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5科学探究
考点概览
考点0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考点02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考点0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一、选择题
1.(2025·广东·中考真题)小华仔细察看蚕蛹羽化成蚕蛾的过程并记录,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比较法 D.实验法
【答案】A
【分析】观察法是通过感官或辅助工具记录自然状态下的现象;实验法需人为控制变量;调查法通过收集数据研究群体;比较法需对比不同对象。
【详解】A.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因此小华仔细察看蚕蛹羽化成蚕蛾的过程并记录运用的科学方法是观察法,A正确。
B.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法可分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B错误。
C.比较法需分析不同对象的异同,题干未涉及对比,故C错误。
D.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D错误。
故选A。
2.(2025·新疆·中考真题)用红外摄像机记录雪豹生活习性的方法是( )
A.实验法 B.抽样法 C.观察法 D.推测法
【答案】C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量法、文献法等。
【详解】A.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故A不符合题意。
B.抽样法是通过部分样本推断整体特征,题干强调“记录生活习性”而非统计推断,故B不符合题意。
C.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放大镜、望远镜、摄像机等),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因此用红外摄像机记录雪豹生活习性,这种研究方法属于观察法,故C符合题意。
D.推测法需基于已有信息进行逻辑推理,题干是直接记录行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科学研究方法包括①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调查法、④文献法等。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修订《本草纲目》时,查阅历代《本草》典籍获取资料,走访药农与樵夫了解药物使用经验,实地考察药物生长环境,并亲自品尝草药验证药性。在这一过程中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有( )
A.①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直接或间接观察现象)、实验法(控制变量验证假设)、调查法(收集群体数据)和文献法(查阅已有资料),通过这些方法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详解】① 观察法:实地考察药物生长环境属于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植物的自然生长状态、形态特征等获取第一手资料;
② 实验法:亲自品尝草药验证药性属于实验法,通过人为干预(品尝)来验证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属于可控条件下的验证行为;
③ 调查法 :走访药农与樵夫了解药物使用经验属于调查法,通过访谈、询问等方式收集他人的实践经验和信息,属于典型的调查研究手段;
④ 文献法 :查阅历代《本草》典籍获取资料属于文献法,通过检索和分析已有文献资料,获取历史研究成果和数据,为修订工作提供参考。
据图和题干信息可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2025·四川宜宾·中考真题)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多种科学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这一结论的获得需要使用推测的方法
B.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和分布的影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的方法
C.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时需要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
D.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过程中需要设置重复组
【答案】C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①实验法; 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 ④收集和分析资料等等。
【详解】A.人类和森林古猿生活的时代相隔久远,无法直接观察到人类从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全过程。科学家们是根据大量的化石证据、解剖学证据、分子生物学证据等,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理论,通过推测的方法得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这一结论的,A正确。
B.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和分布的影响”时,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光是变量,可以设置一组有光的环境和一组无光的环境作为对照,通过观察鼠妇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来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和分布的影响,B正确。
C.测定种子发芽率的目的是了解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发芽情况,其操作过程是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统计发芽的种子数,然后计算出发芽率。而作出假设通常是在探究性实验中,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研究的问题提出一种可能的解释或预测,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就需要作出假设,C错误。
D.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过程中需要设置重复组。设置重复组可以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更可靠。因为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如测量仪器的精度、操作过程中的误差等,通过设置重复组,取平均值可以降低这些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5.(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黄粉虫是粮仓中一种常见的昆虫,幼虫常常聚集在粮堆中或其食料的下方。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需制订科学的探究计划
B.光照是该探究实验的单一变量
C.在该探究实验中需要设置对照
D.该实验需分组且每组只需投放一只黄粉虫幼虫
【答案】D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科学探究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制订科学的探究计划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只有有了恰当的计划,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它是探究成功的关键,A正确。
B.此实验目的是探究 “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那么光照就是这个探究实验中人为改变的条件,即单一变量。在设计实验时围绕光照这一变量,给黄粉虫幼虫提供不同光照情况,B正确。
C.对照实验能增强实验结果的说服力。对于本实验,根据光照这个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分别有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这样可以通过对比观察黄粉虫幼虫在不同光照环境下的生活情况,从而得出关于光照对其生活影响的结论,C正确。
D.若每组只投放一只黄粉虫幼虫做实验,由于样本数量过少,实验结果很容易受到偶然因素影响,比如这只黄粉虫幼虫恰好生病,或者正处于特殊生长时期,它的行为就不能代表正常黄粉虫幼虫的普遍情况,不足以说明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所以每组不能只用一只黄粉虫幼虫,D错误。
故选D。
6.(2024·四川绵阳·中考真题)小方同学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吸收氧气,实验过程的图解,如图所示。该过程运用的科学方法不涉及( )
A.观察法 B.比较法 C.推测法 D.调查法
【答案】D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和测量法等。
【详解】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比较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推测法是根据已知的事物,通过思维活动,对未知事物的真相提出一定的看法;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小方同学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吸收氧气,实验过程的图解,如图所示。该过程运用的科学方法有观察法(实验现象)、 比较法(实验现象)、 推测法(得出实验结论),但是没有用到调查法,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2024·山东济宁·中考真题)下面是4位同学调查身边的生物时所表达的观点,你不认同的是( )
A.甲:芦花鸡、莲、香菇、水稻都具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个体等结构层次
B.乙:雄鸡报晓是一种先天性行为,受遗传物质的控制
C.丙:莲、水稻的茎都是空心的,有利于根部的呼吸,更好地适应水中生活
D.丁:动物园内安装摄像头记录羊驼的行为,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观察法
【答案】A
【分析】
(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多细胞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 组织→器官→ 系统→ 高等动物(或人体)。
(2)动物的行为按照获得过程分为: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可以遗忘的,需要不断强化。
(3)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4)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①实验法; 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 ④收集和分析资料等等。
【详解】A.芦花鸡属于动物,其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莲、香菇、水稻属于植物,其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无系统层次,A错误。
B.雄鸡报晓是一种先天性行为,受遗传物质的控制,人人生来就有,B正确。
C.莲、水稻的茎都是空心的,可以使根浮于水面,有利于根部的呼吸,更好地适应水中生活,C正确。
D.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方法,动物园内安装摄像头记录羊驼的行为,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观察法,D正确。
故选A。
8.(2024·吉林·中考真题)吉林省查干湖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淡水湖泊。为了解查干湖地区植物资源组成及数量,主要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A.调查法 B.比较法 C.实验法 D.推测法
【答案】A
【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要了解某地区地区植物资源组成及数量,常用的科学方法是调查法。
【详解】A.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所以吉林省查干湖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淡水湖泊,为了解查干湖地区植物资源组成及数量,主要采用的科学方法是调查法,故A正确。
B.比较法指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查干湖地区植物资源组成及数量,不能用比较法,故B错误。
C.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了解查干湖地区植物资源组成及数量,不能用实验法,故C错误。
D.推测法指根据已有的信息,推测出可能的结论或答案,了解查干湖地区植物资源组成及数量,不能用推测法,故D错误。
故选A。
9.(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观察是科学探究中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需借助显微镜观察的是( )
A.桃花的雌蕊和雄蕊 B.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C.鸡卵的卵黄和胚盘 D.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
【答案】B
【分析】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详解】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生物实验常需要观察一些比较细微、细小的结构或物体。用肉眼难于分辨,需要借助放大的工具,而在生物上用于放大的仪器主要有放大镜、显微镜等。其中放大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小,显微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大。所以在观察方式上,一般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选项中“桃花的雌蕊和雄蕊”、“鸡卵的卵黄和胚盘”和“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都可以用放大镜观察,而“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则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要了解鸡卵的结构,主要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A.调查 B.观察 C.比较 D.推测
【答案】B
【分析】调查: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了解某个现象或问题的科学方法。
观察:通过直接观看和记录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变化来了解其结构和功能的科学方法。
比较: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来了解其特征和规律的科学方法。
推测: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合理的猜测和假设的科学方法。
【详解】A.调查通常用于收集和分析数据,以了解某个现象或问题的整体情况。它不适用于直接了解鸡卵的结构,A错误。
B.观察是通过直接观看和记录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变化来了解其结构和功能的科学方法。要了解鸡卵的结构,可以通过显微镜或肉眼观察鸡卵的外部和内部结构,如蛋壳、蛋白、蛋黄等,B正确。
C.比较是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来了解其特征和规律的科学方法。虽然比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类型的卵的差异,但不是直接了解鸡卵结构的主要方法,C错误。
D.推测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合理的猜测和假设的科学方法。推测不能直接提供关于鸡卵结构的具体信息,D错误。
故选B。
11.(2024·湖南·中考真题)为探究植被类型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某兴趣小组选取校园内面积相等的三个区域进行了空气湿度测量,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区域 裸地 草地 灌木丛
平均空气湿度 60% 72% 78%
A.该实验的变量为植被类型
B.裸地可作为该实验的对照组
C.灌木丛的空气湿度高于草地的空气湿度
D.测量时,不需要考虑三个区域的光照强度
