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天气预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天气预报-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2 20:3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 3—4 年级学习内容“ 10.1 天气和气候 ”的第②点“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 ”。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板块。聚焦板块,以“我们每天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或手机等了解未来天气 ”这一生活情境导出问题“我们的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的内容一样吗?天气预报中是怎样表示各种天气现象的? ”。探索板块,包括三个活动:整理天气观测记录;了解天气预报;比较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中的信息。研讨板块,比较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信息的相同和不同,交流我们有哪些查询天气预报的方法,关注实际应用。拓展板块,探讨天气预报中,同一天不同地点的天气是否一样?了解祖国各地同一时间的天气差异。
【学生分析】
本单元,学生已经观测和记录了六次左右的天气观测情况,他们会发现自己的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相比,有一些内容是相似的,但天气预报中的信息往往更丰富、更准确。本课指导学生整理前面观测和记录的天气信息,并与天气预报的内容作比较,让学生们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该活动有一定难度,需要帮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并通过练习让学生达到要求。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知道天气预报的内容,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
科学思维目标
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式,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与天气预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并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探究实践目标
对前期天气记录活动进行总结与反思。
通过两个模拟“天气预报员 ”根据数据做天气预报的活动,认识到预测天气
1
需要多方面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态度责任目标
通过体验活动体会到天气预报对人们生产生活、生命财产的重要意义。
保持对研究天气预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探索天气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
难点:通过比较自己的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中的信息,解释天气变化的规律,理解现代天气预报是依据大量科学数据做出的科学预测。
【教学思路】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自己记录的天气观测记录单、导学单(见相关表单)。
教师准备:板贴、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谚语导入、聚焦问题(预设 5 分钟)
1.教师: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都在研究天气,其实古人也非常热衷于研究天气。他们为生产生活积累了宝贵经验,这就有了天气谚语。
2. 出示天气谚语图文:天气谚语是古人用来预测天气的,相当于古代的天气预报。(板书:天气预报)
3.提问:大家看看这些天气谚语是从哪些方面来预测天气的?(预设:根据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看云识天气、根据风向判断天气情况。)
4.小结:这些谚语是人们长期观察云、风、动物行为及对应的自然现象得出的。(板书:古人天气谚语——依据——自然现象)
5.提问:依据天气谚语预测的天气,会非常准确吗?预测的天气信息全面
2
吗?(预设:有些天气谚语受地域限制,一旦换个地方谚语就会失效;有的受季节影响,让谚语可信度降低。因此凭借经验来预测天气是不够准确的。)
6.揭示课题:要怎么样才能准确预测天气呢?(预设:利用先进的仪器观察并预测,要进行持续的观察,寻找规律)
7.提问:同学们已经观测了一段时间的天气,并做了记录。你们觉得能根据自己所记录的天气信息来预测天气吗?
设计意图:利用古人的天气谚语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古人从哪些方面来预测天气,认识到人们长期观察云、风、动物行为等自然现象预测天气,但这种预测不够全面与准确,从而 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
二、整理对比天气信息(预设 15 分钟)
1.提问:整理自己的天气观测记录,你们都记下来了哪些信息呢?(预设:云量、风力、风向、降水量、气温等)
2.提问:你认为你们组的天气记录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优点?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预设:有的同学关注到空气质量等其他天气因素,但有的同学记录的信息不全面)
3.提问:根据你们组记录的天气信息,你能预测之后几天我们所在地区的天气情况吗?如果不能,有什么办法获取未来的天气信息?(预设:不能预测,但可以通过观看天气预报来获取信息)
4.(出示一则本地天气预报视频)认真观看,说说它包含了哪些方面的信息?
