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思维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3课时3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课件(共59张PPT)+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思维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3课时3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课件(共59张PPT)+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3 17:28:43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第四单元 逻辑思维·语言积
累、梳理与探究
课时3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
目标
1.认识并掌握合理的论证方法,深刻理解逻辑的严密性。
2.在阅读和表达活动中体会逻辑的运用。
活动一 掌握合理的论证方法
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1.直接论证
(1)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从逻辑的角度讲就是归纳推理)
示例一:一统六国的嬴政,笔不停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独树一帜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服务于民的百姓公仆焦裕禄……(不完全枚举)
示例二:纵观古伟人今英雄,多少科学家、艺术家,甚至普通工作者,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用血泪与汗水浇灌着成功的花蕾。(概括枚举)
(2)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就是将论点用谚语、格言或成语去衡量。(逻辑形式是演绎推理)
示例:“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思想,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你的每一次付出,都会有相应的提升。
(3)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以喻体作论据去论证本体(论题)的论证方式。比喻论证中,喻体是一组形象事例,本体则是一种抽象道理。
示例一: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示例二:鲁迅《拿来主义》中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等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这些比喻充分论证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通俗明白,相当精辟。
(4)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从事物相反或相异的比较中,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正确性。在比较中阐明了两者的差异之后,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
示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他们都高悬在历史的天空。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5)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属于逻辑中的类比推理。类比论证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
示例: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2.间接论证
在某些情况下,直接论证的难度较大或效果不佳,就需要进行间接论证。
(1)排除法
排除法又称淘汰法,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只要找出证据否定其他的选项就行,这种方法就是大家熟悉的“排除法”。排除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
示例:鲁迅《拿来主义》的中心论点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却偏偏从“闭关主义”说起,采用的就是排除法,其推理过程如下:
  或者闭关,或者送去,或者等别人“送来”,或者自己去拿(当时没有其他选择)。(大前提)
  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送来”。(小前提)
  只有自己去拿。(结论)
(2)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论点。其根据的是逻辑规律中的排中律。
示例:王戎“道旁苦李”的故事——李子是苦的。假如李子不是苦的,生长在路边一定会被人摘光了;可现在道旁这棵李子树上挂满了果实,说明没人摘,所以李子一定是苦的。
(3)归谬法
归谬法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目的是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
示例:赫尔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有一次他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常厌烦,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
  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乐曲。”
  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
  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赫尔岑笑着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啦!”
[注] 反证法和归谬法的区别
①二者目的不同。反证法用于论证,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归谬法用于反驳,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虚假。
②二者结构不同。反证法的结构比归谬法的结构复杂,反证法需要设被
论证论题的反论题(相矛盾的或相反对的论题)为真;归谬法不需要设反
论题。
③二者根据不同。反证法需要运用排中律,由确定反论题假进而间接地确定原论题真;归谬法则是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直接推出被反驳的论题假。
返回
活动二 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
1.论证过程往往不会详尽地呈现逻辑推理的每一个环节,在论证中省略的部分,往往潜藏着理解论证的关键。比如,柯南道尔的《银色马》中,主人公福尔摩斯有这样一段话: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
  这段话是一个论证,思考其表述出来的论据在逻辑上是否足够证明论点,如不能,说明存在隐含前提,试在方框内补写隐含前提。
不熟
悉的人牵走马,狗
会吠叫
狗吠
叫会惊醒草料棚看
马房的人
