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十单元 智慧广场 《植树问题》 青岛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十单元 智慧广场 《植树问题》 青岛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22 16:5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了解在一条线段上植树时三种情况,能阐述在不同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并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观察、画图、推理等活动探索出不同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从而建立植树问题的模型。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建立“设路灯、爬楼、锯木、排队”等问题之间的联系,构建数学模型。
应用模型,将所学的“点”与“段”的关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不同情况下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2.探寻规律,建构数模,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正确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学校的一角。大家观察这排树,你发现了数学信息?生:两棵树之间有一个空。
师:在数学上把两棵树之间的空隙叫作间隔。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间隔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师:为了美化、绿化我们的校园,准备在我们操场的一侧种上一排树。请同学们来帮忙种树,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学生汇报。(知道路的长度;需要多少棵;还要知道树与树之间的距离)出示:理解植树问题中总长、间隔长度、棵树。
师:同学们考虑的真全面。出示:学校操场一侧有一条长 20米的小路,计划在小路一边种树,每 5米栽一棵,需要栽多少棵树苗?(同学们齐读题目。)
师:同学们,通过读题你认为哪些信息非常重要?学生汇报:总长 20米、每隔 5米、一边栽树。
师:通过分析,同学们是不是有自己的想法了?你觉得栽几棵呢?学生汇报:可能有 4棵、5棵、3棵、6棵......
师:有猜想,那我们就需要进行验证。
探索交流,验证规律。
师:同学们,动手画一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代表 1棵树,,每隔 5米栽 1棵。
学生活动:学生画图,写出需要()棵树,有()个间隔。小组反馈:学生上台摆一摆。
师:观察这三种方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指名学生交流。)生:我是这样想的:第 1题,总长 20米,5米分一段,一共可以分为 4段,20除以 5等于 4。(教师指导明确 20米,每 5米一棵分别指的什么?)生:你们有什么要补充的吗?生:20÷5=4(棵)
师:大家看他是怎么种的?为什么不种?说明理由。(可能最后 5米后有房子)所以最后一棵不种了师:还会有什么情况?生:还可能两边都要房子。
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三种方法。(第一种情况:20米是总长,每 5米是一段,有 4段,一段对应 1棵树,最后为什么加 1.一段对应一棵树是 4棵。最后一棵树要加上。第二种情况:棵树和段树正好对应,所以正好种了 4棵。第三种情况:头尾都不种,一段对应一棵,但是最后一段没有对应的棵树,所以减一。))(重点明确间隔和树一一对应的思想。)
应用规律进一步验证 尝试练习:
同学们在一条长 12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 3米栽一棵。
师:现在我们把 20米换成 12米,每隔 5米改成每隔 3米,想一想把小路平均分成了几段?学生汇报。教师出示线段图。请同学们在头脑中想一下三种植树情况,然后汇报。
师:伸出你的手,同学们仔细观察,植树问题是不是还在我们的手上?我们可以用手指代表树来验证。
师:我们还可以用儿歌记忆间隔和棵树的关系,出示课件:植树问题要注意,间隔、棵树有规律,两端都栽多一棵,两端不栽少一棵,不多不少一端栽,弄清间隔最关键。
巩固练习。一条走廊长 32米,每隔 4米放一盆花,两端都要放,一共需要放多少盆花?(先利用线段图画出示意图,然后独立解答并反馈。
(四)建立模型,理解“点”与“段”
师:种树是种在点上的,还有什么事也是做在点上的。其实我们生活中也处处有植树问题。生:电线杠、垃圾桶......
师:树也好,桶也好,警察站岗也好,都是在点上。这些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师:请同学们判断一下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属于植树问题的哪种情况?
播放:1、广播操比赛同学的队列(属于两端都栽。)2、衣服上订纽扣(属于一端栽。)3、剪绳子需要剪几次(属于两端都不栽。)
(五)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本 125页 2、3题)
1、为了保护一棵古树,园林处要为它做一个长 30米的圆形防护栏。如果每隔 2米打一个桩,一共需要打多少个桩?(课件展示明白封闭图形其实就是只栽一端。)
2、把一根木头锯成 5段,每锯断一次需要 6分钟,锯完这根木头一共需要多少分钟?(锯木头其实就是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段数相当于间隔数,锯的次数相当于棵数。)
(六)交流反馈,感悟思想方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生活中有趣的植树问题,谁来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