【答案】D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A.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植被类型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故该实验的变量为植被类型,A正确。
B.对照组是科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与实验组进行比较,以验证实验处理的效果。该实验中,裸地没有植被,可以作为对照组,起到对照作用,B正确。
C.根据表格数据,灌木丛区域的平均空气湿度为78%,高于草地的72%,C正确。
D.光照强度可能会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进而影响空气湿度。所以,测量时,需要考虑三个区域的光照强度,D错误。
故选D。
12.(2023·江苏镇江·中考真题)某同学计划选用鱼开展相关生物学实验,设计了相关实验操作。下列设计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项目 设计的实验操作
A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用湿纱布包裹小鱼的鳃盖和躯干
B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展开尾鳍并盖上玻片后显微观察
C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剪掉鱼的所有鳍,以探究鱼的运动器官
D 探究水温变化对小鱼呼吸的影响 对鱼每分钟呼吸次数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A.A B.B C.C D.D
【答案】C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A.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纱布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A正确。
B.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时,要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等小鱼安定后,将载玻片盖在上面,防止小鱼在培养皿中会跳动,影响观察,B正确。
C.在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时,如果直接剪掉鱼的所有鳍,那么鱼将无法进行正常的游泳和运动,这会对鱼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死亡。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操作无法单独探究每一种鳍的作用,因为鱼类的不同鳍在游泳和运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C错误。
D.对鱼每分钟呼吸次数多次计数并取平均值是一个合理的实验设计,这样可以减少偶然误差,得到更准确的实验结果,D正确。
故选C。
13.(2023·山东东营·中考真题)东营市被誉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为及时掌握东方白鹳的动态变化情况,科研人员对东方白鹤的个体数量和雌雄比例进行了统计,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调查法 B.文献法 C.实验法 D.观察法
【答案】A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收集和分析资料等。
【详解】A.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可见,题干所述的研究方法属于调查法,A正确。
B.文献法是指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文献材料,全面、正确地研究某一问题的方法,B错误。
C.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C错误。
D.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D错误。
故选A。
14.(2023·江苏宿迁·中考真题)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为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同学们计划去调查一个身边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调查一个生态系统”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活动目的是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B.需要制订调查计划和准备调查工具
C.选择远一些、大一些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比较容易操作
D.做好调查记录是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答案】C
【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调查时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要伤害动植物和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注意安全等。
【详解】A.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调查一个生态系统”活动目的是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正确。
B.调查时,要准备充足的调查工具,还要制定合理的调查计划,正确。
C.选择远一些、大一些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不容易操作,费时费力,错误。
D.调查时要认真观察,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正确。
故选C。
15.(2023·贵州贵阳·中考真题)金合欢是一种灌木,花为金黄色。某种金合欢有大而中空的刺,蚂蚁栖居其中,以金合欢嫩叶尖端的珠状小体为食。下表是用金合欢幼苗进行实验研究的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金合欢幼苗的生长状况 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10个月中的存活率/% 43 72
幼苗生长的高度/厘米 5月25日至6月16日 0→6.2 0→31.0
6月17日至8月3日 6.2→10.2 31.0→72.9
A.金合欢的花属于营养器官
B.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存活率更低
C.蚂蚁的身体和附肢不分节
D.蚂蚁的“侵食”不会危害金合欢的生长
【答案】D
【分析】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节肢动物的身体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包括昆虫纲、多足纲、蛛形纲、甲壳纲。
【详解】A.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包括: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可见,金合欢的花属于生殖器官,A错误。
B.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10个月中的存活率是72%,存活率比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43%)更高,B错误。
C.蚂蚁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身体和附肢都分节,C错误。
D.从表中信息可知,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比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幼苗存活率高,生长速度快。所以蚂蚁对金合欢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没有害处,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6.(2025·湖南长沙·中考真题)科学管理体重对于维护和促进健康至关重要。某项目小组计划制作体重管理健康宣传手册向公众进行健康宣传,查阅资料获得以下数据:
表一某地2023年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
学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人数(人) 23018 11374 7947
超重率(%) 14.48 17.60 18.89
肥胖率(%) 25.68 23.18 19.88
表二中国成人超重、肥胖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
体重情况 正常体重 超重 肥胖
脂肪性肝病(%) 13.3 49.0 81.8
糖尿病前期(%) 23.0 30.7 36.9
高血压(%) 11.2 20.7 36.9
注:超重和肥胖按照《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和《成人体重判定》进行判定
(1)表一中,该地开展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监测使用的科学方法是 。
(2)2017年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预测我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将逐年增加,并在2030年达到28%。表一中2023年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检出率比报告中预测的检出率 。
(3)项目小组依据表二数据制作了体重管理健康宣传手册,请补充完善相应内容。
体重管理健康宣传手册
超重、肥胖的危害 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建议
平衡膳食,食不过量。 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少吃肥肉和②。 早睡早起、不熬夜。 ③。
① ② ③ 。
【答案】
调查法
高
(3) 油炸食品、高糖食物 适量运动
【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详解】(1)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一中,该地开展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监测使用的科学方法是调查法。
(2)预测我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将逐年增加,并在2030年达到28%,表一中2023年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检出率比报告中预测的检出率高。
(3)①表二中脂肪性肝病中正常体重的发病率是13.3%,超重的发病率是49.0%,肥胖的发病率是81.8%。
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适合,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为了做到合理营养,按“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取五类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如少吃肥肉和②油炸食品、高糖食物,早睡早起、不熬夜,③适量运动。
17.(2025·四川南充·中考真题)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它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供给和安全等国计民生大事。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与水稻相关的问题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即水稻种植与鱼、蟹等水产动物养殖有机结合),可以稳粮增收、稻渔双赢。某科研小组探究了不同种养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请回答:
种植(养)模式 水稻 稻鱼 稻蟹
水稻产量(吨/公顷) 6.40 7.08 7.97
(1)设置水稻组的目的是 。科研小组根据探究方案进行了多次实验,并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是为了 。
(2)由表可知,稻鱼模式和稻蟹模式都可以使水稻产量 。稻蟹模式比稻鱼模式效果更显著,可能原因是蟹除了产生排泄物增强土壤肥力外,还能通过爬行疏松土壤,促进水稻根部细胞的 作用。
(3)蟹以杂草为食,而水稻可以保护蟹,降低蟹被鸟捕食的概率。请据此写出一条含有三个环节的食物链: 。
(4)该科研小组继续研究,发现在稻田中过量投放鱼、蟹等水产动物,水稻产量反而会下降,水质受污染程度也较高,稻田生态系统会失去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
(1) 形成对照 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2) 增加 呼吸
(3) 杂草→蟹→鸟
(4) 自动调节/自我调节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设置对照实验的目的是形成对照,便于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为减小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常要进行多次实验并取平均值。
(2)呼吸作用与植物生长:植物根细胞需要进行呼吸作用,从土壤中获取氧气,疏松的土壤有利于空气进入,促进根的呼吸作用,进而有利于植物生长。
(3)食物链的书写: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
(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1)在这个探究不同种养模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实验中,设置水稻组,其他两组为稻鱼组和稻蟹组,水稻组不与鱼、蟹等混养,这样与稻鱼组、稻蟹组形成对比,其目的是形成对照。科研小组进行多次实验并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因为一次实验结果可能受到偶然因素影响,多次实验取平均值能使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
(2)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水稻组产量为6.40吨/公顷,稻鱼组产量为7.08吨/公顷,稻蟹组产量为7.97吨/公顷,所以稻鱼模式和稻蟹模式都可以使水稻产量增加。蟹除了产生排泄物增强土壤肥力外,其爬行疏松土壤,能使土壤中空气含量增加,从而促进水稻根部细胞的呼吸作用,因为根细胞呼吸需要氧气,这可能是稻蟹模式比稻鱼模式效果更显著的原因。
(3)根据题目所给信息,蟹以杂草为食,鸟捕食蟹,所以含有三个环节的食物链为:杂草→蟹→鸟。这里杂草是生产者,蟹和鸟是消费者。
(4)在稻田中过量投放鱼、蟹等水产动物,水稻产量下降,水质受污染程度较高,稻田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这表明生态系统虽然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如过量投放水产动物)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18.(2024·四川凉山·中考真题)目前,我国已有多个城市进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垃圾桶上有如下图所示的垃圾分类标志,垃圾分类已深入人心,并在全社会践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在研学旅行途中喝完的易拉罐金属瓶应该丢进 (填数字)垃圾桶中。
(2)其他垃圾一般都采取填埋、焚烧、堆肥等方法处理。其中焚烧法是将垃圾高温焚烧,使其变为渣滓和灰烬,释放的热能可转换为电能加以利用,但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会导致 增强。
(3)为了探究细菌对厨余垃圾的分解作用,实验小组的同学们选取混合均匀的相同厨余垃圾作为实验材料,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其中A、B、C、D四组垃圾量相同,实验中所接种细菌的种类和数量相同。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只有A组的垃圾腐烂了。
实验步骤 A组 B组 C组 D组
一 将四组垃圾进行灭菌处理
二 分别滴加 ? 的蒸馏水,使垃圾保持湿润 将垃圾烘干
三 接种细菌后放在温暖的无菌条件下 不接种细菌并放在温暖的无菌条件下 接种细菌后放在-10℃的无菌条件下 接种细菌后放在温暖的无菌条件下
四 每日观察垃圾被分解的情况
①细菌是 (填“原核”或“真核”)生物。实验中“接种”是将少量细菌转移到 上的过程。
②本实验共可以形成 组对照实验,则表中“?”处应填入 。
③以“有无细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是 (填字母)。
④A组与C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结论是 。
【答案】
④
温室效应
(3) 原核 培养基 3/三 等量 AB 低温抑制细菌对厨余垃圾的分解作用
【分析】(1)如今我国的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2)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1)可回收物是指生活产生的适宜回收和可循环再利用的物品;主要类别包括废纸类、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废织物、废旧木材等。某同学在研学旅行途中喝完的易拉罐金属瓶属于可回收物,应丢进④可回收物垃圾桶中。
