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思维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课时1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共61张PPT)+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思维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课时1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共61张PPT)+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3 17:24:35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第四单元 逻辑思维·语言积
累、梳理与探究
人文主题——逻辑思维 语文素养
1.发展逻辑思维,识别谬误,探究真理,增强思维的敏锐性和严密性。
2.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1.建构初步的逻辑知识体系,提高语用能力。
2.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判断逻辑谬误,准确使用语言。
3.通过梳理三段论、假言推理等推理的有效形式,建立正确推理的观念,并能够辨别语言运用中的推理错误。
4.学习论证,通过梳理、探究论点、论据、论证形式等论证要素,学会分析议论性文章,在写议论性文章时,能够有效运用论证。
单元素养 目标
单元学习 索引
课时1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学习
目标
1.了解“逻辑”的具体含义及基本知识。
2.辨析排中律和不矛盾律。
3.归纳逻辑错误的类型,增强辨析谬误的能力。
情境导入 哲学家殷海光在《逻辑新引》中曾阐述:真话被遮掩,是人们由于人格上的种种原因,放弃了自己的智力;一旦失去了“运用理性”、使用逻辑思考的勇气,个体就会走向愚蠢,社会则会滑向谎言大行其道的深渊。人们一旦掌握了逻辑,就为自己打开了全新的世界。那么,什么是逻辑呢?
一、了解逻辑的含义
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逻辑”一词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你能说出下列句子中的“逻辑”分别是指什么吗?
(1)这个想法也许不合逻辑,但在情理上却是很有根据的。
答案:规律、事理思维的逻辑 
(2)这是历史的逻辑,也是生活的逻辑。我很难相信平行宇宙那一套逻辑。
答案:客观的规律性 
(3)黑李并不黑,只是在左眉上有个大黑痣,因此他是黑李;弟弟没有那么个记号,所以是白李;这在给他们送外号的中学生们看,是很合逻辑的。
答案:顺理成章的思维方式 
(4)福尔摩斯精通逻辑。
答案:推理和论证的本领 
(5)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
答案: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逻辑学
2.逻辑的基本知识
  一个年轻的画家拜访德国有名的画家阿道夫·门采尔,向他诉苦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用一会儿功夫,可卖出去要整整一年?”“请倒过来试试吧!”门采尔认真地说,“要是你花一年的功夫画它,那么只用一天的功夫你准能卖出去。”
  在这个故事中,阿道夫·门采尔通过巧妙的偷换概念告诉年轻画家成功的真谛,这就是逻辑的魅力。
(1)概念
定义:事物或现象特有的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包括内涵和外延:内涵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主要是本质属性;外延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关系 定义 例子 图形
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 “中国的首都”和“北京”
包含关系 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一部分 “刑法”与“法律”
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 “学生”与“共青团员”
关系 定义 例子 图形
矛盾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而且非此即彼 “社会主义国家”与“非社会主义国家”
反对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
(2)命题(也叫判断,语言表达方式为句子)
定义: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
单位。
如:①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②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的人。
命题有一个真假的问题,命题要注意预设义和隐含义。
二、把握逻辑规律
在人们的印象中,“逻辑学”是一个深奥莫测的哲学名词。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逻辑学”无处不在,掌握逻辑的基本规律及其运用规则对我们大有裨益。
1.同一律
(1)内容和要求
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即“A就是A”。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都要具有确定性,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
(2)常见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①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例如,某报刊载一则小品文,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
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能行吗?”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作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这句话是在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字(“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后者偷换前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②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例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面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对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的学习完全可以和对这个国家历史的学习同时进行。我主张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就会造成地理和历史的分裂,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
分析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论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
2.矛盾律(也称不矛盾律)
(1)内容和要求
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是真的,必有一假,即“非A即B”。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
(2)常见的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①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例如下面一则故事: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年轻人顿时哑口无言,满脸通红。
为什么这个年轻人会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存在逻辑矛盾。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
②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例如:一只鳄鱼偷了一个孩子,它保证如果这个孩子的父亲能猜出它要做什么,它就会将孩子还给这位父亲。如果这位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孩子还给他”,就会成为所谓“悖论”,即如果鳄鱼不将孩子还给这位父亲,那么这位父亲就猜对了,鳄鱼就必须把孩子还给这位父亲,否则鳄鱼便违背了诺言;鳄鱼遵守诺言将孩子还给这位父亲,则与父亲的猜测相违背。
3.排中律
(1)内容和要求
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即“A或者非A”。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只能具有某种属性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而不存在其他可能。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同时加以
否定。
(2)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违反了排中律,命题就会陷入“模棱两可”(实际上应该叫作“模棱两不可”)之中。
例如:有人在陈述自己的思想时说:“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这我不同意。但说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恐怕也不正确。”
这种说法,显然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和“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这两个矛盾命题的同时否定,这明显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4.充足理由律
(1)内容和要求
内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内、同一条件下之所以具有某种同一性质,是因为具有充分的根据。即“之所以有B,是因为有A”或“B真,因为A真,并且A能推出B”。
要求:①理由必须真实;②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③理由必须充足。
(2)常见的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
①以主观臆造的理由进行论证,会犯“诡辩”“理由虚假”的错误。
②论证根据与论证结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所犯的错误为“推不出”“强加关系”。
③论证根据不充足,不能充分证明论点,所犯的错误为“以偏概全”。
