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基础巩固】
1.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的是( )
A.义和团 B.太平军 C.淮军 D.湘军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提出的,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目的是反封建反侵略,“扶清灭洋”口号与太平军不符,排除B项;李鸿章的淮军是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建的军队,排除C项;曾国藩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清军,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表述的是义和团运动的( )
A.原因 B.口号 C.特点 D.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的欺压中国人民,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因此揭帖表述的是义和团运动的原因,A项正确;“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的主要特点包括自发性、分散性和迷信性,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计划,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众群体,义和团(运动)显示了顽强的民族精神。可见,该运动( )
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C.宣传了自由民主共和的思想 D.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B
【解析】据题干“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众群体,义和团(运动)显示了顽强的民族精神”和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主要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展现了中国民众顽强的反帝爱国精神,B项正确;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是《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借口之一,不能直接说运动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A项;宣传自由民主共和思想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如辛亥革命等,义和团运动没有体现自由民主共和思想,排除C项;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如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等,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反帝爱国的武装斗争,并非思想解放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4.在这次战争中,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出兵攻占了天津和北京。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者却在这民族危急的关键时刻逃亡到西安,听任帝国主义在中国烧杀淫掠。“这次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这次战争中,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出兵攻占了天津和北京。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者却在这民族危急的关键时刻逃亡到西安,听任帝国主义在中国烧杀淫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狼狈西逃,D项正确;鸦片战争时期,只有英国一个侵略国家,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联合侵略中国,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交战双方是中国和日本,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近代史上中国人不能在北京东交民巷居住了”的历史现象,始于( )
A.1842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
【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清政府与美、英、日、俄、德、法、意、奥等八国等签订《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D项正确;1842年、1860年、1895年不符合材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
6.《辛丑条约》内容中,最能反映清政府彻底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的是( )
A.赔款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
B.拆毁大沽炮台并允许外国军队驻扎
C.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D.划定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必须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直接表明清政府已经失去了自主权,成为了帝国主义列强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的工具,这是清政府彻底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的最直接体现,C项正确;赔款是《辛丑条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但它并不是最能反映清政府彻底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的条款,排除A项;拆毁大沽炮台并允许外国军队驻扎是《辛丑条约》中的军事条款,它削弱了中国的军事防御能力,但同样不是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工具的条款,排除B项;划定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是《辛丑条约》中的一项内容,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但相比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它不是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工具的条款,排除D项。故选C项。
【能力提升】
1.下图是一则1900年前后义和团团民所散发的揭帖漫画。“猪”者,“主”也,“羊”者,“洋”也。画面上,随着监斩官一声令下,弓箭手向被缚的猪身上射满了箭,刀斧手也砍掉了一堆羊头。此漫画反映了义和团( )
A.带有封建迷信的落后色彩 B.对清王朝缺乏清晰的认识
C.反抗帝国主义的鲜明倾向 D.由民间秘密结社发展而来
【答案】C
【解析】据题干“1900年前后义和团团民所散发的揭帖漫画”和所学知识可知,漫画里“羊”象征“洋”(帝国主义势力 ),“砍掉一堆羊头”直观体现了义和团对帝国主义的反抗行为,反映出其反抗帝国主义的鲜明倾向,C项正确;漫画核心是通过“射猪斩羊”表达对“洋”(帝国主义)的反抗,并非突出封建迷信,排除A项;漫画未体现义和团对清王朝(如清王朝的态度、与清王朝关系)的认知情况,重点在“斩洋”,排除B项;义和团确实起源于白莲教等秘密结社,但漫画未提及其组织起源,而是聚焦反帝行动,排除D项。故选C项。
2.下表史实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共同点是( )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1860年,太平军李秀成部进攻上海,先后在松江、青浦两地大败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美国人华尔。 1900年,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毙伤多人,迫使联军退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在老龙头火车站激战。
A.建立了农民政权 B.反抗外来侵略
