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小石潭记》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小石潭记》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2 18:1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柳宗元
学习目标
1.结合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理清游记的线索,学习文章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3.结合柳宗元生平,探究作者于文中表现出的心情变化以及含蓄流露的心境。
旧知导入
看图猜诗:这是柳宗元的哪首诗作?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唐] 柳宗元
千万孤独
柳宗元(773—819),字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故世称“ ”;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 ”之一。
在文学上,他与 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又与 唱和,并称“刘柳”。
代表作有诗歌《江雪》《渔翁》、游记散文“永州八记”、寓言《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
作者名片
子厚
柳河东
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
韩愈
刘禹锡
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但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先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于此十年。
被贬永州期间,柳宗元游遍附近的奇山异水,以排遣内心的愁闷,写下了许多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其中,“永州八记”最为有名。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 《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字词正音
隔篁竹( ) 如鸣珮环( ) 水尤清冽( )
为坻( ) 为嵁( ) 参差披拂(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 往来翕忽( )
犬牙差互( ) 寂寥无人( ) 悄怆幽邃( )

pèi
liè

cēn cī
chí
huáng
chù
kān

liáo
qiǎo chuàng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文章诵读
huáng
pèi
liè
chí
kān
cēn


chù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 /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文章诵读

liáo
qiǎo
chuàng
suì

疏通文意
从小丘 西 行百二十步,隔 篁竹 ,闻 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向西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佩带的玉珮、玉环碰击的声音,(我)心里高兴起来。
竹林
听到
好像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珮、环,都是玉饰。
以……为乐
疏通文意
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 尤 清冽 。
向下
格外
清凉
(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疏通文意
全石 以为 底,近岸,卷石底 以 出,为 坻 ,为 屿 ,为 嵁 ,为岩。
把……作为
连词,相当于“而”
水中高地
小岛
不平的岩石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疏通文意
青树 翠蔓 , 蒙络摇缀 , 参差 披拂 。
翠绿的藤蔓
蒙盖缠绕,摇曳牵连
参差不齐的样子
随风飘拂的样子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 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疏通文意
潭中鱼 可 百 许 头,皆若 空 游 无所依 ,
日光 下 澈 ,影 布 石上。
大约
表约数
在空中
没有什么依傍的
向下
穿透
分布,这里指映照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 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照在石头上。
疏通文意
佁然 不动,俶尔 远逝,往来 翕忽 ,似与游者相 乐 。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轻快迅疾的样子
嬉戏,逗乐
鱼儿一会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在和游人一同嬉乐。
疏通文意
潭 西南 而 望, 斗折 蛇行 , 明灭可见 。其岸势 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 源 。
向西南
连词,表修饰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时隐时现
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源头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 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疏通文意
坐潭上,四面竹树 环合 ,寂寥 无人,凄 神 寒 骨,悄怆 幽 邃 。
围绕,包围
寂静寥落
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
凄凉

(我)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 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而幽深。
疏通文意
以 其境过清,不可久 居 , 乃 记之而 去 。
因为
停留
于是,就
离开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录下游览经历就离开了。
疏通文意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 者,崔氏二 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跟随着同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年轻人
觅潭·理游踪路线
观察填入的词语,思考: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线索:作者的游览路线。
文章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这种写作手法叫作——
移步换景
方法点拨
“移步换景”是游记中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指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描写所看到的不同景物,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这样,读者既能清楚地知道游览的路线,又能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
阅读《小石潭记》,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的景物: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石潭……犹如跟随导游边移步,边观景,边听讲解,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
赏潭·品石潭之景
在游览过程中,作者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在文中依次找出来。
(限一个字)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选择一两种景物,在文中划出相关的描写语句,并作赏析。
赏景方法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复、对偶……
表现手法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色彩变化……
感官分析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XX结合)
视角分析
俯视、仰视、远眺、近望……
(XX结合)
技巧点拨
清澈透明
赏潭·品石潭之景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选择一两种景物,在文中划出相关的描写语句,并作赏析。

①视听结合,写出了水声的悦耳、潭水的清澈;
②既有正面描写潭水的清澈,又通过潭中鱼的游动、鱼的影子和日光侧面烘托出水的清澈透明。
闻水声,如鸣珮环。
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赏潭·品石潭之景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选择一两种景物,在文中划出相关的描写语句,并作赏析。
点面结合,由整体到局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形状各异,“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都突出了小石潭石的特点——“奇”。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千奇百态

赏潭·品石潭之景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选择一两种景物,在文中划出相关的描写语句,并作赏析。
“青”“翠”写其颜色,“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其形貌动态,生动地刻画了小石潭的树婀娜多姿、翠色欲滴的美。“竹树环合”说明其多而茂盛,也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幽感。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翠绿茂盛

四面竹树环合。
赏潭·品石潭之景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选择一两种景物,在文中划出相关的描写语句,并作赏析。
①“治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静结合,写出了鱼的灵动;
②“似与游者相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欢乐的心情。
③先总写,写出鱼的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再定点特写,采用近景视角,展现游鱼的活泼灵动,流露出游者浓厚的赏景情趣。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欢乐灵动