(2)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形成“温室效应”。
(3)①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接种就是把已有的菌种,用某种方式取少量的菌种,接到培养基上的过程。
②AB形成对照,变量是细菌的有无,探究细菌是否对厨余垃圾有分解作用;AC形成对照,变量是温度,探究温度对细菌分解厨余垃圾的影响;AD形成对照,变量是水分,探究水分对细菌分解厨余垃圾的影响;本实验共可以形成3组对照实验,分别是AB、AC、AD。为了控制单一变量,表中“?”处应填入等量,各组分别滴加等量的蒸馏水,使厨余垃圾保持潮湿,形成对照实验。
③以“有无细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是A、B两组,两者除细菌的有无外,其余条件均相同。
④细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A组与C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结论是低温抑制细菌对厨余垃圾的分解作用。
24.(2023·北京·中考真题)月季切花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但瓶插观赏期较短。研究发现茎皮层的光合作用与切花品质和观赏期有密切关系。
(1)月季切花的茎呈现绿色,图1为茎段示意图。皮层细胞的 中含有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不同光照强度下皮层光合作用强度不同。
(2)为探究茎皮层光合作用对月季切花品质和观赏期的影响,科研人员利用图2所示装置开展实验。每天测算花朵直径的增长率,直到花朵萎蔫、观赏期结束,结果如图3。
①图2中A试管不做处理,B试管用多层保鲜膜包裹,C试管用黑纸包裹,分别对应了图3中 三种条件。
②实验过程中需保证光照培养箱中 等条件一致。
③分析图3可知,皮层的光合作用可促使花朵直径增大,判断依据为 ;同时可延长切花的观赏期。与无光照组相比,高光照组可将观赏期延长 天。
(3)切花常因切口处细菌感染、伤口愈合等因素,引起导管堵塞,进而导致供水不足,影响切花品质和缩短观赏期。但研究发现,茎皮层的光合作用可通过促进皮层吸水缓解这一现象。科研人员通过图4所示的实验加以验证。
①实验中茎段两端的切口需用防水胶封堵,目的是避免 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②测定茎段的起始质量和浸泡8小时后的质量,支持“茎皮层光合作用可以促进皮层吸水”这一结论的实验结果应为 。
(4)基于上述研究,可采用 的方法延长切花观赏期。(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
叶绿体
(2) 高光照、低光照、无光照 水、二氧化碳 高光照的花朵直径增长率比低光照、无光照的高 4
(3) 细菌感染、伤口愈合 有光照
(4) 晒太阳
【分析】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详解】(1)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是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皮层细胞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不同光照强度下皮层光合作用强度不同。
(2)①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因此图2中A试管不做处理,B试管用多层保鲜膜包裹,C试管用黑纸包裹,分别对应了图3中高光照、低光照、无光照的三种条件。
②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故实验过程中需保证光照培养箱中二氧化碳、水等条件一致。
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高光照的花朵直径增长率比低光照、无光照的高,由此可知,皮层的光合作用可促使花朵直径增大。通过实验结果:花朵直径增长率越大,切花的观赏期时间越长。与无光照组相比,高光照组可将观赏期延长12-8=4天
(3)切花常因切口处细菌感染、伤口愈合等因素,引起导管堵塞,进而导致供水不足。故①实验中茎段两端的切口需用防水胶封堵,目的是避免细菌感染、伤口愈合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②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因此,有光照的实验能支持茎皮层光合作用可以促进皮层吸水的实验结论。
(4)通过以上实验可知,茎皮层光合作用可以促进皮层吸水、促使花朵直径增大,延长切花的观赏期,故可采用晒太阳的方法延长切花观赏期。
25.(2023·湖北恩施·中考真题)茶叶是恩施的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茶农关注的问题。茶园A采用常规管理,茶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其他植被,茶园产量高;茶园B与茶园A面积相同,茶农施加有机肥,不用杀虫剂和除草剂,林下植被丰富,茶园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茶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如下表。
茶园 节肢动物种类/种 个体数量/只 害虫比例/% 天敌比例/%
A 493 98278 33.67 13.10
B 568 104118 40.86 20.40
回答下列问题:
(1)与茶园A相比,茶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 (选填“高”或“低”),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 ,有利于生存。
(2)与茶园B相比,茶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 (选填“多”或“少),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 。
(3)使用除草剂清除茶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使用杀虫剂是为了减少节肢动物对茶叶的损害,首先根据生物与环境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茶园的简单种植方案,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 。
【答案】
(1) 高 食物和栖息空间
(2) 少 使用化肥、杀虫剂等杀死了一部分害虫及其天敌,使用除草剂,使果园中植被种类比较单一。以这些植被为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害虫和天敌较少
(3)引入耐阴性好的矮生作物,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定期清除杂草,能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种植园中的植物的种类增加后,可提高节肢动物的物种多样性,食物网的结构更为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单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在本题中单一变量是两个茶园是否使用了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
【详解】(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与茶园A相比,茶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高,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利于生存。因为动物的生存需要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和食物。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与茶园B相比,茶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少,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使用化肥、杀虫剂等杀死了一部分害虫及其天敌,使用除草剂,使果园中植被种类比较单一。 以这些植被为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害虫和天敌较少。
(3)设计一个生态茶园的简单种植方案,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引入耐阴性好的矮生作物,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定期清除杂草,能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种植园中的植物的种类增加后,可提高节肢动物的物种多样性,食物网的结构更为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26.(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某班学生进行“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探究实验。如图所示,各组学生设计了明暗不同但相通的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鼠妇若干只,静置两分钟后,每分钟记录一次明亮和阴暗处鼠妇的数量,统计10次。请回答实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1)同学们观察发现,鼠妇总是生活在阴暗的地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作出假设: 。
(2)实验设置了明暗两种环境,控制的变量是 。除该因素外,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还有 。(写出一个因素即可)
(3)计算全班各组平均值的目的是 。
【答案】
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2) 光/光照 水分/温度/空气/土壤等)
(3) 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作出假设是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所以,作出假设可以是:光会(或不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且适宜,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实验设置了明暗两种环境。可见,控制的变量是光(或光照)。除光照因素外,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还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等)。(写1条,合理即可)
(3)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所以,计算全班各组平均值的目的是: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考点02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一、选择题
1.(2025·山东泰安·中考真题)米酒酿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酿造米酒的酵母菌有多种,科研人员选择酵母A、酵母B两种酵母菌,探究它们纯种发酵和混菌发酵时对酒精产量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纯种和混菌发酵过程中酵母生物量(代表酵母菌的数量)变化如图1所示,对酒精产量的影响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淀粉分解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
B.在混菌发酵过程中,酵母A促进酵母B的生长和繁殖
C.在纯种发酵过程中,酵母B产生酒精的效率高于酵母A
D.酵母A和酵母B混菌发酵时,产生酒精的效率明显提高
【答案】D
【分析】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发酵)。生物量变化反映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情况,酒精产量与发酵效率相关。
【详解】A.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确实能进行发酵,但它们是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而不是淀粉。淀粉需要先被分解成葡萄糖,然后才能被酵母菌发酵,A错误。
B.观察图1,在混菌发酵过程中,酵母B的生物量显著下降,低于纯种酵母B发酵的生物量,可见,在混菌发酵过程中,酵母A抑制酵母B的生长和繁殖,B错误。
C.观察图2,纯种发酵过程中,酵母B产生的酒精量低于酵母A,这表明酵母B产生酒精的效率低于酵母A,C错误。
D.观察图2,酵母A和酵母B混菌发酵时,产生酒精量高于单一的酵母A发酵,也高于单一的酵母B发酵,即酵母A和酵母B混菌发酵时,产生酒精的效率明显提高,D正确。
故选D。
2.(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学习小组选取了20株玉米苗,均分为甲、乙两组,均放置在光照、温度等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的温室内进行无土栽培(具体处理和变化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别 二氧化碳浓度 培养液 玉米苗的长势和重量
甲 0.06% 土壤浸出液 良好、达标
乙 0.06% 蒸馏水 较弱、不达标
A.实验中的20株玉米苗都应是健康且长势和重量相同
B.甲生长良好乙生长较弱,说明玉米苗生长需要无机盐
C.每组选多株玉米苗目的是避免偶然性,使结果更准确
D.该实验证明玉米苗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磷的无机盐
【答案】D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A.在对照实验中,除了需要研究的变量外,其他条件都应保持一致且适宜。这样才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中的20株玉米苗都应是健康且长势和重量相同,以消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
B.甲组使用土壤浸出液(含有无机盐)培养,玉米苗生长良好;乙组使用蒸馏水(不含无机盐)培养,玉米苗生长较弱。这说明玉米苗的生长需要无机盐,B正确。
C.在实验中,每组选多株玉米苗进行实验,而不是只选一株。这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C正确。
D.该实验只研究了无机盐对玉米苗生长的影响,并没有具体研究哪种无机盐(如含氮、磷的无机盐)对玉米苗生长的影响最大。因此,不能根据该实验的结果得出“玉米苗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磷的无机盐”的结论,D错误。
故选D。
3.(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下列关于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验证“金鱼藻在光下产生了氧”时,实验不需进行暗处理,也不用检验淀粉的产生
B.“燃烧的蜡烛放进装有萌发种子的瓶内”蜡烛熄灭,说明种子萌发产生了二氧化碳
C.探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温度的实验中,适温条件组是实验组,低温条件组是对照组
D.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时,看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都是相同的
【答案】A
【分析】不同的生物学实验现象与结论需结合各实验原理及操作要点逐一分析。
【详解】A.验证金鱼藻光下产氧的实验只需检测是否产生氧气,无需暗处理,也不涉及淀粉检测,故A符合题意。
B.蜡烛熄灭是因萌发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而非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需用澄清石灰水检测,故B不符合题意。
C.探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温度的实验中,适温组为自然条件下的常态,应为对照组,低温组为实验变量下的实验组,故C不符合题意。
D.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不同,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024·广东深圳·中考真题)实验小组探究了“酵母菌的发酵现象”(如图)。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 B.实验变量是水的温度
C.冷水组产生气体的速度更快 D.实验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答案】C
【分析】发酵就是有机物在一定温度下被酵母或其他菌类分解成某些产物的过程。常用酵母菌制作馒头、面包和酿酒等。
【详解】A.酵母菌确实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具有真菌的基本特征,如细胞壁、细胞核等,A不符合题意。
B.在探究“酵母菌的发酵现象”实验中,通过设置不同温度的水环境来观察酵母菌的发酵情况,从而确定温度对酵母菌发酵的影响。因此,温度是本实验的变量,B不符合题意。
C.酵母菌的发酵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在较低温度下,酵母菌的活性会降低,导致发酵速度减慢,产生的气体量也会减少。因此,冷水组产生气体的速度应该更慢,C符合题意。