[注] 论证省略的隐含前提往往不止一个两个。如果深入追问福尔摩斯的论证,会发现还有其他隐含前提,例如:那只狗当时必须在马厩,而且它没有睡着或处于其他非正常状态;当时确实有两个人在草料棚,他们听觉正常、意识清醒或容易被唤醒,并且一定会如实地反映相关情况;草料棚在狗叫声的有效传播范围内……这些前提只要有一个不成立,论点就值得怀疑。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并对它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是评估和改进论证的一个重要方面。
2.请写出下面方框中的隐含前提。
  《庄子·秋水》中的“濠梁之辩”典故中,惠子有一句反驳庄子的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包含着一个隐含前提,试在方框内补写出来。
(示例)异
体(类)不知
返回
活动三 梳理议论文逻辑链条及逻辑运用
  逻辑是议论性文章的重要元素之一。行文的思路,或者说论点被逐步证明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文章内在逻辑链条的推展过程。读者只有梳理出这一过程,才能够真正理解作者的论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体会其中的逻辑运用。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郑渊洁
  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灌输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中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由此可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产生厌恶感。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读到《静夜思》,可能会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而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的孩子在未来的成就便是不可估量的。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可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可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予之是大智慧。
(有删改)
1.请写出全文的具体论证过程。
答案:(1)提出论点(标题):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引入论敌(第1段):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3)阐述“输在起跑线上”的适用前提(第2段):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不适合马拉松竞赛。(4)指出“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第3段)。(5)通过举例、比喻论证(第4、5段):长跑需要保存实力;过早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会消减孩子的兴趣,孩子很难成功。(6)理论论证(第6、7段):输在起跑线上,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7)重申论点(第8段):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可能赢得人生,是大智慧。
2.请在梳理论证过程的基础上,写出本文的逻辑链条。
答案:引入论敌,有的放矢→限定论题,严谨周密→归谬论证,驳斥论敌,巩固论点→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再巩固论点→理论论证,三巩固论点→水到渠成,重申论点。
3.第3段在论证过程中省略了两个隐含前提,请写出来,并说明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答案:(1)隐含前提1:显然家长不愿意这样。隐含前提2:家长的期望。(2)论证方法:归谬法。
返回
活动四 在辩论中体会逻辑的力量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辩论赛,辩题为“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
条件”。
1.明确立场:根据辩题,写出正反两方的立场。
(1)正方立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方立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2.观点分析:以下哪些是正方观点?哪些是反方观点?(填出序号即可)
①没有温饱免谈道德
②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
③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
④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
⑤温饱之人都谈道德
(1)正方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方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②

根据必要条件的逻辑性质和推理规则,正方的立场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意味着没有温饱就不能谈道德,也意味着如果谈道德那一定是温饱的。温饱的群体和讲道德的群体是前者包含后者或两者全同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反方的立场是“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要举证的是存在不温饱却讲道德的情况。温饱群体和讲道德群体可能是后者包含前者的关系,也可能是两者交叉的关系;仅从逻辑的角度来说,还有可能是全异关系,当然,这在现实中是很难论证的。如下图所示:
“没有温饱免谈道德”“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是支持正方的,“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是支持反方的。而“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温饱之人都谈道德”和正反两方的观点都不构成冲突。
3.概念界定:以下对“温饱”概念的界定,哪些对正方有利?哪些对反方有利?(填出序号即可)
①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
②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
③温饱就是或温或饱
④温饱就是既温且饱
(1)对正方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反方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③
②④
由于正方要证明“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不温饱就不能谈道德,因此在定义“温饱”时,要努力使温饱降低到人类的生存底线。如果不温饱就难以生存的话,谈道德的难度自然就加大了。因此,“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对正方有利。
