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八上第8课《中国同盟会》(分层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八上第8课《中国同盟会》(分层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2 20:37:10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三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中国同盟会
【基础巩固】
1.从乡下务农到海外留学,从行医救人到发动革命,从革命党人到临时大总统,从创建兴中会到建立国民党,□□□五十九年的生命经历跌宕起伏,是他“敢为天下先”的性格所决定,也是面对内外交困的国家环境所作出的选择.“□□□”应是( )
A.袁世凯 B.孙中山 C.宋教仁 D.邓世昌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从乡下务农到海外留学,从行医救人到发动革命,从革命党人到临时大总统,从创建兴中会到建立国民党,他五十九年的生命经历跌宕起伏,是他“敢为天下先”的性格所决定,也是面对内外交困的国家环境所作出的选择,B项正确;袁世凯是旧官僚, 宋教仁没有当过临时大总统, 邓世昌抗日,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中国同盟会 D.光复会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C项正确;兴中会成立于1894年,由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但主要活动于海外和广东一带,属于区域性组织,并非全国规模的统一政党,排除A项;华兴会成立于1904年,由黄兴等在长沙创立,主要活动于湖南地区,同样属于地方性团体,排除B项;光复会成立于1904年,由蔡元培等在上海创立,主要活动于江浙地区,也是地方性组织,未形成全国统一规模,排除D项。故选C项。
3.下图中的著作表达的共同主张是( )
《驳康有为革命书》 《革命军》 《警示钟》《猛回头》
A.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B.宣传维新思想,实现变法图强
C.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D.发展民族工业,主张实业救国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警世钟》和《猛回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A项正确;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维新思想,实现变法图强,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与戊戌变法相关,而题干反映的是革命思想,排除C项;“发展民族工业,主张实业救国”是以张謇为首的民族资本家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孙中山指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这体现了三民主义的(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扶助农工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B项正确;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排除A项;民生主义,就是通过土地改革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不体现对农工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5.针对近代中国的民生凋敝,孙中山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同盟会的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其中有关土地问题是平均地权,D项正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映的是民族问题,排除AB项;创立民国 解决的是民权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6.烈士墓园是纪念烈士的场所,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如下图所示,该烈士墓园纪念的是( )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广西起义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图片中的关键字“七十二烈士之墓”和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4月,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战,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后来,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上也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C项正确;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三万余人参加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刘道一等遇害,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最终失败,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1907年,孙中山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起义最终失败,与“七十二烈士”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能力提升】
1.“痛只痛,甲午年,打下败阵。痛只痛,庚子岁,惨遭杀伤。痛只痛,割去地,万古不返。痛只痛,所赔款,永世难偿……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这份资料出自( )
A.太平天国的告民书 B.维新派的变法宣言
C.革命党人的宣传册 D.北洋政府改革方案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甲午年打下败阵”指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庚子岁惨遭杀伤”指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割地赔款”对应《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屈辱条款,这些均是晚清时期民族危机的集中体现。革命党人以推翻清朝统治、反对外国侵略为目标,其宣传材料常通过痛陈民族苦难来号召民众革命,如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等,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主要反对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其斗争目标是推翻清王朝并建立农民政权,而材料中“甲午年(1894年)”“庚子岁(1900年)” 的时间均晚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存续时间,排除A项;维新派主张通过改良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其宣传重点是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但是在1898年变法宣告失败,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而且维新派并未明确提出推翻清朝统治,排除B项;北洋政府统治始于1912年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此时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时间上不匹配,排除D项。故选C项。
2.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该书在《苏报》上被大力宣传,导致邹容与章太炎一同被捕。《革命军》的核心主张是( )