D.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这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之一。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气体产生的速度和量来评估酵母菌的发酵活性,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黄粉虫是粮仓中一种常见的昆虫,幼虫常常聚集在粮堆中或其食料的下方。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需制订科学的探究计划
B.光照是该探究实验的单一变量
C.在该探究实验中需要设置对照
D.该实验需分组且每组只需投放一只黄粉虫幼虫
【答案】D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科学探究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制订科学的探究计划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只有有了恰当的计划,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它是探究成功的关键,A正确。
B.此实验目的是探究 “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那么光照就是这个探究实验中人为改变的条件,即单一变量。在设计实验时围绕光照这一变量,给黄粉虫幼虫提供不同光照情况,B正确。
C.对照实验能增强实验结果的说服力。对于本实验,根据光照这个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分别有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这样可以通过对比观察黄粉虫幼虫在不同光照环境下的生活情况,从而得出关于光照对其生活影响的结论,C正确。
D.若每组只投放一只黄粉虫幼虫做实验,由于样本数量过少,实验结果很容易受到偶然因素影响,比如这只黄粉虫幼虫恰好生病,或者正处于特殊生长时期,它的行为就不能代表正常黄粉虫幼虫的普遍情况,不足以说明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所以每组不能只用一只黄粉虫幼虫,D错误。
故选D。
6.(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为探究“自然光照下遮光度对辣椒素形成的影响”,科研团队在田中选取面积相同的3个区域种植红辣椒,数月后检测果实中的辣椒素,过程如下表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区域 甲 乙 丙
遮阳处理 无遮阳网 覆盖遮光度为20%的遮阳网 覆盖遮光度为40%的遮阳网
辣椒素的平均值(mg/kg) 1001 1200 930
A.光照对辣椒素形成无影响
B.遮光度越低辣椒素形成越少
C.遮光度越高辣椒素形成越多
D.遮光度为20%时辣椒素形成最多
【答案】D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由表格可知,甲乙丙光照不一样,辣椒素的平均值也不一样,说明光照对辣椒素形成有影响,故A错误。
BCD.由表格可知,遮光度为20%时辣椒素形成最多,低于或高于20%时,辣椒素的平均值均减少,故不能说遮光度越低辣椒素形成越少或遮光度越高辣椒素形成越多,BC错误。D正确。
故选D。
7.(2024·江苏淮安·中考真题)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选用生长状况相仿的番茄幼苗进行实验。实验设计如下表:
组别 幼苗数量 光照 温度 水
甲 20株 向阳处 22℃ 不浇水
乙 20株 向阳处 22℃ 适量浇水
由此可知,该小组探究的变量是( )
A.光照 B.温度 C.水
【答案】C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B.从表格中的实验设计可以看出,甲组和乙组在多个条件上进行了控制,这些控制的条件包括幼苗数量、光照和温度。甲组和乙组的幼苗数量均为20株,光照条件均为向阳处,温度均为22℃。这些条件的相同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AB不符合题意。
C.甲组不浇水,而乙组适量浇水,这种差异使得水成为实验中唯一不同的量,是该实验探究的变量,C符合题意。
故选C。
8.(2024·四川绵阳·中考真题)谚语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小王同学对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进行了探究,下列叙述符合该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这一步骤的是( )
A.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
B.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C.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D.种子萌发需要完整的、有活力的胚
【答案】C
【分析】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有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详解】A.“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是一个探究的题目或者研究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假设。它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预测或猜想,A错误。
B.“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同样是一个问题,而不是假设。它询问的是种子萌发的条件,但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条件作为假设,B错误。
C.“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是一个具体的假设。它预测了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一个环境条件,即水分。这个假设是可以被验证的,通过控制实验中的水分条件,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C正确。
D.“种子萌发需要完整的、有活力的胚”虽然是一个关于种子萌发的条件,但它更偏向于种子自身的条件,而不是环境条件,D错误。
故选C。
9.(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巴斯德利用同种绵羊进行了下表所示的实验,下列对实验方法、过程及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处理 方法 结果
甲组绵羊(24只) 第一次处理 注射脱毒炭疽杆菌 没有患炭疽病
10天后第二次处理 注射强毒炭疽杆菌 没有患炭疽病
乙组绵羊(24只) 第一次处理 不注射脱毒炭疽杆菌 没有患炭疽病
10天后第二次处理 注射强毒炭疽杆菌 都患炭疽病
A.每组选用大小、生长发育等状况相同的健康绵羊
B.经过第一次处理,甲组绵羊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
C.甲组和乙组实验作对照,变量是有没有患炭疽病
D.实验说明注射脱毒炭疽杆菌可以有效预防炭疽病
【答案】C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A.为了控制单一变量,每组选用大小、生长发育等状况相同的健康绵羊,A正确。
B.经过第一次处理,甲组绵羊体内的淋巴细胞在脱毒病菌(抗原)的刺激下产生相应抗体,因此第二次处理后没有患炭疽,B正确。
C.甲组和乙组实验作对照,变量是第一次处理有没有注射脱毒炭疽杆菌,C错误。
D.甲组绵羊第一次注射脱毒炭疽杆菌后产生了抗体,因此第二次注射强毒炭疽杆菌没有患病,实验说明注射脱毒炭疽杆菌可以有效预防炭疽病,D正确。
故选C。
10.(2023·重庆·中考真题)下表为某同学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以下修改意见正确的是( )
位置 鼠妇数量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10只 明亮 5℃ 适宜
纸盒右半侧 10只 黑暗 25℃ 适宜
A.左右两侧的温度都应设置为25℃
B.左右两侧都应设置为黑暗环境
C.左右两侧的湿度可以不同
D.左右两侧的鼠妇数量可以不同
【答案】A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A.在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为了确保光照是唯一的变量,其他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鼠妇数量等都应该保持一致。因此,左右两侧的温度需要相同,所以应设置为25℃以消除温度的差异影响,A正确。
B.左右两侧需要保持一侧明亮一侧黑暗,这样才能以光为变量形成对照实验,B错误。
C.左右两侧的湿度必须相同,因为湿度不应作为变量,C错误。
D.左右两侧的鼠妇数量也应相同,以保持对照实验的控制单一变量原则,D错误。
故选A。
11.(2023·江苏镇江·中考真题)某同学计划选用鱼开展相关生物学实验,设计了相关实验操作。下列设计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项目 设计的实验操作
A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用湿纱布包裹小鱼的鳃盖和躯干
B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展开尾鳍并盖上玻片后显微观察
C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剪掉鱼的所有鳍,以探究鱼的运动器官
D 探究水温变化对小鱼呼吸的影响 对鱼每分钟呼吸次数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A.A B.B C.C D.D
【答案】C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A.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纱布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A正确。
B.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时,要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等小鱼安定后,将载玻片盖在上面,防止小鱼在培养皿中会跳动,影响观察,B正确。
C.在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时,如果直接剪掉鱼的所有鳍,那么鱼将无法进行正常的游泳和运动,这会对鱼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死亡。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操作无法单独探究每一种鳍的作用,因为鱼类的不同鳍在游泳和运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C错误。
D.对鱼每分钟呼吸次数多次计数并取平均值是一个合理的实验设计,这样可以减少偶然误差,得到更准确的实验结果,D正确。
故选C。
非选择题
12.(2025·河北·中考真题)将苹果去皮、切块制成的鲜切苹果,因方便食用深受人们喜爱,但很容易发生褐变,导致观感不佳,营养价值下降。有人提出了“蜂蜜对鲜切苹果的褐变有一定抑制作用”的说法。为了探究该说法是否成立,科研人员用槐花蜜和国光苹果进行了实验一,部分操作如下表,结果如图一所示。
取材 挑选状况一致的国光苹果,切成大小相同的苹果片,随机平分为甲、乙两组
处理 甲组 将新鲜的苹果片浸泡在用蒸馏水配制的10%槐花蜜溶液中10分钟,取出沥干,放入带孔的保鲜盒贮藏,每天定时测定褐变程度
乙组 将新鲜的苹果片浸泡在等量液体A中10分钟,取出沥干,放入带孔的保鲜盒贮藏,每天定时测定褐变程度
回答下列问题。
(1)苹果的果实属于 (填“生殖”或“营养”)器官。
(2)取材时,选择同状况、同品种的苹果进行实验是为了 。乙组中液体A是 。据实验一结果初步判断上述说法 (填“成立”或“不成立”)。
(3)在实验一的基础上,科研人员继续进行实验二,结果如图二所示。实验二探讨了 对鲜切苹果褐变的影响。据图二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4)有同学提出:其他的蜂蜜是否和槐花蜜具有一样的作用?若你想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可选择 作为变量进一步探究。
【答案】
生殖
(2) 控制单一变量 蒸馏水 成立
(3) 不同浓度的槐花蜜溶液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槐花蜜溶液浓度升高,对苹果片褐变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槐花蜜溶液浓度超过10%,对苹果片褐变的抑制作用基本不变
(4)蜂蜜的种类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植物的器官包括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营养器官有根、茎、叶,生殖器官有花、果实、种子。苹果的果实是由花的子房发育而来的,与繁殖后代有关,所以属于生殖器官。
(2)取材时,选择同状况、同品种的苹果进行实验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因为如果苹果的状况和品种不同,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这样就无法准确判断是蜂蜜对苹果褐变产生了影响。
乙组中液体A是蒸馏水。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蜂蜜对鲜切苹果的褐变是否有抑制作用,甲组用10%槐花蜜溶液处理,乙组作为对照,应该用等量的蒸馏水处理。
据实验一结果初步判断上述说法成立。从图一可以看出,甲组(用10%槐花蜜溶液处理)苹果片的褐变程度比乙组(用蒸馏水处理)低,说明蜂蜜对鲜切苹果的褐变有一定抑制作用。
(3)从图二可知,实验设置了不同浓度的槐花蜜溶液来处理苹果片,所以自变量是蜂蜜溶液的浓度。
据图二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一定范围内,槐花蜜溶液浓度越高,对鲜切苹果褐变的抑制作用越强。
(4)有同学提出:其他的蜂蜜是否和槐花蜜具有一样的作用?若想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可选择蜂蜜的种类作为变量进一步探究。即设置不同种类的蜂蜜溶液进行实验,其他条件保持相同且适宜,观察不同种类蜂蜜对鲜切苹果褐变的影响。
13.(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过程。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后加入①号和②号试管中;C块不做处理加入③号试管中。实验设计如下图所示:
(1)该实验共设置了 组对照实验。
(2)将三支试管放在37℃温水中,目的是 ,此温度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
(3)实验现象:滴加碘液后①、③号试管变成蓝色,②号试管不变蓝。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其中一小组因操作失误,②号试管滴加碘液也变成蓝色,请帮该小组分析操作失误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
两/2/二)
模拟人体口腔温度
搅拌不均匀/温度低/时间短/唾液的量少等(合理即可)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该实验共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分别是①和②,变量是有无唾液,②和③,变量是牙齿的咀嚼。
(2)将三支试管放在37℃温水中,目的是模拟人体口腔温度,此温度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
(3)②号试管中具有唾液,唾液中具有唾液淀粉酶,能分解淀粉,所以滴加碘液后不变蓝,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其中一小组因操作失误,②号试管滴加碘液也变成蓝色,操作失误的原因可能是搅拌不均匀或者唾液的量少等。
14.(2025·福建·中考真题)土壤盐碱化是农业面临的重大难题,种植耐盐碱植物可有效开发和利用盐碱地。甜高粱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为研究土壤盐含量对甜高粱 成熟期茎秆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将某农田分成5组,用5种不同含量的盐进行处理(如下表),以①组为对照,每组40株。该试验田采用人工播种,统一管理。成熟期取样,测定不同盐含量条件下的茎秆干重和茎秆糖含量,结果见图1、图2。
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盐含量/(g· kg-1) 1.02 2.15 2.50 3.00 4.59
(1)实验中“减少偶然性”的措施是 。
(2)随着土壤盐含量的增加,甜高粱茎秆干重的变化趋势是 。
(3)结合图1 和图2,综合分析土壤盐含量对甜高粱茎杆生长的抑制情况: 。
(4)实验结果表明,第[ ]组的土壤盐含量最适宜种植甜高粱。该盐含量的土壤不适合种植大豆,理由是 。
【答案】
每组40株
先增加后减少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土壤盐含量增加,甜高粱茎秆干重和糖含量有所增加;当土壤盐含量超过一定值后,茎秆干重和糖含量明显下降
(4) ② 大豆和甜高粱的耐盐碱能力不同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在实验中,为了减少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更具有说服力,通常会设置重复组或增加样本数量。本实验中“减少偶然性”的措施是每组40株,通过增加样本数量来降低个别植株生长情况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土壤盐含量从①组的1.02g kg 1逐渐增加到⑤组的4.59g kg 1,甜高粱茎秆干重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3)结合图1和图2分析:
当土壤盐含量从①组的1.02g kg 1增加到②组的2.15g kg 1时,茎秆干重和茎秆糖含量有所上升。
当土壤盐含量继续增加到③组的2.50g kg 1、④组的3.00g kg 1和⑤组的4.59g kg 1时,茎秆干重和茎秆糖含量均明显下降。
这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土壤盐含量增加,甜高粱茎秆干重和糖含量有所增加;当土壤盐含量超过一定值后,茎秆干重和糖含量明显下降。
(4)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第②组的茎秆干重相对较高,且茎秆糖含量也较高,所以第②组的土壤盐含量最适宜种植甜高粱。
该盐含量的土壤不适合种植大豆,理由是大豆的耐盐碱能力比甜高粱弱,该盐含量的土壤对甜高粱生长较适宜,但对大豆生长可能有抑制作用(合理即可)。
15.(2025·四川广安·中考真题)某生物兴趣小组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相关知识后,尝试用水培的方法培育花生。下表是他们实验过程中的部分记录:
时间 操作 现象
4月5日 把花生种子浸泡在水中 种子吸水膨胀,种皮变软
4月6日 9:00给花生种子换水 种子继续膨胀,种皮开始破裂
4月7日 9:00给花生种子换水 种子尖端冒出“小白点”
4月8日 将浸泡后的花生种子平均分成A、B、C三组,每组20粒。将每粒种子固定在格子里,尖端朝下浸在水中(如图所示)
…… 每天定时观察并记录生长情况 ……
(1)观察发现A、B、C三组种子都萌发了,这一现象说明:花生种子的萌发与 无关。
(2)一段时间后,3组种子都长出了叶片。A组叶片为绿色,B、C组叶片为黄白色。根据该现象同学们联想到“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经过 脱色后的叶片呈黄白色,据此推测B、C组的叶片应该缺少 。
(3)有同学疑惑:难道叶片中该物质的合成与光照有关?于是他们将遮光处理的两组中的 组取出放在阳光下。两天后,发现B组叶片变为绿色,C组叶片仍为黄白色。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
光照/阳光(合理即可)
(2) 酒精 叶绿素
(3) B 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与光照有关/光照促进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合理即可)
【分析】(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2)“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①暗处理: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目的是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是实验前储存的。②选叶遮光: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这样做形成见光和不见光的对照,变量是光照。③光照: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④酒精脱色: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⑤漂洗加碘: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碘液遇淀粉变蓝,以此检验是否有淀粉生成。⑥观察现象: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详解】(1)A组有光照,B、C组遮光,无光照,三组种子都萌发,说明在该实验条件下,光照有无不影响花生种子萌发,即花生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无关。
(2)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中,用酒精隔水加热的方法脱去叶绿素,使叶片脱色后呈黄白色,便于后续观察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
叶绿素在光下才能形成。A组有光叶片为绿色,能正常合成叶绿素;B、C组无光叶片为黄白色,推测是缺乏叶绿素,因为叶绿素的合成与光照等条件有关,B、C组遮光处理可能影响了叶绿素合成。
(3)要探究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与光照是否有关,变量是光,需对遮光的两组(B、C)进行变量处理,可以将B组取出放在阳光下,与C组形成对照,C组继续遮光。
两天后,B组见光后叶片变为绿色,说明有叶绿素合成;C组仍为黄白色,无叶绿素合成,由此得出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与光照有关的结论(合理即可)。
16.(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下列两个探究植物生理活动的实验,实验一是“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相关操作,实验二在A、B密闭透明装置内进行对照实验。两个实验都在光照、温度等适宜的环境中进行。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1)在光照前,把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两个实验中,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 溶解到酒精中。
(2)实验一,用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滴碘液不变蓝,未遮盖的部分滴碘液变蓝,说明 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同时说明了 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3)实验二, A、B装置进行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A、B装置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和清水的量应是相同且适量的,目的是 ,实验结果是 瓶(填“A”或“B”)中叶片滴加碘液后变蓝。
【答案】
(1) 运走或耗尽叶中原有的淀粉 叶绿素
(2) 淀粉 光
(3) 二氧化碳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B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将天竺葵提前放在黑暗处一昼夜,是为了让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通过呼吸作用被消耗或转运。这样在后续实验中,若检测到淀粉,则说明是光照下新制造的,避免原有有机物干扰实验结果。
使用酒精隔水加热叶片,是因为叶绿素能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通过水浴加热(避免酒精直接受热燃烧),酒精可以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脱去绿色,便于后续染色观察。
(2)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叶片受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遮光部分不变蓝,受光部分变蓝,这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该实验同时还证明了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3)氢氧化钠溶液会吸收二氧化碳,而清水不会,该实验中除了二氧化碳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故变量是二氧化碳。
对照实验中,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避免实验偶然性。故A、B装置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和清水的量应是相同且适量的,目的是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A瓶的氢氧化钠会吸收二氧化碳,使得植株缺少二氧化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无法产生淀粉,遇到碘会变蓝;B瓶仍会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遇碘会变蓝,故实验结果事B瓶中的叶片滴加碘液后变蓝。
17.(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西红柿口感好且营养价值高,从幼苗生长到果实成熟的周期短,易于管理。生物兴趣小组到校园植物温室,开展了西红柿种植实践活动。
(1)在西红柿生长过程中,同学们适时施肥的目的是 ;到了开花季节,他们在温室里放养蜜蜂,原因是 。
(2)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测量并绘制了叶片两天内有机物积累量的变化趋势图(图一)。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有机物积累量增加的原因是 。
(3)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了西红柿果肉细胞,并绘制了图二所示的结构模式图。西红柿果肉细胞里红色的色素位于 (填数字)中。西红柿口感好,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 (填数字)中的遗传物质决定。
(4)他们发现,有的西红柿果实上有灰白色的霉斑。经查阅资料得知,这是由西红柿灰霉菌引起的病害,果实表面会逐渐腐烂变软。向科研人员请教后,他们进行西红柿灰霉菌防治措施的实验探究。过程如下,请补充完善。
①选材:选取大小、成熟度相似且果皮无损伤的150个同种西红柿;灰霉菌孢子悬浮液;次氯酸水溶液。
②浸液:将洗净的番茄浸入到一定浓度的 中。
③分组:将浸液后的西红柿随机均分成5组,分别置于清水和不同浓度的次氯酸水溶液中浸泡5分钟,取出后晾干。
④观察:将处理的果实置于隔离的、条件适宜的仓储柜中,观察并统计发病情况,直至其中一组全部腐烂。
⑤进行重复实验并计算平均值,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组别 实验处理 防治效率(%)
A组 清水 0(全腐烂)
B组 10毫克/升次氯酸水溶液 60.32%
C组 20毫克)升次氯酸水溶液 76.28%
D组 40毫克/升次氯酸水溶液 83.92%
E组 80毫克/升次氯酸水溶液 83.92%
说明:防治效率(%)=(清水组发病率-处理组发病率)/清水组发病率×100%
(5)在日常生活中,要延长西红柿的保存时间,你认为还可采取的措施是 (写一条)。
【答案】
(1) 为西红柿生长提供无机盐 蜜蜂可以帮助西红柿传粉
(2)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3) ③ ④
(4) 灰霉菌孢子悬浮液 在一定范围内,次氯酸水溶液浓度越高,对西红柿灰霉菌的防治效率越高,当浓度达到一定值后防治效率不再提高
(5)低温保存(或放在通风处等合理答案均可)
【分析】图一:AB(第一天6点-18点)和CD(第二天6点-18点)有机物积累量上升,且D点比B点有机物积累量多 ;BC段有机物积累量下降,图二: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液泡、④细胞核、⑤细胞质。
【详解】(1)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适时施肥可以为西红柿生长提供无机盐。开花季节放养蜜蜂可以帮助西红柿传粉,提高结实率。
(2)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有机物积累量增加的原因是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在白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积累;在夜晚,只有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所以有机物积累量下降。
(3)③液泡中含有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如色素等。④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西红柿口感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4)实验是探究次氯酸水溶液对西红柿灰霉菌的防治效果,所以应将洗净的番茄浸入到灰霉菌孢子悬浮液中。分析实验数据可知,随着次氯酸水溶液浓度的增加,防治效率提高,当浓度达到40 毫克/ 升和80 毫克 / 升时,防治效率相同,说明次氯酸水溶液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浓度越高对西红柿灰霉菌的防治效率越高,当浓度达到一定值后防治效率不再提高。
(5)在日常生活中,要延长西红柿的保存时间,可以采取低温保存、放在通风处等措施。低温可以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通风处可以保持空气流通,降低湿度,减少细菌滋生。
18.(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2024年第35届“5·20”中国学生营养日活动的主题为“奶豆添营养,少油更健康”。围绕主题,某生物兴趣小组对营养物质的消化进行了探究。下图中的曲线(Ⅰ~Ⅲ)表示蛋白质、脂肪、淀粉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程度。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蛋白质、脂肪、淀粉都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 组成。图中D区域代表的消化道名称是 。
(2)“奶豆添营养”强调了奶、豆中蛋白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图中代表蛋白质消化过程的是曲线 (填“Ⅰ”或“Ⅱ”或“Ⅲ”)。
(3)“少油更健康”反映了摄入过多脂肪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人体在消化脂肪时,需要胆汁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此生理过程的意义是 ,从而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4)该生物兴趣小组为进一步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实验。
组别 加入物质及操作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 加入碘液 实验现象
1 适量淀粉+2毫升唾液,充分振荡 37℃ 10分钟 2滴
2 适量淀粉+2毫升清水,充分振荡 37℃ 10分钟 2滴
据表分析,组别1充分反应后,加入碘液的现象是 (填“不变蓝”或“变蓝”)。淀粉消化为葡萄糖后,会被人体吸收进入血液成为血糖。人体内能降低血糖的激素是 。
【答案】
(1) 消化腺 小肠
(2) Ⅱ
(3) 增大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
(4) 不变蓝 胰岛素
【分析】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
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
食物中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在小肠内吸收进入毛细血管。
【详解】(1)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帮助消化食物。
图中D区域是营养物质消化的主要场所,在人体消化道中,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所以D代表小肠。
(2)淀粉在口腔开始初步消化,曲线I在口腔处就开始下降,代表淀粉的消化。
蛋白质在胃中开始初步消化,曲线Ⅱ在胃所在区域开始下降,代表蛋白质的消化。
脂肪在小肠开始消化,曲线Ⅲ从小肠处开始下降,代表脂肪的消化。
(3)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增大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4)组别1中加入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在37℃条件下,经过10分钟,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
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能降低血糖的浓度。
19.(2024·山东德州·中考真题)某班同学在学习物种延续的相关知识后,开展了“饲养家蚕”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如下是他们的实践记录单,请你给他们补充完整。
实践记录单
饲养家蚕
实践目的:通过饲养家蚕观察其发育过程,尝试探究家蚕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探究实验
(1)卵蚕卵的孵化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将在网上购买的同批350粒蚕卵平均分为7组,下表是在不同温度、光照、湿度条件下,各组蚕卵的孵化情况:
组别 蚕卵数量 温度(℃) 光照(h) 湿度(%) 孵化天数(天) 孵化率
1 50 18 10 75 24 90%
2 50 22 10 75 12 96%
3 50 26 10 75 9 100%
4 50 26 10 90 11 100%
5 50 26 10 60 12 98%
6 50 26 20 75 9 98%
7 50 26 0 75 10 100%
分析上表,可以看出 对家蚕卵的孵化影响最大。