由于反方要证明“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不温饱也能谈道德,因此在定义“温饱”时,要尽量多地高过人的生存底线,即使不温饱亦有一定的生存余地;另外,反方界定温饱时可强调“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那么“不温饱”就变成了“社会上总体有衣食之困”,这并不排除“局部无衣食之困”,如此又给自己留下了较大的伸缩空间。
把“温饱”定义为或温或饱对正方有利,那么,不温饱就变成了既不温又不饱,在同等条件下这就要比温而不饱或饱而不温更难以谈道德。
相对于把温饱界定为或温或饱而言,界定为既温且饱对正方更加不利,既温且饱,意思就是只有两样都具备才能谈道德,无形之中抬高了谈道德的条件,论证的难度也增加了。
4.论证思路:以下的论证思路是正方的还是反方的?分析这样设计论证思路的理由。
①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②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③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
④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1)论证思路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方
(2)设计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设计符合反方的论辩观点和思考。先论“谈道德”的大前提:人存在是必要条件,隐含着“温饱”或“不温饱”两种可能。再论“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隐性否定了“温饱”条件。在这两步后得出结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这里隐含一个结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最后对对方的观点进行直接反驳: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而不是达到或做到了“温饱”再谈道德。
该论证思路是反方的思路。首先指出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是反方相当高明的设定,因为“存在”显然是比“温饱”更加宽泛的条件,而“温饱”这一条件就可能被绕过。下面进一步指出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不仅构成对“温饱”这一条件的竞争和替代,而且体现了人的特性和人的尊严。在此基础上,反方可以宣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这就彻底撇开了“温饱”这一条件;进而反其道而行,不仅不温饱能谈道德,而且“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至此,不仅攻击了对方的观点,而且亮出了自己替代性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还树起了价值高标。
5.攻防策略:以下哪些属于正方的策略?哪些属于反方的策略?(填出序号即可)
①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
②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
③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
④对道德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
(1)正方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方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③
②④
①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人不能“存在”,自然不能谈道德——这是正方的策略。②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这是反方的策略,意味着在这个过渡地带也可以谈道德。③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这属于正方的策略。因为反方举出不温饱却谈道德的例子即可驳倒正方观点;而正方的化解方式或者指出这些例子中的人物已经温饱,或者指出他们未讲道德。④对道德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这属于反方的策略。如上所言,正方要把反方认为道德的界定为非道德的;反方则要把正方认为非道德的界定为道德的,从而使道德的范围超出温饱的范围。
返回
课时测评
一、(2024·山东日照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论说文要唤起读者理智,对作者的主张“同意”。诗,则要唤起读者情感,使他发生“同情”。一般说来,论说文很少有“诗意”。但是,基于种种原因,说理者常常引诗。首先,诗本身有时也在说理。朱熹的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是说,士人要时时读书近道,修身养性,才能完善自身,涵养德性。其次,诗的长处是使人感动,使人的心灵融化。到了说理者手里,诗的这种性能可以用来化除对方心理上的抵抗,使所说之理 ① ,诗本来与论说文相反,这时却能 ② 。比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诗,把农人的血汗指给我们看,使
读者的心肠忽然软了下来,他们从心里赞同了主张节用的观点,爱惜粮
食,杜绝铺张浪费。所以,说理者在引用诗句之前,首先要 ③ ,一面深入地“度理”,一面仔细地“衡情”。再次,除了借重诗“情”,说理者又常常拿诗句来作比喻,使自己要证明的事理生动鲜明。例如,,就可以形象地论证殉道者的血可以使真理发扬光大。
1.(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示例)有机可乘
相辅相成
深思熟虑
①处,前文是说“诗的这种性能可以用来化除对方心理上的抵抗”,它能使所说之理趁其不备介入其中,可填“有机可乘”。有机可乘:有空子可以利用。②处,前文是说“诗本来与论说文相反”,但“这时却能……”,根据转折连词“却”可知,此处应填一个表示两者之间互相辅助的成语,可填“相辅相成”。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③处,根据后文“一面深入地‘度理’,一面仔细地‘衡情’”可知,所填成语要一面兼顾“理”一面兼顾“情”,两个都要细致深入地考虑到,可填“深思熟虑”。深思熟虑:深入反复地考虑。
2.(3分)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A项,句意: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此句常用来激励人们即使处于困境也要有乐观积极的精神。B项,句意:诸葛亮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胜利,自己却先死去,这件事一直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此句咏叹诸葛亮的才德和功绩,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期盼与憧憬。C项,句意: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
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化作养料,滋养美丽的春花生长。此句含蕴着一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无畏精神。D项,句意: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此句形容一个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根据“就可以形象地论证殉道者的血可以使真理发扬光大”可知,此处的诗句应表达殉道者牺牲小我,来成就发扬光大真理的大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最为恰当。