C.制定了革命纲领 D.反对清朝统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862年,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美国人华尔”“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毙伤多人”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大败洋枪队(代表外国侵略势力),义和团运动中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外国侵略者),均体现反抗外来侵略,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未建立农民政权,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没有制定革命纲领,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反对清朝统治,但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不反对清朝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3.《辛丑条约》签订后,英、俄、日三国在退还山海关内外铁路的交涉中明争暗斗;法国成立滇越铁路公司,并试图谋取两广路权;日、美、德等国为控制闽、浙、赣的路权而大肆活动。材料反映出当时( )
A.阶级矛盾尖锐 B.自强求富思想的流行
C.民族危机加深 D.交通近代化成果突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英、俄、日三国在退还山海关内外铁路的交涉中明争暗斗;法国成立滇越铁路公司,并试图谋取两广路权;日、美、德等国为控制闽、浙、赣的路权而大肆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英、俄、日、法、美、德等国争夺中国铁路路权,反映了列强通过经济手段进一步控制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导致中国主权丧失加剧,民族危机加深,C项正确;“阶级矛盾”指向国内矛盾,与材料中列强争夺无关,排除A项;“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目标,与题干时间(《辛丑条约》后)不符,排除B项;“交通近代化成果”与材料中列强控制路权的侵略本质相悖,排除D项。故选C项。
4.历史纪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中提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与这一“国耻”相关的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答案】B
【解析】根据提供信息“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可知题干中“20世纪的第一年”指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并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与这一“国耻”相关的是八国联军侵华,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属于19世纪末,与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不符,排除A项;抗日战争(1937-1945)和解放战争(1946-1949),都与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5.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在自身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外来的压力加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反之则会下沉。如图的外力分别是( )
A.《尼布楚条约》的签订,《马关条约》的签订
B.《南京条约》的签订,《辛丑条约》的签订
C.《中华民国约法》颁布,接受“二十一条”
D.《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颁布,护法运动失败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在自身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外来的压力加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反之则会下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它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同“外力”开始作用使中国社会“下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开始)。《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如同“外力”加重导致中国社会“下沉”得更深,B项正确;《尼布楚条约》是清朝前期与沙俄签订的边界条约,当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此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维护了国家主权,没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马关条约》使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这两个条约情况不同,排除A项;《中华民国约法》颁布是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采取的措施,接受“二十一条”是袁世凯为了获得日本支持其称帝的卖国行径,这些主要是国内政治方面的反动行为,重点不在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像题目模型那样有明显的“浮沉”变化(从整体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角度),排除C项;《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颁布于清朝乾隆年间,它加强了清朝对西藏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没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护法运动失败是孙中山等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的斗争受挫,主要是国内政治斗争方面,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浮沉”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6.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导致该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庚子事变后( )
A.清政府的民族抵抗意识丧失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D.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可知,庚子事变(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张一鏖认为清朝的灭亡根源在于庚子事变,孙中山则指出此事变后革命舆论兴起。两者的共识在于:庚子事变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使其失去民心,因此导致该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庚子事变后该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庚子事变后,A项正确;中国在鸦片战争(1840年)后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且题干更侧重清政府自身行为的影响,而非社会性质的客观演变,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1894年)后,是受洋务运动破产和实业救国思潮推动的结果,与庚子事变无直接关联。此外,题干讨论的是政治层面的民心向背,而非经济基础的变化,排除C项;“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在甲午战争后已逐渐显现(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庚子事变后是“进一步激化”而非“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7.下表是1858年和1902年中国部分进口货物税率表。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货物 计税单位 1902年税率A 1858年税率B A比B增减(%)
黄蜡 100斤 1. 60 两 1. 00两 + 60
沉香 100斤 10. 00 两 2. 00两 + 400
黑胡椒 100斤 0. 76 两 0. 36两 + 111.1
白胡椒 100斤 1. 13 两 0. 50两 + 166.7
白豆蔻 100斤 10. 00 两 1. 00两 + 900
肉桂 100斤 4. 00 两 1. 50两 + 166.7
棉花 100斤 0. 60 两 0. 35两 + 71.4
