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2 21:4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 3—4 年级学习内容“3.1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四点“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在本课中,学生观察和描述各种各样的运动,是第 3 课《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认知准备课。
本课由四个部分组成。聚焦板块,呈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聚焦本课的研究主题——“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探索板块共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教师不进行指导,让学生自主画一画物体的运动,学生记录时遇到困难,产生需要更简洁记录方法的需求;第二个活动引导学生用圆点表示运动物体,在物体上贴圆点,用统一的方法记录运动路线。研讨板块,讨论物体的运动路线,感受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比较两次观察,感受贴圆点能更好地观察物体的运动。拓展板块,感受同一个物体不同部位的运动路线可能不同。
“在物体上贴圆点 ”这一方法,其本质是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质点 ”的过程。“贴圆点 ”和“画图示 ”其实都是建模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把复杂的事物简化为质点,更好地探寻运动形式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物体的运动》单元想渗透的科学思维(模型建构)。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形式并不陌生,数学课学过平移和旋转,生活中也接触到摆动、滚动等,知道一些基本的运动形式,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如建立在具体物体上的滚动、摆动、转动等,但对物体的运动形式的概念不清晰,对其运动形式的特点没有深入研究。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机械运动的研究过于复杂,为了降低难度,教科书这样处理:先不出现“运动形式 ”这一科学词汇,用通俗易懂、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运动路线 ”进行表达;学生描述运动形式时仅靠语言文字记录有难度,借助“ 圆点、线条、箭头 ”的方法直观描述物体的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知道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
科学思维目标
1
感受到在物体上贴圆点,能更好地观察、描述、比较物体的运动。
探究实践目标
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并能用图示、符号记录运动路线。
态度责任目标
乐于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实描述物体的运动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和描述简单的运动现象。
难点:利用“ 圆点+线条+箭头 ”的方法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教学准备】
学生:各种生活中的物品(如指尖陀螺、钢尺、弹簧摇马、玩具车、溜溜球(或替换为弹弹球)、发条青蛙、不倒翁等)、记录单、彩色圆点(不干胶贴纸或彩色橡皮泥)。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初步感受身边的运动
1.导入话题:出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秋千、手表指针的动图),提问:什么物体在运动?它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描述物体的运动,可以口头说一说,也可以用手指比画运动。
预设:秋千座椅是来回摆动的。
2.聚焦运动路线:出示生活中运动轨迹可见的运动实例,如蜗牛的运动痕迹、雪天的车行痕迹、海上快艇的水波等,请学生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学生口头说一说或比画物体的运动路线。
3.小结:生活中有些物体运动会留下路线,观察运动路线有助于我们研究物体的运动。(板贴“运动路线 ”)
设计意图: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物体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既指向本课的研究主题,又起到激活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作用。聚焦有运动路线的运动,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
二、探索:观察各种物体的运动
(一)观察一个物体的运动
2
1. 出示任务:(出示塑料跳蛙图片)这是一只塑料跳蛙。它会如何运动?用彩笔在白纸上画一画跳蛙是怎么运动的。
学生自主绘画塑料跳蛙的运动路线。
2. 出示学生不同思维层次的图示,提问:你会选择哪种方式画图?说说理由。
(
学生可能出现的五种图示:
图示
1:只画小跳蛙(点评:画得好,但没有运动路
线。)
图示2:跳蛙+线条(点评:线条表示的是运动路线。)
图示3:跳蛙+线条+箭头(点评:加了箭头
,能让我们知道它的运动方向。)
图示4:只有线条+箭头(追问:“跳蛙
”呢?怎么表示跳蛙
?)(

:用符号。)
图示5:
圆点+线条+箭头(如有的话最后出示。)
)
机动: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教师可出示导航图,提问:图中用什么代表车辆?