3.(4分)在证明某个论点时,人们常通过引入“虚拟论敌”与自己展开质疑问难,使论证思路更严密。请依据文本,为下列分论点2和分论点3各写一句虚拟论敌,每句不超过20个字。
答案:虚拟论敌2:任何诗句都能够化除人的心理抵抗吗?
虚拟论敌3:诗句都能使说理者证明的事理生动鲜明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18分)
今天的知识人都知道“这是银圆”是个事实判断,“银圆是好东西”是个价值判断。我们有时的确需要区分事实与价值,但不宜把事实和价值截然分开。
要弄清楚事实和价值的关系,不妨从“事实”和“事情”的区别说起。我们总是从静态说到事实的,事情却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我们说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事情正在起变化,事情的经过一波三折,事情终于过去了。然而,事实却不发生,也不发展、结束或改变。“事实”这个词有很强的证据含义,我们确立事实,是为了解释什么,证明什么。事实是静态的,这跟事实的证据含义有关——证据当然不能一时这个样子一时那个样子。
我们不妨把世上的事情比作树林,把事实比作木材。树木生长、壮大、死亡,树根长在泥土里,又跟别的树的根系纠结在一起,枝叶互相交叉,又有藤蔓缠绕其间。我们要打桌椅、盖房子,跑到树林里,伐下合适的树,截成立柱和檩子,制成木板。树是自生之物,事实是有用之材。我们从自生之物取有用之材。我们从林林总总的事情那里选择、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
既然事实是从实际发生的事情截取而得,我们自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截取。“李四打了张三一拳”是个事实,但这可能是从“张三先打了李四两个耳光,李四回了张三一拳”截取下来的。由于截取的角度、长度、密度不同,同一件事情可以提供颇不相同的事实,有时甚至会“歪曲事实”。世界上每天发生无数多的事情,要论证某个结论,何须编造事实,两个人挑选的事实不同,足以引出完全相反的主张。
那么,把所有事实都陈列出来如何?在法庭上,不仅要求“所陈述的都是事实”,而且还要求所提供的是“全部事实”。然而,我们肯定无法从字面上穷尽“全部事实”。所谓“全部事实”,说的是全部相关事实。
我们为了论证什么才确立事实、寻找事实。事实的主要身份是证据。在有些领域,有些场合,我们需要从证据和结论的关系来看待世界。典型的是法庭和科学研究。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总是在提供证据,所以,事实和价值通常是连在一起的。“他跳进火海去救战友” “他骗走了他妹妹的钱”,这些话是在陈述事实抑或做出价值评判?根据同样的事实,你我还可能做出不同判断。检视同一块化石,你判断是鸟,我判断是恐龙;根据同样的情报,你主张进攻,我主张按兵不动。但判断不同,并不意味着你我把自己偏好的价值贴到事实之上,而是把同一个事实跟不同的情况联系了起来。
事实是判断和论证的理据,它因此已经有了价值,我们也的确经常说到“获得了有价值的情报”“发现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事实”。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说事实本身并无价值呢?宽泛地说,人们说事实本身并无价值,可能是说它只具有工具价值。弓箭因为能够用来射鸟射兔而有价值,改用火枪来打猎了,弓箭就没价值了,或只剩下博物馆收藏的价值。在较为具体的意义上,人们把事实和价值分离开来,大概是要说明,无论你持有何种价值观,事实还是那个事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并不把也不必把天下的事情分成事实和自己的感受。然而,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需要把事实和自己的感受分离开来。在甲方看来,张三偷了李四的钱,乙方却不这么认为;双方共同接受的事实是:张三未经李四允许就从李四那里拿走了1 000元。这个事实可以被解释为张三偷了李四的钱,但也容许其他的解释,例如,张三和李四是极好的哥们儿,你用我的我用你的一向不用事先打招呼。法庭要求证人尽可能屏蔽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只陈述事实。学术与科学以相似的方式专注于事实。
并没有两个世界,一个事实世界,一个价值世界,我们也不掌握把价值贴到事实上的魔法。倒是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些事情从流变不息又充满爱恨情仇的世界中切割出来,确立为事实。在这些情况下,在特定的意义上,事实与价值相分离。
(摘编自陈嘉映《事实与价值》)
4.(2分)第2段加点词“事实的证据含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答案:事实是为了解释什么、证明什么才从发生的事情中确立的(或选择、截取的)。
5.(3分)下列对“事实”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事实存在于事情之中且两者是并列的关系。
B.作为判断和论证的理据事实本身已有价值。
C.根据同样的事实人们还可能做出不同判断。
D.同一件事情完全可以提供颇不相同的事实。

“两者是并列的关系”错,由第3段“把世上的事情比作树林,把事实比作木材……我们从林林总总的事情那里选择、截取事实”可知,两者不是并列的关系。
6.(3分)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作战室里指挥官需要情报员报告对敌情的感受和事实。
B.检视同一块化石,你判断是鸟我判断是恐龙不太可能。
C.父母对孩子病情的焦急和忧虑,不是医生需要的事实。
D.老板通知员工下午3点钟开会并讨论决议应属于事实。

“父母对孩子病情的焦急和忧虑”是感受,可推断出“不是医生需要的事实”。
7.(4分)第3段的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阐述理由。
答案:(示例一)论证充分。①第3段紧承第2段“事实的证据含义”并对其进一步阐释,运用了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把事情比作自生的树,突出其处于动态变化中,把事实比作不变的木材,突出其处于静态的不变中。
②再进一步把从事情中选择、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类比为到树林中伐下合适的树、截成需要的立柱和檩子等。③抓准了两类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与抽象事理类比,把道理阐释得清晰明了、通俗易懂。因此我认为论证充分。
(示例二)论证不够充分。①第3段紧承第2段“事实的证据含义”并对其进一步阐释,运用了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把事情比作自生的树,突出其处于动态变化中,把事实比作不变的木材,突出其处于静态的不变中。②再进一步把从事情中选择、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类比为到树林中伐下合适的树、截成需要的立柱和檩子等。③虽说抓准了两类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但对成为“证据”的事实的目的性强调不够充分,并且仅仅止于类比,并没有深入地进行分析阐释,因此我认为论证不够充分。
8.(6分)请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①本文首先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对银圆不同判断的现象,引出“事实与价值”是否需要区分这一论题。②然后运用类比论证、比喻论证比较“事情”和“事实”的区别,阐明事实截取于事情之中,但截取角度不同就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③在此基础上,以法庭、科研与日常生活对事实要求的区别,论述在“通常”情况下事实与价值连在一起,进而强调法庭和科研是只陈述事实和专注于事实的。④最后得出并没有事实和价值两个世界,不过有时为了特定的目的,需要事实和价值相分离这一结论。
