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4 吹皱的水波 教学设计
课题 吹皱的水波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二年级
教材内容分析 《吹皱的水波》本课探索水波纹的表现方法,围绕 “用不同方式表现水波纹” 的核心活动,感受水波纹的形态美以及传统艺术中对水纹的表现手法。结合低龄儿童认知规律,通过观察、讨论、动手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掌握用毛笔、拓印等方法表现水波纹的基本技巧,培养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同时渗透对传统绘画艺术的欣赏,为后续艺术创作积累经验。
2022新课标要求 观赏周边自然环境中的山水、树木、花草、动物等,感知其形状美、色彩美和肌理美,体会美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之中。通过剪贴、刻画,用拓印、压印等方法制作版画。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感受,尝试用纸、泥等材料,通过折、叠、揉、搓、压等方法,塑造立体造型作品。观察不同状态下水波的线条和形状,表现水波,感受水的美,培养多方面能力与探索兴趣。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能说出水的不同形态中的美感元素,并表达对他人表现水的作品的感受。初步了解古人表现水纹的方法,感受传统绘画艺术的魅力,萌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会线条和形状在自然及美术作品中的作用,初步感知不同美术形式表现自然之美的效果。(审美感知)2.认识水波纹的不同形态,学会用毛笔在宣纸上通过不同运笔方式(走、跑、跳)以及拓印等方法表现水波纹。能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表现水的形态,能运用 2 种以上表现技巧。(艺术表现)3.在创作过程中,尝试运用不同的自然材料和方法,展现自己的创意,使作品具有独特性,表达对自然的个性化感受。表现水的作品创意独特,创作中主动尝试新的材料或表现方式,体现对水的个性化感受。(创意实践)4.能说出水在自然中的作用,并在作品中融入对水的情感表达。感受水波纹的形态美以及不同表现方法呈现出的艺术效果,体会艺术创作的乐趣,增强对艺术创作的喜爱。初步了解自然与美术创作的联系,理解人们通过美术作品表达对自然热爱的情感,认识到自然是美术创作的重要源泉。(文化理解)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美术表现能力,他们对身边的自然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和创作。在形象思维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水的形态观察与绘画活动,主动探索表现水的不同方式,大部分同学能够按时完成关于水的作品,创作时专注认真。但有一部分同学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应注重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和探索欲望。
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水波纹的不同形态,感受其特点,掌握用毛笔在宣纸上通过不同运笔方式以及拓印等方法表现水波纹的基本技巧。
难点 引导学生在表现水波纹时,根据水波纹的形态特点选择合适的表现方法,使作品呈现出灵动的效果并体现个人创意。
材料准备 水波纹图片或视频、古人表现水纹的画作(如马远《水图卷 层波叠浪》、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宣纸、毛笔、墨汁、颜料、拓印工具(如泡沫板、印章等)、“水纹小知识” 卡片(简单介绍不同水纹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一、风吹水面会产生水纹是因为水受到外力干扰后,水面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进而形成的波动。播放视频二、水被风吹起了波纹,弯弯曲曲、长长短短。 回忆生活中水纹的现象讨论分享。 运用不同的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讲授新课 一、活动一:小组讨论:看看古人用什么方法表现出不同的水纹。(一)欣赏水图卷·层波叠浪(中国画)出示《水图卷·层波叠浪(中国画)》图片1.