例如:契诃夫的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到别里科夫有一次看到他学校的同事柯瓦连科同他的姐姐华连卡在街上骑自行车,吓得脸色由青到白。第二天他到柯瓦连科家里,说:“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当柯瓦连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别里科夫反对青年教育者骑自行车的理由有二:一是“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二是“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这两个理由,前者是虚假的,犯了“理由虚假”的错误;后者虽然是真实的,但与“青年教育者不能骑自行车”的结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总之,别里科夫的话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三、辨析排中律和不矛盾律
1.明确概念
(1)不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或者相互反对的命题,不可能同时真,必有
一假。
(2)排中律: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可能同时假,必有一真。
[注] 两个命题相互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两个命题相互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例如:“小张是湖南人”和“小张不是湖南人”这两个命题是相互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为一真一假;而“小张是湖南人”和“小张是江西人”这两个命题是相互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2.注意排中律和不矛盾律的区别
(1)适用范围不同
排中律只适用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适用于相互反对的判断;不矛盾律既适用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也适用于两个相互反对的判断。
练习1 指出下列句子适用的规律。
①“今天是星期二”和“今天是星期三”这两个相互反对的判断,适用__________。
②“江南小隐是帅哥”和“江南小隐不是帅哥”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适用__________________。
不矛盾律
不矛盾律和排中律
(2)要求不同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相互矛盾的判断中,不能同时加以否定,其中必有一真;不矛盾律要求人们在相互矛盾或者相互反对的判断中,不能同时加以肯定,其中必有一假。
(3)逻辑错误不同
违反不矛盾律常犯错误为两可(自相矛盾)、不当预设,违反排中律常犯错误为两不可、假二择一、不当预设,其中两可、两不可、不当预设的逻辑错误可以综合。
①两可、两不可:在同一思维过程或表述中,两个相互矛盾或对立的判断不能同时肯定,必有一假,否则就犯了“两可”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或表述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否定,必有一真,否则就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前者违反了不矛盾律,后者违反了排中律。
②不当预设:如果问题中隐藏着一个前提,就不能使用不矛盾律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中选择否定;也不能使用排中律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中选择肯定。因为无论否定还是肯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这都是“不当预设”。
练习2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四组同学中哪几组的观点有逻辑错误?分别是什么错误?违反了什么规律?试简析。
  将一个班级的同学分为四组,讨论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第一组同学坚持,世界上先有鸡。第二组同学坚持,世界上先有蛋。第三组同学认为,既可以说世界上先有鸡,也可以说世界上先有蛋。第四组同学认为,既不能说世界上先有鸡,也不能说世界上先有蛋。
答案:第三组和第四组同学的观点有逻辑错误。由于“世界上先有鸡”和“世界上先有蛋”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都真,也不能都假,第三组同学都加以肯定,犯了“两可”的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第四组同学都加以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反了排中律。
四、辨析逻辑谬误
1.结合有关逻辑的基本规律,分析下列材料,指出其中违反的逻辑规律和逻辑谬误。
(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答案: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鲁迅的作品”是集合概念,“《孔乙己》”是非集合概念。
(2)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答案:违反了同一律,对“安”的解释不同,惠子问原因,庄子答地点。
(3)“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
“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答案:服务员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客人的本意是提醒或抗议,关注点在饭菜的卫生问题上,而服务员将关注点转移到自己有没有被烫的问题上,目的在于逃避责任。
(4)“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答案:说话人违反了不矛盾律。顾客让他来修门铃,表明门铃有故障。他的话语表明,他同时认定门铃有故障和门铃没故障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同时为真。
(5)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答案:耍戏法的人违反了不矛盾律。“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在小时候就夭折了”,与事实相互矛盾。
(6)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答案:违反了排中律,“读”和“不读”相互矛盾,不能都否定。
(7)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答案:这两句话错用了排中律。屏蔽了薄和厚、白和黑之间的中间状态,让人在两个极端之间作出判断或选择,这是在非矛盾(有第三种可能存在)的情形下错用了排中律。
(8)《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答案: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祥林嫂死的时间早晚,与她是不是“谬种(坏东西)”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自然也构不成因果关系。祥林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去,不能构成祥林嫂“是一个谬种”的充足理由。
(9)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答案:问话犯了不当预设的逻辑错误。“毁谤说话人”的这个前提有可能本身就是虚假的。
2.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主要表现为概念不清、并列不当、自相矛盾、否定误用、一面对两面(或两面对一面)、强加关系、以偏概全、不合事理、主客颠倒等。
请判断下列句子犯的逻辑错误。
(1)某网站就居民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收入分配、居民住房、社会治安等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收入分配”以82.48%的关注度高居榜首。
__________
(2)我喜欢读外国作品、古典作品、小说、散文、唐诗等。 __________
(3)一个月以来,这个问题时刻缠绕着我,而在非常繁忙或心情非常好的时候,我又暂时抛开了这一问题,顾不上去想它了。 __________
概念不清
并列不当
自相矛盾
(4)夜间驾驶,驾驶员要严格控制车速,适当加大跟车距离,随时准备停车,以防止追尾事故不再发生。 __________
(5)学生个人素质能否稳步提升,及时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部门教育改革的力度大。 __________
(6)他的文章写得不长,所以艺术成就很高。 __________
(7)张明很聪明,学习成绩好,这次评三好学生他肯定能评上。
__________
(8)为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__________
(9)这份报纸创刊三十年了,它对热爱新闻的人们是不陌生的。
__________
否定误用
两面对一面
强加因果
以偏概全
不合事理
主客颠倒
课时测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是我方的观点,理由如下:第一,从本体论上看,过程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它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就是说,结果只是过程的一部分,难道我们能见小忘大、以偏舍全吗?祥林嫂置身封闭保守的鲁镇,饱经磨难和压迫,虽“捐门槛”来救赎自己而不得,最终惨死于祝福之夜。如果我们读这篇小说只关注祥林嫂“死”的结果而漠视事件发展过程,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深意也读不到了。第二,从逻辑上看,凡事有过程才会有结果,天道酬勤,做好过程,结果必然不会令人失望。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了19年,班固写《汉书》花了20余年时间,曹雪芹著述《红楼梦》耗费毕生精力,如此
等等,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读来皆是血,坐不得冷板凳,下不了真功夫,如果只追求结果,只会“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第三,从时空上看,结果往往只在一瞬间,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和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漠视甚至否定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陈胜、吴广虽然失败了,但他们揭竿而起的一生不精彩吗?李杜一生才华横溢,满腔抱负,最终却困顿飘零,我们难道会因为他们结局不佳就不记得他们一生的孜孜以求吗?
