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2 21:11:52

文档简介

何以西汉,解密文物中的盛世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单
教学 目标 1.时空观念: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性质,知道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 2.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史料,认识汉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成功之处。 3.唯物史观:能分析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并结合文物和文字史料分析“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通过对西汉初年社会境况的学习,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原因。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汉初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成功经验,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内在联系
第一篇章—盛世序曲:汉并天下 活动一:文物解密历史 请同学们阅读档案,结合教材,完成历史资料卡片,了解西汉的建立 “楚汉之争”知识小卡片“西汉建立”知识小卡片时间时间交战双方都城目的建立者结果
第二篇章—盛世之举:休养生息 活动二:史料实证历史 结合书本内容与《汉书》中的史料,完成连线,找到休养生息的举措 第三篇章—盛世之显:文景之治 活动三:文物考证历史 1.各小组从三组文物中选择一组进行考证并领取资料包; 2.结合教材和所领取的资料包合作探究,对文物(遗址)进行考证解读,分析文景之治的表现及原因; 3.撰写“文景之治”文物(遗址)解说词,限时七分钟。 第四篇章—盛世之思:以史为鉴 活动四:历史照亮未来 材料一: 材料二:汉初政局,大体因袭秦旧(制度),未能多所改革。 ——钱穆《秦汉史》 材料三:天下苦秦久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四:汉言文景,美矣! ——东汉 班固《汉书》 思考:为什么在统一制度背景下,秦亡而汉兴?这对我们今天治理国家有何启示?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何以西汉,解密文物中的盛世——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性质,知道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2.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史料,认识汉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成功之处。3.唯物史观:能分析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并结合文物和文字史料分析“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4.历史解释:通过对西汉初年社会境况的学习,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原因。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汉初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成功经验,认识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环节出示单元时空坐标,并讲解:教师:本节课属于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三课。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因短命而亡,继起的西汉王朝承袭秦制,在汉武帝时期国力达到鼎盛,两汉绵延四百余年。西汉是如何建立的?建立之后的西汉王朝又是如何巩固统治的?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播放西汉文物的视频,导入今天的新课,以文物为载体探究西汉初年历史。观看历史年代尺,感受秦汉时期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阶段的整体发展历程,并了解本节课在单元中的作用。观看视频通过将本节课放入本单元的时空坐标中对照讲解,培养大单元观念。以文物为载体,加以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讲授环节第一篇章—盛世序曲:汉并天下教师出示ppt文物档案并提问:西汉的建立经历来怎样的历程?请同学们从汉代画像石和汉并天下瓦当这两件文物中解密。阅读档案,结合教材,完成历史资料卡片,了解西汉的建立。结合资料小卡片讲述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教师提问:垓下之围项羽死前曾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同吗?为什么?请同学们结合两人的情况对比进行分析。第二篇章—盛世之举:休养生息过渡语:刘邦建立西汉成了皇帝,终于坐拥天下,应该可以躺平享受了吧?事实真的这样吗?让我们进入第二篇章:盛世之举:休养生息。刘邦打下的江山是怎样的江山?ppt出示文物档案,教师:这是汉代的陶牛车,请同学们阅读文物档案及史料,说一说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为什么会这样?又该如何解决?教师:面对这样的社会景象,如何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首要问题。该怎么做呢?大臣陆贾给了刘邦怎样的建议?在大臣陆贾的建议之下,刘邦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训,主张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为此,汉高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结合书本内容与《汉书》中的史料,完成连线,找到休养生息的举措。教师:结合上述举措,同学们可以说说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吗?教师:但其实汉初也面临着一些其他的问题,请结合地图和材料一,进行概括。学生:匈奴不断袭扰边郡教师:结合材料二,分析此时西汉是如何解决的?学生:通过和亲政策教师:为什么不直接通过战争解决问题?学生: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没有攻打匈奴的实力。而和亲政策缓和了双方的关系,为经济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第三篇章—盛世之显:文景之治过渡语:汉高祖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国力不断增强,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篇章:盛世之显:文景之治。教师:这是在贾平凹笔下姿容恬静,仪态端庄的汉代陶俑。与秦兵马俑相比,汉阳陵陶俑的表情有何不同 陶俑的面部表情变化可以从侧面印证什么? 学生:秦俑表情严肃,汉代陶俑往往表情柔和,面带微笑,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文景之治下的人民生活富足,幸福感高。教师:那么文景时期,汉代的发展局面如何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探究。教师发布合作项目活动任务及评价标准。小组合作展示完毕后,教师提问:在史书中,是这样描述文景时期的社会景象的,结合材料,概括“文景之治”的表现。学生: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篇章—盛世之思:以史为鉴教师:秦朝二世而亡,而汉承秦制,却百年不衰,为什么在统一制度背景下,秦亡而汉兴?这对我们今天治理国家有何启示?阅读档案,结合教材,完成历史资料卡片。结合刘邦项羽对比材料分析刘邦胜利项羽战败的原因,体悟得民心者得天下结合文物档案和史料,分析汉代初年的社会现状,总结汉初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结合书本内容与《汉书》中的史料,完成连线,找到休养生息的举措。分析休养生息的作用分析汉初对匈奴的政策及作用。对比秦俑和汉俑的不同,感受汉代文景之治给人民带来的改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微项目探究活动,探究文景之治的表现和原因。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和讲解。分析秦二世而亡而汉代绵延百年的原因,并分析对今天治国理政的启示。 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结合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培养学生解读史料(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的能力和从教材中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研读史料的能力,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总结环节教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汉建立的过程,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取得最终胜利。西汉初年,民生凋敝,政权不稳。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来稳定政权。在汉高祖刘邦的帝国蓝图上,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此政策,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西汉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对于国富兵强的汉帝国,韬光养晦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一代雄主即将开辟伟业,最终完成集权帝国的大一统。总结本课内容。承上启下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一、判断题(共2题,每题2分,共4分。正确的写T,错误的写F)1.陈胜、吴广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征战,史称“楚汉之争”。( )2.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二、选择题(共3题,每题2分,共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西汉建立初期,社会残破荒凉,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 休养生息 B. 尊崇儒术 C. 盐铁专卖 D. 版图拓展2.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不包括( )A.要求各级官员关心农桑 B.下令士兵回乡务农 C.逢灾荒之年,积极赈灾 D.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3.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写道:“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与材料中内容相符的是(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开皇之治 D. 贞观之治三、综合题(共2小题,分别为4分,6分,共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利用法家思想治国,靠严刑峻法以高压统治老百姓,以至于社会矛盾和危机加剧,强大的秦帝国二世而亡。材料二:面临秦王朝的种种弊政和诸侯纷争的紊乱局面,百姓无业可居,大闹饥荒,西汉社会经济一片凋敝。材料三:汉高祖简化法令和禁令,减轻田租,实行十五税一。文帝即位,他身体力行提倡节俭,下令把十二年租税的一半赏赐给百姓,下一年,又免除了租税。过了十三年,及景帝二年,规定百姓私田制征收一半的租税,税率三十征一。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西汉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至武帝,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摘编自《汉书 食货志》等(1)指出汉初统治者为解决“西汉社会经济一片凋敝”而采取的政策。这种政策具体的表现有哪些?(4分)(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表述清晰、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6分)(共30张PPT)
单元时空坐标
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21年
184年
陈胜、吴广
起义
公元前209年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7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
张骞第一次
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
西汉灭亡
8年
黄巾起义爆发
东汉建立
25年
东汉灭亡
220年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实行残暴统治
秦朝
初期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大一统的巩固与完善
开通丝绸之路
初期“光武中兴”
后期政治动荡
东汉
西汉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024秋部编版七上历史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何以西汉,解密文物中的盛世
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程标准:知道秦朝统一、西汉与东汉的统治,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性质,知道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
2.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史料,认识汉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成功之处。
3.唯物史观:能分析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并结合史料分析“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通过对西汉初年社会境况的学习,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原因。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汉初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成功经验,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目 录
何以西汉,解密文物中的盛世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一篇章—盛世序曲:汉并天下
第二篇章—盛世之举:休养生息
第三篇章—盛世之显:文景之治
第四篇章—盛世之思:以史为鉴