“层波叠浪”是以细腻的笔法,描写浪涛的起落,层层浪涛像“鱼鳞”,仿佛其下有蛟龙蛰伏冲击力十足,几乎能听到波涛撞击的声音。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使人精神振奋而感到豪壮。2.介绍作者马远出身绘画世家,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山水取法李唐,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鸟常以山水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3.欣赏《马远·十二水图卷》(1)出示图片(2)播放视频(二)欣赏古人在陶瓷上表现水纹1.旋纹尖底彩陶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甘肃省博物馆藏出示图片《尖底旋涡纹彩陶瓶》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器物,1973年出生于甘肃省陇西县吕家坪。小口平沿、细颈圆折肩、斜直腹、尖底,腹部有桥形双耳。通体施黑彩,颈部绘平行线纹,周身绘有旋涡纹图案。细泥红陶质,器表打磨光滑,手工制作,以漩涡中心为点,再画一组组弧线组成涡纹。点、线、面搭配得当而有节奏,黑、白、灰层次鲜明,具有明朗、热烈、奔放的美感。2.吉州窑彩绘海涛纹瓷瓶,是一件宋代的盛水器,于1967年在江西省南昌市出土。它的高为13.6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5.3厘米。瓷瓶的瓶体薄施白釉,器底露胎,釉下绘有酱色的波涛纹,造型别致,纹饰生动。在宋代,人们常用我来盛水。这连绵不绝的海浪,还象征着滚滚而来的财富,饱含着当时人们对富足生活的美好向往。这件珍贵的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3.青花海水纹香炉,明永乐,高55.5厘米,口径37.3厘米,足距38厘米。炉阔口,短颈,鼓腹,下承以三象腿形足,肩部置两朝天耳。内施白釉。外壁通体绘海水江崖纹。 此器与青海省博物馆藏“大明永乐年制”款铜炉器形相似。其形体硕大,青花色泽浓艳,晕散明显,凝结的黑斑密布于纹饰中。纹饰寓意江山永固。能够烧造如此有气魄、纹饰精美的瓷器,反映出当时景德镇窑工高超的制瓷技艺。明永乐、宣德时期瓷器上的海水纹通常有起伏相叠的波浪及涌起的浪花,其装饰性比元代大大加强。工匠们用钴料在瓷胎上细细描绘,深蓝的海水波涛汹涌,浪涛翻滚,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这些纹饰不仅让我看起来庄重又雅致,还藏着古人对大海的敬畏与想象。纹样是由翻转的海浪和山形组成,象征寿山福海、江山永固。4.对比分析古人表现不同水纹的方法(1)简单的线条画出水波纹,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水的渴望。(2)水波纹色彩鲜艳,象征着滚滚而来的财富,饱含着当时人们对富足生活的美好向往(3)水波纹线条流畅,起伏相叠,象征江山永固。(4)水波纹有长有短、弯弯曲曲,让我们看到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二、活动二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表现水波纹。(一)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十里出山泉(中国画)是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的作品。画面描绘了两壁山涧中间是湍急的急流,远方用石青点了几个山头,水中画了六个顺水而下的蝌蚪。画中作者用中锋线条勾勒将河流的灵动表现出来,靠近石头的地方水流湍急毛笔跑一跑线条短而密,中间水流平缓毛笔走一走线条长而稀疏,毛笔跳一跳画出小蝌蚪活灵活现。齐白石为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①山涧急流,六只蝌蚪顺流而下。②不见青蛙影,却让人联想到蛙声。该作品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层次分明的用墨、高度提炼的形象和传统文人画当中的代指手法来表现。画面中留有大片空白,使之虚实相生,突出了主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做一做:让毛笔在宣纸上走走、跑跑和跳跳,感受墨线的变幻无穷。1.感受黑线的变化出示图片要注意下笔轻重变化时,产生的墨迹的粗细轻重的变化。2.小贴士学方法找灵感播放视频3.作品欣赏出示图片4.