1.(4分)请指出一辩第二个理由的逻辑谬误。
答案:①强加因果——做好过程未必会取得不令人失望的结果。②以偏概全——“天道酬勤”强调勤,这只是做好过程的表现之一,做到“勤”不等同于做好过程。
2.(4分)生活中我们反驳别人时可以直接反驳,也可以间接反驳。请参照示例,做出两种恰当的反驳,不要求与示例句式相同。
示例:
问题观点:我奶奶整天跟我讲社交软件中的那些养生知识,好多都是网络谣言,所以说老人就是缺乏判断力。
反驳1:奶奶整天讲的那些社交软件中的养生知识有合理的,也不全是网络谣言啊,怎么能说老人就缺乏判断力呢?
反驳2:奶奶也不能代表所有老人啊,如果说老人缺乏判断力,那些老专家、老教授们也都缺乏判断力吗?
问题观点:他一向很守规则,从没有闯过红灯,这是第一次,所以可以
原谅。
反驳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驳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责任,有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所以不能原谅。
如果说第一次闯红灯可以原谅,那第一次偷窃、诈骗都可以原
谅吗?
3.(4分)下面文段中关于“淤泥”一词有三处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首先就要坚守理想,为人生寻找到永不熄灭的指向灯。屈原坚守理想,方能“举世混浊而我独清”,遗世独立,成为爱国典范;贝多芬坚守理想,方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历尽艰辛,成为音乐巨人;霍金坚守理想,方能验证“活着就有希望”,战胜病魔,成为宇宙之王。坚守理想,才能让我们在万变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避免同流合污。
①“淤泥”指污浊的环境,“艰辛的环境”不能等同于“污浊的环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淤泥”指污浊的环境,“病魔”不能等同于“污浊的环境”
“淤泥”指污浊的环境,“万变的环境”不能等同于“污浊的环境”
4.(6分)逻辑有其自身的规律,不管使用什么概念和命题,进行何种推理和论证,都必须遵守最基本的逻辑规律,否则,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错误。请指出下面文字中出现的逻辑错误,并对此现象进行评价。
  记者在疾驰的火车上采访:“这位乘客,你买到火车票了吗?”乘客甲:“买到了!”“旁边这位呢?”乘客乙:“买到了!”
  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几个人,高兴地发现,大家都买到了回家的火车票。
答案:逻辑错误:①记者的采访违反了矛盾律。上了火车说明已经买到了票,而记者却询问“买到火车票了吗”,显然二者发生了矛盾,违反了买票乘车的规律。②采访十几个人就得出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评价:我们要学习和运用逻辑知识,让思维更加严密,也避免在生活中闹出笑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辩论赛中,正反双方围绕“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弊大于利”的辩题展开辩论。下面是正方的陈述:
  我方认为“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相信大家对于碎片化阅读都不陌生。[甲]碎片化阅读,是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利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片段进行简短而少量的文本阅读。它有三个优点:[乙]一是利用多种媒介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十分方便快捷。[丙]二是“碎片”的内容包罗万象,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有助于推广阅读,从而迅速改良社会风气。[丁]三是图文并茂,使阅读变得轻松有趣,而只有用这种方式来降低阅读门槛,才有更多的读者愿意走近那些厚重的经典。
5.(3分)对甲、乙、丙、丁四处逻辑错误,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定义有误,碎片化阅读也可以读纸质书,并不一定需要新媒体帮助。
B.乙处以偏概全,有些人并不愿意随时随地读书,方便快捷也就无从谈起。
C.丙处推理不当,推广阅读可以形成阅读氛围,但难以迅速改良社会风气。
D.丁处过于绝对,除了图文并茂,还有其他方式能让读者走近厚重的经典。

乙处分析有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属于“利用多种媒介”的优势,“十分方便快捷”便是从这一优势中进一步推出来的结论。“有些人并不愿意随时随地读书”属于个人选择,个人可以不利用多种媒介的优势,但无法否定这一优势,也无法推翻后面的结论。此处的逻辑错误在于夸大其词,在现实生活中,“利用多种媒介”要受网络、硬件、性能、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不一定能“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比如,无网络、强磁场或高温、极冷等环境,就有可能使“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无法实现。
6.(4分)请根据提示,将下面反方的反驳陈述补充完整,不超过100个字。
  我方认为,对方所说的优点恰是碎片化阅读的缺点。首先,碎片化阅读虽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是思考不连贯,理解不深入,阅读效果反而更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于以上分析,我方认为“碎片化阅读弊大于利”。
(示例)其次,碎片化阅读的内容虽然包罗万象,但比较浅显散乱,反而不利于系统地学习。最后,碎片化阅读虽然看起来轻松有趣,但是容易造成思维惰性,反而让人无法领会真正的经典之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9分)
小明阅读《汉语与中国文化》一书,以下是该书引言的部分内容及小明的读书摘录。
引言(节选)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然而以往人们谈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多限于词汇的层面。早期人种语言学的工作就是为一种文化内容中各方面的相对比重给出词汇指数。这种浅层的对应使一些有追求的人类学家断然否认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的本质
在于其结构系统,语言与文化的本质联系应在于它们内在形式格局的一
致性。
  为这个“结构”难题打开经验视界的是美国人类语言学者沃尔夫。他对美洲印第安霍比语的研究证明,霍比族的文化和环境塑造了霍比语言的型式,反过来,它们又为霍比语言的型式所塑造,从而逐渐地形成了霍比的世界观。沃尔夫由此认为,语言的体系性决定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内在建构形式具有权威性。
  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结构通约,对于在印欧系语言理论和汉语事实的百年冲突中陷入困境的中国语言学,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
