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环境概述
学案
(湘教版选修6)
●课标要求
了解有关环境的基础知识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课标解读
1.通过图像材料,区别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同时指出它们包含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2.结合案例材料,分析环境受污染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新课导入建议
课堂播放《沂蒙山小调》顿时好像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了沂蒙山区,这首歌曲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我们无不被那迷人的田园风光所陶醉。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环境的概念,区别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了解环境因素的组成及环境因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了解环境质量的概念、分类。
1.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
2.分析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难点)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环境的内涵: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1)环境的相对性
不同的主体,环境的内容和形式是不一样的。
科学领域
主体
环境的内容和形式
生态科学
生物
生物环境
环境科学
人
人类环境
(2)环境的发展性
环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它的发展性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理解。
1.2008年11月12日汶川大地震第一个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正式开园。地震遗址公园面积近50平方千米,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按照其属性,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属于哪种环境?
【提示】 虽然地震遗址公园中的破坏形态是由地球内力爆发形成的,但公园的建设和规划必然有人类活动的参与,属于“社会活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因此,该地震遗址按属性划分属于社会环境。
环境因素
1.概念:又称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
2.分类
(1)自然环境因素:通常指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通常包括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2.环境因素是纯自然的,人类不能改变吗?
【提示】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环境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如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时,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自然环境(如改变着水、大气的成分,导致生物物种减少;改变着地表形态等)。
环境质量
1.概念: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2.主要影响因素:人为原因。
3.分类:根据环境因素的不同,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3.为什么人为因素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更为重要?
【提示】 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的,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环境质量的好坏是对人类社会而言的,人类为使环境最大限度地适应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并不断创造新的社会环境,因此在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中,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更为重要。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区别
【问题导思】
1986年,美国人巴斯为了扩展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区兴建了世界瞩目的“生物圈2号”。它是一个人工建造的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的全封闭的实验场,在这个微型世界中,有海洋、平原、沼泽、雨林、沙漠、旅游区和人类居住区,是个自成体系的小生态系统。
1.这个小生态系统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请说明理由。
【提示】 社会环境。“生物圈2号”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维持它的存在必须有人类介入,因此它是一个社会环境。
类型
含义
举例
自然环境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然保留着自然生态特点的环境
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社会环境
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因水土流失而形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形成的荒漠流沙等
2.“生物圈2号”的建立,说明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间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 二者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
判断一个环境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的关键是看它是否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都是环境的一部分?
(2)考察学校所在地周围的环境,分析哪些属于自然环境,哪些属于社会环境。
【思路点拨】 根据环境的概念及分类等知识和题干中材料获取的信息即可回答。
【解析】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即指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情况。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由阳光、空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的;社会环境是指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的环境。按照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或环境的功能,可分为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学校周围除楼房道路、操场、绿地等设施属于社会环境之外,还应把阳光、空气等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在内,但人类周围的太阳系或宇宙却不在自然要素之内。
【答案】 (1)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是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得来的,可以满足人类了解历史文化、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它们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2)学校周围的楼房、道路、操场、绿地等设施属于社会环境;阳光、空气等则属于自然环境。
环境因素
【问题导思】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的家园,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 热带草原 图2 平原水乡地区的养殖业
图3 多伦多的现代建筑
1.图1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构成了什么环境?
【提示】 组成要素是阳光、空气、水、土地、生物等,这些都是自然要素,它们构成了自然环境。
2.图2中的组成要素与图1相比有哪些不同?举例说明它们构成了什么环境?
【提示】 材料二中出现了农田、房屋、道路等人文要素,说明已不再属于自然环境的范畴,而是经过人工改造的社会环境。
3.图3与图1相比又增加了哪些要素?说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如何?
【提示】 增加了高楼大厦、城市风光等,说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
环境因素又称为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大类。
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拓展,随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而扩展的。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云南省的哀牢山中,一层层梯田不停息地漫向四野,朝着天际跋涉。它的形象莽然巨大,占据天地,却宁静安详,无声无息,精致到绝美,那磅礴大气与细腻爽洁的点线相谐,堪称真正的世界奇迹。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红河州哈尼族多处于封建领主制经济和封建地主制经济阶段,人民群众遭受着多重压迫和剥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尼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在哈尼梯田这个环境中有哪些环境要素?