返回课时3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目标] 1.认识并掌握合理的论证方法,深刻理解逻辑的严密性。2.在阅读和表达活动中体会逻辑的运用。
活动一 掌握合理的论证方法
  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1.直接论证
(1)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从逻辑的角度讲就是归纳推理)
示例一:一统六国的嬴政,笔不停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独树一帜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服务于民的百姓公仆焦裕禄……(不完全枚举)
示例二:纵观古伟人今英雄,多少科学家、艺术家,甚至普通工作者,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用血泪与汗水浇灌着成功的花蕾。(概括枚举)
(2)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就是将论点用谚语、格言或成语去衡量。(逻辑形式是演绎推理)
示例:“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思想,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你的每一次付出,都会有相应的提升。
(3)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以喻体作论据去论证本体(论题)的论证方式。比喻论证中,喻体是一组形象事例,本体则是一种抽象道理。
示例一: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示例二:鲁迅《拿来主义》中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
产;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等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这些比喻充分论证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通俗明白,相当精辟。
(4)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从事物相反或相异的比较中,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正确性。在比较中阐明了两者的差异之后,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
示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他们都高悬在历史的天空。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5)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属于逻辑中的类比推理。类比论证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
示例: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2.间接论证
在某些情况下,直接论证的难度较大或效果不佳,就需要进行间接论证。
(1)排除法
排除法又称淘汰法,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只要找出证据否定其他的选项就行,这种方法就是大家熟悉的“排除法”。排除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
示例:鲁迅《拿来主义》的中心论点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却偏偏从“闭关主义”说起,采用的就是排除法,其推理过程如下:
  或者闭关,或者送去,或者等别人“送来”,或者自己去拿(当时没有其他选择)。(大前提)
  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送来”。(小前提)
  只有自己去拿。(结论)
(2)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论点。其根据的是逻辑规律中的排中律。
示例:王戎“道旁苦李”的故事——李子是苦的。假如李子不是苦的,生长在路边一定会被人摘光了;可现在道旁这棵李子树上挂满了果实,说明没人摘,所以李子一定是苦的。
(3)归谬法
归谬法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目的是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
示例:赫尔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有一次他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常厌烦,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
  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乐曲。”
  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
  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赫尔岑笑着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啦!”
[注] 反证法和归谬法的区别
①二者目的不同。反证法用于论证,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归谬法用于反驳,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虚假。
②二者结构不同。反证法的结构比归谬法的结构复杂,反证法需要设被论证论题的反论题(相矛盾的或相反对的论题)为真;归谬法不需要设反论题。
③二者根据不同。反证法需要运用排中律,由确定反论题假进而间接地确定原论题真;归谬法则是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直接推出被反驳的论题假。
活动二 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
1.论证过程往往不会详尽地呈现逻辑推理的每一个环节,在论证中省略的部分,往往潜藏着理解论证的关键。比如,柯南道尔的《银色马》中,主人公福尔摩斯有这样一段话: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
  这段话是一个论证,思考其表述出来的论据在逻辑上是否足够证明论点,如不能,说明存在隐含前提,试在方框内补写隐含前提。
答案:(示例)隐含前提1:不熟悉的人牵走马,狗会吠叫
隐含前提2:狗吠叫会惊醒草料棚看马房的人
[注] 论证省略的隐含前提往往不止一个两个。如果深入追问福尔摩斯的论证,会发现还有其他隐含前提,例如:那只狗当时必须在马厩,而且它没有睡着或处于其他非正常状态;当时确实有两个人在草料棚,他们听觉正常、意识清醒或容易被唤醒,并且一定会如实地反映相关情况;草料棚在狗叫声的有效传播范围内……这些前提只要有一个不成立,论点就值得怀疑。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并对它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是评估和改进论证的一个重要方面。
2.请写出下面方框中的隐含前提。