棉纱 100斤 0. 95 两 0. 70两 + 35.7
A.国人对进口货物的崇洋媚外 B.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C.自然经济无法满足国内市场 D.国际香料市场的不稳定
【答案】B
【解析】据题干“1858年和1902年中国部分进口货物税率表”,观察表格可知1902年相较于1858年,中国进口货物税率有明显增减变化。结合所学知识,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之后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控制中国海关,操纵税率,导致中国关税不能自主制定,出现表格中税率变化的情况,B项正确;国人崇洋媚外与进口货物税率变化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项;自然经济无法满足国内市场主要影响国内经济结构和商品流通,不是进口货物税率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国际香料市场不稳定不能全面解释表格中多种货物税率变化,且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8.如下图是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一张思维导图,其中“ ”处应填写( )
A.清朝皇帝昏庸愚昧 B.西方列强船坚炮利 C.参战将士忍辱偷生 D.封建制度腐朽没落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史上清朝屡屡遭到列强入侵,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朝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 ”处最合适的填写是封建制度腐朽没落,D项正确;清朝皇帝昏庸愚昧、外国列强船坚炮利、参战官兵忍辱偷生,都是中国战败的原因,根源原因是封建制度腐朽没落,排除ABC项。故选D项。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9年6月的这场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的“禁烟运动”和“我们”分别指的是哪一事件和哪个国家 中国被迫接受的“条件”写在哪一个不平等条约里
材料二 总而言之,这场败仗无可否认地证明了自强运动的失败……这种外交、军事与技术上的有限现代化努力,缺乏相应的体制与思想变革,无法振兴国家,并使之成为一个现代政权,……这场战败标志了清王朝的即将灭亡,并且引发了帝国主义的加紧扩张及国内政治运动的兴起。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2)材料二中提到“自强运动”无法振兴国家,为此,在19世纪末,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制度变革方面进行了怎样的尝试 结合所学,写出在材料二中提到的“这场败仗”发生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扩张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中国历史学会原会长张海鹏说:“……近代中国沉沦的谷底,是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开始的,一直到1920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辛丑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开始”这一历史结论
【答案】(1)事件:虎门销烟;国家:英国;条约:《南京条约》。
(2)尝试:戊戌变法(或称百日维新)。表现:要求划分势力范围;租借港湾;强占领地;扩展商业利益。
(3)理解:中国在《辛丑条约》的签订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丧失了主权和尊严,经济、政治受到了更深刻的控制和剥削,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解析】(1)事件:根据材料一“1839年6月的这场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结合所学可知,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将收缴英、美等商贩的鸦片当众销毁。此举激怒了英国,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故材料一中的“禁烟运动”指的是虎门销烟。
国家:根据材料一“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结合所学可知,1840—1842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生产资料,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故材料一中的“我们”指的是英国。
条约:根据材料一“……可以使我们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故中国被迫接受的“条件”写在《南京条约》里。
(2)尝试:根据材料二“这场败仗无可否认地证明了自强运动的失败……这种外交、军事与技术上的有限现代化努力,缺乏相应的体制与思想变革,无法振兴国家,”结合所学可知,自强运动因缺乏制度和思想的变革而失败,这促使部分清朝知识分子意识到仅依靠军事和技术的改进是不足的。康有为、梁启超等尝试在政治和文化上进行根本性的制度变革,希望通过戊戌变法来实现国家的富强,但由于政治力量的反对,变法最终失败。故材料二中提到“自强运动”无法振兴国家,为此,在19世纪末,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制度变革方面进行了戊戌变法(或称百日维新)。
表现:根据材料二“这场败仗无可否认地证明了自强运动的失败”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故“这场败仗”指的是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求划分势力范围;租借港湾;强占领地;扩展商业利益。故在材料二中提到的“这场败仗”发生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扩张的具体表现有要求划分势力范围;租借港湾;强占领地;扩展商业利益。
(3)理解:根据材料三“……近代中国沉沦的谷底,是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开始的,一直到192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是中国战败于八国联军后于1901年签订的。这一条约内容包括巨额赔款、在北京驻军、拆除防御工事等,这使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损害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导致西方列强对中国政治、经济的控制加剧。这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封建传统国家彻底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加剧了社会动荡,激化了与列强之间的矛盾,同时促使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改革运动进一步发展。这一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中国陷入更深的贫困和屈辱,所以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开始”。
10.下面是某校八年级同学以“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为主题开展的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请你完成展板中的问题。
【展板一】读图文资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历史社团同学依据圆明园遗址公园相关材料绘制的示意图
18世纪康熙年间初建,经过几代皇帝扩建成为大型皇家园林 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 20世纪初圆明园部分砖石瓦料被盗用 1951年政府提议要保护圆明园遗址 1988年圆明园遗址公园开放 1997年至今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展板二】赏英雄人物
材料三
图1:____ 解说词:1851年1月11日,他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他带领太平军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图2邓世昌 解说词:____ 图3谭嗣同 解说词:____
【展板三】析史事相连
材料四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至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1901年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和图二的结果分别与哪两场战争相关?