A.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D.提倡民主与科学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邹容的《革命军》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著作。该书的核心思想是主张暴力革命,彻底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结束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中华民国)。这与题干引用的“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一致,强调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邹容因此书与章太炎在《苏报》案中被捕,也印证了其反清革命性质,A项正确;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B项;维新变法,君主立宪是维新派主张,排除C项;提倡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A项。
3.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 发刊词》中指出:“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据此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
A.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 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D.实现社会贫富均等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可知,题干中孙中山强调“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指出民族独立(反清反帝)和民权(建立民主政治)是当务之急,而民生主义因“中国独受病未深”可稍后解决,A项正确;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社会贫富均等属于民生主义,非优先任务,排除BD项;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仅涉及反帝,未涵盖推翻清朝统治的完整民族主义内容,排除C项。故选A项。
4.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 “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这一主张( )
A.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B.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土地政策
C.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答案】B
【解析】据题干“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结合所学可知,承认现有地价归地主,保护了私有财产;土地增值部分归国家,用于民生建设。这一主张试图以非暴力手段调和阶级矛盾,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体现了资产阶级改良土地制度的诉求,B项正确;“彻底解决”错误,因未直接分配土地给农民,排除A项;“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准确,因未废除地主土地私有,排除C项;“无产阶级利益”不符,因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5.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1908年北京故事》,设计了如下场景,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两处场景是( )
①场景一:何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
②场景二: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北洋西学堂的学生
③场景三: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
④场景四: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北洋西学堂(1895年创办)在1908年已存在,学生活动符合史实,④1908年清朝镇压革命党(如同盟会活动),符合史实,②④符合历史,B项正确;①东交民巷在1901年《辛丑条约》后成为使馆界,禁止中国人居住,因此何先生不可能在此看望父母,错误,排除AD两项;③科举制于1905年废除,1908年不可能有考生进京赶考,错误,排除C项。故选B项。
6.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这些起义( )
A.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B.扩大了革命的影响
C.建立了中华民国 D.实现了三民主义的目标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虽然失败,但鼓舞了民众反抗清政府的斗志,让更多人支持革命(如黄花岗起义“震动全国”),为辛亥革命奠定基础,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排除C项;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目标需长期实现,起义仅是革命初期行动,未达成全部目标,排除D项。故选B项。
7.古往今来,在人生各种十字路口,我们会面临着各样的选择。张謇选择了实业,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他们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
A.救亡图存 B.推翻清朝政府 C.建立君主立宪制 D.建立民主共和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张謇创办实业,主张实业救国;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物,主张维新变法;孙中山主张通过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虽方式不同,但均处于民族危机深重的背景下,核心目标均为救亡图存,A项正确;推翻清朝政府仅符合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张謇、康有为不主张推翻清政府统治,排除B项;康有为的维新活动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排除C项;建立民主共和国仅属于孙中山革命活动的目标,与张謇、康有为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成功,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燃起新的希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说欧美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的…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群主立宪,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错误)…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共和.…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讲词
材料二 “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仅仅)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孙中山考察英国心得
材料三 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材料一中孙中山提出了与以住不同的什么理想目标?影响孙中山提出这一理想目标的国外因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欧洲列强社会存在哪些不足,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3)中国同盟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在同盟会纲领中孙中山提出的核心理想目标是什么?
