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学习目标] 1.了解推理的概念及三大类型。2.掌握演绎推理的四种常用形式。3.学习并掌握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活动一 理解推理概念及其类型
1.定义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前提推出新结论的过程。一般来说,推理中前提和结论都以判断的形式出现,因此,推理又可以看作是从一个或多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过程。
2.分类
从前提和结论的关系来看,推理可分为三大类型:
(1)演绎推理 指从一般性的前提得出特殊性的结论的一种推理。如: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你们必定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的。
(2)归纳推理 指从个别到一般,即从特殊性的前提推出普遍的、一般性的结论的一种推理。如:在奴隶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封建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文学艺术是有阶级性的。
(3)类比推理 指从特殊性的前提得出特殊性的结论的一种推理。一般情况下,这种推理根据两个事物的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推出这两个事物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结论。如:我们在动物、植物中发现细胞,又在植物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由此类比,推导出在动物细胞中也有细胞核,后来用显微镜观察,果然在动物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
活动二 掌握演绎推理的四种常用形式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有三段论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二难推理。
(一)三段论推理
1.定义:由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简单性质判断连接起来,得出一个新的简单判断作为结论的推理。整个推理由三个判断组成,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所以称为“三段论”推理。例如:
大前提:所有的虚词都是词→小前提:所有的介词都是虚词→结论:所有的介词都是词
其推理形式可以概括为:
M—P(M是P) (大前提)
S—M(S是M) (小前提)
S—P(S是P) (结论)
这是三段论推理最基本的一种有效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符合三段论定义的推理形式都是有效的。
2.根据三段论推理的结构特点,写出下列推理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据《韩非子·说林上》记载,公元前663年,齐桓公率领大军援助燕国攻打孤竹国。战争从春季开始,凯旋时已是冬天。归来的途中,队伍行进到山里,几天都找不到水源,大家口渴难熬,齐桓公一筹莫展。这时,大臣隰朋建议说:“我听说,蚂蚁冬天筑巢穴在山的南面,夏天筑巢穴于山的北面。不管在哪里,蚂蚁总是在水源上面筑巢穴。现在这里就有蚂蚁窝,我们找找看,是否能找到水源。”齐桓公听了十分惊奇,命令士兵们挖掘,果然挖出了水。齐桓公十分赞叹隰朋的聪明才智。
(1)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蚂蚁总是在水源上面筑巢穴 (2)现在这里就有蚂蚁窝 (3)下面肯定有水源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大前提和结论。
改革是新事物,当然免不了要遇到前进中的困难。
(1)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前提:改革是新事物
(3)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新事物都免不了遇到前进中的困难
(3)改革避免不了遇到前进中的困难
(二)假言推理
1.定义:以一个假言判断为大前提,一个性质判断为小前提,推出一个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大前提往往用假设复句或条件复句表示。(假言判断:断定一种事物情况是另一种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的判断。)
2.分类:
规则1: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 如果p,那么q,有p,所以q。 一旦河堤决口,后果就会不堪设想,河堤决口了,所以,后果不堪设想。
规则2: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 如果物质受到摩擦就会发热,此物没有发热,所以,此物没有受到摩擦。
规则1: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 只有p,才q,非p,所以非q。 男子只有年满22岁,才具备结婚的年龄资格,王某不满22岁,所以,王某不具备结婚的年龄资格。
规则2: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只有p,才q,有q,所以p。 只有认识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小王改正了错误,所以,小王认识了错误。
3.结合语言情境,说说其中的逻辑推理过程。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1)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只有出使狗国,才会从狗门进 (2)我是出使到楚国 (3)所以我不从狗门进
4.请依据三段论的推理方式,结合具体情境,补写三段论的大前提、小前提,并据此补写结论。
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 (结论)。
(1)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 (2)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 (3)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三)选言推理
1.定义:以选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
2.分类:选言推理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两种。
相容的选言推理
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3.阅读下面的文字,运用逻辑推理得出“只有自己去拿”这一观点,写出推理过程。
拿来主义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
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节选自鲁迅《拿来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推理过程:或者闭关,或者送去,或者等别人“送来”,或者自己去拿(当时没有其他选择)。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送来”,所以,只有自己去拿。
(四)二难推理
1.定义: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两种可能推理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例如:《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
分析案例中宝玉的推理过程,有以下体现:
若去劝解,黛玉会烦恼郁结于心而致疾→若不去劝解,黛玉会过于伤感而致疾→或者去劝解,或者不去劝解→总之,黛玉会致疾。
这段文字推理严密,把宝玉因爱至深至切而矛盾纠结的两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2.阅读下面的文字,试分析班婕妤的推理过程。
一次,赵飞燕在汉成帝面前告班婕妤的状,诬陷她曾向鬼神诅咒过汉成帝。汉成帝传诏班婕妤。班婕妤从容地回答道:“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且不能得福,做坏事还能得到什么呢?假使鬼神无知,向他们诅咒又有什么好处呢?假若鬼神有知,他们就不会接受坏人的诉说。因此,我为什么要向鬼神诅咒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假使鬼神无知,向他们诅咒没有意义→假若鬼神有知,他们就不会接受坏人的诉说→鬼神无知也好,鬼神有知也罢→总之,向鬼神诅咒毫无意义(我不会向鬼神诅咒)。
活动三 学习并掌握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一)归纳推理
1.请简述下面案例的推理过程,并从中提炼出可以普遍应用的推理形式。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节选自鲁迅《藤野先生》)
(1)概括推理过程:
(2)推理形式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白菜因稀缺而珍贵 ②芦荟因稀缺而珍贵 ③事物因稀缺而珍贵
(2)S1是P→S2是P(……Sn是P)→所有S都是P
2.阅读下面的文字,试补全归纳推理过程。
当宋高宗与秦桧一心求和,一天连下十二道金牌,劳苦大众记住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你,那庄严的宋岳忠武王庙便是最好的见证。当受到权臣的排挤、唐宪宗的贬谪,潮州人民记住了你“八月为民兴四利”的福祉,留下了“一片江山尽姓韩”的佳话。……
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有着英雄情结的民族。
(二)类比推理
1.请简述下面案例的推理过程,并从中提炼出可以普遍应用的推理形式。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概括推理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推理形式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身边和我有情感或利害关系的人,他们没有告诉我徐公和我谁美的真相→大王身边的乃至普天下的人和大王都有情感或利害关系→他们也不会告诉大王一些事情的真相
(2)A对象具有c、d属性→B对象也具有c属性→B对象也具有d属性
2.请判断下面的案例是否为类比推理。
①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春秋》
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③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六国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是类比推理 ②不是类比推理,是比喻修辞 ③是类比推理
课时测评18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时间:45分钟 满分:38分)
1.(4分)请依据归谬法的推理逻辑,仿照例句,在情境中补写恰当的句子。
例:唐代诗人李贺因避父亲名讳(李晋肃),而不得参加进士考试。对此韩愈批驳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1)1945年漫画家廖冰兄在重庆展出漫画《猫国春秋》。《人物杂志》的田海燕请郭沫若等人吃饭。席间,郭沫若问廖冰兄:“你的名字为什么这么古怪,自称为兄?”版画家王琦代为解释说:“她妹名冰,故用此名。”郭老听后笑着说:“啊,我明白了,那么①_______一定名郁达,邵力子的父亲一定叫邵力。”郭老此话一出,众人大笑。郭老在这里巧妙运用归谬法,指出了王琦的错误。
(2)辩论中运用归谬法,能让攻辩语言顿时刀剑生辉,使对方不攻自破。在关于“钱是否是万恶之源”的辩论中,正方辩手说道:“‘贪’字下面有个‘贝’字,不就是表示对钱的贪欲吗?”反方辩手马上反驳道:“如果有一个‘贝’字,就是为了钱,那么,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郁达夫的妻子 ②我们今天‘辩论员’的‘员’字下面也有一个‘贝’字,你是说我们大家都是贪钱的人喽 ③‘赠送’的‘赠’字中也有一个‘贝’字,朋友之间的馈赠也都是出于贪婪吗
2.(6分)阅读下面一段话,请以三段论的形式写出其推理过程。
当代的科学技术,要求出现更多的创造型人才,这些人才要具有数学的基本功。因为现在有许多学科由定性描述进展到定量描述,运用了比较深的数学工具。几十年前,数学还主要在力学、物理学中发挥作用,缺乏数学训练的年轻人只要避开数学、物理、力学等学科即能施展自己的才能。而现在,数学不仅比较深地介入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所有领域,而且也介入了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当今,在前沿科学中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没有一个不是在数学方面训练有素的。有些年老的科学家不懂得数学语言,结果,他们无法在前沿科学中取得重大成就。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前提:所有在前沿科学中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都是懂得数学语言的。小前提:有些年老的科学家不懂得数学语言。结论:所以,有些年老的科学家无法在前沿科学中取得重大成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宋代的翁卷有一首颇有意趣的小诗《山雨》:“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诗题是“山雨”,诗人反而极力写天晴。诗说整整一夜,月光照着林间,星星在天上闪烁。不但星月灿烂,连一丝云都没有,也没听见雷声。三、四句却突然一变,肯定地认为这座山以外的山曾经下过一场大雨。明明天晴,诗人为何肯定他山一定下过雨呢?这首诗其实包含着一个潜藏的逻辑推理。
因为下雨溪流必定水急
而此山没有下雨
所以必定是“他山落雨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比如高中语文课本里: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 , ; , 。学点逻辑,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3.(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与画波浪线的句子形成排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
4.(4分)亚里士多德认为格言是去掉逻辑推理的形式后剩下的结论,所以,格言都有自己的隐含前提。请从下列两句格言中任选一句,参照画横线句子的推理形式将其隐含前提补充完整,形成完整的逻辑推理。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因为人最大的使命或价值是追求“道”,而闻道就是完成了人生中的重要使命,所以“朝闻道”而“夕死”,可以无憾。
②因为人类可以从书籍中学到知识,而知识可以帮助人类进步,所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18分)
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是针对具体对象的,也是为了取得具体的效果。说服也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这个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
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伦理和政治。说理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
