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摸底(开学)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茂名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摸底(开学)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5 11:1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茂名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开学)联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唐人杜佑在《通典》中记载到:“御史之名,(西)周官有之,盖掌赞书而授法令,非今任也。战国时亦有御史,秦赵渑池之会,各命书其事,又淳于髡谓齐王曰‘御史在前’,则皆记事之职也。”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
A.中枢权力机构发生了异化 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社会发展影响了制度内涵 D.政治体制具有一定延续性
2.据研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建造的都城和被迫南迁的东晋、南朝建康都城一样,也是一座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其核心格局完全继承了中原正统王朝曹魏及西晋都城的模式。据此可知( )
A.南北政治文化相互借鉴 B.北魏意在彰显政权的正统地位
C.北方各民族之间开始交融 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成效显著
3.如表为唐代不同时期部分人口政策。这反映了当时( )
内容 出处
妇人正月以来产子者粟一斛 《新唐书》卷2《太宗本纪》
诸妇人怀孕,犯罪应拷及决杖笞,若未产而拷决者,杖一百 唐初《唐律疏议》
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敕令
A.优抚政策逐渐健全 B.人力资源受到重视
C.法律建设日益完善 D.妇女政治地位提高
4.南宋初年,作为二府之一的枢密院新设了若干机构和属官以处理军政急务。一个显著的变化是,除了延续北宋旧置枢密院诸房外,又增设机速房、赏功房、写宣房等十房。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军政效率得到了提高 B.新政权外患内忧趋缓
C.重文轻武国策被破坏 D.军事中枢重要性增强
5.《元史刑法志》载:“米粮军器等,不得私贩下海”。但当时“广州官民于乡村籴米伯(百)硕(石)、阡(千)硕至万硕者,往往搬运前去(越南)占城诸番出粜(售),营求厚利”。这反映出当时( )
A.朝贡贸易的雏形初显 B.商人逐利农村市场
C.农业商品化趋势增强 D.国家政策形同虚设
6.蒙古例是清廷为外藩蒙古制定的特别法。随着内地民众大量进入蒙地,“封禁”政策下蒙古人、汉人相对隔离的生活状态逐渐被打破。清廷在嘉庆朝重印了《蒙古律例》,强调因俗而治,后期日渐与《大清律例》走向交融。此举( )
A.显示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解决了边疆司法审判的急需
C.旨在推动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 D.奠定了近代中国法治的基础
7.清末民初,醒狮具有特定的精神内涵。广东醒狮本称“瑞狮”,寓意吉祥。后来随着彰显民族主义的“中国先睡后醒论”广泛传播,粤语的“瑞”与“睡”发音相同,舞狮团遂将“瑞狮”改名为“醒狮”,寓意是“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这一变化旨在( )
A.弘扬广东传统文化 B.抵御西方文化入侵
C.打击满清卖国行为 D.激发民众救国图强
8.1920年成立的美英法日新四国银行团,是四国在华协调外交的产物。新银行团成立后,达成对华借款很少,反而成为各国对华借款的阻碍。1941年12月,汇丰银行建议英国政府主动与美法协商解散新银行团。该主张的提出主要是因为( )
A.日本发起全面侵华 B.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C.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开罗会议成功召开
9.在1946年3月的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声称:政治协商会议在本质上不是制宪会议,政治协商会议关于政府组织的协议案,在本质上不能够代表约法。会议还通过了旨在推翻政协决议的多项条款。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 B.人民和平建国的愿望破灭
C.国内军事形势发生根本变化 D.国民党反对战后和平谈判
10.1954年7月,毛泽东提到“争取与法国改善关系,建立邦交”,并“团结一切愿意和平的力量,孤立和分化美国”。11月,中国转告相关人士,中方打算邀请“一个以法国议员为主的代表团来我国访问,希望其成员具有较高声望和地位,组织上代表性广泛”。这( )
A.促使了中法两国实现了建交 B.旨在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C.导致资本主义阵营走向分化 D.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1.1981年,中共中央首次提出了“两个离不开”的观点,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1990年,发展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些主张( )
A.意在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当家做主
C.有利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D.推动了经济变革和政治进步
