并受国恩,敢不自奋!今天朝中兴,人思晋德,大王以宗子之亲,奉信顺而诛有罪,孰不荷戈致命!但鄙州荒弊,粮器空竭,舟舰寡少,难以进讨。宜且收众固守,传檄四方,其势必分,然后图之,事可捷也。”承以为然,乃命悝为长史,望为司马,督护诸军。
湘东太守郑澹,敦之姊夫也,不顺承旨,遣望讨之。望率众一旅,直入郡斩澹,以徇四境。及魏乂来攻,望每先登,力战而死。城破,悝复为乂所执,将害之,子弟对之号泣,悝谓曰:“人生有死,阖门为忠义鬼,亦何恨哉!”及王敦平,赠悝襄阳太守,望荥阳太守,遣谒者至墓,祭以少牢。
(节选自《晋书·虞悝传》,有删改)
墨子提出“视父兄与君若其身”的美好愿望,材料中虞悝兄弟的哪些表现体现了这个思想?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虞悝兄弟具有孝悌廉信的品行。②王敦叛乱,二人虽在守丧仍响应赴国难的号召。③虞望奋勇当先,战死沙场,虞悝以全家为国而死为荣耀。
[参考译文]
虞悝,是长沙人。弟弟虞望,字子都。二人同有士人的操守,孝顺、友爱、廉洁和诚信的品行被乡里人称赞,而且都喜好品评人物,把维护社会伦理当作自己的责任。年轻时在州郡做官,兄弟俩接续任治中、别驾的职务。元帝做丞相时,招揽四方的士人,征用了许多府掾,当时人称之为“百六掾”。虞望也被征召,因感到羞耻没有应召。
谯王司马承来到州中任职,了解到兄弟二人的声名,发檄文征召虞悝为长史。虞悝还没到任,就遭遇母亲去世。适逢王敦叛逆,司马承前往虞悝家吊唁,于是留下与他谈话说:“先前我接受皇帝诏令,被派来镇守此州,正是因为王敦专权,预防他作乱。如今王敦果然叛逆谋反,我受命镇守一方,想要率领手下人马奔赴国难,但人数少且粮食缺乏,况且我刚到此州,恩威信誉还不显著。你们兄弟两人是南方杰出的人才,而且智谋与勇气的名声远扬,古人尚能在服丧期间从军,况且如今恶人当道,国家危难,怎能为报父母恩情而忘记忠义的大节呢!如果现在起兵,军队的武器装备是否足够?”虞悝、虞望回答说:“王敦身居地方重职,却突然发动叛乱,图谋危害国家,这是天地所不能容忍,人神共愤的行为。大王不嫌弃我们地位低微,屈驾来访,我们兄弟同受国恩,岂能不挺身而出!现在朝廷复兴,人们思念晋朝的德政,大王以皇族子弟的身份,奉守信义顺应天理而惩罚有罪的人,谁能不拿起武器舍命效忠!只是本州荒凉凋敝,粮草和武器都匮乏,战船稀少,难以进行军事讨伐。应该先集合众人巩固防守,向四方传递征讨文书,王敦的势力必被分解,然后再图谋打败他的方法,战事可以告捷。”司马承以为正确,于是任命虞悝为长史,虞望为司马,监督各路军队。
湘东太守郑澹,是王敦的姐夫,不顺从司马承的命令,司马承派虞望讨伐他。虞望率领一支军队,直接攻入郡府斩杀了郑澹,以此警示(宣示)四方。到了魏乂来攻城,虞望每次冲锋在前,奋力作战直至牺牲。城被攻破,虞悝又被魏乂捉住,魏乂要杀了他,子弟们对着虞悝号哭,虞悝说:“人总是要死的,全家都成为忠义之士,又有什么遗憾呢!”到了王敦之乱被平息,朝廷追赠虞悝为襄阳太守,追赠虞望为荥阳太守,皇帝派使者到墓地拜谒,以少牢之礼祭奠他们。
课时测评12 兼 爱
(时间:45分钟 满分:38分)
1.(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察乱何自起 察:考察
B.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窃:偷偷地
C.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鼓励
D.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乱物:纷乱之事
答案:B
解析:B项,窃:偷窃。
2.(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能攻之 盘盘焉,囷囷焉
B.必知疾之所自起 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C.若使天下兼相爱 视人家若其家
D.亏臣而自利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答案:B
解析:A项,第一个“焉”,连词,于是;第二个“焉”是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B项,两个“所”均为动词前助词,构成所字结构,起指代作用。C项,第一个“若”,如果;第二个“若”,像。D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
3.(3分)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当察乱何自起
B.故不孝不慈亡
C.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答案:C
解析:A项,“当”同“尝”,尝试。B项,“亡”同“无”,没有。D项,“龟”同“皲”,皮肤冻裂。
4.(3分)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风乎舞雩 B.故亏弟而自利
C.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D.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答案:A
解析:B、C、D三项均为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受损失,使……获得利益,使……失败。A项,名词作动词,吹风。
5.(3分)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当察乱何自起
B.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C.臣之所好者道也
D.死而不亡者寿
答案:A
解析:A项,宾语前置句。B、C、D三项均为判断句。
6.(3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
B.《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墨家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学并称“显学”。
C.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前者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后者主张“爱”没有等级差别。
D.《周礼》中曾记录“邦”和“国”的区别,“大曰邦,小曰国”;而“家”指卿大夫的封地。
答案:B
