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有机物与其彻底水解后的产物匹配有误的是( )
A.淀粉—葡萄糖
B.磷脂—甘油、脂肪酸和磷酸衍生物
C.抗体—氨基酸
D.RNA—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2.用32P标记磷脂中的磷,结果不能检测到32P存在的细胞器是( )
①线粒体 ②核糖体 ③内质网 ④染色体 ⑤高尔基体 ⑥细胞膜 ⑦细胞核 ⑧中心体
A.①③⑤⑥⑦ B.⑧ C.②⑧ D.②④⑧
3.某些细胞迁移离开初始位置时,会从细胞脱落形成一个由包膜包裹着很多小囊泡的类似于“开口石榴”的结构,这种结构被命名为迁移体(如图)。其他细胞经过该位置时,迁移体会与其融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迁移体包膜的主要成分是固醇和蛋白质
B.迁移体的形成离不开细胞膜的流动性
C.迁移体的膜结构来源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D.迁移体可能参与细胞间的物质传递和信息交流
4.从红色苋菜根部取最适宜做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细胞,将其浸润在质量浓度为0.3g/mL的溶液中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到如图甲所示图像,图乙表示实验过程中相关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所取细胞不可以是苋菜根尖分生区细胞
B.由于图甲中的O具有全透性,Q处充满了溶液
C.图乙中曲线①可表示进入苋菜细胞的方式,曲线②可表示水进出苋菜细胞的方式
D.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液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5.酵母菌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用途,下列有关酵母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发面过程中。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使面团膨大多孔
B.酵母菌与乳酸菌结构不同,前者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C.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时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只有少部分储存在ATP中
D.不能根据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6.图中①②③表示生物体内的细胞代谢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合成葡萄糖时,过程①利用的是化学能,过程②利用的是光能
B.能进行过程①或过程②的生物都是自养生物
C.白天绿色植物在过程②大于过程③时,不一定能正常生长
D.绿色植物进行过程②产生的葡萄糖可在过程③的线粒体中利用
7.研究发现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分离酶抑制蛋白(一种与分离酶结合使其失活的蛋白质)降解后,与之结合的分离酶释放,进而触发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据此推测分离酶具有较高的活性是在有丝分裂的( )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8.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实验中,观察到不同分裂期的细胞如下图箭头处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染色体解旋形成染色质
B.乙图所处时期利于观察染色体数量
C.丙图中核DNA 数目是乙细胞的2 倍
D.实验中可观察到单个细胞依次经历甲→乙→丙的变化
9.细胞衰老的原因有复制性衰老(生理因素引起的细胞分裂能力减退最终消失)、应激性衰老(外界环境各种刺激导致细胞寿命缩短)和发育程序性衰老(生命体在胚胎时期就开始的衰老)等。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染色体端粒随DNA复制缩短促使细胞衰老属于复制性衰老
B.紫外线照射引起的自由基过多促使细胞衰老属于应激性衰老
C.胚胎期相关基因表达促使细胞衰老属于发育程序性衰老
D.应激性衰老和发育程序性衰老均不利于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10.番茄的紫茎对绿茎为完全显性。欲判断一株紫茎番茄是否为纯合子,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让该紫茎番茄自交 B.与绿茎番茄杂交 C.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 D.与杂合紫茎番茄杂交
11.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但纯合长翅品系的幼虫在35 ℃条件下培养成的成体果蝇为残翅,这些残翅在正常温度下产生的后代仍是长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35 ℃条件下果蝇的长翅VV突变成了残翅vv
B.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由环境温度决定的
C.纯合的长翅果蝇幼虫在35 ℃条件下培养的残翅性状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D.要确定一只残翅果蝇的遗传因子类型,让其与另一只异性的残翅果蝇交配即可
12.某单子叶植物的花粉粒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黑色,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橙红色。现有四种纯合子,它们的基因型分别为①AAdd、②AADD、③aadd、④aaDD,选择亲本组合正反交只记为1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①和④杂交与②和③杂交所得F1的花粉种类及比例相同
B.将②和④杂交所得F1的花粉在显微镜下加碘液观察,可看到2种花粉粒,比例为1∶1
C.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分离定律,可选择亲本组合有5种
D.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亲本组合有2种