  《庄子·秋水》中的“濠梁之辩”典故中,惠子有一句反驳庄子的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包含着一个隐含前提,试在方框内补写出来。
答案:(示例)异体(类)不知
活动三 梳理议论文逻辑链条及逻辑运用
  逻辑是议论性文章的重要元素之一。行文的思路,或者说论点被逐步证明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文章内在逻辑链条的推展过程。读者只有梳理出这一过程,才能够真正理解作者的论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体会其中的逻辑运用。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郑渊洁
  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灌输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中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由此可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产生厌恶感。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读到《静夜思》,可能会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而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的孩子在未来的成就便是不可估量的。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可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可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予之是大智慧。
(有删改)
1.请写出全文的具体论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提出论点(标题):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引入论敌(第1段):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3)阐述“输在起跑线上”的适用前提(第2段):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不适合马拉松竞赛。(4)指出“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第3段)。(5)通过举例、比喻论证(第4、5段):长跑需要保存实力;过早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会消减孩子的兴趣,孩子很难成功。(6)理论论证(第6、7段):输在起跑线上,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7)重申论点(第8段):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可能赢得人生,是大智慧。
2.请在梳理论证过程的基础上,写出本文的逻辑链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引入论敌,有的放矢→限定论题,严谨周密→归谬论证,驳斥论敌,巩固论点→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再巩固论点→理论论证,三巩固论点→水到渠成,重申论点。
3.第3段在论证过程中省略了两个隐含前提,请写出来,并说明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隐含前提1:显然家长不愿意这样。隐含前提2:家长的期望。(2)论证方法:归谬法。
活动四 在辩论中体会逻辑的力量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辩论赛,辩题为“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1.明确立场:根据辩题,写出正反两方的立场。
(1)正方立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方立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2)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2.观点分析:以下哪些是正方观点?哪些是反方观点?(填出序号即可)
①没有温饱免谈道德
②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
③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
④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
⑤温饱之人都谈道德
(1)正方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方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② (2)③
解析:根据必要条件的逻辑性质和推理规则,正方的立场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意味着没有温饱就不能谈道德,也意味着如果谈道德那一定是温饱的。温饱的群体和讲道德的群体是前者包含后者或两者全同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反方的立场是“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要举证的是存在不温饱却讲道德的情况。温饱群体和讲道德群体可能是后者包含前者的关系,也可能是两者交叉的关系;仅从逻辑的角度来说,还有可能是全异关系,当然,这在现实中是很难论证的。如下图所示:
“没有温饱免谈道德”“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是支持正方的,“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是支持反方的。而“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温饱之人都谈道德”和正反两方的观点都不构成冲突。
3.概念界定:以下对“温饱”概念的界定,哪些对正方有利?哪些对反方有利?(填出序号即可)
①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
②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
③温饱就是或温或饱
④温饱就是既温且饱
(1)对正方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反方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③ (2)②④
解析:由于正方要证明“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不温饱就不能谈道德,因此在定义“温饱”时,要努力使温饱降低到人类的生存底线。如果不温饱就难以生存的话,谈道德的难度自然就加大了。因此,“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对正方有利。
由于反方要证明“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不温饱也能谈道德,因此在定义“温饱”时,要尽量多地高过人的生存底线,即使不温饱亦有一定的生存余地;另外,反方界定温饱时可强调“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那么“不温饱”就变成了“社会上总体有衣食之困”,这并不排除“局部无衣食之困”,如此又给自己留下了较大的伸缩空间。
把“温饱”定义为或温或饱对正方有利,那么,不温饱就变成了既不温又不饱,在同等条件下这就要比温而不饱或饱而不温更难以谈道德。