解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错,《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0分)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节选自《墨子·尚同上》,有删改)
7.(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古者圣王A为五刑B请以C治其民D譬若丝缕E之有纪F网罟G之有纲
答案:BDF
解析:“古者圣王为五刑”中,“古者圣王”是主语,“为”是谓语,“五刑”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其后B处断开;“请以治其民”是“请以(之)治其民”的省略,“以(之)”作“治”的状语,“其民”是“治”的宾语,故在“治其民”后D处断开;“网罟之有纲”与“丝缕之有纪”结构一致,应单独成句,“网罟”前F处断开。
8.(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是普通民众的通称,“黔首”“众庶”“人民”等词亦有此义。
B.三公,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一说为太师、太傅、太保。
C.比,指同列并行,与“周而不比”的“比”词义相同。
D.毁,这里指对错误行为的批判,在文中与“誉”相对。
答案:C
解析:C项,“指同列并行”错误。都是“勾结、朋比”之意。
9.(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上古时期由于百姓之间相互残害,导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进而造成天下混乱,民众犹如禽兽一般。
B.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因此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
C.墨子认为,要奖赏服从上级不私自勾结的民众,惩罚勾结下级不服从上级的人,赏罚时应审慎考察民众行为。
D.墨子认为,百姓既要服从于天子,还要服从于上天,不服从天子则需刑罚来惩治,不服从上天或有天灾降临。
答案:B
解析:B项,“……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错误。由第二段“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可知,“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仍然不能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
10.(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因此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道理对而别人的道理错,因而相互攻击。
(2)上面根据这些方面来进行赏罚,就必然十分清楚明白、审慎而可信。
11.(3分)联系文本谈谈你对墨子“尚同”主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墨子认为,在国家出现之前,意见不能统一,各人有各人的是非标准,因而天下大乱。②所以,他主张选举贤德、善良、人格高尚而又有智慧的人立为天子,然后选择贤者来任“三公”“诸侯国君”与各级的“正长”,以帮助天子统一民众的思想。③墨子“尚同”的主张倾向于中央集权的模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译文]
墨子说:古代人类刚刚诞生,还没有刑法政治的时候,他们所说的话,也因人而异。人越多,所谓的道理也就越多。因此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道理对而别人的道理错,因而相互攻击。所以在家庭内父子兄弟相互怨恨使得家人离散,而不能和睦相处。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相互损害,以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有余财的人宁愿让它腐烂,也不分给别人;有好的道理也自己隐藏起来,不肯教给别人。以致天下大乱,民众犹如禽兽一般。
明白了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人们)就选拔贤能可任用的人,立他为天子。立了天子之后,认为他的能力还不够,又选拔天下贤能可任用的人,把他们立为三公。天子、三公已立,以为天下地域广大,他们对于远方异地的人民以及是非利害的辨别,还不能一一了解,所以把天下划分为很多诸侯国,然后设立各个诸侯国的国君。诸侯国的国君已经设立,又认为他们的力量还不够,又在他们国家中选择一些贤能可任用的人,把他们立为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设立之后,天子向天下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你们听到好的事和不好的事,都要报告给上面。上面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上面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上面有过失,就应该规谏;下面有好人好事,就应当广泛地推荐。服从上面而不与下面勾结,这是上面所赞赏的,也是下面所称誉的。假如听到好的或不好的事,却不向上面报告,上面认为对的,也不认为对,上面认为错的,也不认为错,上面有过失不能规谏,下面有好人好事不能广泛地向上面推荐,与下面勾结而不服从上面,这是上面所要惩罚的,也是百姓所要非议批判的。”上面根据这些方面来进行赏罚,就必然十分清楚明白、审慎而可信。
国君,是国家的仁义之人。国君对全国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听到好的或不好的事,必须报告给天子。天子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天子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言论,学习天子好的言论;去掉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好的行为。”那么,还怎么能说天下会乱呢?考察天下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天子能够统一天下的意见,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