  印欧语的句子组织是以动词为核心的,句中各种成分都以限定动词为中心,明确彼此关系,这种句子格局本质上反映的是西方民族焦点透视的思维方式,西方绘画的构图,每一部分都可以通过透视线与视焦作直观的、几何学的联系。汉语的句子思维不是采用焦点透视的方法,而是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拿绘画来说,山川胜景,变化无穷,因而创造了移动视点的运动透视法。这种方法不受视阈的局限,在同一个画面上画出不同视阈的景物。由于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便形成了节奏感。汉语句子不以某个动词为核心,而是用句读段散点展开,流动铺排,有头有尾、夹叙夹议、前因后果地表达思想。中西语言造句、艺术构图的不同就在于形态上的散点视与焦点视之分,过程上的动态视与静态视之别。
  一般来说,西方文化注重的是自然时空,而且特别偏重空间的自然真实性。英语的句子以定式动词为核心,运用各种关系词组成关系结构的板块,前呼后拥,递相叠加,这正是一种空间型的构造。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心理时空,而且特别偏重于时间。即使是空间,也常表现为流动空间,在造句上采用句读按逻辑事理铺排的方法。这正是一种时间型的构造,如果说西方语言的句子是一种物理空间体,那么汉语句子是一种心理时间流。
  汉字是一个以形达意、与思维直接联系的独立的表意系统,因而汉字的结构系统体现出汉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这种样式不把客观世界和思维主体对立起来,不以外部事物及其客观性质作为思维对象,而是从内在的主体意识出发,按照主体意识的评价和取向,赋予世界以某种意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将汉字的构形方略归纳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俯仰之际为万物之象打上了人的印记,因而“物象”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象”,文字的结构赋予经验以主体意识的特征,使之带有人的需要、人的态度、人的评价的色彩。
读书摘录
摘录一:刘姥姥初进荣国府,与王熙凤正说着话,“只听一路靴子脚响,进来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面目清秀,身材俊俏,轻裘宝带,美服华冠”。这句若改成“只听一路靴子脚响,进来了一个十七八岁的,面目清秀、身材俊俏、轻裘宝带、美服华冠的少年”也未尝不可。但根据汉语的习惯,不愿意在宾语前加上很多修饰成分,使它离开动词太远,因为这样一来,句子的“气”就滞住了,流转不起来。
——摘自第四讲《汉语建构的文化精神》
摘录二:与西方文化相反,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从未把人与世界对立起来,从未出现过那种站在世界对立面,以认识世界、征服世界为己任的“自我”。中国文化不是从独立个体去透视世界,而是从人与世界的全方位关系中去体认一切。
——摘自第六讲《汉字的文化内涵》
7.(3分)小明阅读引言节选部分时,写了一则批注:“汉语表达的流动铺排,使中国画创作运用散点透视的绘画技巧。”下列选项中,与小明犯相同逻辑谬误的一项是
A.爱因斯坦何止有批判性思维,他还有创新思维、科学思维……为什么只拿批判性思维说事?
B.我们呼唤和平,反对战争。但这场战争,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能说它是非正义的。
C.这个孩子在初中时品学兼优,怎么自从到了你们高中就不是这样了呢?
D.张老师在班会上说:“同班同学要互相关照。”小王借作业给小明抄,被张老师批评时反问道:“你不是说同班同学应该互相关照吗?”

题干中小明的批注属于强加因果,汉语表达并非绘画运用透视技巧的原因。C项强加因果,孩子不品学兼优与“到你们高中就读”没有必然联系。A项,歪曲观点,稻草人谬误(是非形式谬误中比较常见的不相干谬误中的一种;在论辩中有意或无意地歪曲理解论敌的立场以便能够更容易地攻击论敌,或者回避论敌较强的论证而攻击论敌较弱的论证),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科学思维不矛盾。B项,违反了排中律。D项,违反了同一律,二人对“互相关照”的定义不一致。
8.(3分)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引言节选部分文意的一项是
A.早期人种语言学的工作主要运用词汇统计分析法来解释文化现象。
B.沃尔夫突破早期的语言学研究,着眼于文化、环境对语言的互为塑型
作用。
C.可借助中西方的绘画透视法,来理解印欧语和言语句子组织的差异及其成因。
D.中国文化注重心理时空,源于造句上采用句读按逻辑事理铺排的语言表达方式。

“源于”错。语言与文化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此项将语言视为因,文化视为果。
9.(3分)下列选项中,根据引言节选部分不可能推断出的一项是
A.汉语句子铺排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其“神”在于句子铺排的逻辑事理性。
B.汉语的时空观表现在戏剧中,即舞台时间结构偏重于生活本身的逻辑、情节自然的进展。
C.汉语的表达突破视阈的局限,其动态性、节奏感、艺术感较西方语言更为突出。
D.汉字构形要解决的不是事实问题,而是意义问题,即客体与人的关系
问题。

“其动态性、节奏感、艺术感较西方语言更为突出”错。原文第4段说“中西语言造句、艺术构图的不同就在于形态上的散点视与焦点视之分,过程上的动态视与静态视之别”,可见只是说明中西方语言的区别,并没有对“谁更突出”进行比较。
10.(4分)请根据上下文内容,解释引言节选部分中第3段加点词语的含义。
答案:语言与文化的本质联系在于内在形式格局的一致性。
加点词语“结构通约”中的“通约”意思是“总括”,根据“汉语与中国文化的”这个短语可知,该词语是讲“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本质关系的,这也是文章的观点。结合第1段“因为语言的本质在于其结构系统,语言与文化的本质联系应在于它们内在形式格局的一致性”可知,“结构通约”是指语言与文化的本质联系在于内在形式格局的一
致性。
11.(6分)请结合引言节选部分中作者的观点,分析小明两则摘录所体现的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结构通约。
答案:摘录一:《红楼梦》中刘姥姥进荣国府的描写体现汉语句子的流转性,不在宾语前加过多修饰成分使之远离动词。汉语句子不以某个动词为核心,而是用句读段散点展开,流动铺排,隐含着中国人散点透视的思维方式。(此段描写刘姥姥先关注到人,再关注人的面目、身段、服饰,句子按照逻辑事理铺排,呈现心理时间流,体现了中国文化注重心理时空、特别偏重时间的特点。)
摘录二: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不将人与世界对立,不从独立个体透视世界,而从人与世界的全方位关系中去体认。呈现出散点透视的思维方式,作用于汉语句子即按逻辑事理铺排,表现心理时间流。从内在主体出发,赋予客体以某种意义,体现在汉字构形上是以形达意、文字结构隐含人的主体意识特征。人文主题——逻辑思维 语文素养
1.发展逻辑思维,识别谬误,探究真理,增强思维的敏锐性和严密性。 2.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1.建构初步的逻辑知识体系,提高语用能力。 2.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判断逻辑谬误,准确使用语言。 3.通过梳理三段论、假言推理等推理的有效形式,建立正确推理的观念,并能够辨别语言运用中的推理错误。 4.学习论证,通过梳理、探究论点、论据、论证形式等论证要素,学会分析议论性文章,在写议论性文章时,能够有效运用论证。
课时1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学习目标] 1.了解“逻辑”的具体含义及基本知识。2.辨析排中律和不矛盾律。3.归纳逻辑错误的类型,增强辨析谬误的能力。
[情境导入] 哲学家殷海光在《逻辑新引》中曾阐述:真话被遮掩,是人们由于人格上的种种原因,放弃了自己的智力;一旦失去了“运用理性”、使用逻辑思考的勇气,个体就会走向愚蠢,社会则会滑向谎言大行其道的深渊。人们一旦掌握了逻辑,就为自己打开了全新的世界。那么,什么是逻辑呢?