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
“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
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是否可信,当然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说真话。但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有说谎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视为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难以取得说服的效果。
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的把握。
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5.(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理可讲是战争和混乱发生的必要原因,说理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使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B.对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结论进行评估是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即使有理由支持,结论也未必就可靠。
C.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具有一定的逻辑辨别能力,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
D.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对方想象具有普遍性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
答案:D
解析:“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错。由原文第8段“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可知,说故事的说理方式在逻辑上未必说不通。
6.(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情况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通过驳论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这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
B.鲁迅发表在《中华日报》的文章《拿来主义》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理,呼吁人们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C.国外某著名物理学家在一场公开演讲中为人们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
D.某导演在一公众平台公开回应外界对其新电影的差评,以过往作品的亮点为理据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
答案:B
解析: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A项,只是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说理,不是公共说理。C项,“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不是“说理”,而是科普。D项,“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不是一种平等、理性的交流,不符合公共说理特征。
7.(3分)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8段观点的一项是( )
A.法国学者勒庞在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时说,“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里,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
B.荀子在《非相》篇里对“谈说之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
C.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小说有“可惊可愕可悲可感”的作用,提出借小说来说服读者接受新思想的观点。
D.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孔颖达解释:“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巧,不违逆于理,与‘巧言令色’者异。”
答案:C
解析:第8段是论述“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A项,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没有涉及“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B项,荀子这两句话意为以严肃庄重的态度和端正真诚的心面对对方,指向说理中的“信誉”要素。D项,“不违逆于理”强调“理”的重要性,没有涉及说理中的“情绪”要素。
8.(3分)下列对“说理只是‘可能’具有说服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理不限制他人的看法,更不威胁他人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能有其他看法出现,所以未必会被说服。
B.说理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不同的意见在说理时处于平等的地位,未必能被另一方说服。
C.说理提出的“看法”是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为可以再说理,所以未必能说服对方。
D.当下互联网中的“发表意见”常常成为“占领话语阵地”的非理性交流,不是一种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说理形式。
答案:D
解析:D项混淆概念,“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个人看法的陈述,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一定就是说理。
9.(6分)《人民日报》中一篇题为《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的评论指出,“张口闭口‘脑残’”是有害的网络表达。结合本文对说理的构成因素的论述,请分析这种表达对言说者本身的害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比较好地运用逻辑说理能力。谩骂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②谩骂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③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谩骂的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1张PPT)
第四单元 逻辑思维·语言积
累、梳理与探究
课时2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学习