做一做:用拓印的方法画水纹(1)将蘸有墨汁的毛笔放入水中,形成自己想要的图案。(2)将白纸放入水中,让墨水粘在白纸上。(3)白纸上就有了漂亮的水墨画。三、活动三:在作品中加入点、线、面和色彩,让水波纹丰富起来。(一)欣赏《鱼鹰小舟(中国画)》该作品以简练的线条、阔笔淡墨及富有韵律的构成手法描绘自然景物,呈现中西艺术融合特征。运用大块水墨晕染技法,结合花青、赭墨等传统设色方式在作品中加入点、线、面和色彩,让水波纹丰富起来。通过横向延展的视觉构成,营造江面空阔的意境空间鱼鹰动态捕捉态小舟形成动静对比,体现瞬间性审美特征,画面舍弃细节刻画,以抽象几何形态重构自然物象,小幅画面中实现了东方诗意与西方构成的有机统一。(二)欣赏教师范作1.出示图片将浓淡干湿不同的线条组合到一起,能产生丰富有趣的变化,给人无尽的想象。运用联想、剪贴、添画2.学方法找灵感播放视频3.学生作品出示图片四、活动四(一)找一找大自然中有趣的形象并进行联想,通过剪贴、添画创作有特点的美术作品。出示学生作品(二)小提示1.立体山水画工具准备:宣纸、卡纸、墨汁、国画颜料、毛笔、调色盘、双面胶、安全剪刀。2.立体山水画制作步骤:(1)联想,添画。(2)剪出外形,粘在纸面上。(3)拼摆、组合。 观看图片,欣赏古人表现水纹的画作,对古人表现水纹的方法产生好奇。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学习不同的方法表现水波纹,并动手制作 欣赏《鱼鹰小舟(中国画)》学习让水波纹丰富起来的方法动手制作立体山水 能说出水的不同形态中的美感元素,并表达对他人表现水的作品的感受。初步了解古人表现水纹的方法,感受传统绘画艺术的魅力,萌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会线条和形状在自然及美术作品中的作用,初步感知不同美术形式表现自然之美的效果。认识水波纹的不同形态,学会用毛笔在宣纸上通过不同运笔方式(走、跑、跳)以及拓印等方法表现水波纹。能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表现水的形态,能运用 2 种以上表现技巧。在创作过程中,尝试运用不同的自然材料和方法,展现自己的创意,使作品具有独特性,表达对自然的个性化感受。表现水的作品创意独特,创作中主动尝试新的材料或表现方式,体现对水的个性化感受。体会艺术创作的乐趣,增强对艺术创作的喜爱。初步了解自然与美术创作的联系,理解人们通过美术作品表达对自然热爱的情感,认识到自然是美术创作的重要源泉。
课堂练习 三、作业用卡纸和墨汁等材料试着创作一件“立体山水画”吧!(一)学方法找灵感播放视频学习方法(二)我的作品展示出示图片 动手制作 在创作过程中,尝试运用不同的自然材料和方法,展现自己的创意,使作品具有独特性,表达对自然的个性化感受。
课堂小结 我们用毛笔运笔、拓印可以表现水波纹的形态,学会了制作立体山水,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乐趣,发挥想象做出更好的作品吧。
板书 吹皱的水波点、线、面和色彩,可以让水波纹丰富起来不同线条组合到一起,产生丰富有趣的变化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水图》卷,南宋,马远绘,绢本,淡设色,共十二段,每段纵26.8厘米,横41.6厘米。《水图》共有十二段。除第一段因残缺半幅而无图名外,其余图名分别是:“洞庭风细”“层波叠浪”“寒塘清浅”“长江万顷”“黄河逆流”“秋水回波”“云生沧海”“湖光潋滟”“云舒浪卷”“晓日烘山”“细浪漂漂”。这十二段作品,专门画水,除个别幅有极少岩岸之外,其他没有任何别的景色,完全通过对水的不同姿态的描写,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作者对水观察的细致入微,以及创造出来的形态美感和笔墨技能,都令人惊叹不已。如“洞庭风细”,波浪如鳞,不激不怒,近大远小以至于水天一色,仿佛觉得微风习习,轻轻掠过了那开阔的湖面,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层波叠浪”是以颤抖的笔法,描写浪涛的起落,仿佛其下有蛟龙蛰伏。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使人精神振奋而感到豪壮。“湖光潋滟”一幅,画家以轻快流畅的笔法,画出水波的跳动,浪峰无规则的排列,显然受到乱风的吹荡,即使画家不染上红色,也使观者感到阳光明媚,不由得想起“湖光潋滟晴偏好”的杭州西湖景象来。“云舒浪卷”一幅,却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画家以凝涩的笔触,画出一个浪头,它仿佛咆哮着要腾空而起,天空中黑云滚动,与水相接,更增加有如冲锋陷阵的气概。画面虽小,而气魄宏大壮观。其他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笔法特点和意境,就留待读者自己体会。