12.据研究,在很长时间内,罗马公民凭借身份可获一份土地,被称作“份地”,个人与国家对其都有一定权利。随着井田制的瓦解,战国时期中国就普遍实行了授田制,土地产权具有官民多重属性。这反映古代文明发展具有( )
A.多样性 B.统一性 C.相似性 D.同步性
13.15世纪至17世纪,尽管延续自中世纪的经商、朝圣、传教等仍是旅行的重要目的,但此时“旅行”一词日渐被赋予以探险、发现、求知、好奇为导向的新意涵,是认识世界、获取新知的手段。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文艺复兴的发展 B.海外殖民的兴起 C.宗教改革的推动 D.理性主义的扩展
14.如图为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其殖民地进出口占比。据此可推知( )
A.英国经济主要依赖殖民地 B.美国贸易总额落后于别国
C.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加剧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同化
15.如表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变化。这反映出( )
时间 主要内容
1930年 苏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确定了保障苏联公民接受小学义务教育的条款
1936年 《宪法》宣布了每个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1937年 五年制教育成为全民义务教育
1939年 苏联开始实施七年制义务教育
A.教育变革旨在培养科技人才 B.苏联教育发展领先世界
C.计划经济确立推动教育变革 D.苏联经济社会进步明显
16.1940年,美国伦道夫等黑人领袖向罗斯福抗议军队和军工产业中的种族歧视问题,但无果而终。20世纪60年代他把斗争重点放在了就业问题,并与马丁路德金发动了美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黑人争取劳工权利的示威游行。上述现象反映出美国( )
A.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B.劳工权益得到落实
C.社会危机长期存在 D.废奴运动如火如荼
二、材料题
17.中国共产党善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初思想家在对殷亡周兴等问题的追问和思考中得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的结论。秦汉时期,在一个大一统辽阔疆域内,如何保障中央政令贯彻执行,使庞大的官吏队伍高效廉洁,是主政者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据北大藏秦简《从政之经》等典籍可见有“恭敬多让”“兴徭勿擅”“安静毋苛”“除害兴利”“安乐必戒”等与廉洁文化有关的内容。西汉董仲舒推崇“礼义廉让之行”,东汉思想家王符认为“清廉洁白”乃是“化之本也”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卜宪群《谈谈我国历史上的廉洁文化》
材料二 1945年7月,黄炎培在与毛泽东交谈中提到:“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毛泽东对此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摘编自黄炎培《延安归来》
材料三 中国古诗词里的廉洁文化(部分)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摘自(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摘自(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1)指出材料一中秦汉时期廉洁文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分析材料二中毛泽东与黄炎培的谈话对廉洁文化建设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廉洁文化的内涵。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典帝国以领土扩张为基本特征,对应的是“有形帝国”;而新型帝国以经济金融的扩张为基本特征,对应的是“无形帝国”。大英帝国就是这种转变的典型。美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短暂拥有“有形帝国”之后,迅速转向“无形帝国”的构建。二战后,美国基本抛弃了“有形帝国”模式,从英国继承了世界帝国体系和全球霸权,对“无形帝国”控制技术的运用已经青出于蓝。
——摘编自邓超《全球帝国构建与左翼运动的内部疏离》
材料二 从军事和经济上来看,当今美国是个无与伦比的帝国,但在思想和文化方面,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虽然巨大,但还不能无限度地包揽一切。从表面上看,美国主持、制定并竭力维护当今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奖励那些按照美国认可的国际规范行事的国家,惩罚所谓的“违规者”。然而,“美利坚帝国”与历史上的帝国毕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当今的美利坚帝国,是建立在与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殖民帝国完全不同的物质基础、文化观念和思想体系之上的。
——摘编自(美)夏亚峰《美国是“帝国”吗?》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构建“无形帝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利坚帝国”说法不成立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19—21世纪美国国际地位的演变趋势。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救国危亡计,拟以和平之方法,图统一之效果,期与四派(即直系、奉系、皖系和西南诸省武力集团)相周旋,以调节其利害……和平之要,首在裁兵。
