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浙江新高一上学期九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浙江新高一上学期九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3 17:1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浙江新高一上学期九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学常识及课内诗歌(39分)
1. 下列诗句都是描写秋景的,与《沁园春 长沙》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
A.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天涯。
B.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2.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粪土当年万户侯”中“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
C.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运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D.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运用了夸张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3.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诗余。
B. “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 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区别。
D. 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4.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次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透”写江之清,“层”写枫林之茂。
B. 上阕以“看”和“怅”为线索。“看”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江南秋景图;“怅”在此处意为惆怅,即为人民不能主宰世界而惆怅。
C. 词的下阕 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为线索。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凸显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
D.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激流勇进的精神,含蓄回答了上文“谁主沉浮?”的问题。
5. 下列对《短歌行》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
B. 诗歌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
C. 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来自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
D.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自己能找到明君良主。
6. 《归园田居·其一》描绘出清新自然、安谧美好而令人神往的农村生活图景,使人感到淡泊宁静的高洁心理。下列说法中,对原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
A. 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讲归园田居的原因,第二层讲园田之美,第三层间接抒情,讲归园田居的好处。
B. 诗人悔恨自己“误落尘网”,成了“羁鸟”、“池鱼”。“恋旧林”、“思故渊”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
C. 诗人黯然辞官回归故乡,诗人的归隐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自然质性,是对污浊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唾弃。
D. 东晋时,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性本丘山”、“质性自然”的诗人显然是与其格格不入的。
7.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写愁的名句,下列诗句与这种写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B.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C.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D.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 下列对《鹊桥仙(纤云弄巧)》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一片片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飞驰长空的星星仿佛在传递着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这一对相爱的人在黑夜里渡过了辽阔的天河来相会。
B. 金风,秋风。“金风”二字写这一对久别的情侣在秋风萧瑟、寒露清凉之夜,在银河之畔相会了。他们的聚会很难得,所以说“胜却人间无数”。
C. “柔情”三句写两情相会的情意温柔缠绵,一夕佳期竟然像梦幻一般倏然而逝,真不忍看到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
D. 最后两句掷地有声,只要彼此真诚相爱,哪怕终年天各一方。这种经得起长久分离考验的坚贞感情,比那庸俗的朝夕相伴不知可贵多少。
9. 下列对《鹊桥仙(纤云弄巧)》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主题健康,格调爽朗,而又深感余味不尽,颇受启迪,成为七夕诗词中久传不衰的佳作。
B. 本词借写牛郎织女这个人所共知的传说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理想爱情观,构思极为巧妙,表达极为自然。
C. 本词字面上,处处写人间,句句写牛郎织女,而实际上句句写天上,写天上的真情,于传统题材中翻出新意。
D.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个精妙的比喻写尽牛郎织女的相见之欢和离别之苦。
10. 对《静女》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 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 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11. 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迷迷朦朦的雨,使得雨巷宛如一位蒙上面纱的少女。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③苏比站定了不动,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纽扣直笑。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A. 比喻 夸张 借代 比喻 B. 比喻 比喻 借代 比喻
C. 拟人 夸张 拟人 借喻 D. 比喻 拟人 借喻 拟人
12. 下列选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短歌行》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都是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B.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使用的修辞手法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相同。
C. 《短歌行》为四言古诗,两字一顿,古朴凝重,感情强烈;《归园田居(其一)》为五言古诗,充满田园气息,风格清新自然。
D. “微斯人,吾谁与归?”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句话使用的句式相同。
13. 《短歌行》从诗体来看是一首( )
A. 汉乐府 B. 乐府旧题诗 C. 律诗 D. 新乐府诗
二、默写(22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 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
(4)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5)《归园田居(其一)》中透过“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6)《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
(7)《静女》中写男子找不到女子时的焦急神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8)《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写出了游子从眼前想到此后生涯,想到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游子的情绪更加黯然销魂。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将“离愁”写得如此真切、深刻。(李煜《虞美人》)
(10)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爱情的真谛,情长不在朝暮,可谓化腐朽为神奇!