《尖底旋涡纹彩陶瓶》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器物,1973年出生于甘肃省陇西县吕家坪。小口平沿、细颈圆折肩、斜直腹、尖底,腹部有桥形双耳。通体施黑彩,颈部绘平行线纹,周身绘有旋涡纹图案。细泥红陶质,器表打磨光滑,手工制作,以漩涡中心为点,再画一组组弧线组成涡纹。点、线、面搭配得当而有节奏,黑、白、灰层次鲜明,具有明朗、热烈、奔放的美感。旋涡纹是马家窑先民对黄河奔腾河水极具概括和极富想象力的描绘。吉州窑彩绘瓷瓶:宋代水具的魅力吉州窑彩绘海涛纹瓷瓶,宋代盛水具,1967年出土于江西省南昌市。此瓶高13.6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5.3厘米。瓶身薄施白釉,器底露胎,釉下绘有酱色波涛纹,造型别致,纹饰生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吉州窑釉下彩绘对景德镇青花瓷器有较大影响。元代后期青花瓷器中的蓝地白花画法即借鉴于吉州窑,元青花、釉里红瓷器回纹边饰也取材于吉州窑,海水的画法与吉州窑之间也有着渊源关系。吉州窑釉下彩绘是受磁州窑影响而出现。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北方地区一些瓷窑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磁州窑部分工匠也迁到了安徽、浙江和江西等地继续从事制瓷,因此,吉安吉州窑也烧制了具有磁州窑风格的白地釉下彩绘装饰品种。吉州窑是我国宋元时期著名的民间窑场,窑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可知吉州窖创烧于晚唐,发展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元代仍有烧造,但已渐趋衰落,明代中期又曾有过小规模的短期生产,随之便废弃停烧了。吉州窑是一座同时掌握南、北方著名瓷窑制瓷技艺,生产多种器型、釉色、纹饰产品的综合性瓷窑。其烧造的瓷器品种多样,古朴典雅,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艺术特色,有“馨香艳丽的山花”之称。吉州窑产品大致可分为青釉瓷、乳白釉瓷、黑釉瓷、白釉彩绘瓷、绿釉瓷和瓷塑等几个主要品类,此外还有青白釉瓷、碎纹瓷、琉璃器等等,尤以成功烧造于南宋时期的黑釉贴花瓷和白釉彩绘瓷著称于世,在中国和世界的陶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青花海水纹香炉,明永乐,高55.5厘米,口径37.3厘米,足距38厘米。 炉阔口,短颈,鼓腹,下承以三象腿形足,肩部置两朝天耳。内施白釉。外壁通体绘海水江崖纹。此器与青海省博物馆藏“大明永乐年制”款铜炉器形相似。其形体硕大,青花色泽浓艳,晕散明显,凝结的黑斑密布于纹饰中。纹饰寓意江山永固。能够烧造如此有气魄、纹饰精美的瓷器,反映出当时景德镇窑工高超的制瓷技艺。明永乐、宣德时期瓷器上的海水纹通常有起伏相叠的波浪及涌起的浪花,其装饰性比元代大大加强。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8张PPT)
吹皱的水波
第4课
(人教版)二年级
上
01
新知导入
02
新知讲解
03
艺术欣赏
04
实践练习
05
艺术欣赏
06
课堂评价
01
新知导入
风吹水面会产生水纹是因为水受到外力干扰后,水面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进而形成的波动。
01
新知导入
水被风吹起了波纹,
弯弯曲曲、长长短短。
02
新知讲解
水图卷·层波叠浪(中国画)
【南宋】马远
故宫博物院藏
活动一
“层波叠浪”是以细腻的笔法,描写浪涛的起落,层层浪涛像“鱼鳞”,仿佛其下有蛟龙蛰伏冲击力十足,几乎能听到波涛撞击的声音。
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使人精神振奋而感到豪壮。
小组讨论:看看古人用什么方法表现出不同的水纹。
02
新知讲解
【南宋】马远
活动一
马远出身绘画世家,擅画山水、人物、花鸟,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
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
人物勾描自然,花鸟常以山水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
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
02
新知讲解
活动一
马远·十二水图卷
细浪漂漂
晓日烘山