一、了解逻辑的含义
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逻辑”一词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你能说出下列句子中的“逻辑”分别是指什么吗?
(1)这个想法也许不合逻辑,但在情理上却是很有根据的。
(2)这是历史的逻辑,也是生活的逻辑。我很难相信平行宇宙那一套逻辑。
(3)黑李并不黑,只是在左眉上有个大黑痣,因此他是黑李;弟弟没有那么个记号,所以是白李;这在给他们送外号的中学生们看,是很合逻辑的。
(4)福尔摩斯精通逻辑。
(5)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规律、事理思维的逻辑 (2)客观的规律性 (3)顺理成章的思维方式 (4)推理和论证的本领 (5)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逻辑学
2.逻辑的基本知识
  一个年轻的画家拜访德国有名的画家阿道夫·门采尔,向他诉苦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用一会儿功夫,可卖出去要整整一年?”“请倒过来试试吧!”门采尔认真地说,“要是你花一年的功夫画它,那么只用一天的功夫你准能卖出去。”
  在这个故事中,阿道夫·门采尔通过巧妙的偷换概念告诉年轻画家成功的真谛,这就是逻辑的魅力。
(1)概念
定义:事物或现象特有的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包括内涵和外延:内涵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主要是本质属性;外延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关系 定义 例子 图形
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 “中国的首都”和“北京”
包含关系 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一部分 “刑法”与“法律”
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 “学生”与“共青团员”
矛盾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而且非此即彼 “社会主义国家”与“非社会主义国家”
反对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
(2)命题(也叫判断,语言表达方式为句子)
定义: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如:①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②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的人。
命题有一个真假的问题,命题要注意预设义和隐含义。
二、把握逻辑规律
在人们的印象中,“逻辑学”是一个深奥莫测的哲学名词。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逻辑学”无处不在,掌握逻辑的基本规律及其运用规则对我们大有裨益。
1.同一律
(1)内容和要求
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即“A就是A”。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都要具有确定性,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
(2)常见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①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例如,某报刊载一则小品文,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
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能行吗?”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作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这句话是在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字(“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后者偷换前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②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例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面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对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的学习完全可以和对这个国家历史的学习同时进行。我主张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就会造成地理和历史的分裂,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
分析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论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
2.矛盾律(也称不矛盾律)
(1)内容和要求
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是真的,必有一假,即“非A即B”。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
(2)常见的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①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例如下面一则故事: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年轻人顿时哑口无言,满脸通红。
为什么这个年轻人会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存在逻辑矛盾。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
②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例如:一只鳄鱼偷了一个孩子,它保证如果这个孩子的父亲能猜出它要做什么,它就会将孩子还给这位父亲。如果这位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孩子还给他”,就会成为所谓“悖论”,即如果鳄鱼不将孩子还给这位父亲,那么这位父亲就猜对了,鳄鱼就必须把孩子还给这位父亲,否则鳄鱼便违背了诺言;鳄鱼遵守诺言将孩子还给这位父亲,则与父亲的猜测相违背。
3.排中律
(1)内容和要求
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即“A或者非A”。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只能具有某种属性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而不存在其他可能。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同时加以否定。
(2)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违反了排中律,命题就会陷入“模棱两可”(实际上应该叫作“模棱两不可”)之中。
例如:有人在陈述自己的思想时说:“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这我不同意。但说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恐怕也不正确。”
这种说法,显然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和“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这两个矛盾命题的同时否定,这明显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4.充足理由律
(1)内容和要求
内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内、同一条件下之所以具有某种同一性质,是因为具有充分的根据。即“之所以有B,是因为有A”或“B真,因为A真,并且A能推出B”。
要求:①理由必须真实;②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③理由必须充足。
(2)常见的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
①以主观臆造的理由进行论证,会犯“诡辩”“理由虚假”的错误。
②论证根据与论证结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所犯的错误为“推不出”“强加关系”。
③论证根据不充足,不能充分证明论点,所犯的错误为“以偏概全”。
例如:契诃夫的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到别里科夫有一次看到他学校的同事柯瓦连科同他的姐姐华连卡在街上骑自行车,吓得脸色由青到白。第二天他到柯瓦连科家里,说:“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当柯瓦连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别里科夫反对青年教育者骑自行车的理由有二:一是“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二是“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这两个理由,前者是虚假的,犯了“理由虚假”的错误;后者虽然是真实的,但与“青年教育者不能骑自行车”的结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总之,别里科夫的话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三、辨析排中律和不矛盾律