天下的百姓都对上服从于天子,而不服从于上天,那么灾祸还不能彻底除去。现在假如天刮大风下大雨,连绵不断地到来,这就是上天对那些不服从它的百姓的惩罚。所以墨子说:古代圣明的君王制定了五种刑法,用来治理他的百姓。就好比丝线有头绪,渔网有总绳一样,这就是用来约束天下那些不服从于上面统治的百姓的方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80张PPT)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中华传
统文化经典研习
素养进阶 1 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
7.兼 爱
1.人物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dí),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好学而博”,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的平民思想家。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现存《墨子》共五十三篇,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读而知——郎朗求知,见多识广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学并称“显学”。显学,是指一时在社会上处于热点的、显赫一时的学科、学说或学派。
东汉班固《答宾戏》:“孔席不暖,墨突不黔。”意思是:孔子、墨子四处游说,宣扬自己的学说、主张,座席还未暖,烟囱还未熏黑就匆匆离去。形容忙于世事,到处奔走,无暇休息。
毛泽东评价墨子是“古代辩证唯物主义大家”“是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
杨向奎:“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绝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古希腊。”
鲍鹏山评价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剑侠,最伟大的‘挑战帝国的剑侠’”。
2.背景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际礼制崩坍、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关注与思考,映现出鲜明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3.拓展
(1)《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代表篇目有《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遣词造句口语化。
(2)墨子的主要思想
政治上: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还提出了“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
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上: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上: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外交上:军事上,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诸侯国的支持。
1.字音
(1)譬(pì)如 (2)恶(wū)施不孝
2.词语
(1)察(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推导
“察”的本义为“观察、仔细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把人了解清楚了,才能向上级“推举、推荐”。
读而记——孜孜善记,厚积薄发
词义例释
①考察,审查
例句:察此何自起?(《兼爱》)
译文:考察这些从哪里产生呢?
②看清楚,明辨
例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我的)视力能够看清鸟兽秋天所生的细毛的尖端。
③明察,知晓
例句: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译文:我即使不能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判断。
④体察,理解
例句: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
译文:终究一定不能被(您)理解。
⑤经考察后予以推举
例句: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将在选择性必修下册学习)
译文:从前太守名逵的,经考察后予以推举臣下的孝廉。
成语助记
①明察秋毫:察,察看、观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②察言观色:察,细看;色,脸色。观察别人说话时的脸色。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③习焉不察: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语境巧记
郡守察( )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 ) ,然帝以为李密品行端正,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 )孝廉,此事足见帝之察( ) 。
观察
明察
经考察后予以推举
明智
(2)贼(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推导
“贼”的本义是“伤害,杀害”,引申出“强盗、杀人者”“残忍”等意义。“强盗、杀人者”当然是“祸害,祸患”。
词义例释
①强盗
例句:故盗贼有亡。(《兼爱》)
译文: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又没有了。
②伤害,杀害,暗杀
例句:视人身若其身,谁贼?(《兼爱》)
译文: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会伤害人?