——摘自孙中山《和平统一宣言》(1923年)
材料二 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敌人。
——摘自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
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评述孙中山对国家和平统一的看法。(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9世纪太平洋贸易的发展
阶段 时间 概况
第一阶段 从16世纪到18世纪70年代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早期殖民帝国逐步介入以中国市场为中心的太平洋地区传统贸易地区体系。
第二阶段 从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 欧美商人和资本掠夺和开发以中国市场为导向的天然动植物资源,在太平洋地区形成了以海獭和海豹毛皮、檀香木、捕鲸为主的贸易网络。
第三阶段 从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太平洋地区贸易网络初步形成,太平洋地区渐趋整体化。太平洋的商业网络化、整体化和全球化,昭示了世界贸易格局开始从大西洋中心转变为大西洋——太平洋二元中心。
——摘编自王华《海洋贸易与近代太平洋商业网络的形成》
材料二 16至19世纪的跨洋贸易和环太平洋贸易。以16世纪初西方殖民者进入东南亚为开端,逐渐建立起跨越太平洋的远洋航线,将海上贸易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太平洋地区,其被赋予“丝瓷之路”“丝银之路”“香料之路”等不同的名称。
——摘编自吴杰伟《大帆船贸易与跨太平洋文化交流》等
(1)根据材料,概括16—19世纪太平洋贸易的发展变化。
(2)就材料二所赋予太平洋贸易的称呼自选一个或另拟一个名称进行论述。(要求:明确所选或所拟角色,论述史实明确,逻辑清晰合理)
参考答案
1.D
2.B
3.B
4.D
5.C
6.A
7.D
8.B
9.B
10.D
11.C
12.C
13.A
14.C
15.D
16.C
17.(1)变化:涉及内容更广;重视程度更高;体系更加严密。
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保障中央政令贯彻执行的需要;政治文化的发展。
(2)意义:指出了中国古代廉洁文化存在的不足;阐明了廉洁文化发展的方向在于建立人民民主;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理论。
(3)内涵:以民为本;礼义廉让;廉洁自律等。
18.(1)影响: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使美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有利于美国战后世界帝国体系和全球霸权地位的确立;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2)原因:美国对世界思想和文化影响有限;美国的侵略方式具有欺骗性,与近代欧洲殖民帝国的扩张方式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3)演变趋势:从“有形帝国”到“无形帝国”再到非“帝国”从优势明显到相对衰落。
19.示例:观点:孙中山对国家和平统一的看法既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
评述: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不安,孙中山先后进行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维护共和的斗争,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23年孙中山发表《和平统一宣言》,要求直系、奉系、皖系和西南诸省军阀“裁兵”,以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发展。他的观点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民追求国家和平统一的良好的愿望。但由于其时代的局限性,并没有找到革命“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敌人”,致使他的主张无法实现。
由此可见,只有充分了解中国国情,通过发动人民革命、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才能赢得国家的独立,才能保障国家的和平统一。
20.(1)变化:太平洋逐渐成为贸易中心之一;从相对分散的贸易到贸易网络初步形成;从以中国为中心到以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从以丝瓷等手工产品为主到以工业产品为主。
(2)示例:名称:“丝瓷之路”。
论述:16世纪到19世纪前期的明清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农耕经济繁荣、制瓷技术和丝织技术获得了发展,这使得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地位。中国代表性的产品丝绸、瓷器大量远销海外,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交往的物质象征,故而太平洋贸易可以称为“丝瓷之路”。这一贸易不仅推动了中国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推动了整个太平洋地区贸易的兴盛,还间接刺激了世界其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之,太平洋贸易被称为“丝瓷之路”名副其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