1.明确概念
(1)不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或者相互反对的命题,不可能同时真,必有一假。
(2)排中律: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可能同时假,必有一真。
[注] 两个命题相互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两个命题相互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例如:“小张是湖南人”和“小张不是湖南人”这两个命题是相互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为一真一假;而“小张是湖南人”和“小张是江西人”这两个命题是相互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2.注意排中律和不矛盾律的区别
(1)适用范围不同
排中律只适用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适用于相互反对的判断;不矛盾律既适用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也适用于两个相互反对的判断。
[练习1] 指出下列句子适用的规律。
①“今天是星期二”和“今天是星期三”这两个相互反对的判断,适用__________________。
②“江南小隐是帅哥”和“江南小隐不是帅哥”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适用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不矛盾律 ②不矛盾律和排中律
(2)要求不同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相互矛盾的判断中,不能同时加以否定,其中必有一真;不矛盾律要求人们在相互矛盾或者相互反对的判断中,不能同时加以肯定,其中必有一假。
(3)逻辑错误不同
违反不矛盾律常犯错误为两可(自相矛盾)、不当预设,违反排中律常犯错误为两不可、假二择一、不当预设,其中两可、两不可、不当预设的逻辑错误可以综合。
①两可、两不可:在同一思维过程或表述中,两个相互矛盾或对立的判断不能同时肯定,必有一假,否则就犯了“两可”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或表述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否定,必有一真,否则就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前者违反了不矛盾律,后者违反了排中律。
②不当预设:如果问题中隐藏着一个前提,就不能使用不矛盾律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中选择否定;也不能使用排中律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中选择肯定。因为无论否定还是肯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这都是“不当预设”。
[练习2]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四组同学中哪几组的观点有逻辑错误?分别是什么错误?违反了什么规律?试简析。
  将一个班级的同学分为四组,讨论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第一组同学坚持,世界上先有鸡。第二组同学坚持,世界上先有蛋。第三组同学认为,既可以说世界上先有鸡,也可以说世界上先有蛋。第四组同学认为,既不能说世界上先有鸡,也不能说世界上先有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三组和第四组同学的观点有逻辑错误。由于“世界上先有鸡”和“世界上先有蛋”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都真,也不能都假,第三组同学都加以肯定,犯了“两可”的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第四组同学都加以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反了排中律。
四、辨析逻辑谬误
1.结合有关逻辑的基本规律,分析下列材料,指出其中违反的逻辑规律和逻辑谬误。
(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
“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鲁迅的作品”是集合概念,“《孔乙己》”是非集合概念。
(2)违反了同一律,对“安”的解释不同,惠子问原因,庄子答地点。
(3)服务员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客人的本意是提醒或抗议,关注点在饭菜的卫生问题上,而服务员将关注点转移到自己有没有被烫的问题上,目的在于逃避责任。
(4)说话人违反了不矛盾律。顾客让他来修门铃,表明门铃有故障。他的话语表明,他同时认定门铃有故障和门铃没故障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同时为真。
(5)耍戏法的人违反了不矛盾律。“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在小时候就夭折了”,与事实相互矛盾。
(6)违反了排中律,“读”和“不读”相互矛盾,不能都否定。
(7)这两句话错用了排中律。屏蔽了薄和厚、白和黑之间的中间状态,让人在两个极端之间作出判断或选择,这是在非矛盾(有第三种可能存在)的情形下错用了排中律。
(8)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祥林嫂死的时间早晚,与她是不是“谬种(坏东西)”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自然也构不成因果关系。祥林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去,不能构成祥林嫂“是一个谬种”的充足理由。
(9)问话犯了不当预设的逻辑错误。“毁谤说话人”的这个前提有可能本身就是虚假的。
2.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主要表现为概念不清、并列不当、自相矛盾、否定误用、一面对两面(或两面对一面)、强加关系、以偏概全、不合事理、主客颠倒等。
请判断下列句子犯的逻辑错误。
(1)某网站就居民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收入分配、居民住房、社会治安等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收入分配”以82.48%的关注度高居榜首。 ______________
(2)我喜欢读外国作品、古典作品、小说、散文、唐诗等。 ______________
(3)一个月以来,这个问题时刻缠绕着我,而在非常繁忙或心情非常好的时候,我又暂时抛开了这一问题,顾不上去想它了。 ______________
(4)夜间驾驶,驾驶员要严格控制车速,适当加大跟车距离,随时准备停车,以防止追尾事故不再发生。 ______________
(5)学生个人素质能否稳步提升,及时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部门教育改革的力度大。 ______________
(6)他的文章写得不长,所以艺术成就很高。 ______________
(7)张明很聪明,学习成绩好,这次评三好学生他肯定能评上。 ______________
(8)为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______________
(9)这份报纸创刊三十年了,它对热爱新闻的人们是不陌生的。 ______________
答案:(1)概念不清 (2)并列不当 (3)自相矛盾
(4)否定误用 (5)两面对一面 (6)强加因果
(7)以偏概全 (8)不合事理 (9)主客颠倒
课时测评17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时间:45分钟 满分:4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是我方的观点,理由如下:第一,从本体论上看,过程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它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就是说,结果只是过程的一部分,难道我们能见小忘大、以偏舍全吗?祥林嫂置身封闭保守的鲁镇,饱经磨难和压迫,虽“捐门槛”来救赎自己而不得,最终惨死于祝福之夜。如果我们读这篇小说只关注祥林嫂“死”的结果而漠视事件发展过程,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深意也读不到了。第二,从逻辑上看,凡事有过程才会有结果,天道酬勤,做好过程,结果必然不会令人失望。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了19年,班固写《汉书》花了20余年时间,曹雪芹著述《红楼梦》耗费毕生精力,如此等等,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读来皆是血,坐不得冷板凳,下不了真功夫,如果只追求结果,只会“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第三,从时空上看,结果往往只在一瞬间,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和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漠视甚至否定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陈胜、吴广虽然失败了,但他们揭竿而起的一生不精彩吗?李杜一生才华横溢,满腔抱负,最终却困顿飘零,我们难道会因为他们结局不佳就不记得他们一生的孜孜以求吗?