【答案】
(1)理想目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外因素:欧美共和制的影响(或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2)不足:不关注民生。主张:实行民生主义。
(3)性质:统一的、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核心理想目标:创立民国。
【解析】
(1)理想目标:根据材料“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群主立宪,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错误)”、“何不为直截了当共和”可以得出孙中山的理想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外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受到欧美共和制的影响(或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决定通过革命在中国推行民主共和制。
(2)不足:根据材料“始知徒(仅仅)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可以得出孙中山认识到强盛的欧洲国家也有不足,也就是不关注民生;主张:根据材料“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可以得出孙中山提出实行民生主义。
(3)性质: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统一的、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核心思想目标:结合所学知识,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也就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
9.津门中学八年级组织中国近代史自主探究拓展活动,同学们搜集整理了部分资料。
材料一 洋务运动简表(19世纪60-90年代中期)
措施 典型事例 综述
① 江南制造总局 结果: ④ ,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影响: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创办民用工业 ②
③ 北洋舰队
创办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
(1)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上表中的填空。
材料二 康有为大事记
1884~1885 年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
1888 年首次上书光绪帝,主张变法改良,因受阻未上达
1891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宣传变法思想
1895年甲午战败,发动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
1896年完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1898年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
(2)请依据材料归纳康有为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努力 (不得照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戊戌变法运动的结局如何
材料三:孙中山为《民报》写了《发刊词》,他满怀信心地写道:只要实行这三大主义,就可以"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使祖国臻于独立富强之境。他说:《民报》为什么要出版 目的就在宣传这种理想,使它深入人心,为革命的实行扫清道路。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依据材料三,指出《民报》出版的目的 请综合以上所有材料,设计此次探究活动的主题
【答案】
(1)①创办军事工业②轮船招商局等③建立新式海军④甲午战败。
(2)编著变法书籍;办学堂、报纸及学会宣传变法思想;多次向皇帝上书,呼吁变法图强。(答出两点即可)
结局:在守旧势力阻挠下失败。
(3)宣传三民主义,为革命的实行扫清道路。
主题:近代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进程(中国人民对近代化的探索)
【解析】
(1)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90年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先后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等。19世纪80年代,洋务派筹建近代海军,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甲午中日战争期间,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军舰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故①为创办军事工业,②为轮船招商局等,③为建立新式海军,④为甲午战败。
(2) 努力:根据材料二“1888年首次上书光绪帝,主张变法改良,因受阻未上达”“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1898年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可知,康有为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努力是多次向皇帝上书,呼吁变法图强。根据材料二“1891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宣传变法思想”可知,康有为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努力是办学堂宣传变法思想;根据材料二“1895年甲午战败,发动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1896年完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可知 ,康有为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努力是编著变法书籍,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宣传变法思想。
结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因此戊戌变法运动的结局是在守旧势力阻挠下失败。
(3)目的:根据材料三“《民报》为什么要出版 目的就在宣传这种理想,使它深入人心,为革命的实行扫清道路”可知,《民报》出版的目的是宣传三民主义,为革命的实行扫清道路。
主题:根据上述材料,面对列强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重,中国有志之士通过学习西方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等方式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因此这些活动主题是近代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进程(中国人民对近代化的探索)
【拓展延伸】
1.下图反映了晚清时期翻译各类西方书籍的比例状况,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凸显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自强求富理念的推广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图表可以看出晚晴所翻译的书籍在1860年到1899年翻译的最多的是应用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但是在20世纪初其变成了社会科学为主,结合所学可知,1860年到1899年主要处于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是1895年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中华民族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凸显,促使国人学习西方的重点由技术层面转移到制度等层面,进一步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B项正确;晚清时期中国始终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题干中所列举的社会科学书籍也并不一定都是宣传民主共和观念,排除C项;1895年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理念的破产,排除D项。故选B项。
2.“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对歌谣中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解读中,以下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太平天国时期推翻清朝统治的目标
B.义和团运动时期群众性反帝的斗争
C.戊戌变法时期实现变法图强的愿望
D.辛亥革命时期民族主义的革命纲领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反清的斗争,这是符合辛亥革命中民族主义的内涵,D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时期群众性反帝的斗争,义和团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起义,与“剪掉辫子反朝廷”不符,排除A项;戊戌变法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3.1905年《民报》创刊号刊登了黄帝像(如下图)。其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反清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
【答案】B