三、课外诗歌鉴赏(1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注】1920年,刘半农离开风雨飘摇的祖国前往欧洲学习,该诗就写于在外留学期间。
15.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选取一户普通农家作为对象,描写了农家从傍晚时分到夜幕降临时的日常生活场景。
B. 男主人带着锄头从田里回来,一会儿到栏边看牛,一会儿问新酿的酒,显示出了他的勤劳。
C. 诗歌第四节写景,通过青山、松树、半轮月亮写出了夜的宁静美好,也表示天色已经晚了。
D. 诗歌最后两句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并非都是诗中所写的这种能享受祥和、安宁生活的农家。
16. 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主要采用了白描手法,勾画出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三个画面。
B. 本诗没有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而是着重写人物活动、生活场景,将情感蕴藏其中。
C. 诗中暗含着空间的变化,诗人的视线随着人物的活动从厨房转到庭院,再转到场上。
D. 结尾借助儿歌暗示现实,且以“星”和“月”为喻体,与诗境巧妙融合,浑然天成。
17. 本诗擅长细节描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举两例并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蒿里行
曹 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②,刻玺于北方③。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 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③刻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18.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B. “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关东诸将期望也能像那八百诸侯一样同心协力,除奸诛恶。
C. “势利”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D. 全诗使用了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无意于词句的雕琢粉饰,而用明快有力的语言来表达,风格质朴,豪放飘逸,引人慨叹。
19. 钟嵘评曹操之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有真情实感的创作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在当今时代,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获取图像极为便捷,( ),这样创作的作品就会变得程式化、冷漠化,难以打动人心。黑格尔认为,形式只是内容的容器。有才能的艺术家要走进生活,亲近人民,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感人作品。
文艺工作者要承担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时代责任。几千年前,这种责任就已经被我们的先辈认识到了,并提出了文以载道的审美价值和文质兼优的精神格局。如今,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用鲜明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否定和批判的,使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
B. 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
C. 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
D. 没有将艺术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
21.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2.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指出并修改。
五、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一、文学常识及课内诗歌(39分)
1. 下列诗句都是描写秋景的,与《沁园春 长沙》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
A.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鉴赏能力,考生解答时需抓住意象来分析,看所给诗歌使用了哪些意象,意象是清新亮丽的,还是晦暗萧瑟的,由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画面,意境特点怎么样。B项中的诗句与《沁园春长沙》中的意境都比较壮美,都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A、C、D项则比较感伤肃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粪土当年万户侯”中“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
C.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运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D.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运用了夸张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比拟(分为拟人、拟物)、衬托、对比、顶真、反复、对偶等,知道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并能根据其特点判断出是何种修辞。
A项,“比喻”,错误,“万户侯”与“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是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
C项,“反问”错,“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只是一个普通的疑问句;
D项,“借代”错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没有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故选B。
【点睛】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常有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专有名词代泛称、结果代原因、形象代本体等几种方式。
3.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诗余。
B. “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 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区别。
D. 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D.“……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错误,采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歌应属于现代诗歌。
故选D。
4.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次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词语。“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透”写江之清,“层”写枫林之茂。
B. 上阕以“看”和“怅”为线索。“看”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江南秋景图;“怅”在此处意为惆怅,即为人民不能主宰世界而惆怅。
C. 词的下阕 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为线索。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凸显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
D.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激流勇进的精神,含蓄回答了上文“谁主沉浮?”的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B项,“意为惆怅,即为人民不能主宰世界而惆怅”错误,“怅”在此处意为“失意”,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
故选B。
5. 下列对《短歌行》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
B. 诗歌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
C. 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来自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
D.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自己能找到明君良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希望自己能找到明君良主”错误,应该是“希望贤士能归于自己”。
故选D。