盛世序曲:汉并天下
活动一:文物解密历史
请同学们阅读档案,结合教材,完成历史资料卡片,了解西汉的建立
文物名称 “汉并天下”瓦当
出土地点 西汉长安城遗址
历史信息 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
文物名称 汉画像石《鸿门宴》
出土地点 河南南阳
历史信息 描绘“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惊险场景,将楚汉之争中的著名典故定格于此。
活动一:文物解密历史
请同学们阅读档案,结合教材,完成历史资料卡片,了解西汉的建立
“西汉建立”知识小卡片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楚汉之争”知识小卡片 时间 公元前206—前202年
交战双方
目的
结果
项羽vs刘邦
争夺国家统治权
楚军战败,刘邦胜
公元前202年
长安(今西安)
刘邦(汉高祖)
·楚汉之争原因分析
◎楚汉战争示意图
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
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鸿沟议和—
楚河汉界
垓下之围—
四面楚歌
进攻三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乌江自刎—
霸王别姬
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同吗?为什么?
西楚霸王项羽
汉王刘邦
贵族出身,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拥兵40万。
出身平民,当过乡间小吏,拥兵不足10万。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人大喜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广纳人才,有萧何,韩信,张良等人辅佐。
只有范增一人可用,又对范增猜疑。
出身优势
军纪严明
依赖武力
收揽民心
失去民心
任用贤人
刚愎自用
得民心者得天下

