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设计和制作“过山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7设计和制作“过山车”-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2 21:4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7《设计和制作“过山车”》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 3—4 年级学习内容“ 12.2 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的第三点“尝试设计和制作某种产品的简化模型,并反映其中的部分科学原理。”学生将通过设计和制作“过山车 ”模型,综合应用本单元之前所学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等相关知识。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明确任务、制订方案和实施方案。第一个环节是明确任务——设计并制作一座“过山车 ”。教材用文字说明了具体要求,包括轨道总长、轨道类型、小球不脱轨以及合作完成,接着用图片呈现了两种参考材料套件(塑料套件和卡纸套件)。第二个环节是制订方案,即小组合作设计“过山车 ”轨道路线。教材提供了“用绳子摆 ”和“在纸上画 ”两种设计方案供学生参考,学生任选一种即可。第三个环节是实施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设计方案制作“过山车 ”模型。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可能没有坐过山车的经历,对过山车的路径和轨道缺乏直接体验。但为数不少的学生在视频和图片中见过过山车,对于过山车的运动方式有一定认知。学生对过山车非常感兴趣,渴望研究相关内容。本课要求学生在制作“过山车 ”模型时做到“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 ”,需要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测试和调整,对三年级学生具有挑战性,需要教师进行相应指导。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知道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任务、制订方案、实施方案、改进完善等。科学思维目标
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 ”的过程中发展设计思维和工程思维。
探究实践目标
能利用已有材料,完成“过山车 ”的设计和制作。
责任态度目标
1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知道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要求,合理设计和制作“过山车 ”。
难点:制作过程中轨道的铺设及曲线轨道的调整。
【教学准备】
学生:塑料积木套件、细绳、软尺、设计图纸、小球等。
教师:教学课件、摄影摄像设备(条件允许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播放过山车视频)提问:你见过或玩过游乐园中的过山车吗?关于过山车,你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过山车的照片,并提问:过山车由哪几部分组成?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过山车由轨道、支架和车厢组成。车厢在过山车轨道上做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车厢有时运动得快,有时运动得慢;车厢在轨道上运行时,不能脱轨。
2.揭示课题:让我们来设计并搭建一座自己的“过山车 ”吧!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刺激的第一视角视频和图片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对过山车的已有认知;引导学生关注过山车的结构,为后续的设计和制作奠定基础。
二、明确任务
[材料准备:塑料积木套件]
1.提问:生活中,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过山车 ”?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教材中的塑料套件和卡纸套件的照片,并提示学生可以用多种材料来建造“过山车 ”。
2.(出示塑料积木套件)提问:观察积木套件,思考各种部件的功能是什么?学生观察图片(实物)并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部件的功能和用法。
3.分发少量塑料套件,要求学生搭建简易轨道,教师巡视并指导。
预设:学生可能对积木搭建缺乏经验,教师巡回时适当示范指导。学生初步
2
体验后,及时回收材料,避免对学生后续学习产生干扰。
4. 出示任务要求,请学生仔细阅读。
(1)轨道总长在 2 米以上。
(2)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3)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
(4)与同学合作完成。
温馨提示:轨道的长度可以用软尺和细绳来测量。
询问学生对任务要求是否明确,并解答学生的疑惑点。
