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6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2 21:5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 3—4 年级学习内容“2.2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第三条“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本课是“水 ”单元的第6 课,前面已经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涉及液态、气态、固态的变化,本节课则是转而指向“水与其他物质混合发生的变化 ”,通过物质溶解的探索活动,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不同,通过数据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本节课包含四个板块。在聚焦板块,以“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或小苏打?
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引发学生思考。在探索板块,安排了两个探索活动,活动一是“说一说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该活动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尝试讨论和交流如何设计对比实验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活动二是“ 阅读实验方案并实践操作,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观察并记录 ”,教科书上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了实验方案,
让学生通过定量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通过观察、记录和比较的方法探究 50 毫升的常温清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在研讨板块,包含两个问题,问题一是“50 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它们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通过对比实验,学生基于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问题二是“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食盐或小苏打?为什么要等前一份食盐或小苏打溶解完再加入下一份? ”让学生重点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指向对实验方案的思考,建立设计对比实验时需要控制变量、防止干扰的意识。在拓展板块,“用温水重复上面的实验,看一看食盐或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有什么变化。”让学生从课堂实验拓展到温度对溶解多少的影响。
【学生分析】
在二年级时,学生学习过《它们去哪里了》,知道水能溶解食盐等物质,不能溶解小石子,判断溶解的依据是颗粒看不见了。这节课将在学生对溶解的已有认知上继续引导学生探究食盐、小苏打这些能溶解的物质,在水中究竟能溶解多少。学生过去在生活中没有关注过这一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预测。实验过程中,现象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的,但是规范操作的能力是学生欠缺的,需教师引导,进而让学生感知到“不同物质在等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不一样的 ”。
1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通过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的对比实验,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多少不同。
科学思维目标
通过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多少的不同。
探究实践目标
学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同样多水中的溶解能力,初步建立控制实验变量、防止干扰的实验意识。
态度责任目标
在设计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养成严谨、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严谨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才能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在观察和实验中,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他人观点,完善和改进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设计和完成实验,收集数据,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多少的不同。
难点:理解控制变量在对比实验中的意义,并设计一个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案。 【教学准备】
学生:食盐 20 克(平均分为 10 份)、小苏打 20 克(平均分成 10 份)、装有50 毫升水的烧杯、搅拌棒 2 根、小勺等。
教师: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或小苏打加入水中溶解,还有什么物质也可以溶解在水中?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更多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2.提问: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3. 出示一杯水,提问:你认为这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或小苏打呢?它们在这
2
杯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4.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设计意图:生活中我们会把食盐或小苏打加入水中溶解。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关的生活经验,反映出溶解现象在生活中是常见的,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出发,开启本节课内容。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1.说一说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尝试讨论和交流如何设计对比实验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汇报中梳理学生的想法,帮助学生初步设计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如何保证实验的公平? ”
2. 阅读下面的实验方案并实践操作,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观察并记录。
通过初步讨论,学生有了初步的实验方案后,这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案并提醒学生:①两个烧杯中的水应都取 50 毫升常温清水;②食盐和小苏打都取 20 克,并平均分成 10 份(教师可以课前将小苏打和食盐称好并平均分成 10 份,节约课上的实验操作时间);③实验时需要前一份物质完全溶解后再加下一份,明确如果物质没有在水中完全溶解,不能被计算在内。同时提示学生当烧杯底部出现不溶解的颗粒时,应停止实验,避免浪费实验材料。④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实验不能同时进行,需做完一种物质再做另一种物质的溶解实验,保证溶解和观察的充分。
另外,教师可以根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做灵活调整。如果学生在初步设计方案时已经能做出比较完整的实验方案,可以不用呈现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完善方案即可。如果学生在方案设计上存在困难,可以提供完整方案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后提出问题或教师提出研讨中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方案中的关键信息。
在明确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细致观察并及时记录。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和指导,观察学生
3
是否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是否及时在记录单中记录。实验结束后提示学生整理好实验材料和桌面。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一引导学生依据经验和知识,设计对比实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初步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阅读实验方案范例后,以图文形式呈现方案,用定量方法进行对比实验,观察、记录、比较 50 毫升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量。
三、研讨
实验后,教师组织学生研讨交流。
1.提问:50 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它们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学生基于真实的记录结果,汇报自己的数据。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结论:食盐和小苏打在同样多的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提问: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食盐或小苏打?为什么要等前一份食盐或小苏打溶解完再加入下一份?
学生重点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指向对实验方案的思考,建立实验设计时需要控制变量、防止干扰的意识。
设计意图:研讨问题一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观察食盐和小苏打在 50 毫升水中的溶解现象,得出溶解份数,比较溶解能力差异。研讨问题二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方案,明确逐份加入物质,待前一份溶解完再加下一份,培养控制变量、防止干扰的实验意识。
四、拓展
提问:如果用温水重复上面的实验,食盐或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有什么变化?学生用温水重复实验,看一看食盐或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进一步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多少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也为后一节课“加快溶解 ”作铺垫。
【相关练习】
1.在比较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的实验中,需要控制的相同条件是 ( )
A.水的体积 B.烧杯的大小 C.搅拌棒的粗细
答案:A
解析:实验中需要控制水的体积相同,以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因此本题选 A。
4
2.实验过程中,当烧杯底部出现不溶解的颗粒时,应该 ( )
A.继续加入物质 B.停止实验 C.加入更多水
答案:B
解析:当烧杯底部出现不溶解的颗粒时,说明该物质已经不能再溶解,应停止实验。因此本题选 B。
3.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B.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
C.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
答案:A
解析:通过实验可知,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因此本题选 A。
4.【判断题】实验时,不需要等前一份物质完全溶解就可以加入下一份。( )答案: ×
解析:实验中必须等前一份物质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本题是错误的。
5.【判断题】实验中,只有等烧杯内物质全部溶解后,才可以继续加入该物质 。( )
答案:√
解析:当烧杯内物质全部溶解,说明该物质还可以继续溶解,可以继续加入该物质。因此本题是正确的。
【板书设计】
5
【相关表单】
课堂学习评价单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 ”
我会表达 我能将自己的观点说清楚
我会实验 我能设计和完成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多少的公平实验
我会倾听 我能专注倾听别人的想法,并适时给出回应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