6. 《归园田居·其一》描绘出清新自然、安谧美好而令人神往的农村生活图景,使人感到淡泊宁静的高洁心理。下列说法中,对原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
A. 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讲归园田居的原因,第二层讲园田之美,第三层间接抒情,讲归园田居的好处。
B. 诗人悔恨自己“误落尘网”,成了“羁鸟”、“池鱼”。“恋旧林”、“思故渊”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
C. 诗人黯然辞官回归故乡,诗人的归隐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自然质性,是对污浊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唾弃。
D. 东晋时,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性本丘山”、“质性自然”的诗人显然是与其格格不入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A.“第三层间接抒情”错误,第三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直接写出归园田居好处,应为“直抒胸臆”。
故选A。
7.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写愁的名句,下列诗句与这种写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B.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C.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D.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愁”比作“春水”,化抽象为具体。
A.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闲情(愁)”比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将抽象的愁绪具体化。
B.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愁”比作“海”,写愁绪之多、之深,将抽象的愁绪具体化。
C.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愁”的长度比作“白发三千丈”,将抽象的愁绪具体化。
D.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愁心”寄托给“明月”,通过明月来传达自己对友人的牵挂和担忧之情。
故选D。
8. 下列对《鹊桥仙(纤云弄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一片片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飞驰长空的星星仿佛在传递着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这一对相爱的人在黑夜里渡过了辽阔的天河来相会。
B. 金风,秋风。“金风”二字写这一对久别的情侣在秋风萧瑟、寒露清凉之夜,在银河之畔相会了。他们的聚会很难得,所以说“胜却人间无数”。
C. “柔情”三句写两情相会的情意温柔缠绵,一夕佳期竟然像梦幻一般倏然而逝,真不忍看到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
D. 最后两句掷地有声,只要彼此真诚相爱,哪怕终年天各一方。这种经得起长久分离考验的坚贞感情,比那庸俗的朝夕相伴不知可贵多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在秋风萧瑟、寒露清凉之夜”错误,描述与原文情感氛围不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实际上描绘的是秋风白露中的相会十分难得,强调的是两人情感的纯洁与珍贵。这里的“金风玉露”是对秋夜美景的赞美,而非表达秋风萧瑟。
故选B。
9. 下列对《鹊桥仙(纤云弄巧)》的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主题健康,格调爽朗,而又深感余味不尽,颇受启迪,成为七夕诗词中久传不衰的佳作。
B. 本词借写牛郎织女这个人所共知的传说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理想爱情观,构思极为巧妙,表达极为自然。
C. 本词字面上,处处写人间,句句写牛郎织女,而实际上句句写天上,写天上的真情,于传统题材中翻出新意。
D.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个精妙的比喻写尽牛郎织女的相见之欢和离别之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处处写人间,……而实际上句句写天上”错误,词中通过描写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借以表达作者对于真挚爱情的看法和理想,同时也在传统题材中融入了新意。词中既有对牛郎织女相会的描写,也有对人间爱情的深刻思考,二者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
故选C。
10. 对《静女》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 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 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静女》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错误,从诗中来看,“静女其娈,贻我彤管”是说赠彤管,“自牧归荑”是说赠荑草,这两者都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从男子接受彤管和荑草的反应来看,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所以说这两件事不可能发生在同一天。
故选C。
11. 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迷迷朦朦的雨,使得雨巷宛如一位蒙上面纱的少女。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③苏比站定了不动,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纽扣直笑。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A. 比喻 夸张 借代 比喻 B. 比喻 比喻 借代 比喻
C. 拟人 夸张 拟人 借喻 D. 比喻 拟人 借喻 拟人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比喻,本体是“雨巷”,喻体是“一位蒙上面纱的少女”。
②夸张,将白发的长度夸大为三千丈。
③借代,用“铜钮扣”代指“警察”。
④比喻,本体是“月光”,喻体是“流水”。
故选A。
12. 下列选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短歌行》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都是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B.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使用的修辞手法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相同。
C. 《短歌行》为四言古诗,两字一顿,古朴凝重,感情强烈;《归园田居(其一)》为五言古诗,充满田园气息,风格清新自然。
D. “微斯人,吾谁与归?”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句话使用的句式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修辞手法和文言句式的能力。
D.“句式相同”错。“微斯人,吾谁与归?”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微斯人,吾与谁
归?”。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故选D。
13. 《短歌行》从诗体来看是一首( )
A. 汉乐府 B. 乐府旧题诗 C. 律诗 D. 新乐府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题干要求辨别《短歌行》的诗体。古代诗歌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绝句、词、曲;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短歌行》是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应属于乐府旧题诗。
故选B。
二、默写(22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 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
(4)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5)《归园田居(其一)》中透过“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6)《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
(7)《静女》中写男子找不到女子时的焦急神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8)《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写出了游子从眼前想到此后生涯,想到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游子的情绪更加黯然销魂。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将“离愁”写得如此真切、深刻。(李煜《虞美人》)
(10)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爱情的真谛,情长不在朝暮,可谓化腐朽为神奇!