1.(4分)请指出一辩第二个理由的逻辑谬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强加因果——做好过程未必会取得不令人失望的结果。②以偏概全——“天道酬勤”强调勤,这只是做好过程的表现之一,做到“勤”不等同于做好过程。
2.(4分)生活中我们反驳别人时可以直接反驳,也可以间接反驳。请参照示例,做出两种恰当的反驳,不要求与示例句式相同。
示例:
问题观点:我奶奶整天跟我讲社交软件中的那些养生知识,好多都是网络谣言,所以说老人就是缺乏判断力。
反驳1:奶奶整天讲的那些社交软件中的养生知识有合理的,也不全是网络谣言啊,怎么能说老人就缺乏判断力呢?
反驳2:奶奶也不能代表所有老人啊,如果说老人缺乏判断力,那些老专家、老教授们也都缺乏判断力吗?
问题观点:他一向很守规则,从没有闯过红灯,这是第一次,所以可以原谅。
反驳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驳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反驳1:只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责任,有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所以不能原谅。反驳2:如果说第一次闯红灯可以原谅,那第一次偷窃、诈骗都可以原谅吗?
3.(4分)下面文段中关于“淤泥”一词有三处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首先就要坚守理想,为人生寻找到永不熄灭的指向灯。屈原坚守理想,方能“举世混浊而我独清”,遗世独立,成为爱国典范;贝多芬坚守理想,方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历尽艰辛,成为音乐巨人;霍金坚守理想,方能验证“活着就有希望”,战胜病魔,成为宇宙之王。坚守理想,才能让我们在万变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避免同流合污。
①“淤泥”指污浊的环境,“艰辛的环境”不能等同于“污浊的环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淤泥”指污浊的环境,“病魔”不能等同于“污浊的环境” ③“淤泥”指污浊的环境,“万变的环境”不能等同于“污浊的环境”
4.(6分)逻辑有其自身的规律,不管使用什么概念和命题,进行何种推理和论证,都必须遵守最基本的逻辑规律,否则,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错误。请指出下面文字中出现的逻辑错误,并对此现象进行评价。
  记者在疾驰的火车上采访:“这位乘客,你买到火车票了吗?”乘客甲:“买到了!”“旁边这位呢?”乘客乙:“买到了!”
  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几个人,高兴地发现,大家都买到了回家的火车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逻辑错误:①记者的采访违反了矛盾律。上了火车说明已经买到了票,而记者却询问“买到火车票了吗”,显然二者发生了矛盾,违反了买票乘车的规律。②采访十几个人就得出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评价:我们要学习和运用逻辑知识,让思维更加严密,也避免在生活中闹出笑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辩论赛中,正反双方围绕“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弊大于利”的辩题展开辩论。下面是正方的陈述:
  我方认为“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相信大家对于碎片化阅读都不陌生。[甲]碎片化阅读,是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利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片段进行简短而少量的文本阅读。它有三个优点:[乙]一是利用多种媒介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十分方便快捷。[丙]二是“碎片”的内容包罗万象,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有助于推广阅读,从而迅速改良社会风气。[丁]三是图文并茂,使阅读变得轻松有趣,而只有用这种方式来降低阅读门槛,才有更多的读者愿意走近那些厚重的经典。
5.(3分)对甲、乙、丙、丁四处逻辑错误,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处定义有误,碎片化阅读也可以读纸质书,并不一定需要新媒体帮助。
B.乙处以偏概全,有些人并不愿意随时随地读书,方便快捷也就无从谈起。
C.丙处推理不当,推广阅读可以形成阅读氛围,但难以迅速改良社会风气。
D.丁处过于绝对,除了图文并茂,还有其他方式能让读者走近厚重的经典。
答案:B
解析:乙处分析有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属于“利用多种媒介”的优势,“十分方便快捷”便是从这一优势中进一步推出来的结论。“有些人并不愿意随时随地读书”属于个人选择,个人可以不利用多种媒介的优势,但无法否定这一优势,也无法推翻后面的结论。此处的逻辑错误在于夸大其词,在现实生活中,“利用多种媒介”要受网络、硬件、性能、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不一定能“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比如,无网络、强磁场或高温、极冷等环境,就有可能使“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无法实现。
6.(4分)请根据提示,将下面反方的反驳陈述补充完整,不超过100个字。
  我方认为,对方所说的优点恰是碎片化阅读的缺点。首先,碎片化阅读虽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是思考不连贯,理解不深入,阅读效果反而更差。             。基于以上分析,我方认为“碎片化阅读弊大于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其次,碎片化阅读的内容虽然包罗万象,但比较浅显散乱,反而不利于系统地学习。最后,碎片化阅读虽然看起来轻松有趣,但是容易造成思维惰性,反而让人无法领会真正的经典之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9分)
小明阅读《汉语与中国文化》一书,以下是该书引言的部分内容及小明的读书摘录。
引言(节选)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然而以往人们谈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多限于词汇的层面。早期人种语言学的工作就是为一种文化内容中各方面的相对比重给出词汇指数。这种浅层的对应使一些有追求的人类学家断然否认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的本质在于其结构系统,语言与文化的本质联系应在于它们内在形式格局的一致性。
  为这个“结构”难题打开经验视界的是美国人类语言学者沃尔夫。他对美洲印第安霍比语的研究证明,霍比族的文化和环境塑造了霍比语言的型式,反过来,它们又为霍比语言的型式所塑造,从而逐渐地形成了霍比的世界观。沃尔夫由此认为,语言的体系性决定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内在建构形式具有权威性。
