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解决问题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解决问题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22 17:0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生活中出租车费计费特点理解“分段计费”的含义,学会用“分段计算”和“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通过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2..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情境,利用函数图像,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通过分析,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路与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3.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法和总价、单价、数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例题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都有坐出租车的体验,但对出租车的计费方式了解得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是关键。怎样更直观的理解题意呢?我认为学生有了条形统计图、位置与方向等知识基础,结合函数图像讲解应更好理解。通过函数图像动态地呈现出租车的“收费标准”,学生很容易看出出租车“分段计费”的特点,找到车费与行使里程数之间的关系,用“分段计算”的方法计算应水到渠成。而“先假设再调整”方法是学生很难想象得到并且也很难理解的。我准备通过两个不同图像之间的对比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让学生理解,假设全程都按后段的收费标准来收费是多收了还是少收了,少收了怎么办?多收了又怎么办?从而让学生直观的理解题意并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理解、掌握“先假设再调整”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段计费”的含义;掌握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两种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对“先假设再调整“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及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都坐过出租车吧?你有没有注意到出租车是怎样计费的呢?(让学生说一说)师:看来,同学们虽有坐过出租车的体验,但对出租车的计费方法了解得并不清楚。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解决出租车计费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理念】: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16页例9情境图,理解题意。师:这一情境中让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什么?生:行驶6.3千米要付多少钱?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什么信息呢?学生说一说。
师:也就是要知道出租车的收费标准。
出示收费标准:3 km以内7元;超过3 km,每千米1.5元(不足1 km按1 km计算)。
师:怎样理解出租车的收费标准?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我们画图演示一下。先画一条横轴表示出租车行驶的里程数,再画一条纵轴表示坐车所付的费用。“3 km以内7元”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说自己理解的意思。)
师:(演示)非常好,比如行驶1千米要付几元?行驶2千米呢?行驶2.7千米呢?3千米之内7元包括3千米吗?(学生思考回答)
师:也就是说从起步开始,只要不超出3千米就付7元。师:如果行驶4千米又要付多少钱呢?为什么?5千米呢?(学生思考回答)题目中的乘客坐了6.3 km的路程,又该按多少千米来付费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真棒!不足1 km按1 km计算,也就是说我们要采用“进一法”取“整千米”数。
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题意,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解答乘客的问题吗?2.列式计算。(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教师巡视辅导,指名学生汇报,汇报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法一:分段计算3千米以内的费用:7元超出3千米的费用:1.5×(7-3)=6(元)总共要付的费用:7+(7-3)×1.5=7+4×1.5=7+6=13(元)答:这位乘客应付车费13元。(着重让学生说说每步算式的意义)师总结:所付的费用=前段的费用+后段的费用。我们把这种算法称作“分段计算”(板书)师:我们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做对了吗。(演示过程)看来这位同学计算的是正确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图像,你发现出租车费与行驶的里程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师小结:出租车费是随着出租车行驶的里程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出租车行驶的里程数越多,出租车费就越高;3千米以内7元不变;超出3千米,每千米都要加1.5元。同学们看这个图像像什么?(生回答)它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价格阶梯。像出租车这种计费方法我们叫做
“分段计费”。(板书:分段计费)
师:同学们用“分段计算”的方法解决了乘客问题,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学生思考)
师:我们能不能全程都按1.5元算呢?(学生思考,预设学生回答可能行,可能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图像,)师:假设全程都按1.5元/km来算,7千米就收10.5元,比原来少了2.5元。请同学们用敏锐的目光观察图像,到底哪个地方出现问题了?(学生通过对比两个图像找到问题根源:收费标准3千米以内收7元,如果按1.5元/km来算,前3千米只收4.5元,少收了2.5元)师:少收了怎么办?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假设:1.5×7=10.5(元)少算:7-1.5×3=2.5(元)调整:10.5+2.5=13(元)答:这位乘客应付车费13元。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先假设再调整’.(板书解法二:先假设,再调整)同学们能理解这个解题方法吗?
(3)通过两个图像之间的对比讲授“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让学生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及问题根源:问题出现在前3千米以内的收费上面。如果 按1.5元/km来算,前3千米只收4.5元,少收了2.5元,少收了要加 上。这样能更直观的理解、分析题意。
三、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1)师:同学们,如果收费的标准不发生变化,行驶的里程数改成8.6千米,你会用刚才的方法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2)汇报计算结果。学生的作业展示并让学生说算理,全班交流,分享思路。师:除了出租车费是分段计费的,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呢?
2..运用拓展,完善 认知。(1)出示练习四第8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解答。(2)汇报解答结果,全班交流,分享思路。图像演示、对比思考。
3.回顾反思,建立方法。(1)、探寻用“分段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规律。
师:回顾用“分段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应付费用=前段费用+后段费用(2)探寻用“先假设再调整”方法解决问题的规律。师:回顾用“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①先假设都按后段的收费标准来算。②再看如果这样算,前段是多算了还是少算了。③少算了就要加上,多算了就要减去。
4.出示练习四第7题( 改编 )。(1)让学生自己整理信息、理解题意,明确“分段计算”要分哪两段计算?要分价格表中的定价和后加印的40张照片的钱两段。(2)汇报计算结果,并让学生说算理。全班交流,分享思路。
5..出示练习四的第9题,让学生课下完成。创设邮寄信函的情境,让学生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四、课堂总结,梳理内化。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了“分段计费”问题蕴含的规律,找到了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两种一般方法,一种是“分段计算”,另一种是“先假设再调整”。同学们学得很好。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