【答案】 ①. 独立寒秋 ②. 湘江北去 ③. 橘子洲头 ④. 怅寥廓 ⑤. 问苍茫大地 ⑥. 谁主沉浮 ⑦. 明明如月 ⑧. 何时可掇 ⑨. 周公吐哺 ⑩. 天下归心 . 户庭无尘杂 . 虚室有余闲 . 少无适俗韵 . 性本爱丘山 . 爱而不见 . 搔首踟蹰 . 同心而离居 . 忧伤以终老 . 问君能有几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两情若在久长时 . 又岂在朝朝暮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橘、寥廓、苍、掇、哺、搔、踟蹰。
三、课外诗歌鉴赏(1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注】1920年,刘半农离开风雨飘摇的祖国前往欧洲学习,该诗就写于在外留学期间。
15.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选取一户普通农家作为对象,描写了农家从傍晚时分到夜幕降临时的日常生活场景。
B. 男主人带着锄头从田里回来,一会儿到栏边看牛,一会儿问新酿的酒,显示出了他的勤劳。
C. 诗歌第四节写景,通过青山、松树、半轮月亮写出了夜的宁静美好,也表示天色已经晚了。
D. 诗歌最后两句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并非都是诗中所写的这种能享受祥和、安宁生活的农家。
16. 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主要采用了白描手法,勾画出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三个画面
B. 本诗没有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而是着重写人物活动、生活场景,将情感蕴藏其中。
C. 诗中暗含着空间的变化,诗人的视线随着人物的活动从厨房转到庭院,再转到场上。
D. 结尾借助儿歌暗示现实,且以“星”和“月”为喻体,与诗境巧妙融合,浑然天成。
17. 本诗擅长细节描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举两例并分析。
【答案】15. B 16. D
17. ①“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灶中柴火的响声这一细节描写具有生活的真实性。
②“五,八,六,两……”,孩子们数星星时数错了数这一细节描写,也使诗歌显得真实。
【解析】
【导语】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通过白描手法,描绘了农家夜晚的平和生活。诗描写了农妇炊烟、农夫归田、孩子观星的温馨场景,同时暗示现实的不平,并展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画面。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显示出了他的勤劳”错误。这一小节对男主人回家后“调弄”“踱到”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的是他的悠闲惬意。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以‘星’和‘月’为喻体”错误。根据“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可知,诗歌结尾两句中的“星”“月”是本体。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现代诗歌细节描写及效果的能力。
①首先寻找诗中的“细节描写”,既然是“细节”,就必须是很细致的描写内容,如灶内的柴烧起来发出的响声——“必必剥剥的响”,火光在女主人的脸上闪动——“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男主人回来时“衔着个十年的烟斗”,孩子们数星星数错数等。而男主人“慢慢地从田里回来”“看一看他的牛”等就不算细节描写。
②然后再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一般可以增加诗歌的真实性或增强感染力,如“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写出了女主人正在做饭,灶中柴火的响声这一细节,具有生活的真实性,传达出了农家生活的静谧和温暖,同时营造了温馨的氛围。“五,八,六,两……”,孩子们数星星时数错了数这一细节,表现了孩子的纯真,突出了他们的浑然未琢的童心,也使诗歌显得真实自然。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蒿里行
曹 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②,刻玺于北方③。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 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③刻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18.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B. “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关东诸将期望也能像那八百诸侯一样同心协力,除奸诛恶。
C. “势利”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D. 全诗使用了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无意于词句的雕琢粉饰,而用明快有力的语言来表达,风格质朴,豪放飘逸,引人慨叹。
19. 钟嵘评曹操之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答案】18. D 19. ①憎愤。“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用反讽的手法表明诗人对诸将的厌恶,对袁绍兄弟借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之实,给予揭露,并对由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憎愤。②失望。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由此诗人对诸侯内部感到失望。③同情。诗人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给予同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D.“豪放飘逸”错误,诗歌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题干的“悲凉之句”已经为本诗情感的分析指明了方向,分析时注意联系注释中的时代背景与诗歌内容。
诗歌开篇有云:“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作者称他们为“义士”,说他们讨伐“群凶”,然而他们的行为却与此背离,作者通过反讽的手法表达了对他们的讽刺与憎愤之情;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表达作者对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导致百姓死亡的愤慨与失望;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描写百姓遭遇战乱伤亡惨重,诗人念之“断肠”,可见诗人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的同情。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有真情实感的创作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在当今时代,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获取图像极为便捷,( ),这样创作的作品就会变得程式化、冷漠化,难以打动人心。黑格尔认为,形式只是内容的容器。有才能的艺术家要走进生活,亲近人民,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感人作品。
文艺工作者要承担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时代责任。几千年前,这种责任就已经被我们的先辈认识到了,并提出了文以载道的审美价值和文质兼优的精神格局。如今,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用鲜明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否定和批判的,使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
B. 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
C. 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
D. 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
21.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2.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指出并修改。
【答案】20. B 21. A
22. 画横线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偷换主语,“并提出了……”的主语应是“我们的先辈”,而不是“这种责任”;二是搭配不当,“文以载道”应与“精神格局”搭配,“文质兼优”应与“审美价值”搭配。
几千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已经认识到了这种责任,并提出了文质兼优的审美价值和文以载道的精神格局。
【解析】
【详解】18.B(答题时,要重点考虑“话题一致性”原则,结合前后文的语境进行分析。括号前语句的主语是“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而“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的主语是“艺术的根”,与括号前语句的主语不一致,据此排除A、C两项;分析B、D两项,B项的主语一致,都是“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而D项后半句主语改换,故选B。)
19.A(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将“形式”比作“容器”。A项,出自贺知章的《咏柳》,诗句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用了比喻;B项,出自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诗句将敬亭山拟人化,写诗人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用了拟人;C项,出自王籍的《入若耶溪》,用了反衬,“蝉噪”“鸟鸣”衬托得山林更寂静、幽深;D项,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用了借代,以“朱门”借指贵族人家。)
五、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无极之外仍是无极
盘古开天辟地,启动了世界运行的按钮。从刀耕火种到互联网普及,从混沌蒙昧到人工智能,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问题能迅速在网上检索到答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从思考探索中摆脱出来,问题越来越少呢?窃以为不然。正如汤之问棘:“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旧的问题得到了解答,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不断循环可谓无极之外仍是无极。
英国诗人爱德华·利尔曾说:“一切都是谜,一个谜答案是另一个谜。”人类本就是一种爱探究原因的生物,600万年以来,哪怕是茹毛饮血,人类从未停止过质疑释疑的脚步。也正是得益于此,代表着人类智慧结晶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高效快捷地反哺着人们好奇的胃口,顷刻间便消散了人们心中的疑惑。于是,在本能的驱使下,人们只会“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问题岂会越来越少?