③敌人,对敌人的蔑称
例句: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译文: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
成语助记
①擒贼擒王: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关键。
②逆臣贼子:逆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③独夫民贼:独夫,人所共弃的统治者。民贼,残害人民的敌人。指残暴无道,为人民所痛恨的统治者。
语境巧记
建安中,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 )也。孙权乃阴令部属贼( )操,未果。后权思虑兴国之事,以为国内淫侈之俗是天下之大贼( )也,改之。百姓不解,仍有盗贼( ) 。权使人捕而诛之。
作乱、肇祸等危害国家的人
暗杀
祸害
强盗
3.名句
(1)今施人薄而望人厚,则人唯恐其有赐于己也。(《墨子·鲁问》)
名句翻译 如果送给别人很少的东西却希望人家回报很多的东西,那么人们就会怕你再送东西给自己了。
适用角度 付出与回报、付出的效果
(2)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
名句翻译 意志不坚定的人,才智也不会通达;不讲信用的人,行动也不会有结果。
适用角度 意志坚强、诚信、意志与智慧
(3)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者,当天之志而不可不察也。(《墨子·天志》)
名句翻译 假如现今天下的王公大人及士君子,心中确实想行仁义,求做上士,上要想符合圣王之道,下要想符合国家与百姓之利,那么对于天的意志是不可以不留心观察的。
适用角度 君子之志、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奋斗、实行仁义
(4)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墨子·尚同》)
名句翻译 所以古代的圣人能够把事情办成功,名垂后世,没有其他原因,只是能够以尚同的原则来施行政事。
适用角度 成功的原因、“尚同”的治国理念
(5)促进开放合作。“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必须坚持同舟共济、互信互利的理念,摈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观念。(习近平)
适用角度 同舟共济、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发展
教育不拘于一种模式
先前河南郑州的一对父母让其6岁儿子晚上了一年学,带他四处旅游的新闻,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对父母的行为让我们对真正的教育方法展开了深度思考。《人民日报》对此锐评“教育不拘于一种模式”。
老话常说“孩子是一张任人描绘的白纸”,但实际上,孩子生来并非白纸,而是本就有一些图案在上面,这些图案可以理解为孩子的“独特智能倾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赋。
那么如何“因材施教”,在已有的图案上描绘孩子锦绣的人生呢?这就是教育真正需要探索的真谛。
读而思——灼灼眀辩,见微知著
而“因材施教”并非易事,教育者须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和才能,探索和尝试多元化的教育手段,根据孩子的独特性来设计教育方案,激发他们的潜能。在发挥孩子天性的过程中,教育者已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人,更多是担任了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来满足孩子多样化的需求,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成长途径。
“因材施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策略,更是一种教育理念,体现出对每一个孩子的尊重和价值认可,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独立思考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由于“因材施教”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要社会具有更宽广的胸怀,为孩子们提供包容的环境。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品德、有才华的人。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片未开垦的土地,我们要做的是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颗探索求知的种子,等待生根发芽、绿树成荫的时刻。
1.课内素材
原句: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适用主题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弄清事物的本质、追根究底
读而用——栩栩巧用,行文致远
运用示例 繁杂的事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认识它,看到它的本质,我们不能被表象蒙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墨子所说:“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治病要找到病因才能痊愈,治国要找到乱因才能治好,同样,做事要找到事物的关键才能解决问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是新世纪青年,对待学习、生活,也要学会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把基础牢记在心,绝不局限于问题的表面层次,要从根本出发以彻底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困难。
2.时新素材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至预定轨道,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将与神舟十八号乘组在轨轮换,6名航天员将同时在轨短期驻留。作为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开展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实(试)验与应用,完成空间站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平台设备安装与回收等各项任务。
适用主题 家国情怀、航天精神、追求梦想
