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水珠从哪里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水珠从哪里来-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2 21:5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 3—4 年级学习内容“2.1 物质的三态变化 ”的第二点“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熔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本课是“水 ”单元的第 2 课,在前一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水的蒸发现象,对水的变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不同温度水杯外壁是否产生水珠,深化对“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的认识,逐步帮学生建立起水的状态变化与温度有关的认识。
本课以“冬季窗玻璃上的水珠 ”这一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聚焦“水珠来自哪里 ”的核心问题;随后基于学生的猜想设计三组对比实验(盖紧杯口、加入色素、冷冻擦干),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对比,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逐步排除错误猜想,发现“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 ”的科学本质;研讨环节老师通过问题链(如“杯子外壁上水珠的出现与什么有关?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现象? ”)深化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温度差异导致冷凝 ”的因果逻辑;拓展部分则链接常见生活场景——冰易拉罐、浴室镜子、清晨露珠等生活实例,强化科学知识的迁移应用。教材注重科学探究能力和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与现象分析,引导学生从直观现象中抽象出科学概念,同时渗透“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 ”的态度责任意识。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此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对动手实验兴趣浓厚,但注意力易分散。学生对装有冰的容器外表面会有水珠,车辆的窗户上会出现水珠等细节现象是有经验的,能把水珠出现与水蒸气联系起来,但缺少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因,难以将水珠与“存在温度差异 ”联系起来。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能用某一个现象来说明问题,很难协调多个不同的证据来进行推理。在推理过程中部分学生容易过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将想象和猜想作为事实来使用。同时,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观察记录的规范性尚未完全形成,需通过实验步骤的分步指导加以培养。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目标
理解水珠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的结果,能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科学思维目标
通过对比三组实验现象,归纳出水珠形成的关键条件(温度差异)。
探究实践目标
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基于自己猜想的一组或多组对比实验,观察、记录并描述现象。
态度责任目标
培养细致观察、严谨记录的科学态度。意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分析水珠形成的原因。
难点:根据不同的观点设计不同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学生:玻璃杯、玻璃片、冰块、红墨水、滴管、抹布、记录单等。
教师:教学课件、实验操作步骤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课件出示玻璃窗上水珠的图片)同学们,在冬季我们常会看到图片中这样的现象,玻璃窗上有许多的小水珠,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学生结合图片现象说自己的亲身经历。
2.提问:(展示冰水玻璃杯)仔细观察,玻璃杯外面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板书标题:水珠从哪里来)
设计意图:根据图片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从真实的生活现象启发学生对玻璃杯外水珠来历的思考,从而了解学生对水珠来历的前认知。
二、猜测:玻璃杯外水珠的来历
1.小组讨论,记录猜想。
2.教师分类板书关键词,对学生猜想不评价对错。
设计意图:根据真实的实验场景,给予小组足够的交流时间和空间,从而全
2
面客观地呈现学生对水珠来历的前认知。
三、探索:水珠从哪里来
提问:看来同学们都很有想法!但仅靠猜还不行,我们得需要证据来证明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你们想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呢?
1.提出问题:如果要证明水珠是从 XXX 来的,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呢?(分类进行方案研讨)
2.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根据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你们打算怎么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4.提问:实验过程中,我们该观察什么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5.提问:这个实验还要注意些什么吗?(控制变量的思想渗透)
6.教师根据课前准备的视频讲解实验步骤。
7.学生分组实验(不同猜想分别同时进行)。
8.师生交流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要从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观察现象、记录结果并分析等步骤来完成一个科学实验探究的完整过程,同时懂得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初步培养起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实验一:杯口水蒸气溢出的猜想】
1.提出问题:如果要证明水珠是从杯口溢出来的,你会如何设计实验呢?
预设:把杯口封住,不让里面的水蒸气跑出来,查看杯子外壁是否还会出现水珠。
2.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教师出示材料(两个杯子、冰水、玻璃片),提问: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这些实验材料,请各小组讨论:如何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验呢?
3.提问: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观察什么呢?
4.提问:大家觉得这个实验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5.学生进行实验。
6.师生交流。
3
【实验二:杯中水渗出的猜想】
1.提出问题:如果要证明水珠是从杯内渗出来的,我们该如何验证呢?
2.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3.学生汇报:准备两杯冰水,一杯加色素,一杯不加色素(根据录制视频呈现实验步骤)。
4.提问:实验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操作,并观察什么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5.提问:这个实验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6.学生进行实验。
7.师生交流实验结果。
【实验三:因为杯中有冰水的猜想】
1.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冰水杯的外壁会出现水珠,如果杯中没有冰水,外壁还会有水珠吗?怎样设计实验才能验证你的猜想?