(2)依据材料二示意图中圆明园的发展变化说明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历史价值。为更好地保护历史遗址,请你设计一条保护历史遗址的宣传标语。
(3)给材料三图1写上人物名称。从图2、图3中任选一张照片,参照图1示例写一份解说词。
(4)从材料四中选择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答案】
(1)战争: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价值:承载了古代皇家园林艺术等传统文化;见证了近代屈辱的历史等。
宣传语:保护好历史遗址就是尊重历史。
(3)名称:洪秀全。
图2: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他指挥致远舰官兵英勇杀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率舰冲向日舰“吉野号”,壮烈殉国。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图3:他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参加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拒绝出走,矢志为变法献身,是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任选其一即可)
(4)示例一:事件: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观点: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
论述: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赔款使清政府财政负担加重,他们将战争后果转嫁到农民身上,使农民背上了沉重的赋税,手工业者也因外国商品的涌入而大量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庞大的赔款数目、拆炮台、允许外国驻军、划使馆界等内容使中国主权严重丧失,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结论:由此可见,列强的战争侵略及战后迫使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示例二:事件: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
观点:中国人民的抗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论述: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1898年的戊戌变法,资产阶级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民族危亡,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结论:这些抗争活动,体现了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所做出的努力,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解析】
【小题1】战争:根据材料一图一所示“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因此与此相关的战争是鸦片战争;根据材料一图二所示“重庆、苏州、杭州、沙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其中一条规定:清政府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因此与此相关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
【小题2】价值:根据材料二“历史社团同学依据圆明园遗址公园相关材料绘制的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又防火烧毁,可见圆明园见证了近代屈辱的历史。。
宣传语: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尊重历史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保护好历史遗址就是尊重历史。
【小题3】名称:根据材料三“1851年1月11日,他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因此图1人物是洪秀全。
解说词:图2:可从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事迹贡献进行解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他指挥致远舰官兵英勇杀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率舰冲向日舰“吉野号”,壮烈殉国。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图3:可从谭嗣同的身份、参与戊戌变法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参加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拒绝出走,矢志为变法献身,是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之一。
【小题4】示例一:根据题干要求可选事件: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社会造成严重灾难,因此可提炼出观点为: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围绕观点,结合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危害等角度进行分析,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赔款使清政府财政负担加重,他们将战争后果转嫁到农民身上,使农民背上了沉重的赋税,手工业者也因外国商品的涌入而大量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庞大的赔款数目、拆炮台、允许外国驻军、划使馆界等内容使中国主权严重丧失,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最后进行总结:由此可见,列强的战争侵略及战后迫使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示例二:根据题干要求可选事件: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两次运动都是中国人民为挽救国家危亡所做的努力,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的势力、戊戌变法是一场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因此可提炼出观点:中国人民的抗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围绕观点,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影响进行分析,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1898年的戊戌变法,资产阶级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民族危亡,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最后进行总结:这些抗争活动,体现了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所做出的努力,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拓展延伸】
1.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决依条约保护”。材料体现出清末( )
A.中央权力式微与地方权力扩大
B.地方割据势力兴起
C.帝国主义策动中国分裂