运用示例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航天不断创造新的历史。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天宫、天舟书写传奇,天和、问天、梦天相继升空、“深情相拥”,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启幕无限未来。“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嫦娥四号”首登月背,“嫦娥五号”月面采样,“嫦娥六号”月背取宝,我国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天问一号”突破地月系,“祝融号”探索“乌托邦”,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举实现“环绕、着陆、巡视”三大目标,开创国际首次。“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可靠服务。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圆满收官,描绘绿水青山,守望地球家园。“慧眼号”“张衡一号”“羲和号”等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先后飞天,观天窥地逐日成果丰硕。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进展顺利,空间应用能力不断增强。多种形式的航天国际交流合作深入推进,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今,漫天星光洒遍世界,五星红旗闪耀深空,中华儿女“旅居”苍穹,航天科技成果更加有力地支撑强国强军、惠及千家万户、增进人类福祉,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在薪火相传的奋斗中得到凝练,让航天精神愈发深厚博大。
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奋进新征程,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向着航天强国目标勇毅前行,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人类福祉再立新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返回
课堂讲义
学习
目标
1.理解“兼爱”的内涵,把握其与“仁爱”的区别。
2.品味文章的说理艺术,探索其现实意义。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墨子:“墨子是中国的脊梁,传奇式的伟大英雄。”梁启超先生也赞誉墨子:“墨学精神,深入人心,至今不坠,因以形成吾民族特性之一者,盖有之矣。”墨子以其独特的思想和主张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所倡导的“兼爱”思想更是影响深远。
1.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
“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本文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______”。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如己,则所有窃夺攻伐的现象都会消除,天下就会太平安定。
读文会意
不相爱
2.《兼爱》围绕“兼相爱”的观点,分析了“兼爱”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提出了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夫、诸侯之间争斗攻伐
视人国若其国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当察乱何自起 ____同____,______
2.故不孝不慈亡 ____同____,______
3.故盗贼有亡 ____同____
基础梳理
当
尝
尝试
亡
无
没有
有
又
二、重点实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爱
(1)诸侯各爱其国 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今异义(请解释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皆起不相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互相爱慕
动词,爱护
动词,吝惜,舍不得
互相亲爱、友好
四、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故亏父而自利 _____________
2.形容词用作动词
虽父之不慈子 _____________
3.名词用作动词
故贼人以利其身 _____________
使……受损失
慈爱
劫夺财物
五、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的句子)
1.判断句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者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所谓乱也。(“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者,……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混乱。
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这里。
2.宾语前置句
(1)父自爱也。(正常语序为“爱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兄自爱也。(正常语序为“爱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自爱也。(正常语序为“爱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察乱何自起。(正常语序为“自何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爱自己。
兄长爱自己。
君主爱自己。
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
1.探“兼爱”之内涵
余秋雨曾说:“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结合文本,谈谈你如何理解“兼爱”一词。
答案:①“兼”就是“广泛地、全部地”;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广泛地、全部地爱,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②“兼相爱”指一种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是全体的、无差别的爱。
探究启思
2.究“兼爱”之根源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际,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微、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在文本中,墨子认为社会混乱的根源是什么?他又是如何对此展开论证的?