(2)①幼虫依靠腹足上的趾钩附着在桑叶上,有利于取食和运动,这体现了 的生物学观点。
②本阶段,家蚕会经历4次蜕皮,蜕皮的原因是 。
(3)给家蚕幼虫食用不同颜色的蚕饲料,它们会结出不同颜色的茧,这个事例说明基因、环境、性状之间的关系是 。
(4)成虫蚕蛾全身被白色鳞片和毛;口器退化,不能进食;胸部三对足,两对翅,但飞行能力退化。雌蛾体大,爬动慢;雄蛾体小,爬动较快。与幼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差别。
根据以上观察,发现家蚕的发育过程属于 。
(5)选取家蚕有斑纹(B)和无斑纹(b)这对相对性状进行探究实验。若要确定有斑纹蚕的基因组成,设计如下的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方案: 。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① ;② 。
【答案】
温度
(2)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长大而长大
(3) 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4) 完全变态发育
(5) 将一只有斑纹蚕和一只无斑纹杂交 若子代蚕既有有斑纹的又有无斑纹的。说明有斑纹蚕的基因组成是Bb 若子代蚕既都是有斑纹的,说明有斑纹蚕的基因组成是BB。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家蚕的生殖和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完全变态发育,蜜蜂、菜粉蝶、蝇、蚊、蚂蚁等的发育同家蚕。
(3)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详解】(1)通过题干中数据可看出1组的孵化率最低,3组的孵化率为100%,1组和3组只有温度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可见,温度对家蚕卵的孵化影响最大。
(2)①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一定的结构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功能;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可见,幼虫依靠腹足上的趾钩附着在桑叶上,有利于取食和运动,这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②家蚕幼虫有蜕皮现象,原因是家蚕的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长大而长大,需要经过4次蜕皮,才能发育为成虫。
(3)基因决定性状,但若给蚕食用彩色蚕饲料,使白色蚕宝宝从内而外变为彩色,说明性状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说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4)家蚕的生长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了四个阶段,成虫蚕蛾与幼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差别,这样的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发育。
(5)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家蚕有斑纹是显性B和无斑纹是隐性b,则有斑纹的基因组成有BB和Bb,无斑纹是隐性基因bb。选取家蚕有斑纹(B)和无斑纹(b)这对相对性状进行探究实验。若要确定有斑纹蚕的基因组成,可按如下方案进行:
将一只有斑纹蚕和一只无斑纹杂交,①若子代蚕既有有斑纹的又有无斑纹的,说明有斑纹蚕的基因组成是Bb,遗传图解如下:
②若子代蚕都是有斑纹的,说明有斑纹蚕的基因组成是BB,遗传图解如下:
20.(2024·贵州贵阳·中考真题)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儿童近视问题日趋严重,该问题得到社会关注。阅读下列资料:
电子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但长期观看电子屏幕是诱发青少年儿童近视率不断上升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青少年儿童在进行乒乓球运动过程中,眼睛随着运动的球而不断调节,使眼睛的睫状肌等肌肉、眼部血管、神经功能得到锻炼,可改善睫状肌等结构的功能。
据图回答问题。
(1)填写图1中信息,A的名称是 ,B的作用是 。
(2)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 (写出1项即可)等,导致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聚焦在B的 (填“前方”或“后方”),于是看到的是模糊不清的物像,这种情况可通过佩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3)有人为了探究乒乓球运动对6~11岁近视儿童视力的影响,选取120名裸眼视力4.8左右的近视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组进行为期18周的乒乓球训练,定期测定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的裸眼视力,得到图2所示结果。
①据图2,可得出的结论是:第一,经18周的乒乓球训练能提高6~7岁、8~9岁、10~11岁实验组近视儿童双眼视力水平;第二, 。
②据题干信息,解释持续进行乒乓球训练能改善或缓解近视的原因: 。
【答案】
(1) 瞳孔 形成物像
(2) 长时间近距离看书(或看手机、电脑) 前方
(3) 年龄越小,视力提高幅度越大 在进行乒乓球运动过程中,眼睛随着运动的球而不断调节,使眼睛的睫状肌等肌肉、眼部血管、神经功能得到锻炼,可改善睫状肌等结构的功能
【分析】图1,A瞳孔,B视网膜。
眼是人类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脑中大约有80%的信息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
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即: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详解】(1)图1中,A是瞳孔,瞳孔是眼睛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的量。
B是视网膜,视网膜是眼睛中负责形成物像的关键部分,当光线进入眼睛并经过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这些物像随后被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
(2)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长时间近距离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会导致眼睛的睫状肌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无法有效放松。这会导致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折射后,所形成的物像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而不是准确地落在视网膜上。因此,看到的是模糊不清的物像。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近视,可以通过佩戴凹透镜来加以矫正。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使得物像后移到视网膜上,从而恢复清晰的视觉。
(3)①根据图2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经过18周的乒乓球训练,6~7岁、8~9岁、10~11岁实验组的近视儿童双眼视力水平都得到了提高。第二,对比不同年龄段实验组视力提高的幅度,我们可以发现低年龄段实验组视力提高的幅度更大,即年龄越小,视力提高越明显。
②持续进行乒乓球训练能改善或缓解近视的原因在于,乒乓球运动过程中,眼睛需要随着运动的球而不断调节焦距和视线的方向。这样的运动锻炼了眼睛的睫状肌等肌肉、眼部血管和神经功能,使得眼部结构的功能得到改善。特别是睫状肌的锻炼,有助于其更好地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5科学探究
考点概览
考点0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考点02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考点0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一、选择题
1.(2025·广东·中考真题)小华仔细察看蚕蛹羽化成蚕蛾的过程并记录,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比较法 D.实验法
2.(2025·新疆·中考真题)用红外摄像机记录雪豹生活习性的方法是( )
A.实验法 B.抽样法 C.观察法 D.推测法
3.(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科学研究方法包括①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调查法、④文献法等。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修订《本草纲目》时,查阅历代《本草》典籍获取资料,走访药农与樵夫了解药物使用经验,实地考察药物生长环境,并亲自品尝草药验证药性。在这一过程中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有( )
A.①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2025·四川宜宾·中考真题)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多种科学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这一结论的获得需要使用推测的方法
B.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和分布的影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的方法
C.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时需要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
D.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过程中需要设置重复组
5.(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黄粉虫是粮仓中一种常见的昆虫,幼虫常常聚集在粮堆中或其食料的下方。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需制订科学的探究计划
B.光照是该探究实验的单一变量
C.在该探究实验中需要设置对照
D.该实验需分组且每组只需投放一只黄粉虫幼虫
6.(2024·四川绵阳·中考真题)小方同学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吸收氧气,实验过程的图解,如图所示。该过程运用的科学方法不涉及( )
A.观察法 B.比较法 C.推测法 D.调查法
7.(2024·山东济宁·中考真题)下面是4位同学调查身边的生物时所表达的观点,你不认同的是( )
A.甲:芦花鸡、莲、香菇、水稻都具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个体等结构层次
B.乙:雄鸡报晓是一种先天性行为,受遗传物质的控制
C.丙:莲、水稻的茎都是空心的,有利于根部的呼吸,更好地适应水中生活
D.丁:动物园内安装摄像头记录羊驼的行为,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观察法
8.(2024·吉林·中考真题)吉林省查干湖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淡水湖泊。为了解查干湖地区植物资源组成及数量,主要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A.调查法 B.比较法 C.实验法 D.推测法
9.(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观察是科学探究中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需借助显微镜观察的是( )
A.桃花的雌蕊和雄蕊 B.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C.鸡卵的卵黄和胚盘 D.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
10.(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要了解鸡卵的结构,主要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A.调查 B.观察 C.比较 D.推测
11.(2024·湖南·中考真题)为探究植被类型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某兴趣小组选取校园内面积相等的三个区域进行了空气湿度测量,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区域 裸地 草地 灌木丛
平均空气湿度 60% 72% 78%
A.该实验的变量为植被类型
B.裸地可作为该实验的对照组
C.灌木丛的空气湿度高于草地的空气湿度
D.测量时,不需要考虑三个区域的光照强度
12.(2023·江苏镇江·中考真题)某同学计划选用鱼开展相关生物学实验,设计了相关实验操作。下列设计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项目 设计的实验操作
A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用湿纱布包裹小鱼的鳃盖和躯干
B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展开尾鳍并盖上玻片后显微观察
C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剪掉鱼的所有鳍,以探究鱼的运动器官
D 探究水温变化对小鱼呼吸的影响 对鱼每分钟呼吸次数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A.A B.B C.C D.D
13.(2023·山东东营·中考真题)东营市被誉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为及时掌握东方白鹳的动态变化情况,科研人员对东方白鹤的个体数量和雌雄比例进行了统计,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调查法 B.文献法 C.实验法 D.观察法
14.(2023·江苏宿迁·中考真题)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为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同学们计划去调查一个身边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调查一个生态系统”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活动目的是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B.需要制订调查计划和准备调查工具
C.选择远一些、大一些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比较容易操作
D.做好调查记录是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15.(2023·贵州贵阳·中考真题)金合欢是一种灌木,花为金黄色。某种金合欢有大而中空的刺,蚂蚁栖居其中,以金合欢嫩叶尖端的珠状小体为食。下表是用金合欢幼苗进行实验研究的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金合欢幼苗的生长状况 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10个月中的存活率/% 43 72
幼苗生长的高度/厘米 5月25日至6月16日 0→6.2 0→31.0
6月17日至8月3日 6.2→10.2 31.0→72.9
A.金合欢的花属于营养器官
B.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存活率更低
C.蚂蚁的身体和附肢不分节
D.蚂蚁的“侵食”不会危害金合欢的生长
二、非选择题
16.(2025·湖南长沙·中考真题)科学管理体重对于维护和促进健康至关重要。某项目小组计划制作体重管理健康宣传手册向公众进行健康宣传,查阅资料获得以下数据:
表一某地2023年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
学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人数(人) 23018 11374 7947
超重率(%) 14.48 17.60 18.89
肥胖率(%) 25.68 23.18 19.88
表二中国成人超重、肥胖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
体重情况 正常体重 超重 肥胖
脂肪性肝病(%) 13.3 49.0 81.8
糖尿病前期(%) 23.0 30.7 36.9
高血压(%) 11.2 20.7 36.9
注:超重和肥胖按照《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和《成人体重判定》进行判定
(1)表一中,该地开展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监测使用的科学方法是 。
