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冀教版二上1.2《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冀教版二上1.2《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22 17:22:4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问题与运算(一)》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问题与运算(一)》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提出了:
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会整数加减法。
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课程标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
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连加、加减混合、连减和认识小括号等。
(三)学生认知情况
“加减混合运算”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
二、单元目标拟定
1.经历自主探索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和顺序的过程:认识小括号,能正确地进行 100 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2.在探索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和综合与实践活动中,能进行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数学思维和数感
3.能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选择数学信息,提出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掌握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能利用连加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利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掌握连减和有小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能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运用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答“猜一猜”的问题。
5.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
1.理解三个数连加的运算顺序。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连减和有小括号算式的顺序。
2.能自己设定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3.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连加运算的算理,使其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连加计算。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从具体编排来说,
本单元教材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中学数学”的特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选择了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用已有知识能够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先鼓励学生自主解答,而后在充分交流不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总结、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习计算方法。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代数 问题与运算(一) 连加运算 1
加减混合运算 1
连减、认识小括号 1
综合应用 1
套圈游戏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连加运算 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过程,感受算法的多样化,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 任务一: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过程,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 1.通过学习活动,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
加减混合运算 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任务一: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1.通过合作探究活动,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连减、认识小括号 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连减和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的过程,感受算法的多样化,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100以内的数的连减和有小括号的算式。能正确计算连减和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任务一:探索连减和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100以内的数的连减和有小括号的算式。 1.通过合作探究活动,用自己的方法计算100以内的数的连减和有小括号的算式。
综合应用 目标:在“猜一猜”数学活动中,能运用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答“猜一猜”的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自己设定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一:运用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 通过合作探究活动,能运用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
套圈游戏 目标:经历做游戏、记录数据、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过程。能将游戏中的信息进行整理,能根据游戏中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问题。 任务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合作探究活动,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加减混合运算 课时 1
课标要求 在探索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活动中,能进行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数学思维和数感。
教材分析 教材充分体现 “解决问题中学数学” 的特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方法,同时,教材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个性化算法,在教学中,都先鼓励学生自主解答,然后交流不同计算方法,再总结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期已掌握两大核心基础: 1.100 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包括不进位、进位加法,不退位、退位减法),能通过口算或竖式完成单一运算; 2.连加运算的规则,明确 “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的顺序。这为加减混合运算的 “顺序迁移”(沿用从左到右规则)和 “情境理解”(延续生活场景)提供了前提。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2.在动手计算的过程中掌握 100 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即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利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课件出示:师:谁能说一说连加的计算顺序。师小结:计算连加算式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学生尝试算一算。学生举手发言。 复习导入,从已有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主动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课件出示:师:看完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师:你 知 道 上 下 车 有 哪 些 规 定 吗?师小结:上、下车都要排队;先下后上,文明有序……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课件件出示:师:从题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师:公共汽车上原有38名乘客,现在有多少名乘客?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答?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课件展示:38-9+12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然后小组内分享你的算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展示:师:谁来总结一下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小结: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可以列竖式计算,也可以脱式计算。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挑战一下,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两条算式。38 + 47 - 65 85 - 46 + 22教师随机抽学生上台展示,并说说自己是如何算的。 生:公共汽车上原有38名乘客;有9名乘客下车,有12名乘客上车。生:乘车规定是先下后上。生:要先减下车的9名乘客, 再加上车的乘客…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学生尝试总结:与连加运算的方法相似。学生先独立算,然后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这一学习过程理解知识,学会思考,懂得交流,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实现了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师:刚才同学已经解决公共汽车的相关问题,现在我们一起到停车场去看,看看停车场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数学问题?课件出示:停车场原来有 29 辆车,上午开走了25 辆,下午又开来了16辆。现在停车场有多少辆车?教师随机请学生上台板演。师生共同评议。 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变式设计能进一步深化教学意图,让学生在不同情境和形式的练习中,更扎实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学校原有65盒白色粉笔盒27盒彩色粉笔,用去了73盒,还剩多少盒?二(1)班小小图书角共有75本书,先借出40本,后还回26本。现在图书角有多少本书?3. 现在有多少颗松果?4.73 - 39 + 46 43 + 27 - 5042 + 50 - 66 96 - 80 + 35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组内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师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可以列竖式计算,也可以脱式计算。 生: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可以列竖式计算,也可以脱式计算。生: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要从左往右依次进行。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可以列竖式计算,也可以脱式计算。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算一算,填一填。2.现在有多少颗松果 3.二(1)班教室里有男生23人,女生19人。这时老师叫走12人参加活动,现在教室里一共有多少人 能力提升:4(1)还剩多少个皮球?(2)如果小山羊要买22个花皮球,上面的问题怎样解答?5.你能用12、13、16、17这四个数(每个数只用一次)编成一个加减混合算式吗?试试看。□里应该填多少?拓展迁移:欣欣会背《唐诗三百首》里的35首诗,丽丽会背《唐诗三百首》里的28首诗,两人都会背的有11首,她们一共会背多少首诗?
教学反思 在执教冀教版二年级第一单元 “加减混合运算” 这部分内容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反思,既看到了教学中的亮点,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从教学内容的呈现来看,我注重将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乘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一点是比较成功的。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比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运算顺序,而是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如何计算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先算加法,有的学生先算减法,通过讨论和验证,他们自己得出了 “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的结论。这种方式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不够清晰,有些小组的讨论也不够深入,这说明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方面还需要加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