(2)哈尼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
(3)哈尼地区的哪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有利影响?
【思路点拨】 根据环境组成的诸要素和对农业及人类生活的影响的知识,结合题干中材料提供的信息即可回答。
【解析】 第(1)题,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的主要环境要素是土壤、岩石、空气、水、生物等,加上阳光,共同构成了环境的自然要素;哈尼梯田是人类活动改造地形要素而成的人工景观,在修建梯田的过程中,不仅有人类的劳动,而且渗入了农业生产技术,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规模庞大的梯田是人类群体劳动的结果。第(2)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当地为地形崎岖的山区,坡度较陡,修建梯田的劳动量大,耕作和取水不便;云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第(3)题,理论上,坡度较陡的山区不适合发展耕作业,但这里长期的封建领主制经济和封建地主制经济的发展为大规模的群体活动(修筑梯田)提供了可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梯田的建立,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粮食;闭塞的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答案】 (1)自然环境要素:阳光、空气、生物、土壤、水和岩石等。
社会环境要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
(2)修建梯田的劳动量大,耕作和取水不便;粮食的产量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3)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
[图表展示]
教材第3页图1-1 北京奥运会期间晴好的天气
[解图精要]
1.由图可知游人横穿马路说明奥运期间机动车辆得到临时管控。
2.由图可看出天空是蔚蓝色,环境质量保护达到了最好的水平。
[图表应用]
现在全球环境质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人为原因 B.泥石流等灾害频发
C.自然原因
D.大力植树种草
【解析】 环境质量是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现在全球环境质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人为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
【答案】 A
教材第3页活动
【答案】 1.北京在奥运会期间采取了四项临时减排措施:第一,控制施工扬尘;第二,控制燃煤污染;第三,控制工业污染;第四,控制机动车污染及有机废气排放。这些措施对自然环境因素中的空气产生了明显作用。
2.略。
3.了解。可以通过政府的网站、公报、政府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获得环境质量信息。
4.环境质量越好,人们的生活质量越高;环境质量越差,人们的生活质量越差,环境质量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的关系。举例略。
环境质量是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它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这种状况的形成,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属于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是( )
A.塔克拉玛干的茫茫沙丘
B.“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
C.水土流失造成的石山劣地
D.人工建设的三峡水库大坝
2.下面各项中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的自然原因是( )
A.地震、火山爆发
B.煤炭资源的滥采乱挖
C.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D.围湖造田
【解析】 第1题,“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人工建设的三峡水库大坝属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合理改造。塔克拉玛干的茫茫沙丘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从而形成石山劣地。第2题,地震、火山爆发属自然现象,由此产生的环境质量下降属自然原因。
【答案】 1.C 2.A
3.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①水 ②农田 ③果园 ④大坝 ⑤大气 ⑥土壤 ⑦岩石 ⑧工厂 ⑨动物 ⑩植物 楼房 油井等地理事物,哪些属于自然环境,哪些属于社会环境,分类填入下图中。
【解析】 环境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自然环境由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社会环境又称人工环境,是指人类根据生活和生产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的环境。在选择时,受人类活动影响的选项应属社会(人工)环境。
【答案】 上:自左→右 ①⑤⑥⑦⑨⑩(可以互换)
下:自左→右 ②③④⑧ (可以互换)
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双版纳地区散布着许多橡胶园,这些橡胶园是构成西双版纳优美风光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们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华侨冒着坐牢的风险,历尽艰辛从东南亚等国引进优良胶种,又冲破了理论禁区后,与大批转业军人共同垦荒抚育成林的。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1)天然橡胶林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2)按照环境的属性划分,天然橡胶林是一个自然环境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 (1)橡胶林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阳光、大气、生物、土壤、水和岩石等自然环境要素和人类劳动、天然橡胶的栽培技术等社会要素。
(2)不是。由于橡胶林是人工抚育成林的,因此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经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属于社会环境。