相对于把温饱界定为或温或饱而言,界定为既温且饱对正方更加不利,既温且饱,意思就是只有两样都具备才能谈道德,无形之中抬高了谈道德的条件,论证的难度也增加了。
4.论证思路:以下的论证思路是正方的还是反方的?分析这样设计论证思路的理由。
①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②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③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
④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1)论证思路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反方 (2)这样设计符合反方的论辩观点和思考。先论“谈道德”的大前提:人存在是必要条件,隐含着“温饱”或“不温饱”两种可能。再论“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隐性否定了“温饱”条件。在这两步后得出结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这里隐含一个结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最后对对方的观点进行直接反驳: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而不是达到或做到了“温饱”再谈道德。
解析:该论证思路是反方的思路。首先指出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是反方相当高明的设定,因为“存在”显然是比“温饱”更加宽泛的条件,而“温饱”这一条件就可能被绕过。下面进一步指出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不仅构成对“温饱”这一条件的竞争和替代,而且体现了人的特性和人的尊严。在此基础上,反方可以宣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这就彻底撇开了“温饱”这一条件;进而反其道而行,不仅不温饱能谈道德,而且“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至此,不仅攻击了对方的观点,而且亮出了自己替代性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还树起了价值高标。
5.攻防策略:以下哪些属于正方的策略?哪些属于反方的策略?(填出序号即可)
①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
②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
③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
④对道德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
(1)正方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方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③ (2)②④
解析:①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人不能“存在”,自然不能谈道德——这是正方的策略。②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这是反方的策略,意味着在这个过渡地带也可以谈道德。③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这属于正方的策略。因为反方举出不温饱却谈道德的例子即可驳倒正方观点;而正方的化解方式或者指出这些例子中的人物已经温饱,或者指出他们未讲道德。④对道德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这属于反方的策略。如上所言,正方要把反方认为道德的界定为非道德的;反方则要把正方认为非道德的界定为道德的,从而使道德的范围超出温饱的范围。
课时测评19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时间:30分钟 满分:28分)
一、(2024·山东日照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论说文要唤起读者理智,对作者的主张“同意”。诗,则要唤起读者情感,使他发生“同情”。一般说来,论说文很少有“诗意”。但是,基于种种原因,说理者常常引诗。首先,诗本身有时也在说理。朱熹的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是说,士人要时时读书近道,修身养性,才能完善自身,涵养德性。其次,诗的长处是使人感动,使人的心灵融化。到了说理者手里,诗的这种性能可以用来化除对方心理上的抵抗,使所说之理 ① ,诗本来与论说文相反,这时却能 ② 。比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诗,把农人的血汗指给我们看,使读者的心肠忽然软了下来,他们从心里赞同了主张节用的观点,爱惜粮食,杜绝铺张浪费。所以,说理者在引用诗句之前,首先要 ③ ,一面深入地“度理”,一面仔细地“衡情”。再次,除了借重诗“情”,说理者又常常拿诗句来作比喻,使自己要证明的事理生动鲜明。例如,(  ),就可以形象地论证殉道者的血可以使真理发扬光大。
1.(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有机可乘 ②相辅相成 ③深思熟虑
解析:①处,前文是说“诗的这种性能可以用来化除对方心理上的抵抗”,它能使所说之理趁其不备介入其中,可填“有机可乘”。有机可乘:有空子可以利用。②处,前文是说“诗本来与论说文相反”,但“这时却能……”,根据转折连词“却”可知,此处应填一个表示两者之间互相辅助的成语,可填“相辅相成”。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③处,根据后文“一面深入地‘度理’,一面仔细地‘衡情’”可知,所填成语要一面兼顾“理”一面兼顾“情”,两个都要细致深入地考虑到,可填“深思熟虑”。深思熟虑:深入反复地考虑。
2.(3分)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C
解析:A项,句意: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此句常用来激励人们即使处于困境也要有乐观积极的精神。B项,句意:诸葛亮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胜利,自己却先死去,这件事一直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此句咏叹诸葛亮的才德和功绩,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期盼与憧憬。C项,句意: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化作养料,滋养美丽的春花生长。此句含蕴着一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无畏精神。D项,句意: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此句形容一个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根据“就可以形象地论证殉道者的血可以使真理发扬光大”可知,此处的诗句应表达殉道者牺牲小我,来成就发扬光大真理的大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最为恰当。
3.(4分)在证明某个论点时,人们常通过引入“虚拟论敌”与自己展开质疑问难,使论证思路更严密。请依据文本,为下列分论点2和分论点3各写一句虚拟论敌,每句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虚拟论敌2:任何诗句都能够化除人的心理抵抗吗?
