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八上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八上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2 20:54:17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学习目标】
①知道义和团运动的时间、背景、口号和影响,了解八国联军侵华以及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②运用史料分析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影响,认识到《辛丑条约》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③通过本课学习,感悟聂士成、廊坊阻击战等为国牺牲的爱国英雄,挽救民族危亡反对外来侵略的反抗斗争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课前预习】
义和团运动
(1)背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外国传教士活动猖獗。
(2)口号: “扶清灭洋”。“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4)影响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八国联军侵华概况
(1)时间:1900—1901年
(2)原因:根本原因: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权益;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3)主要战斗:
①西摩尔率兵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
②义和团廊坊大捷,联军被迫撤回天津;
③联军进攻大沽炮台,慈禧太后宣战;
④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⑤天津保卫战,聂士成牺牲,天津失陷;
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途中联合联军绞杀义和团。
(4)结果: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大肆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性。1901年,清政府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辛丑条约》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惩办 惩办“首祸诸臣”,在华北等地区停止科举考试5年
赔款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造成了中国社会的空前贫困)
禁止反帝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
毁炮驻兵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划使馆界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使馆界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国中之国)
设外务部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中探究】
探究一:问题:如何理解瓦德西的这句话?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德]瓦德西《瓦德西拳乱笔记》
答案提示:瓦德西的这一评价,客观上承认了中国群众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潜在力量,认识到中国人民并非如西方列强所想象的那样衰弱和易于征服,义和团运动中中国群众表现出的反抗精神让列强意识到瓜分中国的图谋难以实现。但作为侵略者,他的出发点并非是赞美中国群众,而是从列强的利益和统治角度出发,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中国人民的反抗,以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
探究二:问题:《辛丑条约》内容有哪些?各条约危害?
《辛丑条约》内容 危害
惩办“ ”,在华北等地区停止 5 年
赔款白银 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9.8 亿两,以 、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划定北京 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拆毁 ,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 要地
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 活动
改总理衙门为 ,班列六部之前
答案提示:
《辛丑条约》内容 危害
惩办“ 首祸诸臣 ”,在华北等地区停止科举考试 5 年 列强干涉中国内政,打击抵抗势力; 削弱士绅对清廷的支持,动摇其统治基础
赔款白银 4.5亿 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9.8 亿两,以 海关税 、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是列强对中国的残酷经济掠夺; 海关税、盐税等被控制,清政府财政彻底依附外国
划定北京 东交民巷 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成 “国中之国”,列强驻军威胁清廷中枢,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拆毁 大沽炮台 ,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 铁路沿线 要地 列强完全控制京津军事要地,掌控清都安全,中国国防主权尽失
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 反帝 活动 压制中国人民反抗,清政府彻底沦为 “洋人的朝廷”
改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 ,班列六部之前 便于列强控制中国外交,体现外交机构半殖民地化及列强对内政的进一步渗透
探究三:问题: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案提示: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开始沦为 进一步加深 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
【课后检测】
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而列强之见及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材料中“拳民运动”提出的口号是( )
A.“平均地权” B.“实业救国” C.“自强求富” D.“扶清灭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庚子事变”“列强之见及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拳民运动”指的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D项正确;中国同盟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排除A项;状元实业家张謇倡导“实业救国”,排除B项;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口号,排除C项。故选D项。
2.“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由清朝近支王公主管。”该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B.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C.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 D.《辛丑条约》的签订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与外交机构改革无关,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总理衙门设立的背景,而非改为外务部的原因,排除B项;戊戌变法失败未涉及外交机构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
3.“‘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珍贵图书文物,如著名的《永乐大典》等均被洗劫一空。户部银库的300万两存银全被日本劫掠。”(来源:202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6页“相关史事”)关于材料所反映的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
A.“联军”由英、美、俄等11国组成
B.皇家园林圆明园被大肆抢劫并烧毁
C.日本趁机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D.此后中国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珍贵图书文物,如著名的《永乐大典》等均被洗劫一空。户部银库的300万两存银全被日本劫掠”,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的劫掠行为,包括《永乐大典》被洗劫、户部银库被日本劫掠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项正确;“联军”由英、美、俄等11国组成,说法错误,因为联军由英、美、俄、日、德、法、意、奥八国组成,而签订《辛丑条约》的是11国,排除A项;圆明园被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所为,与题干事件中的八国联军无关,排除B项;日本趁机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与《马关条约》的内容相关,与八国联军侵华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某校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专题做了如下梳理。对该专题主线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人民的抗争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答案】D
【解析】观察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1842年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清政府同11个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题干展示了这些不平等条约,反映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D项正确;题干主要列举了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强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未涉及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抗争,也未涉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过程,更未涉及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排除ABC项。故选D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学习目标】
①知道义和团运动的时间、背景、口号和影响,了解八国联军侵华以及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②运用史料分析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影响,认识到《辛丑条约》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③通过本课学习,感悟聂士成、廊坊阻击战等为国牺牲的爱国英雄,挽救民族危亡反对外来侵略的反抗斗争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课前预习】
义和团运动
(1)背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外国传教士活动猖獗。
(2)口号: “ ”。“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 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 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又具有 的落后性。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 、利用和 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4)影响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 。
八国联军侵华概况
(1)时间:1900—1901年
(2)原因:根本原因: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权益;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3)主要战斗:
① 率兵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
②义和团 ,联军被迫撤回天津;
③联军进攻大沽炮台,慈禧太后宣战;
④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⑤天津保卫战, 牺牲,天津失陷;
⑥八国联军攻占 ,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途中联合联军 义和团。
(4)结果: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大肆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性。 年,清政府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 》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惩办 惩办“ ”,在华北等地区停止 5年
赔款 清政府赔款白银 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 等税收作担保(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造成了中国社会的空前贫困)
禁止反帝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
毁炮驻兵 清政府拆毁 ,允许 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划使馆界 划定北京 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 居住(使馆界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国中之国)
设外务部 改总理衙门为 ,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 ,中国完全沦为
【课中探究】
探究一:问题:如何理解瓦德西的这句话?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德]瓦德西《瓦德西拳乱笔记》
探究二:问题:《辛丑条约》内容有哪些?各条约危害?
《辛丑条约》内容 危害
惩办“ ”,在华北等地区停止 5 年
赔款白银 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9.8 亿两,以 、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划定北京 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拆毁 ,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 要地
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 活动
改总理衙门为 ,班列六部之前
探究三:问题: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课后检测】
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而列强之见及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材料中“拳民运动”提出的口号是( )
A.“平均地权” B.“实业救国” C.“自强求富” D.“扶清灭洋”
2.“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由清朝近支王公主管。”该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B.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C.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 D.《辛丑条约》的签订
3.“‘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珍贵图书文物,如著名的《永乐大典》等均被洗劫一空。户部银库的300万两存银全被日本劫掠。”(来源:202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6页“相关史事”)关于材料所反映的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
A.“联军”由英、美、俄等11国组成
B.皇家园林圆明园被大肆抢劫并烧毁
C.日本趁机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D.此后中国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4.某校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专题做了如下梳理。对该专题主线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人民的抗争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答案提示:DDDD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