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 3—4 年级学习内容“2.1 物质的三态变化 ”第二点“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熔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本课作为“水 ”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自然现象引入水的蒸发,聚焦“水到哪里去了 ”,帮助学生感知水在常温下发生的状态变化,使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
本课有四个板块,分别为聚焦、探索、研讨、拓展。聚焦板块以“叶片上的露珠消失了 ”的情境带入,带领学生讨论原因,尝试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探索板块首先“列举生活中水消失的现象 ”,让学生从叶片露珠的“消失 ”联系到更多水迹变干的例子,是增加学生的更多感性经验。然后,在感性经验多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探究,产生近距离观察水消失现象的需求,用植物叶片和玻璃片上水痕的变化为代表进行对比观察。接下来,学生虽然观察到了水迹的“消失 ”,没有观察到水去向的直接证据。为了进一步找到水去向的证据,教材设计了用干燥透明的大杯子罩住小杯温水的实验,通过分析大杯子内壁上水的来源推理小杯子中水的去向。研讨板块第一个问题是针对探索活动 2中的观察结果的提问,对水的去向产生思考,产生进一步观察的需要。第二个问题是针对探索活动 3 的观察结果提问,指向了大杯子内壁的水来自小杯子内温水的蒸发,而蒸发后到凝结到大杯子内壁这之间的物质就是看不见的水蒸气。拓展板块通过了解其他液体的蒸发现象,巩固同一物质可以从液态向气态转换的认识。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知道湿毛巾会变干,地面上的水会慢慢消失等现象。这些现象背后的知识是有趣的,是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仅停留在“水消失不见 ”的思维层次,未深入思考水消失过程中的具体变化, 比如将观察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分析水的变化和去向。本课的学习方式以观察、记录、描述为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使用科学词汇描述并解释蒸发现象,为学生理解水的三态变化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目标
通过观察水珠、温水蒸发的现象,知道水会蒸发变成水蒸气。
科学思维目标
观察水蒸发过程所发生的现象,根据现象做出推断和解释,建立事实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探究实践目标
根据事实提出假设探究实践,利用实验验证水变干的过程是水蒸发进入到空气中。
态度责任目标
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分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和去向。
难点:利用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有逻辑的推理。
【教学准备】
学生:玻璃片、植物叶片、温水、大小不同的透明杯子、医用酒精等。
教师: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水到哪里去了?
1.导入:(用课件出示图片)清晨叶片上的露珠去哪里了?
学生交流他们已知的有关水的知识。
2.提问:你为什么这样想?
3.列举生活中的其他例子,提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水到哪里去了? ” (板书)
设计意图:用图片启发学生回忆已有经验,了解学生关于水蒸发的前概念。引发学生讨论水的去向和变化。
二、探索:水的去向和变化。
1.说一说生活中遇到的水“消失 ”现象。
将生活中的各种蒸发现象与本课情境相联系,引导学生不仅从经验的角度来
2
分析,还可以通过仔细观察来确认。
设计意图:在聚焦问题讨论后,自然过渡到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现象,本活动是本节课的基石,学生将对水的认识逐渐转到水蒸气上。
2.观察玻璃、植物叶片上水的蒸发。
尝试用手扇风、放在手心加热等方法加速水的蒸发,比较大小不同的水迹、有风和无风环境、以及加热和常温条件下水迹的消失情况是否一样,感知影响蒸发快慢的条件。
尝试推测:水是真的没有了?还是发生了其他变化?去向了何处?
用图画记录并解释水消失的现象。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调动视觉、触觉、味觉等多感官细致观察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图画记录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呈现观察到的主要变化特征。让学生书写记录解释原因,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整合结论,为后续小组交流做好准备。
3.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将透明、干燥的大杯子倒扣在盛有温水的小杯子上方,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让学生通过触摸等方式确认大杯子内壁确实是水,分析大杯子内壁水的来源,推断小杯子中水的去向。
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验证空气中存在看不见的水蒸气,也为下一课时“水蒸气能否转换成水 ”的问题埋下伏笔。
三、研讨
观察到现象后,组织学生交流。
提问 1 :实验中原本干燥的大杯子内部有什么现象发生?
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实验前后大杯子内部发生的现象,强调从“干燥→ 出现水珠 ”的变化。
提问 2 :用手摸一摸大杯子内壁的水珠,是冷的还是热的?猜一猜,大杯子内部的水是怎样来的?
让学生观察小杯子中的温水有什么变化,可以发现温水减少,推测减少的水去了哪里。(此处学生可能猜测减少的水去了杯壁或者空气中,结合大杯子内部变化,指向大杯子内部的水来自小杯子中的水。)
提问 3 :如果没有大杯子倒扣在盛温水的小杯子上方,那减少的温水会去哪
3
里?
小杯子中的水蒸发后会进入空气中变成水蒸气,当大杯子倒扣在盛温水的小杯子上方时,水蒸气遇到较冷的大杯壁凝结成了液态水珠,所以我们用手摸大杯子内壁的水珠时,会发现水珠是冷的。
回忆生活中的其他例子,如湿衣服变干、雨后地面变干以及玻璃、植物叶片上的水消失,思考这些水蒸发后都去了哪里。进一步指向说明水蒸发后都进入空气中变成了水蒸气。
设计意图:用问题链逻辑从直观现象(出现水珠)→来源分析(蒸发)→迁移应用(生活),逐步构建科学概念;对于学生的探究层次来说,从实验观察→研讨推理→联系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拓展
1.水是液体,具有可流动、可随着容器形状改变自己的特征。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是液体?
2.提问:其他液体是否也能像水一样蒸发,变成看不见的气体?
3. 出示医用酒精,将酒精涂到手背上,观察发生的变化,并和水进行比较。
4.交流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学生互相提问和补充,丰富学生对于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认识。
设计意图:将蒸发现象拓展到其他液体,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感受蒸发现象的好奇心。
【相关练习】
1.煮汤圆时,科科发现锅里的水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 )。
A.水被汤圆吸收了 B.水漏到锅外面去了 C.水变成水蒸气了答案:C
解析:水在加热过程中会加速蒸发,从而迅速变得越来越少。因此本题选 C。
2.超市里,总会看到新鲜蔬菜用保鲜膜包裹着,保鲜膜的主要作用是( )。
A.保温 B.减少蔬菜的水分蒸发 C.美观
答案:B
解析:保鲜膜主要用于减少蔬菜水分的蒸发,从而保持蔬菜的新鲜度。因此本题选 B。
4
3.下面属于蒸发现象的是( )。
A.火柴慢慢燃烧 B.水中的方糖慢慢变小 C.湿衣服慢慢变干答案:C
解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火柴慢慢燃烧属于燃烧现象,水中的方糖变小是溶解。因此本题选 C。
4.【判断题】水只有温度较高时才会变成水蒸气。 ( )
答案: ×
解析:自然界中水的蒸发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只是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因此本题是错误的。
5.袋子开口的饼干放在空气中,几天后发现饼干变软了,这种现象能证明饼干吸收了空气中的( )。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答案:A
解析:饼干变软是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这些水分主要来自空气中的水蒸气。因此本题选 A。
【板书设计】
水到哪里去了?
【相关表单】
5
课堂学习评价单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 ”
我会观察 我能从多个角度观察到水蒸发过程发生的变化
我会表达 我能将自己的观点说清楚
我会推理 我能将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联系起来
我会倾听 我能专注倾听别人的想法,并适时给出回应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