答案:(1)作者认为社会混乱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2)在论证过程中,他首先从对立的两方面进行分析:君臣、父子、兄弟皆行“亏他”而“自利”之事,其根由皆是“不相爱”。接着以“天下之为盗贼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加强论证,最后得出“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的结论,点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是社会混乱的根源。
3.梳论证之思路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相爱”这一治理社会混乱的良方。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
答案:文章开篇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皆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总结全文:“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4.品论证之语言
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答案:①这是使用了繁复论证的方法。墨子为了把意思说清楚,除了语言浅显外,还不避絮叨。②与墨子自身的性格特点有关。他属于侠客,赞赏勇;他是一个实践者,“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崇尚古圣人大禹。③与墨子的弟子身份有关。大都是底层出身,有不少勇士。
5.悟说理之艺术
《墨子》是我国最早的逻辑兼修辞著作,讨论和运用多种思维和修辞技巧。“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墨子·小取》)墨子以辩别同异、明是非,形成其独特的“墨辩学”。试分析《兼爱》一文在说理上的特点(论证特点)。
答案: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④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
作为有着相同历史背景的儒家和墨家,两家也有着非常相似的思想渊源。但是在孔子之后,墨家与儒家的争辩也越来越激烈。孟子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儒家之“爱”,以情说爱,由爱而仁;墨家之“爱”,以情为理,由理说爱。结合本单元所学,试分析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
答案:(1)相同:①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②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群文互鉴
(2)不同:①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②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
(3)总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和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悝,长沙人也。弟望,字子都。并有士操,孝悌廉信为乡党所称,而俱好臧否,以人伦为己任。少仕州郡,兄弟更为治中、别驾。元帝为丞相,招延四方之士,多辟府掾,时人谓之“百六掾”。望亦被召,耻而
不应。
谯王承临州,知其名,檄悝为长史。未到,遭母丧。会王敦作逆,承往吊悝,因留与语曰:“吾前被诏,遣镇此州,正以王敦专擅,防其为祸。今敦果为逆谋,吾受任一方,欲率所领驰赴朝廷,而众少粮乏,且始到贵州,恩信未著。卿兄弟南夏之翘俊,而智勇远闻,古人墨绖即戎,况
学以致用
今鲸鲵塞路,王室危急,安得遂罔极之情,忘忠义之节乎!如今起事,将士器械可以济不?”悝、望对曰:“王敦居分陕之任,一旦构逆,图危社稷,此天地所不容,人神所忿疾。大王不以猥劣,枉驾访及,悝兄弟并受国恩,敢不自奋!今天朝中兴,人思晋德,大王以宗子之亲,奉信顺而诛有罪,孰不荷戈致命!但鄙州荒弊,粮器空竭,舟舰寡少,难以进讨。宜且收众固守,传檄四方,其势必分,然后图之,事可捷也。”承以为然,乃命悝为长史,望为司马,督护诸军。
湘东太守郑澹,敦之姊夫也,不顺承旨,遣望讨之。望率众一旅,直入郡斩澹,以徇四境。及魏乂来攻,望每先登,力战而死。城破,悝复为乂所执,将害之,子弟对之号泣,悝谓曰:“人生有死,阖门为忠义鬼,亦何恨哉!”及王敦平,赠悝襄阳太守,望荥阳太守,遣谒者至墓,祭以少牢。
(节选自《晋书·虞悝传》,有删改)
墨子提出“视父兄与君若其身”的美好愿望,材料中虞悝兄弟的哪些表现体现了这个思想?请简要说明。
答案:①虞悝兄弟具有孝悌廉信的品行。②王敦叛乱,二人虽在守丧仍响应赴国难的号召。③虞望奋勇当先,战死沙场,虞悝以全家为国而死为
荣耀。
参考译文
虞悝,是长沙人。弟弟虞望,字子都。二人同有士人的操守,孝顺、友爱、廉洁和诚信的品行被乡里人称赞,而且都喜好品评人物,把维护社会伦理当作自己的责任。年轻时在州郡做官,兄弟俩接续任治中、别驾的职务。元帝做丞相时,招揽四方的士人,征用了许多府掾,当时人称之为“百六掾”。虞望也被征召,因感到羞耻没有应召。
谯王司马承来到州中任职,了解到兄弟二人的声名,发檄文征召虞悝为长史。虞悝还没到任,就遭遇母亲去世。适逢王敦叛逆,司马承前往虞悝家吊唁,于是留下与他谈话说:“先前我接受皇帝诏令,被派来镇守此州,正是因为王敦专权,预防他作乱。如今王敦果然叛逆谋反,我受命镇守一方,想要率领手下人马奔赴国难,但人数少且粮食缺乏,况且我刚到此州,恩威信誉还不显著。你们兄弟两人是南方杰出的人才,而且智谋与勇气的名声远扬,古人尚能在服丧期间从军,况且如今恶人当道,国家危难,怎能为报父母恩情而忘记忠义的大节呢!如果现在起兵,军队的武器装备是否足够?”虞悝、虞望回答说:“王敦身居地方重职,却突然发动叛乱,图谋危害国家,这是天地所不能容忍,人神共愤的行为。大王不嫌