虚拟论敌3:诗句都能使说理者证明的事理生动鲜明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18分)
今天的知识人都知道“这是银圆”是个事实判断,“银圆是好东西”是个价值判断。我们有时的确需要区分事实与价值,但不宜把事实和价值截然分开。
要弄清楚事实和价值的关系,不妨从“事实”和“事情”的区别说起。我们总是从静态说到事实的,事情却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我们说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事情正在起变化,事情的经过一波三折,事情终于过去了。然而,事实却不发生,也不发展、结束或改变。“事实”这个词有很强的证据含义,我们确立事实,是为了解释什么,证明什么。事实是静态的,这跟事实的证据含义有关——证据当然不能一时这个样子一时那个样子。
我们不妨把世上的事情比作树林,把事实比作木材。树木生长、壮大、死亡,树根长在泥土里,又跟别的树的根系纠结在一起,枝叶互相交叉,又有藤蔓缠绕其间。我们要打桌椅、盖房子,跑到树林里,伐下合适的树,截成立柱和檩子,制成木板。树是自生之物,事实是有用之材。我们从自生之物取有用之材。我们从林林总总的事情那里选择、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
既然事实是从实际发生的事情截取而得,我们自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截取。“李四打了张三一拳”是个事实,但这可能是从“张三先打了李四两个耳光,李四回了张三一拳”截取下来的。由于截取的角度、长度、密度不同,同一件事情可以提供颇不相同的事实,有时甚至会“歪曲事实”。世界上每天发生无数多的事情,要论证某个结论,何须编造事实,两个人挑选的事实不同,足以引出完全相反的主张。
那么,把所有事实都陈列出来如何?在法庭上,不仅要求“所陈述的都是事实”,而且还要求所提供的是“全部事实”。然而,我们肯定无法从字面上穷尽“全部事实”。所谓“全部事实”,说的是全部相关事实。
我们为了论证什么才确立事实、寻找事实。事实的主要身份是证据。在有些领域,有些场合,我们需要从证据和结论的关系来看待世界。典型的是法庭和科学研究。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总是在提供证据,所以,事实和价值通常是连在一起的。“他跳进火海去救战友” “他骗走了他妹妹的钱”,这些话是在陈述事实抑或做出价值评判?根据同样的事实,你我还可能做出不同判断。检视同一块化石,你判断是鸟,我判断是恐龙;根据同样的情报,你主张进攻,我主张按兵不动。但判断不同,并不意味着你我把自己偏好的价值贴到事实之上,而是把同一个事实跟不同的情况联系了起来。
事实是判断和论证的理据,它因此已经有了价值,我们也的确经常说到“获得了有价值的情报”“发现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事实”。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说事实本身并无价值呢?宽泛地说,人们说事实本身并无价值,可能是说它只具有工具价值。弓箭因为能够用来射鸟射兔而有价值,改用火枪来打猎了,弓箭就没价值了,或只剩下博物馆收藏的价值。在较为具体的意义上,人们把事实和价值分离开来,大概是要说明,无论你持有何种价值观,事实还是那个事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并不把也不必把天下的事情分成事实和自己的感受。然而,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需要把事实和自己的感受分离开来。在甲方看来,张三偷了李四的钱,乙方却不这么认为;双方共同接受的事实是:张三未经李四允许就从李四那里拿走了1 000元。这个事实可以被解释为张三偷了李四的钱,但也容许其他的解释,例如,张三和李四是极好的哥们儿,你用我的我用你的一向不用事先打招呼。法庭要求证人尽可能屏蔽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只陈述事实。学术与科学以相似的方式专注于事实。
并没有两个世界,一个事实世界,一个价值世界,我们也不掌握把价值贴到事实上的魔法。倒是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些事情从流变不息又充满爱恨情仇的世界中切割出来,确立为事实。在这些情况下,在特定的意义上,事实与价值相分离。
(摘编自陈嘉映《事实与价值》)
4.(2分)第2段加点词“事实的证据含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事实是为了解释什么、证明什么才从发生的事情中确立的(或选择、截取的)。
5.(3分)下列对“事实”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事实存在于事情之中且两者是并列的关系。
B.作为判断和论证的理据事实本身已有价值。
C.根据同样的事实人们还可能做出不同判断。
D.同一件事情完全可以提供颇不相同的事实。
答案:A
解析:“两者是并列的关系”错,由第3段“把世上的事情比作树林,把事实比作木材……我们从林林总总的事情那里选择、截取事实”可知,两者不是并列的关系。
6.(3分)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
A.作战室里指挥官需要情报员报告对敌情的感受和事实。
B.检视同一块化石,你判断是鸟我判断是恐龙不太可能。
C.父母对孩子病情的焦急和忧虑,不是医生需要的事实。
D.老板通知员工下午3点钟开会并讨论决议应属于事实。
答案:C
解析:“父母对孩子病情的焦急和忧虑”是感受,可推断出“不是医生需要的事实”。
7.(4分)第3段的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论证充分。①第3段紧承第2段“事实的证据含义”并对其进一步阐释,运用了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把事情比作自生的树,突出其处于动态变化中,把事实比作不变的木材,突出其处于静态的不变中。②再进一步把从事情中选择、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类比为到树林中伐下合适的树、截成需要的立柱和檩子等。③抓准了两类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与抽象事理类比,把道理阐释得清晰明了、通俗易懂。因此我认为论证充分。
(示例二)论证不够充分。①第3段紧承第2段“事实的证据含义”并对其进一步阐释,运用了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把事情比作自生的树,突出其处于动态变化中,把事实比作不变的木材,突出其处于静态的不变中。②再进一步把从事情中选择、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类比为到树林中伐下合适的树、截成需要的立柱和檩子等。③虽说抓准了两类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但对成为“证据”的事实的目的性强调不够充分,并且仅仅止于类比,并没有深入地进行分析阐释,因此我认为论证不够充分。
8.(6分)请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本文首先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对银圆不同判断的现象,引出“事实与价值”是否需要区分这一论题。②然后运用类比论证、比喻论证比较“事情”和“事实”的区别,阐明事实截取于事情之中,但截取角度不同就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③在此基础上,以法庭、科研与日常生活对事实要求的区别,论述在“通常”情况下事实与价值连在一起,进而强调法庭和科研是只陈述事实和专注于事实的。④最后得出并没有事实和价值两个世界,不过有时为了特定的目的,需要事实和价值相分离这一结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