赏潭·品石潭之景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选择一两种景物,在文中划出相关的描写语句,并作赏析。
①“望”字:采用远景视角。
②溪身: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用北斗星曲折的样子(静止的)和蛇蜿蜒前行的样子(流动的)表现了小溪的曲折蜿蜒。
③岸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溪两岸凹凸不平的形状。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曲折蜿蜒
溪身
参差不齐
岸势
神秘莫测
源流
赏潭·品石潭之景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选择一两种景物,在文中划出相关的描写语句,并作赏析。
①要穿过竹林、“伐竹取道”才可见到小石潭,可见其所处的位置荒僻、无人造访。
②通过描写作者身处其中的主观感受,体现出小石潭的清幽深邃。
僻静清幽
小石潭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赏潭·品石潭之景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曲折
不平
悟潭·析柳公心境
初游小石潭时,作者的心情如何?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A.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发现小石潭的惊喜
浓厚的游览兴致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与鱼儿逗乐的愉悦
欢乐、愉悦
悟潭·析柳公心境
在游览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乐至悲
融情于景:小石潭冷清凄幽,寒意袭人,作者悲从中来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这种变化是从哪里开始的?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悟潭·析柳公心境
结合材料思考:面对“西南而望”的景色,柳宗元会联想到什么?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看到小溪“斗折蛇行”,柳宗元可能会联想到自己

看到溪流“明灭可见”,柳宗元可能是在暗示自己

看到“其岸势犬牙差互”,柳宗元可能联想到了在
朝廷里、官场上 ;
“不可知其源”可能是在暗示作者不知道________

命运的坎坷
对未来的模糊
黑暗的势力,尔虞我诈的斗争
这种斗争何时才能结束,也不知道自己何时才有出头之日
小石潭偏僻难寻,也很少被人寻;柳宗元亦是被贬至蛮荒之地的官员。
悟潭·析柳公心境
作者仅仅在写游览小石潭吗?小石潭和柳宗元有哪些相似之处?
无人问津,偏于一隅
小石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儿灵动,潭四周生机勃发;柳宗元何尝不是腹有诗书,胸有抱负。
内心清澈,思想灵动
小石潭四面被竹树环合,牢牢圈住;柳宗元一心为国,结果被贬蛮荒,遭受一系列的打击,再无政治前途。
困于樊牢,遭遇坎坷
“小石潭”不仅仅是作者游览观赏的景点,更是和作者“同病相怜”的知己,是作者坎坷命运的象征。
悟潭·析柳公心境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明明有五位同游者,作者为什么说四面“寂寥无人”?
吴武陵:元和二年进士及第,不久被贬永州,与柳宗元志同道合。
龚古、宗玄:柳宗元的朋友和堂弟,始终追随柳宗元。
崔氏二小生:柳宗元姐夫崔简的两个儿子。崔简元和五年转永州刺史,后因牵连流放,元和七年正月卒。
链接材料
“无人”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精神的孤独。同行五人皆是柳宗元志同道合的亲友,也都是经历了打击和磨难的失意之人。他们心相契合,每个人都共同享有着这份“寂寥无人”的孤独心境。
拓展延伸
“虽万受摒弃,不更乎其内。”
——柳宗元《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柳宗元在永州十年,面对逆境,深刻思考哲学、政治、历史、人生等问题,写下了《封建论》《天对》《天说》等著作。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文学,开创了中国游记散文的先河。
在柳州的柳宗元,利用小小的贬谪官职,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他带领当地百姓大力发展生产,使百姓彻底摆脱贫困的生活枷锁。
“即使遭受千万人的排斥和抛弃,我的内心也不会改变。”
这就是柳宗元,一个寄情于山水,不能忘情于现实与政治的痛苦的文学家。
这就是柳宗元,一个在黑暗中,坚守本心,从未放弃光明与希望的政治家。
课堂小结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贬谪永州时所作的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经过。
文章对于小石潭景物的描写生动传神,既表现了小石潭幽静凄清的氛围,又在写景过程中,巧妙含蓄地暗寓自己心情的内在变化,表达了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寂悲凉心境。
课堂检测
1、《小石潭记》中写潭边树蔓优美姿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中写出潭中石头形态各异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中写潭中小鱼呆然不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石潭记》中写潭中小鱼与游者逗乐,调皮活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点睛之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为坻 为屿 为堪 为岩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课堂检测
6、《小石潭记》中通过写鱼儿空灵游动间接写出潭水清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石潭记》中表现溪水蜿蜒曲折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石潭记》中与《朱元思书》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拓展阅读
《钴鉧潭记》
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它的源头大概是冉溪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潭水的上游和下游水势湍急,撞击更加激荡,侵蚀钴鉧潭的潭岸边,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水流形成车轮般的漩涡,然后才缓缓而流。潭水清澈而平缓,而且十亩有余,钴鉧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而下。
对比阅读“永州八记”中的《钴鉧潭记》和《小石潭记》,比较两文内容侧重的不同。
拓展阅读
《小石潭记》和《钴鉧潭记》都为柳宗元所作,都写了潭,但有所不同:前文主要突出景物的 ,后文主要突出景物的清秀;前文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后者透露了当地农民 的生活境况。
清幽
凄苦
困苦
对比阅读“永州八记”中的《钴鉧潭记》和《小石潭记》,比较两文内容侧重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