云舒浪卷
湖光潋滟
云生沧海
秋水回波
02
新知讲解
活动一
黄河逆流
长江万顷
寒塘清浅
洞庭风细
层波叠浪
马远·十二水图卷
02
新知讲解
活动一
欣赏十二水图卷
02
新知讲解
旋纹尖底彩陶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
甘肃省博物馆藏
活动一
通体施黑彩,颈部绘平行线纹,周身绘有旋涡纹图案。
点、线、面搭配得当而有节奏,黑、白、灰层次鲜明,具有明朗、热烈、奔放的美感。
小组讨论:看看古人用什么方法表现出不同的水纹。
旋涡纹
02
新知讲解
吉州窑彩绘海涛纹瓷瓶【宋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活动一
宋代的盛水器,釉下绘有酱色的波涛纹,造型别致,纹饰生动。
小组讨论:看看古人用什么方法表现出不同的水纹。
02
新知讲解
青花海水纹香炉【明代】
故宫博物院藏
活动一
瓷器外壁通体绘海水江崖纹,深蓝的海水波涛汹涌,浪涛翻滚,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纹样是由翻转的海浪和山形组成,象征寿山福海、江山永固。
小组讨论:看看古人用什么方法表现出不同的水纹。
海水纹
02
新知讲解
小组讨论:看看古人用什么方法表现出不同的水纹。
简单的线条画出水波纹,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水的渴望。
水波纹色彩鲜艳,象征着滚滚而来的财富,饱含着当时人们对富足生活的美好向往
水波纹线条流畅,起伏相叠,象征江山永固。
水波纹有长有短、弯弯曲曲,让我们看到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活动二
02
新知讲解
蛙声十里出山泉(中国画)
1951年 齐白石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
齐白石为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
画面描绘了两壁山涧中间是湍急的急流,远方用石青点了几个山头,水中画了六个顺水而下的蝌蚪。
画中作者用中锋线条勾勒将河流的灵动表现出来,靠近石头的地方水流湍急,中间水流平缓,小蝌蚪活灵活现。
层次分明的用墨、高度提炼的形象和传统文人画当中的代指手法来表现。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表现水波纹。
山石
蝌蚪
山泉
活动二
做一做:
让毛笔在宣纸上走走、跑跑和跳跳,感受墨线的变幻无穷。
02
新知讲解
要注意下笔轻重变化时,产生的墨迹的粗细轻重的变化。
活动二
02
新知讲解
学方法
找灵感
03
艺术欣赏
作品欣赏
活动二
做一做:用拓印的方法画水纹。
02
新知讲解
将蘸有墨汁的毛笔放入水中,形成自己想要的图案。
将白纸放入水中,让墨水粘在白纸上。
白纸上就有了漂亮的水墨画。
活动二
02
新知讲解
学方法
找灵感
活动二
02
新知讲解
学方法
找灵感
活动二
02
新知讲解
学方法
找灵感
03
艺术欣赏
学生作品
活动三
02
新知讲解
鱼鹰小舟(中国画)1961年 林风眠
中国美术馆藏
在作品中加入点、线、面和色彩,让水波纹丰富起来。
作品以简练的线条、阔笔淡墨及富有韵律的构成手法描绘自然景物。
运用大块水墨晕染技法,在作品中加入点、线、面和色彩,让水波纹丰富起来。
鱼鹰动态捕捉态小舟形成动静对比。
清
淡
浓
焦
重
活动三
02
新知讲解
自然之声
运用联想、剪贴、添画
将浓淡干湿不同的线条组合到一起,能产生丰富有趣的变化,给人无尽的想象。
点
线
面
活动二
02
新知讲解
学方法
找灵感
活动三
02
新知讲解
学方法
找灵感
03
艺术欣赏
学生作品
《水波》
《云水间》
03
艺术欣赏
作品欣赏
活动四
找一找大自然中有趣的形象并进行联想,通过剪贴、添画创作有特点的美术作品。
02
新知讲解
愚公移山(立体山水画)
学生作品
活动四
找一找大自然中有趣的形象并进行联想,通过剪贴、添画创作有特点的美术作品。
02
新知讲解
立体山水画工具准备:
宣纸、卡纸、墨汁、国画颜料、毛笔、调色盘、双面胶、安全剪刀。
小提示
立体山水画制作步骤:
1. 联想,添画。
2. 剪出外形,粘在纸面上。
3.拼摆、组合。
04
实践练习
作业
用卡纸和墨汁等材料试着创作一件“立体山水画”吧!
02
新知讲解
学方法
找灵感
活动四
02
新知讲解
学方法
找灵感
活动四
04
实践练习
我的作品展示
04
实践练习
我的作品展示
06
课堂评价
我们用毛笔运笔、拓印可以表现水波纹的形态,学会了制作立体山水,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乐趣,发挥想象做出更好的作品吧。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