放眼物理研究,牛顿解答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后,又疑惑引力来自哪里,爱因斯坦发现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问题,但广义相对论却与量子力学格格不入……力学的问题如同一个九连环,环环相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孜孜不倦!可见,世界本就是一本“沙之书”,解答了一个谜,另一个谜便应运而生,解答的速度越快,产生的问题便越多。世界便是在这样的回环往复当中,走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催生了今天的日新月异!
毋庸置疑,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全面答疑的同时,的确加速了我们探索的步伐。但是,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我们在欣喜于自己越来越智慧的同时,也悲哀地发现很多人开始不自觉地依赖于这些智能产物,彻底地放飞了自我。正所谓“用进废退”,我们心中的问题越来越少,可是身上的问题却越来越多。
不知从何时起,“不懂问度娘”成了我们的口头禅,消减了我们探索的欲望;超级计算机成了我们的新“头脑”,退化了我们运算的功能;移动支付成了我们生活的常态,收起了我们感知的触角;网上购物成了流行的购买方式,钝化了我们交际的灵敏;无人驾驶汽车成了未来的新宠,抽取着我们生活的技能……智能的时代似乎帮我们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却也可怕地反噬着我们的能力,让懒惰懈怠的人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愚蠢”。
所幸,哲学帮我们解决了这个让人左右为难的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这无极之外仍是无极的浩瀚空间里,我们既可以自豪于问题激发问题的超能力,又要避免于问题衍生问题的新焦虑,扬长避短,方可在这亘古未有的新时代里逍遥畅游。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社会智能发展的现状: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第二句话是由此引发的思索: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材料意蕴丰富,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关键词是“问题”,解读这个词是审题的关键。“问题”的内涵有两层:既可以是需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又可以指存在的缺陷和毛病。从第一个层面的内涵来讲,在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应用这个大前提下,现有人类有限认知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全面的解答,或应用人工智能得到妥善的解决。这样看来,需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确实越来越少。但实际上,社会和人类都是动态发展的,当旧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和解决方法,人们的认知和能力就得到了提升,在“更上一层楼”之后,视野更阔,眼界更高,原有的解答会变得或过于肤浅或过于片面,内心的疑问只会更多更难,这样看来,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就会越来越多。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才不断进步和飞速发展。而且从辩证的角度来讲,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并非万能,其给出的答案和解决方案很可能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或是浅表式的分析和专业性的解答,更多具体的、复杂的、情感的、观念的问题,都因人因事而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无法给出最合适的解答和深层的分析,更无法做到对一个问题作出千变万化的解答。这样看来,问题是变多还是变少,不能一概而论。从第二个层面的内涵来讲,智能时代,当人们的疑问总能快速便捷地得到解答时,被压抑的惰性就很容易抬头,渐渐地很可能会依赖于这些智能工具,不愿思考,不愿探索,懒得积累,懒得归纳。看似智能工具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实际上人们可能会渐渐丧失提问的能力,甚至某些生存的技能。这样看来,可能问题会越来越多。而这个可能性,本身又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
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辩证思维,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举例分析“问题会越来越多/少/问题多少视情况而定”的现状和原因,并指出具体的解决方法。若写记叙文,考生可以选取自身经历或身边的人和事,运用多种叙述手法,讲述智能时代人物“问题”多寡的故事。还可以写成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畅想智能时代关于“问题”多少的情形。
立意: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智能助惰性,问题触心目。
3.更上一层楼,“问题”千般多。
4.心中“问题”不妨多,身上“问题”宁可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