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音乐 年级 一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丢丢铜仔
教学目标
1.通过律动、哼唱等方式体验音乐,用合适的情绪表现音乐。 2.能辨别独唱和齐唱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 3.在音乐游戏中,用肢体和声音去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并从中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和乐趣。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通过律动、哼唱等方式体验音乐,用合适的情绪表现音乐。 教学难点: 感受台湾方言的音韵魅力,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歌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音乐游戏 1.观察行进中的火车,分别模仿火车头、大轮子和小轮子的声音。 2.发动音乐小火车,感受音乐中的火车是怎样的? 教学行为:老师带领学生将身体小火车接起来。 设计意图:尽可能用游戏的方式让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有兴趣的学习。 二、导入 1.播放音频滴水声。 师:让我们乘上小火车,一起到宝岛台湾去欣赏那里的儿歌吧。台湾宜兰是山区,修建铁路很困难,要在大山间挖很多隧道。当火车经过隧道时,传来了这样的声音,听...... 2.听音频滴水声,用声音模仿。 师:当火车经过隧道时,隧道顶部的水滴滴答答地落下来,发出“丢丢咚”的声音。同学们,你们觉得“丢”的声调应该发第几声呢?是的,老师也觉得第四声“丢”更能形象表现滴水声。我们一起来模仿滴水的声音。 师:“丢丢铜”是台湾宜兰的方言,当火车经过隧道时,隧道道顶的水滴落下来,就会有“丢丢铜”的声音。 揭示课题《丢丢铜仔》。 教学行为:师生共同模仿滴水声,感受火车隧道道顶水滴落的有趣场景。 三、欣赏台湾儿歌《丢丢铜仔》 1.聆听歌曲《丢丢铜仔》,思考:歌曲中的咬字发音和普通话有区别吗? 教学行为:认真聆听音乐,让学生初步了解闽南语的方言特色。 2.学习台湾方言“丢丢铜”“磅孔内”发音。 “磅孔内”是隧道的意思。 教学行为:学习歌曲中台湾宜兰方言,师生配合有节奏的朗读童谣。 用“la”模唱旋律。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台湾童谣,让学生了解台湾本土文化和习俗,弘扬民族文化。 3.复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演唱形式? 教学行为:聆听歌曲,让学生了解独唱与齐唱这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 4.用身体和声音,随乐表现。 师:这首歌曲表现了台湾的小朋友们迎接火车进山的欢快心情,听起来充满律动的趣味性,你们也想要随着音乐动起来吗?让我们合着轻快的节拍与爽朗的旋律,一起表达乘坐火车的喜悦之情吧。 设计意图:在欣赏民乐时,运用图谱及身体动作让学生体会音乐情绪、速度、音区的变化,合着轻快的节拍与爽朗的旋律,生动形象的感受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十分生动有趣。 四、说说家乡的童谣 师: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你的家乡在哪,有哪些童谣呢? 五、拓展聆听对唱版《丢丢铜仔》 感受歌曲不同的演唱形式。 教学行为:教师播放视频,同学们欣赏对唱版《丢丢铜仔》。 六、小结 师:童谣让我们的童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请你们课后去收集各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童谣,分享给身边的好朋友。今天的音乐课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