设计意图:考虑到部分学生对塑料积木及拼搭方法了解不足,增加了“初步拼搭 ”环节,让学生先试一试,熟悉材料。通过活动让学生在设计前对材料充分了解,避免盲目设计。
三、制订方案
[材料准备:设计图纸、2.5 米左右的细绳]
1.小组讨论“怎样才能达成任务要求 ”,在交流中明确达成任务的具体方法。
[说明:学生之间的想法不同,并且对细节不太关注,需要通过研讨明确达成任务的具体方法。如:设计的重点是轨道的铺设;轨道的坡度变化可以通过调整塑料套件的支架柱的高度(卡纸套件需要调整支撑物的高度)来实现;轨道材料之间对接需要紧密、平滑,小球不容易脱轨;轨道总长度要达到2 米以上,大概需要多少轨道部件;怎样才能测量出轨道的长度;小组同学如何合作等。]
2. 出示设计图纸(设计图纸与底板尺寸一致),布置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在图纸上画出“过山车 ”的轨道路线,教师巡回指导。
明确绘制的具体要求:标注起点和终点;整个轨道路线应该保持封闭和连续;建议沿着图纸上印刷的格子绘制直道,弯道用弧线表示;上下层路线有重叠时配有文字说明;把终点留在底座的边缘处。
[说明:教师要提醒学生,轨道设计不要过于复杂,不然容易导致后续的搭建难以完成。鼓励每个学生先独自构思设计图,再进行组内交流,达成共识之后,合作完成“过山车 ”轨道设计图。]
3.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过山车 ”设计图,小组间互相点评,并提出修改建议。教师根据任务要求,引导学生优化设计图。
3
设计意图: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工程设计方面的基础较薄弱,为了提高设计与搭建环节的衔接性,该环节采用与塑料底板尺寸一致的设计图纸,让他们能更直观感受到轨道的长度和形状,降低设计和制作难度。
[说明:若采取用绳子摆的方法来设计,建议将绳子摆出的轨道路线,直接粘贴在图纸上,再根据“过山车 ”的结构,标注起点、终点和上下层等关键信息。]
四、实施方案
[材料准备:每组一份塑料套件、小球、细绳、软尺]
1. 出示搭建要求和建议,请学生朗读。
搭建要求:①按照设计图进行搭建;②完成搭建后,领取小球进行测试;③搭建用时 15 分钟。
建议:①从低往高搭,节省时间;②如果设计无法实现,可对设计进行适当调整。
2.学生分组活动,按照设计图搭建“过山车 ”。教师巡视指导,并根据搭建进程分发测试小球。
[说明:学生在搭建过程中,可能会脱离设计图纸。教师在巡回时重点关注学生搭建遇到的困难、搭建的进度、轨道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必要时可以示范拼搭某个局部。鼓励组间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完善模型。]
3.教师宣布活动结束,提醒学生保留好过山车模型,用于下节课的展示和测试。
[说明:学生搭建和测试“过山车 ”很容易兴奋,活动前一定要和学生约定“停 ”的信号,建议结束时将测试小球收回。建议 7 、8 两课连上。]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搭建。重点关注设计与搭建之间的关联性,体现设计思维和工程思维。
【相关练习】
1.设计“过山车 ”轨道路线时,下列同学的说法比较合理的是 ( )
A. 小明:“过山车 ”轨道路线可以只有曲线,没有直线。
B. 小红:轨道路线应该有“断口 ”,让“过山车 ”脱离轨道才刺激。
C. 小强:上下层的路线重叠时,下层的路线用虚线表示。
答案:C
4
解析:“过山车 ”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故 A 错误;轨道路线应保持连续、封闭,如果有“断口 ”过山车容易脱轨,故 B 错误;设计图中上下层的路线重叠时,下层的路线用虚线表示,正确答案为 C。
2.搭建“过山车 ”,需要先画设计图,再进行拼搭。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 先从“过山车 ”的起点或终点开始拼搭
B. 抛弃设计图,随意拼搭
C. 按照设计图进行拼搭,在拼搭过程中对设计进行微调
答案:B
解析:从“过山车 ”的起点或终点开始拼搭目的是方便操作,节省时间,避免材料不够等情况,故 A 正确;设计环节的目的是后续的搭建能符合任务要求,减少试错,提高效率,因此要按照设计图进行拼搭,在拼搭过程中对设计进行微调。故 C 正确,B 不合理。
3.在设计和搭建“过山车 ”的过程中,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
A. 小组成员各自独立设计,独自搭建
B. 小组讨论,统一意见;组内分工,合作搭建
C. 组长设计并搭建,其他人围观
答案:B
解析:小组成员独立设计和搭建,会导致设计不一致,搭建环节难以整合,效率低,故 A 错误;组长单独设计并搭建,会导致其他成员的参与感和积极性降低,不利于团队合作,故 C 错误。“过山车 ”的设计和搭建要求与同学合作完成,B 正确。
【板书设计】
5
【相关表单】
“过山车 ”轨道设计图
第 小组
注意事项:
①标注起点和终点,把终点留在底座的边缘处;
②整个轨道路线应该保持封闭、连续;
③上下层路线有重叠时配有文字说明。
6
设计和制作“过山车 ”自我评价表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自我评价 他人评价
会设计 能按照任务要求设计“过山车 ”。 ☆ ☆
会制作 能根据设计图制作“过山车 ”。 ☆ ☆
会合作 能和小组成员合作进行设计和制作,遇到问题及时交流,关系和谐。 ☆ ☆
会整理 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剩余实验材料。 ☆ ☆
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