预设:用圆点代表车辆。
板贴跳蛙和圆点,引导:我们用圆点表示跳蛙。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这个点也贴在跳蛙身上,更好地帮助我们观察跳蛙的运动。
3.总结统一的记录方法:在跳蛙身上贴圆点,让跳蛙运动起来;记录纸上画圆点表示跳蛙;用线条和箭头画出运动路线。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观察记录各种物体的运动,教师不要提前指导方法,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学生记录时会遇到画得慢、物体绘制困难、不易看懂、画得不准确等问题,在交流中产生统一记录方法的需求。
(二)观察更多物体的运动
1. 出示观察任务:认一认 6 样玩具,观察 6 样物体的运动。
要求:贴一贴、玩一玩、画一画。选择一样玩具,圆点可贴在物体的不同位置;拿一张记录单(见相关表单),勾选物体名称,写好学号,在框内记录圆点的运动路线。完成后换下一个物体,所有的玩具都观察一遍。提前完成的小组可整理图示。
2.分组实验、交流汇报:学生展示每个玩具的运动路线图示。
预设:指尖陀螺是旋转;跷跷板是上下摆动;不倒翁是来回摇摆;小球运动形式多样。汇总全班不同的图示,也可请学生上台展示玩法;跳蛙和小车可展示不同部分的运动形式。
3.小组整理图示,研讨物体的运动路线有哪些。
学生基于小组内的运动路线,尝试描述各种各样运动路线的特点。
3
预设:上下运动、绕圈运动等。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不同类型的运动命名。
4.小结:不同的物体会有类似的运动路线图,同一个物体也可以有不同的运动路线图。
机动:根据学情,启发学生按运动路线分类。小组展示分类结果和分类依据。
设计意图:物体上的圆点,隐含是指质点,为了三年级学生接受,可以理解为“观察点 ”。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形成用统一的、简洁的方法来观察和记录更多物体的运动路线,初步发现运动规律。
三、研讨:比较两次观察的方法
1.提问:今天学习了一种怎样的观察物体运动的方法?
预设:学习了在物体上贴圆点、用圆点代替物品、用线条加箭头的形式画出物体的运动路线的方法。
2. 比较两次观察,在物体上贴圆点能更好地观察物体的运动吗?
预设:“贴点画图示 ”的方法不用把整个物体都画下来,更快捷方便,而且将看上去各不相同的运动转化为图示并能够分类,更容易描述和交流物体的运动路线。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小结本课的学习收获,并通过对比的方法体会到用抽象的方法来观察物体的运动的重要性。
四、拓展:观察同一物体不同位置的运动
1.播放玩具车前进的慢镜头视频,聚焦不同部位的运动,要求:画出玩具车不同部位的运动路线。
预设:行进时,玩具车车身为平动、车轮为滚动。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同一物体不同部位的运动路线。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复合运动,既是对本课的学习评价,也是一种提升拓展,不要求学生全部达成。
2.生活中还有更多的运动,我们继续研究。
【相关练习】
在父母陪同下,小明和小红所在的假日小队到游乐园游玩。
(
4
)(1)他们乘坐了摩天轮。摩天轮转动时,把车厢看作一个圆点,它的运动路线与下面哪个圆点的运动形式最为相似?( )。 车厢
A.转动的时针 B.行驶的车轮 C.弹跳的小球答案:A
解析:结合游乐园情境,联系课内学习和情境的内容,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观察的红点,贴在运动的起始位置,建模思考乘客的运动路线,摩天轮绕圆心旋转。再根据课堂上已经观察的运动,将圆点贴在时针上,圆点所在的位置也做旋转运动。将圆点贴在车轮上时,车辆旋转并向前方运动;小球的运动形式则更加多样。故选择 A。
(2)他们玩了斜面冲浪、海盗船和摩天轮。下列游乐设施中,乘客在玩的过程中运动路线最有可能是直线的是( )。
A.斜面冲浪 B.摩天轮 C.海盗船答案:A
解析: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观察的红点,贴在运动的起始位置,建模思考乘客的运动路线,不难发现斜面冲浪沿斜面下滑,摩天轮绕圆心旋转,海盗船来回摆动,后两个的路线是弯曲的,第一个最有可能是直线。
【板书设计】
5
【相关表单】
课堂学习评价单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自我评价 他人评价
会探究 能用“贴圆点画图示 ”的方法观察、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 ☆ ☆
会思考 能比较不同的运动路线。 ☆ ☆
会整理 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实验材料。 ☆ ☆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