13.荠菜的果实有卵圆形和三角形两种,其基因控制果实形状的途径如下图所示,且基因T1/t1、T2/t2独立遗传。有产物形成时,荠菜的果实为卵圆形,无产物形成时,荠菜的果实为三角形。据此判断,基因型为T1t1T2t2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圆形果实与三角形果实的比值为( )
A.15∶1 B.9∶7 C.9∶6∶1 D.12∶3∶1
14.如图表示细胞分裂某时期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示包括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B.该对同源染色体所示行为可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和有丝分裂过程中
C.图示3和4互为姐妹染色单体,1和3互为非姐妹染色单体
D.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增加了配子多样性
15.假定某动物细胞染色体数目2N=4,据图指出②③④⑤⑥各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⑤内有4个四分体,②内有2个四分体 B.②③④⑤均含同源染色体
C.②③④分别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期 D.⑥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16.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红绿色盲的男孩。男孩的外祖父、外祖母和祖母色觉都正常,祖父为色盲。该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 )
A.祖父 B.祖母 C.外祖父 D.外祖母
17.如图为某家系成员患多指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和甲型血友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及图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1和Ⅰ-2均为纯合子
B.Ⅱ-2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8
C.Ⅱ-2患多指症的概率是1/4
D.群体中女性甲型血友病发病率较高
18.下图为某同学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细胞周期中,c处化学键可能多次断裂、生成
B.模型中d处小球代表磷酸,它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C.DNA的两条链反向平行,故a链从左向右的碱基序列和b链从右向左的碱基序列相同
D.DNA分子上不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一般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19.如图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论证模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们曾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可能是因为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多样
B.艾弗里在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对自变量的控制采用了加法原理
C.证据2的实验中可用C、H的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D.“主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通过完全归纳法得出的
20.珠蛋白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如果将来自非洲爪蟾红细胞的珠蛋mRNA,以及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注射到非洲爪蟾的卵细胞中,结果如图甲所示.如果注射含有珠蛋白mRNA的多聚核糖体以及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外源mRNA的注入不影响卵细胞自身蛋白质的合成
B.珠蛋白mRNA进入卵细胞后可能竞争利用其中的核糖体
C.若不注入珠蛋白mRNA,卵细胞也能合成少量珠蛋白
D.卵细胞内没有控制珠蛋白合成的基因
21.编码某蛋白质的基因有两条链,一条是模板链(指导mRNA合成),其互补链是编码链。若编码链的一段序列为5′—ATG—3′,则该序列所对应的密码子是( )
A.5′—CAU—3′ B.5′—UAC—3′
C.5′—TAC—3′ D.5′—AUG—3′
22.下图表示真核细胞内基因表达过程中相关物质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 a 上含有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
B.组成物质 a、b、c、d 的基本单位共有 8 种
C.过程①的产物中有些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D.过程②的场所是核糖体,该过程中有水生成
23.某生物基因型为A1A2,A1和A2的表达产物N1和N2可随机组合形成二聚体蛋白,即N1N1、N1N2、N2N2三种蛋白。若该生物体内A2基因表达产物的数量是A1的2倍,则由A1和A2表达产物形成的二聚体蛋白中,N1N1型蛋白占的比例为
A.1/3 B.1/4 C.1/8 D.1/9
24.养蚕业中,雄蚕比雌蚕的吐丝量高且蚕丝质量好,但大规模鉴别雌雄是非常困难的。研究发现,家蚕染色体上的基因B能使蚕卵呈黑色,不含基因B的蚕卵呈白色。科研人员用X射线处理雌蚕甲,最终获得突变体丁,流程如图所示,由此可实现多养雄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X射线处理,既可能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
B.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可区分乙、丙个体
C.让突变体丁与基因型为bbZZ的雄蚕杂交,可实现对子代的大规模性别鉴定
D.③过程中,丙与基因型为bbZZ的雄蚕杂交,子代中有1/2的个体基因型为bbZWB
25.科学家对南美洲某岛屿上的地雀进行连续多年观察,在研究期间该岛遭遇过多次严重干旱。干旱使岛上的浆果减少,地雀只能取食更大、更硬的坚果。干旱发生前后地雀种群喙平均深度有较大变化如图,但是每只地雀在经历干旱时,喙的深度并未发生改变。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地雀种群中喙的深度存在个体差异