目标
1.了解推理的概念及三大类型。
2.掌握演绎推理的四种常用形式。
3.学习并掌握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活动一 理解推理概念及其类型
1.定义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前提推出新结论的过程。一般来说,推理中前提和结论都以判断的形式出现,因此,推理又可以看作是从一个或多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过程。
2.分类
从前提和结论的关系来看,推理可分为三大类型:
(1)演绎推理 指从一般性的前提得出特殊性的结论的一种推理。如: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你们必定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的。
(2)归纳推理 指从个别到一般,即从特殊性的前提推出普遍的、一般性的结论的一种推理。如:在奴隶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封建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文学艺术是有阶级性的。
(3)类比推理 指从特殊性的前提得出特殊性的结论的一种推理。一般情况下,这种推理根据两个事物的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推出这两个事物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结论。如:我们在动物、植物中发现细胞,又在植物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由此类比,推导出在动物细胞中也有细胞核,后来用显微镜观察,果然在动物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
返回
活动二 掌握演绎推理的四种常用形式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有三段论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二难推理。
(一)三段论推理
1.定义:由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简单性质判断连接起来,得出一个新的简单判断作为结论的推理。整个推理由三个判断组成,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所以称为“三段论”推理。例如:
大前提:所有的虚词都是词→小前提:所有的介词都是虚词→结论:所有的介词都是词
其推理形式可以概括为:
M—P(M是P) (大前提)
S—M(S是M) (小前提)
S—P(S是P) (结论)
这是三段论推理最基本的一种有效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符合三段论定义的推理形式都是有效的。
2.根据三段论推理的结构特点,写出下列推理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据《韩非子·说林上》记载,公元前663年,齐桓公率领大军援助燕国攻打孤竹国。战争从春季开始,凯旋时已是冬天。归来的途中,队伍行进到山里,几天都找不到水源,大家口渴难熬,齐桓公一筹莫展。这时,大臣隰朋建议说:“我听说,蚂蚁冬天筑巢穴在山的南面,夏天筑巢穴于山的北面。不管在哪里,蚂蚁总是在水源上面筑巢穴。现在这里就有蚂蚁窝,我们找找看,是否能找到水源。”齐桓公听了十分惊奇,命令士兵们挖掘,果然挖出了水。齐桓公十分赞叹隰朋的聪明才智。
(1)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蚂蚁总是在水源上面筑巢穴
现在这里就有蚂蚁窝
下面肯定有水源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大前提和结论。
改革是新事物,当然免不了要遇到前进中的困难。
(1)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前提:改革是新事物
(3)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事物都免不了遇到前进中的困难
改革避免不了遇到前进中的困难
(二)假言推理
1.定义:以一个假言判断为大前提,一个性质判断为小前提,推出一个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大前提往往用假设复句或条件复句表示。(假言判断:断定一种事物情况是另一种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的判断。)
2.分类:
规则1: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 如果p,那么q,有p,所以q。 一旦河堤决口,后果就会不堪设想,河堤决口了,所以,后果不堪设想。
规则2: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 如果物质受到摩擦就会发热,此物没有发热,所以,此物没有受到摩擦。
规则1: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 只有p,才q,非p,所以非q。 男子只有年满22岁,才具备结婚的年龄资格,王某不满22岁,所以,王某不具备结婚的年龄资格。
规则2: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只有p,才q,有q,所以p。 只有认识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小王改正了错误,所以,小王认识了错误。
3.结合语言情境,说说其中的逻辑推理过程。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1)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出使狗国,才会从狗门进
我是出使到楚国
所以我不从狗门进
4.请依据三段论的推理方式,结合具体情境,补写三段论的大前提、小前提,并据此补写结论。
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
(结论)。
(1)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
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
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阅读下面的文字,运用逻辑推理得出“只有自己去拿”这一观点,写出推理过程。
拿来主义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节选自鲁迅《拿来主义》)
答案:推理过程:或者闭关,或者送去,或者等别人“送来”,或者自己去拿(当时没有其他选择)。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送来”,所以,只有自己去拿。
(四)二难推理
1.定义: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两种可能推理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例如:《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
分析案例中宝玉的推理过程,有以下体现:
若去劝解,黛玉会烦恼郁结于心而致疾→若不去劝解,黛玉会过于伤感而致疾→或者去劝解,或者不去劝解→总之,黛玉会致疾。
这段文字推理严密,把宝玉因爱至深至切而矛盾纠结的两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2.阅读下面的文字,试分析班婕妤的推理过程。
一次,赵飞燕在汉成帝面前告班婕妤的状,诬陷她曾向鬼神诅咒过汉成帝。汉成帝传诏班婕妤。班婕妤从容地回答道:“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且不能得福,做坏事还能得到什么呢?假使鬼神无知,向他们诅咒又有什么好处呢?假若鬼神有知,他们就不会接受坏人的诉说。因此,我为什么要向鬼神诅咒呢?”