D.洋务派与帝国主义势力勾结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决依条约保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南互保。东南互保是防止义和团运动向南扩展,抑止人民反抗斗争的产物,是东南督抚同帝国主义既妥协又矛盾的产物。既使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免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势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力大为削减,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东南互保,没有涉及地方割据势力兴起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东南互保是洋务派和西方列强为了共同维护其东南沿海沿江地区近代化经济的发展而缔结的一项和平协议,故帝国主义策动中国分裂的说法不正确,排除C项;“洋务派与帝国主义势力勾结”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D项。故选A项。
2.它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并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政局变动牵连相结。“它”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可知,这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运动;根据材料“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可知,这是一场农民运动;根据材料“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政局变动牵连相结”可知,这一事件发生在戊戌变法之后,由此可知这是义和团运动,故C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戊戌变法之前,故排除A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不是反抗外来侵略的运动,故排除BD项。故选C。
3.列强为了自己的判益以所谓“保全”中国的名义保留了清政府,正因如此,清政府在接到列强的议和条款后,非但不痛心,居然还感恩涕零,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由此可见( )
A.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发生明显改变
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彻底被镇压
【答案】C
【解析】据题干“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和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项正确;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但是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害战争,列强开始意识到要想灭亡中国,必须扶植清政府,然后以华制华,但是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所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被彻底镇压,但是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下图是1901年发表于西方杂志的一幅漫画《亚洲的潜在忧患》,画中悬在列强头顶一把刀,刀上文字是“Awakeningof China(中国的觉醒)”。对此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列强惧怕中国人民的觉醒 B.列强组建联军侵略中国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列强控制清廷统治中国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1901年”、“中国的觉醒”可知,民族危机的加深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中国的觉醒”这把刀悬在列强头顶上,说明列强惧怕中国人民的觉醒,A项正确;早在1900年列强就组建起联军入侵中国,排除B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列强控制清廷统治中国,排除D项。故选A项。
5.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辛丑条约》
D.洋务运动、《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企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达到抵抗西方的目的,属于“以夷制夷”,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借师助剿,借助西方势力镇压国内起义,属于“以夷制华”,《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属于“以华制华”,所以,A项正确;《辛丑条约》不属于以夷制夷,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不属于以夷制夷,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不属于以华制华,排除D项。故选A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基础巩固】
1.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的是( )
A.义和团 B.太平军 C.淮军 D.湘军
2.“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表述的是义和团运动的( )
A.原因 B.口号 C.特点 D.影响
3.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众群体,义和团(运动)显示了顽强的民族精神。可见,该运动( )
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C.宣传了自由民主共和的思想 D.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4.在这次战争中,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出兵攻占了天津和北京。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者却在这民族危急的关键时刻逃亡到西安,听任帝国主义在中国烧杀淫掠。“这次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近代史上中国人不能在北京东交民巷居住了”的历史现象,始于( )
A.1842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
6.《辛丑条约》内容中,最能反映清政府彻底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的是( )
A.赔款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
B.拆毁大沽炮台并允许外国军队驻扎
C.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D.划定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能力提升】
1.下图是一则1900年前后义和团团民所散发的揭帖漫画。“猪”者,“主”也,“羊”者,“洋”也。画面上,随着监斩官一声令下,弓箭手向被缚的猪身上射满了箭,刀斧手也砍掉了一堆羊头。此漫画反映了义和团( )
A.带有封建迷信的落后色彩 B.对清王朝缺乏清晰的认识
C.反抗帝国主义的鲜明倾向 D.由民间秘密结社发展而来
2.下表史实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共同点是( )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1860年,太平军李秀成部进攻上海,先后在松江、青浦两地大败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美国人华尔。 1900年,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毙伤多人,迫使联军退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在老龙头火车站激战。
A.建立了农民政权 B.反抗外来侵略