5. 比较天气观测记录和天气预报中的信息,你发现了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呢?完成导学单第一题。
小结:天气观测记录和天气预报都包含了气温、云量、风力和风向、降水量等要素,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发现,天气预报中的信息更多、更全面,包含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风力、风向也更准确。我们还可以发现,天气观测记录中记录的是某一个时刻的天气,而一天中的天气情况都是在变化的,因此天气预报预报的是一天天气的变化范围。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对自己一个月来的天气观测记录进行整理与对比分析,全班学习共享优点,然后发现单靠这些信息依然无法准确预测之后的天气情况,引出天气预报,通过视频思考并对比自己的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之间的异同
3
点。
三、亲历体验,做个天气预报员(预设 12 分钟)
体验 1 :做一百年前的天气预报员
1.教师:一百多年前,天气预报刚刚诞生,那时科学家们已经发明了各种气象仪器,比如气温计、风速器、雨量器等等,并在很多地方建立了气象观测站,可以收集当地的各种天气信息,还发明了电报,这促使预测天气成为可能。让我们一起体验一次 150 年前欧洲大陆 C 城气象站的天气预报员。
2.要求:这是大陆的地图,在 C 城的北方还有两座城市——A 城和 B 城。阅读简介,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认真观察 PPT 中出现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完成任务,把预测结果写在天气预报单上。
4.学生分组活动、汇报。
5.提问:为什么不同小预报员的数值都差不多呢?(预设:大家依据的数据是一致的)是的,这些依据就是“气象观测数据 ”(板书:现代天气预报——依据——观测数据)
6.教师:大家为 C 城制作并及时发布了重要的天气预报,帮助了C 城的居民,是很棒的天气预报员,掌声送给自己。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挑战更高难度的任务?
体验 2 :做现代天气预报员
1.教师:科学技术发生了巨大的进步,天气预报也越来越准确。一些以往很难预报的天气现象,例如海上的台风,随着气象卫星等技术的诞生而变得容易起来。
2.(出示台风的卫星照片)台风是一个巨大的气旋。台风中心风力最强,破坏力也最大。现在气象卫星在我国南海发现了一个强台风,情况紧急,请大家马上做出台风预报。
3.提问:这个强台风的中心可能在哪里登陆?应该向哪个城市发出台风中心登陆的警报?
4.学生讨论汇报。
5.(出示新的台风信息)这些分别是 48 小时前、24 小时前、12 小时前的4
卫星照片。如果把这几张照片拼到一起,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台风移动的路径、方向、速度等数据了?请大家画一画台风的移动路径。
6.学生分享台风的移动路径(台风中心连线),预报它最有可能在哪个城市登陆(宁波)。
7.教师:这次大家的预报非常一致,提醒宁波市的市民做好防范措施,保护了大家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你们的天气预报工作真的是太有意义了!
8.总结:同学们,虽然真正的天气预报和我们刚才一样,都是依据观测数据加以科学分析得出的。但气象台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准确的天气预报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模拟“天气预报员 ”的活动,带领学生体验 150 年前的天气预报员和现代天气预报员角色,认识到预测天气需要多方面的数据收集与处理,感受到收集天气数据信息的重要性,以及现代化科技进步所带来的预报准确性和科学性。
四、天气预报的应用(预设 8 分钟)
1.(出示天气符号图片)提问:你都认识这些天气符号吗?
2.学生来认一认,说一说天气符号。
3.(出示图片)提问:同一天内,这两个地方的天气一样吗?可以分别用怎样的天气符号表述?
4.学生找到对应的天气符号。
5.小结:地球上相同时间、不同地方的天气都不一样。所以天气预报员会根据不同地区的天气进行预报,地图上就会呈现出那么多的天气符号和天气信息。
6.提问:天气预报对我们平时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吗?
7.尝试给明天的天气做一个天气预报信息卡。(要求:图文结合)
8.提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请设想一下未来的天气预报会有哪些发展和改变?说说你的推测和理由。
设计意图:出示常用的天气符号,让学生认识并应用,通过对比 12 月的海南三亚和黑龙江牡丹江图片,感受同一时间、不同地区天气的不同,从而认识到地球上各个地区天气的多样性,知道天气预报员会根据不同地区的天气进行预报。鼓励学生用自己图文结合的方式,为所在地区做一个天气预报信息卡,加强对天
5
气预报数据信息的认识。最后让学生体会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参考。
【板书设计】
【相关表单】
天气信息比较
第 小组
1. 比较天气观测记录和天气预报中的信息
天气信息比较 日期: 月 日
天气观测记录 天气预报 我们的发现
2.任务 1 :做一百年前的天气预报员
A、B 城的观测数据
6
3.任务 2 :做现代天气预报员
我们的预测是:台风登陆地点是 (市),应该向该城市发出预警。
4.制作天气预报信息卡
用天气符号和文字表示以下天气预报内容:
12 月 9 日,阴转小雨,14-19℃ , 北风 2 级。
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