B.干旱导致地雀喙的深度发生定向变异
C.干旱年份喙大而厚的地雀能获得更多食物
D.该岛上地雀喙的深度的进化是以种群为单位而非个体
二、解答题
26.莲叶桐是修复海岸生态系统的优良树种之一,为探究光照强度对莲叶桐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人员选取生长状态良好且长势一致的莲叶桐幼苗,用一、二、三层造荫网分别对莲叶桐幼苗进行遮荫处理(记为T1、T2、T3,网层数越多,遮荫效果越好),对照组不遮荫处理,其他条件一致。一段时间后,测定相关数据见下表(表中叶绿素SPAD值越大,表示叶绿素含量越高)。回答下列问题:
测量指标 对照组 T1 T2 T3
单株总干重(g) 7.02 9.01 7.75 6.15
叶绿素(SPAD) 41.52 46.49 43.84 35.03
叶片可溶性塘(mg/g) 25.09 20.41 15.41 11.14
(1)绿色植物中的叶绿素主要存在于叶绿体的 上,提取时选择 作为提取液。叶绿素主要吸收可见光中的 。
(2)遮荫后,T3的叶绿素含量减少,叶色发黄,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
(3)经过遮荫处理后,随着光照强度由强到弱,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其原因是 。
(4)对照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比T1、T2高,但单株总干重比T1、T2低,其原因是 。
27.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将一种抗疟疾基因(A)导入非洲虐蚊中,并驱动该基因在群体中快速扩散。这样的蚊子在喷洒杀虫剂的环境中存活率为90%,野生型虐蚊在该环境中存活率为30%,现有一虐蚊种群,其原始组成为AA10%、Aa20%、aa70%。
(1)该原始种群的A基因频率是 ,在喷洒杀虫剂的环境下,群体中AA基因型频率为 ,A基因频率为 。
(2)在喷洒杀虫剂的环境下,从基因水平描述该种群的进化方向: 。
(3)该环境条件下,若干年后,野生型虐蚊是否消失?为什么? 。
28.2025年5月,科学家首次通过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技术)救治了一名新生儿,该新生儿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PS1缺乏症,即缺少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该酶催化氨与二氧化碳生成氨甲酰磷酸,该酶功能障碍会导致血氨蓄积及高氨血症。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00。
(1)该遗传病可以说明基因通过 。
(2)CRISPR/Cas9技术操作原理如下,引导RNA与靶标基因之间存在碱基配对类型有 ,当引导RNA与靶标基因之间氢键数目少时,脱靶概率会提高,可通过 减少脱靶概率。Cas9核酸酶作用于 键。
(3)为明确该患者患病的原因,科学家对其双亲进行了基因检测,发现其双亲均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患者患病的最可能原因是双亲 分裂前的间期发生了 。科学家将“碱基编辑器”通过脂质纳米颗粒导入肝脏细胞对基因进行了修复,患者完全恢复正常,这个孩子长大后,若与一个正常的个体婚配,后代患这种病的概率是 。
三、实验题
29.现有某作物的两个纯合品种:抗病高秆和感病矮秆,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如果要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获得具有抗病矮秆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在杂交育种前,需要正确预测杂交结果。按照孟德尔遗传规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其中一个条件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同源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分离定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上述条件,其他两个条件是 、 。
(2)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这三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请写出测交实验的过程,写出预期结果和结论 。
(3)获得的F1表现型为 ,写出两个获得纯合抗病矮秆品种的实验思路 、 。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D C D C B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A B B D B A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A D D B
26.(1) 类囊体(薄)膜 无水乙醇 红光和蓝紫光
(2)叶片被遮荫处理,光照强度下降,叶绿素合成减少
(3)光照强度由强到弱,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和NADPH减少,从而影响暗反应,使糖类等有机物的合成减少
(4)T1、T2组叶片合成的有机物更多的运输到茎秆,促进茎秆生长,更有利于适应弱光环境
27.(1) 20%(写0.2也行) 18.75%(写3/16也行) 37.5%(写3/8也行)
(2)A基因频率升高,a基因频率下降
(3)不会,野生型基因为隐性基因,会存在于杂合子中保存下来
28.(1)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2) A-T、U-A、C-G 延长引导RNA 磷酸二酯
(3) 减数 基因突变 1/1001
29.(1) 高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分离定律 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两对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2)将纯合抗病高秆植株与感病矮秆植株杂交,得到F1,让F1与感病矮秆植株杂交。预期F2有四种性状∶抗病高秆∶感病高秆∶抗病矮秆∶感病矮秆=1∶1∶1∶1,说明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满足这三个条件
(3) 抗病高秆 F1自交得到F2,选择抗病矮秆个体,连续自交,每代选种,直到不再出现性状分离为止 将F1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纯合二倍体植株,选择抗病矮秆个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