盛世之举:休养生息
盛世之举:休养生息
汉兴,接秦之敝...民失作业(农业生产)而大饥馑...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没有积蓄),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 sì)(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班固《汉书·食货志》
◆概括文物档案及史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为什么会这样?该如何解决?
文物名称 汉代陶牛车
现存地点 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
历史信息 ?
大片田地荒芜,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
国家贫穷
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秦末的战乱
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译文:我是在马背上得到天下的,哪儿用得着读《诗》、《书》!)
清静无为,休养生息
居马上而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乡(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译文:在马背上得到天下,难道可以在马背上治理天下吗?假如秦国已经吞并天下,施行仁义,效法古代的圣贤君王,陛下怎能获得天下呢?)
面对这样的社会景象,如何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首要问题。
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
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将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交给国家)
活动二:史料实证历史
结合书本内容与《汉书》中的史料,完成连线,找到休养生息的举措
“兵皆罢归家”
“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 皆免为庶人”
“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令各(流亡的百姓)归其县,复故爵、田宅
民产子,复勿事二岁
(免除徭役两年)
流亡百姓返乡,并返还田宅,鼓励农业生产
鼓励生育
增加了农业劳动力
百姓负担减轻,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
作用: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活动二:史料实证历史
结合上述举措,分析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
汉初的社会形势 休养生息措施之后
人口锐减,田地荒芜
百姓生活困苦
◎汉初形势图
材料二:(高祖)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结合地图和材料一,当时西汉还面临什么问题?
匈奴不断袭扰边郡
结合材料二,分析此时西汉是如何解决的?
通过和亲政策
思考:为何不直接通过战争解决问题?
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没有攻打匈奴的实力。
作用:为经济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材料一: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史记·匈奴列传》

盛世之显:文景之治
试比较秦兵马俑与汉阳陵陶俑的表情有何不同 陶俑的面部表情变化可以从侧面印证什么?
文物名称 塑衣式跽坐拱手俑
现存地点 汉阳陵博物馆
历史信息 “姿容恬静,仪态端庄,服饰淡雅,面目秀丽”——贾平凹《陶俑》
印证了文景之治下的人民生活富足,幸福感高。
(表情柔和)
(表情严肃)
活动三:文物考证历史
1.各小组从三组文物中选择一组进行考证并领取资料包;
2.结合教材和所领取的资料包合作探究,对文物(遗址)进行考证解读,
分析文景之治的表现及原因;
3.撰写“文景之治”文物(遗址)解说词,限时七分钟。
第一组:农业组 第二组:手工业组 第三组:商业组
①汉景帝阳陵陪葬墓园出土的陶仓 ②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粮食种子 ①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 ②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 汉长安城遗址




扫描二微码查看资料包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评价主体 优秀(5分) 良好(3分) 合格(1分) 自评 他评 师评
信息获取 描述文物基本信息,围绕主题,选取多则材料 描述文物基本信息,围绕主题,选取部分材料 描述文物基本信息,围绕主题,选取一则材料
成果撰写 论据 紧扣主题,多角度论证 找出部分史实进行历史解释 能找出一则史实进行历史解释
逻辑 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观点与内容部分符合,能表述成果 内容与观点不符,孤立描述史实
解说表达 准确、流利讲解,并应答质疑 能对成果进行较流利表达,应对质疑 能对成果展开简单表达
活动三:文物考证历史
1.各小组从三组文物中选择一组进行考证并领取资料包;
2.结合教材和所领取的资料包合作探究,对文物(遗址)进行考证解读,分析文景之治的表现及原因;
3.撰写“文景之治”文物(遗址)解说词,限时七分钟。 五铢钱评价
组文物(遗址)解说词
【介绍文物基本信息】我们组解说的文物是__________,
【解读文物】,这印证了西汉文景之治时期,出现________________
____的局面。
【分析原因】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原因有:
1.
2.
3.
...
活动三:文物考证历史
1.各小组从三组文物中选择一组进行考证并领取资料包;
2.结合教材和所领取的资料包合作探究,对文物(遗址)进行考证解读,分析文景之治的表现及原因;
3.撰写“文景之治”文物(遗址)解说词,限时七分钟。解说词模板如下:
优秀成果展示
优秀成果展示
优秀成果展示
文景之治显盛世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书·景帝纪》
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结合材料,概括“文景之治”的表现。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盛世之思:以史为鉴
施行暴政,统治暴虐;好大喜功,大兴土木,不爱惜民力;严刑峻法,重用法家思想……
◆思考:为什么在统一制度背景下,秦亡而汉兴?这对我们今天治理国家有何启示?
汉言文景,美矣!
——东汉 班固《汉书》
天下苦秦久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
汉初政局,大体因袭秦旧(制度),未能多所改革。
——钱穆《秦汉史》
活动四:历史照亮未来
2024秋部编版七上历史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何以西汉,盛世的密码是什么?
盛世密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课堂小结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文景之治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楚汉之争
西汉建立
目的
措施
措施
作用
①士兵②奴隶③轻徭薄赋
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①农业②税收③勤俭④以德化民
这一历史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结果
国策
:无为而治
;休养生息
2024秋部编版七上历史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感谢同学们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