(2)2017年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预测我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将逐年增加,并在2030年达到28%。表一中2023年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检出率比报告中预测的检出率 。
(3)项目小组依据表二数据制作了体重管理健康宣传手册,请补充完善相应内容。
体重管理健康宣传手册
超重、肥胖的危害 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建议
平衡膳食,食不过量。 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少吃肥肉和②。 早睡早起、不熬夜。 ③。
① ② ③ 。
17.(2025·四川南充·中考真题)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它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供给和安全等国计民生大事。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与水稻相关的问题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即水稻种植与鱼、蟹等水产动物养殖有机结合),可以稳粮增收、稻渔双赢。某科研小组探究了不同种养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请回答:
种植(养)模式 水稻 稻鱼 稻蟹
水稻产量(吨/公顷) 6.40 7.08 7.97
(1)设置水稻组的目的是 。科研小组根据探究方案进行了多次实验,并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是为了 。
(2)由表可知,稻鱼模式和稻蟹模式都可以使水稻产量 。稻蟹模式比稻鱼模式效果更显著,可能原因是蟹除了产生排泄物增强土壤肥力外,还能通过爬行疏松土壤,促进水稻根部细胞的 作用。
(3)蟹以杂草为食,而水稻可以保护蟹,降低蟹被鸟捕食的概率。请据此写出一条含有三个环节的食物链: 。
(4)该科研小组继续研究,发现在稻田中过量投放鱼、蟹等水产动物,水稻产量反而会下降,水质受污染程度也较高,稻田生态系统会失去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18.(2024·四川凉山·中考真题)目前,我国已有多个城市进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垃圾桶上有如下图所示的垃圾分类标志,垃圾分类已深入人心,并在全社会践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在研学旅行途中喝完的易拉罐金属瓶应该丢进 (填数字)垃圾桶中。
(2)其他垃圾一般都采取填埋、焚烧、堆肥等方法处理。其中焚烧法是将垃圾高温焚烧,使其变为渣滓和灰烬,释放的热能可转换为电能加以利用,但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会导致 增强。
(3)为了探究细菌对厨余垃圾的分解作用,实验小组的同学们选取混合均匀的相同厨余垃圾作为实验材料,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其中A、B、C、D四组垃圾量相同,实验中所接种细菌的种类和数量相同。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只有A组的垃圾腐烂了。
实验步骤 A组 B组 C组 D组
一 将四组垃圾进行灭菌处理
二 分别滴加 ? 的蒸馏水,使垃圾保持湿润 将垃圾烘干
三 接种细菌后放在温暖的无菌条件下 不接种细菌并放在温暖的无菌条件下 接种细菌后放在-10℃的无菌条件下 接种细菌后放在温暖的无菌条件下
四 每日观察垃圾被分解的情况
①细菌是 (填“原核”或“真核”)生物。实验中“接种”是将少量细菌转移到 上的过程。
②本实验共可以形成 组对照实验,则表中“?”处应填入 。
③以“有无细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是 (填字母)。
④A组与C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结论是 。
24.(2023·北京·中考真题)月季切花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但瓶插观赏期较短。研究发现茎皮层的光合作用与切花品质和观赏期有密切关系。
(1)月季切花的茎呈现绿色,图1为茎段示意图。皮层细胞的 中含有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不同光照强度下皮层光合作用强度不同。
(2)为探究茎皮层光合作用对月季切花品质和观赏期的影响,科研人员利用图2所示装置开展实验。每天测算花朵直径的增长率,直到花朵萎蔫、观赏期结束,结果如图3。
①图2中A试管不做处理,B试管用多层保鲜膜包裹,C试管用黑纸包裹,分别对应了图3中 三种条件。
②实验过程中需保证光照培养箱中 等条件一致。
③分析图3可知,皮层的光合作用可促使花朵直径增大,判断依据为 ;同时可延长切花的观赏期。与无光照组相比,高光照组可将观赏期延长 天。
(3)切花常因切口处细菌感染、伤口愈合等因素,引起导管堵塞,进而导致供水不足,影响切花品质和缩短观赏期。但研究发现,茎皮层的光合作用可通过促进皮层吸水缓解这一现象。科研人员通过图4所示的实验加以验证。
①实验中茎段两端的切口需用防水胶封堵,目的是避免 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②测定茎段的起始质量和浸泡8小时后的质量,支持“茎皮层光合作用可以促进皮层吸水”这一结论的实验结果应为 。
(4)基于上述研究,可采用 的方法延长切花观赏期。(写出一条即可)
25.(2023·湖北恩施·中考真题)茶叶是恩施的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茶农关注的问题。茶园A采用常规管理,茶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其他植被,茶园产量高;茶园B与茶园A面积相同,茶农施加有机肥,不用杀虫剂和除草剂,林下植被丰富,茶园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茶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如下表。
茶园 节肢动物种类/种 个体数量/只 害虫比例/% 天敌比例/%
A 493 98278 33.67 13.10
B 568 104118 40.86 20.40
回答下列问题:
(1)与茶园A相比,茶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 (选填“高”或“低”),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 ,有利于生存。
(2)与茶园B相比,茶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 (选填“多”或“少),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 。
(3)使用除草剂清除茶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使用杀虫剂是为了减少节肢动物对茶叶的损害,首先根据生物与环境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茶园的简单种植方案,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 。
26.(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某班学生进行“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探究实验。如图所示,各组学生设计了明暗不同但相通的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鼠妇若干只,静置两分钟后,每分钟记录一次明亮和阴暗处鼠妇的数量,统计10次。请回答实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1)同学们观察发现,鼠妇总是生活在阴暗的地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作出假设: 。
(2)实验设置了明暗两种环境,控制的变量是 。除该因素外,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还有 。(写出一个因素即可)
(3)计算全班各组平均值的目的是 。
考点02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一、选择题
1.(2025·山东泰安·中考真题)米酒酿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酿造米酒的酵母菌有多种,科研人员选择酵母A、酵母B两种酵母菌,探究它们纯种发酵和混菌发酵时对酒精产量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纯种和混菌发酵过程中酵母生物量(代表酵母菌的数量)变化如图1所示,对酒精产量的影响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淀粉分解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
B.在混菌发酵过程中,酵母A促进酵母B的生长和繁殖
C.在纯种发酵过程中,酵母B产生酒精的效率高于酵母A
D.酵母A和酵母B混菌发酵时,产生酒精的效率明显提高
2.(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学习小组选取了20株玉米苗,均分为甲、乙两组,均放置在光照、温度等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的温室内进行无土栽培(具体处理和变化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别 二氧化碳浓度 培养液 玉米苗的长势和重量
甲 0.06% 土壤浸出液 良好、达标
乙 0.06% 蒸馏水 较弱、不达标
A.实验中的20株玉米苗都应是健康且长势和重量相同
B.甲生长良好乙生长较弱,说明玉米苗生长需要无机盐
C.每组选多株玉米苗目的是避免偶然性,使结果更准确
D.该实验证明玉米苗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磷的无机盐
3.(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下列关于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验证“金鱼藻在光下产生了氧”时,实验不需进行暗处理,也不用检验淀粉的产生
B.“燃烧的蜡烛放进装有萌发种子的瓶内”蜡烛熄灭,说明种子萌发产生了二氧化碳
C.探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温度的实验中,适温条件组是实验组,低温条件组是对照组
D.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时,看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都是相同的
4.(2024·广东深圳·中考真题)实验小组探究了“酵母菌的发酵现象”(如图)。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 B.实验变量是水的温度
C.冷水组产生气体的速度更快 D.实验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5.(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黄粉虫是粮仓中一种常见的昆虫,幼虫常常聚集在粮堆中或其食料的下方。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需制订科学的探究计划
B.光照是该探究实验的单一变量
C.在该探究实验中需要设置对照
D.该实验需分组且每组只需投放一只黄粉虫幼虫
6.(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为探究“自然光照下遮光度对辣椒素形成的影响”,科研团队在田中选取面积相同的3个区域种植红辣椒,数月后检测果实中的辣椒素,过程如下表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区域 甲 乙 丙
遮阳处理 无遮阳网 覆盖遮光度为20%的遮阳网 覆盖遮光度为40%的遮阳网
辣椒素的平均值(mg/kg) 1001 1200 930
A.光照对辣椒素形成无影响
B.遮光度越低辣椒素形成越少
C.遮光度越高辣椒素形成越多
D.遮光度为20%时辣椒素形成最多
7.(2024·江苏淮安·中考真题)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选用生长状况相仿的番茄幼苗进行实验。实验设计如下表:
组别 幼苗数量 光照 温度 水
甲 20株 向阳处 22℃ 不浇水
乙 20株 向阳处 22℃ 适量浇水
由此可知,该小组探究的变量是( )
A.光照 B.温度 C.水
8.(2024·四川绵阳·中考真题)谚语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小王同学对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进行了探究,下列叙述符合该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这一步骤的是( )
A.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
B.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C.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D.种子萌发需要完整的、有活力的胚
9.(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巴斯德利用同种绵羊进行了下表所示的实验,下列对实验方法、过程及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处理 方法 结果
甲组绵羊(24只) 第一次处理 注射脱毒炭疽杆菌 没有患炭疽病
10天后第二次处理 注射强毒炭疽杆菌 没有患炭疽病
乙组绵羊(24只) 第一次处理 不注射脱毒炭疽杆菌 没有患炭疽病
10天后第二次处理 注射强毒炭疽杆菌 都患炭疽病
A.每组选用大小、生长发育等状况相同的健康绵羊
B.经过第一次处理,甲组绵羊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
C.甲组和乙组实验作对照,变量是有没有患炭疽病
D.实验说明注射脱毒炭疽杆菌可以有效预防炭疽病
10.(2023·重庆·中考真题)下表为某同学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以下修改意见正确的是( )
位置 鼠妇数量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10只 明亮 5℃ 适宜
纸盒右半侧 10只 黑暗 25℃ 适宜
A.左右两侧的温度都应设置为25℃
B.左右两侧都应设置为黑暗环境
C.左右两侧的湿度可以不同
D.左右两侧的鼠妇数量可以不同
11.(2023·江苏镇江·中考真题)某同学计划选用鱼开展相关生物学实验,设计了相关实验操作。下列设计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项目 设计的实验操作
A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用湿纱布包裹小鱼的鳃盖和躯干
B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展开尾鳍并盖上玻片后显微观察
C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剪掉鱼的所有鳍,以探究鱼的运动器官
D 探究水温变化对小鱼呼吸的影响 对鱼每分钟呼吸次数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A.A B.B C.C D.D
非选择题
12.(2025·河北·中考真题)将苹果去皮、切块制成的鲜切苹果,因方便食用深受人们喜爱,但很容易发生褐变,导致观感不佳,营养价值下降。有人提出了“蜂蜜对鲜切苹果的褐变有一定抑制作用”的说法。为了探究该说法是否成立,科研人员用槐花蜜和国光苹果进行了实验一,部分操作如下表,结果如图一所示。
取材 挑选状况一致的国光苹果,切成大小相同的苹果片,随机平分为甲、乙两组
处理 甲组 将新鲜的苹果片浸泡在用蒸馏水配制的10%槐花蜜溶液中10分钟,取出沥干,放入带孔的保鲜盒贮藏,每天定时测定褐变程度
乙组 将新鲜的苹果片浸泡在等量液体A中10分钟,取出沥干,放入带孔的保鲜盒贮藏,每天定时测定褐变程度
回答下列问题。
(1)苹果的果实属于 (填“生殖”或“营养”)器官。
(2)取材时,选择同状况、同品种的苹果进行实验是为了 。乙组中液体A是 。据实验一结果初步判断上述说法 (填“成立”或“不成立”)。
(3)在实验一的基础上,科研人员继续进行实验二,结果如图二所示。实验二探讨了 对鲜切苹果褐变的影响。据图二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4)有同学提出:其他的蜂蜜是否和槐花蜜具有一样的作用?若你想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可选择 作为变量进一步探究。
13.(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过程。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后加入①号和②号试管中;C块不做处理加入③号试管中。实验设计如下图所示:
(1)该实验共设置了 组对照实验。
(2)将三支试管放在37℃温水中,目的是 ,此温度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
(3)实验现象:滴加碘液后①、③号试管变成蓝色,②号试管不变蓝。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其中一小组因操作失误,②号试管滴加碘液也变成蓝色,请帮该小组分析操作失误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点即可)
14.(2025·福建·中考真题)土壤盐碱化是农业面临的重大难题,种植耐盐碱植物可有效开发和利用盐碱地。甜高粱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为研究土壤盐含量对甜高粱 成熟期茎秆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将某农田分成5组,用5种不同含量的盐进行处理(如下表),以①组为对照,每组40株。该试验田采用人工播种,统一管理。成熟期取样,测定不同盐含量条件下的茎秆干重和茎秆糖含量,结果见图1、图2。