答案:假使鬼神无知,向他们诅咒没有意义→假若鬼神有知,他们就不会接受坏人的诉说→鬼神无知也好,鬼神有知也罢→总之,向鬼神诅咒毫无意义(我不会向鬼神诅咒)。
返回
活动三 学习并掌握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一)归纳推理
1.请简述下面案例的推理过程,并从中提炼出可以普遍应用的推理形式。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节选自鲁迅《藤野先生》)
(1)概括推理过程:
白菜因稀缺而珍贵
芦荟因稀缺而珍贵
事物因稀
缺而珍贵
(2)推理形式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1是P→S2是P(……Sn是P)→所有S都是P
2.阅读下面的文字,试补全归纳推理过程。
当宋高宗与秦桧一心求和,一天连下十二道金牌,劳苦大众记住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你,那庄严的宋岳忠武王庙便是最好的见证。当受到权臣的排挤、唐宪宗的贬谪,潮州人民记住了你“八月为民兴四利”的福祉,留下了“一片江山尽姓韩”的佳话。……
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有着英雄情结的民族。
(二)类比推理
1.请简述下面案例的推理过程,并从中提炼出可以普遍应用的推理形式。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概括推理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推理形式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身边和我有情感或利害关系的人,他们没有告诉我徐公和我谁美的真相→大王身边的乃至普天下的人和大王都有情感或利害关系→他们也不会告诉大王一些事情的真相
A对象具有c、d属性→B对象也具有c属性→B对象也具有d属性
2.请判断下面的案例是否为类比推理。
①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
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
盗耶? ——《晏子春秋》
答案:是类比推理
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答案:不是类比推理,是比喻修辞
③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六国论》
答案:是类比推理
返回
课时测评
1.(4分)请依据归谬法的推理逻辑,仿照例句,在情境中补写恰当的句子。
例:唐代诗人李贺因避父亲名讳(李晋肃),而不得参加进士考试。对此韩愈批驳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1)1945年漫画家廖冰兄在重庆展出漫画《猫国春秋》。《人物杂志》的田海燕请郭沫若等人吃饭。席间,郭沫若问廖冰兄:“你的名字为什么这么古怪,自称为兄?”版画家王琦代为解释说:“她妹名冰,故用此名。”郭老听后笑着说:“啊,我明白了,那么①_______一定名郁达,邵力子的父亲一定叫邵力。”郭老此话一出,众人大笑。郭老在这里巧妙运用归谬法,指出了王琦的错误。
(2)辩论中运用归谬法,能让攻辩语言顿时刀剑生辉,使对方不攻自破。在关于“钱是否是万恶之源”的辩论中,正方辩手说道:“‘贪’字下面有个‘贝’字,不就是表示对钱的贪欲吗?”反方辩手马上反驳道:“如果有一个‘贝’字,就是为了钱,那么,②_______?③_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郁达夫的妻子
我们今天‘辩论员’的‘员’字下面也有一个‘贝’字,你是说我们大家都是贪钱的人喽
‘赠送’的‘赠’字中也有一个‘贝’字,朋友之间的馈赠也都是出于贪婪吗
2.(6分)阅读下面一段话,请以三段论的形式写出其推理过程。
当代的科学技术,要求出现更多的创造型人才,这些人才要具有数学的基本功。因为现在有许多学科由定性描述进展到定量描述,运用了比较深的数学工具。几十年前,数学还主要在力学、物理学中发挥作用,缺乏数学训练的年轻人只要避开数学、物理、力学等学科即能施展自己的才能。而现在,数学不仅比较深地介入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所有领域,而且也介入了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当今,在前沿科学中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没有一个不是在数学方面训练有素的。有些年老的科学家不懂得数学语言,结果,他们无法在前沿科学中取得重大成就。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有在前沿科学中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都是懂得数学语言的。
有些年老的科学家不懂得数学语言。
所以,有些年老的科学家无法在前沿科学中取得重大成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宋代的翁卷有一首颇有意趣的小诗《山雨》:“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诗题是“山雨”,诗人反而极力写天晴。诗说整整一夜,月光照着林间,星星在天上闪烁。不但星月灿烂,连一丝云都没有,也没听见雷声。三、四句却突然一变,肯定地认为这座山以外的山曾经下过一场大雨。明明天晴,诗人为何肯定他山一定下过雨呢?这首诗其实包含着一个潜藏的逻辑推理。
因为下雨溪流必定水急
而此山没有下雨
所以必定是“他山落雨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比如高中语文课本里: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 , ; , 。学点逻辑,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3.(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与画波浪线的句子形成排比。
答案: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
4.(4分)亚里士多德认为格言是去掉逻辑推理的形式后剩下的结论,所以,格言都有自己的隐含前提。请从下列两句格言中任选一句,参照画横线句子的推理形式将其隐含前提补充完整,形成完整的逻辑推理。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
答案:因为人最大的使命或价值是追求“道”,而闻道就是完成了人生中的重要使命,所以“朝闻道”而“夕死”,可以无憾。
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答案:因为人类可以从书籍中学到知识,而知识可以帮助人类进步,所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18分)
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是针对具体对象的,也是为了取得具体的效果。说服也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这个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
不知。
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伦理和政治。说理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
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
“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