弃我们地位低微,屈驾来访,我们兄弟同受国恩,岂能不挺身而出!现在朝廷复兴,人们思念晋朝的德政,大王以皇族子弟的身份,奉守信义顺应天理而惩罚有罪的人,谁能不拿起武器舍命效忠!只是本州荒凉凋敝,粮草和武器都匮乏,战船稀少,难以进行军事讨伐。应该先集合众人巩固防守,向四方传递征讨文书,王敦的势力必被分解,然后再图谋打败他的方法,战事可以告捷。”司马承以为正确,于是任命虞悝为长史,虞望为司马,监督各路军队。
湘东太守郑澹,是王敦的姐夫,不顺从司马承的命令,司马承派虞望讨伐他。虞望率领一支军队,直接攻入郡府斩杀了郑澹,以此警示(宣示)四方。到了魏乂来攻城,虞望每次冲锋在前,奋力作战直至牺牲。城被攻破,虞悝又被魏乂捉住,魏乂要杀了他,子弟们对着虞悝号哭,虞悝说:“人总是要死的,全家都成为忠义之士,又有什么遗憾呢!”到了王敦之乱被平息,朝廷追赠虞悝为襄阳太守,追赠虞望为荥阳太守,皇帝派使者到墓地拜谒,以少牢之礼祭奠他们。
文白对译
返回
课时测评
1.(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察乱何自起 察:考察
B.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窃:偷偷地
C.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鼓励
D.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乱物:纷乱之事
√
B项,窃:偷窃。
2.(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能攻之 盘盘焉,囷囷焉
B.必知疾之所自起 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C.若使天下兼相爱 视人家若其家
D.亏臣而自利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
A项,第一个“焉”,连词,于是;第二个“焉”是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B项,两个“所”均为动词前助词,构成所字结构,起指代作用。C项,第一个“若”,如果;第二个“若”,像。D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
3.(3分)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当察乱何自起
B.故不孝不慈亡
C.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
A项,“当”同“尝”,尝试。B项,“亡”同“无”,没有。D项,“龟”同“皲”,皮肤冻裂。
4.(3分)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风乎舞雩 B.故亏弟而自利
C.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D.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
B、C、D三项均为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受损失,使……获得利益,使……失败。A项,名词作动词,吹风。
5.(3分)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当察乱何自起
B.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C.臣之所好者道也
D.死而不亡者寿
√
A项,宾语前置句。B、C、D三项均为判断句。
6.(3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
B.《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墨家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学并称“显学”。
C.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前者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后者主张“爱”没有等级差别。
D.《周礼》中曾记录“邦”和“国”的区别,“大曰邦,小曰国”;而“家”指卿大夫的封地。
√
“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错,《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0分)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 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节选自《墨子·尚同上》,有删改)
7.(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
古者圣王 A 为五刑 B 请以 C 治其民 D 譬若丝缕 E 之有纪 F 网罟 G 之有纲
答案:BDF
“古者圣王为五刑”中,“古者圣王”是主语,“为”是谓语,“五刑”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其后B处断开;“请以治其民”是“请以(之)治其民”的省略,“以(之)”作“治”的状语,“其民”是“治”的宾语,故在“治其民”后D处断开;“网罟之有纲”与“丝缕之有纪”结构一致,应单独成句,“网罟”前F处断开。