  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结构通约,对于在印欧系语言理论和汉语事实的百年冲突中陷入困境的中国语言学,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
  印欧语的句子组织是以动词为核心的,句中各种成分都以限定动词为中心,明确彼此关系,这种句子格局本质上反映的是西方民族焦点透视的思维方式,西方绘画的构图,每一部分都可以通过透视线与视焦作直观的、几何学的联系。汉语的句子思维不是采用焦点透视的方法,而是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拿绘画来说,山川胜景,变化无穷,因而创造了移动视点的运动透视法。这种方法不受视阈的局限,在同一个画面上画出不同视阈的景物。由于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便形成了节奏感。汉语句子不以某个动词为核心,而是用句读段散点展开,流动铺排,有头有尾、夹叙夹议、前因后果地表达思想。中西语言造句、艺术构图的不同就在于形态上的散点视与焦点视之分,过程上的动态视与静态视之别。
  一般来说,西方文化注重的是自然时空,而且特别偏重空间的自然真实性。英语的句子以定式动词为核心,运用各种关系词组成关系结构的板块,前呼后拥,递相叠加,这正是一种空间型的构造。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心理时空,而且特别偏重于时间。即使是空间,也常表现为流动空间,在造句上采用句读按逻辑事理铺排的方法。这正是一种时间型的构造,如果说西方语言的句子是一种物理空间体,那么汉语句子是一种心理时间流。
  汉字是一个以形达意、与思维直接联系的独立的表意系统,因而汉字的结构系统体现出汉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这种样式不把客观世界和思维主体对立起来,不以外部事物及其客观性质作为思维对象,而是从内在的主体意识出发,按照主体意识的评价和取向,赋予世界以某种意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将汉字的构形方略归纳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俯仰之际为万物之象打上了人的印记,因而“物象”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象”,文字的结构赋予经验以主体意识的特征,使之带有人的需要、人的态度、人的评价的色彩。
读书摘录
摘录一:刘姥姥初进荣国府,与王熙凤正说着话,“只听一路靴子脚响,进来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面目清秀,身材俊俏,轻裘宝带,美服华冠”。这句若改成“只听一路靴子脚响,进来了一个十七八岁的,面目清秀、身材俊俏、轻裘宝带、美服华冠的少年”也未尝不可。但根据汉语的习惯,不愿意在宾语前加上很多修饰成分,使它离开动词太远,因为这样一来,句子的“气”就滞住了,流转不起来。
——摘自第四讲《汉语建构的文化精神》
摘录二:与西方文化相反,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从未把人与世界对立起来,从未出现过那种站在世界对立面,以认识世界、征服世界为己任的“自我”。中国文化不是从独立个体去透视世界,而是从人与世界的全方位关系中去体认一切。
——摘自第六讲《汉字的文化内涵》
7.(3分)小明阅读引言节选部分时,写了一则批注:“汉语表达的流动铺排,使中国画创作运用散点透视的绘画技巧。”下列选项中,与小明犯相同逻辑谬误的一项是(  )
A.爱因斯坦何止有批判性思维,他还有创新思维、科学思维……为什么只拿批判性思维说事?
B.我们呼唤和平,反对战争。但这场战争,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能说它是非正义的。
C.这个孩子在初中时品学兼优,怎么自从到了你们高中就不是这样了呢?
D.张老师在班会上说:“同班同学要互相关照。”小王借作业给小明抄,被张老师批评时反问道:“你不是说同班同学应该互相关照吗?”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小明的批注属于强加因果,汉语表达并非绘画运用透视技巧的原因。C项强加因果,孩子不品学兼优与“到你们高中就读”没有必然联系。A项,歪曲观点,稻草人谬误(是非形式谬误中比较常见的不相干谬误中的一种;在论辩中有意或无意地歪曲理解论敌的立场以便能够更容易地攻击论敌,或者回避论敌较强的论证而攻击论敌较弱的论证),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科学思维不矛盾。B项,违反了排中律。D项,违反了同一律,二人对“互相关照”的定义不一致。
8.(3分)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引言节选部分文意的一项是(  )
A.早期人种语言学的工作主要运用词汇统计分析法来解释文化现象。
B.沃尔夫突破早期的语言学研究,着眼于文化、环境对语言的互为塑型作用。
C.可借助中西方的绘画透视法,来理解印欧语和言语句子组织的差异及其成因。
D.中国文化注重心理时空,源于造句上采用句读按逻辑事理铺排的语言表达方式。
答案:D
解析:“源于”错。语言与文化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此项将语言视为因,文化视为果。
9.(3分)下列选项中,根据引言节选部分不可能推断出的一项是(  )
A.汉语句子铺排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其“神”在于句子铺排的逻辑事理性。
B.汉语的时空观表现在戏剧中,即舞台时间结构偏重于生活本身的逻辑、情节自然的进展。
C.汉语的表达突破视阈的局限,其动态性、节奏感、艺术感较西方语言更为突出。
D.汉字构形要解决的不是事实问题,而是意义问题,即客体与人的关系问题。
答案:C
解析:“其动态性、节奏感、艺术感较西方语言更为突出”错。原文第4段说“中西语言造句、艺术构图的不同就在于形态上的散点视与焦点视之分,过程上的动态视与静态视之别”,可见只是说明中西方语言的区别,并没有对“谁更突出”进行比较。
10.(4分)请根据上下文内容,解释引言节选部分中第3段加点词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语言与文化的本质联系在于内在形式格局的一致性。
解析:加点词语“结构通约”中的“通约”意思是“总括”,根据“汉语与中国文化的”这个短语可知,该词语是讲“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本质关系的,这也是文章的观点。结合第1段“因为语言的本质在于其结构系统,语言与文化的本质联系应在于它们内在形式格局的一致性”可知,“结构通约”是指语言与文化的本质联系在于内在形式格局的一致性。
11.(6分)请结合引言节选部分中作者的观点,分析小明两则摘录所体现的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结构通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摘录一:《红楼梦》中刘姥姥进荣国府的描写体现汉语句子的流转性,不在宾语前加过多修饰成分使之远离动词。汉语句子不以某个动词为核心,而是用句读段散点展开,流动铺排,隐含着中国人散点透视的思维方式。(此段描写刘姥姥先关注到人,再关注人的面目、身段、服饰,句子按照逻辑事理铺排,呈现心理时间流,体现了中国文化注重心理时空、特别偏重时间的特点。)
摘录二: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不将人与世界对立,不从独立个体透视世界,而从人与世界的全方位关系中去体认。呈现出散点透视的思维方式,作用于汉语句子即按逻辑事理铺排,表现心理时间流。从内在主体出发,赋予客体以某种意义,体现在汉字构形上是以形达意、文字结构隐含人的主体意识特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