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是否可信,当然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说真话。但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有说谎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视为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难以取得说服的效果。
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的把握。
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5.(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理可讲是战争和混乱发生的必要原因,说理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使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B.对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结论进行评估是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即使有理由支持,结论也未必就可靠。
C.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具有一定的逻辑辨别能力,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
D.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对方想象具有普遍性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
√
“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错。由原文第8段“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可知,说故事的说理方式在逻辑上未必说不通。
6.(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情况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
A.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通过驳论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这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
B.鲁迅发表在《中华日报》的文章《拿来主义》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理,呼吁人们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C.国外某著名物理学家在一场公开演讲中为人们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
D.某导演在一公众平台公开回应外界对其新电影的差评,以过往作品的亮点为理据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
√
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A项,只是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说理,不是公共说理。C项,“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不是“说理”,而是科普。D项,“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不是一种平等、理性的交流,不符合公共说理特征。
7.(3分)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8段观点的一项是
A.法国学者勒庞在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时说,“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里,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
B.荀子在《非相》篇里对“谈说之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
C.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小说有“可惊可愕可悲可感”的作用,提出借小说来说服读者接受新思想的观点。
D.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孔颖达解释:“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巧,不违逆于理,与‘巧言令色’者异。”
√
第8段是论述“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A项,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没有涉及“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B项,荀子这两句话意为以严肃庄重的态度和端正真诚的心面对对方,指向说理中的“信誉”要素。D项,“不违逆于理”强调“理”的重要性,没有涉及说理中的“情绪”要素。
8.(3分)下列对“说理只是‘可能’具有说服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理不限制他人的看法,更不威胁他人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能有其他看法出现,所以未必会被说服。
B.说理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不同的意见在说理时处于平等的地位,未必能被另一方说服。
C.说理提出的“看法”是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为可以再说理,所以未必能说服对方。
D.当下互联网中的“发表意见”常常成为“占领话语阵地”的非理性交流,不是一种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说理形式。
√
D项混淆概念,“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个人看法的陈述,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一定就是说理。
9.(6分)《人民日报》中一篇题为《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的评论指出,“张口闭口‘脑残’”是有害的网络表达。结合本文对说理的构成因素的论述,请分析这种表达对言说者本身的害处。
答案: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比较好地运用逻辑说理能力。谩骂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
②谩骂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③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谩骂的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