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2 20:1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练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一、 语言文字运用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劳动,是与大地肌肤相亲。在田地边,以裸露的脚趾触碰大地,小心地触碰。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看稻们站立在一片白泱泱的水田中央,不跑,不跳,亦不缩脚,蓝天白云下,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我就感觉羞愧。①人不如稻?试试,再试试,果然就不烫脚了。把两只脚慢慢地伸入水田,忍住,再忍住,如一棵稻秧把根伸进大地深处。田泥包裹,温暖如春,血脉相通。
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我一遍遍把大地的秘密翻开又覆盖,却不知道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劳作,是我唯一的目的。②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我感觉自己和父亲、祖先们,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与父亲的,与先人的,也是一个模样。
1. 文中“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的两个逗号能不能改成顿号,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我们之所以能被先进人物事迹感动,是因为这些事迹反映了人间的真善美,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共同的追求。也许我们身边没有闻名遐迩的“楷模”和“新闻人物”,但一定会有美好的人与事。__①__,能从身边找到值得学习、尊敬的人物,生活和写作都会变得有意义。
写人物,__②__。以千字左右的篇幅写一个人,要让读者对人物有印象,比较好的办法是,选取典型事例,勾勒人物形象,反映他的主要性格和品格。写袁隆平就要突出他孜孜以求的精神,写他坚持真理、不断创新的研究历程。写钟扬,则通过他长期在西藏采集种子的事迹和他有关生命意义的言论,表现他火一样的生命激情。写张秉贵,就要写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一团火”精神。写人要注意体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避免单一化,可以选取不同的生活侧面真实地表现人物,让人物有“立体感”。
__③__,真实感人的细节同样重要。很多情况下,能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典型的事迹,而是生活工作的具体画面。这些真切质朴的内容,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从而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公交车上,下班的民工担心自己的工作服太脏,有座位也不坐;一名同学考试没通过,仍然庄重地把试卷折叠整齐放进书包,向老师微笑告别;急诊室的抢救失败了,患者家属反而安慰哭泣的护士……这类细节能对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只有用一二百字就能写活场景中的那些人,让他们“站”在读者。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参照第三段画横线部分中的三个场景,再补写一个生活工作中的具体画面。要求:直观生动、有画面感,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4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现代文阅读Ⅰ·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中国人很早就关注到劳动问题。《诗经》里就有很多描述劳动的场景,如《伐檀》《七月》等,对不劳而获的贵族流露出不满、讽刺甚至反抗。
传统中国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受其影响劳动的地位不高。《论语》写道:“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可见,孔子对劳动者所从事的事情是非常轻视的。孟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更是广为流传,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
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一书,虽然反对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的观念,重视对农业知识的学习,批评士大夫“未尝目观起一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认为“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不过,《颜氏家训》也只是主张士大夫粗识农务,“知稼穑之艰难”即可,依然认为劳动人民是下愚,反对弃学从农的做法。
当然也有一些学派重视劳动,但都没有形成主流。战国时期的墨家重视劳动,代表了劳动者的要求。他们从劳动者利益出发提出“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掠夺劳动者的衣食之财,甚至牺牲劳动者的生命为统治者殉葬。不过,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后,墨家思想便销声匿迹了。战国时期农家学派的许行主张取消君主、官吏与民众的分工,要求贤君与民众并耕而食。这与同时代的孟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针锋相对。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提倡在劳动的过程中体现佛法的大意。僧人要参加劳动并自食其力,在劳动中体悟得道,把“行住坐卧皆是禅”运用于具体的活动中。明清时期一批出身劳动阶层的思想家提出“百姓日用就是道”,强调“格物”“习行”,重视动手实际操作,表现了他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劳动的重视。
(摘编自杨国荣《哲学的视域》)
材料二:
习近平指出,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新时代,辛勤劳动含有勤学和勤劳两方面的内容。勤学,强调的是锐意进取、勤勉为人。一名劳动者要想有所作为,就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立足岗位,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增长新本领,不断更新自我,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与时俱进。勤劳,强调的是脚踏实地、奋发干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用这句古语形容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风雨历程和辉煌成就。我们“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回溯历史,任何一点进步、任何一次成功都是由人民的艰苦奋斗、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不畏艰辛、不辞辛苦。
诚实劳动,是指劳动者以积极、实干、诚信的态度为他人和社会提供产品服务,基本要求是合法合理劳动,具有至真性、共享性、至善性等特点。诚实劳动的至真性,表现为劳动认知的客观、劳动行为的务实和劳动成果的实事求是。诚实劳动的共享性,表现为劳动知识和劳动成果的共建共享。劳动过程中劳动技能技巧的切磋,劳动资料、知识、成果的分享互鉴等体现出劳动者之间相互学习、合作共赢的和谐关系。诚实劳动的至善性,表现为劳动思想和劳动行为的“善”。诚实是劳动者的基本道德品格。诚实劳动凸显了劳动者的道德主体性。道德的劳动从根本上决定了劳动的“善”。实干求真贯穿诚实劳动的始终,是整个劳动活动得以完成和继续的轴承,是诚实劳动的本质内涵。习近平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是要脚踏实地。于个人而言,唯有诚实劳动,才能最好地保障和实现人的自由本质,创造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的“资本”。于国家而言,诚实劳动是提升国力的基石和坚守国格的精神基因。
所谓创造性劳动,是指人充分利用其劳动技能、科学知识,通过技术、知识、思维的创新,创造新的生产条件、方式、劳动成果和社会需求的劳动。它建立在开放性思维和挑战性实践的基础上,是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解放思想是创造性劳动的逻辑起点。着眼当下,要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跑好民族复兴接力赛、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增强创新劳动思维,从理论联系实践中及时廓清困扰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迷雾。专业技能和科学知识是创造性劳动的逻辑支点。劳动者应尽可能多地具备从事一定劳动所要求的劳动知识、技术、技巧和运用它们的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力生产出新的劳动条件、劳动方式、劳动成果和社会需求,才能造就闪光的人生。创造性劳动,是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也是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要求。