2.学生设计方案。
预设:准备一杯冰水和一个常温下的空杯子,分别观察杯子外壁是否有水珠出现。
3.提问: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都是只改变一个条件,才能确认是改变的这个因素影响了结果,但是如果像上面这个实验设计,实际上我们是改变了两个条件,一个是有无冰水,而另一个是温度。那我们该如何改进这个实验设计呢?
学生可能提出的方案:
方案一:一个杯子装冰水混合物,另一个杯子冷冻后擦干,同时放在室温下观察。
方案二:一个杯子装冰水混合物,另一个杯子冷冻后直接对比。(教师提示:如果杯子不擦干,对实验会有影响吗?学生:如果不擦干,残留的水珠会影响观察结果。)
3.学生实验。
4.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前两个实验没有先后之分,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实验方案的研讨,同时注重对对比实验控制变量重要性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对比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树立科学实验具有严谨性的意识。
4
四、研讨
1.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现在我们知道杯子外壁的水珠从哪里来了吗?学生根据前面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
2.提问:杯子外壁上水珠的出现和什么有关?
3.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装有冰水的杯子和冷冻过后的空杯子,温度都比周围空气的温度低,也都产生了水珠。看来,杯子外壁上水珠的出现应该跟温度差有关。
设计意图:本板块以两个递进的统领性问题,让学生从前面的单个实验现象聚焦到核心探究问题水珠从哪里来,从而对三个实验进行串联思考、研讨,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
五、拓展
1.链接生活:生活中,我们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出现小水珠的现象,能试着解释一下吗?
2.学生分享生活中有关水凝结成小水珠的现象并解释。
3.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推翻了“杯壁渗出 ”“杯口溢出 ”以及“ 因为杯内有冰水 ”三种猜想,发现水珠的真正来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珠。今天我们经历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这样一个完成的科学探究过程。科学就是这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出现小水珠的现象,联系生活提供更多证据,归纳水珠出现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将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和应用到更多现象解释中。让学生明白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只要善于观察,身边的科学知识无处不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相关练习】
1.【单选题】冬天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眼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这是因为( )。
A. 镜片渗水
B. 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镜片而凝结
C. 镜片材质溶解
D. 空气压强变化
5
答案:B
解析:室内温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时,会凝结成小水滴。
2.【单选题】夏天从冰箱取出的易拉罐表面出现水珠,主要原因是( )。
A. 罐体漏水
B. 冷饮蒸发
C.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
D. 饮料制作时残留水分
答案:C
解析:易拉罐表面出现水珠,主要是由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罐体表面发生凝结现象。
3.【单选题】空调制冷时,排水管排出的水主要来自( )。
A. 机器内部存水
B. 空气中的水蒸气
C. 制冷剂分解
D. 管道漏水
答案:B
解析:制冷时蒸发器温度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冷凝水排出。
4.【单选题】清晨植物叶片上的露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植物夜间分泌的水分
B.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叶片而凝结
C. 土壤水分通过根部上涌
D. 雨水残留
答案:B
解析:夜间地面和叶片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相对较低的叶片后凝结成露珠。
5.【单选题】用烧水壶烧水时,水烧开后壶嘴冒出的“白气 ”本质是( )。
A. 水蒸气
B. 小水滴
C. 高温气体
6
D. 燃烧产物
答案:B
解析:水烧开后,壶嘴喷出的高温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可见的“ 白气 ”。水蒸气在空气中是看不到的。
6.夏天从冰箱拿出的饮料罐表面“ 出汗 ”是由于______ 中的水蒸气遇到______(填“低温 ”或“高温 ”)的罐体凝结形成的小水珠。
答案:空气;低温
【板书设计】
水珠来源 水珠从哪里来
杯内 水——杯壁渗出 水蒸气——杯口溢出
杯外——水蒸气——温度差
【相关表单】
验证猜想 实验方法(贴板书) 实验结果
实验一 杯口溢出
实验二 杯壁渗出
实验三 因为杯内有冰水
课堂学习评价单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 ”
我会听 安静倾听,积极开动脑筋
7
我会说 大声回答问题,说出猜想及验证猜想的方法
我会做 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对比实验,能正确使用实验材料和工具
我会记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现象
我会观察 能观察到不同实验中实现现象的不同
我会比较 能比较出实验中相同和不同
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