【解析】《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口号,画像中写的是世界上第一民族主义者——黄帝。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创立的,因此宣扬皇帝实际上是在宣传驱除鞑虏,反清革命。因此B正确。黄帝不能反映出自由民主,因此A错误。辛亥革命是中国向西方学习民主革命的重要里程,而西方民主革命的突出特点是反对个人专制独裁,反对个人崇拜,因此C错误。反对帝国主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因此D错误。综上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三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中国同盟会
【基础巩固】
1.从乡下务农到海外留学,从行医救人到发动革命,从革命党人到临时大总统,从创建兴中会到建立国民党,□□□五十九年的生命经历跌宕起伏,是他“敢为天下先”的性格所决定,也是面对内外交困的国家环境所作出的选择.“□□□”应是( )
A.袁世凯 B.孙中山 C.宋教仁 D.邓世昌
2.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中国同盟会 D.光复会
3.下图中的著作表达的共同主张是( )
《驳康有为革命书》 《革命军》 《警示钟》《猛回头》
A.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B.宣传维新思想,实现变法图强
C.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D.发展民族工业,主张实业救国
4.孙中山指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这体现了三民主义的(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扶助农工
5.针对近代中国的民生凋敝,孙中山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6.烈士墓园是纪念烈士的场所,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如下图所示,该烈士墓园纪念的是( )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广西起义
【能力提升】
1.“痛只痛,甲午年,打下败阵。痛只痛,庚子岁,惨遭杀伤。痛只痛,割去地,万古不返。痛只痛,所赔款,永世难偿……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这份资料出自( )
A.太平天国的告民书 B.维新派的变法宣言
C.革命党人的宣传册 D.北洋政府改革方案
2.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该书在《苏报》上被大力宣传,导致邹容与章太炎一同被捕。《革命军》的核心主张是( )
A.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D.提倡民主与科学
3.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 发刊词》中指出:“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据此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
A.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 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D.实现社会贫富均等
4.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 “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这一主张( )
A.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B.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土地政策
C.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5.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1908年北京故事》,设计了如下场景,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两处场景是( )
①场景一:何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
②场景二: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北洋西学堂的学生
③场景三: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
④场景四: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6.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这些起义( )
A.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B.扩大了革命的影响
C.建立了中华民国 D.实现了三民主义的目标
7.古往今来,在人生各种十字路口,我们会面临着各样的选择。张謇选择了实业,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他们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
A.救亡图存 B.推翻清朝政府 C.建立君主立宪制 D.建立民主共和国
8.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成功,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燃起新的希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说欧美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的…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群主立宪,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错误)…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共和.…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讲词
材料二 “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仅仅)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孙中山考察英国心得
材料三 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材料一中孙中山提出了与以住不同的什么理想目标?影响孙中山提出这一理想目标的国外因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欧洲列强社会存在哪些不足,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3)中国同盟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在同盟会纲领中孙中山提出的核心理想目标是什么?
9.津门中学八年级组织中国近代史自主探究拓展活动,同学们搜集整理了部分资料。
材料一 洋务运动简表(19世纪60-90年代中期)
措施 典型事例 综述
① 江南制造总局 结果: ④ ,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影响: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创办民用工业 ②
③ 北洋舰队
创办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
(1)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上表中的填空。
材料二 康有为大事记
1884~1885 年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
1888 年首次上书光绪帝,主张变法改良,因受阻未上达
1891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宣传变法思想
1895年甲午战败,发动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
1896年完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1898年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
(2)请依据材料归纳康有为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努力 (不得照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戊戌变法运动的结局如何
材料三:孙中山为《民报》写了《发刊词》,他满怀信心地写道:只要实行这三大主义,就可以"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使祖国臻于独立富强之境。他说:《民报》为什么要出版 目的就在宣传这种理想,使它深入人心,为革命的实行扫清道路。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依据材料三,指出《民报》出版的目的 请综合以上所有材料,设计此次探究活动的主题
【拓展延伸】
1.下图反映了晚清时期翻译各类西方书籍的比例状况,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凸显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自强求富理念的推广
2.“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对歌谣中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解读中,以下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太平天国时期推翻清朝统治的目标
B.义和团运动时期群众性反帝的斗争
C.戊戌变法时期实现变法图强的愿望
D.辛亥革命时期民族主义的革命纲领
3.1905年《民报》创刊号刊登了黄帝像(如下图)。其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反清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