8.(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是普通民众的通称,“黔首”“众庶”“人民”等词亦有此义。
B.三公,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一说为太师、太傅、太保。
C.比,指同列并行,与“周而不比”的“比”词义相同。
D.毁,这里指对错误行为的批判,在文中与“誉”相对。
√
C项,“指同列并行”错误。都是“勾结、朋比”之意。
9.(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上古时期由于百姓之间相互残害,导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进而造成天下混乱,民众犹如禽兽一般。
B.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因此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
C.墨子认为,要奖赏服从上级不私自勾结的民众,惩罚勾结下级不服从上级的人,赏罚时应审慎考察民众行为。
D.墨子认为,百姓既要服从于天子,还要服从于上天,不服从天子则需刑罚来惩治,不服从上天或有天灾降临。
√
B项,“……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错误。由第二段“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可知,“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仍然不能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
10.(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道理对而别人的道理错,因而相互攻击。
上面根据这些方面来进行赏罚,就必然十分清楚明白、审慎而可信。
11.(3分)联系文本谈谈你对墨子“尚同”主张的理解。
答案:①墨子认为,在国家出现之前,意见不能统一,各人有各人的是非标准,因而天下大乱。②所以,他主张选举贤德、善良、人格高尚而又有智慧的人立为天子,然后选择贤者来任“三公”“诸侯国君”与各级的“正长”,以帮助天子统一民众的思想。③墨子“尚同”的主张倾向于中央集权的模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译文
墨子说:古代人类刚刚诞生,还没有刑法政治的时候,他们所说的话,也因人而异。人越多,所谓的道理也就越多。因此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道理对而别人的道理错,因而相互攻击。所以在家庭内父子兄弟相互怨恨使得家人离散,而不能和睦相处。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相互损害,以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有余财的人宁愿让它腐烂,也不分给别人;有好的道理也自己隐藏起来,不肯教给别人。以致天下大乱,民众犹如禽兽一般。
明白了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人们)就选拔贤能可任用的人,立他为天子。立了天子之后,认为他的能力还不够,又选拔天下贤能可任用的人,把他们立为三公。天子、三公已立,以为天下地域广大,他们对于远方异地的人民以及是非利害的辨别,还不能一一了解,所以把天下划分为很多诸侯国,然后设立各个诸侯国的国君。诸侯国的国君已经设立,又认为他们的力量还不够,又在他们国家中选择一些贤能可任用的人,把他们立为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设立之后,天子向天下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你们听到好的事和不好的事,都要报告给上面。上面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上面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上面有过失,就应该规谏;下面有好人好事,就应当广泛地推荐。服从上面而不与下面勾结,这是上面所赞赏的,也是下面所称誉的。假如听到好的或不好的事,却不向上面报告,上面认为对的,也不认为对,上面认为错的,也不认为错,上面有过失不能规谏,下面有好人好事不能广泛地向上面推荐,与下面勾结而不服从上面,这是上面所要惩罚的,也是百姓所要非议批判的。”上面根据这些方面来进行赏罚,就必然十分清楚明白、审慎而可信。
国君,是国家的仁义之人。国君对全国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听到好的或不好的事,必须报告给天子。天子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天子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言论,学习天子好的言论;去掉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好的行为。”那么,还怎么能说天下会乱呢?考察天下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天子能够统一天下的意见,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
天下的百姓都对上服从于天子,而不服从于上天,那么灾祸还不能彻底除去。现在假如天刮大风下大雨,连绵不断地到来,这就是上天对那些不服从它的百姓的惩罚。所以墨子说:古代圣明的君王制定了五种刑法,用来治理他的百姓。就好比丝线有头绪,渔网有总绳一样,这就是用来约束天下那些不服从于上面统治的百姓的方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