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盐含量/(g· kg-1) 1.02 2.15 2.50 3.00 4.59
(1)实验中“减少偶然性”的措施是 。
(2)随着土壤盐含量的增加,甜高粱茎秆干重的变化趋势是 。
(3)结合图1 和图2,综合分析土壤盐含量对甜高粱茎杆生长的抑制情况: 。
(4)实验结果表明,第[ ]组的土壤盐含量最适宜种植甜高粱。该盐含量的土壤不适合种植大豆,理由是 。
15.(2025·四川广安·中考真题)某生物兴趣小组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相关知识后,尝试用水培的方法培育花生。下表是他们实验过程中的部分记录:
时间 操作 现象
4月5日 把花生种子浸泡在水中 种子吸水膨胀,种皮变软
4月6日 9:00给花生种子换水 种子继续膨胀,种皮开始破裂
4月7日 9:00给花生种子换水 种子尖端冒出“小白点”
4月8日 将浸泡后的花生种子平均分成A、B、C三组,每组20粒。将每粒种子固定在格子里,尖端朝下浸在水中(如图所示)
…… 每天定时观察并记录生长情况 ……
(1)观察发现A、B、C三组种子都萌发了,这一现象说明:花生种子的萌发与 无关。
(2)一段时间后,3组种子都长出了叶片。A组叶片为绿色,B、C组叶片为黄白色。根据该现象同学们联想到“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经过 脱色后的叶片呈黄白色,据此推测B、C组的叶片应该缺少 。
(3)有同学疑惑:难道叶片中该物质的合成与光照有关?于是他们将遮光处理的两组中的 组取出放在阳光下。两天后,发现B组叶片变为绿色,C组叶片仍为黄白色。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16.(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下列两个探究植物生理活动的实验,实验一是“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相关操作,实验二在A、B密闭透明装置内进行对照实验。两个实验都在光照、温度等适宜的环境中进行。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1)在光照前,把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两个实验中,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 溶解到酒精中。
(2)实验一,用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滴碘液不变蓝,未遮盖的部分滴碘液变蓝,说明 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同时说明了 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3)实验二, A、B装置进行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A、B装置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和清水的量应是相同且适量的,目的是 ,实验结果是 瓶(填“A”或“B”)中叶片滴加碘液后变蓝。
17.(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西红柿口感好且营养价值高,从幼苗生长到果实成熟的周期短,易于管理。生物兴趣小组到校园植物温室,开展了西红柿种植实践活动。
(1)在西红柿生长过程中,同学们适时施肥的目的是 ;到了开花季节,他们在温室里放养蜜蜂,原因是 。
(2)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测量并绘制了叶片两天内有机物积累量的变化趋势图(图一)。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有机物积累量增加的原因是 。
(3)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了西红柿果肉细胞,并绘制了图二所示的结构模式图。西红柿果肉细胞里红色的色素位于 (填数字)中。西红柿口感好,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 (填数字)中的遗传物质决定。
(4)他们发现,有的西红柿果实上有灰白色的霉斑。经查阅资料得知,这是由西红柿灰霉菌引起的病害,果实表面会逐渐腐烂变软。向科研人员请教后,他们进行西红柿灰霉菌防治措施的实验探究。过程如下,请补充完善。
①选材:选取大小、成熟度相似且果皮无损伤的150个同种西红柿;灰霉菌孢子悬浮液;次氯酸水溶液。
②浸液:将洗净的番茄浸入到一定浓度的 中。
③分组:将浸液后的西红柿随机均分成5组,分别置于清水和不同浓度的次氯酸水溶液中浸泡5分钟,取出后晾干。
④观察:将处理的果实置于隔离的、条件适宜的仓储柜中,观察并统计发病情况,直至其中一组全部腐烂。
⑤进行重复实验并计算平均值,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组别 实验处理 防治效率(%)
A组 清水 0(全腐烂)
B组 10毫克/升次氯酸水溶液 60.32%
C组 20毫克)升次氯酸水溶液 76.28%
D组 40毫克/升次氯酸水溶液 83.92%
E组 80毫克/升次氯酸水溶液 83.92%
说明:防治效率(%)=(清水组发病率-处理组发病率)/清水组发病率×100%
(5)在日常生活中,要延长西红柿的保存时间,你认为还可采取的措施是 (写一条)。
18.(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2024年第35届“5·20”中国学生营养日活动的主题为“奶豆添营养,少油更健康”。围绕主题,某生物兴趣小组对营养物质的消化进行了探究。下图中的曲线(Ⅰ~Ⅲ)表示蛋白质、脂肪、淀粉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程度。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蛋白质、脂肪、淀粉都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 组成。图中D区域代表的消化道名称是 。
(2)“奶豆添营养”强调了奶、豆中蛋白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图中代表蛋白质消化过程的是曲线 (填“Ⅰ”或“Ⅱ”或“Ⅲ”)。
(3)“少油更健康”反映了摄入过多脂肪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人体在消化脂肪时,需要胆汁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此生理过程的意义是 ,从而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4)该生物兴趣小组为进一步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实验。
组别 加入物质及操作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 加入碘液 实验现象
1 适量淀粉+2毫升唾液,充分振荡 37℃ 10分钟 2滴
2 适量淀粉+2毫升清水,充分振荡 37℃ 10分钟 2滴
据表分析,组别1充分反应后,加入碘液的现象是 (填“不变蓝”或“变蓝”)。淀粉消化为葡萄糖后,会被人体吸收进入血液成为血糖。人体内能降低血糖的激素是 。
19.(2024·山东德州·中考真题)某班同学在学习物种延续的相关知识后,开展了“饲养家蚕”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如下是他们的实践记录单,请你给他们补充完整。
实践记录单
饲养家蚕
实践目的:通过饲养家蚕观察其发育过程,尝试探究家蚕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探究实验
(1)卵蚕卵的孵化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将在网上购买的同批350粒蚕卵平均分为7组,下表是在不同温度、光照、湿度条件下,各组蚕卵的孵化情况:
组别 蚕卵数量 温度(℃) 光照(h) 湿度(%) 孵化天数(天) 孵化率
1 50 18 10 75 24 90%
2 50 22 10 75 12 96%
3 50 26 10 75 9 100%
4 50 26 10 90 11 100%
5 50 26 10 60 12 98%
6 50 26 20 75 9 98%
7 50 26 0 75 10 100%
分析上表,可以看出 对家蚕卵的孵化影响最大。
(2)①幼虫依靠腹足上的趾钩附着在桑叶上,有利于取食和运动,这体现了 的生物学观点。
②本阶段,家蚕会经历4次蜕皮,蜕皮的原因是 。
(3)给家蚕幼虫食用不同颜色的蚕饲料,它们会结出不同颜色的茧,这个事例说明基因、环境、性状之间的关系是 。
(4)成虫蚕蛾全身被白色鳞片和毛;口器退化,不能进食;胸部三对足,两对翅,但飞行能力退化。雌蛾体大,爬动慢;雄蛾体小,爬动较快。与幼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差别。
根据以上观察,发现家蚕的发育过程属于 。
(5)选取家蚕有斑纹(B)和无斑纹(b)这对相对性状进行探究实验。若要确定有斑纹蚕的基因组成,设计如下的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方案: 。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① ;② 。
20.(2024·贵州贵阳·中考真题)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儿童近视问题日趋严重,该问题得到社会关注。阅读下列资料:
电子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但长期观看电子屏幕是诱发青少年儿童近视率不断上升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青少年儿童在进行乒乓球运动过程中,眼睛随着运动的球而不断调节,使眼睛的睫状肌等肌肉、眼部血管、神经功能得到锻炼,可改善睫状肌等结构的功能。
据图回答问题。
(1)填写图1中信息,A的名称是 ,B的作用是 。
(2)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 (写出1项即可)等,导致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聚焦在B的 (填“前方”或“后方”),于是看到的是模糊不清的物像,这种情况可通过佩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3)有人为了探究乒乓球运动对6~11岁近视儿童视力的影响,选取120名裸眼视力4.8左右的近视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组进行为期18周的乒乓球训练,定期测定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的裸眼视力,得到图2所示结果。
①据图2,可得出的结论是:第一,经18周的乒乓球训练能提高6~7岁、8~9岁、10~11岁实验组近视儿童双眼视力水平;第二, 。
②据题干信息,解释持续进行乒乓球训练能改善或缓解近视的原因: 。
21.(2023·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蚂蚁聚集到一些食物周围,小明同学为了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从网上购买了许多蚂蚁,用白糖、面包、白醋、辣条和白瓷盘、放大镜等材料进行实验,方案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白瓷盘的中央铺上一层薄薄的湿土,把蚂蚁放在土上面,建一个“蚁窝”,在白瓷盘四角放置四种食物(如图),保持与蚁窝距离 。选择四种食物的作用是形成 。
(2)每隔3分钟观察一次,把到达不同食物的蚂蚁 分别记录在表格中。
(3)从表格数据中小明发现,相同时间内到面包上的蚂蚁比到白糖还要多,这说明蚂蚁主要是靠 (选填“嗅觉”或“视觉”)来寻找到食物的。小明还发现,几乎没有到达白醋和辣条的蚂蚁。
(4)由以上实验推出蚂蚁对外界刺激能作出 的反应。
22.(2023·重庆·中考真题)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请据表回答问题:
试管编号 1 2 3
馒头碎屑或块 碎屑适量 碎屑适量 馒头块适量
唾液有无 2mL唾液 2mL(A) 2mL唾液
是否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保温 37℃水浴保湿10分钟 37℃水浴保温10分钟 37℃水浴保温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 2滴 2滴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加入2号试管的A应是 ,由此1号和2号试管就形成 实验。实验结果是 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馒头碎屑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 分解了。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 和 两支试管进行实验。
23.(2023·广东深圳·中考真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养蚕活动深受同学们喜爱。某实验小组发现养蚕活动常在春季开展,推测温度对蚕卵孵化有影响,于是他们购买同批同种蚕卵若干进行探究。请你按照探究实验的原则,帮助他们在下面方框内用图、表或文字制定计划。
①提出问题:温度对蚕卵孵化有影响吗
②作出假设:温度对蚕卵孵化有影响。
③制定计划:
实验小组已将蚕卵分成若干组,每组20枚蚕卵。
④实施计划:按照上述计划开展实验,实验过程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⑤得出结论:温度对蚕卵孵化有(或无)影响。
⑥表达交流:全班同学分享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
24.(2023·海南·中考真题)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影响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在丙三个已经灭菌处理的培养四中分别放入大小相同的面包(面包的其他条件都相同),处理方法及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
装置 处理方法 实验现象
甲 新鲜的面包,置于25℃的室内 面包发霉了
乙 新鲜的面包,烘干,置于25℃的室内 面包没有发霉
丙 新鲜的面包,置于冰箱冷藏室内 面包没有发霉
(1)本实验设置了 组对照实验。
(2)分析表中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3)请根据本实验的结论,写出保存食品的两种方法: 。
(4)同学们为了进一步研究霉菌,制作了霉菌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小华在观察过程中看不到霉菌,在老师的指导下才看到,你推测小芳操作显微镜的不当之处可能是 (写出两点)。
25.(2023·四川遂宁·中考真题)为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某校生物学兴趣小组设计了表格中的方案(滴加1%BTB溶液后,若二氧化碳少,则溶液呈蓝色,若二氧化碳多,则溶液呈黄色。碳酸氢钠的作用是提供二氧化碳。)。请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组别
处理方法 不加碳酸氢钠 加入碳酸氢钠 加入碳酸氢钠
排出瓶内空气
光照 光照 遮光
放于适宜温度下
取瓶中少量液体,滴加1%BTB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前 蓝色 黄色 黄色
实验后 蓝色 ① 黄色
产生气体情况 无 有 无
(1)甲组与乙组进行对照,可探究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后,用带火星的卫生香检验乙中产生的气体,会出现 现象。表中①处的颜色为 。
(2)甲与丙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原因是 。
(3)试验后丙组颜色未发生变化,其原因是 。
(4)要使表中装置构成一个生态瓶,除换掉蒸馏水外,还需添加的成分是________。
A.金鱼 B.泥沙 C.金鱼、泥沙 D.氧气
26.(2023·山东威海·中考真题)城镇中,许多种植爱好者在阳台进行无土栽培。无土栽培不用土壤,而是用营养液对植物进行培养。小明也尝试无土栽培,但出现了“烂根”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植物“烂根”?怎样解决植物“烂根”的问题呢?小明用大豆幼苗作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请将他的探究思路补充完整。
(1)作出假设。小明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了假设:“烂根”是根部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作出这一假设的依据是 (答一条即可)。
(2)设计实验。为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小明设置了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应是根部能否得到充足的 。
(3)设计装置。对于实验组,小明设计了两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比较甲、乙两种装置的异同,理解装置设计的原理,在表格空白处填写适当的器材名称。
设计要点装置 如何固定植物 如何为根供给有关物质
固定部位 起固定作用的材料 氧的供给 水和无机盐的供给
甲 茎 海绵 通过 进入营养液中的空气供给 直接通过营养液供给
乙 根 通过固体基质颗粒间隙里的空气供给 通过 将营养液输送到固体基质颗粒间隙供给
(4)选择装置。小明最终在甲、乙两种装置中选择了乙装置,他作出这一选择时考虑的问题应有__________
A.幼苗生长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B.自己的经济条件是否允许?
C.用废旧材料能否达成目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