C.制定了革命纲领 D.反对清朝统治
3.《辛丑条约》签订后,英、俄、日三国在退还山海关内外铁路的交涉中明争暗斗;法国成立滇越铁路公司,并试图谋取两广路权;日、美、德等国为控制闽、浙、赣的路权而大肆活动。材料反映出当时( )
A.阶级矛盾尖锐 B.自强求富思想的流行
C.民族危机加深 D.交通近代化成果突出
4.历史纪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中提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与这一“国耻”相关的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5.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在自身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外来的压力加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反之则会下沉。如图的外力分别是( )
A.《尼布楚条约》的签订,《马关条约》的签订
B.《南京条约》的签订,《辛丑条约》的签订
C.《中华民国约法》颁布,接受“二十一条”
D.《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颁布,护法运动失败
6.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导致该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庚子事变后( )
A.清政府的民族抵抗意识丧失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D.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7.下表是1858年和1902年中国部分进口货物税率表。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货物 计税单位 1902年税率A 1858年税率B A比B增减(%)
黄蜡 100斤 1. 60 两 1. 00两 + 60
沉香 100斤 10. 00 两 2. 00两 + 400
黑胡椒 100斤 0. 76 两 0. 36两 + 111.1
白胡椒 100斤 1. 13 两 0. 50两 + 166.7
白豆蔻 100斤 10. 00 两 1. 00两 + 900
肉桂 100斤 4. 00 两 1. 50两 + 166.7
棉花 100斤 0. 60 两 0. 35两 + 71.4
棉纱 100斤 0. 95 两 0. 70两 + 35.7
A.国人对进口货物的崇洋媚外 B.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C.自然经济无法满足国内市场 D.国际香料市场的不稳定
8.如下图是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一张思维导图,其中“ ”处应填写( )
A.清朝皇帝昏庸愚昧B.西方列强船坚炮利C.参战将士忍辱偷生 D.封建制度腐朽没落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9年6月的这场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的“禁烟运动”和“我们”分别指的是哪一事件和哪个国家 中国被迫接受的“条件”写在哪一个不平等条约里
材料二 总而言之,这场败仗无可否认地证明了自强运动的失败……这种外交、军事与技术上的有限现代化努力,缺乏相应的体制与思想变革,无法振兴国家,并使之成为一个现代政权,……这场战败标志了清王朝的即将灭亡,并且引发了帝国主义的加紧扩张及国内政治运动的兴起。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2)材料二中提到“自强运动”无法振兴国家,为此,在19世纪末,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制度变革方面进行了怎样的尝试 结合所学,写出在材料二中提到的“这场败仗”发生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扩张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中国历史学会原会长张海鹏说:“……近代中国沉沦的谷底,是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开始的,一直到1920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辛丑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开始”这一历史结论
10.下面是某校八年级同学以“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为主题开展的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请你完成展板中的问题。
【展板一】读图文资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历史社团同学依据圆明园遗址公园相关材料绘制的示意图
18世纪康熙年间初建,经过几代皇帝扩建成为大型皇家园林 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 20世纪初圆明园部分砖石瓦料被盗用 1951年政府提议要保护圆明园遗址 1988年圆明园遗址公园开放 1997年至今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展板二】赏英雄人物
材料三
图1:____ 解说词:1851年1月11日,他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他带领太平军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图2邓世昌 解说词:____ 图3谭嗣同 解说词:____
【展板三】析史事相连
材料四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至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1901年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和图二的结果分别与哪两场战争相关?
(2)依据材料二示意图中圆明园的发展变化说明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历史价值。为更好地保护历史遗址,请你设计一条保护历史遗址的宣传标语。
(3)给材料三图1写上人物名称。从图2、图3中任选一张照片,参照图1示例写一份解说词。
(4)从材料四中选择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拓展延伸】
1.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决依条约保护”。材料体现出清末( )
A.中央权力式微与地方权力扩大
B.地方割据势力兴起
C.帝国主义策动中国分裂
D.洋务派与帝国主义势力勾结
2.它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并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政局变动牵连相结。“它”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3.列强为了自己的判益以所谓“保全”中国的名义保留了清政府,正因如此,清政府在接到列强的议和条款后,非但不痛心,居然还感恩涕零,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由此可见( )
A.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发生明显改变
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彻底被镇压
4.下图是1901年发表于西方杂志的一幅漫画《亚洲的潜在忧患》,画中悬在列强头顶一把刀,刀上文字是“Awakeningof China(中国的觉醒)”。对此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列强惧怕中国人民的觉醒 B.列强组建联军侵略中国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列强控制清廷统治中国
5.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辛丑条约》
D.洋务运动、《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