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运动和能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 3—4 年级学习内容“4.1 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 ”的第一点“ 了解生活中各种能的形式,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板块。聚焦板块,通过观察运动的足球顶起球网的现象聚焦“能量 ”。探索板块,首先通过“体验小球从不同高度的斜面滚落后,撞击手掌的感觉 ”初步感受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再“观察小球从不同坡度的斜面滚落后,撞击木块滑行的距离 ”,认识和理解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并且坡度越高,小球滚落后具有的能量越大。研讨板块,通过提问及研讨,引导学生关注判断物体具有能量的证据,分析运动物体具有能量的大小,从而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以及分析判断能力。第四部分拓展,通过认识更多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现象,进而对“能量 ”有更全面的认识。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对能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已经在使用“能量 ”这个词。他们听说过光能、水能、风能等,但是在他们的认知中对于“能量 ”的理解还不够系统。正因为能量的概念是抽象的,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适合的方法是通过观察具有能量的物体所产生的一些现象来认识和理解能量。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能量有大有小。
科学思维目标
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运动的物体是否具有能量。
通过比较,发现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大小不同。
探究实践目标
能描述小球撞击手掌的感觉,发现运动小球具有能量的证据。
观察木块被撞击距离的变化,推断小球具有的能量大小。
态度责任目标
初步建立证据意识,并关注物体和能量的关系,对运动和能量产生兴趣。
1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难点:观察并描述物体运动和能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小球、斜面、木块、直尺(或测量纸)、记录单。
教师:教学课件、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足球撞击球网的图片)提问:运动的足球为什么会把球网顶起来?预设:运动员大力踢足球、足球的冲击力强……
2.讲解:运动的足球具有能量,球网被顶起来就是证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聚焦“运动 ”和“能量 ”两个概念,初步将二者联系起来。
二、探索
(一)小球撞击手掌实验
1.提问:从斜面上滚落的小球具有能量吗?我们有哪些证据?
预设:滚落中会发出声音、会飞出去……
2.提问:小球从斜面上滚落,在末端用手掌挡住小球,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感受从斜面上滚落的小球撞击手掌,并用语言描述感觉。
预设:手痒痒的,手有点疼……
3.(出示教科书探索 1 的图片)观察:三个斜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预设:三个斜面的长度相同,坡度不同。
4.提问:从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顶端释放小球,体会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要公平比较,需要注意什么?
预设:斜面的长度、释放小球和手的位置要相同;让小球自然滚落,不能用力推;由同一位同学感受。
5.学生用手感受从坡度不同的斜面滚落的小球,完成后全班交流。
预设 1 :学生的感受有矛盾点,不同学生感受能量大小的排序不同,引发进
2
一步研究的问题。
预设 2 :学生的感受没有矛盾点,都认为小球滚落的斜面坡度越大,小球的能量越大。教师引导开展更精准的探究。
6. 引导学生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这一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并获得证据。
[说明:学生在交流汇报时会有从众心理,虽然“从不同坡度的斜面顶端释放小球 ”活动中,手的撞击感觉差别不明显,但可能会因为班级第一个汇报的孩子结果与自己的不一致,而改变自己的说法。为避免这种现象,交流时可以先让全班孩子举手表达结果:感受不明显和感受明显的分别举手,再说感受。]
(二)小球撞击木块实验
1.提问:让小球从不同坡度的斜面滚下,比较小球撞击木块的能量。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什么?
预设:要从不同坡度的斜面释放小球,撞击木块,比较木块移动的距离。需要注意小球和木块的起点要一致;测量木块被撞击前后的最前点,来确定移动距离。
2.学生进行小球撞击木块实验,让小球从不同坡度的斜面滚落,测量并记录小球撞击木块的移动距离。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学生及时到教师处汇总数据,教师将全班数据生成柱形图。
3.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交流并得出结论。
4.小结:小球从不同坡度的斜面顶端滚落,坡度越大,释放小球的位置越高,小球撞击木块后木块移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球运动的速度越快,具有的能量越大。
[说明:学生的发现不做硬性要求,只要能说出“ 小球从不同坡度的斜面滚落具有的能量不同;坡度越大(斜面越高),小球具有的能量越大 ”即可。教学过程中,可鼓励学生进行多次测量,选择操作最规范的一次进行数据记录。]
设计意图:一是丰富体验,以“ 用手感觉小球的撞击 ”和“观察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现象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到“运动的小球具有能量 ”的证据;二是探究进阶,从不同坡度的斜面释放小球,通过“撞击手掌 ”和“撞击木块 ”两个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探究方法的准确性不同,但都指向“小球从坡度越大的
3
斜面滚落,具有的能量越大 ”。
三、研讨
1.(出示教科书拓展的图片)研讨:其他运动的物体有能量吗?我们的证据是什么?
2.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
预设:生活中的例子。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找到更多“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的证据,并适时进行安全教育。
【相关练习】
1.下列不能证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是( )。
A.铅球把地面砸出一个小坑
B.汽车停放在停车场
C.强风吹动大树摇晃
答案:B
解析:A 选项中运动的铅球改变了地面的形状,C 选项中强风让大树动起来,都证明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B 选项中的汽车静止,没有运动,无法证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因此本题选 B。
2.如右图所示,从不同坡度斜面上的同一位置
①
释放小球,使其撞击同一位置的木块。
(1)该实验中,相同的条件是( )。 ②
A.斜面的长度
③
B.斜面的坡度
C.斜面的高度
答案:A
解析:斜面的长度相同,但因斜面的坡度不同造成斜面的高度不同。因此本题选 A。
(2)小球从斜面( )释放后,撞击木块的能量最大。
A.① B.② C.③
4
答案:C
解析:斜面长度相同时,坡度越大,高度越高,小球滚落时具有的能量越大。因此本题选 C。
【板书设计】
6.运动和能量
①坡度小 ②坡度中等 ③坡度大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斜面的坡度越 ,小球的能量越 。
【相关表单】
《运动与能量》记录单
第 小组
示意图 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 (格数)
坡度小
坡度中等
坡度大
5
我们的发现:
斜面坡度越 ,木块被撞击得越 ,说明小球的能量越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