(摘编自向艳梅《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本质蕴涵探赜》)
6.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儒家轻视劳动人民不同,《颜氏家训》反对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的观念,重视劳动人民。
B. 农家学派的许行和传统禅宗都重视劳动,提倡参加劳动并自食其力,具有相同的出发点。
C. 墨家重视劳动,代表劳动者的要求,但未成主流,是因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明清时期一批思想家能够重视劳动,提出“百姓日用即道”,与其出身劳动阶层有关。
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辛勤劳动不仅要脚踏实地、奋发干事,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我,增强自身本领和综合素质。
B. 诚实劳动凸显了劳动者的道德品格,实干求真的态度,以及劳动实践至真、至善、共享的特点。
C. 诚实劳动是新时代劳动者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它是保障和实现个人的自由本质的最佳途径。
D. 劳动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力,就能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成就闪光的人生。
8.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亲自到试验田去观察,发现天然杂交水稻,是创造性劳动的典型。
B. 张秉贵以“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服务群众,体现了诚实劳动的理念。
C. 王振义院士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放弃申请专利,给患者带来福音,体现诚实劳动理念。
D. 钟扬每天行程排满,工作废寝忘食,总是感慨“自己的时间太短了”,是辛勤劳动理念的代表。
9. 两则材料都讨论了“劳动”,论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两则材料在主要论证方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练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1. 不能。①逗号使停顿延长,起强调作用,舒缓了语气。②逗号更能表现作者感受父辈们劳动过程的艰辛,进而找到自我的归属感。③顿号停顿时间短,语气短促,表现力不强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首先回答:不能。逗号与顿号的区别在于,顿号停顿时间短,逗号停顿较长。句子“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中,两个逗号将“沿”“至”“绕”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起强调作用,也舒缓了语气。这样的停顿写出“我”在劳动时,汗水不停流淌的样子,也强化了汗水流淌的过程,突出了劳作的艰辛,也体现了“我”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劳动,找到自我的归属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如果用顿号,则不能突出强调这种劳作的过程,表现力不如逗号强烈。
2. ①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们可以像稻们一样精神抖擞、扎根水田的态度,加强了语气。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我”在不断地劳动着,突出了劳动对“我”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人不如稻”是反问句,意思是人们可以像稻们一样精神抖擞、扎根水田。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反问的语气,突出强调了人的不服输的精神。“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两个“向前”重复使用,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不停地劳动的态度,展现了劳动精神。
3. 示例:①能发现人世间的美好 ②要注意选取典型事例 ③典型事例很重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第①处,上承“一定会有美好的人与事”,后对“能从身边找到值得学习、尊敬的人物”,应是发现美好,可补“能发现人世间的美好”。第②处,阐释写人物应该遵守的规则,结合后文“选取典型事例,勾勒人物形象,反映他的主要性格和品格”,可补“要注意选取典型事例”。第③处,上文谈写人物要选取典型事例,此处对应“真实感人的细节同样重要”,可补“典型事例很重要”。
4. 读者能对这类细节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只要用一二百字就能写活场景中的那些人,让他们“站”在读者面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这类细节能对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主客倒置,改为“读者能对这类细节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二是“只有”使用错误,不合语境,改为“只要”;三是“‘站’在读者”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其后加上“面前”。
5. 示例:一个人骑车撞坏了路人的东西并摔倒在路旁,路人不顾自己的东西急忙去搀扶他起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前面的三个场景都是生活中的细节,前后内容为转折关系,突显善良、坚强等优秀品质,据此选择生活工作中能体现正能量并能构成转折关系的具体画面,按照要求描述即可。
6. D A项,“《颜氏家训》反对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的观念,重视劳动人民”错误,由原文“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一书……依然认为劳动人民是下愚,反对弃学从农的做法”可知,《颜氏家训》认为劳动人民是下愚。B项,“许行和传统禅宗……具有相同的出发点”错误,由原文“战国时期农家学派的……并耕而食”可知,许行的出发点是君民平等,都应劳作;由原文“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在劳动中体悟得道”可知,传统禅宗的出发点是通过劳动体悟得道,两者出发点不同。C项,“未成主流,是因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果关系不成立,由原文“当然也有一些学派重视劳动……墨家思想便销声匿迹了”可知,墨家一直未成主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其在汉代销声匿迹的原因。
7. D “劳动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力,就能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成就闪光的人生”错误,条件关系不成立,原文是“劳动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力生产出新的劳动条件、劳动方式、劳动成果和社会需求,才能造就闪光的人生”。
8. A “发现天然杂交水稻,是创造性劳动的典型”错误,由原文“所谓创造性劳动,……它建立在开放性思维和挑战性实践的基础上,是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可知,创造性劳动强调的是“创造”,不是“发现”,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这是辛勤劳动,不是创造性劳动。
9. ①材料一侧重探讨传统文化对劳动的认识和态度;②材料二侧重探讨(习近平劳动实践观的)不同劳动类型的本质(含义、特点)和劳动的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侧重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则材料,比较材料的内容,区别其侧重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10. 同:①都采用了引用论证。材料一主要引用各流派关于劳动的观点,材料二主要引用习近平对劳动的论述。异:②材料一主要使用事实(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各流派的观点,论证了传统文化中关于对劳动的态度;③材料二主要采用道理论证,论证各种劳动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和分析材料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两则材料,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如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引用论证,材料一主要使用事实(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使用道理论证,据此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